申请助学金的主要理由范文

时间:2023-03-18 02:2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申请助学金的主要理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申请助学金的主要理由

篇1

【关键词】 国家助学金;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助学金发放是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补贴方式减轻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基本符合国家期望的目标,即教育部提出的“不让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但助学金后续教育目前未能有效利用,特别是与道德教育结合度不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把助学金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有责任、有奉献的合格大学生,是我国培养新世纪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高校助学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助学金工作中,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科学公正评选助学金,防止助学金被挪用、贪污以及虚报人数等各项工作上。在国家的严格监督下,助学金评比基本没有大问题,发放对象覆盖绝大多数的贫困生身上。但在如何使用助学金上,国家采用办法是不经学校直接发放到学生银行卡上,等发放金额完毕后监督学生防止出现违规行为。而对受资助学生再教育工作没有统一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学生对受资助的认知态度,产生错误的认识。如何纠正错误认识,利用受资助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这种重评比轻教育的资助方式,让部分大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行为,主要问题如下:

1、受资助学生不懂得回报和感恩

很多大学生认为国家资助是因为学生家庭贫困国家有义务帮助,因此自己获得助学金是应该的,不需要付出和感恩,并以这样的目的去申请助学金。如果申请上了,则认为自己的贫困程度受到大家认可,获得资助是应该的且不用付出回报。如果没有申请上,则会与其他同学对比,信息的不对称与私利心让自己心理产生失衡甚至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如果不采取教育方式,长期注重评比发放助学金,会让助学金资助目的产生误差,学生会因助学金而产生思想波动。受资助学生的无回报而享受资助让个别学生心理偏颇,最终造成集体关系失调和个人因资助问题与其他同学关系变差。

2、获得资助同学不懂得如何补贴自己生活

获得资助同学通常将资助用于非学习非生活的事情上。目前发放现金的方式让学生短期内获得大量金额,面对如此金额学生可选择余地比较多。通常有:存起来每月取出消费;存起来不消费;一次性消费购买物品;短期内多次消费掉。前两种情况比较普遍,因为资助学生大多是家庭贫困,懂得如何利用资助,但后两种情况也普遍存在,因为随着校园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学生除了校园学习还可以选择课外报班学习、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个人兴趣活动等各类活动均需要财力支持。虽然国家和学校严格要求学生不能用于非生活学习等各类高消费行为,但信息不对称性让学校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状况,使学生高消费依然行为存在。

3、采用虚假方式骗取资助

现在采用的助学金评比方式,主要采用学生书面申请、口头阐述、提交各类贫困证明材料,经由贫困小组讨论并确定拟资助名单,公式无异议后正式确定。部分学生为了能顺利评选上,就虚构家庭经济情况,想各类办法从家庭所在地开各类虚假贫困证明材料,虚构自己经济情况并为个人高消费行为寻找借口。碍于同学情面很多评选小组成员不能公正评比,让个别本不能获得资助学生获得资助,而应该获得资助学生却没获得。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国家资助政策,是各级学校严格禁止的。要消灭这种不正之风,除了各级政府学校严格要求按照以贫困程度为唯一标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资助政策是给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用的,如果个人占用让其他学生可能失学。只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如实填写并选取最贫困学生。

4、不理解国家资助的目的和意义,评选程序有失公正

助学金评选最重要的是各级评选小组评议,目前主要评选小组分别是二级学院级评选小组、各年级评选小组和各班级评选小组。每级评选小组都是由教师担任组长,辅导员和部分学生代表作为评选小组成员。在评议过程中,碍于同班级、同宿舍和同学关系情面,评选小组学生代表存在隐瞒申请者情况现象。通常对于不符合评比条件可以指出问题,但对于两个情况相差不大申请者,则通常采取非经济标准来衡量,如以个人关系好坏、学习好坏等方法衡量。与他人关系不佳的申请者会因为没申请上而更加脱离集体,学习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所以助学金评比科学公正对学生工作和学生生活有着巨大影响。

5、存在“贫困一切优先”的错误认识

相比各类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发放金额大、发放面广,因此在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奖学金而申请获得助学金。助学金的评比是以经济情况为依据,学生以家庭困难为申请理由获得资助。这样对学生产生影响认为自己家庭贫困是所有资助优先获得的一个理由。目前各类学生奖励资助评比条件基本集中在三个标准:家庭经济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集体活动参加情况,很多社会资助对学生社会活动予以要求,而学生申请则通常仅有家庭贫困以理由。一旦没有申请上,轻则质疑学校评选标准,重则产生心理影响对学校抱不信任感。

二、国家助学金资助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十分明显,不让每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失学,现在已经达到。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思想工作,将会更大限度的发挥国家资助政策,为我国提供专业知识基础扎实、道德行为高尚的合格大学生。从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实施以来情况看,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来提高资助目的和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认真积极对待助学金评选

对学生教育从申请助学金开始全程伴随,在评选之中边评比边教育,让学生通过全程实际参与来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教育,各级学校可以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充实教师该方面内容,领会国家资助精神,并要求全程教育学生,以班会座谈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家资助精神,教育每一位同学按照国家资助要求进行助学金评选。

2、要求受资助学生撰写思想心得,通过与教师交流认识资助意义

通过教师教育后,每一位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都有自己的认识,通过每位学生撰写思想心得,既可以考察学生认识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国家资助政策精神并提供个人看法。教师则可以通过点评思想心得方式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教育。通过多次的这种方式让学生彻底明白资助政策,并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3、对学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助资金

篇2

[关键词]Web技术贫困生认定资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46-03

[作者简介]周静,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之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对于开展资助工作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采用成熟计算机语言编程,以结构化查询语言将学生信息数据库建立关联,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一套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系统,协助完成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可有效解决该项工作当前所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一、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助管理内容多、申报审批程序复杂。随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资助工作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助学贷款、校内困难补助、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外,还增加了省和国家临时困难补助、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补助、校内校外社会资助等。资助项目越来越多,资助对象范围越来越广。传统资助申请的程序是由学生个人开据贫困证明、提交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批,最后由学校评审。每一项评审的周期长、环节多,申请程序复杂,工作量大,而一遍遍的书写申请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

2.贫困生资助管理方法落后。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数目相对较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助学金、困难认定等日常管理工作项目多、内容复杂,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制定多层面多维度的贫困认定和管理措施及制度,对贫困生的认定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纸质记录认定和书面申请资助的方式。缺乏动态管理和跟踪调查,存在认定程序不规范、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数据难以保存、档案管理数量大等问题,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3.认定过程难以做到完全公开公正。目前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依据学生在生源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及向学校提交的申请资料,通过民意测评、班级评定、学校审核后才能确认为贫困生,享有受资助的资格。然而,在民意测评及班级评定中,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不排除学生的小团体和平均主义的思想。一部分“不贫困的贫困生”剥夺了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的指标,使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资助。传统的贫困生认定程序限于人为因素,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

二、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

针对以上问题,秉承科学化管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初衷,笔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设计了一套基于Web的贫困生评定及资助管理系统,对贫困生的基本信息实现动态跟踪和管理,对奖助学金的申报实现网络化操作。该系统具有技术先进、操作性强、数据格式统一、储存量大、维护简单等特点。有助于贫困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大大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性,同时有效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管理的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的安全,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能方便使用;完善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维护系统,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完善的报表输出,减轻用户的工作量。

三、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系统的特点

1.适应新体制下贫困生资助管理高效、公平、规范的要求。通过该系统对贫困生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可形成一个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工作平台,实现贫困生认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简化贫困生认定程序,缩短评定周期,增加透明度。

2.根据使用对象不同,合理划分系统模块。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按照使用对象设计系统模块。整个系统的使用用户分为三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辅导员和学生。不同角色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不同的操作对象、不同的权限和不同的操作功能。

3.具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由于数据库服务器上集中存储着贫困生的贫困信息、家庭人口情况及其社会关系等信息,因此一方面要限制非授权用户访问该贫困生建档管理系统,对各类合法用户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保障系统本身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4.采用最新软件开发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数据量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采用新的编程技术进行开发能够确保系统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本系统以web为基础,采用c#作为开发语言,SQLSERVER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确保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开发的高效性。

四、系统功能描述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该系统主要分为两大模块:教师评价与审核系统模块及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具体划分如下图:

该系统功能设计主要是实现贫困生的信息采集、相关文件及通知公告、贫困生认定及民主测评、学生获助信息的动态管理及各类奖、助、贷、补等的申请和教师审核。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贫困生信息管理与采集。贫困生信息采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奖贷助勤申请模块、民主测评模块以及统计管理模块。作为学生端的模块,通过该模块采集学生信息,生成信息数据库,为教师审核提供数据支撑。每一名学生均可申请一个专属自己的账号和密码。普通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资助相关信息,对贫困生进行民主评议,查看各项资助的公示或评审结果;贫困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系统后,进行贫困信息的登记、贫困认定的申请、奖助贷勤的申请等操作,随时查询自己递交申请的审核或反馈结果,在修改申请表后继续提交待审,同时也可以通过通知公告栏随时查看有关贫困生管理的相关通知公告或者各类奖助的评审公示,了解学校资助工作开展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

一是学生信息采集。该功能设计目的是为数据库采集信息。学生本人登入系统后。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和贫困信息等表格,为其申请奖助学金提供数据基础。该模块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据的共享提供帮助。贫困生的信息数据每学期更新一次,需要申请认定的学生只需在每学期开学后上传相应的贫困证明或者提交突发困难的原因,即可进行困难认定。审核通过后,进入贫困生库。对于部分不再符合困难生标准的学生,也相应地退出贫困生库。

二是“奖、贷、助、勤、补、减”的申请。该模块设计包括贫困生对各类资助项目的申请,学生登录系统平台,根据通知要求,选择需要申请的资助项目,填写相应信息并说明申请理由,系统将自动生成对应项目的申报表,通过系统直接提交给管理员。免去书面申请采集信息的繁琐程序。

三是贫困生认定的民主测评。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工作开展的效率及贫困生资助的效果。该模块分为贫困生认定的“自我评价”和“民主测评”两块,学生个人登录此模块,可以实现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民主测评。由于是无记名的操作,参评的学生可以为该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和平时的消费水平,为管理员审核提供依据。

四是统计管理。该模块主要功能为申请和获得各类奖助贷补的统计和查询,贫困生每一次申请及审批的结果都会有相应的记录。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具体相应学期的个人申请和获得的各项奖助情况。

2.教师评价与审核。该模块主要为系统管理员使用,分为学院和学校两个级别。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相关的通知公告和文件、查询和管理所有学生信息,可以查看自己所管理学院或者全校贫困生自评及民主测评的结果,可以对各类资助的申请进行审核和管理,可以实现各类奖助学金申请表格的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具体包括:

一是贫困生信息查询。系统根据学生提交的信息,按照班级,分层列表相关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查看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快速操作可以将填有贫困生信息的word文档直接导出打印。

二是通知公告的。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平台通知公告,上传相关政策文件等,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动态管理。同时也便于对资助工作的相关文件进行及时存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及时查看到相关的通知和信息。对于每一次奖助学金及资助的公示,均可通过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使贫困生资助工作真正做到完全公开。

三是各类“奖、贷、助、勤、补、减”的审批。根据权限级别不同,管理员分为学院审核和学校审核。对应的用户可对本用户所管理的学院或整个学校的学生申请进行批量或者个别的查询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反馈未申请成功的原因,对申请表填写有误的学生提出修改申请表格的意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平台看到管理员的反馈信息及申请审批的结果。同时,系统会根据类别,对每一个项目的申请自动生成相应的统计表格,使管理员对每一项申请都一目了然,便于管理,提高效率。

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功能 系统架构

一、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学生信息管理中多为手工书写,工作效率低,不仅给学生信息的建立、更新和维护等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也不便于查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兴起后,学校的管理人员开始考虑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模式下,因管理人员风格不一,管理侧重点不同,尤其是数据版本多,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得学校的学生管理信息汇总和分析费时费力。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科学、规范与高效,已成为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调查,有的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分期购置专业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软件,资助管理系统软件,心理健康系统软件,宿舍管理系统软件等,这些系统软件大多是侧重于学校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工作内容,且其数据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并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和使用,各系统中的基本数据须分别录入、管理与维护,导致了系统间数据重复、数据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此外,目前普通高校普遍使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很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需求。为此,根据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平台,构建具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特色的集成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前期,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作出明确的需求分析。在系统建设中,应由牵头部门带领,统一系统间的数据结构,统一身份管理等,增加系统间的耦合度。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出发,为某高职院校设计了一个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系统架构,并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学生“奖、贷、助、勤、补、减” 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为例,对模块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与系统架构

(一)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用户管理模块、学生档案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心理健康管理模块、日常信息管理模块、资助体系管理模块等6个功能子系统组成。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如系统管理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不同的系统用户;学生档案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学籍、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成绩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成绩信息;心理健康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常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在校表现,如纪律、卫生等信息;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奖、贷、助、勤、补、减”信息。

(二)系统架构

1、开发模式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简称B/S模式)进行构建。其理由如下:第一,高校的网络基础建设日渐成熟,网络速度较快;第二、采用B/S模式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借助系统内置的浏览器,便可实现不同的管理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登录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共同的数据库;第三,采用B/S模式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相对较为安全;第四,采用B/S模式,系统后期升级、维护仅需针对服务器端即可,成本相对较低。

2、开发技术及工具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Java Server Pages、Enterprise JavaBeans、Java Servlets API等技术进行代码设计,采用功能强大的Oracle或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后台数据管理。

三、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一)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

除了学生个人智商、不良学习习惯等因素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随着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统计数据不够全面、信息反馈不够及时等因素,导致了心理工作效率仍不够高。因而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动态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统计并预测学生心理行为,及时提供分析报告,对心理偏常态的学生个体进行预警,为实施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为心理档案建设的主体对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实践是系统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高校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是系统实施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以北京某高职学校为例,该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着结构合理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各分院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别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所有班级都有班主任,同时还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此该模块可主要从二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全员动员、全校普查,二是个别关注、重点干预。即由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学生信息材料的管理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档案进行筛选,并进行重点干预工作。

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的UML用例模型如图2所示。

(二)学生“奖、贷、助、勤、补、减” 资助体系管理模块

建立"奖、贷、助、勤、补、减"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不仅能检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好、更公平的落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利于保障每个在校学生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该模块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

1、“奖学金”子模块。

“奖学金”子模块主要对全校的评奖评优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以综合测评结果为基础,将奖学金评选的整个流程纳入到系统中。使用该模块,应既能充分保证奖学金评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和透明性,总体控制获奖学生的资格和条件,又能使各级用户通过系统实现互动式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并使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永久的保存在系统和学生的电子档案中,以便检索利用。该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即资助管理员依据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中的奖学金评选条例进行规则设定,保证评选尺度正确。第二项功能是“筛选学生”,即依据第一项功能的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将模块开放给二级学院资助管理人员、全体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学生,减少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项功能是“提交申请”,即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第四项功能是“审核”,及分别从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学工部四个层级进行递进式审核,保证公平。第五项功能是“网上公示”,即将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进行网上公示,保障评选的透明性。第六项功能是“报批”,获得上级部门及财务等部门的批准。第七项功能是“反馈信息”,为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发送获奖通知,同时也要向未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发送鼓励消息。

2、“助学贷款”子模块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为了更好地管理助学贷款,本模块的设计需考虑到贷款制度及项目介绍、学生申请、贷款审批等方面。

“助学贷款”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设置条件”,即通过开放系统,面向全校学生介绍学校目前能协助银行受理的助学贷款项目、介绍申请条件及违约后果等内容。第二项功能“学生申请”,即学生登录系统,填写助学贷款申请书并向系统中上传相关证明资料的扫描件和复印件。第三项功能“贷款资格审核”,本功能可分二级进行,第一级由申请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负责审核学生上传电子材料与原件是否一致,以及原件的真实有效性;第二级由学工部管理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对学校内所有申请学生进行复审。第四项功能“反馈信息、生成报表、向银行报数据”,即学工部对所有学生的审核状况,在统一时间进行反馈。第五项功能“签协议通知”,可使用系统的消息模块通知所有审核通过的学生在规定的日期与地点与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协议。

3、“贫困生管理”子模块

“贫困生管理”子模块包括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管理两项内容。该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主要是开启该子模块,输入助学金的资助标准,申请条件,及发放流程等相关事项并对外公布。第二项功能是“学生申请”,完成学生申请资料的采集。第三项功能是“审核”,由班主任、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审核申请学生的资料是否合格并反馈审核结果。第四项功能是“信息存档”,一是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标记,二是对发放记录进行统计并永久存入系统。

4、“勤工助学”子模块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勤工助学”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主要实现对岗位职责和上岗所需条件等信息的管理。第二项功能是“岗位”,即将获批的岗位向全校学生。第三项功能“学生申请”,学生可登录系统,填写申请表,并上传相关竞聘材料。第四项功能是“审核”,班主任、辅导员及用人部门可登录系统,对学生的上岗资格进行初审。第五项功能是“面试通知”,即对审核通过的学生面试通知。第六项功能是“反馈信息,网上公示”,学生收到上岗的系统通知后,联系岗位所在部门并鉴定聘用协议,完成上岗手续。第七项功能是“考核”,由岗位的部门完成对在岗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写入学生的勤工助学考核记录中,作为发放报酬的主要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篇4

移民加拿大之理由

加拿大是一个由世界各地移民组成,靠移民发展壮大的国家,但加拿大不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而是定位为多元文化国家,表示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兼收并蓄,一律平等。移民也一直成为加拿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每年成功申请加拿大身份的中国人都在3万人以上。加拿大政府2009年的永久居民移民目标是24万~26.5万人。

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自然环境美丽,这是大多数新移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加拿大位列7大工业国之一,经济高度发达,环境同样无与伦比,雪山碧海、湖光山色散发着无穷魅力。地广人稀,许多地方还处于未受明显干扰的原始状态。另外,加拿大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强烈,许多人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政府的环保法令也非常严格。加拿大人为此非常自豪,颇有点“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加拿大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在全世界名列第一。在联合国计划开展署公布的人类发展世界报告申,每年采用自然地理、资源气候、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居住条件、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人均寿命、教育水平、实际人均收入等多项要素综合评价,加拿大已连续7年蝉联“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一美誉。

一人成功全家移民

主申请人条件合格而获准移民,则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将自动获得移民资格。加拿大在世界先进国家中被列为“社会主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政策,最主要的有:终身免费医疗,完全免费的12年义务教育,优厚的社会福利金、老年养老金,儿童牛奶金等。

加拿大鼓励各族裔保留发扬自己的文化,这和同是移民国家的“民族大熔炉”――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与美国的紧缩移民政策不同,加拿大热情欢迎海外各地的移民。并且,加拿大没有种族歧视,社会治安稳定。对于难于到达美国或难于留在美国、欧洲及其他非移民国家的华人,移民加拿大后既可以自由方便地进出美国及世界各地,又可以享受比美国等国家犯罪率低、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加拿大护照――世界通行证

住满3年后,移民就有资格申请取得加拿大国籍。持加拿大护照可以全世界通行,自由出入100多个国家。可以免签证人境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巴西、新加坡、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

同时,加拿大承认双重及多重国籍。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加拿大还打算修改移民法,将入籍时间放松至“移民在加拿大住满2年就有资格申请取得加拿大国籍”。即使不入加拿大籍,有加拿大永久居民签证之后,申请前往第三国的签证也容易很多。比如,现在瑞士政府对持有加拿大永久居民签证的某些第三国公民给予免签证进入瑞士的待遇,中国公民在此范围之内。

华裔商人回国投资获优惠

在取得加拿大公民身份后,华裔商人回国经商在经营和税收上将享受特别的待遇。一般表现为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在部分行业经营上给予特殊政策优惠,减免国家与地方税收全额,放宽特定行业的经营范围等。

拓宽子女的发展空间

在加拿大,任何公民只要年满5岁,都可以选择居住区内的公立学校人读,高中毕业之前的12年教育所有费用全免。上大学只需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可通过教育基金为孩子储存上大学的费用,即只要每年存入银行固定账户2000加元,政府就会每年贴补400加元直到孩子18岁,当然这笔钱必须完全用于孩子上大学。此外,也可靠政府提供的助学金、学校颁发的奖学金或者申请低息甚至无息的学习贷款来完成学业。

如果想在国外得到高薪的职位或较高的社会地位,没有一个被广泛承认的文凭是不行的。加拿大的文凭在全世界都得到承认。有了移民身份。在加拿大攻读学位的学费与加拿大公民相同,只相当于海外留学生的1/3~1/4,筹不到钱可以贷款。如果失业,政府还会发给补贴让其去参加培训或读书。

移民加拿大之途径

移民加拿大主要有以下途径。

投资类移民

联邦投资移民、魁北克投资移民均属此类。申请人须具有实际经营或高级行政管理经验,且拥有不少于8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496万元)的个人总资产值。所需费用如下。

投资款 按照加拿大投资移民的申请要求,在经过面谈并获得批准后,申请人需要履行一个投资义务,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投资4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48万元)到政府指定的基金会,5年后由政府担保收回全部本金,但无利息收入;二是一次性支付12万加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作为40万加元5年的利息,此投资款不能收回,也是移民申请人的主要移民成本。

申请手续费用 主要包括申请费用(魁北克省申请费、联邦申请费和登陆费等)、文件处理费用(翻译费、公证费、财务报表的审计费和房产报告评估费等)以及由移民顾问公司收取的咨询服务费。该费用一般为十几万元人民币。

技术类移民

技术移民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可行的形式之一。技术移民属于独立移民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凭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申请移民。一般应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21~49岁,英语或法语熟练,有一定工作经验且从事职业需符合加拿大紧缺职业列表。所需费用如下。

申请费 由移民局收取。主申请人550加元/人,配偶及22周岁以上随行子女550加元/人,22周岁以下随行子女150加元/人。

移民登陆费 该费用可退还。主申请人、配偶490加元,人。

间接费用 申请过程中,会产生诸如咨询费、服务费、公证费等的间接费用,约3~5万元人民币。如果自行申请,则只需公证等费用。

企业家移民

申请人须具有经商经验,拥有足够的资金,且有能力在加拿大创办企业或收购现成生意,此为有条件签证。既投资人取得移民签证后,要在3年内创办或者收购1个企业,如果不能完成则会被命令离境。

自雇类移民

申请人具有能力自我创业以及促进加拿大经济发展或提升该国文化、艺术生活,且拥有约20万加元的资产值。适合一些文化或艺术专业人士申请,且必须以记分方法评审。

依亲/家庭团聚移民

申请人由已合法居留于加境的亲属签具担保书,并取得加拿大移民部加签确认,以支持申请。包括居民或公民申请配偶、父母、子女等。只需提供收入证明有能力供养亲属,条件比较宽松。

移民要慎重

移民是个人行为,就像自己的鞋穿在自己的脚上一样,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篇5

衷心感谢今天参加大会的各级领导和各位商家,是你们的爱心让我们聚集到一起,是你们的爱心让我们助学中心有了动力、压力和方向,是你们的到来赋予今天的大会以特别的含义。再次感谢你们!救孤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扶助孤困学生是我们通许爱心人的光荣和责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助学总结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助学总结发言1本学期校学生会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始终秉承着“服务同学”的理念,在全体部员的努力与配合下,开展了各项工作。我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利于下学期新工作的开展。下面将我们就这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协助指导老师组织“开学生活用品卖场”

按照以往的惯例,开学之际,在指导中心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在新生报道大厅旁开展了“开学生活用品卖场”工作。

我们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共提供了近30多个摊位,平均分配到各学院。由各学院的贫困建档生申请,学院审核,获取此次勤工助学的摊位。

为了保证货物的质量,让新生放心的购买商品,我们要求各摊位的负责人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进货,出示进货商店的营业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等相关证件。部门干部也会陪同学工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指导老师不定时的检查相关证件手续是否齐全,价格是否合理,并安排部员维护卖场秩序,使得生活用品卖场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针对新生的“勤工助学安全须知”培训

这学期我们根据老师的要求:不仅要积极地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而且要把安全培训作为我们这学期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勤工助学安全性的培训工作。

1、“勤工助学,安全须知”的宣传。

我们主要制作了“勤工助学安全须知”的宣传板报和明信片,并将明信片分发到各新生班级,以保证我们宣传的广泛性。这次宣传内容主要是提醒同学们在兼职中要注意安全隐患,谨防黑中介、传销组织以及注意交通安全,学会自我保护,在工作中遇到可疑情况时,要及早的退出工作,并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2、“勤工助学,安全先行”讲座。

这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学工处的贺幸平教授作为主讲老师。此次讲座旨在让大一学生了解什么是勤工助学,以及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以及学习的安全性教育。

此次讲座举办的非常成功,整个f201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连走道都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同学。这次讲座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也必定会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规划带来积极地影响。

三、建立勤工助学诚信档案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勤工助学”的意向、拓宽兼职信息渠道,我们在利用qq兼职信息的同时,也利用所建立的“诚信档案”及时的联系有意向勤工助学的同学。

有300多名大一新生填写了我们的诚信档案,这让我们了解到新生对勤工助学岗位需求量之大,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之大。为了满足建了诚信档案的同学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我们的干事积极主动地联系需要学生兼职的商铺和企业,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核,然后把信息发放给建立了诚信档案的同学。在全体干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十二月份之前就完成了为建立了诚信档案的同学提供兼职的承诺。

四、积极拓展安全勤工助学岗位

考虑到同学们对勤工助学岗位的迫切需求,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在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为了保障同学们勤工助学的安全,我们这学期也加强了对用人单位的审核。我们也与长沙移动、世联地产、马斯特英语教育等一些信用度高的企业合作,为我们的同学提供200多个安全的兼职岗位。

通过学校与知名企业的积极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同学们对勤工助学中安全问题的担忧,还可以利用企业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锻炼和责任意识的提升。

五、干事培训打造高绩效团队

为了让新干事们尽快的适应我们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工作,尽早的融入到我们这个集体当中来,我们也做了大量岗前培训工作。

1、“学习”座谈会

我们有幸邀请到贺幸平教授(学工作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与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干部干事一起开展了一次以“学习”为主题的座谈会。此次座谈会让我们明确学习与工作并重。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要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多为同学服务。

2、“经验”交流会

(1)家教部组织了一次与湖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经验交流。学习他们在家教方面的成功经验,收集我们学校有意向做家教的同学的相关信息,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我们的家教工作。

(2)外联部组织了一次与学社联的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让我们知道,每一次外联工作,我们不仅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与商家谈判是要注意相关礼仪,而且合作完后还要做好企业的后期管理工作,以实现长期合作。

六、“无偿献血、感受真爱”活动

近月以来,全国多个省份纷纷发出“血库”告急的通知。应现实情况的需要,我们承办了一次“无偿献血、感受真爱”活动。

我们向长沙血液中心申请将流动献血车开进学校,接受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此次活动中,我们的干事纷纷争当志愿者,实行轮班制,协助医务人员做好献血者的资料填写工作并向同学们宣传普及献血知识以及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维持现场秩序。学校有将近200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无偿献血活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他们的鲜血流入千百万急需求助的生命肌体,他们的生命之花也会因此绽放的更加美丽 。

经验教训总结:

一、本学期工作成果

学期我们充分利用了我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完成了我们部门起初建立的三百多份诚信档案,实现了我们对这些建立了诚信档案的同学的承诺。

二、这学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各小部门之间缺乏。一般部门内部分工比较明显,各职能小部门完成自己任务后经验交流很少,这样在开展大活动的时候部门整体的凝聚力就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成员缺乏整体意识。门有些成员只是站在内部小部门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整个部门问题,不利于部门的建设和发展

未来规划:

对于部门下学期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1、加强部门内部队伍建设,加强部门内部的交流以及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2、进一步加强对兼职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审核,并及时的给有兼职需求的同学。

3、完善勤工助学安全教育培训。

我们将本着为“同学服务”的理念,认真的去做一个优秀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我们深信,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全体干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取得更好的成绩!

助学总结发言2x年3月到学期结束的这一段时间是我在勤工助学管委会市场部担任部门主管的第二个任期,在此期间主要完成的工作围绕着学期初开创的部门工作月份主题而具体开展,将一个学期的4个主要的月份按顺序分为3月份家教宣传、4月制度建设、5月份业绩考核以及家教电访6月份暑期家教宣传等四大部分。所以主要工作也是按照这个顺序逐一开展,下面是主要工作回顾。

一、部门月份工作主题。创建部门工作月份主题的思想源泉是之前的在市场部工作非常出色但后来辞职的助理彭珈,她给我指出了部门工作毫无目标的问题,所以设置月份主题是让每一个部门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更有核心或者重点,时刻保持个人工作计划与部门工作中心的一致,提高员工工作目标感以及积极性。具体每个月份工作主题的实施内容纳入部门总结,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个人觉得实施效果还是不错的,改变了之前部门工作的只忙于处理部门日常业务以致将员工拖累而忽视业务绩效、业务拓展方面工作开展混乱的局面。

二、家教教员培训讲座。或许家教讲座已经成为每一个市场人的骄傲了。本学期初,市场部面向全校举办了两场家教讲座,并在推广部的技术支持下建立起了“网上教员库”,家教讲座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勤助服务系统”的影响,但“万事开头难“,虽然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借鉴了华师勤助家教教员培训的优良经验,但由于部门人员短缺、宣传基础薄弱等因素,家教教员培训讲座的整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也为我们日后集训开展家教讲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举办家教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员培训的设想最先出自小助理传南,这项工作得到了两位李老师的大力支持,初步实现了“部门家教工作中教员培训”的夙愿。以后家教教员培训会继续进行下去,而家教讲座形式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本人最感欣慰的不仅仅是实现了部门的家教教员培训的夙愿,更多的是通过家教讲座的大量团队工作将部门人迅速地团结到了一起,自此后,部门人培养起了相互了解工作互相监督工作的良好团队习惯,作为部门的老一辈员工,一想到这就忍不住有点小小的激动。

三、本校外招生家教宣传。家教,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部门工作的关键词。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在对外市场以及部门人员素质结构因素下,对外业务拓展工作进入了瓶颈状态。另外也是由于家教市场的略显“欣欣向荣”以及李老师的方针指导——立足发展校园周边家教,抓基础、做质量。所以才从教员培训以及建立“网上教员库”管理等基础措施着手做起。如果说“家教教员培训讲座”是当初个人竞选纲领的额外内容的话,那么家教外招生宣传工作就是个人一直的夙愿了。此项目是由传南主要负责由我协助跟进。中间就宣传海报的设计工作就反复地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以及修改,按传南的话说就是太长的时间辗转都快消磨了一个人最初的积极与耐性了,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实际工作中效率和质量还是不错的。在此不能忘记感谢一下推广部春枚的帮忙呵。这次的家教外招生宣传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临近期末外招生家教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如教员供应结构有待调整,学期末教员时间紧迫因素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四、另外的家教工作有:骞蓝负责的两次(学期初以及学期末暑假家教宣传)校园小区家教派单宣传、金杯负责的校外派单宣传以及与骞蓝一起完成暨大附小家长会家教摆点派单宣传等等。

五、部门整体发展的工作。着眼部门总体,部门制度方面:完成了由楚凡主要负责我协助的部门制度梳理工作;部门业务表格方面:嘉欣主要负责的“市场部业务表格一条龙”的表格整理工作;部门文化建设方面:两次与办公室其他兄弟部门举行篮球联谊活动、盖宇生日时市场部五代同堂的庆祝活动、市场部大扫除、主持办公室例会、部门聚餐等活动都促进了部门内部情感交流增加相互情感。在部门传承方面:进行三次面向全校或者小组的招聘,效果都不是太理想,除了部门门槛设置稍微高了一点外,前期宣传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最后招聘进来的新助理是周洲,他前期工作表现比较积极,后期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所以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了。

六、市场部网络版块建设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这离不开推广部昌功同学的辛勤耕耘了(我们心中光辉的老黄牛形象啊!),初步建立了市场部网上教员库,实现了教员网上管理,另外也实现了网上兼职以及家教招聘信息、教员学生网上注册申请家教教员资格等功能,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实现的是教员网上报名家教或者兼职、家长(含本校外招生)网上登报家教等等的功能,总之,革命刚刚开始,同志仍需努力呵。我们这些老一辈离任在即,只能寄希望于后浪了,你们是管委会八九点的太阳!

回顾自己的纲领,其实还要做的东西也不少,如通过学校成人教育各方渠道发展开拓校外成人教育的家教市场、通过南方人才市场的合作拓展部门对外兼职业务提高兼职质量……这都是两个非常大的项目,在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非常成熟的条件下是不能轻易着手开始也不能随便对待的。或许不应该找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在任期间为什么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句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说是在有限的人力以及时间资源与其他比较成熟的条件下,我选择了做到。尽力将一些事情做到要比十个暂时还不能做到的计划要强。“一鸟在手好过十鸟在林”。不过这两项工作所体现的大致的方向是不应该轻易放弃的,这要靠部门后来人继续努力下去了。

助学总结发言3随着时光匆匆而过,在学生会勤工助学部已将近一年了,在这段时间中,虽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完美,但是,在这中间了我也学会了很多。因此,我在这要万分感谢我们部门的所有老委员,教会了我们很多。同时,也很感谢,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新委员。你们的很多为人处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这次我们部所做的活动是商院“十佳宿舍”。由于这个活动的策划并不是我们部所写,所以好多细节都不完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都是边做边改的,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但是,我们最终圆满的完成了这个活动。

这个活动的开始于4月,并于5月完满结束。大概总结就是,这次的活动还算成功,比赛期间气氛很好,同学们的积极程度很高,参加的人数也很多。在这中间的过程中,我只有参加了开始报名时和最后最终评选的工作,之间的检查工作并没有参加,所以也不太了解这其中评选的细则。这中间凝结了我们部所有人的辛劳与汗水,在此,我要敬上万分敬意。

但是,让我很纠结的是,有很多的内容及细节我并不是很清楚。我想这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不太了解我们部的工作,所以,接下来我在这方面我一定会改进的。还有的就是,我觉得我们部在工作这方面的信息并不是很流通,就是说,在工作中很不注重交流工作的进程。

第二件事就是关于我们部勤工档案的改革,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这必须在下学期开学后,从大一的开始实施,这样也可以改变我们勤工部在现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具体做法我列举了下面几条:

1、在校学生会与各个社团之间加强兼职信息的交流,或者是愿意提供兼职信息的学生也可以,总之就是充分利用商学院的各个人力资源。

2、在学校的网站申请或者新建一个网站,可以粘贴我们部或其他人提供的兼职信息,这样我们学校所有人都可以加入,也许就会减少没有人去参加兼职的状况。

3、在学校一食堂旁边的黑板向学校申请给我们部一小块,可以粘贴一两张纸的位子,然后把最新的兼职信息写在上面,如果有意参加的就可以自己去联系。

4、也可以在学生会办公室的门外面贴这些信息,需要了解的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去办公室的门外面看,这样是最简单的办法。

5、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办法告诉我们学校里想要招兼职学生的商家,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的招工的那些信息自己贴到我们的宣传栏里。

现在,具体还只想到这些意见,如果以后有新的想法在向你们反映。

助学总结发言4x县地处湘西,位于怀化市北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域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到x万公顷。全县辖x镇x乡,总人口x万人,人口密度较低。有苗族、土家族、回族、白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x万人。是典型的版图大县、移民大县、贫困大县,仅涉及x水库移民就多达x万余人,贫困人口多达x万人。在过去,由于地理、历史、交通、产业等原因,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如今,随着国家助学政策逐步完善,资助力度逐渐加大,教育基金会的增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全县有公办教育学校x所,在校中小学生近x万人,而贫困学生达x万余人。为了确保每名在校中小学生及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做到了加强组织领导,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严格资金管理使用,真正实现了有限资金效果化,帮助了最需要救济的人。我县资助工作受到了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得到全县人民的支持,x年3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x年3月,资助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教育局长在省信贷助学工作总结会上作典型发言,分管助学工作的领导在怀化市作经验介绍。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县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教育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监察局、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县信用联社、县妇联、团县委等12个成员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小组。领导小组主要发挥县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广州办事处、长沙办事处等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资助中心募集善款,并通过定期召集联席会议监督资金使用情况。为了将募集的资金有效使用,x年10月县编办在县教育局“三定”方案中,明确了设立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定编4人。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根据“三定”方案,迅速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配置了良好的办公设备,每年拨款x万元专门用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启用了x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章、设立了基本存款账户。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职责:具体负责贷款政策、资助工作的宣传、咨询与受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材料审核、学校助学工作的上报和审核等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资金、有职责、有成效。

二、广辟蹊径,多方筹措助学资金

生源地助学贷款:我县每年有近x多名普通高中和职高学生通过参加高考,被大学录取。其中有50%左右的大学新生因家庭贫困,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难以升入高校继续深造。国家提出“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的口号。在资助高校大学生方面,以贷款发放管理为重点,确保高校大学生“应助尽助”。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向上争取,x年我县成为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十个试点县之一,x年至x年我县有645名困难大学生在该中心的协助下向当地金融机构签订了贷款合同,发放贷款x万元。

普高、中职助学:该中心为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x年,普通高中助学金发放x人次共x万元。x至x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发放x人次,共计x万元。

九年义务阶段助学:①少数民族助学金,全县每年有x万元,去年的x万元已全部按要求申报、拨款、发放到位。x年至x年共有x人次领取x万元少数民族助学金。

②贫困寄宿生补助x年共发放20198人次,金额为x万元。x年至x年共有x人次领取x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

③x年县财政助学金发放602人次共x万元。x年至x年共有391656人次享受x万元的免杂费和公用经费。

④x年免教科书共97664人次共x万元。x年至x年共有x人次享受x万元的免教科书款。

县直部门企业捐资助学:x年x县贫困学生基金会共资助了x名贫困大学生计x万元;县慈善总会资助了贫困大学生104名计x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30人共x万元,资助小学生20人x万元。县妇联争取上级大力支持争取到香港烛光基金会的资助,共资助我县25名女高中生,共计x万元;团县委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x万元;县宗教局x年资助100名贫困学生,共计x万元;x年至x共有10036人次享受x万元的社会、团体、个人组学金。辰州矿业股份公司从x起,每年以基金会的名义向金山学校、x中拨付x万元,以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资助困难师生。

县外友人企业爱心助学:县外事侨务局争取香港惩教社捐资建校项目,在我县荔枝溪九校、池坪九校以及张家坪九校共捐x万元,在外事侨务局的大力配合下香港、芬兰友人每年来我县捐资贫困学生达x人次;国家发改委爱心人士,资助一中学生20人,共计x万元;x年和x年省教育基金会(原省人大副主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x带队)两次来x慰问,给10名优秀教师每人奖励x元,给6名困难教师每人救助x元;壹基金为我县舒溪口九校捐200个温暖包,共计x万元;湖南交通频道为我县军大坪九校建音乐教室,为贫困学生捐冬用棉鞋400双,共计x万元;在县扶贫办、教育局、县妇联、团委和县邮政局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县又争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此项目自从x年以来共有x个农村学校受益,共发放学生型包裹x个,学校型包裹x个,累计获得善款x万元。

三、严格管理,合理使用助学资金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形成了较广的群众监督面。自x年以来,我县每年召开一次助学工作会,每次会议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救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在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站、红网x分站、县教育局网站、全县中小学校校园网站广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上街发放宣传单,一些学校还通过告学生家长书的形式进行宣传,从而使助学工作,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使贫困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正是宣传到位,我们在发放每笔资金中慎之又慎,时刻准备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是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全县各项助学工作,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助学金额与发放的准确无误,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制定了相关制度,如制定了助学上报范围、审核要领、及时发放时限等规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如县审计局的一年一次的审计,县监察局根据群众反映而进行的检查,县资助领导小组的定期例会等。为加强资金监管,制定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金监督管理细则,确保国家专项资金安全。同时,做好中职学校国家助学结余沉淀资金清算回收工作,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地减少违规、违纪行为。国家出台了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为了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建立高中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对全县所有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进行管理,也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端口前移到高中阶段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是公开申请资助流程。对资助款的发放,具体申办流程在全县中小学校园宣传橱窗都给予了公开。申请形式上既可学生申请,也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权衡后呈报。在审核中强调四级审核制即村、学校、乡、县资助中心层层书面把关。县资助中心根据材料中发现的问题或群众举报还经常深入到被资助学生出生地进行复核。在经历上述程序后,在发放前一周还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县资助中心还建立了资金发放跟踪档案。对于资助物资主要根据全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着力向边远或贫穷地倾斜。对孤残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学生、今年度已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或已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学新生等予以优先资助。

目前,x县建立了大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多元化学生资助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资助体系。

助学总结发言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能在这里代表x大学945名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同学发言,我感到万分荣幸和无比的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受助的同学们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我们的关心及照顾。

我们大多是来自农村和城市低保的学生!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父母殷切的期望,带着拼搏进取的精神,凭着自己坚实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对生活的热情,相聚于茂名电大,在这里我们想要谱写青年壮志的诗篇,我们想用汗水换取自己的成就与辉煌,我们想了好多好多。。。。。。

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减轻了我们农村和城市低保学生经济上的负担,没有了压力,使我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身在电大,让我们感觉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给予的温暖。虽然今后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有党和政府,有我们的学校,有关心我们的老师。社会在关注我们,政府在帮助我们,学校在支持鼓励着我们,你们不但为我们,也替我们的父母减轻了身上的重担,我们深深体会到你们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在此,我代表受助的945名同学向你们郑重承诺:我们会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学校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早日成为高素质、高标准的社会有用人才,为将来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请你相信我们,我们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最后,我谨代表受助的同学再一次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谢谢你!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大学生;优势表现;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98-04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1\]。近年来,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了一个突出的教育“民生”问题。

新时期贫困生群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除了众所皆知的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之处,当代高校贫困生有无令人称道的优势表现?本文基于近期对浙江省11所高校逾千名贫困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或座谈),发现了他们所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过去,人们习惯于用“弱势群体”、“灰色人群”来形容高校贫困生,尽管“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弱势的代名词,但在本调查研究的相关结论中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发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贫困大学生群体总体上能在劣势中积极奋进,日益展现出了相对令人称道的素质与风貌,在自我评估、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诚信处世、感恩心态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 自我评估高,普遍追求自强自立

科尔曼将那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称为“自我评估”(self-esteem),认为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低。也就是说,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所以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也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2\] 。然而,我们的问卷、座谈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当前贫困大学生自我评估较高,绝大多数贫困生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被就业、学习成绩、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困扰。极少数学生会把贫困视为不幸并感到自卑或把贫困当成理由滋生“等、靠、要”的思想,针对这两种情况,高校应及时采取教育措施,防患于未然。

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的态度如何?调查发现,贫困生的主流是积极的,精神面貌整体上是积极进取的。有490%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俭学,自谋生活费,实现从“外在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自身跨越,自立自强,人穷志不短(详见表1)。

二、 生活态度好,能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如何?通过与被访者的交流发现,将经济问题作为主要谈论话题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只有128%,而更多的学生是谈论人际关系、理想和学习等问题。可见,贫困大学生并未被贫穷这座大山给压倒,他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上进的,详见表2。

贫困大学生一般被认为容易因自卑而走向自我封闭,不太乐意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然而,本调查同样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健康阳光的一面。是否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活动是衡量大学生能否融入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的贫困生有参加一次以上社团或学生会工作的经历。可见,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搞好学习、勤工俭学之余,仍会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实践,如表3所示。

三、 敢于正视经济上的困难,善于理财

通常人们会认为,贫困大学生易于将“贫困”视为个人的秘密,觉得不太光彩,因而不愿意“暴露”身份,更有甚者,碍于“面子”,少数学生还会主动放弃申请相关奖、助学金的机会。本研究因此也非常注重对这一问题的调研。调查数据表明,397%的同学从来没有因为经济原因而感到自卑,517%的学生会感觉到偶尔有一点自卑,而经常出现自卑或被自卑困扰者的比例则很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视经济上的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问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困难生补助时的感受时,有626%的学生选择了“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另有303%的学生选择了“有点不好意思,难为情”,而过于自卑(“感到自卑、很羞愧”)或自负(“自己穷,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应该的”)的选项则分别只有2%和52%\[3\]。这说明当代贫困大学生对待外来各种资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趋于成熟,能够理性看待。对贫困大学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位开支是伙食费,其次是日用品费。月开销在300—400元之间的有206人,401—500之间的有226人,两项合计占调查人数的61%以上。这说明贫困大学生的花销趋于合理,生活开支比较节俭,当家人意识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是,大学生的通讯费用超过学习用品费用成为主要经费开支,通讯费用居于第二或第三位的人数总计达到54%。可见,通讯费用已上升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开支,这也是信息化时代里大学生普遍无奈的消费选择。

四、 学习动力强,六成学子逆境添动力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的困难多少会给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学生圆满完成求学任务有所阻碍。调查显示,有102%的学生认为“由于缺少必要的学习工具,我的学习有些困难”,207%的学生认为“经济上的困难给我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有223%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影响”,更有411%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能给我动力,促使我更努力地学习”(详见表4)。后两者的比例高达六成,这足见多数新时期大学生能够理性、勇敢地面对经济贫困的问题。

“贫困资助不与学习成绩挂钩”,这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一个价值判断。贫困生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访谈中,一些学生道出了心中的忧虑,如有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会与主观努力成正比”,“一旦一次考试失利(不及格)就等于申请资格的被剥夺”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接受或者十分赞成“将国家助学贷款或贫困生补助与学习成绩挂钩”的要求。可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进步的激励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少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加入学业成绩的砝码来竞争国家各种奖、助学金。

五、 政策认可度高,心中常怀一颗感恩心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体现政府关怀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政策安排。共有851%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在其所在的学校达到了“基本公平”以上的程度。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日趋透明、公平,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获得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认同感,我们还设计了“您认为非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百分比可能是多少”这一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在5%以内的有382%,认为在20%以内的有869%(如表5所示)。这也表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平性是有保障的,基本上将有限的名额公平地分配给了有实际需要的困难学生,政策执行的认可度较高。

六、 还贷动机好,诚信教育亦立人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备受瞩目。大学生在还贷中的诚信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围绕“还贷动机”这一主题设计了相关问卷。

在关于敏感的还贷问题上,出乎意料的是,有96%以上的学生表达了按时还贷的意愿,其中有554%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尽早还贷,345%的学生表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还贷。在谈到贷款违约情况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将国家助学贷款对自己上学的帮助放在第一位,不打算还款的学生并不多。在对他们毕业后的还贷打算的问卷调查中,其中对“如果可以,不还最好”的选项,只有27%的学生选了该项。可以说,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还贷问题上是积极的,在主观态度上是讲信用的。然而,信用知识的匮乏以及信用认识的偏差却是导致违约的一个主要的主观原因。如一项对违约学生的追踪调查研究表明,“他们错误地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和私人借贷不同,不必严格遵守还款期限,银行并不缺这些钱;只要承认有这笔贷款,早还晚还都无大碍,忽视还款合约的约定”\[4\]。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与还贷问题上认识日趋理性,态度更为端正。大学生贷款的诚信问题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的诚信及相关的品德素养也并非像银行部门所担忧的那样可怕。相反,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反而得到提高。调查中发现,有869%的学生认为,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之后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更强了(详见表6)。国家助学贷款还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确立现代的信贷观念,养成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总之,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形象、提高诚信度方面,正身体力行“你给你一份信用,我给我一份承诺”的诚信理念,愈发坚守树立“经济贫困不可怕,信用贫困最可怕”的信念,努力实现“知识改变命运,信用成就未来”的价值取向。

以上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贫困生的阳光心态,绝大多数的贫困生渴望实现自立求学、逆境成才。我们常讲,“苦难是财富”、“逆境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辩证道理。同志在50年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好”与“坏”、“优势”与“劣势”等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可以互相转换的,充分体现了关于事物发展的联系性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原理。由此,学校及有关部门要辩证看待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劣势,要加大对“90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与了解力度,在工作中要讲究艺术和火候,注重扬长避短,尤其要发挥有关积极因素的育人功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波 解决高校“学费贵、上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47-55

[2]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

篇7

勤助贷 困难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生 思想教育

目前,国家在高校勤工俭学、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方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的意见》出台。之后每年,仅仅国家助学金一项,发放总额便超过300亿元,国家三项奖学金覆盖面近20%。各种临时性的补贴,还有各个学校向勤工俭学学生支付的工资,数量同样庞大。

这些惠及学生的勤助贷政策在落实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旦涉及到钱,谁都知道这会是个烫手山芋。这笔钱用得好了,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强自立;用得不好了,可能会滋长一些不良风气,还制造人民内部矛盾。总之,这是一把双刃剑,剑要舞得好,还得勤练功夫。

本文中,笔者将结合三年以来参与勤助贷相关工作的第一手经验,总结其中具备普遍性的几个困难,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一、高校勤助贷工作面临的几个困境

困境一:“需”与“要”的悖论。

目前高校勤助贷工作的操作程序如下:新生入学时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认定(此认定结果在以后各个学年开始时复核),提交材料的学生被认定为“特殊困难”、“一般困难”或得不到认定。在此认定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勤工助学岗位、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一些临时补贴对经济困难学生做不同程度的帮扶。

此工作程序存在一个隐含的假设,即“家庭经济困难生会申请认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需”者并非一定会“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家庭经济越困难,不提出认定请求和无法提交资料参加认定的可能性越大。

这种现象看似荒谬,其实不难理解。原因可以归结为主客观两方面。主观上,经济窘迫一般伴随着缺乏自信,最贫困的同学或者羞于让旁人知道其经济状况,或者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经济利益上的争夺,而主动放弃了认定申请;客观上,受制于其所在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能力,经济最为困难家庭取得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盖章的难度大于普通家庭。例如,一个农村的学生反映,其父亲多次求助有关部门,遭到刁难,不愿意再受气,于是放弃;另一个单亲学生说母亲做小本生意,周转不灵而欠缴了街道的管理费,因此被拒绝盖章。

“需”者不必“要”,与此相反,“要”者可能并不“需”。家庭经济并非困难,甚至优越的同学提出认定要求的情况屡见不鲜。此现象,除了其道德品质不够高尚之外,还有丰厚的现实土壤。首先,这些家庭对于经济困难的认定没有心理障碍,他们不担心被人认为“穷”;其次,他们了解高校的勤助贷政策,他们熟悉制度,善于利用制度;最后,他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有着更强烈的欲望并配合以相应的能力。

困境二:“穷”或“富”的衡量。

即使所有经济困难的同学都提交了认定申请,同时所有不需要的同学都没有参与,第二个困扰便迎面而来。因为无论是困难认定的名额也好,还是之后各类助学金、贷款、补贴的金额也好,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这些经济困难的同学中如何进行甄选,是亮在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干部头顶上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笔者有这样一个认识――“富”或许可以比,而“穷”则绝不可比。我们每年对富人都有福布斯的排行,而却从来都没听说有穷人榜。正如列夫・托尔斯塔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名句:“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各种各样的不幸是无从比较的。有的地处贫困山区;有的兄弟姐妹众多负担重,有的天灾人祸,有的身患疾病,等等。谁更穷?如何比较?

经常有同学针对困难认定的问题投诉,说不公平,为什么她经济困难却没有认定。我只好反问:“请你告诉我那些认定上的同学中,谁的家庭是一定比你家富裕,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所有的同学面对这个问题都哑口无言。确实,我们只知道自己有多穷,却不知道别人有多穷。

困难认定工作难度太大,许多学生干部对此心存恐惧。辛苦不说,还要得罪人,万一给扣上一个“不公平”的帽子还要威信扫地;老师也痛苦,看着僧多粥少,一帮嗷嗷待哺的娃娃,没有能力做到皆大欢喜。

当然制定制度的部门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调查表中要求填写家庭年收入,希望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减小我们操作的难度。但当我们看到一家5、6口人却赫然写着1200的家庭年收入并盖着鲜红公章的时候,我们只能一声叹息。这些缺乏审核的数据不具备实际意义。

困境三:“恩”与“怨”的尴尬。

“凭什么把我的钱给别人?”

听到这样的怒号,老师们都震惊了。原来在某些同学的心目中,这些助学金、补贴、贷款以及勤工助学的机会等,原原本本都已经是他们的了。得到这一切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得到,那一定是有人在从中作梗,有人在使坏,有人在暗箱操作。

许多班干部很害怕做勤助贷相关的工作。工作麻烦、难度大是一个方面,而更核心的是心理上的煎熬。曾经有学生干部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干了。我做这些事情,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累的半死。到头来没有一个人说我好,难听的话一堆。本来挺团结一个班,现在处处都是矛盾。”

这同样是老师的痛苦,勤助贷的工作要做好,需要非常的细致认真,用时用力,最关键还是要用心。因为这些工作很难说能做出什么成绩,绝谈不上任何利益。所以要靠着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来推动。而用心是伤心地前提,当我们耗尽心血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满和指责,我们都只能徒叹奈何。

批评学生不懂得感恩并不解决本质问题。价值体系的混乱是我们的这个时代的顽疾。经济利益的片面追逐、生存尊严的缺乏、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都促成了这种尴尬的境况。而对于这些工作,不想干也要干,而且要迎难而上,把握好机会,对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反映的不良价值观、财富观和感恩意识做一次正面的引导。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勤助贷工作配套思想教育的建议

困境源于矛盾,矛盾自然是无处不在的。“需”与“要”的矛盾、“贫”与“富”的矛盾、“恩”与“怨”的矛盾。事物是在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勤助贷工作,更为了切实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生,我们要勇于面对矛盾,分析问题,做出调整。对此,可以着力的角度有很多,比如政策层面,国家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比如操作层面,高校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经济困难生档案建设,加强与生源地的合作和信息共享等。而基于辅导员工作背景,笔者将就在勤助贷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由如下四个态度的引导入手。

态度一:穷不可怕,就怕怕穷。

在勤助贷的工作实践中,最让人揪心的一个群体,是那些最贫困,但却放弃获得帮助的同学。这类同学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极端的自卑,竭力在同学们面前掩饰。例如,之前遇到过一个学生,一直回避和同学一块儿吃饭,当大部分同学用餐完毕之后他才来到饭堂,以白饭配免费汤的方式招呼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后,同学才发现他的情况。而他,因为对个人经济状况的掩饰,也错失了资助的机会;而另一种表现是过分的自强,明明经济困难,却拒绝接受任何资助,通常伴以非常令人佩服的表态――“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气魄我们可以赞赏,而做法则不可以接受,无法实事求是地对待自身的财务状况,不懂得合理地运用各种财务杠杆,其实是一个人“财商”低的体现。

“接纳自我”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以上两种极端情况都源于当事人无法接纳自己“穷”的事实,从而导致无法采取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将会导致恶性循环。作为老师我们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明确这个观点“穷不可怕,就怕怕穷。”引导经济困难学生重建自信,学会理财,合理的利用各项勤助贷政策,最终通过个人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

态度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除了“需而不求者”,哪些“求而不需者”同样必须得到纠正。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必须被肃清。在工作中,我们务必对那些经济状况存在明显争议的同学进行调查,采取谈话和侧面了解等方式摸查情况。若的确存在舞弊的情况,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端正其价值观;而对于存在误会的情况,也要对其他同学澄清情况,努力把这些误会对学生个人和班级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在任何一个班级(除了在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哪些困难得影响温饱或者富得流油的家庭都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同学都处在中间状态,对于他们,没了学校的资助,也不至于影响生活,得到确实能给自己和家庭减掉不少压力,或者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到加大的提升。

勤助贷工作的冲突矛盾主要在这个群体中发生。对于经济困难的事实,他们没有心理障碍,也不算弄虚作假;成功完成经济情况调查表对于他们不困难。可以这样概括,这个群体中的学生,谁拿到都不奇怪,谁没有拿到也不意外,谁也不能让谁更服气。对于这第三类学生,要通过以下两种态度来引导。

态度三:理解公平,学会感恩。

“不公平!”这是勤助贷工作中最容易发生在第三群体学生中的误解和负面情绪。前文已经探讨,“穷”是一种无法量化评估的状态,贫困认定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困难生、班干部甚至是老师都是在依赖感性判断。某些同学,我们对他们更了解,更熟悉,就容易判断其更贫困。有些班在认定的过程中迫于无奈,让利益不相关的同学组成一个评审小组,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A生或8票而B生获4票,则判定A比B更贫困。这种推理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很可能是B同学比较内向,熟悉他家庭情况的人比较少,既然不了解,就没办法给票。

所以,有必要让这部分同学对勤助贷工作的流程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也有个清晰地认识。笔者在工作中通过召集所有参评同学开会的方式加以说明。让每一个同学了解到,除非其能符合特殊困难的条件,否则任何一个同学被认定为普通困难都有极大的偶然性,无论认定与否都十分正常,而并非某些同学所臆断的“不公平”。

另外,也要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这些林林总总的资助,是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同学们的关爱,而不是学校欠他们的债。即使没有获得,也没有理由对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心存怨恨;拿到了,则要知道知恩图报,对在勤助贷工作中付出努力的老师和同学们心存感激,感恩党和政府,以后争取回报社会。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面对外界资助所应有的态度。

态度四:积极争取,按劳分配。

在那些经济有一定程度困难却无法获得认定、资助的学生中,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某些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例如,某些同学不关心学校的事情,不支持班干的工作,在早期老师的班干布置勤助贷工作的时候不闻不问,导致与资助的机会失之交臂,到了名单公布的时候才突然“觉醒”,找老师和班干申诉,推卸责任说没有通知到位;还例如有些同学,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交往,表现不合群甚至孤僻,大家对他的情况不了解,甚至还有矛盾,那么在需要筛选的时候,他总是很“不幸”因为票数不够而落入“失败区”,这个时候“不公平”和“有猫腻”又会不绝于耳。

针对这类同学,我会在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到问题比较突出的班级召开班会,对这些不正常现象进行总结。例如,一次困难认定工作结束后,笔者曾以“按需分配VS按劳分配”为题,让同学们对困难认定的原则进行判断。同学们显然在这个选择题上发生了困惑。“虽然我们希望是按需分配,但产生的过程无法摆脱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律”是我的总结。同样面对困难认定的工作,有的同学还没有报到就已经在家准备好了文件,有的同学面对三番四次的通知仍旧不理不睬;有的同学对相关政策存在疑问则积极地向班干和老师询问,而有的同学面对此工作不认真,办事草率,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如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公章的级别不够);有的同学寒暑假也不回家努力做兼职补贴家用,而有的同学成绩不佳还伴有违纪的记录。这样的对比摆在任何一个人面前,应该如何抉择?到底谁更应该得到资助?我想无需多言。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错失了资助的同学,在推卸责任之前,务必首先检讨自己是否足够积极主动,认真考虑是否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自己的错误态度和行为进行纠正。

用“钱”来做思想教育工作,这个设想希望由所有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一同去实践。在勤助贷工作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远不止以上四个。例如,是否可以号召获得资助的经济困难生拿出一定的比例定向帮扶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通过付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心的培养。又如,是否可以引导班干部做细做实困难认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慢慢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从而改善90后自私冷漠的不良倾向。这些设想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时间中去尝试。

参考文献:

[1]郝高建,刘少锋,王立霞.辅导员在贫困生帮困助学模式构建中的角色发挥.文教资料,2009,11.

[2]兰徐民,马建宏.贫困助学对象评价体系及其模糊界定探讨.高教论坛,2010,(2).

[3]吴冬,刘江.浅谈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创新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高校管理,2009,(24).

篇8

您好!我是***学院高***系XX级信息管理班的学生***.首先,真诚的感谢班主任和校领导两年多以来对我的辛苦培养和谆谆教导。自我大学入学以来,在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现提出申请国家助学金,理由如下:

家庭生活上,经济困难,生活简朴。我家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三口之家主要以几亩农田的庄家收成作为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平时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经济收入,大学期间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使得本来困难的家里更加雪上加霜。

在学校期间,我学习认真,态度端正。XX年10月担任学习委员,XX年年10月担任学习委员兼系部通讯员。在职期间,多次组织课代表成立英语、数学等各个学习兴趣小组,多次参与协助系部高职学院高职教育教学动态报告的稿件撰写工作。获得计算机一级b考试证书、高职高专英语能力测试证书等学习证书。 XX年年4月起参加山东大学主考的自学考试,目前已顺利通过《政治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7门课程,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校园活动中,我工作出色,积极负责。XX年9月起任班级学习委员,多次组织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多个学习兴趣小组;XX年年11月__2010年 11月任学院文学社副社长兼文字编辑;2010年3月组建计算机科学系《珠山魂》编辑部,任《珠山魂》主编,并担任系部通讯员;XX年年3月起开始参与青岛职业黄海学院高职教育教学动态报告撰稿工作。XX年年11月参加文学社、浪人音乐协会和武术协会联办的“激扬青春 舞动今宵”大型迎新晚会的筹备活动;XX年年11月参与筹办“努力拼搏,艰苦创业”杨声远教授报告会;XX年__2010年参与《》十四期、十五期策划、排版以及整体设计工作;2010年3月参与组织黄海学院第一届“杯”征文大赛活动;2010年4月参与计算机科学系“迎奥运演讲比赛” 评审活动;2010年5月组织“感恩母亲”征文比赛;XX年年__2010年参与《》十四期、十五期的策划、排版以及整体设计的工作;曾多次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经验。

社团工作中,我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自XX年9月入学以来,我曾先后在共青团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委员会网站、院报《黄海学院报》、院刊《》、商学一系系报《天籁之韵》、电子商务系系报《晨光》、计算机科学系系报《珠山魂》上发表《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盛世发展》、《留得正气天地间》、《爱国魂》、《人生的抉择》、《直面挫折》、《直面误区》、《信念__助你成功的关键》、《瞬间·永恒》、《雨中绽放岁月情》、《断肠人在天涯》、《的发展历程》、《【双调】沉醉东风·念南唐》、《无眠》、《成长是一缕寒香》、《送友人》、《长相思?求学》《四年拼搏铸就辉煌》、《乘科技雄风 显英雄本色》等60余篇文章。XX年年2月在院文学社“信念”征文比赛中《信念__助你成功的关键》荣获二等奖;XX年年11月在学院组织的“感恩亲情” 征文大赛中作品《致母亲的一封信》荣获一等奖;2010年6月在青岛黄海职业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组织的&ldq

uo;感恩母亲”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6月在院团委、社联会、文学社联合举办的“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6月在青岛大学生艺术节“见证瞩目成就,放飞青想”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XX年年12月在黄海学院文学社年度总评中,被文学社评为“先进工作者”;XX年年12月被共青团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委员会授予“社团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2010年5月份在系部阶段工作总评中,被计算机科学系授予“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10月份在系部表彰大会中,被计算机科学系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日常生活中,我品质优良,觉悟较高。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诚信待人,师生评价较高;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作风,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的发展局势。

篇9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学生是一个特珠的群体,作为普通公民,其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其享有教育法所规定的法定权利;而根据高校学生与学校所建立的教育契约关系,学生享有教育契约上的权利。从实体与程序角度界分,这些权利分为实体性权利与救济性权利两大类。实体性权利有学籍权、获得良好教育权、民主管理权等,救济性权利有契约上的请求权与抗辫权、行政申诉权等。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高校学生因学位、学籍、学费、纪律处分等原因诉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争议。如何解决此类权利争议,取决于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性质以及高校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的配置。检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立法,高等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呈模糊与不定状态,关涉学生切身利益的基本权利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高校学生客体化与弱势化趋向明显,已经形成较为突出的高等学校学生权利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权利主体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在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确立学生的基本权利,预置学生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前提。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与契约性,学生不仅依法享有基于高等教育性质由法律所规定的高等教育基本权利,而且还享有基于教育契约关系所产生的契约性权利。这些权利从实体与程序两个角度进行界分,可以分为实体性权利与救济性权利两大部分。

一、实体性权利

高校学生的实体性权利是指学生作为高等学校主体所享有的某种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他人负有不得随意侵犯和剥夺的义务。高校学生的实体性权利包含学籍权、获得良好教育权、民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权、获得学金权组织社团5C/l权利。

(一)学籍权

学籍权是基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学生应该获得的本体性权利,它是学生在高等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学籍权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生的人学资格。我国《高等教育法》对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种高等教育学历层次人学资格的取得条件与取得方式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就学生而言,所强调的是其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所应具备的基础性学历要件,即其已经具备的接受高一层次学历教育的知识条件与资格条件;就学校而言,所强调的是与学生建立相应学历层次教育关系的条件要求与程式规范。在一般情况下,取得高等学校人学资格须经以下几个阶段:履行报名手续、选择报考学校、填写本人档案、进行体格检查、参加国家或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等,然后学校对符合其录取要求的学生进行材料的全面审查或者是当面考查,录取中的考查工作是全面的和实体性的,也是学生取得高校人学资格的关键性考察环节。其次,学校对人学资格考察合格者,颁发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人学资格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进人该校注册与学习的凭证。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报到注册之后,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就应视为已经建立,学生也就相应地取得了在高等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学籍权。

依法律关系原理分析,学生取得高等学校人学资格即意味着学生与高校建立了特定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基础是双向与自愿的,即学生自愿选择报考某一高校,而高校也自愿选择报考该校的学生,这一法律关系体现了自由行使权利的对称性与合意性。既然缔结这一法律关系是学生与学校双向间的合意,那么终止这一法律关系也就应该是双向性的。对单方解除法律关系的行为应设定严格的法律及学校章程限制。

(二)获得良好教育权

获得良好教育权是基于高等教育关系,学生所应获得的一项契约性权利。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作为一种权利,学习权不仅意味着参加学习的一种资格,而且也意味着享有获取良好教育和增进知识的权利。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量,而更注重教育的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责,作为一种教师职责范式上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良好的教育是由教 师的岗位职责所决定的,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伦理责任与岗位义务。依此分析,学生能否获得良好教育完全取决于教师履职的伦理与责任,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之地位,对教师的教育质量无权提出权利性主张。现代教育实践已经表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决定论观念应予以抛弃。现代教育观念中的教育可选择性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内容需要得到学生的选择与认可。一所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所需的教育提供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兴趣。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和准公益性,要求学生在与学校建立高等教育关系时,需要支付对价(学费),即学生需要支付一定的教育成本,这就决定了学生有权就学校教育的量与质主张权利,学生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而学校负有提供良好教育的义务。

(三)民主管理权

高等学校是由投资者、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四方组成的联合体或共同体。投资者出于公益之目的,对高校建设注人资金,进行硬件建设;管理者为使高校拥有良好的教育秩序与环境,施展着管理才能;教师作为大量文化与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承者,担负传道授业解惑、开启心智、传承文明、铸造民族灵魂的责任;学生作为未来的开启者,他们是大学作为“教学的机构”和培育人才的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也就是说,若没有投资者的投资与教师的受聘,学校将成为无本之末;同样没有学生的选择与报考,学校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高校是投资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缔结的契约共同体。从此种意义上说,学生应具有参加学校民主管理之权利。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是自主管理型的自治体,这也就表明高校教育秩序的自给性与自主性,即秩序是高校各方主体以达到同一目标共同议价的产物,秩序是多方参与下的规则共同体。在这一规则共同体中,学校、投资者、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都被置于秩序的规约之下,他们既是秩序的制定主体,又是秩序的共同维护者与服从者,任何一方主体都不能游离于这一规则共同体之外。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既然学校是投资者、教师与学生所共有的,学生应获得学校民主管理之权利。学生既应有权参与学校规则的制定,也应有权参与学校规则的执行;既应接受规则对自我约束,也有权监督他人对规则的遵守。

(四)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

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是学生获得教育的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在高校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一般通过两条最基本的途径,一是直接参与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授课、讲座、课堂讨论、观摩、实验、实习、测验以及考试等。

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从各方面获取思想的灵光与知识的养分:通过讲座与授课,学生从学者和教师身上可以感受到思想的光辉与大家的风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从老师和伺学那里体会到思想的碰撞与思想的融合;通过实验、观摩和实习,学生可以从社会中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测验与考试,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成绩中总结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阻止学生参加或者以任何借口阻碍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二是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学生许多学习活动必须借助于教学设施、设备得以完成,而图书资料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提供广阔精神领域的漫游空间。因此,高等学校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享有这一权利,一方面应当按规定提供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教育教学设备,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对它们享有平等的使用权。

(五)获得公正评价权

获得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获得公正评价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育者需要本着客观、公正、公平原则评价学生的品行、学业和行为,而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和情绪去评价一个学生,从而产生偏差;其二,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品行的评价标准要统一,不能以多重标准来评价,高等学校的学生仍处于塑形阶段,教育的可行性也就在于学生本身的可塑性,因而教育者应该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实事求是、使每个学生获得公正的评价。

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般通过考试打分的方式进行、即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都通过分数来表达。面对分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孑解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业评价具有统一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当今社会中,虽然弥漫着厌恶考试的情绪,但人们又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在人类社会还未找到替代考试的其他评价工具之前,考试仍然是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约束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双方不滋用各自权利和检验知识传播效果的工具。因此考试分数成为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同时考试也是学生之间实现公平竞争的途径。考试作为学生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权中的一项活动,不应任意剥夺,否则将使学生无法进人学业休价机制,失去校内与校外公平竞争的机会。

(六)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权

高等学校实行教育考试制度、教育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统一各项制度的标准。高等学校依照国家认定的标准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学习的学生进行学业和品行上的公正评价,对各阶段学习成绩合格者,并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学生授予相应的学位,即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历证明。

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既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是学生走出校门,进人社会后得到体面工作与获得社会认可的招牌,因为现代社会的就业机会与文凭紧密关联。学生就业,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找到一个职位,文凭至关重要。因此,对每个学生而言,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是他们进人社会的通行证。

(七)获得学金权

学金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三种。为鼓励所有学 生在校期间争取品行上和学业上的进步,国家、社会团体和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优秀奖学金。为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国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在有关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国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贷学金和助学金。贷学金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一定期限内必须归还,归还的形式可以以现金,也可以到边远、贫困地区服务一定期限的劳务方式来归还。凡是符合规定条件的都应该允许请贷学金,这是学生的一项权利,不得拒绝或者歧视。助学金属于勤工助学金性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

(八)组织社团权

在学校内组织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所享有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是基于宪法赋予公民的结社权而产生。高等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在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学习的途径是多重的,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高校学生为了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或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或为发挥自己特长,或为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与能力,或为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或为应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如学生会、文学社、法律援助协会等。这些社团都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和规则,他们可以接受学校对其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并且必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

二、救济性权利

法律上的救济是指实体权利行使失败后的补救与补偿。救济机制的运行反映了权利实现的充分性与可能性,一项没有救济保障的权利不是一项真正的权利。救济使得权利的内涵与实现尽可能做到“名实相符”,使权利的运行得到程序上的实施保障。就高等学校学生而言,除依法或依契约享有学籍权、获得良好教育权等实体性权利外,还享有保障实体性权利实现的救济性权利,主要有契约上的请求权与抗辩权、行政申诉权、申请仲裁权、诉讼请求权等。 (一)契约上的请求权与抗辩权

请求权是契约上的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与契约义务的一种表示。抗辩是契约上的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的主张、行为及理由的一种反驳、对抗与抵消,也即对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的一种抗衡与拒绝,或者是当事人自己拥有针对对方当事人行使一定权利的理由。依(拉保法)第20条之解释,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学生在实现其权利时可以进行契约上的救济,或者说学生可以针对契约上的另一方当事人—高校直接行使相应的权利请求。这种权利请求如果置于高校对学生已行使相应权利的条件下,则具有契约上的抗辩权性质。在高等教育契约关系结构中,学生可以行使的契约上的请求权与抗辩权主要有:

1、在学校对学生因违法违纪行为、身体疾病等原因剥夺 学生的学籍权、学位权、考试资格权等权利时,学生有要求学校告知剥夺这些权利的事实和理由的权利,有要求学校提供剥夺这些权利的法律依据的权利,有了解剥夺这些权利过程情况的权利。如果学校不能向学生履行明确告知义务或提供不出相关依据,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撤销相关行为。

2.依照高等教育法和教育契约之规定,学生应向学校缴纳学费。学生按规定要求向学校缴纳学费时,有权要求学费价格制定或审批部门对学费项目的构成和计算依据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属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审批的学费价格,有权要求这些部门举行学费价格听证;如属学校自定的收费项目,则需向学生说明收费理由、计算依据、开支用途等情况,并取得学生或家长的同意。

3.在学校未能向学生提供良好教育时,如出现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图书资料和实验条件医乏、教师教学不负责任等情形时,学生有权向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有权要求学校调换相应任课教师,有权要求学校改进教学条件等。学校对学生的这些权利要求必须予以相应落实。

4.在学校依照规章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时,学生有权知悉对其进行纪律处分的事实与证据,有权要求学校提供纪律处分依据,有权向学校就纪律处分的事实与理由进行申辩。对学生的申辩与异议,学校必须进行重新审查和核实,并将重新审查与核实的事实与决定告知学生。

5.学生拥有对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修改与废止的动议权、建议权、参与讨论权、表决权。当学校未予学生以这些权利时,学生可向学校行使相应的请求权。

契约上的请求权与抗辩权属于当事人的私力救济范畴,也是实践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救济方式。这种救济有助于当事人纠纷的迅速解决,且纠纷的解决直观实际、成本低廉。但契约上的救济缺乏强制力与公信力,特别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已处于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地位不对称的状态下,这种救济的效率并不高,效果也不明显。但无可否认的是,即便是以申诉、仲裁、诉讼等公力救济方式解决纠纷时,契约上的救济仍是获得公力救济的直接依据。

(二)行政申诉权

行政申诉权是指学生向对学校拥有行政管理权的有关行政部门,要求纠正和制止学校有关行为的权利。行政申诉权的诉求效果是行政机关对学校行为的纠错。纠错权的行使必须以法定行政管理权为前提,并不得干预学校的自治权与自主权,即行政机关应为有权纠错之机关。

哪些行为属于学生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诉的行为范围?如果将高等学校视为行政机关的授权组织,那么学校行为均属于可向行政机关提起行政申诉之行为范围;如果行政机关对高等学校只有有限的行政管理权,那么行政申诉的行为范围应受到相应限制。

对学校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在接受学生的申诉请求后,应审查被申诉的学校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审查范围。超出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告知学生撤回申诉,选择其他救济途径。符合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进一步审查学校作出相应行为的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并有权调集相关证据与材料,重新收集有关证据与材料,要求学校进一步说明作出相应行为的依据与理由。在全面地查明事实与确定依据后,行政机关应对学生的申诉请求作出处理决定。行政机关在处理申诉的过程中,应充分保障申诉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请求权,并将处理结果与依据向学生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与了解权,并在合理期限内将处理结果通知学校。学生或学校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司法机关行使诉讼请求权。

(三)申请仲裁权

仲裁是指发生争议当事人共同将争议事项提交第三者居中作出裁决的一种方法,是由中立的第三者出面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由于在仲裁机制中,双方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机构、有权选择仲裁员、有权协议约定仲裁程序等,因此,仲裁更能得到当事人的信任,并且可以简化纠纷解决程序,降低争议解决成本。

学校与学生所形成的契约型法律关系如果发生权利争议与纠纷,争议与纠纷属于民事性质,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与裁判纠纷。仲裁的提起须有当事人双方同意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合意,也即要求有仲裁协议作为申请仲裁的前提。在教育权利纠纷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的教育契约多为实践型契约,书面诺成的权利义务记载与纠纷解决方式的事先约定并未形成通例,在缔结教育契约关系时即己明确仲裁合意的情形并不多。如果当事人双方愿意将纠纷提交仲裁裁决,主要应依据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双方之间对纠纷解决方式的补充约定,如果不能达成仲裁合意,申请仲裁权便无法行使。

在仲裁机制中,仲裁人专业化、组织化趋向明显。高等教育纠纷的专业性很强,如学位权纠纷、公正评价权纠纷等,都涉及到专业的学术水平评价,仅靠仲裁者中立与公正的职业态度并不能保证仲裁裁判的实体公正结果。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临时性的或专业性的教育仲裁机构,或在已有仲裁机构中设置教育仲裁庭。仲裁庭聘请具有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经验的专家担任仲裁员,对诸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专业性教育纠纷进行裁判。

(四)诉讼请求权

诉讼请求权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通过司法裁判方式支持其主张的权利。司法救济是社会救济方式中的最后救济与最高救济,也是解决社会冲突与纠纷的最后方式与最高方式,“是法官依照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就案件当事人提出的事实问题主张和法律问题主张在是非、曲直、正误、真假等方面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的辨别、选择与判定。” (即)实体权利的保护应当有相应的诉权配置与之对应。

篇10

关键词:学生资助政策;政策变迁;支持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82-07

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资助,经济承受性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政策无法回避的话题。从《1965年高等教育法》(1965HEA)到《1972年高等教育法》(1972HEA),最重要的转变在于,从对学生资助的混合政策转向了仅针对学生进行资助。本文将在支持联盟分析框架下对于这种转变的产生及其过程中的博弈进行探讨。

一、政策解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推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放宽了大学的入学标准,同时也着力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力,通过保持合理的学费水平和联邦提供贷款等形式鼓励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65年高等教育法》。它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不仅体现了联邦政府把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而且第一次以学生需要为政策起点建立了“教育机会资助项目”(BEOGs)和“担保学生贷款项目”(GSL),从而以学生贷款的形式扩大了援助范围。此时联邦政府仍然采用资助高等教育机构和资助学生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资助分为三部分:45%由高等教育机构招收的接受BEOGs学生的数量决定,45%由高等教育机构接受的其他联邦学生资助总额确定,只有剩下的10%根据研究生招生数量分配。正如约翰・司蒙所说的那样,“最初的《1965年高等教育法》可以看成是两种立场的折衷。该法案授权拨付的11亿美元中有68%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援助项目,而只有32%用于学生资助。”

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教育机会平等和自由选择权。补充教育机会助学金是新法案的亮点,它既是对原法案的延续,也是对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的更大范围的补充。在原法案中,学生的资助资格由高等教育机构认定;在新法案中,学生的资助资格则是由联邦教育部统一认定,并直接将助学金划拨给受资助的学生。此外,联邦政府继续延长原法案的担保学生贷款项目并增加了联邦对州政府的再担保,同时为了确保州的财政利益,还授权私人机构建立学生贷款的二级市场,从而在扩大学生贷款融资范围和额度的同时,降低学生贷款的风险。从新法案的具体内容来看,它考虑到了新的经济形势下学生资助的新需求,并以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作为基础保障,辅以其他相关资助项目,以帮助学生按照自身需要在不同大学之间更好地进行选择。

新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将“资助学生而不是资助大学”作为实现平等入学机会的主要政策方案。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混合政策后,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策传统:直接向消费者--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政策工具,而不是向生产者--高等教育机构或州政府提供经济援助的政策工具。“到了1972年,学生资助的支配地位被永久地建立起来了。”从利益的角度来衡量,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基本偏离了高等教育机构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和偏好,使多数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受益。依靠BEOGs和其他资助项目,他们不仅克服了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经济障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费水平、教育质量等因素在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私立大学之间进行选择,行使所谓的消费者权利;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却难以得到联邦资助,面临“财政挤压”。

二、政策过程分析

1972年美国《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授权过程是参众两院相互妥协并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早在1967年末,以爱德华・摩根为首的白宫工作小组就设计了一组倾向于直接向学生提供资助的政策方案,得到了总统的认可。1970年3月,总统向国会递交了关于该项政策的立法提议,但是遭到了参众两院两党议员的共同反对。此后,行政系统开始对1970年的政策方案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了与国会相关成员的沟通,另一方面开始与高等教育利益集团展开广泛的对话和意见征询,最后将议案的职能定位于通过高等教育促进实验和变革。1971年2月,总统将新议案提交国会并再次受挫,而此时国会已经开始酝酿自己的政策方案了。

时任参议院负责教育立法问题的小组委员会主席的佩尔向参议院提出了“1971年教育法修正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延长现行的所有高等教育资助项目;直接为四年制本科贫困学生提供最多不超过1200美元的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实行高等学校教学成本津贴项目;为学生贷款提供再担保的银行业务;延长一些职业教育项目;建立国家教育研究所。参议院关于此提案的听证从同年3月一直持续到5月,最终达成了以下共识:“相对于高校,联邦政府对公民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听证会上,议员们对佩尔提出的修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将对学生的资助额度从1200美元提高到1400美元,所得助学金不能超过学生所在大学学费的一半等,这些修改也得到了佩尔本人的认可。6月30日,小组委员会将审改后的议案报告提交到劳动与公共福利委员会。7月15日,议案在全体委员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8月4日,参议院全院会议对议案进行辩论,并于8月6日以51:0的票数予以通过。

与参议院类似,众议院议案审议的起点和关键阶段也在相关小组委员会--教育与劳动委员会下的高等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艾迪斯・格林在以往的高度教育立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与高等教育利益集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显然,以格林为代表的众议院对此次的修订并不在意、在众议员们眼里,此次的高等教育法修订工作只不过是例行的延长授权而已。受《红与黑》和《高等教育的新衰退》等报告的影响,加之两党议员在1971年3月听证会上对总统议案的不满和高等教育机构代表在听证会上的发言,格林开始相信:美国高校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是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不能直接对学生提供资助,必须依靠联邦政府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某种形式的经费资助。格林主动邀请高等教育利益集团的代表,听取意见,相互磋商,于1971年4月正式提出了她关于资助高等院校的方案,即众议院7248号议案。该议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一个资助高等教育机构的方案,具体资助金额根据招收学生人数以及年级分布决定,不再强调以学生家庭收入为资助标准的原则,而是将具体的执行标准交给了学校,由总会计署研究和评价联邦的学生资助项目。7248号议案得到了华盛顿高等教育协会界以及高校内外的广泛支持,由此形成了以格林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联盟。9月,小组委员会对议案审改结束,没有形成任何多数意见。9月

30日,全体委员会以35:1的票数通过了修改后的7248号议案,并提交给众议院全院会议审议。尽管没有一个人对它完全满意,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容忍它。经过四天的激烈辩论,审改后的议案最终以332:38的票数在众议院获得通过。

很明显,参议院和众议院各自通过的文本具有根本上的分歧:前者赞成直接向学生提供资助,而后者则主张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助是必要的。根据立法规则,两院于1972年3月组成了协商委员会,就文本进行协商。协商委员会的辩论焦点是参议院佩尔提出的教育机会助学金问题。在讨论中,一些原本与格林持不同意见的众议院成员转而支持了佩尔的主张,使其关于教育助学金的提案获得了更多人的拥护。尽管参众两院文本的差异多达401处,但经过两个月的沟通和妥协,协商委员会最终通过了最后的文本。协商后的文本在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引起了争议,但最后仍以63:15和214:180的票数分别在参议院和众议院获得通过。1972年6月23日,尼克松总统签署法案,完成了《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

三、政策变迁的逻辑解释

在美国《1972年高等教育法》中,为什么资助政策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大学?为什么政策领域中的决策者或利益集团的组成是稳定的,政策却发生了变化?这背后的逻辑可以借用萨巴蒂尔的支持联盟框架进行分析。

支持联盟框架假定一个三级层次的信念系统,即深层核心信仰、政策核心信仰和工具性信仰。其中,深层核心信仰是基本规范和本体论观点,稳定性极强,是极难改变的;政策核心信仰是联盟的“黏合剂”,政策子系统内的各成员由于不同的政策核心信仰而形成稳固的联盟,调整起来绝非易事;工具性信仰是关涉一些工具性信息的认识,是较容易改变的,政策理念的相互学习常常发生在这个层面。支持联盟框架已被证明可以用来分析实质性的政治冲突和高技术复杂性的案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政策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其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取向学习,认为制度变迁主要是通过政策取向学习进而修改政策信仰来实现,并把政策子系统看作最好的分析单元。按照周光礼教授对此框架的改进和归纳,支持联盟的作用机制就是“政策子系统中,不同的政策核心信仰会聚集起不同的支持联盟,各支持联盟都力图左右政策的走向;不同联盟为取得有力的竞争地位而发生的互动会导致政策取向的学习和主导性联盟的变化;子系统之外的变量通过影响子系统中行动者的政策核心信仰从而影响政策变迁”。萨巴蒂尔在解释政策取向学习时认为:“不同联盟中的成员为了推动他们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去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那么,按此种理解,支持联盟框架下的政策变迁原因就是政策取向的学习和政策子系统外部事件的冲击,前者改变了联盟的政策信仰,后者则用来解释对政策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统治联盟系统性变化、公众舆论的影响等。政策微调更多源自子系统内部的政策学习。根据支持联盟框架的逻辑,我们将分析转化为两个维度:以深层核心信仰和政策核心信仰为一个维度,代表政策子系统内部变量;以稳定因素和活跃因素为另一个维度,代表政策子系统外部变量。此外,政策联盟的划分以及政策取向的学习实际上是工具性信仰的变化。

(一)政策子系统内部的信仰维度

1.深层核心信仰:教育机会均等。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受教育权问题,在支持联盟框架中,从《1965年高等教育法》到《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深层核心信仰是受高等教育权,即保障每个高中毕业生都有平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二战结束后,联邦政府颁布了多部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如《退役军人法案》、《高等教育设施法》、《国防教育法》等,从各方面保证适龄青年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面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美国国民素质。卡耐基教育委员会对美国1960-1970年进人大学学习的适龄青年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却显示,尽管这十年间美国大学的人学人数不断增长,高等教育机会扩张的主要受惠者是中产阶级和白人家庭的子女,他们都能够接受比较好的高等教育然后进入社会,继续“复制”父辈的社会阶层定位;而本应在高等教育机会扩张计划之内的少数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在大学中的代表性明显不足。加之70年代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的社会主流思潮倾向于社会弱势群体、为福利国家辩护的价值观念,认为“任何孩子都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无论政策的支持派还是反对派,他们在推动政策发展时都必须考虑政策走向对广大民众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弭由学生经济背景、天赋等因素带来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从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2.政策核心信仰:徘徊在生产者权利与消费者权利之间。无论是《1965年高等教育法》还是《1972年高等教育法》,其中有关学生资助政策的政策核心信仰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到底是谁在行使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权利?是作为生产者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

(1)“生产者权利”--精英教育。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导美国联邦政府拨款的价值观。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际科技竞争、军事竞争乃至人才竞争的浪潮一浪胜似一浪。在竞争过程中,社会贫富的巨大分化与美国宣称的民主和平等价值观形成强烈反差,为数庞大的贫困人口成为美国整体国力强大的阻碍。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医治贫穷、发展生产、强民富国。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美国联邦政府向大学提供财政上的援助,其目的有二:一方面,使大学有能力选择良好生源,奖励优秀学生,改进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援助,进而“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这里暗含的价值假设是,高等教育机构不证自明的地位使其有选择优质学生的权利,国家通过培养精英人才实现提升竞争力的目标。

(2)“消费者权利”--大众化教育。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强调“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于是,更多人开始反思强调学业成绩的扶助政策。这种政策难以提供一种普遍的权利,事实上仍然是对真正贫困学生的不公。每个有能力的公民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可因为经济原因而丧失。相对于高校,联邦政府对公民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建立公正社会的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意味着联邦教育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应该着眼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管学业水平如何,经济困难的学生均有同等的资助申请资格。在这种意义上,国家应当针对学生个体而非学校提供资助,真正解决学生的经济需要,使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大学。只有大多数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两个支持联盟的形成与界定

萨巴蒂尔认为,联盟的信仰系统是支持联盟的核

心概念,是联盟成员共有的主张、价值判断和信息收集。信仰系统的三个层次是划分《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中两个支持联盟的标准,其中,联盟成员共享的政策核心信仰是区分两个联盟的重要标志。

1.支持联邦资助面向学生的联盟

该联盟的成员集中在参议院。大多数成员深受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相关报告的影响,主张联邦政府设立直接面向学生的资助项目,以确保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有同等的大学入学机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混合资助模式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性。《1965年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混合资助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这是因为,资助总额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根据学生的数量来确定,其余大部分款项直接划拨给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再依据经济条件和学业能力来确认学生的资助资格。这种模式很容易使高等教育机构产生搭便车的行为,显然有违立法的初衷。此外,随着“机会均等”被赋予新的含义,如何让女性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保证高等教育机构生源的多元化,让教育机会资助金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佩尔等人建议,将联邦政府资助贫困学生的路径加以修改和完善,使作为资助媒介的高等教育机构退出资助过程,并由联邦作为资助金的主要划拨机构直接确认贫困学生的资助资格,从而使教育机会资助金项目真正能够惠及贫困学生。

其二,通过教育机会资助金项目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尽管美国已经出台了诸多法律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已有的法律条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作用有限。根据《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定额拨款给高等教育机构,忽略了对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核,使高等教育机构在无监督的情况下缺乏竞争意识,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低下。佩尔等人认为,如果将资助金直接划拨到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手中,以“联邦政府一学生一高等教育机构”来代替之前的“联邦政府一高等教育机构一学生”的资金运作路径,那么学生就成为真正有选择权的人,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大学和相关项目。这种方式让高等教育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压力,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从整体上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三,《1965年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资助金项目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亟待改进。尽管教育资助项目以“混合资助”的方式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随着项目运行时间的推移,不少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各州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额度仅与招生人数有关,而与贫困生的数量和范围没有多少关联。这样一来,那些偏远的州和社区学院等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因为招生人数少而只能获得较小的资助额,而一些招生数量庞大但贫困学生较少的州和大学却能获得较大的资助额。

其四,联邦政府在教育资助项目中的两难使资助政策必须转向。教育资助项目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来实施的,而且条款中只规定高等教育机构要“协助教育署长”,并且“与其他高校积极合作”,“努力鉴别具有特殊经济困难的合格青年”,“保证所有需要资助的合格申请者都有合理的机会获得‘教育机会助学金”’,同时制定相关条款“以保护国家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失并促使目标的实现”。然而,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实现政策目标并向联邦政府做出反馈,条款并未做出规定。政策制定上的漏洞就使联邦政府只能“在政治意义上掌握高等教育机构向贫困学生分配资助金”的情况,而“无法确定所提供的财政援助是否真正实现了既定目标,也无法获得政治上的回报--因为受资助的学生往往把联邦政府和学校的资助相混淆”。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实施教育资助项目的压力。

鉴于此,以佩尔为中心的联盟主张设立一个为所有高校的四年制本科贫困生提供不超过1200美元的助学金项目,使资助直接面向学生,同时为高等教育机构接受的每一个受到联邦资助的学生提供教学成本津贴。

2.支持联邦资助面向高等教育机构的联盟

由格林率领的高等教育机构利益集团以及众议院大部分成员提倡精英教育,侧重于将联邦资助面向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学业成绩选择受资助的学生。格林团队的主要观点和理由是:

其一,高等教育机构失去主导作用,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中,往往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视为实现各种政策目标的手段,如培养国防科技人才、鼓励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促进高精领域科技发展等,这些政策目标使联邦政府的各种高等教育资助项目分散于各个不同的政府部门,而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的资助项目很少。这些具有不同目标和要求的资助项目往往“喧宾夺主”,牵引着高等教育机构往不同的方向走,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失去了资助资金的支配权和主导权,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其二,对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一揽子资助项目有利于缓解高校财政困难,减轻学生负担。高校的财政困难需要联邦政府采取一揽子资助政策才能解决,这样既可以避免资助项目的分散性,整合既存资助项目,形成明确、综合、一体化的联邦高等教育政策,又可以集中联邦的财力资助高等教育机构,缓解高校财政困难,抑制学费上涨,从而保证贫困学生也能接受高等教育。

以格林为中心的联盟主张不再强调以学生的家庭收入作为助学金申请的基本原则,而把具体的执行标准交给学校,学校在每年的招生人数及其年级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及需求状况确定每年的资助额度和人选。

3.联盟之间的互相学习

在美国《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中,国会两个联盟分别呈交的文本存在多达401处差异,但是经过双方的沟通和妥协,协商委员会最终在两个月之内通过了协商后的文本。在协商过程中,联盟的政策取向发生了改变,这是联盟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联盟内部的学习,政策微调是内部学习的结果;二是联盟之间的学习,不同联盟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跨联盟的学习会对具有不同政策信仰的联盟妥协各自的政策议案有重大推动作用。当两个联盟之间出现中介层面的普遍的观念冲突时,政策取向的学习是有可能发生的。

联盟内部的学习是指政策共同体在不断沟通和协商过程中最后达成的一致。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的高等教育利益集团不断出现,纷纷在华盛顿设立自己的办公室,发表不同的声音。在对联邦政府大规模资助高等教育的问题上,美国教师联合会曾一度持反对态度。会员们担心,联邦政府资助的扩大会导致大学受到政府控制而失去学术自由。但是,在不断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中,美国教师联合会以及其他高等教育利益集团最终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联邦政府应该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度过财政难关,应当进一步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并且应该通过直接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助的形式加强整个高

等教育系统。而微小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以何种形式在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分配。

联盟之间的博弈最终会使他们各自改变政策信仰,做出适当的妥协,从而推动政策的最终形成。支持联邦政府资助学生的联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妥协:其一,不再坚持只设立直接资助学生的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项目的提议,而是根据格林团队的提议,把奖助学金项目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和补充教育机会助学金。前者面向四年制本科所有的贫困生,资助依据是学生的“需要”,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业能力;后者则用于资助那些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他们接受了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后仍然贫困,资助依据为学生的“学业能力”。其二,同意设立学生贷款市场协会,该协会主要由高等教育机构组织,旨在开辟学生贷款二级市场,降低学生和联邦政府的资金风险。其三,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分配资助金的项目,同意将“45%的资助额按照学校招收教育机会资助项目的学生数量确定,45%按照学校招收教育机会助学金项目、勤工俭学项目和贷款项目资助学生的数量确定,10%按照学校的研究生数量确定”。这样就平衡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利益。

支持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机构的联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让步:接受了佩尔团队关于学生基本教育机会资助额度最多不超过1400美元的提议;资助项目上也不再坚持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揽子“无特殊目的和事项”的建议,同意资助项目由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补充教育机会助学金、国家直接贷款、学生担保贷款、学生贷款二级市场组成;关于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依据,也放弃了原本按招生人数确定的提议,接受了对方以教学成本津贴的形式资助高校的建议。特别是当行政当局在资助高等教育机构方面转变态度,决定以教学成本津贴的形式资助高校时,众议院中原本支持格林的议员布拉德斯、德里贝克和魁依结成了反对格林的联盟,反对以招生人数为资助标准,转而赞成以教学成本津贴的形式资助高校。也就是说,随着议程的进展,一些支持格林的议员放弃了对资助额和具体资助办法等细节问题的争论,只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尽管高等教育利益集团极不情愿地同意采取以资助学生为主的模式--这个结果与他们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但他们也认识到,如果协商文本最后以失败告终,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比这更好的议案通过了,而那时高等教育机构的危机将是刻不容缓的,现在最起码联邦政府的资助额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利益集团的妥协还源于一种考虑,即“资助学生”的方案既可以缓解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困难,也可以更好地避免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干预,保持其自治地位。

(三)政策子系统外部的活跃因素

“支持联盟结构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尽管政策取向的学习经常改变联盟信仰系统中的第二个方面,但是一个政府方案中政策核心方面的变化,则需要子系统外非认识因素的干预。”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从面向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混合资助模式到资助学生的单向模式发生转变的外部活跃因素包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诉求、公共舆论的作用以及其他子系统的政策产出等。子系统外部的因素通过与子系统内部的力量进行重构,形成了支持联盟,从而实现外部因素和内部力量共同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

1.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诉求

尽管《1965年高等教育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混合资助政策,但这种资助政策根本不能真正满足中低收人家庭子女上大学或完成学业的需求。随着民权运动和反贫困战争的深入,教育机会均等逐渐地成为社会正义的主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介入高等教育的宪法依据是有权提供共同防御与公共福利、促进人人平等,因此,联邦政府将高等教育政策作为实现其他政策目标的手段。高等教育在彼时的作用就是要打破贫困循环,回应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吁,维护社会稳定。那么,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无论从工具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都理应成为联邦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且需要有合适的路径来保障和实现这个目标。

2.沟通媒介的影响

在政策信仰的转变过程中,沟通媒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政策共同体的参与者在根本原则和利益诉求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为了解决问题在各个阶段都会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不同联盟的政策参与者尽管在价值观和政策取向上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相信,观念和信息的交换、双向游说以及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共识的达成。

在议案文本出台的最初阶段,各方参与者会通过非正式的会晤等渠道试探性地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如研究报告或安排核心人物在公众场合讲话。当正式提出政策建议时,各方会主动征询其他参与者的意见,如行政系统在形成政策建议时会听取高等教育集团的观点。听证过程是重要的信息和观点交换的过程,各联盟都试图使自己的方案得到对方的关注和接纳。因此,政策参与各方能否提供充分的、令人信服的信息,能否在听证会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否进行有效的政策辩论是至关重要的。

3新的政策参与者与高等教育机构利益集团的博弈

较之其他外部因素而言,“新的政策参与者”对高度教育立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影响更为强大和直接。在《1972年高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中,成立于1967年的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就充当了这一角色。该委员会的主要宗旨是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它在1967-1973年间陆续发表的系列研究报告对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报告关注的主题是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应扮演何种角色,其中1968年发表的报告《质量与平等:高等教育联邦政府责任的新水平》表达了委员会的基本观点,认为“联邦政府应该增加向高等教育的资助,并且资助应当以直接面向学生为主,以确保入学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卡耐基委员会将研究简报发给国会相关的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甚至散发到国会的每个办公室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从而使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议员们认为,卡耐基委员会作为一个专司教育政策研究的研究机构,没有将过多的自我利益掺杂在报告中,因此,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比与高等教育利益集团所提供的财政数据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于是,在立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游说和辩论,大多数国会议员们都对佩尔提出的“资助学生”的提案表示认同。这样,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成员优势--很多成员都是高等教育政策过程中长期和重要的参与者,成为《1972年高等教育法》立法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研究组织的优势,提供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充分论证自己的政策主张,进行有效的政策辩论,从而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实现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当更多的国会议员接受了卡耐基委员会提出的“资助学生”的报告内容,就会权衡两个联盟的提案哪一个更能满足“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要求。此时,佩尔联盟很巧妙地运用了与卡耐基委员会报告相似的语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给人以论据客观、资料翔实的印象,并且积极与国会和行政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高等教育集团面临的诸多障碍和考虑不周直接导致了其失败:首先,大学的多样性带来了高等教育机构利益的多元化,使达成共识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在联邦应该扩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这一议题上达成了一致,但又由于时间和组织上的诸多限制,无法展开充分的数据调查和信息交换,使得该联盟的政策提案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持。其次,该联盟认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而言有不言自明的地位和价值,加之其厌恶政治的传统,使其远离了政治游说活动。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集团仅仅固守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政策方案,忽略了其他参与者的政策倾向、其他重要的政策内容以及次优方案的可能选择。最后,该联盟缺乏寻找核心代言人的意识,以至于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始终依赖格林作为唯一的提案代言人,忽视了对其他议员的拉拢和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