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9 00: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考试这个东西,最单纯的解释无非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接受效果的测验,测验一下学生们是否用功。若努力,换来一条条耀眼的对勾,赏心悦目;若松懈,换来一道道刺眼的叉号,令人沮丧。同时分数的高低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被点名的次序。所以学生们为分数而考试,唯恐因低分而落难,甚至采取作弊手段来逃过这一劫,作弊无非是对考试意义的高估。
考试没有逃避,考试需要去面对,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面对考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心无愧。考场上发挥的好坏,考前的准备工作占很大一部分,当然不完全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在很多方面考生考试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在面对试卷时我们的心态。我们是由大脑支配的,知识储存在脑海当中,而那知识的输出关卡就是我们严谨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挥失常的原因。好的心态自然是必备的,但是也要有达标的知识储备,这是基础,是前提。所以,面对考试的正确方法,取决于考前的充足准备与单纯的心态。考试在某一方面是一道决定性很强的倏关,但倘若考生掌握自如,化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平常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考试这道大关来得在突然也摧不毁一颗镇定自若的心。面对考试,仅此而已。
我们常常以很刻苦的努力应对考试,可试卷如同一张破网,总会漏掉无辜的几分,到头来悲切、惋惜也无济于事了。很显然,考试对我们的考核抓的很紧,在多方面为我们挖陷阱。自己也是个陷阱。许多问题,并不出在实力上,或者说仅仅出在细节上。我们把它称之为粗心。可是别忘了,整个考试就是一个森严的牢笼,不会令一丝风声走漏,不会给半点借口空子可钻。从这个角度而言,粗不粗心就是考生们细节上的不足乃至能力上的遗憾。我们必须控制这种缺陷与遗憾,减少考后的抱怨与惋惜。那只靠自己。我们会不会对自己说:满分就完美。那么我会对你说,丢了满分你会摔得很惨。不必好高骛远,改确立的考试结果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我们虽不会人人考得登峰造极,人人坐居高位,但可以给我们自己一个慧心的安慰。那并不是欺骗,是一种崇高的动力。每次考试的分数都会在我们的历史里定格,虽不能改变,但可以慢慢超越。打败惋惜之痛的侵袭很简单,别再骗自己。化压力为动力,没有人把你踩在脚下,只有自己没有勇气站起来。面对考试,并不要怕考后的打击,学会反击。
不得不说考试的轰动真的挺大,考试时令人提起精神,稳当应对,考试后又会将结果一一排序,并公布于众。那时候,有人欢喜有人愁,在前几名位子上的人,难免有得意之心;在后几名位子上的人,或许会空前地悲痛。这时可能有人会怪罪到分化的这条先上——不该把悲催的考试成绩前后摆弄。可是世事难料,这样做自然有其高明之处。自古忌讳怨天尤人。考试本不可怕,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每次的成绩单上,必会有第一,也有最后。有的蟾宫折桂,有的名落孙山。但至少我们能做的很多:无视它,换一个角度想它……一切取决于自己。考试成绩分层次也非坏事,否则“凡事都有两面性”此言何出。我们能做的有很多,超越自己吧,最怕的就是堕落与认输。既然选择承受这考试,就有为它的后果承担责任的必要。
篇2
考试这个东西,最单纯的解释无非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接受效果的测验,测验一下学生们是否用功。若努力,换来一条条耀眼的对勾,赏心悦目;若松懈,换来一道道刺眼的叉号,令人沮丧。同时分数的高低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被点名的次序。所以学生们为分数而考试,唯恐因低分而落难,甚至采取作弊手段来逃过这一劫,作弊无非是对考试意义的高估。
考试没有逃避,考试需要去面对,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面对考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心无愧。考场上发挥的好坏,考前的准备工作占很大一部分,当然不完全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在很多方面考生考试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在面对试卷时我们的心态。我们是由大脑支配的,知识储存在脑海当中,而那知识的输出关卡就是我们严谨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挥失常的原因。好的心态自然是必备的,但是也要有达标的知识储备,这是基础,是前提。所以,面对考试的正确方法,取决于考前的充足准备与单纯的心态。考试在某一方面是一道决定性很强的倏关,但倘若考生掌握自如,化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平常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考试这道大关来得在突然也摧不毁一颗镇定自若的心。面对考试,仅此而已。
我们常常以很刻苦的努力应对考试,可试卷如同一张破网,总会漏掉无辜的几分,到头来悲切、惋惜也无济于事了。很显然,考试对我们的考核抓的很紧,在多方面为我们挖陷阱。自己也是个陷阱。许多问题,并不出在实力上,或者说仅仅出在细节上。我们把它称之为粗心。可是别忘了,整个考试就是一个森严的牢笼,不会令一丝风声走漏,不会给半点借口空子可钻。从这个角度而言,粗不粗心就是考生们细节上的不足乃至能力上的遗憾。我们必须控制这种缺陷与遗憾,减少考后的抱怨与惋惜。那只靠自己。我们会不会对自己说:满分就完美。那么我会对你说,丢了满分你会摔得很惨。不必好高骛远,改确立的考试结果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我们虽不会人人考得登峰造极,人人坐居高位,但可以给我们自己一个慧心的安慰。那并不是欺骗,是一种崇高的动力。每次考试的分数都会在我们的历史里定格,虽不能改变,但可以慢慢超越。打败惋惜之痛的侵袭很简单,别再骗自己。化压力为动力,没有人把你踩在脚下,只有自己没有勇气站起来。面对考试,并不要怕考后的打击,学会反击。
不得不说考试的轰动真的挺大,考试时令人提起精神,稳当应对,考试后又会将结果一一排序,并公布于众。那时候,有人欢喜有人愁,在前几名位子上的人,难免有得意之心;在后几名位子上的人,或许会空前地悲痛。这时可能有人会怪罪到分化的这条先上——不该把悲催的考试成绩前后摆弄。可是世事难料,这样做自然有其高明之处。自古忌讳怨天尤人。考试本不可怕,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每次的成绩单上,必会有第一,也有最后。有的蟾宫折桂,有的名落孙山。但至少我们能做的很多:无视它,换一个角度想它……一切取决于自己。考试成绩分层次也非坏事,否则“凡事都有两面性”此言何出。我们能做的有很多,超越自己吧,最怕的就是堕落与认输。既然选择承受这考试,就有为它的后果承担责任的必要。
篇3
关键词: 音乐统考 坚持新理念 教学行为 课堂不足
2013届的音乐考生已顺利地结束第一大难关统考,等待他们的是不到一个月的单招。我们还是像以往一样紧张地工作着。作为这届高三的音乐教师,无论是平时的上课还是送考都感受颇深。2013年的音乐课与以往相比无疑是最辛苦的,我想学生最终也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小三门老师对统考过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2013年的统考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无论是小三门还是声乐在形式上都做了重大的改革。“器乐取消伴奏”、“声乐考生不再自带伴奏”,由考点提供伴奏,这让一些“半路出家”的考生倍感压力。
考试新规对想走“捷径”的考生有警示作用,让音乐类统考更趋公平。乐理题型有了重大的改变,一个看似简单的乐理题要绕五六个弯才能做出来,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挖掘题目举一反三,让学生对每一种题型都能真正掌握精髓。理论的学习要和做题目同步进行,学习乐理不仅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应用。无论题型怎么变关键是自身的底子要厚实、扎实,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乐理部分在高考中占20%左右,要想得高分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还需要教师平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备课,不断充实自己,做智慧型教师。在系统备课的同时要研究高考,有所侧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对于一名能胜任高考的音乐老师来说,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系统地备课。把所要掌握的内容归纳分类,把互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掌握。
平时的音乐课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课堂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写、或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老师不经意的一个鼓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催化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对自己专业没有信心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坚持音乐教学新理念,实现目标,落实标准
教学中,努力实践以音乐学习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不同的学生教什么、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这就需要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新接触的和已学过的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这些选择合适的教法,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即既要集体训练,又要个别辅导,还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态度、识谱、听音、记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二、立足课堂,促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真诚的赞扬。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取得一点成绩就要给予肯定,激起其学习热情。教师一定要坚信学生在此方面是没有“先天性不足”的,引导学生在此项上狠下工夫。只要多下工夫、找方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赞扬。
2.多提供尝试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过高。我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概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从一个音到多个音的高低听辨,2-4小节的旋律模唱及听辨等,从简到难,循环上升难度,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4.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上要尽量创造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教师重视了,学生认真了,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提高了成绩。
三、课堂不足与反思
篇4
最终,成绩出来了,真的不出我所料,幸运女神并没有降临在我身上,她只对我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一手造成的,要不要亡羊补牢,由你自己决定。”接着,把失望和后悔留给了我——比上学期总分下降了20多分。
为了成功,必须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指定好学习目标和计划。
二、做好五个环节:
(1)课前预习。大致看一下当天要学习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老师或同学,有一些实在不懂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认真听讲。把思路跟着老师走,讲到自己课前预习标上记号的地方时,更要细心听老师讲解,如果还不懂,可以等下课问老师或同学。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勾划或抄下来。
(3)课后复习。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和所做的笔记整理好,好好复习,把该背诵的背下来。
(4)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不抄袭。
(5)订正。老师把作业或试卷发下来后,订正错误的地方,认真,严肃对待。
三、课外尽量少点接触电脑等娱乐性、引诱性较高的物品。
篇5
考试后反思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我知道父母、老师对我还有着很大的期望。这次考试我却又考砸了,而且考得特别糟(数学倒数第二),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仔细地浏览了一遍,考砸的主要原因是:粗心、马虎。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这次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要改掉做题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就看题目的前半段,就开始解答题目了,结果是答非所问。这也许和其他一些学习技巧有关系。总之,以后一定会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细心读题,把题目看准、看清楚。做完题目后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相似的错误。其次,我最主要的是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学习。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同样的题目,我都觉得会做。可是一旦题目稍作变动,我就不会做了。我终于明白:其实,平时我没有真真正正地去理解它,也许有时是碰巧做对的。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赶上其他同学。吸取教训,为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在下次考试中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学习的技巧在于不断的练习,生活中,我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我要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一定不使老师失望。
新安实验小学三年级:下线de少女
篇6
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这次语文考试没有考好。我要深刻反思。
首先,要学会审题。 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正确的答题首先需要认真审视题目。不应该文章匆忙看一遍就答题。而应该是 先看一眼题目,把题干和题眼找出来,画上横线,圈出中心词语,反复斟酌,然后再看文章。针对题目看文章,就有了目的性,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画出相应的语句,看是否吻合题目的要求。最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第二,要多做各种题型。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 ,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需要积累好词好句,寄来作文素材,积累答题技巧,给自己订一本错题集也是不错的方法。 第三,调整考试心态。语文是国语,我们没有学不好的理由。但往往,因为对这门学科的熟悉与轻视,我们会大意失荆州。本次考试我就是这个情况。今后我要做到: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要高度重视。
不要放弃任何一道题。不要空着,哪怕感觉写得不对,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回答。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篇7
1.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察能力。
统计一下高考题中出现的考点,发现都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如: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因突变与DNA复制、动物稳态调节、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探究能力,选修部分涉及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属核心主干知识。
2.突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2010年生物试题重视科学发现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有目的地渗透到新情境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注重了对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实验技巧以及实验探究等能力的考查。如第26题以"实验猴"的实验为主线,考查学生对反射弧、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等有关维持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进行全面考查。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虽然是实验情景,但其中的现象都能在人体发生,使考生感觉就像是在探究人体生理功能,增强了考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3.关注生物科技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2010年正值摩尔根发现白眼果蝇和果蝇作为模式生物100周年,摩尔根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成功证明了基因以线性形式排列在染色体上,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提出了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27题就是以果蝇的相关研究作为情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的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第35题以试管牛为切入点,与当前畜牧业发展、生物制药发展以及转基因技术密切联系。这些题目在功能上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引导和激发考生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考试的内容、题型、范围做到了如指掌.
《考试说明》主要对大纲中的知识要求和能力目标做出了明确细化的说明,同时,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并附有参考试卷,特别是今年例题里有详细解答,有助于考生复习时对考纲的理解。因此,我们的复习一定要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说明中没有的内容要大胆的删,大胆的减,如原来的旷职代谢,生物的发育,自然选择学说等.。
2.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没有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难题要舍弃,特别是对遗传概率和遗传平衡方面的计算不能深挖.
篇8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良好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现“以学定教”有积极意义,在一些地区掀起了“翻转”的热潮。但在热潮的背后,地理教师也需要有冷静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减轻还是加重了师生负担?
有人认为,“翻转课堂”减少甚至取消了教师现场授课时间,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完成,“颠覆了课堂”,大大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和学生作业负担,符合课改所倡导的“减负”大趋势。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时间其实并未减少,所不同的是,课堂上的听课变成了练习,作业或探讨交流,课后做作业变成了课前自学。因此,“翻转课堂”只是将学 生的学习环节和过程重新调整,学习任务并没有减少。甚至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可能视练习反馈情况再布置作业。另外,学生的课前自学是否都能顺利完成?课 堂练习能使所有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吗?如果不能,那反而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业负担。
此外,微课只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短小精悍的 教学视频,不能完整、连续地承载章节或单元学习内容,更缺少知识结构的构建,其用于解决部分重难点及疑点问题是适宜的,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讲授。因此,学 生通过自学微课,只能达成部分学习目标,其他的学习内容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解决。
从教师角度而言,备课、上课的负担也并未减轻。 “翻转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先制作教学视频。而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画面清晰、音质优良的教学视频,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有幸 参加了2014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广东省首届中学地理教师技能展示活动并担任评委,其中一个项目是制作微课。参赛选手在赛前的晚上抽签确定微课主题,当 晚即开始搜集资料。每个选手有2~4人的团队帮助其搜集整理资料,至少花费3小时以上的精力,有的选手甚至一夜未眠。次日上午比赛,按规定用1.5小时制 作一段7分钟的视频,再用10分钟展示说明作品。通过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参赛选手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视频制作,但质量参差不齐。按评委的意见,26项 作品,真正符合教学要求的不到一半。可想而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优质的微课,值得怀疑。从理论和技术角度讲,录制微课用 电脑的录屏软件、手机以及数码相机都可以,但录制工具以及操作者的录制技术等难以保证视频质量。而且过多使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作为学生自学的素材,显然也不 现实。此外,制作视频后,教师还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或实践练习,以备课堂学习使用。
当然,有人提出“翻转课堂”中使用的视频不需 要教师亲自录制,可以请专门的人员完成。譬如,组织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名师承担微课的设计和讲授,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制作。这是一条可行路径,也 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尝试,如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与软件公司合作录制“佛山名师课堂”系列,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C20中学慕课联盟”学校等,都 做出了有益探索,但这又引出了下列问题。
二、有适合每个学生的微课吗?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教学最高的追求。而“翻转课堂”下,教师提供同样的微课给不同的学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对同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阅读习惯不同,理解能力各异,学生看同样的微课视频,是否是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是否能保证每位学生看懂?如果学生没有看懂,在次日的课堂上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练习,教师是否需要面对全体或部分学生重新讲授?
学生不仅智力因素有差异,非智力因素同样有所不同。如何保证每个学生在家能自觉地看完微课视频?如果是全寄宿学校,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什么工具观看微课?
这种完全没有教师在场的视频学习,缺少了教师的现场点拨与同伴的互助,难以保证每个学生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适合普及推广吗?
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有研究者估计,目前在全国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学校已有上千所。有的地区大力推行,有的学校甚至给每位 学生配一台iPad。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能实现“翻转课堂”的往往是东部沿海地区生源质量好、教学设施先进的学校,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学校教学设备及 学生的家庭状况所限,是否适合普及推广“翻转课堂”模式?即便有专门的机构制作提供微课视频,但学生家庭也未必都能购置电脑。
上海一所 中学的教师提出,使用智能手机就能解决设备问题。教师用电脑或手机制作好微课,并传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学生通过看手机视频自学,师生之间通过微信探讨交 流。但这相当于将大家同时捆绑在网络上,学生在家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开打微信应答学生的提问,一次两次可以,长此以往,会大大增加教师负担,显然不现实。 借助智能手机,确实也能“翻转课堂”。但智能手机也只是在发达地区才较为普及,而且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是很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以手机为载体来推行“翻转课 堂”,是不是在鼓励学生使用手机?会不会加剧学校手机管理的难度?另外,手机屏幕小,适合作为长时间的学习工具吗?对学生视力有没有影响?
手机普及率高,偶尔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能提高学习效率。但以智能手机作为“翻转课堂”的主要技术工具来加以推广,既不利于学校管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儿童接触电子屏幕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识别情绪能力下降。该研究证明在5天里没有接触任何科技产品的六年级学生比 一直使用手机和电脑的学生更容易读懂人类情绪。因此,为避免学生失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过度沉溺于手中的屏幕,学校不应急于将平板电脑引入学生的学习 中。
四、生成的课堂和作业课堂,哪个更适合学生主体发展?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 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把“动态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 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的单向自学代替了课堂师生的双向交流。单向封闭、缺乏生命气息的“翻转”,也就缺少了师生的情感互动与智慧生成。
课堂翻转后,以作业课堂代替生成的课堂,看似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一堂课下来,以学生的作业练习为主,没有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知识 升华,激发不出思维的火花,仅是在枯燥乏味中完成了作业。平时的课程表变成了不同学科的作业课课表或自习课课表,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和作业的辅导者。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翻转后的作业课堂,如何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成是无法预料的灵动,是师生智慧碰撞的产物。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 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发挥,主体性得到发展,知识体系自然得以构建,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 成长,可享受课堂的乐趣。生成的课堂呈现师生平等对话、共生发展的良性状态。这些都是翻转后的作业课堂难以达到的。
五、课堂只是传授知识吗?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出现与兴起,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可否认,这些新型教学方式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度,名师名校的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为社会所用,拓宽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与范围。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课堂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传授知识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师的作用按其价值目标的层次由低到 高是“授业—解惑—传道”。传授知识只是其中较为低级的价值目标,而“传授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健康独立的人格”才是教师的最高价值追求。基础教育阶段是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重要性远甚于传授知识与技能。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心灵感动心灵。调查表明,影响课堂成效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人格特质”排在第一位。但是,再超薄的电脑屏幕也足以阻碍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而且屏幕学习“无法在脑中灵光一现或听不懂的时候向教师提问”,更难以产生教师点拨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
“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好的老师解释知识,优秀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慕课”或“微课”的最大效用止于“演示知识”。
新课程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也关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以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和情感交融为基础,共享教学民主,教学的本质便是师生、生生分享学习激情和种种新发现。
六、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
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其实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从教学操作层面来看,“教学有法”,每位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 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是理论的实践化,是一种技术,这对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尤其重要。
教学场景 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随机生成的困惑与问题、 新的情境等调整教学计划,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色,随着教学阅历的丰富、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学机智 的积淀,每位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也是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形成了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课堂。学 生能感受教师激情的投入,教师则因学生的现场生成而随机应变;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习得了知识,还能感受教师的激励赞赏和灵性的熏陶。因此,教学是一种艺术, 是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人性特点和人文关怀的课堂生命活力的展现。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后滚翻教学;位觉感知;蹲撑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6-01
后滚翻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教学项目,也是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动作之一。后滚翻动作对于发展学生的动作灵敏度、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学习和锻炼价值。然而,由于危险系数较高,加之教学中教师对一些细节的忽视,后滚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没能高效、安全地学习并做出规范标准的后滚翻动作,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受伤的严重后果。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和教学实践发现,在后滚翻教学中采用多元指导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后滚翻教学质量、打造安全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一、强化位觉感知,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生活和实践中学生很少做前后滚翻,尤其是后滚翻,学生翻滚的位觉感知能力比较弱,前庭器官机能稳定性较差,没有建立起向后翻滚的正确的空间感知能力,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后滚翻动作是陌生且怀有很强的畏惧心理的。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强化学生的位觉感知,建立起正确的后滚翻空间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后滚翻教学中,要采用加厚的垫子来辅助教学。全体学生在体育委员带领下绕操场慢跑两圈,并做完准备活动后,教师向学生问好并检查学生着装、安排好见习生,让学生以厚垫子为中心围成圆圈,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先指导学生采用双手抱腿、抱头等不同姿势在厚垫子上做团身翻滚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位觉感知能力和翻滚时的方向控制能力。在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感知和控制能力后,再指导学生进行从一定的高度背身向后倒的练习,以此帮助学生感受和适应向后翻的失重的感觉,为下一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有效分解后滚翻教学课程,循序渐进地教学,给学生逐步接受和学习的过程。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会后滚翻的信心,逐步消除学习后滚翻的畏惧心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强化位觉感知,消除心理障碍,是后滚翻动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步。练好基本功,树立自信心,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瞅准蹲撑时机,稳定动作质量
瞅准蹲撑时机是做好后滚翻动作的关键一环。大部分体育教师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翻臀动作上,其实不然,做好蹲撑才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关键。蹲撑做不好,就会造成动作后左右侧倒,甚至造成手腕或膝关节的损伤。授课时,教师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演示示范动作,并认真细致地讲解翻滚和蹲撑的动作方法和要领:要求大家在做后翻滚时背朝翻滚方向蹲撑;两手用力推垫,体后倒,臀部紧靠脚跟往下坐,低头、团身向后滚动,这样,就会使臀部、腰部、背部、肩部、颈部、头部依次着垫。当肩部着垫的时候,迅速屈肘,将两手放在肩上,用力推垫,推起成蹲撑站立。教师讲解结束后,请学生逐个进行练习,教师从旁指导。教师在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帮助的时机。当看到学生双腿接近垫子的时候,可顺势将学生的踝关节下压,助力学生以标准动作完成后滚翻,帮助学生体会蹲撑时机和用力节点,使学生体验做标准后翻滚动作的完整感受,以稳定动作质量,并预防危险的发生。因此,瞅准蹲撑时机,是稳定动作质量、做好后滚翻动作的关键一环,也是保证学生做后滚翻动作使手腕、膝关节等部位不受损伤的关键。教师在教授学生后滚翻动作时,要尤其注意这一点。
三、相互示范保护,促进全体提高
在后滚翻教学中单靠教师一人之力进行逐一辅导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优等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后进生安全、高效地学会后滚翻动作,相互示范保护,促进全体提高。通过上述一系列方法的讲授、示范和指导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动作要领并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后滚翻动作,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可将全班分成几组,采用4对1或5对1等方法,多对一帮扶后进生。为了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可让各组开展比拼活动,看哪个小组最先全部学会标准的后滚翻动作。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大家忙着示范、保护,出了一个又一个好点子、好办法帮助后进生尽快学会标准动作。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在集体的智慧下,各组先后全部学会了后滚翻动作,本次后滚翻动作教授取得了圆满成功。可见,相互示范、相互保护,以优等生带动和帮扶后进生无疑是促进全体学生提高的良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集体才智,构建高效课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后滚翻教学中采用多元指导的教学方法,强化位觉感知以消除心理障碍,瞅准蹲撑时机以稳定动作质量,相互示范保护以促进全体提高,是提高后滚翻教学质量、打造安全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每一位体育教师在后滚翻教学中,都应积极采用多元指导的方式,“翻”出精彩体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书画;展览;精神
留心书画展览的人一定留意到了这样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渴望,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其中就包括层出不穷的书画展。平均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有类似的展览开幕。
毋庸置疑,丰富的优秀书画展览活动可以让书画爱好者一饱眼福,开阔眼界,为他们提供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社会上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书画展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一.高水准的展览
国内几个大型的美展随着策展经验的积累以及参展人数的增多,都越来越具规模性,参展作品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创作手法上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客观来说,也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存在一些不成熟之作,值得我们思考。
大型的美展,如厦门第三届国画展,就代表了目前国内比较高的水平。从参展作品的组成来看,这次的画展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特邀、评委、优秀和入选的作品。特邀作品聚集了比较多的国内比较知名的画家,如龙瑞、范扬、张复兴、赵建成、陈孟昕等,在入选作品中也能看到目前画坛上比较活跃的年轻画家,比如宫丽,袁武,田黎明等。
这次画展的人物部分工笔偏多,由于多是年轻画家的缘故,题材也集中在了现代题材上,这些工笔作品大部分技巧比较成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笔法细腻,有比较强的时代气息。如娄远琨的入选作品――《走进健身房》,是一幅淡彩工笔,从画面的环境,人物的衣饰上都强烈地折射出画家贴近生活的创作意图。用比较传统的技法来表现摩登生活,以形成一种技巧与表现内容的反差,这是当下在工笔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其他的工笔作品也都大同小异,但有些就显得不够成熟,不管从构图上、颜色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待提高。
相对于工笔人物的整体水平,写意人物画就有些良莠不齐了,这在大型的美展上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于写意人物画对画家技法的有求更高,导致写意精品的出现就更少了。写意不像工笔,可以“慢工出细活”,用时间来弥补技法上的不足,写意的每一次落笔都在画面上成为大家欣赏评判的细节。
比较有趣味,笔墨生动的写意人物作品,如特邀画家赵建成的――《梁启超》,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幅图中比较写实的脸部晕染,形成了画面中结构严谨的部分,结合身上长褂浓淡墨相间,干湿墨对比的轻松笔法,共同组成了画面有张有弛的氛围。
细看他的墨法,先用淡墨勾、擦,形成主体人物的大概轮廓,下笔看似洒脱随性,但紧紧抓住了人物的比例结构,用简洁的概括性线条勾勒出精准的人物造型。然后再用浓墨和焦墨皴、点,突出了重点部位,如衣褶、袖褶处,体现了光线的明暗效果,他对墨色的处理对我们学习水墨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赵建成这幅作品的写实风格是这次画展中大部分写意人物画的主要基调,如袁武的《进山》,同样是一幅写实风格的作品。只是相对于赵建成的《梁启超》,《进山》用更浓郁的墨色表现了身穿棉袄的农民的体块感。袁武用墨相对较干,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强调体积感,这使他的人物看起来结实有如石块,健壮有力。后面的浓墨画成的耕牛和前面较淡的人物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这与《梁启超》长褂上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用浓淡墨来突出画面的技法外,用比较单一的墨色来组织画面的方法也很常见,如谭崇正、贺亚刚的作品――《花样年华》就给了我们另一种淡墨的感受,不同于干、湿、浓、淡墨混合在一起所营造出的丰富的质感,这幅作品通幅采用了湿淡墨为艺术表现语言,传达出了别样的雅致、淡定的风情,在一片对比强烈的画作之间也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受。
除了写实风格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经过变形处理的画。这一类型的画通常把视点放在了生活中比较有趣的场景上,通过人物的变形,达到一种诙谐、轻松的效果,让观赏者在欣赏画作时能暂时放下烦恼,会心一笑。如陈孟昕的《红山楂》,画的是母亲们牵着孩子穿越一片树林的情景,她们气定神闲,最前面的那位母亲嘴里还嚼着一枚山楂。夸张变形的结构和比例使画面充满了拙趣,让人不禁向往那田园山林的悠闲生活。
在这样的高层次的展览上,观众的收获无疑是很大的,由于这次的画展是全国性的,所以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在展厅里随处可见年纪挺大的老人,带着相机和老花镜,很认真地研究画作。还可以看到中学模样的学生,一脸稚气。还有的就是专业人士了。
二.低层次的展览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近年来的“展览热”潮流中,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展览,有部分作品缺乏新意,老调重弹,题材雷同,有滥竽充数之嫌;有一些画家,坐吃老本,花大量的精力在办展上,而不是磨练画技,创作新作品,以致无论在哪里办画展,都是那几张“老面孔”,画艺丝毫不见长,让观众感到乏味;更有甚至,缺乏真才实学,靠着“熟能生巧”的本领,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创作某一题材,就冠冕堂皇地给自己冠上“著名画家”的名号,到处沽名钓誉。
笔者曾经看到过某“画家”的展览,画的题材都为金鱼。刚看第一张,觉得他娴熟的技巧还是值得称道的,可是再往下看去,不禁索然无味,整个展厅,所有的金鱼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动态,相似的构图,只是颜色稍微变化了而已,这样的画展,其价值难免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三.产生艺术“展览热”的原因
出现“展览热”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本质上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导致的。在全国都有这样的现象:部分画家,特别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绘画工作者,他们想要在芸芸画坛争一杯羹,取得一席之地,他们想尽办法甚至不惜血本去参加各种名目的画展,有的干脆自己出钱办个展,只为在自己的简介上能增添那“光辉的几笔”,就像现在的文坛,有钱都能出书当作家那样,画坛也朝着这个趋势发展,能挥几下毛笔写个字画个画,只要有钱,都能开画展,成为画家。而开画展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展示作品这么简单,他们追求的是快速成名。而办个展,再加上自己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这无疑是成名的最快方法。成名之后的作品当然能卖上比之间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这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当然了,中套的也就是那些对艺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光被画家表面名声所蒙蔽的人,花了不少冤枉钱,却买回一堆根本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样一来,书画的评价标准被模糊,书画市场,书画创作必定受到波及,受到不良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艺术作品的“展览热”也是书画市场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阶段。现在的社会精神文明呼唤百花齐放,展现个性,所以各种书画展层出不穷也不足为奇。再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无可厚非,所以,“展览热”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我们反对单纯追逐利益,置艺术与观众不顾,不负责任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们的作品里感受不到美的体验,这种画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所以,既然“展览热”是无法避免的,那就让它在市场中接受锤炼,“糟粕”的总会被市场淘汰,我们也可以把不好的作品当作反面教材,吸取经验;那些“精华”的,经过时间的沉淀,自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要擦亮眼睛,细细揣摩,汲取它们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的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