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3: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再跨越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越再跨越作文

篇1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而0.1克镭,确是如此渺小。就是这渺小的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8月份,我参加了人工鸟巢的考察活动,地点设在八达岭森林公园里。由于鸟儿在清早活动,所以我们清晨5:30就出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沿铁路线行走,还要过很险要的一段小路。观察要求我们,要目不转睛地仰头看鸟巢(死盯),扑捉鸟的出入活动,一边还要做记录,一边还要向前行走……走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几乎都迈不开步了,真累啊!腿酸、颈直,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惭愧。居里夫人的科考条件比我们的条件艰苦多了!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四季都不休息,还要做记录,仔细计算,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这么多的困难,他们都一一战胜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指导老师:刁

篇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好,就能让学生跨越鸿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一、 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1.制作课件,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积蓄不多。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兼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边有价值的素材,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了。

如在指导学生写《灯》的作文时,我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用照相机,或用手机将自己所见到的形形的灯拍下来。在实践的同时,我组织学生查找和图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去调查、采访,了解更多的灯的知识。然后,我再运用电教手段,将其中一些与习作关联较大的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有了之前的活动,再加上课件的气氛渲染,学生有话可说了。

2.借助课件,丰富写作内容。想象是作文这个生命体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阳,它可以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章的空白,从而产生更多新见解。习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时空条件和思维环境。如在《聪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训练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事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点;第二幅图是小兔扛着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兴兴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内容,感受雨势和兔子的着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办法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然后,我让学生把所见及所想结合起来说一说,从而打开作文的思路。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有了依托,学生就能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写作了。

二、积累情感,激发真情表达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情流露呢?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在指导《我的家乡》时,我播放了一组家乡的特写镜头,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写《我的妈妈》时,我让学生看看妈妈粗糙的手、疲惫的身影,然后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等曲子。借助这些图像、声音,学生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流溢于笔端,使妈妈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2.激发欲望,挖掘潜能。多媒体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指导《我爱秋天》时,我精心准备一些能反映季节特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恢复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如山坡上似火的枫叶、果园里飘香的瓜果、公园里盛开的等图片。学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让他们说说对秋天的感受时,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三、积累语言,促进个性化表达

篇3

一、口语训练

利用Flash课件加载英语流行歌曲,制作出音乐、歌词、动画、对应的动画情境,让学生跟着唱,帮助学生改进语音和语调。加载英语视频,让学生模枋学习。利用Flash制作出人物对话的动画,一问一答,演示动画情境,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对话,后点击按钮,出示正确的提问,回答的对话,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口语。这样训练口语,学生的热情高,可以激活教学情境,优化口语训练的环境。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语电影,有肋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愉乐中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好作法。还可以通过QQ用英语和以英语为母语人士对话,通过视频对话,学习发音方法和表情,提高口语能力。

二、听力训练

听磁带只是一种训练方式。单一的训练,学生会产生疲劳。应采用多样性训练,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有趣的英语笑话、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乐意听,会认真听。听后让学生做选择题,用按钮控制动画停止、播放,制成互动性课件。也可以利用教育资源、视频资源、好的案例,与教材有效的整合,设计制作出优秀的听力训练课件。利用计算机评分,鼓励学生,让听力训练的方式多样性体现出来。全方位设计,创设科学、优化的训练模式,引趣乐听,引思导学。要充分利用动画、声效的功能,优化听力教学的环境。

三、组织英语话动

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看动画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

比如以Unit11 Planting Trees Lesson41为例,借学生准备的Free Talk about planting trees,让学生编造对话。如:

S1: Hello, I think you had better wear old clothes tomorrow . Do you understand ?

S2: Mm, Why ? Sorry , what’ s happening ?

S1: It’ s Tree Planting Day . We are going to plant trees around the lake .

S2: Really ? Excellent! I will do that .

然后引导到How to plant a tree ? 我先说一个步骤让学生画图注解;然后,学生说下一个步骤,我来画图或让一个学生画图。这样进行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并让学生用简笔画以图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来辅助学习,同时也能吸引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主动参与“说”、“画”的活动或看图说话的活动。

最后,跨越到Lesson42(由植树到建防护林再升华到环境保护方面的跨越),I say to the students:

Now look at the trees , if there are dozens of , hundreds of , thousands of , millions of , …trees , will become a forest , forests…. Now what’ sthe use of the forest ? Please discuss it and give us a talk.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进行了知识拓展。

通过阅读比赛活动、口语对话比赛活动、作文竞赛活动等来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篇4

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年轻的老师穿行在课桌之间,学生们入神地看着动画课件,一边拍着手,一边用字正腔圆的英语和老师交流互动。这是记者在宁夏永宁胜利中心小学三年级英语课上看到的真实场景。

前段时间,“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演示会在宁夏永宁县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的专家以及河北、甘肃、宁夏等地的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现场观摩永宁的课堂教学。

那几天也是永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旭忠最兴奋的日子,因为,倾其心力培育的“跨越式教学”产生了明显效益,在永宁获得普遍认可。而就在3年前,王旭忠还经常听人说他在给北师大打工,以谋取个人利益。

改变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从普通教师,到中学校长,到教育局领导,在永宁教育界,王旭忠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元老,也对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得最清楚。

“师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不足。”永宁县的中小学师资队伍中,40岁以上的占58%,30岁以下的只占到8%。年轻的老师进不来,年老的老师吃老本,面对新课改确定的教学目标,永宁的师资力量首先不过关。

王旭忠发现,不过关的不仅仅是能力,更主要是观念。从传统教育模式看,很多老教师的确优秀,教材烂熟于心,课堂把控自如,应试成绩良好,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欠缺很多。“上了一辈子的课,还要他们学习,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王旭忠明白,如不改变现状,永宁教育很难适应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他更明白,在师资和生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惟一能改变的就是课堂,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发掘课堂内在动力,充分激活课堂活力。

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道路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教授已经默默耕耘了10多年。这位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导一直在探究通过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是很大的命题,它包括起点均衡、过程均衡和结果均衡,现在我们更多致力于起点均衡,但实际上如果课堂效果不能保证,学校修得再好,硬件再优越,也不能保证结果的均衡。”何克抗认为,近年来,国家大力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主要还是在解决教育起点的均衡,如农村孩子上学机会、农村学校的硬软件配置,诸如此类。这固然很重要,但起点均衡实际上并不能保证过程和结果均衡,而从教育教学实践来讲,教育的活力更多来自教与学双方内在动力的充分发挥。

农村课堂教学更重要

反复试验后,何克抗探索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创立了课堂教学的“211模式”和“111模式”。

“211模式”适用于语文教学,是指一节课前20分钟由教师来讲解,余下10分钟由学生来扩展阅读,最后10分钟由学生写话;“111模式”适用于英语教学,它以交际为中心,为全英文授课,将课堂分为师生交际、邻座同学交际和拓展听读3个板块。

“这种模式可以把教与学有机调动起来,一方面老师要精心准备怎么教,讲什么,还得准备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和对学生对话、写话的点评和互动;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还得在课堂上扩展阅读并动脑写话和表达,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为能让学生在综合能力、情感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有全面提升,所以何克抗称之为“跨越式教学”。

“农村的课堂教育更重要,因为农村不像城市,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何克抗认为,农村的学校更应该注重课堂,把老师和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向40分钟要效益。

10多年来,这个年过7旬的老人从书斋走向田野,相继建立起了100多个农村试验基地。这些基地涵盖了教育资源优、良、中、差不同档次,每个档次有20多所学校在同时推进。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哪个地区,何种档次的学校,参加试验的学生不但应试成绩提高了,而且识字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心等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也有了显着提高,85%的试验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2008年河北丰宁的“跨越式教学”现场会上,一直在寻找初级教育突破口的王旭忠和何克抗相遇,“一下看到了希望”。自那时起,何克抗就踏上了永宁的土地,王旭忠也开始了给北师大“打工”的生涯。

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

永宁开始实施跨越式教学试验时,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不明白。“多少年这样下来了,突然又搞出新的一套。”闽宁中心小学的陈志鹃刚参与试验时,觉得工作量一下加大了,备课不再是看教辅材料就能搞定,还需在网上查找合适的扩展材料;上课很少用到粉笔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课件。那时候她还不太会做课件,“做一个课件,就得花3个小时”。

白天上课,晚上查资料、做课件,周六还得参加教育局组织的集中培训,自参加试验以来,陈志鹃感觉忙碌多了,“经常会听到老公的抱怨”。

王旭忠也坦言,在永宁推行跨越式教学试验过程中,遭到了部分学校和老师的不理解和抵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永宁一方面加大了项目的培训,让思想还没转变的尽快转变,一方面帮助已经进入状态的精益求精,早出成果。

试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跨越式教学需要一定的网络信息和多媒体资源,为此,3年来,永宁县专门拿出460多万元资金,给试验学校建多媒体教室、购置电脑、拉宽带网络,还给每个参加试验的老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另外,每年的教师节,永宁还拿出百万奖金重奖参加试验的优秀教师。

永宁的全力配合,也让何克抗下定决心做好试验。为此,他每年都要来永宁1~2次,深入课堂,现场观摩试验效果并作指导;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他的博士生们都会从北京赶来,行走在永宁的城镇、乡村,在课堂听课,在办公室研讨,一边为试验把脉问症,一边探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后来,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参加进来。

各方的努力很快有了回报。

年轻父亲常保利欣喜地发现,孩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他上一年级的女儿能用全拼输入的方式在电脑上输入背诵的古诗和课文,而且还喜欢上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小片断和小文章,女儿还把自己的小作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老师,请老师指导。永宁三小试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非试验班,3年前,家长们都不敢把孩子送进试验班,如今,想办法挤破头往试验班里钻。

教改让农村孩子受惠

农村的孩子应该接受优质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接受优质教育。何克抗认为,“国家花成百上千个亿搞教育均衡,跨越式教学只需几个亿就可以做,它不需要太多,只要给每个学校配置一些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就可以实施。甚至农村的地方如果没有网络,也可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实施跨越式教学。”

跨越式教学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试验,何克抗坚信,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充分挖掘和培育课堂的内在活力,把教师和学生的动力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加上国家近年来对农村学校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不再遥远。

永宁的跨越式教学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王旭忠还是觉得“缺很多东西”。

篇5

关键词:观察;积累;精批略改;多评议

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鼓励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并且在作文批改时做到精批略改多评议。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的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往往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到高年级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感情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为了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努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1.把视点引向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更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住宅的外貌,室内装饰、格局以及家具的陈设等,将这些方面写成状物作文,还可在作文中写出家庭今昔对比,感受家庭生活的富足与幸福,引导学生了解家人的个性特征。学生对自己的亲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未必能说出他们的个性特征。作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亲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起居习惯,写成记人或叙事的文章,反映出人物特有的精神风貌。

2.把观察视点引向校园、社会生活。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与同学交流的主渠道。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课间的自由活动;留心观察学校的常规活动;观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等。诸如,课间开展的丢沙包、跳皮筋、打乒乓球等有益的活动,或偶尔出现的追逐打闹、恶作剧之类的错事,全校性集会,主题队会,文娱表演等。通过留心观察,可不拘形式,不及篇幅的小型练笔,既积累了素材,体验了乐趣,还丰富了写作内容,为“大作文”做了铺垫。

二、精批略改多评议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把学生的作文从头到尾通改一遍,各种批语写得密密麻麻的,总希望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样做却得不到预期效果,学生都跟老师的思维走了,学生积极的创新被扼杀了,否定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作文水平的跨越也会受到阻塞。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精批略改多评讲,留给学生自由创作,多肯定、多鼓励,告诉学生只要用心去感悟、去创作,就会写出好文章。一般学生习作完成以后,常常表现出完事、满足、喜悦等心理,至于文章是否达到了习作要求,存在什么不足,是否还要修改,自己心中无数。由于小学生作文过程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过程,而这两方面反映在“作”和“改”中,才算是完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批改时要精批略改,指出学生的不足即可,不要过多地阻扰学生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对照习作要求进行检查,做到精益求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自己修改的能力。启发学生认真逐句逐段阅读习作,从读中发现问题。如,文中的标点符号对不对,有无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是否按要求写。通过修改自己的作文,使文章符合习作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全体学生进行评议:谁的作文有创新,谁的作文讲述清楚,谁的停顿标点正确等等。对评议好的作文,在学生的风采展示栏里展出;对评议不好的作文,教师邀请全班同学帮他修改,教师要多鼓励,并做个别辅导。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批改作文要精批略改多评议,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变怕写、厌写作文为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篇6

一个小偷已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了一个多小时,他想趁着这家人熟睡了好偷点东西。家中诸人都睡了,只剩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灯下读书。小偷想:再等一会儿,这孩子过不了多久也会睡觉去。

孩子在一盏孤灯下俯首吟哦:“度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越明年……越明年”孩子懊恼地摇了摇脑袋,用手使劲地拍几下自己的脑瓜子,又看了一眼书,“唉,原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啊,我怎么就老是记不住呢?”

他又摇头晃脑地背了下去:“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于其上……。”他又卡壳了。

孩子不甘心。又把《岳阳楼记》诵读了好几遍。再背。依然是屡屡卡壳。

时间又过去了几个小时,梁上的小偷腿酸手麻。急得抓耳挠腮,心想:这家伙真够笨的,像他这样,到天亮也背不完,看来今晚什么也捞不着了,得,赶紧到别的人家去偷吧。

小偷越想越气,都是这个小笨蛋给害的,这么笨还读书?长大了做小偷都不够格,这么苯,怎么能偷到东西?

小偷噌从房粱上跳下来,把读书的孩子吓了一跳,小偷说:“别背了,这么笨还背什么背!听你读了大半夜,我都会了,听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夸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小偷行云流水一样将整篇《岳阳楼记》全部背出。说:“笨蛋,这么简单都背不出来,害得我等了大半夜!”然后,扬长而去,

孩子怔怔地看着小偷的背影。深觉惭愧。

所幸的是,这个孩子并未因自己的驽钝而丧失信心,而是将此作为自己的“耻”,知耻而后勇。此后。他更是日夜苦读不息。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诗词古文。广泛涉猎。长期苦读造就了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青年。

23岁,他考取秀才;24岁,考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由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28岁前,他名叫曾伯涵。28岁考中进士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翰。保卫国家的重臣。

从这时起,他就立下了成为国之栋梁的宏愿。此后数十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他剿,力挽狂澜;他官高廉洁,清白做人;他鉴人有术。力掖人才:他学习洋务之识,挽救国难:他珍视,不辱国格……

与,政见诸方面皆不同,然而却不约而同对倾服备至。学习的治军精神,“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初建,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有个对联高度概括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从一个驽钝得被小偷奚落的孩子,至匡扶社稷的一代重臣,这样的人生跨越,仿佛不可思议。无数后来者叩问往昔,却不得要领。

篇7

目前,我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话题――中考。

似乎就是前几天,班主任才把“爱拼才会赢”几个字贴在教室最醒目的位置,可当我们摩拳擦掌地准备要拼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跑得那样快,几乎不给我们喘息的机会……

轰轰烈烈的体考结束了。

幸运的是,我的跳远超常发挥,平常无法跨越150厘米的我居然跳过了168厘米。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拉着 SUE的手说:“走,我请你吃小布丁!”

考实验的时候,我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双手在胸前划着“十”字,我期盼着能抽到一个简单的题目。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抽到了一个步骤最繁琐的实验。

也许是各路神仙保佑,实验成绩――满分。

虽然这些考试与笔头考试分数比例相差甚远,但总感觉还是为中考储蓄了一些力量。

当老师站在讲台上义正词严地宣布:“已经考完的科目,以后都要从大家的脑海里消失。”那一刻,全班男生的目光开始暗淡……不知道是谁还阴阳怪气地冒了一句:“Oh,My God!亲爱的体育课,永别了!”

老胡在讲作文的时候说:“据说这次作文类型和去年相差不大……”我们便开始把这句话引申开来。我说:“据说今年的中考延迟了。”老C说:“据说我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呵呵,所有的据说只不过都是单纯而被粉碎的梦罢了。而这种假设的唯一妙处就是能让大家开怀一笑。

周五,刚刚测试完语文,老师又从办公室抱来一堆试卷。她用饱含深切同情的目光对我们说:“我知道大家很辛苦,但每周的测试是学校要求的,所以我就象征性地出了一些题目,相信大家最多花半个小时就可以搞掂。”

全班一片唏嘘,有人喊道:“老师,那我们是否可以象征性地做一做呢?”JW小声说:“你们看,天天都要做这么多的试卷,咱们是在为发展国民经济做贡献啊!”哈哈哈,似乎有点道理哦!

亚亚和同桌为了练习英语,上课下课都用英语对话。有时候,她们还会为讨论数学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对疯狂的同桌,让坐在后面的我和策拥有了空前绝后的压力。我对策说“咱们讨论一下‘唐宋家’吧?”策装得一脸无辜地说:“唐宋家里有鲁迅吗?”我煞有介事地拍拍他的肩说:“孺子无救也!”策哭丧着脸说:“不会吧!”我说:“那再考你个脑筋急转弯试试。绿豆跳楼会变成什么?”策很认真地思考了许久,然后无奈地摇摇头。我说:“跳下去会流血,肯定就变成红豆了呀!”策听完我的话,直接趴倒在桌子上。

初三,虽然剥夺了我们的体育课、活动课,还要遭受着中考的精神折磨,可是,我们依然不放过任何能让我们开怀一笑的机会。所以,在这里特意告诉小师弟小师妹们:别怕,其实初三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那种紧张中偷乐的日子有意思着哩!

小编留言:

篇8

( 225235)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标题中的“进入角色”,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慢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会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1993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某校团委拟写“通知”;1994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李宁拟写向赵鹏寻找圆规;1998年高考作文题,要求写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的心理素质。高考结果表明,我们的考生往往在这一步上跨越不到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胸中之积蓄”和感情有了倾泄的时候,思路还会堵塞不畅吗?议论还会泛泛而谈吗?记叙描写还会欠生动吗?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呢?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个学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学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学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就让学生做“鲁迅先生”,教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篇9

一、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摒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习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五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糅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而笔者认为,要在作文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就应该在五年级阅读教学中,适当适量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教给一些划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或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或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及活动的场所,或按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迁移等等,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句、段、篇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才可以谈得上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编拟提纲、谋篇布局,再根据主题的表达凸显重点段落、精心遣词造句,这样学生习作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总之,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冬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

篇10

如,上学期我们八年级一班举行的大型活动“走近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阅读名著,时间十天;第二阶段,排练阶段,时间五天;第三阶段,表演展示,时间两节课。首先,我要做的是招聘组长,愿意当组长的主动报名,我批准后,组长去招兵买马,组成小组。组长经我培训,活动开始。第一阶段,组长要督促买书、看书,合理利用除课堂和自块时间以外的零碎时间,争取做到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二阶段,组长组织组员通读全书,取其精华一二,采取本组喜欢的形式,如课本剧,如背诵精彩片段,如赏析人物形象,如综合展示,进行排练。第三阶段,双排课上尽情展示,我们有评委,有评分标准,有会场布置,有奖品。看着学生的高兴劲,效果当然很好。从此以后班里就有了永远的保尔和冬妮娅。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查找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悄悄提高了,而且学生喜欢把这样的过程写进作文中。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蜡烛》时,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教材二战战地故事的特点,设计了拍电影的活动,活动中有演员,有导演,有美工,有摄影师。有老师明确的分工,细致的指导,有学生积极的参与,用心的揣摩,通过这个活动,我们透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文章深刻的主题。学生热情高涨,因为他们知道了大片就是这样诞

生的。

即使是初三的复习课也不应该是枯燥的。中考有一个重要的考点,那就是综合性学习,它涉及面很广,包括表格、材料、开场白、宣传标语等等。基于它的综合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标题叫《不朽的灵魂,伟大的精神》,我选取了初中课本中的重要人物,如阿长、韩麦尔先生、花木兰、曹刿、鲁宾孙等,让他们穿越时空、跨越国籍聚在一起,举行初中课文人物颁奖庆典,在其间把开场白、名著导读、颁奖词、获奖感言等知识和写作都融入其中,课上学生早不知不觉进入角色,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和那一段段流畅的表达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灵感不断,精彩无限。

再比如,在字词的复习时,我用大屏幕给出了几组词语,每组至少二十个,分小组认读,释义,然后老师提问、学生选词造句,然后让学生用上其中三个词造句,用五个词造句,用更多的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有内容,有中心。没想到学生一写不可收拾,学生的想象力和普遍联系的能力在我意料之外。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活动,老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是贯穿始终的。

让我们走出老师一味讲授的误区,步入学生快乐活动的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