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3-03-18 04: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战略防战、政策、宗旨以及教育方针等进行的,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正确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必然趋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社会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协调,保障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并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与完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发展的未来,这就要求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知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活跃,对新的知识与技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相对较高。
同时大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其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其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思想上并不成熟,所以较为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有一部分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集体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意识,即使是学校内部的党员或者干部,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较差。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加快,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导致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属于青年时期,所以没有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由于外来文化与错误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三观确立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人性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担。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思想上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那就等于没有灵魂,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这就要求校园注意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专业课程,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报效祖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向个人的需要,也是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执政党等多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据。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就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对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树立新形势下的价值观。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对自身的品格进行塑造,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道德。此外就是要求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对社会状态与国家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来适应社会,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二、结语
篇2
1.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生态社会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不但吸收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即对环境、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在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又没有像生态中心主义那样完全抛弃“人的尺度”,而是主张以“人类尺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统一起来。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生物性存在,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社会化的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才构分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2.资本主义制度
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这个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一个公平、绿色的社会,才能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过度扩大生产规模,为此就需要不断地掠夺自然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恶化生产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其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更严重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移这种负担和压力,或者把这种生产方式带到其他国家,或者直接就把其他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和垃圾填埋场,由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者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行径形象的称之为“生态殖民主义”,深刻透视了资本主义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内在本质联系。
3.绿色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个绿色社会。这个社会将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物质与社会的自由能够充分实现,社会能得以全面发展。他们强调,生态高于一切,人类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和自然法则。建设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要符合“生态原则”,按照社会“生态重建”标准进行变革,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要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只有致力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才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将克服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生态的矛盾,继续坚持经济效率,但要尽可能使经济的理性服从于社会生态的合理性,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杜绝经济总体的浪费、劳动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合理性的目标。
4.强调民主和平,反对暴力霸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仅就近代历史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无论从自然环境上,还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种灾难不仅是心灵上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自然界的一种漠视。生态社会主义者极力反对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各种反战运动,主张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各类国际争端,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怀着一种普世情怀,对第三世界、不发达国际与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主张消除贫困与不平等,用全球生态平衡的观点来处理国际矛盾。此外,基层民主政治思想也是生态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他们反对精英政治,各种政府的决策必须充分表达民意,不能将政治决策集中在少数政治精英手中。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个“基层民主充分发展的社会,认为基层民主的充分发展源于生产者以联合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生产资料的重新占有,只有基层民主才是符合社会和生态环境要求的合理的行政体制。”
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对社会思潮,突出的表现了西方国家民众意识的初步觉醒,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主张及在社会实践层面上的成果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实践意义。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一个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运动过程。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哲学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以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为目标,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会解放发展观,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1.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大要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生产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已经相当严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对自然界滥用和破坏到什么程度,自然界对人的惩罚和报复就会达到什么程度。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我国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公平正义及基层民主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人民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都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贯彻和实现,有利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实现,也是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保障。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意。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以此培养公民的民主生活习惯,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基层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执政党和参政党面关系的和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篇3
2008年中,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也在5.12中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力量.面对困难,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团结一致,就能从困难中走出来。现如今的社会最需要什么?和谐。和谐是什么?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顾名思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谐,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现如今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
做为小学生,我们应该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其实,和谐很简单,只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来,为学校的活动、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同学的不足,就可以了。同时,和谐的社会还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他只对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负责。虚幻的想象并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分量。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力才能拥有真正精彩的人生。和谐的社会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这样 ,和谐的社会才会更加美满。人和人之间交往也只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美好心灵”。人的心灵是一个丰富的收纳袋,遭遇困难,经历失败都不该让我们的心失去爱的温暖,心地善良就能宽容,凭诚信得以合作,互协作心存感恩,有仁爱才能坚强……,在2007年11月30日,金华市的一位年轻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真是大爱无疆!他的心到处充满了温暖。《孟子》里有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祥斌的事迹,正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为了我们幸福地活着,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点一丝丝,给身边的人多送去一些温暖,让我们的心处处充满温暖,把爱洒满和谐的大家庭—地球村。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走向和谐的春天,在和谐与爱中温暖的成长。
篇4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篇5
一、物权法的价值及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契合
1.增进财产的利用。增加市场活力
现代物权法以效益作为重要的目标。根据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所有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也就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益。作为一种解决因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而引发的紧张关系的法律手段,物权法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界定财产归属、明晰产权,从而达到定分止争、实现社会秩序的效果,更在于使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无论是从物权法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制度构造来看,物权法都以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其追求的目标。
2.维护交易安全
法律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往往是通过对善意无过失的交易者的保护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圆滑财产流通、实现社会整体效益。实际上,物权法亦有维护交易秩序功能,物权法的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公示公信原则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发挥出来。
(1)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各种变动以一种外部可知悉的方式予以展示。通过一种公开的方式将物上的物权状况表示出来,第三人从外部即可认识到物权的存在,从而依其意思决定是否从事交易,则第三人的利益即可得到保护。而第三人利益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的化身,社会整体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就是由一个个第三人连接起来的,保护第三人就可消除交易中的风险、减少交易中的权利纠纷,从而维护交易的正常秩序。
(2)公信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登记记载的权利人或占有动产的人,在法律上只能推定其为真正的权利人。二是任何人因为相信登记记载的权利或占有表彰的权利而与权利人从事了移转该权利的交易,该项交易应当受到保护。
(3)作为物权法上的一种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措施,善意取得制度实际上是通过阻切原权利人物权的追击效力而使善意第三人取得动产所有权。由于此项制度的存在,第三人在交易的过程中不必费时费力地调查交易相对人财产的来源,担心其为无权处分人从而使自己取得的所有权为他人所追夺。
3.定分止争处理社会矛盾
物权法首要的功能在于确定财产的归属,从而平息冲突与纷争,而物权法的这一功能是通过确认物权类型并对其加以保护来实现的。因为物权的本质就在于将特定物归属于某权利主体,由其直接支配、享受利益,并排除他人对此支配领域之侵害或干预。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人类对财产的争夺不会休止,于是就有将一定的财产归属于特定主体,使该主体能对归属于他的财产进行排他性支配的必要,物权制度遂应运而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的这一功能表现在确认和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确认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所有权,对各类财产权实行平等保护,通过对物权的确认和保护,鼓励、刺激人们努力创造财富,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等方面。
二、物权法对和谐社会之推动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协调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体制不断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具有以下特征:充满活力保持活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主法治。
1.物权法促进社会经济活力
法律本身虽不能直接创造财产,但是可以通过确认和保护财产来鼓励财富的创造。法律的这一功能,主要就是通过物权法来发挥的。而物权法对各类物权的确认和保护将会造成一种激励机制,调动人民创造、积累和爱护财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权法对财产的保护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权请求权。虽然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侵权法的保护方法即使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来保护物权,但物权请求权这一物权法上的物权保护方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在是否适用过错责任、消灭时效以及责任构成要件等方面与侵权请求权存在差异,是对物权的有效保护方法。如养殖经营权、承包经营权等,如果不能成为物权。而仅仅是短期的合同债权,就很难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承包经营权人也难以抵御来自他人的不正当干涉和侵害。将这些权利确认为物权,不但可以稳定承包经营关系,促使承包者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而且可以适用物权的保护方法,从而使承包经营权人可有效地对抗发包人任意撕毁合同、随意调整承包的行为以及第三人的侵害行为。这样就会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取得时效。取得时效是指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制度。虽然取得时效制度与保护真正权利关系的法律目的不符,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尊重事实状态的基础上的强制性配置物权的手段,有助于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避免冲突与争议。如果将这些已建立起来的物权法律关系,势必造成社会经济和法律秩序的混乱。因此,取得时效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尊重社会既存的新秩序。
(3)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所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根据使用功能,将一栋建筑物于结构上区分为由各个所有人独自使用的专用部分和由多个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共用部分。每一所有人享有的对其专有部分的专有权和共用部分的共有权的结合。由于建筑物内部产权主体日益多样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从而带来了诸多容易引发主体间冲突的问题。如建筑物究竟是属于一人所有、数人共有还是应由各人分别所有:共用的楼梯、楼道以及厕所应如何维护、修缮等,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协调各主体的相互关系,解决产权纠纷。
(4)一物一权主义。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从根本上说是出于权利界定、定纷止争的需要。权利界定就是需要明确某个特定物的最终归属:某物归某人所有,就不能归他人所有,即使是所有权能发生分离,但最终也要回复到所有权人手中。所有权是一种最终的支配权,决定了所有权的规则只能是一物一权,即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而不能是多重所有。如果一物之上可以并存多项所有权,则难以确定物的真正归属,容易发生各种产权纠纷。
在发生上述物权冲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物权法中确立一系列的解决物权冲突的规则化解纠纷,使物的支配状态趋于正常,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2.物权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侵犯和剥夺。是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有的认为,物权法保护私人财产,只是保护富人的利益,而不是保护穷人,因为穷人是没有财产可以保护的。这种观点是一种严重的偏见的描述。诚然,我国现阶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富人”与“穷人”之别。但这种差别主要是社会发展中因自然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制度上的原因。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即使是“穷人”,绝大多数也拥有比改革开放前所拥有的财产多得多,也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也需要物权法保护他们所享有的财产而不受非法剥夺,也需要物权法对于他们将来可能会取得的财产予以保护。人们常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不论对于富人还是穷人,只有保护其财产,才能保护其投资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其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勤劳进取的良好风气,也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物权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
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依法治国,首先须有法可依,缺乏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会留下许多法律调整上的漏洞,进而严重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
篇6
关键词:危机管理 和谐社会 政府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政府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政府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和谐村镇,使杨汛桥镇由昔日的农业小乡跃居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江南小镇。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版权所有重在基层,重在夯实基础。
一、以发展促和谐。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村镇的基本前提,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建设“实力型经济”的目标,鼓励和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经济结构好、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形成了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特别是经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镇共有各类经编机械2600多台,从业人员近万名,已经具备经编机械制造、花样设计、原料开发应用、配件制造、织物后整理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能力,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称号。为了扩大经营资本,我们鼓励、支持企业筹建股份公司,通过境内与境外、主板与创业板、自建与买壳等多种途径或形式积极运作。2001年,我镇的“浙江玻璃”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镇已拥有7家上市公司,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版权所有
二、以勤政廉政保和谐。领导就是服务,勤政就是服好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镇党委、政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上下工夫。目前,大病医疗统筹、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职工养老和工伤保险、扶贫帮困等已覆盖全镇,并且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失地农民“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保障机制。所有这些举措,切实满足了农民的现实之需,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我们还专门兴建了外来工公寓及其子女学校,使他们能够在我镇安居乐业。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我们狠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整改,极大地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率意识和自律意识。二是扎实进行机关效能建设,设立了“党政办”、“调处服务中心”和“驻村指导中心”等机构,使机关行政职责更为明确,人员更为精干,效率更为提高。特别是“驻村指导中心”的设立,效果更为明显。“中心”将指导员派到各行政村,帮助、指导那里的工作,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是果断进行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将公车全部拍卖,实行交通补贴,既节约了财政开支,又根绝了“轮子腐败”的隐患。
三、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美好、文明的家园。为此,我们投入资金5亿多元,全面完成了集镇路网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新建和扩建了邮电、广电、水厂、医院、老年公寓、生态广场、文化广场及中小学校等一大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城镇格局。同时,对12家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将全镇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接入县外排管网进行统一处理。投入2000多万元,对镇村主要河道进行净化、靓化和绿化。封山育林2万亩,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9%。进行殡葬改革、治理村庄环境,大力开展卫生村、文化村建设等专项活动,同时兴建了中王文化山庄、芝塘湖休闲度假区、紫薇广场等一大批镇民求知、求美、求乐的场所。这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工作,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目前,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已在这个江南小镇蔚然成风。
篇8
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念蜂拥而至,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表各种观点、言论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就容易造成人们思想意识上的混乱,随波逐流,分不清是非对错,从而动摇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这一有力武器,将我们所宣扬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按照以往经验,我们习惯采用的说教等直接灌输的方式,并不能将主流文化所宣传的价值观、人生观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引发人民群众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抵触情绪。而群众文化工作,则可以充分扬长避短,利用它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通过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将和谐社会的观念逐渐渗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有一个大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这就在无形中给人们的人际交往设置了障碍,增添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而群众文化则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不分贫富贵贱、不分阶层将兴趣相同的人们组织到一起。让广大群众各展其能,充分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三、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感,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虽然民族各不相同,但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有着共同的信念。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将各民族群众团结在一起,以共同的精神风貌参与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学会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同。这样才能有助于避免一些民族极端主义情绪的滋生,理顺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四、群众文化为人们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全体国民的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全体国民,也就是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他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群众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教化功能,它具有灵活性、广泛性、普及性、实用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它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讲座、论坛,又有补习班、培训班,还有文艺汇演、汇报演出等,可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由于它的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文化水平的高低,所以它为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途径,有效地普及与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篇9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策略
在改革开放中,我党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互一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公民意识和人格精神。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如火如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来越稳定地逐步向前发展。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有重要作用。
1、政治导向和思想保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在高校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对于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马克思基本原理和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发展,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基本理论的重要工具,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做出正确选择,解释各种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激发活力和协调矛盾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理应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的育人和激励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形成和平有爱、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逐渐激发大学生的活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使其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审视各种社会问题,运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去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心理的调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良好基础。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回答好大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回答好学生提出的热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热难点问题的影响力,使得大学生受到感染。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做到大道理讲清讲透,小道理讲细讲深,使得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的教育。此外还要注意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的教育团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培养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树立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对其进行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校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在社会活动中了解我国国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亲力亲为中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理解,使其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
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引入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以真理来教育学生,将各个学术活动和学科知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正确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开发大学生公正、仁爱和追求和谐的倾向,培养大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同情心,使之是非分明,具有恭敬和善恶之心。教师自身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改革,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充分利用“两课”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举办特色各异的学术讲座,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努力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力奎.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01)117-119.
[2] 郑鹏.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23-125.
[3] 汪建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主动性[J].甘肃高师学报,2001(04)211-213.
[4] 盛显容.“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诉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152-153.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包含: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上述12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分别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后,怎么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本人工作息息相关,在工作中深有体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对于两个文明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发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一个巨型的文化“贮藏室”,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求知欲,还要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创造一个平台。《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图书馆具有4 项职能: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职能,思想教育的职能,保存图书文化遗产的职能。因此,高校图
书馆在为在校师生提供充足的文化与科研“能源”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和谐发挥作用。
笔者分别从事图书馆编目部工作和信息咨询部工作多年。图书馆编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承担图书馆书籍的登到、验收、分类、编目、核查等一系列工作,关系到图书的上架及合理使用;图书馆咨询部是图书馆的窗口平台,直接和读者沟通,同时提供高端学科建设服务,可以为师生提供优质高端的咨询服务,比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帮助他们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到教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体会,见证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领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开展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工作中,也认识到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同时觉得高校图书馆在发挥其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1 高校图书馆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民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高校的图书馆得到了发展契机。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计划招生180 万人,2004 年增加至400 万人,2006 年则增至530万人。招生人数的剧增同时也带动了高校图书馆的扩建,高校图书馆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了实质上的飞跃。在藏书规模、文献检索、系统建设、服务质量、观念等方面都有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图书涉及面广、期刊连续、缺刊断档少,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产生了很多无形的收益,既满足了学校师生的需求,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科技的日益发达促使图书馆的管理也逐渐网络化,目前就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建立了网络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并实现与国内外大型网络信息中心的联机检索,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大步迈进。国内较大型的信息系统主要有科技部科技情报系统、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等。目前,国内信息资源系统正在逐步地完善,相信不久各大信息库就会形成资源一体化,图书馆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简单,方便读者的同时也使图书馆工作者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而且图书馆在具备了广泛性、专业性、结合性的同时,具有了对大量信息的总结、归纳、收藏及开发的功能,相关的资源可以作为商品对外公开,这不仅服务大众,更为图书馆带来效益,是社会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
最后就是高校图书馆拥有良好的学习设施及环境,硬件上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休息室、多功能室以及会议室、报告厅等,能够接待和容纳校内外使用者。现在,一般高校都设有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电子阅览室等服务型信息共享中心。软件方面,大学里书卷气息浓郁,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工作人员秉承服务大众,为其提供更为理想信息服务的宗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里的人文类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对于构建和谐型社会有百益而无一害。
2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具体举措
图书馆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依照构建和谐安定社会的思路,加强自身的建设,更新自身的观念,把握机遇,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1 加强自身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为打造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古语云:近朱者赤。读者进入和谐的图书馆就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因此图书馆在领导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关系,倡导公平公正、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加有益沟通,形成尊重理解和关心鼓励的良好互动体系,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交流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把提供给读者满意的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创新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图书馆内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无形性内涵,服务创新不仅表现为有形“产品”,还是种概念性、理念性、过程性的创新活动;多样性内涵,要注重服务的多样性,重视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类型多样化,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宽泛性内涵,从渐进性的细微变化(如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到实质性的重大变化(如从现实的服务到虚拟的服务)都可以包含在服务创新的范畴里。
2.2 以资源共享服务为和谐社会提供知识保障
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和共建共享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开展文化信息服务工作,可以实现资源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和谐的文化和社会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