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幸福的事范文
时间:2023-03-18 20:5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件幸福的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现在要问我们大家幸不幸福,很多人都会摇头。幸福什么呀?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多,上学没劲头,感情没着落,尽是不幸福的理由。
“好消息”专栏
据说以色列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希伯来文报纸《新消息报》,在其版面中新开了个专栏:“好消息”。
该报决定要办“好消息”,是因为他们通过读者调查发现,许多以色列人对媒体每天有关以巴冲突报道的坏消息,深感厌烦和失望,迫切需要生活中有一些能给人带来未来希望的“好消息”。
让我们看看“好消息”专栏里有哪些“好消息”吧:一名失业男子捡到一个装有几千元钱的包,最后物归原主;以色列选手获得欧洲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一名耳聋的以色列女兵完成了军官培训课程;专家认为骆驼奶对人有益……
你一瞧,可能会不屑:以色列人的“层次”也未免太低了些吧,这些难道也算是好消息?但你要知道,以色列人长期生活在以巴冲突的阴影中,战争和恐怖事件接连不断,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在这种不安的心境中,他们盼望好消息,连天气预报员也要在结束语中加上一句:但愿今天是个平静日子。
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空气,我们看不到,也很少人想看到。但失去了它,你才发现,我们不能没有它。后来,那位哲学家活了整整100岁。临终前,他微笑着宁静地重复那句话:呼吸是一件幸福的事。换句话说,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还好我不是……
美国有个研究幸福的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让受试者造句,规定以“我希望”起头,例如“我希望我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我希望我是贝克汉姆的情人”,“我希望我中百万彩票的头奖”。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受试者再造3个句子,以“还好我不是”起头,例如说“还好我不是绝症患者”,“还好我不是乞丐”,“还好我老公没有暴力倾向”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同样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后,心情都会变得比较差,而完成“还好我不是”造句时,心情都比较好。
你幸福吗?
法国一家杂志社每10年做一次回答式调查,主题是“你幸福吗”。对比20年的调查结果,奇怪的是20年前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20年后的今天,面临失业、种族纠纷、艾滋病等问题,却依然有80%的法国人觉得自己幸福。调查发现,仍感到幸福的法国人是把幸福的标准降低了,开始从基本的生活上寻求幸福,“有工休假,没有失业已经很不错”、“我和我的家人都幸福快乐,这已经够了,不必要千方百计去奢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没有不幸,便是幸福。”
篇2
萤火
官方QQ:1905475815
微博:http:///u/3175586545
邮箱:
每次听到大家对《萤火》的赞美,我们的心就飞起来了。
我们做了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这么多的夸奖,有时候想,这是一份沉浸在幸福中的事业。
有人说,喜欢发现别人优点,善于赞美别人的人,都是美好明媚的人。你们就是这样。喜欢你们这样的读者,因为你们的认可,我们才会越做越好,变得更加优秀。
[有信件]
胖一点也很可爱
文/小狮
他是大家最熟悉的丐小亥,大家亲切地喊他胖子。
每一年他都会在圣诞晚会上,为大家带来欢笑,每一次公司的大型活动,他也是指定主持人。大家羡慕嫉妒恨他主持的那份天赋,大家也很喜欢他的幽默,但我知道,其实他内心压力很大。
来公司5年了,他自己也在《花火》的栏目里调侃自己,经历过好几本刊、也做了好多本图书,但似乎都没有一本能证明自己。去年年底开始接手策划《萤火》,为赶时间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准备,策划、组稿、找封面、排版、定风格、做宣传。然后公司十分信任地定了销量发下去,看起来好像十分顺利就成功了。
但我知道他亲力亲为地做了每个环节。
每个标题、每个栏目、每个排版的小细节他都亲自坐在美术编辑旁边一起修改,封面找了不下100张,还双封面,再找100张……我知道他压力很大,他话也不多,我很担心如果这本还没做好,他就要考虑转行了。我想帮他,又不敢太催他,每天总是在位置上找不到他,他不是看封面去了,就是给组员开会去了。
描述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萤火》绝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祝福丐小亥,其实你胖一点也很可爱。从现在开始的每一步以后都走得更坚定吧!
我付出过多少心力,就值得多大的赞美
文/丐小亥
我偶尔会转发一些读者对《萤火》的赞美,一来我想用这些正能量告诉自己和所有的编辑,你做得很好,还可以做得更好;二来我想让浏览我微博的读者知道,《萤火》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不去看一看真的可惜了。
这本杂志不是我一个人能做成的,感谢辛苦的三位编辑女王鸭、萧晗和柒柒若。
不过,我真的继承了曾经领导过我的若若梨的严苛做事风格,她们上交的稿子有一半会被毙掉,不过遇到好看的稿子我也会加上一些旁注,比如“这句话萌出血”、“就这样把男主角弄死了!作者不是人!”……标题一般要想十个以上,很可能本来定好了,又因为觉得还是不够贴题,需要重新想,互动打回去重写的机会实在太多。(她们私底下可能也想弄死我!)
在写这个信件时,有位叫杨茈108的读者@我说,中考完以后闲着就看《萤火》,然后发现,有三个地方对我们这次中考作文有所帮助。谁说考前一定要看试卷背古诗啊,要是我光明正大看快点,我作文不是有望了吗?然后,我笑了。
感谢你们的每一次赞美,当编辑们因为约不到好稿想哭泣,想不出标题而愤怒,做不好栏目而颓废时,我都会把它们扔出来:看看,你们这么懒,值得读者们的赞美吗……
是的,我付出过多少心力,就值得多大的赞美。
——送给每一个为《萤火》劳心劳力的人,也送给为了一件事而坚持奋斗的你们。
谢谢。
[在微博]
《萤火》6月号,读者有话说
晓熠儿:这期的《萤火》,感觉好用心。不管是文章、插图、互动,还是专栏。尤其是知道好几篇标题都是丐小亥亲自取的,这种认真才更打动人吧。《萤火》一期比一期惊艳,我想丐小亥你的努力和付出大家都看到了,它在一点一点被接受,被认可,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吧!期待下一期!
海绵变不回宝宝:其实早过了看所谓青春文学作品的年龄,但还是坚持断断续续把魅丽所有杂志一本一本买下来。这期的《萤火》,在报刊亭守了两天。明信片很喜欢。最爱那篇《良辰多喜欢》,大约所有姑娘都有自己的骄傲同时又小小自卑,直到遇上某个人,再不用担心那些自卑会被指责。
方雨婷: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个月都有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后跑去小店,可以买到我亲爱的《萤火》!然后爬到我七楼的宿舍,坐在床上安静地开始享受《萤火》给我的视觉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思想上。我爱你,《萤火》!
临海相望的鱼:看了袅袅写给十六岁的自己的信,觉得很像现在的自己,也是十六岁,同样对友情的患得患失,还有自己的自卑。呵呵,我的自卑已经使我觉得无论谁站在我身边,那个人都比我优秀……我是不是应该相信自己,该改变了?
故事霸占榜单,专栏靠边站的一期,不得不感叹:风水轮流转。
打着青春回忆牌,引发无数读者共鸣的《深夏浅光》实至名归得第一!榜单第二来自熟悉又陌生的王巧琳,屡次过稿却首次冲入榜单,是该恭喜她的!这……真的不是讽刺?当然不是!!第三第四,归于两位颇有阅历的老作者,娶妻生子的“十三妹”总算回归杂志圈,欢迎来圈奶粉钱(好像泄露了秘密……)。专栏好心酸,只剩籽月孤军奋战,清新又动人的专栏,快到碗里来!
互动也遭遇了洗牌,“我来垮棚”超越“爱吐槽”,获得本期读者最喜爱。木卫四携蓝桉出马,大家果然都抵不住美男的诱惑!“加油吧,花火三班”登上榜单第二好开心,都有被它治愈到吗?最后,默哀下本期排名最后的栏目——我要上封面和花粉来信(票数就不公开了……),好害怕,下期可能会要被撤掉!
篇3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特殊情况,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变阅读方法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中职生即将走向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他们文章的结构、修辞方法及句式,更是要交给他们如何迅速地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目的性为阅读的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必把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
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他们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三、保留经典原著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论语》与《庄子》具有思想原创价值;唐诗最能代表刚健质朴的民族精神;《红楼梦》可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鲁迅呢,则是迄今为止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民族文化中最有建树的思想家。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与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经典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构,它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生命离不开原作,犹如神之于形,灵之于肉。任何对原作的再创作,即便是成功的再创作,都会造成原有文化审美信息的丢失与变形。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创性与不可替代性。现在盛行戏说乾隆、水煮三国、歪批水浒的读法,作为娱乐文化自然有其价值;但在教育活动中,以“戏说”的态度对待经典,既是对现代阅读理论的歪曲,也是对教育价值的贬损,更是对经典的不恭,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增加流行读物
流行读物不是横空出世的绝对个人灵感,凡是创作者巧妙吸纳前人成果加以融会新编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流行读物很像经典著作的“平装本”:稀释思想含量,降低文字修辞程度,简化人物关系,压缩情节内涵,更好读,也更好懂。但是,优秀的流行读物往往少不了从经典著作中借鉴来的主题或者细节,越是风行的流行读物就越能看出它和经典著作或隐或显的关联。如果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从同学们熟悉的流行读物入手,点明该读物中对经典著作的某些借鉴和化用,就可能激发同学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求得印证。教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对流行文化的习惯性热情,以流行文化和经典著作之间的源流关联为桥梁,将这种热情导向经典著作的阅读。
学生不是阅读的机器。作品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互动、互向的显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真义就在于,你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悟的意义。因此,阅读必须切实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阅读者自己主动地去思考,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真谛,才能把阅读当做一种幸福。
篇4
/
生命里
总有一些忽然而来的感动
在不经意的瞬间发生
虽然无法拍摄下那颤动心灵的一幕
但镌刻在心灵的温暖会一直都记得
/
你说
如果今生可以送给我一件最珍贵的礼物
你会选择把自己送给我
你说把自己给了我
就是把你的一切给了我
那一刻我的心儿幸福的哭了
/
在空间这个浪漫的紫色的花园里
我们梦一场,醉一场,哭泣一场
心灵的花儿却绽放的更加美丽
灵魂最美的时候
也是人生最迷人芬芳的时候
/
你每一天的问候带着黎明的芬芳
带着朝阳的温暖
把全部的眷念放入掌心
惹人堪怜的字迹曾将怎样的心迹透露
某个静寂的夜晚
忽然想站在月光里的那个人是你
/
在文字里宿醉不醒
只为不遗漏掉每一个心动的细节
在望不尽的天涯
总有一段用心触摸的距离
我却只能在梦里
痴想你温柔的样子
/
美丽如诗的感觉不是谁都可以带给
从相遇到相知相爱
你是我锦书上的字
更是我一生缠念厮守的旧地
在你灿烂的一生中
希望能有一束爱的光辉是我为你而照亮
/
生命中有多少个男子来了又去
只有你被我认定是唯一的凭靠
是我人生所走过的最美丽的路途
能够为心中所爱无怨无悔的付出一场
是今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你的肩膀是我一辈子最幸福的依靠
/
爱过的人
定然生命化为尘埃
都注定无从抹去那道深深的刻痕
世界上最美的爱的诺言
不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而是“下辈子我们还在一起”
/
想你,是我终身无法改变的习惯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去
请让我依偎在你的呼吸里
我依然是你灵魂的拐杖
如果有一天我先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会在另一片天堂里继续来爱你
篇5
――题记
与你的初遇,是在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星期天。无须用多么华丽的词汇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也无须用多么美妙的语句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第一眼见到你:一只似乎会说话的大眼睛,卡其色的皮肤,身形修长,身上戴着许多漂亮的“首饰”,好奇地望着我。我一把抱住你纤瘦的身躯,似乎如多年未见的老友。你是否知道,那天你的美丽形象已深深地印进我的脑海里,抹之不去。命运是多么奇妙。可以说,在那天,我与你的命运就纠缠在了一起。
本想这次甜蜜的相遇,会为接下来与你相处的生活埋下一个很好的伏笔。可惜,天不遂人愿。“都怨你,害得我每天都被老师和父母批评、责备。真是的,都怪你!”我发疯似的扔着东西,说罢还不忘盯你一眼。你依旧眨着无辜的眼睛看着我,歪着头。我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把你推倒在地。你卧在地上,哭丧着脸,凝视着我。那眼神,令人心颤。我咬咬牙,转身离去,心里却在转身的那一刻早早地向你道了歉:对不起!那时的我未曾想过,正是令我生气的你,陪伴了我六年之久,懂得我的所有小心思,也知道我的所有小秘密。即使我再怎样过分,你也会如亲人一样包容、理解我。是你,都是你!
又一个不眠之夜,我默默地看着手中的照片,垂着泪。照片上的女孩笑靥如花,身处一旁的你,虽然不是主角,但也笑得一脸灿烂。翻着,看着,歪头,便想起了你陪我一起哭、一起闹的那些日子。有苦一起分担,有乐一起分享,现在把这种朋友称为闺密。可在我的心中,你比闺密更令我感到放松。可能,你就是我心中那个“友情之上,亲情未满”的那个位置吧!想着想着,就笑了。似乎,在这个漆黑的不眠之夜里,你也一夜未睡,静静地看着我。我曾经想过很多次,我当初为什么要认识你?若再重来一次,我还会愿意再次结识你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不言而喻。多少次,你独自忍受我的坏脾气;又有多少次,你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注视着我,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是我的知己。人生得这一知己,足矣!
很多时候,我总认为,你是神奇的。在我伤心之时,你只需哼上一首歌,就可以让我镇定下来;在我沮丧之时,你拍拍我的肩膀给予我信心;在我迷茫之时,你握住我的手,就能为我指明方向。但是,很多时候,你又是极其普通的。跌倒时也需人扶,需人安慰。很多时候,你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需要人鼓励,也需要人陪伴……
还记得,第一次带你参加比赛的情形。看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我内心有点紧张。你仿佛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像知心姐姐一样拉住我的手,给予我力量。我看着你真挚的眼神,心中有了自信。上场了,我深吸一口气,再看看你充满希望的眼神,我不忍别过头去。是的,你又一次给予了我鼓励与信心。一声笛声,冲破天际。带给别人的是无限的震撼,而对于你我来说,却是这几年来最好的回报。伴着悠扬的笛声,我的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一幕幕与你朝夕相处的画面……一曲结束,我缓缓低下头,看到的依旧是你那美丽的脸庞,正朝我笑得灿烂。当我兴高采烈地捧着奖杯想与你一起分享、感谢你的一路陪伴时,而你却只是淡淡地一笑。你可知道,你的那个坚定的眼神、可爱的笑容,还有那句鼓励的话语,给予了我多么大的力量啊!
篇6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整个西方文化史中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艺术作为时代风格的体现,更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建筑艺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艺复兴 建筑艺术 建筑师
一、历史背景
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或是建筑应该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5世纪初期,一场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到该世纪结束时,它的影响已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半岛。16世纪前半叶,是文艺复兴运动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罗马已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中心。不久便扩展到法国 德国 尼德兰 西班牙 英国等地。同时运动的影响开始和席卷欧洲,掀起一场全面的文艺革命。
从1500年代开始,法国 文艺复兴建筑逐渐兴起。德国西班牙和英国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打破根深蒂固的哥特式传统风格,要比法国的文艺复兴建筑晚一些。这些国家的所谓文艺复兴式建筑,不像意大利那样典型,大多数都是在意大利建筑式样中,加进其固有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是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二、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很高的拱券结构,从而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公元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上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区别拉杆和压杆。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是低级竟然没有明显的沉陷。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创新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多的皇家浴场的序列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形体。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形态对之后的建筑艺术影响非常深刻,相比较而言古罗马时期建筑更加侧重于承重结构的变化上,而建筑艺术外观形态外观变化有所缺失。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还结合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大化的创新,并且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相结合,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是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协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故意让他空着,给人朴实大方简洁的感觉。另外,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多数推崇基本的几何形体,进而由这些几何形体的倍数关系的增减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上层用砖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边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生动的活力。
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严对称。典型的例子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按性质可分为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按形式分,有长方形广场、圆形或椭圆形广场,以及不规则形广场、复合式广场等。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早期广场周围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常在广场一侧;后期广场较严整,周围常用柱廊,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四、总结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意) 弗拉维奥.孔蒂著,陈卫平译.希腊艺术鉴赏[J].
篇7
【关键字】秩序行政;给付行政;管理行;服务行政
一、给付行政产生的背景
给付行政这一行政模式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符合现实的客观要求的一种必然,是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背景依据。
十九世纪,在亚当·斯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指引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认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越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管的越少的政府才是越好的政府。人民对市场自身调节作用的过度依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经济职能发挥作用的范围。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在竞争中不幸成为弱者的那部分群体迫切的希望政府行政权力介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给付功能,给予其一部分福利,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不断兴起,服务行政理念和人权保障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奥托﹒迈耶的那种以侵害行政性为中心的秩序行政理论,已经不能解决国家对人民生存保障的问题。国家承担行政的方式也因此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秩序行政为主向秩序行政与给付行政并重过渡。
二、国外关于给付行政的观点
1938年,德国著名行政学者恩斯特﹒福斯多夫在其著作《作为行主体的行政》中首次提出给付行政这一理论,他认为:“行政主体应对人民提供各种生活考虑”①。20世纪50年代,恩斯特﹒福斯多夫在《行政法教科书》一书中重点研究了给付行政这一行政模式(这本书被誉为德国行政法的代表作),他认为任何一个为了维持稳定的国家都必须给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照顾,生存照顾是现代行政的任务之一,政府有义务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政府“生存照顾”义务的履行必然有给付行政②。后来的德国学者将给付行政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认为只有通过行政活动使社会成员获得了利益都应属于广义的给付行政的范畴。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了“授益诉讼行政”理论,认为只要利用授益性活动直接使社会成员受益的行政活动就是给付行政活动。日本所谓的给付行政通常由给付行政、社会保障行政和资助行政三部分内容构成③:一是,给付行政,即对具体的人民生活中所必须的水、电、气等供给事业、道路交通、公共汽车、铁路等公共设施和邮电、通信等公共企业的设置和经营活动来保障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二是,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医疗等社会保障活动保障人民健康的生活;三是,通过对私人、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或其他财产利益的资助活动来实现资助行政的目的④。总而言之,在日本,给付行政就是通过供给、支付及资助等行政手段来造福民众、服务社会,并最终达到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的目的。
在法国,给付行政最早由狄翼在其《宪法论》中提出,他认为:“行政这种公共权力只能因为它依照法律规则所做的服务而被认为合法”⑤。法国目前行政裁量权由政府官员行使,这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准。
三、我国发展行政给付制度的必要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采用管理行政的模式,国家通过命令、强制、处罚等刚性行政行为达到行政目的,即执行国家意志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公共秩序、防止人民免受危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政府就需要对人民的活动有所限制、制裁或强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以前的那种管制模式已经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需要一种新的行政制度。受德、日、法等国关于给付行政实施的成功案例的启发,政府意识到行政不仅仅是管理,同时也应该是服务,管理意识服务,只有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柔才能塑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因此,我国的行政模式逐渐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
相对于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而言,我国对于给付行政的研究比较晚。给付行政由我国学者从德国引进而来,应松年教授于1983年在《行政学理论问题初探》中首次提出行政服务这一观点,实践中多被译为行政给付、服务行政或福利行政。我国吸收借鉴了德国的生存照顾观念和日本通过授益性活动提高国民服务的理念,总结出自己的行政给付模式。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行政给付的通说认为,行政给付是指国家作为给付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社会保救济、社会福利等行政方式,赋予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其他需要政府救济的群体的公民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具体的行政行为。现代的行政给付不再是国家对人民的恩赐,而是人民应当享有的权力。
注释:
①翁岳生.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②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史家之一,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学家弗雷多・塔夫里以其精深的哲学思辨名扬建筑学内外。塔里夫的作品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历史计划的先锋研究对于我国世界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学科建设,都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塔里夫作品的背景、内容与方法进行诠释与分析,希望对建筑微观史学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塔夫里 建筑设计 建筑微观史 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威尼斯的尾声(Venetian Epilogue)是塔夫里《文艺复兴诠释》的最后一章,这一章的副标题是“雅各布・桑索维诺:从创新到程式” (Jacopo Sansovi o from Inventio to Consuetudo
),在本章中,塔夫里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师雅各布・桑索维诺在威尼斯的一系列建筑实践进行了诠释解读,作者所选的四个作品分别是:
为维托・ 格里马尼所做的未实现的设计(The unrealized palace for Vettor Grimani)
多浮林府邸(Palazzo Dolfin)
科纳府邸(Palazzo Corner)
列昂那多・ 莫罗府邸 (The Case Moro)
1.背景
塔夫里对于Machuca和Siloe在西班牙的建筑设计活动的研究,从他们诠释人文主义信息的不同方式引出了欧洲如何接受这一新的建筑语言的问题。而这实际上又是对研究1527年的罗马大劫,以及这场劫难对城市赞助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之后的一种承接,查理五世位于格拉纳达的宫殿,以及桑索维诺在威尼斯的建筑,都是一种“大劫的灾难性大火后遗留下的某些最重要的灰烬”。
塔夫里认为,某一文化体系在接受一种非本地的语言模式所主导的更新时,会遇到延迟(delay)、抵制(resistance),并会涉及到一些精神上的决定因素(mental determinants),而这一过程产生了适应、变形、演绎和混合(adoptions, distortions, interpretations & hybrids)。 和前一章一样,塔夫里的研究过程并非针对整个外来语言如何被接受的问题,而是关注于一些特定的建筑。因为“针对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的研究并不能产生一个一般性的假说,但是针对他们的那些富有史学说服力的片段(episodes selected for their historiography hypothesis )进行深入分析会对研究产生特殊的价值”,这也是作者使用微观史学方法的意图所在。
如同将凯旋门放在圣马可广场一样,外来语言在融入的过程中遇到了与原有城市结构的冲突和与基本前提(basic presuppositions)的冲突等问题。在经历了1527年的罗马浩劫后,威尼斯与罗马教廷开始经历持续的、公开的政治对抗,对“新”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威尼斯放弃其独立的地位。威尼斯的特质被认为是神圣的,贵族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的理念以及宗教自豪感和市民自豪感的融合更多的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而缺少自,缺少发挥余地。15世纪的“新拜占庭主义”是威尼斯在面临与教廷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其自身特质的再次肯定,在这时的语境下,古代的建筑学被认为具有罗马的含义(acquired a “Romanist” significance)。 建筑师只能采用具有反抗意义的形式(patterns of resistance),并且被政府工程和经验主义知识所限制。例如,应用穹顶来表达威尼斯共和国“初始的平等”(original equality)这一理念。
然而,如同在西班牙那样,混合和交汇的形式仍然是16世纪的威尼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一段与“新拜占庭主义”缠绕的历史。塔夫里选择分析罗马大劫后离开罗马的建筑师桑索维诺,分析其“现代”罗马建筑语言与其实际身处的威尼斯语境之间的斗争。
2.内容
为维托・ 格里马尼所做的未实现的设计(The unrealized palace for Vettor Grimani)
塔夫里关注了这一作品中出现的轴线旋转这一罗马传统,这有助于在不规则的场地上获得规则的几何空间。同样,庄严的楼梯、没有柱廊、两个连在一起的院子也是罗马传统的要素。方案对于罗马特征的炫耀使其在在威尼斯和罗马之间紧张的政治气候下并没有获得实现。
多浮林府邸(Palazzo Dolfin)
这一方案的主题是混合,即某种杂交形式。例如建筑的正立面中含有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全部三种罗马柱式。但搁于底层两个矮拱之上、二三层连续的四个开间则具有威尼斯群窗的传统,巨大的中厅从正立面到背立面,穿过整个建筑。
科纳府邸(Palazzo Corner)
这一方案是桑索维诺在威尼斯所做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是最“罗马式”的――业主需要使府邸表现一种古罗马精神。塔夫里认为底层贴以粗面石的三个一组的拱门、上层拱边的双柱可能与罗马的拉斐尔宅邸相关。建筑也采用了一些罗马风格的装饰,创新被更多的服从于世俗,彰显出这一家族的地位以及业主对于罗马的忠诚。
同样这一作品将罗马和威尼斯实例进行了的综合,具有威尼斯本地化的一些特征,除了群窗之外也包括平面上更加伸长的中庭――因为其中的生活模式与其他威尼斯贵族相比并没有多少不同。这一建筑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威尼斯府邸建筑规范化,具有了更为纯正的古典色彩。
列昂那多・ 莫罗府邸 (The Case Moro)
最后一个作品被认为是某种巅峰之后的转折――因为它看上去完全服从于威尼斯传统,这一做法被视作对主导性的罗马古典语言的批判。建筑师运用地方建筑的简单元素如单拱和三拱、烟囱以及大门,在正立面中获得一种节奏,它和某种室内的类型学紧密相连。从业主的角度看,也反映了列昂那多・ 莫罗对展示奢侈所做的批判。
3.方法
3.1.对象选择
微观史学试图通过研究某一微观现象时折射出更多的内容,因此这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许多人仅仅强调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理解为一种不寻常的意外事件或者新奇的传记经历。有关它的史料也是不一般的,非典型的。但另一些微观史学家则强调,理想的是寻找一种既独特,又正常的研究对象。它本身是正常的、非病态的,但它又是特殊的、独特的、个别的――它被事件后来的发展挤到了历史过程的边缘。
正如塔夫里选择的桑索维诺,出生于佛罗伦萨,19岁时来到罗马并成为伯拉孟特圈子中的一员,在后来的20多年中一直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以建筑师的身份进行艺术活动。可以说在一开始桑索维诺所活跃的地区,罗马和佛罗伦萨均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但是1527年的罗马浩劫导致了他移住威尼斯,两年后被任命为威尼斯共和国的总建筑师,其后便主要在这里从事建筑实践,这实际上意味着他“被挤到了历史过程的边缘”。
这一选择的成功在于:
第一,对桑索维诺的研究可以描绘出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地区(即受影响较大的地区)与边缘地区(即受影响较小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第二,从桑索维诺的一些特定的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艺复兴的“现代”罗马建筑语言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可以描绘出一段适应、变形、演绎和混合的过程。
另外从侧重点上讲,塔夫里的这一研究更侧重于意大利微观史学研究的“文化微观史”,即通过历史资料的重新挖掘和整理,运用大量细节的描述、深入的分析重建一个微观化的个人、家族或是社区。
3.2.切入点
在选择好了研究对象之后,塔夫里选择了两个重要的切入点:
第一,桑索维诺想如何做,他一开始进行的思索和解决方法可以反映出他之前所受到的文艺复兴“罗马语言”的影响。
第二,桑索维诺受到了哪些限制和影响,这些限制和影响即可以是客观的,比如地段、结构、预算,也可以是主观的,比如当地的生活传统,以及他的贵族业主的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和艺术品位(artistic tastes)。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受到限制和影响后,桑索维诺最初的想法无法实现(第1个实例),需要作出修改。而在修改的过程中,出现了坚持和放弃两种结果。坚持的部分可以视作桑索维诺在威尼斯的语境中作出的探索和改造,放弃的部分则可以视作为一种妥协。
3.3.资料寻找
塔夫里的天才还表现在他选择史料的方法。对微观史学来说,史料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有关政府、国家机构、经济、统计等通用的各类史料外,有关低层民众的史料、个人的和私人的档案、地方的档案、口述的史料,关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各类资料,都需特别注意,并应设法收集和保存。而塔夫里的文献学探寻不仅延伸到文献原典中,而且延伸到建筑模型、草图和建造作品本身,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研究中,资料的寻找与两个切入点密切相关。
第一,研究桑索维诺想如何做,塔夫里去寻找当时他的一些手稿(包括保留下来的他的日记、书信以及草图),文章中有几处直接引用了他自己的话语。
第二,研究桑索维诺受到的限制和影响,塔夫里对桑索维诺接手这一项目时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
塔夫里对当时威尼斯府邸建筑和业主资料的掌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他可以列举出桑索维诺接手某一项目时,同时期有哪些其他的府邸正在建设,哪些府邸已经建成并且获得一定的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塔夫里便可以判断出对于威尼斯来讲哪些语言是本地的,哪些是外来的,哪些外来的语言正在被接受,哪些不被接受,更重要的是哪些语言是桑索维诺独创的。同样对于业主资料的掌握,可以使塔夫里解读出哪些建筑的业主支持展示荣耀和奢侈,哪些对此持批判态度。
综上所述,塔里夫为维托・ 格里马尼所做的未实现的设计、多浮林府邸、科纳府邸及列昂那多・ 莫罗府邸的设计理念,反映出其研究的过程和整个设计过程密切相关,是对当时设计过程的再现与思考。 塔夫里最为重要的是抓住了桑索维诺的设计的某个具备 “罗马语言”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一直被他以某种形式保留下去,与这一出发点引发的冲突链被不断的以妥协的方式消解。塔夫里的《文艺复兴诠释》展示的观点对建筑微观史学的研究与借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
卡拉・ 奇瓦莲,胡恒.曼弗雷多・ 塔夫里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微观史学[J].美学研究,2008(12)
吕厚量.试析当代西方微观史学的若干特点――以《乳酪与蛆虫》为中心的考察 [J].史学理论研究.2010(1)
周兵.当代意大利微观史学派 [J],学术研究,2005(3)
王挺之.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新微观史学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2(4)
篇9
幸福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但幸福仍然是一个“每人都知道其含义”,却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那就是自外界得来的幸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希腊哲学家麦关多鲁斯认为,内心得来的幸福远远超过外界得来的幸福。周国平先生说:“幸福是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丰富。”基于这个角度,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感受职业的幸福。怎样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呢?
一、把运动健身当享受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感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请记住,身体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人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生命只有一次,要感悟生命的宝贵,我们每个人没有清清楚楚的生,但要明明白白的活。生命是l,其他一切都是0。也就是说生命才是最高的价值,当教师有了锻炼身体的场所和器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坚持锻炼身体,大课间走出教室和办公室到操场上去与学生一起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休息时爬爬山、健健身。教师工作清苦,每天工作忙、压力大,要合理宣泄,放松心情,提升生命质量,享受生命幸福。两年前我含泪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书中讲述的是于娟对人生的感悟,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面对职称的晋升和现实生活中的买房买车压力,经常熬夜拼命工作,三十二岁就身患癌症去世了。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房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我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我佩服于娟的聪明与才华,对她短暂的人生深感惋惜,抱怨苍天对她的不仁。她的话语留给我们对生命与幸福无尽的思考。
二、把读书学习当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别人读书之人必须自己先读书,我们当一辈子的教师就要做一辈子的读书人,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在当今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丰富精神生活,启迪人生智慧。同时,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气,激活灵气。读书、思考、实践、总结、写作是成为名师的必由之路。我常调侃,书是男人的营养品,男人读书越读越“健康”;书是女人的化妆品,女人读书越读越“漂亮”。那么教师应该读哪些书呢?我认为要读四类书:中华经典类、教育理论类、专业知识类、人文素养类。总之,精神上的残疾,性格上的缺陷,职业上的倦怠,人文素养上的差距,专业上的提升都可以通过读书而改变,不读书的人是不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的,闲暇之时,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品茗读书,不尽信书,常写秒悟,自得其乐,不亦快哉!
三、把人生心态调整好‘
拿破仑说:“人的身上有一个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边装着‘积极心态’,是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的力量;另一边装着‘消极心态’,会剥夺一切使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幸福是一种心态,要从心开始,人与人之间比幸福,其实就是比心态。好心态带来幸福。前几年,我有幸参加校长提高培训,到过福建的鼓浪屿,鼓浪屿上居住的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富人,我有心看看富人的生活,看看他们居住的别墅、院子里的环境,行动总是落在队伍后面,导游催促我并对我说:“你看什么看!家有黄金万两,只吃一日三餐,家有华厦五千,只需睡床半边。”导游的话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当今人们总是喜欢与别人攀比,视角朝上,心向物质,比家境、比背景、比收入、比待遇、比财富。越比越气,心里不平衡,比到最后不相信自己,感到自己收入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我觉得没有必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财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物质财富多的人不一定幸福指数高,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由富人制定的。你要比你就改变职业,不改变职业你就改变心态,你都不改变就是折磨自己。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就要学会放弃,放弃获得金块之梦,回到当下,把自己能够做的事尽力做好。在精神追求上永不知足,在物质享受上知足常乐,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把教育当“宗教”,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把教育当“爱好”,去追寻教育的价值,去享受教育的幸福。现在,我们教师队伍当中有少数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对待教育工作没有积极的心态,每天都靠学校制度和考核约束他们要这样那样去工作,工作不情愿不主动,整天这也不如意那也不如意,当个“抱怨哥”或者“抱怨婆”,把工作当苦役何福之有?幸福源于心境,心境源于自身。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一切幸福皆源于心,一切成功皆源于行。我们当教师的做到每一个今天都快乐了,心态就会阳光。
四、把整个心灵献孩子
当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具有“三心”,即爱心、责任心、平等心。 首先是爱心。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石”。也就是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需要充满情感、充满关爱,爱孩子是教师合格的底线,一个不爱孩子的教师不配当教师,有人问李镇西老师:“当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他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个连他的教育对象都不爱的教师又怎么能有职业幸福可言!有少数教师不愿意过多的接触学生,不了解学生,不关爱学生,学生也不愿意亲近他们,教师上课叫不出学生的姓名,学生也不知道教师的姓名,师生之间出了课堂就老死不相往来。于是,学生称“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生物老师”,以此来代替教师的姓氏,这是当教师的悲哀。 其次要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当不好教师。一名学生在教师面前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师者不能因为责任感的缺失而误人子弟,研究表明,责任感越强的老师幸福感越强。
最后是要有平等心。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别,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跟他们交流,伴他们成长。
总之,教育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的事业,教师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良好关系有利于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五、把研究教学当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师感到职业的幸福就要把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上来。”教师感到职业的幸福,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境界,这就依赖于教师是否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是否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只有参与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只有不懈地学习研究,才能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感到工作的幸福。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课堂.问题即课题。课题在课堂中产生,方案在教学中实验,结论在课堂中运用。研究真问题,解决真疑难。不搞装点门面的伪科研,不参与为了证书的假科研。收获研究的成果,感受研究的幸福。如今的校园没有宁静,无休止的创建、达标、验收、检查;堆积如山的文件下发;名目繁多的活动举办,很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边缘化。教育在这么一个时常遭到折腾的时代,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心怀理想,守住希望,把握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让自己的教学形成风格,使教室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此谓师者之大福也。
六、把友善和谐当品德
幸福的教师需要有幸福的人际关系来保证。首先,我们要大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友善和谐、真诚相待,要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校领导班子要关爱教师、理解教师、欣赏教师,让全体教师都有共同美好的学校愿景。要做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长,以身示范,知人善任,胸怀宽广,容人所短,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为中年教师构建成功的平台,为老年教师提供温馨的环境。其次,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民主管理,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热情与素养,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幸福工作的乐园。
篇10
关键词: 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曼 历史背景
加洛林王朝时期,查理曼大帝支持基督教事业,倡导学习拉丁文,搜集希腊、罗马典籍文本,建立图书馆和学校,奖掖学习的做法一直受到史家的关注。西方学者们把查理曼所倡导和支持的文化事业叫做“加洛林文艺复兴”。[1](P364)国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这些具体文教措施的总结与探讨,关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则很少展开论述,或者过于突出查理曼个人的历史作用。①笔者试图作一简析,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加洛林朝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
加洛林时代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逐渐孕育成形的关键时期。蛮族入侵后几百年来攻伐动荡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7世纪初法兰克人完成了统一各氏族部落的大业,8世纪前后西欧的农业经济出现了复苏。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喜耕作的蛮族逐渐定居下来,向罗马人学习耕作方法,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拓荒运动,农业区域显著扩大。当地居民“排干沼泽地,清除了森林,并把荒芜地区变成了牧场或良田”。[2](P281)在这些方面修道院走在了前列,他们把高卢、勃艮第、阿剌曼尼亚、弗兰哥尼亚、斯瓦比亚拓垦为兴旺发达的农业区,在卢瓦尔河流域拓垦了上千个农业生产区域。加洛林时代,“查理曼最有建设性的经济活动,是和农业相联系着的”。[2](P285)
农业经济的繁荣产生了新的经济体制,庄园经济体制的趋向愈加明显。分属不同领主的庄园相互交叉,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的所需“差不多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就地生产出来的”,[2](P287)因此,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实体。当时庄园的数量已经相当多,仅就加洛林朝的王室领地,“包括有一千六百十五个单个的领地”,有的领地“包括三十、三十五、六十三甚至七十所庄园”。[2](P285)查理曼就曾经颁布庄园诏令,专门用以管理庄园经济。这些包括了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甚至森林、牧场、池塘等部分的大大小小的庄园星罗棋布地分散在西欧的城镇与乡间,构成了一幅全新的经济景象。它既不同于迁徙游牧的蛮族世界,又明显区别于罗马帝国时代浓厚的商业和贸易习惯、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地产制、繁荣的城市社会。
在新的经济体制中,围绕着土地占有和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了个人联结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由国王、贵族、主教、自由民、农民(或农奴)所形成的等级分明的阶级关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必然需要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并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日耳曼部落原有的以家长号令或统帅的血缘纽带不再适用,而罗马城市文明的理性和法制也难以原本地立足于新的社会。“中古欧洲的兴起意味着罗马帝国时代地中海文明的结束,也意味着同罗马时代的城市文明告别”,[3](P363)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文明的出现。
二、三大文明源流构成了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
文明的新生是一个涅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融合与积淀。事实上,加洛林文艺复兴前的几百年间,基督教神学思想、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日耳曼蛮族的习俗与精神三大源流已经在欧洲社会悄然地生长着、变化着。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后的重要时期,基督教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有力因素,无疑适应了时代的需要。马克思说,“中世纪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从古代世界承受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残破、失掉文明的城市”。[4](P400)相较于蛮族简单的多神信仰以及其他教派信仰,基督教神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它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基督教不仅用理论阐释,而且用基督耶稣这个活生生的形象打动人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明与希望存在的彼岸世界。基督教因此也吸引了一些蛮族统治者的皈依:496年,克洛维率领三千士兵受洗;511年,奥尔良宗教会议上,基督教成为墨洛温王朝的国教;8世纪中期,加洛林朝发生了“丕平献土”。这些统治者向教会捐赐财物,赋予特权,导致教会势力与特权日益扩大,基督教神学思想也大量渗透入法兰克人的精神生活。这意味着基督教文明将要在随后的文明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基督教会保持了古典文明的成分,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与扩大,也意味着古典希腊、罗马文明种子的存留。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曾经强大辉煌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生了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作为主体的古典文化受到了摧残和抛弃。不论是罗马籍的还是蛮族的年轻贵族们,“都对继续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感到索然无味”。[5](P37)此后古典文化就以残余的形式而存在,“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和权力机构能够维持和复兴这种文化。它的内容也日渐贫乏,一代不如一代”。[5](P41)然而教会中保存的罗马文明成分成功地渗入了蛮族的世界:教会“有力地抵抗了帝国的内部崩溃和蛮族风尚,征服了蛮族而成为罗马世界与蛮族世界之间的纽带、媒介和文明的原则”。[6](P32)在教会传教过程中,在基督教传教士的教导下,蛮族“在基督教中获得了拉丁文化的各项成果,其中包括语言、文学、科学、哲学、建筑艺术、音乐、绘画、教会的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内容”。[7](P93)应该注意的是,加洛林文艺复兴以前,这种古典文明的实际传播十分有限,用“蛰伏”一词来描述它的生存状态毫不为过。典籍文本幸存在教堂和修道院中,依然束之高阁,大多数教士识字很少――这种状况普遍存在于加洛林的宫廷内部和乡野之间。古典文明犹如被埋在地下的种子,仍然在泥土里孕育,并没有被扩散开来。
加洛林文艺复兴前,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蛮族文化与习俗的发展。蛮族文化很少以文字等有形的方式记述下来,但是蛮族的文化习俗也有迹可寻。早在塔西佗时代,“歌谣是日耳曼人传述历史的唯一方式”。[8](P56)他们喜欢一种在枪丛剑棘中表演的舞蹈,有着自然而优美的舞姿。[8](P67)他们崇拜偶像,有着血族复仇的习俗。这些残留的粗鄙的文化背后,是法兰克人热爱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充满冒险的野蛮传统,是个人对血缘家族的依附与忠诚的部落习俗。这些都是作为中世纪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封建制度、骑士精神的重要文化之源。基佐认为“这种情操在罗马世界里,在基督教教会里,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它“是通过日耳曼蛮族而被引进欧洲文明中来的”,“是从他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变成我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6](P38-39)5至8世纪,这些文化与习俗在蛮族统治下也渐渐地渗入教会和罗马世界。比如,形成于墨洛温时代的《萨利克法典》,是对日耳曼部族原有习惯的记载,它使日耳曼的宣誓证明、神意裁判、决斗法等异教惯例转化为成文法律。它对中古早期的西欧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样,我们也能感觉到日耳曼人的入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样式所产生的冲击。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在6世纪和7世纪,带有“野蛮”习俗的日耳曼人全副武装的下葬方式和随身配饰,曾经引领了时代风尚。[5](P51-52)然而就整体而言,加洛林王朝以前,法兰克蛮族对西欧文明世界的影响的确微不足道,更多的是后者对前者的文化优势。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这三支文明的源流在无序、动荡的社会中缓慢地流淌,在潜移默化中交融,并且逐渐地在基督教的框架下汇聚。到了加洛林时代,由于查理曼大帝大力提倡文教事业,人才汇聚、典籍重整、文明交融的舞台陡然开阔,新生文明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
三、查理曼对文教事业的热心与支持
查理曼传播基督教的措施涉及甚广,他用刀剑逼迫,也用经济捐赐、政治特权扩展教会势力。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一位蛮族的国王,他直接关注教会文教事业的发展。他初步规范了基督教文本教义,倡导学习拉丁文,搜集整理希腊、罗马典籍文本,建立图书馆和学校等,这些措施都推动了加洛林时代文教的复兴。
首先,查理曼针对当时的教义混乱,指派阿尔昆组织人员对收集到的各种《圣经》文本进行校勘,统一了《圣经》文本并将其译成了拉丁文。经过更改和修正的《圣经》,“被普遍接受,作为整个中世纪标准的圣经译本”。[9](P271)其次,他大力提倡学习拉丁文,促使拉丁语言迅速成为欧洲的普世语言。关于拉丁语的学习,法国学者米歇尔・巴尼亚尔写道,在法兰克国王的坚强意志下,“由于全欧洲赶来的语法学家们的大肆介入,于是出现了以一种不自然的步态朝着拉丁语的规范方向回归的现象”。[5](P27)再次,查理曼鼓励搜集古典文献,使其重见天日。他设立了宫廷学校,建立了图书馆、修道院,开展收藏《圣经》和古典书籍的工作。亚琛宫廷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活跃的研究、校订、抄稿的中心。查理曼也注重书籍的重新编纂,针对大量残缺和讹误的书籍,他说,“我们从中挑选出最有帮助的部分,把它们融合成为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从广阔的草地上采集零星的花朵,做成花束一样”。[10](P223)这些收集和整理工作影响深远,“我们现在许多最好的古典书籍,就是得自9世纪这些修道院的抄书室。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罗马诗歌、史诗、散文和其他作品,有90%是通过加洛林时代的整理和抄写才保存下来的”。[11](P122)最后,查理曼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恢复。公共学校曾经在6世纪后期消失了,到查理曼时代,他一再重申创办学校的必要性。789年,查理曼第一次颁布了建立学校的命令。[12](P191)在他的提倡下,遍布法兰西与日耳曼西部的教堂与修道院学校成为艺术、文学、法律的创造与传播场所。以拉丁语为工具,古典“三科、四艺”为内容的学校模式逐渐形成,这些学校“是欧洲文化的真正中心”。
查理曼鼓励当时文教事业的发展,既出于巩固帝国统治的需要,又由于其个人对基督教以及文化知识的信仰与兴趣。首先,帝国版图的剧增要求查理曼扶持和控制基督教会作为精神支柱,也要求他提高帝国官员的文化水平以增进他们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比如,查理曼考虑到帝国管理的需要,在“七艺”别注重语法、逻辑学和数学的学习,也就是说,训练教士与贵族们掌握进行管理的基本工具。[13](P225)其次,查理曼的做法,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巩固统治的需要,这也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使然。作为一个蛮族国王,查理曼表现出了对基督教的热诚和虔信,他“怀着最大的关切使教会的一切仪式都以最庄严的方式来完成”,[14](P29)他不能容忍教士文化素质的低下。他在给修道院院长鲍高夫的信中表明了他对理想的教士素质的理解,“你们不但不要忽略文字的学习,而且应当以令上帝愉悦的、最谦虚的思想去诚恳地钻研,以求能更容易地、更正确地领悟圣经的奥义”,“我希望你们符合一个教会的战士的要求。你们应当思想虔诚,谈吐渊博,举止端正,口才流利”。[10](P222)查理曼本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有着惊人的兴趣与毅力。在艾因哈德的著作中,他记述了查理曼对文科知识的尊崇与热爱。他努力学习修辞学、逻辑学,尤其是天文学。他也学习数学,掌握书法和艺术。[13](P225)当个人的喜好契合了帝国统治的需要时,这种喜好无疑会更加放大。
综上所述,加洛林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蛮族入侵以来欧洲文明源流自身的交融与整合,以及查理曼作为历史人物的个人特质共同造就了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这一文化盛事。三者各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要看到查理曼的功绩,又不可随意拔高查理曼的历史作用。
注释:
①东北师大的刘建军曾经提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与8世纪欧洲政治、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性质(刘建军《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王亚平也提及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与8世纪欧洲农业复苏的关系(王亚平《论欧洲中世纪的三次文艺复兴》2001年第6期)。但是由于考察的侧重点不同,这些论著都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巴克勒,贝内特・希尔,约翰・麦凯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马克.世界文明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著.杨剑译.法国文化史(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法]基佐著.程鸿逵,沅芷译.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张绥.基督教会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8][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著.马雍,傅正元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0]Perry M.Rogers,ed.Aspec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Problems and Sources in History(Vol.1).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8.
[11][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杨宁,李韵译.欧洲中世纪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2]Riché,Pierre.Daily Life in the World of Charelmagne.Translated by Jo Ann McNamara.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