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1 16:2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也很重要,小学生学习是靠兴趣来完成的,一堂课如果导入的时候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通过总结学习决定采用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影响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反思;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发现当前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基础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常常完成不了任务,有些学生却经常超额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甚至未参与到其中,仅仅是看着优秀的同学完成任务。而且在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课堂参与情况不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师在每节课结束之后,通过回忆整堂课的教学情况,包括学生的回应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反馈情况等,寻找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出方法解决,以便提高下堂课的教学质量。笔者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以下相关教学方法。

1.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程能否获得成功,一个好的课前备课工作是基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前备课工作,尤其要将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重难点、疑难点知识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实际上,课程教案的设计是整个课前备课工作的关键,只有经过多次修改的教案,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将课堂教学重难点知识、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要点落实好。良好的教案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会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有趣事例启动课堂,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时候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技术讲解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事例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学习起来就比较有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教师应当争取多选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锻炼,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注重课堂互动式教学。纵观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提的问题被同学或老师嘲笑。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增强互动,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由此可见,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要做好备课工作,而且要注意对课堂氛围的调节,提高课堂的互动率。

一般来说,会有少部分学生过于胆怯,不敢自主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给予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支持学生多提问,并及时称赞、表扬其勇气。

(2)适应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参差不齐而导致的需求差异,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设置零起点的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自行学习,通过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电脑室,并派专门的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对于教师衡量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对学生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训练情况、期考成绩水平等方面的衡量,总的来说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实际上,平时考核应当占总考核的百分之七十,平时考核中应以作业考核及实践训练考核为主。做好教学评价,其中应注重完善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中,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体现出教师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

其实,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较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既可以作为榜样供其他同学参考,更可以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身到学习之中。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教师可使用控制软件及时地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也可利用辅助网站实现自评和互评。

三、小结

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反思工作,是教师不断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教学反思工作,可以有效地鞭策教师不断向前进步、发展,整理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真正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智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教学设计,2012(05):121―122.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64-02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研究的中心位置”。笔者认为,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社交手段的流行,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

1、增加反思参与者的开放度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集体反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脱自我意识,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认识并改变自己,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都习惯于彼此设防。事实上,在公开课后,我们习惯听到的是各种赞许,或许真诚、或许无关痛痒,期待中的指出不足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参与反思的个人和组织的开放度束缚了教学反思的深入开展,从而影响集体反思成果。开放的网络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当我们勇于将课堂视频或音频资料借助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进行共享,当我们将反思的成果通过微博等途径进行传播,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专业社交圈中的同行,或者热心人士能够毫无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无需在评价的过程中考虑评价所带来的后果,保证个人和组织在反思中的开放度。在真诚和开放的氛围中,教学反思不断深入,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反思气氛的活跃,形成良性互动。

2、丰富了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一个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具体可以通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等方法达成,而信息技术为教学反思的进行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博客使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当博客与教育结合产生教育博客,成为教育的一个工具,使得教师能够在一个操作便捷、开放的空间里记录教育随笔、心得或者反思,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成果;也能够基于各种终端,随时随地获得他人的经验心得。微博更是以其简短的特性,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能够更快地进行回复,实现有效交流。

3、拓展了教学反思共同体

基于摆脱自我意识束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倾向寻找一个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思维成果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各方面资源的限制,这个临时形成的共同体往往局限于同事或少数同行之间,交流的空间非常有限。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克服时空限制。基于微博、微信等能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的个人社区,能够方便用户通过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是普通的智能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个人社区内,成员可以是同事、同行,也可以是家长、学生,甚至是关心教育事业的其他行业的热心人士。同事、同行能够给出专业的建议,家长、学生能够直接提供需求的方向,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提供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方向。借助信息技术,在一个开放、积极的社区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参与,扩大教学反思共同体,既能够实践教学相长,也很好地体现集体智慧的含义。

4、为教学反思提供素材

教学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组或者重构的过程,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方便、真实地保存经验载体,为重复经历相同的经验过程提供了可能。例如,借助普通的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片断的录制,不仅能够很好地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同时也能够毫无保留地记录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过程中的反应。真实地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避免人脑记忆失真的不利影响。而wifi网络的接入,使得用户可以方便、低成本地进行视频保存,也为视频实时分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借助百度云技术或视频分享网站进行视频保存,然后分享到个人博客或者微博上,一个微教学的交流个人社区便初步建立起来,不仅为教学反思的进行提供了素材,也使得教学反思中的精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运用中的不足

1、相关应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教育博客没有时间、空间等限制,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交流性,成为教师记录教学反思成果、分享教学经验的良好平台。但有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的使用知识和兴趣,以及没有时间及时对博客进行更新,使得在教师群体中开博率并不高。事实上,由于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乐于基于网络来分享个人教学经历的教师并不具备普遍性,远未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即使正在使用相关技术的教师,能够将其专门应用到教学实践或反思中的也不多见。因此,也就限制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中的价值体现。

2、各种社区中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较为著名的教育博客社区“苏州教育博客”为例,即使阅读数上万的博文,回复数多数在个位数徘徊,甚至是零回复。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了内容的获取,而忽略了内容的生产;习惯进行口头上几句简单的评价,而不愿在数字社区中深入参与讨论。各种社区俨然成为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工具,失去了社区本应有的理性、交流的精髓。

3、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应用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多数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以体现其教育价值为目标,这也就决定了有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十分方便,甚至没有合适的应用。例如,基于安卓的个人智能终端已经相当普及,基于该生态系统的各种应用也层出不穷。但目前为止,却没有一款专门服务于教师教学交流的典型的应用,而借助其他社交app又容易存在一些需求上的不足。有局部的调查发现,33.3%的教师表示浏览教育博客时,其中的博文没有分类,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也无法找到所需的文章。这无形当中影响了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特征,这也正好契合了教学反思开放性的理想追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优酷、土豆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百度云和金山云为代表的网络存储技术,以及各种流行的个人终端,为教学反思的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鼓励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能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2.

[3] 林 雯.浅谈3G技术在显微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13.1.

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合理的安排,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教师要转变陈旧教育观念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应注重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学生在智力方面有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地、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另外,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三、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

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同时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搜集资料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而且要保证每一个教学任务都明确、科学、合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各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这样就能够保证各个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了成就感。笔者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初期虽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收效甚微,而且教学活动也比较乱,因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有高有低。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比较简单,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一些能力不足的学生认为任务难以完成,无从下手,便放弃了学习和探究,最后结果是基本上全体学生都在玩电脑游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生都喜欢玩电脑,而且缺乏自制力,在课堂上玩游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新旧教学模式的过渡中,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上课时要带着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学生才会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双方才能及时交流。教师应随时随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学环节,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氛围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建构知识。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和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五、通过作品展示提升学生的信心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一、在信息技术课当中实施分组教学

采用协作分组模式,每一组由五位成员构成,分组原则是结合各位同学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分组教学虽然为信息技术课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但由于分组后缺乏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一组安排一名实习教师来担任组长,将所有同学的特长充分掌握,形成学习小队,进而优化整体学习效果。在组长的指导下,学生们迅速进入了状态,由于每个分组风格不同,自然会有竞争要素存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实习教师增加了教学经验。经过分组教学实验后,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会首先询问周围的同学,而周围同学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影响,十分乐于为别人解答问题,在遇到关键知识点时,组长协同教师对学生们进行集中辅导。通过各组员之间的协作,树立了学生自信心,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一些平时学习吃力的同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在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教学效果也随之增强。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1.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信息技术强调线性教学

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连锁关系,一旦学生出现掉队情况则很难再跟上教学节奏,所以我们尝试采用顾首尾,抓中间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将教学主体定为“中游”水平的同学,而对优等生及后进生采用个别辅导,以强化优等生能力来带动整体成绩,以重点辅导后进生来均匀整体水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显着提升,沟通能力获得加强,围绕着优等生树立学习典型,将后进生重新引入课堂核心,让学习环境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改善,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题中获得展现个性的机会。合理运用“个性化教学”是当下信息技术课程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腾飞发展的重要标志。

进入信息社会后,中国社会在趋向于更加开放的同时,存在着三种消极倾向的社会流动:一种是代际继承性的增强,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简单地说就是子承父业,父辈所属的阶级或阶层决定了子辈的阶级或阶层,这将减少阶层之间的流动性;第二种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上层集聚的趋势,呈现出有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的上层人士掌握着社会主要资源,这对社会流动也是极其不利的;第三种是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

篇6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总结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200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但在教学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

1.如何上课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倾向于计算机的操控能力,每个同学对计算机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在上课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不用讲就已经明白,有的就一点不会。

2.如何考试

如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就又是一个难题。信息技术课主要注重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不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在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而这种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还可以,但是对于操作能力强的考核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3.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新力

不同地区的学生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差异。信息技术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何去上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希望我们老师能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制定情感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要淡化教材,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在Word2003讲绘图时,可让他们绘制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绘图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6.教学过程生动化。在教表格时,可叫学生制作简历表,在简历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简历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简历。在简历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

7.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8.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EXCEL时,可以和数学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篇8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加学生模仿的模式来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权,虽然,最后学生也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他们的思维、观察、探究、自主性等各种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原来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总是怕他们自己学不会,怕放开课堂后教师无法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内容,认为他们自己探究太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教给他们快。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导致了自己的课堂越来越沉闷、越来越机械,最终,教师就像在唱独角戏,学生则成为昏昏欲睡的观众。

所以,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敢于放手,给予他们充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把课堂变成他们思考、探讨、交流、展示、发展的舞台。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好整堂课的方向,做好引导者。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

二、信息技术课中每一个技术运用都应与生活紧密相连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技术的讲解,而忽视了传授给学生这种技术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传授技术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利用电脑高效、快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处理一些我们手工无法完成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传授技术的时候,应该将技术隐藏在每个生活应用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这些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教学反思;现状

信息技术课堂进行的教学反思是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进行思考,提出符合高中信息教学实践的想法和建议。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一)教学反思广度和深度不足

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一般都集中在课堂教学方向,主要反思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而弱化了对学生如何学方面的反思。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虽然都谈到了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大多泛泛而谈,套用格式,深度不足,对有些问题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教学反思的广度上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也仅仅局限于课后反思,缺少了对课前和课中的反思。

(二)反思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常只采用教学后记反思法,虽然这种反思方法不仅可以记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记录下来,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但也存在对其中一些过程印象模糊,个人主观因素较多的不足,导致反思方法过于单一。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较少涉及课堂实录反思法、反思总结法、对话反思法等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反思。

(三)反思经验交流少

虽然现在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但由于一般教师都是通过写教学笔记来进行反思教学的,日志写完之后进行共享的却不多,这种自我经验的叙述只是简单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效果不大。有些老师通过听课来进行教学评价,但热心听课的却经常是新教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共同进行教学反思的相对较少,而且进行听课也是本校内部居多,校际交流较少,更不用说与专家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了。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诸多学科中相对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该学科的教学反思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失去了进行教学反思的动力,虽然学校也要求教师要写教学反思日志,但是在内容、质量以及方式上并没有相关的引导制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经常只是一种形式。由于学校将参加高考的学科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此,当前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并未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机制。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缺失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是无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当前有些教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而已,甚少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和钻研教学;很多教师的教学理论没有与时俱进,仅凭个人经验对教学进行反思,其教学活动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这样的教学反思意义不大。当今世界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紧跟时展要求,了解知识的更新。教师还要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价值进行更新,如果教师只是凭借着经验来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取得的收益就会非常少,因为反思性教学是开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只知道教学反思的价值,却不知道怎样进行反思以及反思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都认为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总结、批评以及回顾。这样无意识的教学反思活动,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完善教学反思管理及鼓励机制

学校在教学反思上建立相关的倒推机制肯定会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技能,学校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反思,定期对其所使用的教学反思手段及反思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建立教学反思小组,定期对各个教师的反思日记进行学习,让所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完善。还可以通过视频来进行反思教学,对于一些其他学校优秀老师的视频可以进行反思教学的开展,每个教师在观看完视频后总结教学中值得借鉴的部分,教师还可以听众的身份来进行学习,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问题,找到平时在教学中忽略的环节。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其制度化。当然,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不要强制性规定教学反思模式,应该更多带有引导性和鼓励性。

(二)共享平台,优化交互,共同提高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个体的力量提升很慢,而通过共享平台,互相学习的效率明显占优。因此,学校应尽量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集体反思的平台,学校要尽量创造让高中信息教师进行校内外交互的平台,激励教师进行积极反思。我们传统的纸质日志在时间及空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教师能够进行日志的分享,这样就会对教学反思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平台不仅支持这种交互,而且提供更丰富的交互形式。当前,博客、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交互,效果显著。因此,学校可以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构建一个网络教学反思平台,这样可以让教师的视野和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不仅能够消除面对面提出不足的尴尬感,而且也可以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完善。网络平台就是集这些过程于一体,通过对教学反思进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理论,实践检验,加强交流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而且要有意识地创新有关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并且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使其真正生效,必须将其外化出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加以检验,这样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根据反思结果及时修改教学设计,通过实践来验证前几个阶段所形成的策略是否适合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否更能充分体现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除了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外,还可采用主题网站学习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再进行辅导、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对比之前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像这样的教学成功案例必须及时总结反思经验,将经过教学实践后反思的结论以文本、录像等的形式记录下来,重视点滴经验的积累,坚持记录,积少成多,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些成果要经常与他人分享交流,通过不断交流比较反思经验,找出自己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找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差距、教学效果上的差别,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齐晓华,李玉斌,李雁云.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6):3-5.

[2]张燕,董玉琦,景维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10-11.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来华留学生学业上的文化涵化模式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 PYJY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界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不可否认,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明确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初步分类

广义上的信息技术,指凡能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它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检测、识别、变换、存储、传递、处理、分析、控制和利用,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能力,主要完成对信息的识别收集等,(将龙宝,2007)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曲守宁,200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使用的主要方面。

根据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服务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将对外汉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划分为四类: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自学、服务于远程教学和服务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所谓服务于课堂,即是较为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的辅助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服务于学生自学,即是课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补充或进一步学习的目的而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既是教师又是教学手段;服务于远程教学,是近年来全世界兴起的“汉语热”学习中,苦于缺乏相应的教师和教材而促生的产物。这种学习,师生的交流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达到也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即是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来作用于教学的活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使用越发广泛。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在现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反思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视图呈现影响文字想象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图文并茂、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宏观现象微观化等。这对教师讲解课程的重难点有极大帮助,同时,对学生的理解学习也有一定的助益。不过,它也存在着由于视图呈现制约了学生对汉语抽象文字、模糊文字的理解和想象空间的缺陷。

汉字的字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套想象空间是只有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的。当一些汉字组成了一组具有想象力的意义段落时,我们应该培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去想象、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些流于表面和形式的图片,使学生的思维也固着在这些表面的图片上,达不到深层意义上的文化感触和文化共鸣。例如,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级综合课教材》第一课是《五色土》。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五种颜色土壤的图片,学生能得到直观的印象,但是五色土后面深层的华夏文明的璀璨和历史的厚重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不断启发和引起学生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共鸣。五色土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美感,是任何艺术大师的照片都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学生对模糊的语言文字的领悟才能感受到,而且这种感受是根据学生的心境、感悟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提防视图呈现限制学生想象空间的问题,慎用视图呈现,以防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二)过分倚重已有教学资源

现代的网络资源和各种教材配套资源极为丰富,大大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理解。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给汉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网络并不是唯一的来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在网上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却忽视了身边现成的资源。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课堂上的互动尤显重要。网络资源一般是单向性的,无法做到互动,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资源是可以通过互动得到的。例如:在口语课上,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一些儒家文化圈人际交往的微妙规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直接进行交际训练时传递了,学生也只有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才能学会。因此,要摒弃“网络惟一”的错误观念,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最适合教与学的资源。

第二,忽视教学资源建设。一些提供教学资源的公司并不一定懂得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他们提供的一些通用素材未必能恰如其分的服务于教学,甚至资源中可能出现一些“垃圾”信息,如不必要的文字、标识等;同时还有可能存在图片大小、软件格式和窗口大小等都不统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课件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行修改、整合,建设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

(三)备课、授课以课件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备教授方法。然而,信息技术进入备课程序之后,一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课件,于是出现了两种常见的偏误。

第一,“照课件宣科”。一些教师认为备课即是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笔者在对15名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上课忘了带课件100%的老师都会觉得影响上课的质量,他们需要课件帮助才能更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也就说在课后备课的时候,新手教师未将上课内容很好地融合进自身的知识框架,教学法的使用不够灵活。因此上课的时候,虽然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照课件宣科”。

第二,多媒体技术决定授课质量。一些教师认为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是上好课的关键,因此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造课件。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旦有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和规则因为客观环境或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支持时就只有放弃。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完善。于是教师自身的信息使用技术自然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

(四)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尚需改进

对外汉语教学现代化应不仅包括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即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从“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教育。在一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是将多媒体技术视为灌输工具,即使他们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打造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视听盛宴,这样的课堂也未必是“现代化的”,可能只是“热闹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使用中的效果,我们应从教学理念到实践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中心。教师备课和授课时,不应将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只是教学助手。它要服务于我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认读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工具。也就说,不能视信息技术为另一种“奶瓶”而应该将之视为柏拉图“产婆术”中的“产婆”――帮助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资源的选用时应谨慎,应有所张弛,在适当的地方留有空白,启发学生思考,而不能让所有的语言点、知识点和文化点被简单的图片、视频和声频占满。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在备课中应特别重视根据不同课型和教学对象对课堂进行不同的组织和安排,课件制作不应成为备课、授课的重心,特别是像听力课、写作课和口语课等单技能训练课,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远比呈现课件更重要、更难。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以组织教学过程为重心。

(三)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

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服务于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避免信息技术的落后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障碍。当然,对外汉语教师不是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因此,没有必要学习过分尖端、深入的内容。不过,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特别是外派出国的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一些基础的常用的计算机知识。

(四)通过学院建设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

每位对外汉语教师不可能至始至终只上一种教材,一门课,因此学院可以组织所有教师(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整合所授科目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本院特色、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专业素质有所提升,有效的教学经验得到累积和传递,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相关科研成果就会层出不穷,学院凝聚力也会得到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相互哺育中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会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将引发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革命。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也将刺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和预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完善。

参考文献:

[1]将龙宝.大学信息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3

[2]曲守宁,奚越.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3]赵美琪,余胜泉.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