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范文

时间:2023-04-11 06: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如梦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如梦令》选自《漱玉集》。

3、李清照(1084至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篇2

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课堂上,如何解析和赏读这首词,除了有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外,把李清照本人放进词中,再联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几首词,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叹的人生经历,感悟她婉转多姿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传奇人生

少女时代的她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就像《如梦令》中所展示的那样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诚,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年李清照的个性特点是从这堂课的开端――李清照的一首爱国名诗《夏日绝句》为序幕拉开的。那时的李清照身处山河破碎的历史转折点,她的沉郁悲壮,慷慨激烈,那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豪情让人敬佩万分。晚境凄凉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这首词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的淡淡哀伤忧伤穿越了时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过《如梦令》这首词展现古典文学艺术独特的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1.初读诗词,感受词富有节奏的音乐美感

长短句更迭的交换,韵脚齐整的文字的协调,以及文字本身所传递的一种奥妙无穷的感觉,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别样的。

2.联想和想象这首词中意境美的三个画面是这节课的另一条线索,同时也是教学的片段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让学生如梦如幻、亦真亦幻。虽然学生不能把画面描绘得那么清晰动人,但那种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迷惑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迷醉足以达到“未成言语先有境”的效果。

(2)“误入”“藕塘深处”所带来的是惊还是喜?不言而喻,是惊喜!这种惊喜让作者魂牵梦萦,终生难忘!那误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乱,那于荷塘深处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恋荷塘的嬉戏与享受,让学生对荷塘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渴望。于是孩子们一句句赞美荷塘的诗喷薄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美丽的女孩们,到底是想出去还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们各抒己见,犹如荷花竞放,千姿百态!

(3)蔚为奇观的“一滩鸥鹭”更给孩子们留下了绝美的人间奇迹。作者写到此处戛然而止,但那被惊起的一滩鸥鹭翩然纷飞的画面,那惊起的一滩鸥鹭所引起的少女们惊讶与陶醉的神态,那揣测鸥鹭内心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都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一个“误”字让全词异境突起、蹊径独辟,揭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藕塘深处。那一个“醉”字,几乎让学生热血沸腾。“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丝丝缕缕沁心脾,如痴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诗如画;“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个醉字,真是醉到了深处,醉到了极处,醉到了妙处。恰恰又来一“惊”字,犹如平地起风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楼”,于意外之中又撩起一个意外的“惊喜”。最不能小看一个“滩”字,说不定学生也会产生万千遐想,那随意而栖的优雅、闲适的鸥鹭的形态,他们会浮想联翩的……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个“常”字设置的悬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在缓慢的音乐声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睹物思人,见物伤情,她流泪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荡舟游玩。但是仅仅是设想一下而已,最终没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归路的顽皮,再去找寻一滩鸥鹭的踪迹……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有多少忧?她有多少愁?国破家亡,挚爱的丈夫壮年辞世,毕生心血的收藏毁于颠沛流离中。但是灾难真的并没有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尽的遗作《金石录》考证、修订、作后序;她把她毕生的才华都凝结在一首首凄怆、悲凉的词作中,她的《漱玉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品!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 梦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篇4

红瘦指的是什么花出自哪

红瘦指的是海棠花,出自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作者简介

篇5

一、多重诵读,绘声绘色

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吴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抓住“诵读”——这一古诗词教学的寻常方法,层层推进。

第一重读,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并通过追问“兴尽晚回舟”中“兴”为什么读第四声,让学生在读音的选择中明白此处“兴”字的意思。这一重读,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重读,教师先指点:“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就是缺了点‘要眇宜修’的味道。词的‘要眇宜修’,体现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韵美。”然后指名学生再读,让大家去发现,她是怎么停顿的。这一重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第三重读,教师让学生根据注释再读,说说“这首词说的是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觉”,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

第四重读,教师又将词化为三个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逐句诵读,充分想象。

第五重读,教师引导学生“读词还要读出人”,在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之后,和着蔡琴低回婉转吟唱的《如梦令》,引导学生三读这首词:“当她是一个生活在悠闲幸福中的少女时……在她流亡江南怀乡忆旧时……在她孤苦凄凉的晚年时……”这三读,我们看到学生从愉悦读到低缓,再读到沉重。这三读,学生读出了不同的韵味,不同的心境,乃至不同的人生感悟。

二、丰富想象,入情入境

《如梦令》这首词人醉景美,景烘人情,表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吴老师运用了想象这一寻常之法,让学生自然地思接千载,入情入境。

师配乐读,让学生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场景?于是,我们在学生的描述中仿佛也看到了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溪亭日暮——“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也洒满了溪亭边。一行白鹭在五彩云霞的映衬下,自由翱翔。阳光投射在荷花上,让它们显得更加娇艳动人。一切都被金色笼罩着,是那么温馨。”“傍晚,一轮金色的太阳正要下山,天空的云被它染成了五颜六色……”

藕花深处——“词人误入藕花深处,向四处眺望。只见碧波荡漾,荷叶随风摇摆着身子,荷花随风翩翩起舞。那些荷花竞相开放着,有的已经全开了,有的羞答答地半开着,有的只露出一支花骨朵……”

惊起鸥鹭——“词人和朋友们快速地划着小船,划桨声不小心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鹭。它们扇动翅膀,扑棱棱地往天上飞,有的边飞边鸣,有的在空中盘旋,有的飞往树林……”

其实,在感叹学生想象丰富的同时,我的内心曾质疑吴老师此举——引导逐句想象画面,割裂了学生对于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不过,我很快就释然了,因为之后,教师指点着板书如是说:“词人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误入了‘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惊起鸥鹭’。有人有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随即引导学生诵读整首词,把移动的风景和变化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心中绘就了一幅流动的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

的确,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该由词的内容决定。李清照在词中回忆少女时代一次难忘的经历,但只抓取了有着因果联系的三个独立场景。于是,先“逐句想象画面”,再连贯、整体想象为“一幅流动的画”,这样的教学策略在这一课中就是适切的。

三、自主品悟,见仁见智

一般的诗词教学,往往在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情之后就完成了。然而,吴老师却没有止于此,而是话锋一转,引领学生再度回味语言,自主品悟词之精妙,创生了一个堪称精彩的学习过程。

师: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

生(齐):不寻常!

师:那么,这“寻常语”又不寻常在哪儿呢?请大家静下心来,再读一读、品一品,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不寻常?先自己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两个“争”字用得很不寻常。它着重强调,让我们体会到词人当时迫切想回家的心情,而且让我们看到当时船划得很快。

师:那种场面你看到了,那种心情你也看到了,真好!“争渡,争渡”,这种词的重叠,是《如梦令》这首词所特有的,叫叠句。但李清照用在这里,吴老师觉得特别精妙,把那种场景,那种着急划船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我从“惊”字不仅看出是打扰了鸥鹭,而且看出了词人惊喜的心情。

师:掌声还不响起吗?很会品词。

生:我觉得“醉”可以是陶醉,也可以是喝醉。

师:你看看“醉”字前面还有一个什么字?

生:沉醉。

师:那是怎样一种醉?

生:那是很深的陶醉。

师:那不是一般的醉,而是——

生(齐):深深地醉了。

……

这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采用“品悟”这一寻常之法,真正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给了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于是,学生的交流自由畅达,自然真切,见仁见智。学生从诗词本身的艺术特色着手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语言的内涵和魅力,还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给了我们一段绽放思想光芒的精彩,让人惊叹“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四、引领拓展,渐行渐远

在引导学生陶醉于词之精妙后,吴老师依然没有止步,而是引导拓展,引领学生知人论世,将学生引向李清照诗词学习的深处。

师:古代大哲学家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说,读诗也好,读词也好,首先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读了《如梦令》这首词,你觉得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样呢?

生:我可以感觉到李清照当时家里非常富有,生活在无忧无虑当中。她可以在溪亭边观看荷花,观赏美景,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她当时生活得非常幸福,因为如果她不幸福的话,这么普通的美景,她也不会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师:因为心里高兴着,所以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吧?那,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师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学生默读。)

师:和你们的猜测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色彩,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愉悦。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词能反映词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她少女时期那段幸福美好的往事……(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配乐三读。)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沉醉了一回!词,“要眇宜修”,有一种魅力,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好词,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们为之感动、陶醉!

课,就在婉转低回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人心弦的话语渲染中结束了。戛然而止,却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首词写得生动活泼,富于情趣,学生读来也是愉悦美好的,但,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不惜点引出作者后半生的孤苦凄凉,打破了学生原来感悟到的美好愉悦的心境。

篇6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白话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

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肢体、眼睛、耳朵等器官,让古诗背诵不再只局限于口。用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等方式,加强记忆的趣味性与长久性。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听、读、品,吟诵,接近古诗词

不要把古诗分解成单个的字和词,也不要把它们一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应该让孩子们多诵读,有时唱读也可以,但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情境,有些字和词,甚至个别句子不求甚解也无大碍。只要想想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自会有一定的理解啊。读古诗,背古诗。这恐怕是我们学习古诗最有效的途径。

师抓住诗歌中的典型词句进行分析,分析时既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词、句的妙处,节奏,韵律,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词、句的意境、中心意思。分析时要边读边分析,在“读”中“品”,“读”中“悟”。反复诵读体味,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继而反复吟诵。在诗词教学中老师们都注重引导学生读,学生自读、老师范读;指名读,集体读,还有学生对读,一个“读”字,贯穿了全课,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些课感觉没有深度,主要是老师指导朗读不到位。我们语文老师在让学生朗读时,不要老在一个地方停留,你们去读吧。每读一次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目标要清楚,这样逐步推进。再一点,读诗要有联想和想象,我最近教了《词两首》,在教学的时候,我注意让学生听同学的诵读、感受别的同学读的韵律节奏,请别人听自己读,品读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二、译、画、写  、演,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走入古诗词。

以读、品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古典诗词,接近古典诗词,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对古诗词有了一定意义的理解,真正蕴含的文学魅力并不是就这样能完全品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尝试了“译,画,写”层面上的教学。

第一、在诗词教学中尝试把一些诗词译成小故事,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译的过程其实是对诗词的二次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学生的文字表达也得到了训练。上完《如梦令》和《渔歌子》,我就布置让学生任选一首写成小故事,没想到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有的同学甚至把两首都译了。下面是我们一位同学译的《如梦令》: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第二、写一写。课堂上学生发言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不免散和碎,而写下来的东西是经过思维整合,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所以,在“说”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让学生深入一步,再来“写一写”。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读出了个人独特的东西,也达到了对诗词个性化解读的要求。

三、体验情感美,走近诗人的情感世界。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诗词缺少兴趣,往往把背诵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诗人感情的流露,学生若能触摸到诗人感情的脉博,自然会被诗人的真情所感染而喜欢上这首诗,从而更好地去背诵它,理解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出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让其汩汩流淌出来,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只有和作者感同身受同哭同笑同喜同悲,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才会享受诗歌学习之乐。如我在教学诵读与欣赏中的《夏日绝句》的时候,诵读感受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再读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并问她为什么会如此怀念项羽呢?学生这时候的诵读感悟的比初读的时候要更深刻,体会到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行径让作者十分绝望,她渴望朝廷具有像项羽的英雄气概,能够恢复失地,拯救家园。

四、加强积累,拓展提高。热爱、欣赏古诗词。

篇8

关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别把“知人论世”当做一个重点,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课件中通过画面把李的一生及写作背景简单呈现出来,让学生便于理解这首词。另外,通过对《如梦令》的陪衬介绍,让学生把握她人生的浮沉及她的婉约词风格。

当然,课堂核心是对这首词意境及主旨的把握。为此我设计了歌曲《月满西楼》的欣赏,配合画面的词句含义解释等。这尽可能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理解词意,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 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好!大家先看两幅国画,这两幅画都是画梅花的。其实,我国文学自古就和梅花分不开,文人爱梅、咏梅,歌唱家自然就唱梅,颂梅。古代有一支词牌名就叫“一剪梅”。而在这个词牌下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来,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曲调,看大家喜欢吗。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惊讶的词句:“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作的成就来看这个传说还是令人置信的。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度为界,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下面读一首她早年的作品 《如梦令》 ,体会一下她早年的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水流无限似侬愁

水流花谢两无情

——崔涂

5. 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 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四:课文小结(见图)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 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落落大方;

3. 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六:作业:背诵全词

篇9

小语新课标反复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没有师生的互动,何来探究交流?没有积极的互动孩子岂不成了记录员,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师生互动是生本的需求,是文本的要求,是对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挑战的积极回应。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师生互动中彰显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呢?

一、强化师生平等的观念,让学生想动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课堂的主人学生,老师是客人,客随主便”“教师是课堂的一员”这些时尚的理念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互动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善于质疑、勇于创新才是互动课的方向。而这一切的达成,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带路人,引导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如何才能做到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呢?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不仅解惑,更重传道,关注人格的健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学生天天生活在快乐中。要让学生想动,就要注意走向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当教师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导问题时,师生想不互动都难。在互动中,师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学生面对这些开放的诱导,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增添了学习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让学生会动

互动教学认为: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围着“太阳”转。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如梦令》片断:

第一次互动:

师:你学过李清照的诗词吗?

生:学过。前两天刚学过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还知道李清照的许多故事,我听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曲……

第二次互动:

放李清照《如梦令》曲,听诗词——试吟诵。学生读得怎样,学得如何,不求全责备,每个人的优点给以肯定,缺点让其在对比中、在委婉的点拨中自悟。

第三次互动:

如何把教材作“跳板”,“弹离”之后达到“蝶化飞天”的极致呢?

师:你读了这首诗,你想写诗吗?能不能试着仿一仿,仿一两句也行。

生1:我有两句,就是有一天刮大风,我看到前面有个白的,向前飞跑,我看不清以为是个兔子,追上去一看是块白布,我想可以这么说:“追兔,追兔,原是一块白布。”

师:很有趣,其实你再前进一步就很像一首词了,我们想一下可以找几个韵脚啊 ?你想啊,一个‘路’,还有一个尘雾的‘雾’再加上你用上的‘兔’‘布’,还可以想‘顾’一类的,把当时情景写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凑成了一首新词。

生2:我想起我原来上网吧的事。我仿一首:偶忆网吧烟雾,头昏难找归路。半夜往家走,误入垃圾深处。虚度,虚度,耗我光阴无数!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结论,更要关注过程。” 疑从学生中来,解疑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课堂释疑要发动学生,而学生的思考解疑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群体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老师的示范引导便成了重要的航标。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构建出学习的模型。

三、学用结合,让学生能动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给我们的学生多一点滋润,少一点灌输;多一点甜美,少一点苦涩;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心灵的钳制。带给孩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孩子时时处处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沉浸在互动的幸福中。如,我在上《语文与生活》修改习作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们平时作文写好后,是怎么改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接着,引出叶圣陶和老舍的名言,点评:名家告诉我们,一是自改,读中改;二是他人听改,两者结合会改得更好 。

然后出示学生作品开头部分,请同学自读自改,再读给全班同学听帮着改。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反思:儿童的真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大家发现精炼、精彩、切题的开头就是好开头。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记着,我们不是在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吸收文本的营养,成长生本——个性化的生本。

新课标指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篇10

1、绿肥红瘦指的是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

2、绿肥红瘦出自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句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为: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