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范文

时间:2023-04-09 19: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服务

篇1

1、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2、做健康老人,享幸福人生

3、传承尊老传统,弘扬中华美德

4、你对老人好,老人对你亲

5、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6、孝行天下,爱满人间

7、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8、关爱老人,共建和谐

9、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10、深发动,广宣传,努力营造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11、对老人尽好孝心,给儿女做好榜样

12、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

13、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

14、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沈河

15、为官先敬老,人人都说好

16、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7、巩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成果,推动沈河老龄工作再上新台阶

18、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19、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20、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1、家有老人是福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23、发展老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24、老龄工作要以老年人为本,面向社区,面向基层

25、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6、百善孝为先

27、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篇2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一)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购买和公共服务两个部分组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即政府以财政资金转移为形式,通过平等地订立合同契约等方式,向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依托社会力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1、生活照料,是指为老人提供购物、配餐等家政服务和一般照料或是特殊照料。 2、康复保健,是指为老人提供疾病预防、护理康复、卫生健康教育等。 3、法律维权,包括为维护老年人的赡养、财产等合法权利提供法律的咨询及援助。 4、文化教育,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意义

(一)老龄化问题的促进作用

在之前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人口结构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比例失衡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性尤为明显: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王德文、蔡P、张学辉认为劳动力供给数量缩减将削弱劳动分工效应,总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随之下降;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小, 则会降低储蓄率,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保障问题。姜向群运用2000-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的预测值来测算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驱使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将难以为继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越严重,现行制度中的退休人口养老金没有基金积累,导致在职人员实际的养老负担加重。

(二)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诉求

对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机制,可以从老人心理状态、家庭功能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来探究其社会根源。

1.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熊必俊认为,居家养老并没有将老人的社会交往阻断,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仍然可以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关心,使老人在社会生活的被关照的心理状态得到满足;

2.家庭结构的变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动因,目前大多数家庭规模越趋小型化,子女就业地点离家远、女性越趋职业化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冲击,增大了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以及风险;

3.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现实需要,万军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这也有益于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4.在购买和监督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能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关系,程伟认为,政府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对困难老人给予了关怀,这样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关注老年人养老、参与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间接地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使社会就业形势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政府购买”作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打破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又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传统治理理念,开创政府、市场、社会攻击公共服务的合作创新机制、新模式。

以上海长宁区为例,长宁区社会组织以创新实践园为平台,发挥公益品牌的辐射效应;以枢纽式组织建设为抓手,扩大社区治理与参与;以规范发展为目标,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实效;以诚信建设为契机,完善综合监管和信用体系制度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明确以下三点:界定出 “向谁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及接受服务的老人的经济状况来实施不同的公共服务流程;确定 “购买内容”,坚持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原则,适当在原有的公共服漳谌萆侠笱瘢谎细窆芾 “怎么买”,应当对购买服务的每一个程序系统了解,比如服务对象、内容、经费等进行详细评估与分析,实现有效监督。

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基础薄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政府在此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关键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依赖和受制于政府的管辖,所以在和政府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过程中,难以从独立的地位与政府平等谈判。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全面,不能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去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不利于养老服务的推进。

(二)购买效果合作绩效不足

在购买养老服务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供给的评估标准较难界定,在购买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项目的成本、人工费用、以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难以确定,购买过程中价格难以确定。购买价格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可能会导致政府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增加购买成本,加重政府的负担。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存在风险。政府和社会组织签订合同时,由于合同的不健全可能导致赔付,如果违约责任、双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及数量等在合同条款中界定模糊,产生合同歧义和灰色地带,容易引发合同执行争议和冲突,为后期评价、监管留下隐患。

(三)政府权力会导致服务随意性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些政府在进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随意对社会组织和市场进行分配任务,导致服务的随意性。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委托和主导的作用,实际提供者是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政府权力过大会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真实性的表达,这样也会导致社会组织和市场不能清楚的明白政府任务的导向和实际目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对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运行的各项过程并没有做明确的指示和规定,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拥有较大的主观意愿,不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五、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让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满意度与需求层次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种类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符合老年人本身特点的服务。其次,政府作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加强福利资金的投入,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确保购买的养老服务的质量、老年人的满意度和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到提供政府改革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行政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扩展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要实行科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及使用l例,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和模式的监管也是保证政府决策得到合理实施配置的保障。应加强政府部门的整合,完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过程的监控和服务满意度及结果的评估管理。

(三)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购买公平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保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的保障。在服务的购买方式上,应该采用分类购买以及形式多样的购买方式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购买服务力度,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提供服务的重要并有效的方式。

政府应该大力培育和鼓励有能力承担政府委托服务的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合同签订条例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购买程序和惩戒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凡,方大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2015.

[2]冯俏彬,郭佩霞.《政府购买服务 该怎么买》,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年9月.

[3]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4]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5]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6]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7]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8]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9]张晓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07(8).

篇3

党的十从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出发,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要求老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明确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少,保障力度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其次,明确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发展老龄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队伍稳定、企业发展。要大力倡导“积极老龄社会”,实施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努力探索发展养老新路子,开创养老工作新局面。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企业为骨干、家庭为基础的“四联”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就是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所谓社会化服务,是企业和政府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问题。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实施“四联一体”养老模式,体现了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加速推进老龄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政府担纲,把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各相关部门、领导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保证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多措并举,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企业、家庭同抓共建,广开渠道,抓好“五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普遍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尊贤,养老爱老助老,为老年人服务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二是组织落实。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社区、居委会,政府应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场所落实。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有食堂、“日托”休息室、健身娱乐室等。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增添设备。三是制度落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服务。四是政策落实。建立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国家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护服务,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资助机制和高龄老人、残疾、重病、特困老人的救助服务。五是工作落实。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等各类设施和社会服务网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开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老年人文化沙龙、老年康乐服务中心,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解决好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涉老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骗老、坑老、害老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三、育人建队,提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执行能力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能否健康有效地实施推进,关键在于有一支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素质高、作风好的退管工作队伍,关键在于大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科学思维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业创新,勇于“三超”,勇创一流。

带头敬老助老。真正把老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积极为老年人排难解忧,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模范。

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掌握老年工作过硬的技能本领。

实行激励机制。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大中学生和市民,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公益,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对志愿者给予适当的服务经费补贴,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篇4

近年来,江西省奉新县在大力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出现现行居家养老体制与老年社会发展未能配套跟上、为老服务手段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相适应、居家养老需求与服务功能不相匹配等关键性症结,如何突破养老的瓶颈,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确保两个到位。一是对养老服务工作认识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配合,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乡镇(社区管委会)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领导负责,采取一季一调度的办法,解决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级(社区)实行书记或主任负总责,村(社区)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具体抓管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工作推进有力。

二、狠抓两个建设。一是抓好硬件建设。居家养老点要选在人口集中、场所属于集体的村部或空闲的学校等地,且要求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同时各养老服务中心要配齐配全活动所需的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项目经费,从而保障经费全部用于项目建设。二是抓好软件建设。活动中心必须建立本村(社区)老年人活动档案,便于掌握老人情况。县民政、老龄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核评比,对抓得好的点要给与适当奖励,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三、强化两个保障。一是管理服务人员保障。县政府应安排1-3名公益性岗位,挑选一些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民政、老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要组织2-4次培训活动,提升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二是活动后续经费保障。对已开办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县财政应每年安排3万元;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维持中心生存和发展。也可以采取乡镇拿一点、村级(社区)出一点、有关单位捐一点的三个一办法筹措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建设条件。

篇5

1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它作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在养老服务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是目前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1年,民政部宣布在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来,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推行。但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政府承担居家养老的责任。由于政府在履行居家养老服务责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1.1 政府角色定位、职能不清 

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目前居家养老需要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组织开展工作,但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承担所有的责任。由于缺少统一的支持鼓励居家养老的法规政策,管理监督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各地政府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居家养老中的角色定位权责不一致,缺少用于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政府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少依据,带来了居家养老服务在项目设置、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1.2 参与主体单一,服务内容简单 

受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由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对有需要的居家老人提供日托照料、代办服务、就餐服务、生活护理等类型的家政服务,缺少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 

1.3 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狭窄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资金保障,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供给。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其建设必须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投入于居家养老资金远远不能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持续发展,大多只够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受到阻碍。 

1.4 服务人员非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我国庞大的养老人群对养老服务人员总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这些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差,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外,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角度看,同样存在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素质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 

2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比较法借鉴 

2.1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综述 

2.1.1 美国 

美国十分重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承担社会工作事务,培育了大量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福利制度。目前,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包括日间照料、送餐到家、家政服务等。 

2.1.2 英国 

“社区养老”起源于英国。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开始实施基于社区的养老照顾。并且在英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理念逐渐发展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并实施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缓解了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时的低效率问题。 

2.1.3 日本 

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为此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养老福利政策改革,颁布了《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首次提出依托社区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理念,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养老中。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 

2.2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经验 

2.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保障。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十余部有关社区养老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对政府、非营利组织、被服务者在养老服务中的權利、义务,非营利组织的注册条件、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规范的环境中发展,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保障。 

2.2.2 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政府组织实施养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对于可以很好地解决养老服务中的资金筹措、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监督评价等问题,同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还可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并降低养老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赢。

   2.2.3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 

引入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就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有物质方面,有精神方面;有要求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也有精神慰藉服务,还有既要求物质服务又要求精神服务……面对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与各级政府合作解决好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遇到各种问题,并不断改进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居家养老从业队伍 

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服务是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保障。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资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非营利组织能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设计 

在政府尚无条件全面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情况下,允许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立法先行,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石。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补充,搭建起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框架,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有序进行,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3.1 建立准入及监督制度 

3.1.1 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准入及监督制度 

依据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设立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法律的高度明确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权责界限,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准入标准。同时建立非营利组织监督评估机制,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作出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将作为非营利组织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的基本条件,从而激励养非营利组织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3.1.2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参照会计、护理等职业资格认定办法,由政府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取得从业资格并经过培训后才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以保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3.2 完善《政府采购法》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际就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采购的内容。但是《政府采购法》采购目录中尚无“养老”一项,对“服务”这一采购对象的定义也只是笼统地定义为“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因此,有必要对《政府采购法》中涉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将服务采购的对象扩展至养老服务,并对养老服务的采购流程、资金使用、评估监督等做出规定。 

3.3 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时至今日,我国的养老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对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具体而言,就是把社区居家养老权利写入法律,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权利,使社区养老权法律化。同时,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科学地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包括明确政府责任、非营利组织的认证、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以及专业服务队伍的培训等,建立起一套完整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4 结语 

随着人口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一方面要承担起居家养老的指导、引导、监督职责,另一方面也要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政策和经济支持,让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推进,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胡苷用.养老保障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 

[2] 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 

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策略

历史的发展使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当家庭成员无力承担对老人的照料时,就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或社会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便应运而生,但是因为缺少服务资金、服务内容单一和服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低等问题,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为了缓解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矛盾,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现从其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寻解决策略。

一、居家养老服务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少服务资金

就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来讲,主要有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的资助、社会捐助和市场化运作,其中财政拨款是现今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资金来源。资金短缺的最主要表现为服务中心员工工资支出不足,大多数的居家服务中心给员工的报酬是按照小时计算的,大约每小时报酬为十元人民币,很多员工对此报酬是存有怨言的,甚至以缩短服务时间以实现讨价还价,这在服务中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的公司,因为交不起保险费和培训费,不和员工签订合同认证,也不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使得居家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下降不少。

(二)服务内容单一 缺乏精神慰藉

老年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特别需要精神方面的安慰,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多注重照料老人的基本生活,忽视了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怀,同时医疗保健服务设施的缺乏,也容易使老人的精神出现空虚。其实和日常生活的照料相比,老人更加需要情感方面的安慰,比如“空巢”现象,就给老人造成极大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老人产生不健康心理。居家服务中心提供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只是满足了老人的生活需求,而亲情的缺少给老人的伤害依然没有得到弥补。居家服务中心在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要注重老人在更高层次上的追求,提供多样化服务方式。

(三)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分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两支队伍,服务队伍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首先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目前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是“自我”培训员工,管理素质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有的公司还缺少现代技术手段的指导。另外养老服务队伍也不够专业,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工和一般的家政服务员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能给的待遇并不高,上述原因首先会造成养老服务人员的缺乏,还会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流失,而愿意到此处工作的员工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这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是极大的影响。

二、解决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启动临时性补贴老人福利服务的社会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政府应扩大财政投入,以补充居家养老经费来源,不能单单依靠基层财务补贴和来自于社会的募集资金,应建立起专门的政府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以使居家养老的投入资金具有持续性。此外,资金投入比例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扩大受益老年群体,让本应得到帮助而尚未得到帮助的老人也能享受到服务。使这种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并将这一措施逐步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去。伴随着各种老年病的频发,各种意外事故的资金支出也随之增多,虽然居家养老服务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各类医疗保险中都没有包含老年护理费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保户,可以增加其个人的交费数量,并使每个账户都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适当补助,而企业不必再为此支出补贴,这笔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内容要紧贴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从多个层面、各个方位入手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针对缺乏精神慰藉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及时补充新的活动内容,如开展老年书画班、舞蹈班等,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望,不再让老年人感受孤独。很多老人退休后,感觉自己不再被社会需求,产生多余感。那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可以充分调查并利用老年人中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退休的老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可以建立起社区老年人才市场,使这些老人能够在需要的地方继续发挥余热,再度为社会做贡献。此外,还要对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加以扩充,要大力发展起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保障公共卫生和一些小疾病的治疗,其经费可由财政部门承担。

(三)建立专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关于专职服务员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能够实现开设老年护理、养老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高等院校要得到重视,并申请有关部门对这些专业的收费和就业方面给予优惠。其次就是要对服务员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养老服务员工要具备基本的护理保健和康复知识,并界定好奇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要明确区分于一般的家政服务。做好宣传,争取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居家养老服务员工的待遇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争取结合劳动保障政策和政府补贴。还要能够吸引养老专业人才的进入,引进途径是多样化的,可以公开招考,也可以定向培养,让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充斥进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去,使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复杂的状况。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明显。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①在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现实情况下亟待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缓解养老压力的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其表现为: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社区老人的诉求只能通过社区反映,但社区因掌握供求信息不对称使服务缺位与服务资源闲置现象并存。第二,社区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低,多数社区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化参与程度低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供给而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偏低,由于信息不畅导致的管理效率低、服务评估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人员培训途径和个体参与途径而无法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供求信息,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②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③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放置于大数据时代下意味着,养老服务的供给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基础数据的统计,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老年人健康数据、老年人口数据、地域分布数据、消费数据、需求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利用老龄群体大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明晰老年群体分化的特征,如老年人经济状况分化、健康状况分化、养老需求分化等。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及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资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将为我国养老服务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模式。因此,“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和内容,真正体现其服务能力和质量,还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成熟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三网合一”以强化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解决现实矛盾。第一,“互联网+”解决信息不通畅导致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系统,实现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社区老人的主要需求,从而为社区调配服务资源、确定补贴对象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社区普查为每一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前期走访登记、线上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经由大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需求的基本状况数据。其次建立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供需系统的建立可以依靠手机终端,将社区老人或其监护人加入手机APP平台,一方面手机APP平台可以实时提供社区(或周边)的养老服务提供情况(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另一方面社区老人可以进行“点单式”服务申请,从而真正实现一对一服务,第二,“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低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中,针对养老服务资源社会化程度低、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分类化处理方式,将所辖区域内所有的服务设施信息集中到养老信息中心平台上,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第一类:服务资讯可按服务项目分类,如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第二类:服务设施可按地域及收费情况分类,分为免费共享型、低收费服务型、按市场价格收费型等几类,方便老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状况选择服务。第三类:服务实体按功能对接分类,建立起与医院、社保、民政、家政公司等的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可及时合理调配服务资源,帮助老人就近、就快解决困难。第三,“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管理中心不仅可以准确掌握老人信息,同时还可以缓解服务人员欠缺的问题进而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传统的服务人员供给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瞄准性机制,信息对接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互联网+”概念的引入既可以增强老年人寻求定向服务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化原则增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此外,在老年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中,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现对服务人员的线上培训和管理,可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提升其服务素质,助其形成较高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横向及纵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是“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基础条件,其功能或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置、养老补贴发放对象的信息记录,也是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服务信息接收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接受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服务效果评价。同时,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和选择服务内容、参与服务评价和促进数据积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完善大数据为中心,所需的软件由相关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开发提供。通过纳入大数据的核心信息来构建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一是辖区内社区老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子数据库;二是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潜在的需求信息子数据库;三是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子数据库;四是养老服务资源情况子数据库。以上数据库需专人维护并适时更新,还应确保该数据库能便捷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横向交互联通,纵向要逐步实现社区、街道、区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的交互利用。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由社区管理子系统、医疗服务子系统和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社区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养老服务信息的,整合供需信息,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整理和配置,同时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医疗服务子系统通过与医疗机构和其他健康护理机构(如体检机构)的联网,满足老年人诊疗预约挂号、诊疗信息记录查询、老年人体检预约、健康养生咨询等健康服务需求,对于不便出行的老年人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士提供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和健康状态监测等服务;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需求,通过该系统可以提供大量老年人需要的诸如订餐、家政、外出辅助等日常服务,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外出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该系统通过与物联网技术联结,还可帮助老年人应对紧急事件,进行老人居家安全管理监控以及进行社区居家老人亲情关怀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为更便捷高效地提供养老服务,还要开发两个操作系统作为信息载体和桥梁。一是提供给服务供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业务终端,另一个是面向服务需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个人终端。前者主要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站)、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服务提供主体接收服务信息,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监测评价功能,掌握社区老人日常服务情况,及时安排服务,和对服务机构及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可以向社会和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公布。服务承接方能更迅速地接收服务信息,进行服务细分和业绩考察,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及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个人终端主要供老人或其亲属操作,主要利用电脑终端软件和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完成养老服务搜寻、紧急事件呼叫、提交服务订单、事后服务评价等操作,两个平台通过数据交互中心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韩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基于1949-201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4).

[2]李志明.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构建“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J].学术研究,2016(7).

[3]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

篇8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9

关键词:政府;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36-02

2003年以来,上海、南京、宁波、杭州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缓解老年服务供需紧张的矛盾,积极探索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并积极探索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推行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与非营利组织类似的词汇还有“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third sector)等。非营利组织具有多角度的定义,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为: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公共部门的组成部分,组织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非营利,依靠会员缴费、捐赠者资助、政府财政拨款等资金来源完成组织使命,具有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合法地位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是指非营利组织依法通过相应途径,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增加社会和公众养老服务的行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大类。第一,非营利组织直接参与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上,通过承包政府的居家养老项目为老人提供服务。参加听证会,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参加居家养老保障方面的听证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通过参加涉及养老保障的相关会议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第二,非营利组织间接参与居家养老。即非营利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建言献策及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一)泰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预测,到2020年,泰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底的81.92万人上升到11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将由14.84%上升到19%,年均增加3.19万人。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52.7万人,2050年达到16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5.2%和27.9%。

由于老年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泰安市老年抚养比将迅速上升。据预测,2015年该市老年抚养比为26.61%,平均3.8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年人,比2010年提高6.69个百分点。202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31.53%,2030年达到45.08%,2050年达到52.54%。

同时,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群体日益高龄化,大部分亲缘家庭将呈现4:2:1结构,即一对夫妇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要照顾四位老人,使得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但目前,泰安市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107个,养老床位1.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床位仅有18.3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泰安市泰山区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目前,泰山区71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3处养老机构、23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农村幸福院和82家卫生医疗机构全部纳入“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迈入智慧新时代。

“12349”,是泰山区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高标准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辖区老人需要帮助时,只需拨打‘12349’,服务就送到家,极大地方便老人生活。该信息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的方式,由泰山养老护理协会提供服务运营保障,具备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管理和民政业务咨询三大功能。

针对老人需求,泰山区依托泰山养老护理协会,汇集服务人员四千余人,为全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健康医疗、法律和民政业务咨询等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四大类三十多项基本为老服务项目。其中,“一家通”手机定位围栏服务,为生活困难的1500名老年人免费发放具备GPS定位功能的“一家通”老人专用手机,实现轨迹记录、围栏和实时定位。当老人出现迷路、失踪等情况时,对其进行定位和活动轨迹查询。特别是,可根据子女要求设置围栏,划定特定的生活范围,当活动范围超出时,信息平台及其子女就会及时收到告警提示短信,方便掌握老人的生活轨迹。“健康宝”远程健康监测服务,以血压仪、血糖仪、心电仪、血氧仪、体温仪为采集终端,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健康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健康分析及诊疗建议。家居安防服务是在有需求的老人家中,安装家庭监控摄像头和家庭门禁红外设备,通过手机查看家庭实况,查看老人安危,如判断有问题,可及时报警并上门核查。关怀提醒服务可设置生日提醒、服务预订、健康信息等定期关怀提醒五项功能。

三、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选择服务机构单一,双向选择余地小

部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服务机构实行招投标,限定一个行政区只能有一家服务企业的做法不适应当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易引起行业垄断,服务对象没有主动选择权,存在不满情绪。如泰山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承担着只有泰山养老护理协会一家非营利组织来提供,老年人没有选择权。同时,由于存在可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竞争不足的问题,带来服务质量难以提高,服务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合肥市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就遇到可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竞争不足的问题,致使政府购买价高于自费价,如自费做按摩是40元一次,用服务券却要80元。

(二)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中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多为40~50岁的下岗职工或者是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服务知识,虽然在上岗之前,当地民政部门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但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上岗人员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不系统、不连贯。另外,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非营利组织不能对从业人员进行连续性的专业技术的培训。

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热情不足。由于缺乏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非营利组织资金不充裕,没有充分的资金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另外,因为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某些具有专业经验的年轻人认为给老年人服务低人一等,而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活动。

(三)非营利组织运行资金不足

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单一,后劲不足。目前政府和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的投入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这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来说力量还是台下的,无法起到更好的效果。在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当前我国政府的投入不超过30%。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支持,大部分就是来源于社会各界力量的捐助、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以及社会组织或个人组织成立的慈善基金,不能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还不完善

政府在与非营利组织签署购买服务合同时,虽然也包括了评估与监督内容,但科学性与针对性不足。据一些行业协会反映,在购买服务的价格评估上缺少标准、随意性过大,事后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评估也失于空泛与粗疏。目前各地基本没有建立独立第三方的评估机制,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得一些社会组织在提供居民养老服务时有机可乘,以次充好,导致公共服务品质下降,使得民众对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下降。此外,现有评估体系对服务对象的意见重视不够,缺少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绩效评估。

四、优化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

(一)推行双向选择

鼓励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统一在市民政局进行备案,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服务区域,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及管理。同时,纸质服务券可换成电子服务券,减少印刷成本并方便使用;服务券的使用由仅在本区使用逐步向全市通用发展,促进服务机构间的有序竞争。

(二)推动非营利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

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强、服务水平一流的专业化队伍是决定非营利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在组织运行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建立健全规范的培训教育体系是建立素质高、技术强、服务水平一流的专业化队伍的必要前提。因而非营利组织应当尽快建立起正规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在社会范围内引入专业护理人员,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梳理诚信服务理念、教授基本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等,培养复合型服务人员,全面提高为居家老人服务的服务水平。针对需求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类型服务项目的培训,如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对其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紧急救援。实现全国统一的考核制度,社会人员通过统一的入职资格考试后,颁布合格证书,从而获得就职资格,方可从事服务工作。

(三)增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

解决资金问题,是解决非营利组织瓶颈的关键,保障固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充足的资金,是非营利组织得以发展和运行的前提条件。非营利组织除了接受政府拨款外,还应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在政府资金投入日益减少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必须转变过去完全依赖政府的思想。非营利组织要想维护正常的运转,完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营销理念。可以通过与营利组织合作的方式,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价值。另外,非营利组织不断宣传自己,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组织的思想理念和自身价值。获取社会的认可,拓宽更多资金来源渠道,发觉并社会慈善捐款。养老是个全球问题,国外有许多非营利组织从事助老服务,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和这些组织进行联系,争取获得如基金会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资助机会,取得资金的提供和支持。

(四)建立科学评估与监督体系

一是善于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大众媒体的监督力量,运用电子政务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平台,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事宜,并能实时查询相关信息,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行为透明化。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防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对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推行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并由第三方进行审计。

二是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必须公开自身的相关信息,诸如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等,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进行统一评价,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是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因此,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所签订的购买合同中,需细化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费用标准,并确立量化的参照值,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范炜烽,祁 静,薛明蓉,郑 庆,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2010(4).

篇10

【关键词】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互联网+” 智能化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居家养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中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群的“社区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逐渐出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保健等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具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养老具有全方位的养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资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可以包括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等方面,而参与照料包括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第三,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例如一些社会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区性,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养老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务模式。

这种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体健康,着重于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银潮”的出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也在逐渐兴起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型的养老服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更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新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渴望会变得越来强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信息智能化服务。

通过对成都市两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社区做得相对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并且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监测项目,极大的丰富了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例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并没有完全将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服务群体,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测项目和与老年人聊天等,并没有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服务人员的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社区的发展程度,增加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一些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务项目,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诸如医疗护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护理等项目;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风险性,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四,应该优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服务模式应该逐渐趋近与老年人低龄化,而不是仅仅只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二)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在养老服务中,专业的医护人员是服务模式良好进行的保障,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并对上岗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培训学习,增加上岗人员的专业审核度,从源头控制医护人员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手机健康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和照护。此外,通过建立服务交互体系,实现24小时的在线交流,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方式,必要时可为老人佩戴GPS定位设备,实现老人与家人、社区、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务。

(四)提倡“互联网+”形式下的智能养老模式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去制定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检测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纪比较大,平时出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经常出现独自在家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智能感知设备等手段,实现老人的活动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连接,让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务、关心关怀、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帮助。

六、结论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创新更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在减小国家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人生渐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老年人建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4(12):42-44.

[2]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张亭,薛伟莲.基于云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

[4]邹俊.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进入产业发展新常态[N].中国老年报,2015-0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