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年较差范文

时间:2023-03-14 20: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温年较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同纬度地区,距离海洋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

3、一般来说高地小于凹地或谷地,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4、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篇2

答题模板原因综合题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精心钻研学习到的知识没能完全转化为高考分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完全理解试题的设问要求,答题方向不明,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得分率不高。原因类综合题是高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2013年课标全国卷Ⅱ中所占比重更大。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将地理学的主干知识归纳总结成答题模板,并在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答题模板,明确答题方向,高考中就不会出现要点不全或无话可答的现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转化成分数的效率,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原因类综合题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的原因”“说明……的主要原因”等。如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2011年全国卷);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2013年课标全国卷Ⅱ)。常见的原因类综合题及其应该回答的内容如下:

1.影响气温高低的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高度、阴阳坡),洋流、天气状况(影响短时间内的气温高低)、人类活动等。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原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越小,日较差越小,低纬相反);天气状况;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小尺度范围内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范围内高原、山地的气温日较差比平原、盆地大)。

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原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越大,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海陆位置;海拔高度(海拔高的地区夏季受地形影响多云雨,且上空空气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因而温度不高,冬季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影响小,且冬季多睛天,太阳辐射相对较强,因而温度不是太低,故气温年较差小);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裸地气温年较差小);天气(云雨多的地区比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4.影响降水多少的原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系统(影响短时间内降水多少)。

5.多大风的原因:气候干旱、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平坦、植被稀疏、狭管效应等。

6.多雾的原因:空气湿润,水汽充足;温度低,水汽易凝结;空气污染严重,多凝结核;大气稳定,风小,雾不易吹散。

7.干旱区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等(温带干旱区)。

8.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多暴雨(季风气候、台风或气候异常);流域面积大,支流多,集水区广;扇形水系,多条支流同时汇入干流(如海河);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缺少入海河道,排水不畅(如淮河)。

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变浅,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加之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洪能力下降;地上河(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容易泛滥。

9.内流河下游径流量减小的原因:沿途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下渗严重;气候干旱,空气干燥,蒸发旺盛;流域内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等。

10.沼泽的形成原因:地形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降水集中,容易泛滥;多凌汛,易泛滥;气温低,蒸发弱;地下有多年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河道中水生生物多,滞水性强(多出现在气温较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地区)。

11.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多暴雨;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坡度陡,流水侵蚀强;不合理开发破坏植被等。

12.土地荒漠化(多沙尘天气)的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表覆盖着深厚而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季节土壤缺水,容易起沙(多沙尘天气的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等原因引起植被破坏。

13.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上涨。

14.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地形崎岖,坡度陡;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破碎;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

15.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自然资源在地区间不具有流动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16.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或气候异常);无河流流经,区外流入的径流少;蒸发旺盛;下渗严重(干旱区、石灰岩地区),地表水不易保存;地势起伏大或国土面积小,地表水存留时间短;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17.能源短缺的原因: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生产量小;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等。

18.我国核电站位于沿海的原因: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核电能量密集,冷却水源充足,技术先进,资金充足。

19.渔场的形成原因:大陆架水浅,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温带海域冬季冷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篇3

1、日照充分:年日照时数达3200小时,无霜期150天,年均气温约9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约24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约零下9摄氏度。

2、干燥少雨:上空维持着一支偏北下沉气流,属干旱少雨地带,年均降雨量约40毫米,夏季降雨占百分之六十三,冬季占百分之七点五,年蒸发量达2400毫米。

3、四季分明:冬长于夏,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披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一说。气温年较差约34摄氏度,常年为东风和西北风,近地面平均风速为3米每秒,干热风和黑沙暴为主要的自然灾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茶叶生长;气候条件;高产技术;江西铜鼓

铜鼓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制茶的好经验,全县有茶地超过6 666.67 hm2。茶树遍布全县,铜鼓的大塅、温泉、棋坪等乡镇已初步建成了万亩红、绿茶基地。研究和掌握茶树与气候的关系,可以帮助茶农认识茶树在复杂环境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合理布局、选择优良品种和制定栽培技术,夺取茶叶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

1茶叶生长发育气候条件

1.1光照

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光对茶树生长、茶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红光、黄光易被茶树吸收利用。铜鼓县上庄、和尚岭、兰草湖等地的海拔400 m以上的山区,随着高度的增加,云雾、降雨日也相应增加,漫射光多,且所含红光、黄光多,有利于氨基酸、维生素的形成,茶叶芽嫩、叶肥、香味浓,有利于茶叶生产。

1.2温度

茶叶属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喜温喜湿,较为耐阴,需水肥,怕冻、怕旱。研究认为,气温年较差小的地区茶树全年生长,气温年较差为10~15 ℃的地区茶叶为长季节性生长,15~25 ℃的地区茶叶生长为短季节生长。从气温的纬度变化分布可以得出,南纬16°至北纬20°茶区的茶树生长为全年性,北纬20°~30°的茶区为长季节性,大于北纬30°的茶区为短季节性生长。铜鼓县地处北纬28°32′,茶叶为长季节性生长。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左右时,茶芽开始萌动;当气温上升到14~16 ℃时,茶芽开始伸长、叶片展开;17~25 ℃时新梢生长旺盛。气温在15~25 ℃时,随着气温的升高新梢生长量增加。铜鼓县春季白天气温高,生长量大于夜间,夏季则因白天气温已高于新梢最适宜的温度,生长量小于夜间。在茶叶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较低时,光合作用弱茶叶生长缓慢,产量较低,但芽叶幼嫩,含有效化学成分高,茶叶的品质优良;超过25 ℃时茶叶生长较快,易老化,纤维素含量增加,茶叶产量高但品质较差。由此可见,在一定许可温度范围内,低温区出高档茶,高温区成茶快而品质较差。研究同时发现,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积温达到的条件下,高海拔的地区比低海拔的地区茶叶品质好。茶叶对低温比较敏感,如果茶叶生长期内气温降到10 ℃以下,茶叶生长变慢,以至停止生长;春季气温回升茶芽萌动之后,若气温急剧下降到2~4 ℃时,茶芽即遭受寒害;如气温降到-2 ℃,则花芽不能开放。另有研究认为,当日平均气温达30 ℃以上、最高气温>35 ℃ 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60%、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5%以下时,茶叶的生育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这种天气条件持续8~10 d,茶叶就会受害[1-2]。

1.3水分

水分是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愈幼嫩的部位含水量愈高。幼嫩的新梢含水量达75%~80%,老叶一般在50%左右。茶叶在降雨量高达6 000 mm、低至600 mm的地区均能生长。但茶叶枝叶繁茂,蒸腾旺盛,加之不断采摘幼嫩梢叶,因此茶叶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据研究每生产1 kg鲜茶,茶叶平均耗水量达1 000~1 270 kg。从高产、稳产的要求来看,年降雨量最好在1 500 mm左右,而且生长季节的降雨量最好在1 000 mm左右。

1.4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条件也是茶叶生产的重要因子。铜陵县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连续3 d日平均气温在10~15 ℃,且月平均相对湿度>80%,为有利优质茶叶生产的气候指标;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连续3 d日平均气温>20 ℃,或最高温度>25 ℃,且日平均相对湿度<70%,为不利优质茶叶生产的气候指标。铜陵县是完全符合的,故有利于茶叶的生产。

2铜鼓县茶叶生产的高产技术

2.1选择优良品种,营造防护林

根据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应选择适宜铜鼓县气候,且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无性系良种[3-4]。茶树属半阴性植物,建园时必须在茶丛周围营造杉树、香樟等防护林和遮荫树。夏季茶园植树遮荫,可降低叶温和气温,提高空气湿度,减弱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使茶叶持嫩性强。遮荫树落叶形成的覆盖层,可减少土表蒸发和径流、涵养水源,并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创造较好的土壤气候条件[5-6]。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语言艺术 运用方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且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阐述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运用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影响学生:

一、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巧妙设计导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精心设计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和作答,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又可使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而后教 师把握时机,抓住要害,引入新课,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二)多角度地提问,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 况,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形式,结合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知识性 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既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亲切自然的教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能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之外,给后进 生以优先发言的机会和中肯的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又可缩短师生之间 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语言艺术,以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师生相互交谈,一问一答,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体现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和组织。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准确选题,深浅有度,数量适当,切中要害,在思考和答问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如,在讲各月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分析气候特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1.在气温曲线图上,读出最冷、最热月的月份和气温;在降水柱状图上,读出月降水量最少、最多的月份及其降水量。

2.计算气温年较差。

3.说明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分配特点。

4.总结全年气候特点。

第1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此类图,培养读图能力。第2题帮助学生复习气温年较差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为总结气候特点提供依据。

第3、4题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气温和降水特点,进一步明确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组成要素及气候特点的描述 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语言艺术,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有助于学生明确复习重点,避免平均分配精力。

低年级学生还不知如何去记忆、理解,往往按照老师划 出的重点像背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通过语言艺术,教师有意识将问题划分为记忆、理解和应用等 类型,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方法和程度有所区分,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

(二)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笔者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勾划完重点后,让一个班学生自己复习一节课,另一个班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有关重点,然后运用语言艺术,检查背诵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以巩固。第二节课对两班都进行测验,结果后者成绩明显高于前者。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同一个复习要点,教师可用不同形式提出问题,或是填空、判断,或是选 择、简答,促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可大为提高,对不同 类型的题都能较快作出反应。

(四)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众多零散知识的叠加,是经过精心设计,既突出重 点,又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不仅要学生明确各大区、国家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总结规律,融会贯 通,学以致用。例如,关于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这一问题,须从影响气候的要素着手,让学生根据要素, 结合西欧具体特点分析原因。而后总结出,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四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以点带面,概括出分析气候成因的一般规律,进而探讨领海国家是否都深受海洋影响 ,使学生对气候的影响要素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方面知识。些只需了解或理解的部分。

篇6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教学通常容易陷入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类和分布入手,分析比较干旱型、湿润型和亚寒带型三类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地带性植被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帮助学生规避学习盲点和误区。

关键词:地理;气候;大陆性;细化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教学中常有教师用大陆内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来概括全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理解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极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认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本质特征及细化分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

一、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细化分布

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纬度35~50区域,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内陆地区主要是干旱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高于400毫米的距海较近地区是湿润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50~70区域,因纬度较高形成了典型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二、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1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西亚地区的伊朗北部和阿富汗、美国中央大平原西部及西侧山间盆地、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中国的西北地区,代表城市有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丹佛(美国)和乌鲁木齐(中国)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0℃,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当地昼夜温差大的鲜明写照;全年干燥,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值得注意的是,该气候区有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高于400毫米而分布有森林植被,如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坡,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海洋水汽抬升形成地形雨导致降水量偏多。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受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而巴塔哥尼亚高原虽距海近,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形成了非地带性的气候。

2.2由于纬度较高且在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西风越过安第斯山脉下沉增温,因此干燥少雨。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的区域以温带草原为主,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以温带荒漠为主。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夏季光照、热量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开花、结果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优良;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全年降水少且冬季热量不足,易发生旱灾和低温冻害。因此,当地的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若要发展种植业则必须引河水或地下水灌溉,发展灌溉农业。

三、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1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北美中部平原及五大湖周边地区,代表城市有莫斯科(俄罗斯)、纽约(美国)和多伦多(加拿大)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降水较多,且降水季节分布较均匀,一般年降水量在400~1000毫米。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但距海较近,有海洋水汽影响导致降水较多。东欧平原是受到来自大西洋的中纬西风的影响,而北美东部地区由于阿巴拉契亚山平均海拔只有1000~2000米,山体较低矮,无法阻挡大西洋水汽的深入,加上中央大平原南北开口,更是有利于北冰洋冷气团的南下和墨西哥湾暖湿气团的北上,因此多气旋雨和锋面雨。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2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夏季热量较充足且降水较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冬季热量不足。因此,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农业和乳畜业为主,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的美国中央大平原北部和东欧平原主要种植有小麦和玉米,而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的五大湖沿岸气候相对冷湿,被称之为冷冻地带,并不利于发展旱地种植业,但牧草却在冷湿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广泛分布有乳畜业。

四、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4.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又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北欧挪威、瑞典、芬兰三国的北部,加拿大中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代表城市有雅库茨克(俄罗斯)和丘吉尔港(加拿大)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年至少有8个月是冬季,至少有5个月以上的积雪期,西伯利亚也是北半球的寒极,上扬斯克曾经出现过-69.8℃的极端低温,当地夏季温和而短促,仅仅一两个月,最冷月平均气温远低于0℃甚至低于-2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全年降水较少,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

4.2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纬度较高达50~70,且全年受极地气团和大陆气团控制,因此气温的年较差较大,降水较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因为虽然当地年降水量较少,但由于气温过低导致蒸发极弱,因此水分条件仍有盈余,可以生长适宜冷湿环境的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热量不足、温暖期短、冻土广布及土壤湿度过大,因此农业生产类型以较原始的林业、渔业和打猎为主。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细化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三种分类,并针对三类气候常涉及的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导教学。比如,狭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指的是干旱型,要掌握分布、成因、气候特征和地带性植被类型,而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则要侧重掌握分布和地带性植被类型。

参考文献:

篇7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指导模式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你能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活动一: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质特征

问题一: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地图册P71和1,回答问题:

1.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质作用。(12分)

参考答案:

地形特征:①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③高原面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小;④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板块挤压);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教学处理:如果学生能回答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还不能,教师就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进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及青藏地区的形成原因)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问题二:阅读教材P18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青藏地区局部等积温线图(图2)和等降水量线图(图3)。

1.分别说出图2等积温线和图3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征。(4分)

参考答案:积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和等积温线图,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同于青藏地区其他地方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参考答案:气候特征:①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峡谷地区气温高于周边地区;②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峡谷地区降水比周边地区多。

原因:①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峡谷地区地势较低;②夏半年,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沿峡谷爬升,多地形雨。

材料二:图4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图5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3.分析青藏高原光照强、太阳能丰富而气温低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光照强的原因: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②海拔高,空气稀薄;③降水少,晴天多,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光照强。

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小,气温较低。

材料三:下表为“拉萨与武汉的气温差异”。

4.比较拉萨和武汉气温年较差,并分析原因。(8分)

参考答案:拉萨年较差小于武汉。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夏季气温较同纬度低;(2分)冬季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所以年较差小。(2分)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2分),且受副高影响,夏季气温高;冬季受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2分),气温下降幅度大,所以年较差大。

教学处理:如果学生能回答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还不能,教师就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进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并调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

活动三:青藏地区的河湖特征

问题三:自主学习教材P18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青藏高原水系发育、湖泊众多,既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又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1.青藏地区为何多湖泊?(6分)

参考答案:①冰川的侵蚀作用使青藏高原形成冰蚀洼地,加之常年积雪和冰川融化,形成湖泊。(冰蚀湖)②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地表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构造湖)

2.描述青藏地区东部河流的显著特征。(6分)

参考答案:东部多大江大河发源地,大江大河流经高原的边缘山区峡谷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教学处理:如果学生能回答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还不能,教师就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进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并调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增强学生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通过分析“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使学生树立更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四:青藏地区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问题四: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6分)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教学处理:如果学生能回答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还不能,教师就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进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内容解决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四:构建知识体系

以“高”为中心建立青藏地区的知识体系,体现出“高”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红松;林分蓄积;垂直分布结构;更新演替

1引言

阔叶红松林是分布在北温带的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一种森林类型,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自我维持能力强的特点,是被普遍认同的高价值、高产量的森林资源。前苏联林业专家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于建国初期50年代就开始对阔叶红松林进行了大量研究.[8]。至此已有关于阔叶红松林的林型分类、结构、动态、物种间的关系、个体生态、采伐更新、经营技术以及阔叶红松林人工造林等方面的数百篇研究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红松及阔叶红松林的研究结果,对指导阔叶红松林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松林在我国东北分布较多,存在着多种混交类型。笔者选取了柞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等3种典型的阔叶红松林进行标准地调查,分析比较其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林分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林分蓄积、树种组成、各层优势种)、林分稳定性和更新情况的不同,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的差异,了解天然红松林在其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结构状况和更新演替状况,从而预测其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林业经营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2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东折棱河森林经营所位于郎乡林区版图的中部,西邻西折棱河林场,南与头道沟森林经营所、二道沟森林经营所接壤,东北与大西北岔相依,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9°02′33.4″,纬度46°4′39.7″。

施业区面积7039hm.2,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延续时间场,夏季湿润凉爽短促,年平均气温为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0~22℃,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最冷月气温为-28~-23℃。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5℃,气温年较差大,约为43~50℃,最大年较差可达70~80℃。该地区年积温2250℃,霜冻严重,无霜期由从前的60d增加到目前的90~100d。

本地区年降水约610mm。从降水的季节分配来看,暖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冷季(10月至次年4月),初雪至终雪的日数虽长达180~210d,但雪量少,只占年降水量的10%~20%。本地区平均相对湿度65%~70%,夏季最高可达80%~85%,冬季为60%~70%。

该地区主要以低山缓坡为主,海拔最高1180m,最低30m。全施业区共划分为22个林班,林业用地面积6718hm.2,天然红松种子林面积1641hm.2,天然云杉种子林面积37hm.2,人工专营型种子林(主要包括红松、云杉、落叶松、青杨等)面积502hm.2,整个有林地拥有蓄积总量125.98万m.3。

3调查研究方法

在调查目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避开林缘、无林窗的林分,设置了4个30m×30m的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为了确保标准地位置和面积的准确性,采用GPS定位,罗盘仪测角,测绳量水平距,同时进行了坡度较正(当坡度>5°时),保证标准地有明确的边界。然后将每个标准地用样线划分成25个6m×6m的小样方,在每个小样方内分别设置1个2m×2m的样方调查灌木和更新情况,1个1m×1m的草本调查样方,同时确保所有灌木样方、草本样方是等距的(位于小样方的同一角)。

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活立木、枯立木用围尺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用测高器测定树高,并记录枝下高、冠幅等。调查各样方内的灌木、草本的种类、株数、均高、盖度和幼树的更新情况,最后填写标准地调查簿。并用Excel处理数据。本次采用的是分树种整化径阶查一元材积表法计算林分蓄积.[1]。其他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频度.j=出现样方数.j25×100。

其中j为样方里出现的第j种植物,25为总的样方数,j植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占总样方数的比例即为其频度。

4结果与分析

篇9

2007年初利比亚政府斥资40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和25万套住宅项目建设,一时间利比亚成了世界优秀设计、施工、承包等企业的集聚地,我们主持设计的这个项目共计1万套,一期5 000套,我们本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规划方案顺利通过了方案审批并得到了利比亚政府、总包企业的高度好评,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以后设计类似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项目概况

地块总面积534ha。一期用地266ha,住宅5000套,建筑面积约850000m2,公共建筑面积约120000m2。

设计理念

在利比亚人民的心中,最能代表富贵、吉祥,繁荣的树无疑是石榴树。它的绿,它的花和它的果给予这片土地的人们以丰饶和睿智。

在艾季达比亚的沙漠中,要诞生一个新的城区。找回自然和生命的同感,赋予城市生命绿色和幸福的寓意。石榴树无疑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

石榴树的枝、叶、花、果组成了一个自然的生命体,是自然生命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形成借鉴这种自然的组合而展开。

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构思要点:

自然、完整的结构形态

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系统组织;

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

集中绿地和组团绿地相结合。

规划用地总体布局注重整体的有机关系,根据规划区内的综合条件和构思分析,在功能结构上一心、两轴、三带、五区的结构布局关系。在整个区域交通结构上形成两纵两横,

(1)一心:是指居住区内形成的中央核心区广场,位于两纵两横形成的中央区域。

(2)两轴:是指经过一心的南北向中心绿地轴和东西向文化景观轴,中心东西景观轴横贯一二期,主要的商业,文化,宗教、教育设施都在东西轴中布置,它是整个区域的纽带,也是石榴树结构的主干。

(3)三带:是指两条休闲步行带和一条防护绿化带。

篇10

20xx青岛五一天气预报5月1日青岛天气

晴 白天:17℃;夜间:9℃,北风5-6级转3-4级

5月2日青岛天气

多云 白天:14℃;夜间:9℃,南风4-5级

5月3日青岛天气

阴转小雨 白天:12℃;夜间:9℃,南风4-5级

青岛气候特征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而四季特征是“春迟、夏凉、秋爽、冬长”。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造成青岛雨热同季,气候湿热而多雨,呈现为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特点。海洋对青岛气候的调节主要源于城区距海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从气候特点来看,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无霜期203天。境内大气候差异小,小气候差异大。干旱(以春旱为主)为青岛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则为偶尔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和雷电。

20xx青岛五一旅游推荐青岛主要的旅游资源,可称为“一线八区若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