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3: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信息以多样化、非线性的形式加以呈现,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知识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和学习能力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由于传统教育结构是线性化的,因此,它根本无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无法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②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由于对理论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熟练掌握运用,不利于于阶梯式发展过程的形成。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运用知识的递进式学习过程中。
1.2可个性化自主学习,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互动教学环节,但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被动地互动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呈现多元化,既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又有课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跨越时空的互动,也有同学之间的无限制的自由交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机器之间的人机互动,这些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有这些显然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1.3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声、文、图像和动画集于一体,能够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将复杂的物体通过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变得简单易懂;能够超越现实空间和时间,生动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能够将现实世界难以完成试验、操作过程等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很好的实现,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占有的时间不断扩大,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由于现在的学生年龄小,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实践,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学生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诸多的限制,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1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
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认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由于生产单位条件比较苦,部分学生怕苦怕累,致使实习无法完成;教师在进行实践课讲解时,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从不主动提出问题,课下与老师之间更是基本零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2学校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编制不同的作业机组来满足不同机器的作业工艺,如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和收获等。这需要很多与本地域农业生产相关的动力机和作业机,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会熟练运用和操作这些机械。但由于学校的经费限制,不可能全部购买这些农业机器用于实践教学,虽然学生也参加过春播实习、秋收实习,但这些实习只是参观实习,学生也没有动手的机会,无法增加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
2.3由于季节性限制,实习生产单位不愿意提供实习地点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势必影响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因此许多生产单位都不愿意接纳前来实习的学生,有的生产单位碍于情面,虽然同意学生实习,但由于现在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业机械都属于私人所有,怕影响生产和出现安全事故,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些机械,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3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设想
3.1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涉及音频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多媒体著作工具以及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等。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所要实践的内容以动画、视频或者其他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得所讲授部分的多媒体内容,并要求学生将所找到的相关多媒体的内容用QQ或E-mail发给教师,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互联网为中心,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互动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使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下互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课堂讲授的内容和预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课下互动可以采取给老师打电话方式,也可以采取一些联系工具(如QQ、E-mail和微信等)同老师联系。对于经常与教师主动互动的学生,也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3.3以3D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心,建立虚拟农机实验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在现实世界比较困难完成和不能完成的试验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得以完成。虚拟农机实验室主要包括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农机作业虚拟实验室。虚拟农机实验室里的动力机和作业机都是根据实际的农机通过3D建模建立起来的模型,模型具有的功能与真实的机器具有的功能一样。机器类型既有传统的机器,也有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现代化机器。在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参数就能够自动从虚拟动力机库和作业机库设计出几种机组的配备方案,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再确定出机组。在虚拟农机作业实验室,学生坐在虚拟操作台上,对农业作业机组进行操作,就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如耕地作业是采用内翻法还是外翻法,学生根据选择进行确定,然后根据选择的行走方式,学生就像亲自驾驶真实的农机一样,在田间耕作,当行走路线发生错误时,电脑会发出提醒;当耕作完成后,电脑会根据你操作的好坏,给出一个成绩,并自动记录到该学生的记录下。教师根据每次操作的成绩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将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方法和收获的方法等在虚拟农机实验室操作熟练之后,再到实习单位去现场实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没有条件到现场实习的院校,通过虚拟农机实验室的训练,也基本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且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农学 教学内容 制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是确定课程结构的纲领文件,围绕人才培养方向,将“四位一体”的教学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是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大纲框架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对课程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规定了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制定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内容制定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墨守陈规,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形势下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2.以目标为导向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推广、能经营、会管理的多种能力的卓越农业科技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理论结合实践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明确提出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有可操作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4.与时俱进
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学专业知识和技术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与时俱进,反映农业科技变化。如传统农业要求精耕细作,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规模化、轻简化、集成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生产目标愈加明显,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二、制定思路
1.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卓越农学专业人才,要求根据社会和农业科技发展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更新、补充、充实、完善。传统农业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为传统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层面,与未来农业生产对其做作业的技术人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1]。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中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信息技术等体现不够,滞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增添现代农业所必须的内容并突出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动态、发展和整体的科学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2.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标准的科学制定需突出本专业的特色[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加强生产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设实践性课程,如一二年级的专业劳动周和专业实践、三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实习,以及从2014级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课程组近距离接触科研和生产,实践教学放在了首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了农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3. 注重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善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制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高。
三、制定步骤
1.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体系方面的目标,能力结构方面的目标 ,职业素养方面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
2.内容标准
在明确教学目的以后,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描述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计划进度合理、多媒体使用得当。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题评价和考核方式,如考试、考查、测验、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而定;成绩评定如:期末考试成绩(X%)+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X%)=总成绩。课程实验(没有单独设立实验课的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X%(根据实验总学时确定:10%-50%)。
4. 实施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课程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给出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列出选用教材,建议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统编教材;也可选用经过学校批准立项且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给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2,(7):22.
[2]王林生,张雅莉.农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原则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5):140-142
篇3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篇4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54-02
一、新型农民强调的重点在“新”上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主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来说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假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新型农民的参加,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就比较论难。也就是说,新农村和新型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当然是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依靠本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并且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有关物质交换的一个过程[2]。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之中,劳动者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更强调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这将直接影响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就目前的体制来说,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者其依靠的生产技术仍然是体力与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经验,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农民[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劳动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要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都需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素质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这样说,提高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是最关键的。
温总理曾经指出,将农民素质切实加以提高,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建设。[4]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高素质的农民,他们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提升农业的发展潜力,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得到根本改变,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向前迈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农民科技方面的素质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当大,所以说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已经与以前只是说到的种地有很大区别,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贸易等,这种综合性的立体产业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引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懂得生产技术,还要学会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村当中具有实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不足。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是比较短的,并且一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还有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很少,而正式接受农业的相关职业教育的则少之又少。还存在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之中年轻的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稍微高点的基本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方面的则主要是妇女与年龄较大的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属于具备传统经验的农民,是不具备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很显然也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依靠这样的力量去进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很大困难的[5]。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不高,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制约。由于农民本身科技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劳作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影响。对农民加强科技知识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已经列入农业部需要处理的实事[6]。可是要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培养成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任重道远。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将人口负担努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实施科技培训现状
自从改革开开放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已经加大力度对农民实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并且始终坚持“三面向”的原则,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和面向农业,坚持农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逐渐向多个层次、多个形式发展,并注意推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培养大批的农民方面的技术骨干,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将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固然取得了成绩,但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技术现代化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7]。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对科技知识培训的认识还不怎么到位。某些地方与部门给农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培训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也没有实行有效调控;用人单位在招录农民工时,也只是重视使用,并没有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第二,农民科技经费的投入量并不足,在进行预算安排时并没有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第三,没有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的有限资源整合利用好,相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法律保障也不健全,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农民培训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对农民实行分类培训的时候,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教材、资金、场地等方面,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某些内容的实用和针对性还不强。
第五,组织农民培训还比较困难。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适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城里参加工作,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属于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并且他们本身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的意义并不大,这给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措施
加强政府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在以后的15年内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基本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实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各级政府中的相关领导要切实抓起来。对农民加强科学知识技术的培训,各级政府的响应领导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
第一,思路一定要理清,重点也要明确。各级领导要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对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与农业、农村工作相对等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加强领导,协调安排。注意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使得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能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第三,注意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利用好已经存在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好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协作的新道路,制定利于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农民开展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注意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建设,尤其发挥电脑远程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作用。
第四,注意加强相关培训经费投入,能够使得培训工作顺利展开。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农民开展有效培训。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要注意再加大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中央财政投资,各级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不足的相关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将农民科学知识技术培训中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方的财政预算体制中,并且要确保相关的配套资金能落实到位。并且相关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专款专用,使得资金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第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培训的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有关培训的工程中去,并在农村实行实用人才专门培训工程,并且加大实施力度。
第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能够实现。各级政府有关的政绩考核要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率、就业率等指标纳入其中,也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相关条件,将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之中,依据“职责有分工、师资有标准、培训有计划、结业有证书、学员有档案”培训标准,开展目标方面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胜利完成。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18-23.
[2]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67-69.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调研报告[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198-203.
[4]朱燕芳,李晓霞.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的有效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58-60.
[5]郭怨舟.学陶师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23-24.
篇5
论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对推动滁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较详细的分析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
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4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策略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把资源节约型管理制度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结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促进经济与社会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系统,从而为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精准而严格的探究,设计出可以促使环保管理更加合科学合理的相关方案,如此一来,健康稳定的发展理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农业发展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经济条件的高低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在世界环境环保系统中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生态化资源的需要,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严格贯彻执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农业土地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当做重点研究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农业土地和环境管理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水土污染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而促进农业土地和环境循环使用的顺利开展。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局限性和开放性。在生态农业经济系统中,既存在局限性,又存在开放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系统构建和运行结构两个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人均占有率根本无法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更不可能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的工作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改革创新,这样一来,就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特别多需要学习的先进理论,因此,必须要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把这些先进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应用,然后构建出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农业产业才可以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前进。(二)有机性。通常情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的辅助才可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除此之外,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能够健康顺利发展,还需要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制度,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把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逐一汇报给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这样就可以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够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相关的整体,相互合作,有效协调,为实现生态农业的科学高效管理贡献一分力量,从而不断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如果发现存在的污染问题,就要立刻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生态农业价值的体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很多年以来,我国在进行农业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式,这种技术比较老旧,无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就必须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力度,对农业生产流程和模式进行有效的修改完善,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可以使得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人们希望自己食用的农产品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为了吃到这样的产品他们不惜付出更多金钱。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必须要朝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与生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借助于生态农业的有效发展,使得农产品种类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多姿多彩,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不断的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让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工作变成了可能,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要想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调一致发展,不仅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资源保护,根据目前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费问题,针对性给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资源来说,还要应用不一样的方法。例如,首先应用那些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生资源要循环应用,并且减少不可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有效的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整个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
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就目前而言,全球能源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倘若持续应用传统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能很快就被用完了,这样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实质就是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这些新能源,对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可再生资源与传统的资源不一样,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缓解能源危机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升,这样既可以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获得更高的收益,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呢?①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力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加强对农业企业生产加工的流程的不断优化,减少资金资源的使用,这样一来,农业的生产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其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干扰,这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实现机械化生产,合理利用科学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如此一来,农作物就可以顺利生长,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全面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的落实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构建出适合农业推广农业产品以加快营销管理的平台。怎样才能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呢?首先,构建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管理程序,对相关的试点项目进行不断的整合处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和运行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如果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拒绝其进入市场,这样就能够使得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其次,对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修改优化。不断的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监管系统,及时有效的监管处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把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此外,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一支强大的监管人才队伍,如此一来,相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屡屡皆是,很多的化学物质因为得不到有效吸收而大量残留在土壤里面,这样就给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人们不小心食用了这种农作物,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样一来,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对于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怎样才能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呢?①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提高相关农业企业和个体户的环保观念,充分意识到滥用农药化肥的不利影响,合理应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加快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系统,使得环保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大生态环境的净化力度,给人们营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能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对社会服务系统的优化力度,促进农村环保企业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2]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3]丁磊.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J].国际公关,2020(11):395-396.
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从中找出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启示:一是农业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三是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法制、推进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各异,因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应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篇8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等矛盾,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替代农业以一种非农方式生产食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以利用外资和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实行财政资金与其他资金相结合、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相结合、有偿投入与无偿投入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第一,国家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三,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或集团,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等;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公司与农户通过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和相互投资入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但其生产不再是单个的行为,而是统一规范的要求。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我们驻村工作队在驻村成立了农民科技服务协会,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广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在驻村工作中,我们在居住空院开垦二分半地,建立了台湾密南瓜、南韩苦瓜、茄子、豆角、非洲油沙豆、俄罗斯鲁梅克斯草等示范田,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在驻村过程中,我们先后为农民举办了十多期夜校,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5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二是将有发展前途、具有区位、地理、经济优势的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为小城镇带来了动力,也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缩小城乡差别,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三是引导农民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四是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有经商能力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向城镇转移,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晶.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地区差距及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2
篇9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等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有利保障,而且也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探索“院企联合、院所联合、院校联合、院村联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
“院企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河北粮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完成,甚至有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直接掌握了成熟的生产技术。
“院所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科研院(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科研单位先进的科研条件,实现资源共享。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河北省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唐山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和生产实习的顺利完成。通过实习,学生不仅熟悉了科学实验过程,学会了先进科研仪器的操作,而且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有的学生结合实习完成了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院校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职业中学共建教育实习基地。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等多所职业中学建立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了解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得到了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步训练。
“院村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当地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参观实习,使学生既了解了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又学到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经验,对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三农”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生命科技学院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秦皇岛市博士专家联谊会、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协会等多家社会团体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现已形成“四个联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为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1-2]。
“两个结合”和“双导师制”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3]。
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与教育实习。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接受锻炼,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实践,增强劳动观念,掌握生产技术。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能力。
毕业实习主要采取“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两种形式。
“校内实习”是指在校内实习基地、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的毕业生产实习。“校外实习”是指在与专业有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生产实习,由实习单位提供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习岗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即实行“双导师制”。凡申请外出实习的学生,须办理离校实习申请手续,经学院批准后方能外出实习;在外实习期间定期与校内实习带队老师联系;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按学院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以此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依据。
“集中实习”是指由学院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统一组织和安排学生实习。“分散实习”是指由学生自己联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由学院委托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品德好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期间学院安排校内教师巡回督导,协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技术指导。
为了确保毕业实习的质量,避免毕业实习时间与择业时间的矛盾,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第八学期调整到了第七学期。因为第八学期正是大学生毕业前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联系工作单位的最佳时期,如果把毕业实习安排在这个时段,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科院校 农业产业化人才 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主要以分散的家庭承包方式经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只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的重复、盲目、简单性劳动,缺乏足够竞争力,也难以回避市场风险,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包含市场流通服务多元化、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集约经营规模化。它形成产、销、加工一体化的一条龙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这种转变,本质上需要由知识与技术的集约来实现。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人才在生产、经营和服务各个环节中进行大力推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因此农科院校需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负有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的重任。农科院校理应在农业产业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农业产业化又将促使农科院校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农科院校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1.开展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训,为农村输送优秀人才
学校可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如开设的农学、果树、植保、蔬菜、畜牧等专业,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体系,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将活跃在农村基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学校还可以帮忙培训地方选送来校学习深造的农村实用人才,普遍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与农业技术贡献率息息相关。农科院校应发挥多学科优势, 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系统工程,与当地企业、科研等单位互动。通过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有力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
3.服务龙头企业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龙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农业院校可通过整合相关学科力量, 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龙头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整合计算机、网络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 为中小企业物流配送提供技术方案等。
农科院校还可为龙头企业输送产业化优秀人才。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农业基地(公司)、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利于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二、农科院校需要培养的农业产业化人才类型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化管理人才,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二种人才也是农科院校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下面具体论述:
1.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在产业化各环节主要起以下的作用:
(1)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掌握先进农业机械操作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投人,增加产出,达到增产增收。其目的是要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人工创造的可控环境条件下连续作业,以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帮助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相关知识,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人才。他们掌握了农林牧副渔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在产前、产中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的技术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生产。
(2)指导农民对农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与包装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只有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才能保证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约70%左右产值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由于我国缺乏农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技术、经验与人才,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以适应市场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如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艺等技术,能切实搞好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的人才。
(3)帮助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科技人才先要帮助农民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其次,督促农民严格按规程操作、施用生物肥、药,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先进设施,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科技人才还可以帮助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建立监督检测,强化安全标准生产的措施等。
(4)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转化科技最新的成果的速度越快,品种技术的更新也就越快,农民接受新生事物、转变观念也就越快,同样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也就越快。要适应买方市场,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做到。
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帮助农民大胆引进科技新成果,使用新肥药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2.农业产业化管理人才
农业产业化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这种“能人”按其在产业化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营销人才
农业具有的周期长、易受不可抗力侵害的特点。为了获得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避免盲目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营销人才来帮助个体农民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抵御风险,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些农产品营销人才一般都聚集在产业化组织中。产业化已越来越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加入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农户呈逐年递增态势。而产业化组织负责“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连接产、供、销各环节的管理人才
目前加工企业大多数为植根于乡村的私营企业,它的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如果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障,企业就难以运转。现在大面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许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还较为松散,部分农民不按订单合同办事、单方毁约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有农民素质的高低的问题,还有农业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完善问题,以及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有善于整合并优化农业产业化各要素资源的能力的管理人才,帮助连接各环节并兼顾农户、企业、消费者各方的利益,形成紧密的利益集团。
(3)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
一些农民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观念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保障要求农民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有些农民缺乏职业道德,不顾农药的残留期,刚喷完农药就上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农民还须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信誉意识。这样才能够依法办事,又能通过法律讨回自己的利益。
因此亟需有帮助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人才,这些也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科院校面临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农科院校特色鲜明,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农业院校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方面倾斜,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下面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做一些探讨。
1.师资问题
对于农业基础课所需的师资,农科院校大多能够自身解决。对于部分专业课,农科院校已有的专业师资亦可解决,甚至部分课程为农科院校的特色或专长。
面向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所缺少的师资,农科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外聘专职教师、聘请社会兼职人员,或本校教师外出进修等途径加以解决。部分新课程也可采取联合培养,甚至采取让学生跨校选课的方式加以解决。还可聘请专家到校传授农业、水产、畜牧、林业等农业实用技术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培训等加以解决。
2.试验基地问题
依托学校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围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对于农科院校缺乏的实验基地,可与各类企业全方位合作, 包括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科技园区等。利用社会大农业资源的优势,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农业产业化,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偏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这一重点,有所取舍,办出特色。加大农业产业化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最终使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懂专业、善管理、会经营,寻找商机,迎接挑战。
(注: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结题论文 。课题题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研究,课题号:2014021404)
作者简介:(可不放在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