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原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4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调歌头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水调歌头;翻译美学;语音;形式;意象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A・Turner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二、翻译美学

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如何翻译,众多翻译大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美学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许渊冲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林语堂先生曾经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我们通过阅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不同英译本,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翻译大家的翻译美学理论。

三、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现出来的翻译美学

1、语音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朗朗上口、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因为古典诗词的节奏性和韵律感十分强,古典文人十分注重使用声律格式,如“平仄律”、押韵等,尤其是重视押尾韵。声律格式的合理使用,能增强诗歌的音律感和节奏感,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和谐的听觉满足感。在翻译古典诗词时,翻译家们特别注重保留原词的音乐性,确保翻译出的作品仍具有语音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天,年,寒,间,眠,圆,全,娟”,押[an]的尾韵。中国的翻译大家大多数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律手法。例如,林语堂翻译的英文译本仍然保留了原来词中押韵的用律手法,在译作中既押头韵也押尾韵,句首为:festive ,fly , fear, feel,押 [f] 韵;句尾为sky, by, high, tie, deny, goodbye, fly,押 [ai]韵。许渊冲的英译本则采用隔行押韵,句首为:appear,sky,year,high,fly,be,me,play,gay,red,shed,bed,spite,bright,again,wane,days,man,can,displays,押[an]韵。比较林语堂与许渊冲的翻译,不难发现,这两种译本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词在声律上的格式,确保了极强的韵律美。另一位翻译大家以英语为母语的John A. Turner ,在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为英语时,虽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格式,但是其充分发挥了自由诗体即兴创作的独特优势,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再现原词的艺术风格,让读者读起来自然随性,朗朗上口。

由此可见,不管是仍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押韵的手法,还是自由诗体的不受限制风格,都仍然传递出了原词的音律美,保持了原词的音律感和节奏感。

2、形式美

中国古典传统诗词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遵守格律的字数,同时特别强调诗词语句的工整、对仗,对于诗句的行数、分节、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但是众所周知,将古典诗词翻译为英语,因为语言的差异导致很难保持语句的工整以及对仗。但是,国内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还是尽量保留了原来诗词的大致结构和基本形式,保留了原诗词的形式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9行,全词21行,而林语堂的英译本译文前半部分为也9行,全词一共21行,成功保留了原文的结构框架。

中国古典诗词在用字、用词、用句方面十分讲究字斟句酌,极力追求文字的简练以及用词的准确。但是,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在用词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时比较难以保持汉语语句原本的简练。但是,国内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仍然十分注重保持原诗语句长短,尽可能确保语言的简洁以及句子的简短有力。例如,林语堂在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时,分别使用了23个词、11个词和20个词。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翻译为:She m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Stoops to silk―pad(1oom,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原词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构成排比,译文也使用了“mund”、“stoop”、“shine”三个动词构成排比,并且保持了顺序、句式、语义的基本相同。在尽可能保留了原词的语句长短的同时,完美地传递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本的形式美。

3、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善于运用各种丰富多样、蕴含深远的意象,往往通过有限的文字营造出无尽的意境,在平凡的意象中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虽然笔墨洒脱,但仍然通过月亮、酒等平凡的意象寄托了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不仅仅需要翻译出词作的表面意思,更应当传递出作者在平凡意象之下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翻译大家都十分注重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因为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各种各样平凡的意象并不仅仅只是普通的意象,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例如,Turner 将“明月几时有”翻译为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其中的“明月”翻译为“glorious moon”,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glorious” 一词不仅仅表示光辉灿烂,同时还有壮丽、令人愉快的含义。而反观原词中的“明月”是指月满之时的圆月,带有圆满之意,因此,“glorious moon”的译法就恰当地表现出了原词作者使用的普通的意象“明月”之下所包含的团圆的思想感情。再如,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翻译为“the sleepless bed”,充分运用了换喻的修辞手法,以“无眠之床”代替“无眠之人”,避免出现“照无眠”的主语,使得原文的意象得以模糊化,这种翻译手法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拓展了原词的想象空间和优美意境。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性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许渊冲、林语堂、John・A・Turner三位翻译大家的英文译本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中充满了各种翻译美学和翻译技巧。各位翻译大家的翻译作品充分展示了翻译诗词作品时应体现诗词的语音美、形式美、意象美,译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原作相近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准确传达出作者在诗词里寄予的思想感情。这些成功的示例为今后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较好的范本,为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

[2]曾芳萍,从语气突出视角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J],安徽文学,2010(5)

篇2

配乐朗诵,陶冶情操。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诗中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中语言美和音乐美。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学生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例如,我在范读时播放了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的轻盈、悠扬、婉转,极好地帮衬着诗歌表现了禅院寂静极美的境界,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和言外之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只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两者糅合起来,就能达到耳听其音,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

诗画合一,领略意境。“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利用幻灯、动画、视频再现古诗词的画境,就成了绝妙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诗中的第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认为不好理解,提出疑问:洞庭湖怎么能把吴国和楚国分开呢?乾坤之大,无与伦比,怎么会在湖里浮动呢?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把课件中“登楼观湖”的视频调出来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立刻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连,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天地似乎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的景观。我再稍加点拨,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作者采用实写和想象结合的手法,是为了要表现洞庭湖的壮阔气势。

配乐解说,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配设解说词,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我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由于诗词的内容不易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写有原文,并在原文的下面注上解说词的透明胶片放在投影仪上,然后通过银幕投放给学生看,说明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它,把它奉为词中的上品,广为传唱。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受排挤,被贬谪到地方做官,因而,词中寄托了他想超脱现实的愿望。由于配上了解说词,学生对词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感情有了逐步的了解,我再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一边随着节奏在手上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把课推向了。这样由情入景,由景抒情,构成了完美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

综上可见,多媒体与古诗词教学联姻能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渐入莺啼蝶舞佳境,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培养就有了保证,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3

1.下列各项中黑体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潜形(qiǎn) 骚人(sāo)

薄暮冥冥(mǐng)

B.霏霏(fēi)皓月(hào)

岸芷汀兰(zhǐ tīng)

C.霪雨(yín)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D.怒号(háo) 舟楫(jí) 心旷神怡(yí)

2.下列各句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子何恃而往?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范仲淹在文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①增其旧制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连月不开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体会。

6.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

7.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对理想境界的认识。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林正大(宋)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汤汤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

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临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

1.联系本词内容,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字“胜”的含义。

①欲状巴陵胜()

②高处不胜寒()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2.从体裁上来看,《岳阳楼记》一文是____________,而这首《水调歌头》则是______。

3.《岳阳楼记》中与本词中的“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这句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请比较“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5.请找出本词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篇4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的第6、7两个小题就涉及到古诗词。

第6题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坡”。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第7题又是这样安排,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 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达相近。

由此可见,古诗词命题方向大体是①考查学生对教材、自读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机械性的默写,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题,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时不能机械记忆,还要注意理解诗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写类题中又有(一)对接式默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写,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专题式默写,如“在反映战争的古代诗歌中,有的写征战沙场,有的写思念家乡。请各位写出喜欢的一句。”(四)是语境式默写,如“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五)是运用式默写,如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少于50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归类,巧妙记忆。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进行梳理,研读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可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等。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分为忧国伤时:杜甫、杜牧;建功立业: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贺、苏辛、文天祥、龚自珍;思乡怀人:李煜、李商隐、晏殊、王湾、马致远。惜别友情:王勃、岑参、李白、刘禹锡;表达爱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白居易、韩愈、常建、王维、刘禹锡等;还可从形象(意象|意境)又分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洒脱(李白)、豪放雄壮(苏辛)、忧国忧民(杜甫、杜牧)、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儿女情长。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象,所以称作意象。常见意象归纳: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动物:杜鹃鸟-①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② 赏心悦目、优美潇洒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苏轼:“潇潇暮雨 子规啼。”常见的意象还有:杨柳(喻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情思),松树(喻高洁坚贞)梧桐 (喻凄凉悲伤),冰雪(喻忠贞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蝉——高洁,莲花——不染,松柏:坚贞、孤傲,鹧鸪——离愁别绪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通过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交织成一幅萧索、衰残、凄凉的图景,抒发了有家难归时那种孤寂、悲伤的感情。(借助意象展开联想,可以体味诗人情感。)

还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诗词按照主旨分类,形成条块分割,构建系统印象。

(一)建功立业篇:如曹操《龟虽寿》;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惜别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忧国伤时篇:杜甫《登岳阳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四)、寄情山水、田园篇:陶渊明《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诗》;(五)、思乡怀人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苏轼《水调歌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飞来峰》;苏轼《浣溪沙》赵翼《论诗》。

通过对初中六册课本的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归类以后,还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 1.以课本为中心切实搞好古诗词教学

特别要在背诵、默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 2.重点落实每一首诗词的名句

无论哪个层次的考试,名句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必须在全面把握诗词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来落实。

 3.七、八年级的考试一般以各年级的教材为主

 4.九年级既要集中落实九年级的教材,又要兼顾七八年级的教材,同时有选择有针对的向课外拓展延伸

 5.训练促巩固

篇5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中职生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获得阅读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为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提出的学习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变化要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中级技能人才、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中职教育目标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那么,无论中职生的专业技能还是文化学习,都必须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现结合教学体会,谈一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感受情感熏陶,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巧设情景,激发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部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探求新知。如教《论语十则》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同班的同学,同样的老师和课程,可有的同学能轻轻松松学好功课,有的同学很努力却成绩总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经提出,便很快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是有的同学天生聪明,有的天生愚笨,有的……”课堂上很多学生满脸疑惑,陷入思考,于是,教师趁机引出:“这是由于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造成的,你们想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吗?请大家阅读《论语十则》”。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激发探究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鼓励质疑,积极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根据内容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当学生看文章提出问题后,教师进行筛选,确立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为什么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让学生在自读中探究问题,慢慢地感悟文章中的语言。最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因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数不尽的苦难,命运悲惨、凄凉,因而她的灵魂才高贵华美。盘剥人的人,死后肯定不高贵。”在这里,不仅使学生弄清了“紫色”的象征意义,也自然地教育了学生一种为人处事之道。学生在阅读探究中展现了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

三、比较阅读,深入探究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阅读是理解、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引导学生回读的《水调歌头・游泳》,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探究:“两首词都写了长江,诗人笔下的长江各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就自然地发现出两词的写作方法、写作背景及表达主旨的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了长江的激荡、雄伟、刚健和粗犷,诗人这样写是用长江衬托古英雄轰轰烈烈的业绩,表达一种不平静的心情。《水调歌头・游泳》描写了长江的浩大宽阔、动静相宜,诗人这样写也是根据题旨的需要,用长江来展现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以及广阔前景,抒发轻松、愉悦与自信、自豪之情。两词都是描写长江,但苏轼采用的是直接描写,采用的是间接描写。通过多角度的比较,使学生有目的地深入阅读,不断发现问题,了解不同的作者,所处的背景不同,为了表达不同的意思,赋予了同一描写对象不同的特征。通过比较阅读,也使学生对长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技巧。这样的比较阅读,远比单独讲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方法、写作背景及表达主旨的印象来得深刻,效果也好得多。

四、展开想象,引发探究

篇6

1.水何澹澹,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杜甫《望岳》)

9.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白头搔更短,________。(同上)

11.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

13.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同上)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18.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同上)

19.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1.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李商隐《无题》)

24.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5.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6.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7.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8.________,亲射虎,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_____。______,又何妨!(同上)

30.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1.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同上)

3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3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同上)

3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6.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同上)

37.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9.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同上)

4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用诗文原句或自己的话填空

1.《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行路难》中最能表达诗人李白坚信理想抱负一定能实现的倔强、自信、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忧国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创造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描写沙漠风光,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描写饯行场面,帐内帐外互相映衬,表现友情浓烈深挚、心胸豁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送别场面,把离别的惆怅深情融于雪景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迁的豁达胸怀,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戒备森严,不可侵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用烘托手法描写将士们黄昏练兵,威武雄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描写深夜奇袭敌人的悲壮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在《赤壁》中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2.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2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____,_____。

24.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白描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______。

2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6.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9.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0.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离京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2.描写夏景的。3.描写秋景的。4.描写冬景的。5.咏雪的。6.咏莲的。7.咏菊的。8.描写高山的。9.描写山水的。10.描写花的。11.描写鸟的。12.咏叹花鸟的。13.描写登高远眺的。14.描写洞庭湖的。15.描写长江的。16.涉及黄河的。17.蕴涵深刻哲理的。18.描写征战生活的。19.描写战地红旗的。20.描写农耕生活的。21.描写农村淳朴好客风尚的。22.直接描写真挚友情的。23.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24.情景交融抒发惜别深情的。25.抒发爱国情怀的。26.抒发理想抱负的。27.托月抒怀的。28.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29.抒发忧国思乡情怀的。30.咏叹历史兴亡的。31.以古人自喻的。32.巧用历史典故的。33.抒发思亲情怀的。34.描写大海景象的。35.描写塞外风光的。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名句或者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___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___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

1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

1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_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_________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

25.沙场秋点兵:_____________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

28.写出出自《〈论语〉十则》的六个成语,并任选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写出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出自《岳阳楼记》的五个成语,并任选两个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醉翁亭记》的两个成语,解释其现代常用义,并各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自选话题,用出自《出师表》的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出自《鱼我所欲也》的成语是哪一个?对这个成语,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理解?请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

【关键词】古诗词 释词解句 展开想象 敲词研句 知人论世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其或生动凝练的语言,或清丽优美的形象,或含蓄丰富的意境,或哲理深刻的思想,无不给人以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

2010年我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2011年增加到20首,2012年更是倍增为34首,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最大亮点。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唯有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而使中国古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

一、释词解句,疏通诗词大意

去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二、展开想象,再现诗词情景

想象是诗词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更是一幅绝妙宏伟的画面。诗人独具匠心地选取了沙漠中最典型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浩瀚无际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而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含义发挥无尽的想象,设想身处奇特景象之中的感受,借助四个典型意象描画出雄浑壮美的画面,再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学习活动为理解作者的心境作了重要的铺垫,通过引导学生便能发现:广阔的天地背景恰恰衬托了作者孤独、漂泊的感觉,两句诗是对前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

这样的想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敲词研句,品味诗词意境

在欣赏诗词时,一定要敏锐地捕捉到诗词中最关键、最传神的字词来品析,进而把握诗词的内涵,这样才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通过关键词句去理解诗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摹客观事物和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011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词阅读(苏轼《水调歌头》)的其中一道考题是: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这道考题提示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抓住这些字就能“品”到全文用词之精妙,“品”到人间亲情之真挚,品到诗人心胸之博大,志向之高远。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炼字遣词的功夫,学生锤炼语言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俗话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即最能概括诗词内容,承载诗人思想感情的字或词语。抓住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关键。如李煜的《相见欢》,上阕寥寥十几字便使笔端所有景物都着上了寂寞凄冷的色彩,而这样的灰冷色调皆因下阕道出的十八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二字作为诗眼,道出了千端愁绪,万般悲凉,而作者更将这千愁万绪以“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教学时抓住“离愁”二字来品味这首词,学生对亡国之君的难言滋味也就能有一定的领悟了。

古诗词中许多词语字浅意深,言近旨远,如果能提醒学生抓住去分析体味,就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诗境、品味诗情。

四、知人论世,把握诗词情感

古典诗歌虽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亦即“诗言志”。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诗的内容也大多与社会背景结合紧密。因此,在品读诗词文本之外,更要探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境遇,才可能对作品深入地探知、把握。

教读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学生可以从诗作表面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先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教师还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曹操一心要统一中国,此时他正是统率大军打了胜仗。凯旋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遂即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了这些,诗人通过大海吞吐日月的形象表达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就不难理解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无定法”,但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要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古典文化的斑斓色彩,从古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中受到健康的熏陶。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85—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质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通过阅读教学中学生、师生、文本之间对话实现的。

一堂有内涵的语文课,应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生活多层面的对话中,在教师理解、尊重的目光中,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导下,学生认真读书,悉心倾听,深入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完成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心理状况所决定,所以它们对同一种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避免学生违背了文本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 避免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独特体验”; 避免学生脱离了科学性质的“独特体验”;而正确独特体验的形成和深化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多次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这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因此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形成独特体验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及时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并结合品读文中有关语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课堂活动中凸显学生与学生、教师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教师应该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灵活、客观地对学生的体验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应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

例如,教《麻雀》一文时的片断。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落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脸红)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认为不要增加不必要的牺牲,对吗?

生: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再孵一只小麻雀。

师:这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挺会保存实力的,但是,你难道就忍心自己的孩子活生生被猎狗吃掉?

生:我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一试就输定了;去试试,也有可能战胜对方,论身躯、体力,老麻雀不是猎狗的对手,但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吃掉,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你有胆有识,勇气可嘉。

老师尊重那些尚显幼稚的想法,并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疏导,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互相启迪,互相激励。

篇9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颂读;鉴赏

曾一度未列入考点的古诗词、名句的考查以填空的形式又回到了现在的试卷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古诗词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关于诗词的教学,要侧重于诵读与鉴赏两个方面,主要依靠学生反复审读和自行领悟。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不能仅强调背诵,还应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从能读诗过渡到能读懂诗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关于诵读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用读来带动诗歌的学习并加深对其领悟。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最感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背诵,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背诵效果,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条方法。

(一)要求课前背诵。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意蕴丰富,有的篇章前后的跳跃性特大,背诵起来难度颇大。而学生普遍而言记忆力较强,鉴于此,我要求学生在背诵诗歌时先不全篇背,而是一句一句读熟直到背诵,然后将每句开头的字写在纸上,照着这一顺序像线穿珠子最后全文背下来。这样反复几次,一首诗或词就基本能背诵了。

(二)结合课堂分析背诵。有了第一步的初步背诵,学生对全诗就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就应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让他们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来巩固记忆。

1、提问法。教师通过对文章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必须用原文回答的问题来力回答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2、图示法。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图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层次清晰地记住文中内容。如在《指南录》后序中,可根剧作者的逃亡路线制定一个路线图来进行背诵。在《梦游天姥吟留剧》中,可抓住作者梦游的路线、所见所闻来指导背诵。在《木兰诗》中可按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辛苦生活、辞官归乡、换上女儿装的脉络来背诵。

3、设计画面法。诗歌的意蕴丰富,可以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图画来促进理解背诵。如在讲吉马致远的《秋思》、王维的《山居秋瞑》、辛弃疾《清贫乐・村居》、“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均可采用此法。

(四)课后巩固背诵。许多东西是很难永久地记住的,学生所背的东西也一样。时间长,再熟悉的也会生疏。因此,对于课后巩固这一环节也是不可小看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每天辅导时抽几分钟把以前所学的记忆,这样花时不多,却能做到事半功倍。当然,利用课堂促进学生背诵不只这些方法,还可提据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如讲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唱歌的方式教大家背诵。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应注意学生的反应,尽量做到让他们在愉快中完成诗词背诵,这样才有利于学习的进步。

二、关于鉴赏

(一)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比如李白,他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多用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知道了这一点,要理解他“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不感困难了。而作品的创作背景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主题,因此在鉴赏中也是不能忽略的,比如我们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了他的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他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期盼了。

(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结品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审美单元。鉴赏时,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想和想象力,将各组意象串联起来,然后再从整体上解渎。同时,还应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等来鉴赏诗歌,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而王维《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则给人一种幽静恬适之美。再如“风静花犹落”静中风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等等。总之,无论是意象的串联还是辨析,都得靠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想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愁恩、别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杜鹃”是悲切的象征,如“梨花雪,不胜姜断,杜鹊啼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鹊声里斜阳暮”;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些意象已成为汉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在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提高鉴赏水平。

(三)意境。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也即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因此,我们常说的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是表现古典诗词主题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诗歌意境的鉴赏,主要就应抓住这几点,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帮式中应对自如。

篇10

关键词:感染力;翻译技巧;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5-02

翻译讲求“信、达、雅”,即信息准确,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流畅;翻译词语得体,追求文章的简明优雅。所以,从“雅”的角度而言,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情感性的艺术活动,尤其是俄汉文学翻译更能体现出译者外译(从母语译成外语)和内译(从外语译成母语)的水平和创作力。为此,在俄汉文学翻译课上培养学生直观感受、发问思考、讨论比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相应地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以完成翻译这一主体目标。

一、直观式教学法为俄汉文学翻译作准备

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人物语言和行为来反映现实生活,其语言表述具有充分的感染力。而如何将俄汉文学作品翻译得入木三分、传神切景是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学生应了解俄汉文学作品的原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创作手法和风格,以便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如果课上教师索然无味地平铺直叙来传达这一信息,只能是事倍功半,使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兴趣。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直观式教学法作为翻译的准备导入是尚佳的选择。比如:翻译课上可以借助教学幻灯片、音频或视频材料导入,学生通过声音、画面可以从感官和心理上同时产生直接感受,能够尽快融入到原作者的创作世界和情感之中。

其次,为了保持原作的倾向性、时代色彩、民族情节,学生还应了解作品涉及的时间、社会背景以及特定人物的行为特点等等。鉴于此部分内容涵盖面较广,可以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直观”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鼓励学生采取制作图片、现场表演等直观形式展示作品所描述的代表性事件、主要人物的语言及行为特点。用形象翻译形象,再现原作那一时期的场景,并保持其艺术感染力,会使学生能够与作品融为一体,有如身临其境,为接下来的翻译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次,教师在课上应给予学生直观的理论指导。在最后一个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对作品及原作者总结概述,并将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列举出来作为实例,从中讲解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种翻译前的“热身”和直观的理论学习可以使学生将直观感受和理性相结合,更加恰如其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

二、启发式教学法为俄汉文学翻译打基础

对俄汉文学作品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它并不像翻译政论作品一样,要求确切表达每个词的词义、分寸和行文气势以及逻辑重点等等,而是发挥译者自身的创作性,把原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创造与之相应的美学价值。因此,在翻译课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情况,在基础的翻译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翻译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给奥涅金的书信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为什么一位清纯高傲的女孩会主动给奥涅金写信?当时沙皇统治时期,她作为地主之女会有怎样的爱情表白和定义?她会以怎样的语气和口吻完成这封情书?”带着这份思考学生将会把这封书信翻译得优美生动、震撼心灵。

当然,学生还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由大家共同思考解答。如达吉亚娜写给奥涅金的书信中的第一节诗:

Яквампишу----чегожеболе?

Чтоямогуещёсказать?

Теперь,язнаю,ввашейволе

Меняпрезреньемнаказать.

学生会提出疑问:“情书的开篇融合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呢?是积极的还是悲伤的?”对此,教师只作引导,主要鼓励其他学生从整体入手,先翻译书信的主体部分,以从整体上理解信首诗句的情感。信中提到:“请你想想:我在家里孤孤零零,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证明女主人公的生活孤苦无依;“可是人家说,您不愿跟人交往;这穷乡僻壤到处都惹您厌烦,而我们……没什么可夸耀的地方”,此句则体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自卑与胆怯;而“你的身影曾在我梦中显露,我虽没看清你,已感到你的可亲”足以说明女主人公对奥涅金难以言传的爱意。通过以上书信中的诗句,不难想象信首的几行诗恰恰是达吉亚娜胆怯、伤感、羞涩、满怀期待的情感的表露。把握这一情感主线,学生便可以思量出译文的情感性,达到思想的升华,反复斟酌女主人公写信的语气,翻译自然运笔自如,若行云流水。

我在给您写信----难道还不够吗?

我还能再说些什么?

现在,我知道,您完全有理由

用轻蔑来对我加以惩罚。

这段信首诗句的译文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感染力,达到了情感的完美传递,也就达到了翻译的“雅”。因此,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并融入到主人公的时代与内心状态中。反之,对汉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亦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以整体见细节,这样才能译出更完美的译文。

三、讨论式教学法为俄汉文学翻译提升水平

对于一些俄汉文学作品的翻译看似容易,实则深奥。如果在翻译课上追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案,意在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应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课上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个方面、各个侧面积极思考-探索-比较-讨论-翻译。这种正面主动的学习活动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学习,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在俄汉文学翻译课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是二者结合的形式。分组讨论是以相邻的4-6人为一组,全班讨论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就某些共同性问题或分歧意见由教师组织进行。例如叶赛宁的《夜》中的一节诗行:

Серебритсярека,

Серебритсяручей,

Серебритсятрава

Орошённыхстепе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一节诗行展开分组讨论,之后相互比较译文,评出最佳的方案。难点在于这一节诗文中三次运用了同一个动词“серебрится”,而翻译讲究炼字,一字多解,才能产生不同寻常的效果。因此,该诗节的翻译要避免词语重复,更要注意诗行的格律与意境。

译文1:河水闪着银辉,

小溪泛着银光,

浸水的草原上的青草,

也呈现出银色的光。

虽然译文1的翻译注意到了诗文的格律,但在译文中缺少“夜”的意境和美感。

译文2: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译文2的翻译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积极创作之后得出的佳句,具有一种奇妙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小组之间可以针对这两种译文进行比较,展开讨论。从翻译的角度,译文1只做到了“达”,形似神离,而译文2则体现出翻译的“雅”,通过“银星万点”、“银波荡漾”、“闪着银色的光芒”这些精彩的修饰语将夜的寂静与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通过这种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实践翻译、分析、比较、讨论,学生会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同样,翻译汉语文学作品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进行讨论比较。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翻译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尤其是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难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存在差异,不同的语言在表现同一事物或形象时使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形象或重点语义,有时需要改变原文中的形象,甚至所指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积极指导学生就具有代表性的词句或形象展开全班讨论。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的翻译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翻译各不相同,分别译成:“красавица”,“красива

яЛуна”,“красота”等等。对此,教师应及时调整并把握讨论方向,提示学生诗歌翻译重在传情达意。虽然词中的“婵娟”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嫦娥”或明月,但从整体而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指要好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打破空间的界限,用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分离的好友连在一起,达到精神上的相通。其实是表达了千古离人之愿及对亲朋的相思之情。所以,应该将“婵娟”这一中国特有的形象进行意译,将其融入到诗句之中,完全可以译为:“Лишьбыдружбабылавеч

ной,вразныхместахмыдумалио

бодномитомже.”这种译法传神切景,达到了与原作品内在的情感交融。

从上面的例证可以看出,讨论式教学法可以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讨论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翻译技巧和水平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翻译的增减、转换、分合等方法,在俄汉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拘于原文形式与形象,真正译出情感、传出意境。

总之,俄汉文学作品互译时不存在“等值”或“等效”的译文。因主体主观、客体客观、文化、思维、信息传播、社会历史等因素的作用,译作与原作之间最终只能是尽可能接近,达到极似的效果。因此,在俄汉文学翻译课上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文学翻译的能力和水平,使其翻译更加贴切传神。在翻译的准备阶段运用直观式教学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体验作品的情、意、境;在翻译的基础阶段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作品语言和形象的生动性;在翻译的高级阶段开展讨论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相比较、讨论,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作力,达到翻译的传神切景、形神兼备的境界。这三种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翻译课上将三者合为一体,恰为俄汉文学翻译的达成助力添彩。

参考文献:

[1]蔡毅,孙桂芬.俄译汉教程[M].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