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简介范文
时间:2023-04-09 16: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的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建造技法
传说,时候有兄弟两人,叫做和盘生。在一次出海捕鱼时偶然捕获了龙王太子,龙王因此暴怒,连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湮灭了日月,天地瞬间陷入黑暗。兄弟俩杀了龙王自己创造天地,因变得不完整,就用云来补天水来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摇晃不稳,于是兄弟两就搬来四座大山和四只鳌鱼顶住天地,天地最终造好后,但是二人却一同死去。洪水中,有兄妹两赵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过灾难,结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就是居住在苍山之下,洱海之边的大理白族来源的传说。虽然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最为集中的确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是白族人民最为集中的居住地。这里主要有山地、平坝、河谷三种地形,因为这里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有干湿季之分而无冬夏之别,除部分河谷地带和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四季如春之称。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结构属于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墙式的土木建筑。它基本上传承了云南汉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又自有发展,把木结构的力学和美学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许多过去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房屋中,不难发现许多官式与民式结合的影子,这是由于历史上云南远离汉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级制约相对较小而造成的。大理现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护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其中不乏许多封建豪绅与官吏的大宅,结构复杂讲究,装饰精美,构造灵巧;同时在众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体会到最简洁的木结构的风采,而且这正是传统民居结构的精华所在。以下就从不同方面对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进行表述与分析。
1大门
大门是白族民居中的重点装饰之一,她所占地位非 常重要,相当以“脸面”,作为白族民居庭院“龙头”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水”门楼,即在物质层面上起到出入开闭、实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层面上起到彰显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作用。她的造型及其讲究、复杂,这也彰显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画工。透过大门, 我们可以看到主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主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大理民居中,“家”的观念,院落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在大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装饰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作为家庭生活表征开端,门成为民居装饰的重点。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人生地位的情感,在民居的大门装饰中显现出来。“门楼”是民居总入口的标志,常作为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点,它不仅限定了每个建筑空间环境的范围,而且形成了这个空间的开始以及前一空间环境的终结,白族民居的大门按规模可以分为两大类:
(1)有厦大门。有厦门历史悠久,从形式上相对于无厦门,他要复杂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头式的简单结构,于“三滴水”结构为主的则是官宦人家,不仅装饰华丽,结构也较为复杂。所谓滴水,指的是白族对瓦屋面的称呼,比如,“三滴水”大门,即由一高两矮两层屋面组成,形式与三间牌楼上部的做法较为接近。(2)无厦大门。无厦大门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形式,简洁大方一般商人较喜欢这类形式的大门,显得庄严得体。(3)庭院。庭院有漏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两侧较小的庭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从布局上也是属于“一颗印”形式的建筑。根据功能布局,有正房、下房、厢房之分,也就是三个开间两层楼的结构。正房,一层中间时会客议事厅,两侧次间为卧室,右侧是老人居所,左侧是新婚夫妇的居所;楼上一般不住人,中间供奉祖先、菩萨、神灵等,两侧次间是储藏室,储藏粮食杂物。(5)照壁。与大门相似,在正房或大门之外,按形式可以分为三滴水、独角、带窗洞三种。三滴水照壁,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的都可以用,而独角照壁和带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用。带窗洞照壁规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龛,用来祭祀天地神灵。(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种。1)一坊布局。也叫独坊布局,通俗的讲只有一间正房和照壁围合而成,房间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的。2)两坊布局。两坊布局,就是一间正房,和一间坐西向东的厢房,其他地方是爱芳捉着照壁或者是围墙。3)三房一照壁布局。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间,厢房两间还有正房对面的照壁围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个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厢围合而成,中间一个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庭院,四方分别有一个小天井。5)六合同春。就指两个庭院,大多是由前面所述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合而成的。
2建筑模数与尺度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一样,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在建造中也有相对规范的量度与尺度。这样的规范是从历代建房工匠言传身教,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的,在现在仍运用于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大理传统民居中最常应用的规模计量单位是间架。间是指开间,架是指屋架,或是指上面驮几根檩条的大梁,也就是代表了进深的长度。有了开间的大小、进深的长短,自然也就决定了一个可使用的结构空间的体量规模,一般称之为一间。而民居的开间、进深的大小皆以营造尺为度量标准。当地是用清代木工营造尺,1尺≈32厘米(大理地区所用的老尺是37.6厘米)。由于普通民居中极少使用斗,即使内外檐中使用部分斗构件,也是装饰性的,因此没有引用“斗口”概念。由于受木材材料特性及经济性的制约,民居的开间(檩、枋的长度)、进深(梁的长度)都不可能太大。一般开间为9尺到1丈2左右,如9尺、1丈、1丈1尺6寸、1丈2尺等,即320厘米~390厘米之间为最常用。正房进深相对于开间来说稍大,一般进深为1丈4尺~1丈8尺不等,常用1丈4尺、1丈6尺,即520厘米左右。在漏阁和厢房中,开间与进深都相对要减少,在这里可以体现出院落中房屋的等级划分。如漏阁开间9尺,进深1丈。以当地工匠杨富泉所绘制的房基平面草图为例,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理民居一般建房的尺度控制:
一个开间1丈、进深1丈6尺的间架,可获得约16平方米的标准间的空间体量,在期间安排家具、用具及进行日常活动完全够用,并且可取得较充足的日照。同时由于民居运用木构柱梁结构,空间组合便捷,可以较容易地改变墙置而扩大使用空间。所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用材虽小,但其实用效果却十分灵活。层高一般为“上七下八”,即上层高七尺,下层高八尺。在地形制约或材料受限时也会灵活变动。前后柱“见尺收分”,即柱高一尺,柱身则向内侧倾一分。这样的做法比较多见,是传统木构架建筑增强稳定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每个柱径上大下小,更有利于提高木构架整体的抗震性能。
3结构体系分析及材料运用
白族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体系一致,也可分解为承重结构、屋面构造、维护结构以及地基和基础几个部分。
3.1承重结构类型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由于不同地域产生了结构类型差异很大的不同种类,按材料可分为木结构、土石墙结构和竹结构等。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数木结构,其历时也最为悠久,灵活性也最大,是中国传统民居结构体系的主体,也可以说,中国建筑史是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史。按木构件组合方式,可以分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等数种。白族传统民居承重结构属于抬梁式楼屋系列构架。具体地说,一般的传统民居的平面组合皆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地将其结构体系按间划分为一榀的、横向的、由柱及梁组合成的三角形。各榀屋架间搭以纵向的承重檩条,以及联系用的枋木。檩条上钉上椽条,之上没有望板,这也是白族广大民居构造上的一大特色。椽条形成前后两坡的屋顶构架,如两山的檩条不出挑,则为硬山;若挑出,则为悬山。民居主进深一般为五檩,因属地震多发地区各排架皆增加金柱或中柱,同时底层有厦廊或披檐,二层有出挑或吊柱等形式。总的来说,其结构形式较为成熟,构架形态大致统一,各宅用房进深尺寸相近,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当地环境的非常成熟的结构形态了。当地的这种构架形式为了适应不同方式的居住活动,在形态上也有变化。比如在正房中,中架常常中柱不落地,扩大了室内空间,提高了使用灵活性。而在山架上则采用多柱落地,外观与穿斗式屋架相似,这样大大加强了屋架整体的稳定性,常见的有“五柱落地”、“六柱落地”等。
3.2屋面构造方式
白族传统民居屋面构造与云南汉族地区传统民居基本相一致,都属于筒板瓦屋面。在造型要求和构件复杂程度上都相对较高,不仅拥有丰富的技术含量,而且具有相当水准的艺术价值。屋面灵魂――瓦。建房所用的瓦是用就地取材的陶土烧制加工的青瓦,是最经济、最方便的选材方式。主要的瓦构件是筒瓦和板瓦,其他还包括勾头、滴水、燕子瓦、蓑衣瓦、瓦舌等等辅助构件。烧制青瓦的陶土就取自沙溪坝南部、江尾村等地,水灰比为1∶2,通过用牛踩实、拌和、制泥马、制坯、烧制、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青瓦。一般一窑烧制的时间大约是15天左右,如日照良好,一天就可晒好,但阴干不宜开裂,所以一般要再过4~5天才可出厂。瓦之间、瓦与屋面之间联结只用灰浆粘结,并无木望板和挂瓦条。很多民居屋面瓦只是干摆于椽条之上,用其自身的重量相互搭接,构造也很稳定,而且防水性能并不劣于灰浆粘结的瓦面,反而更有优势,只是在外观造型上略逊于前者,一般使用在等级较低或刚建成的民居上。在屋面坡度处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五分水”,即短柱高与其柱间梁长度比是1∶2。也有一些屋面采用“四分水”和“六分水”等,但经过多年实际使用的检验,“五分水”的升起是最有利于排水的,在视觉效果上,也是当地白族人们最能接受的屋顶外观坡度。屋面正脊两端通常起三寸,也就是在三开间的正脊部位两边开间的脊檩两端向上斜升三寸。在大理,常常会做成升起四寸,相对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三间升高两寸”更加提升,使得屋脊在整个传统民居立面效果的表现上更为传神,也使得当地民居的白族特色更加显著。
3.3墙体结构
民居墙体一般为土质墙体,即夯土墙与土坯墙。两者相比夯土墙由于墙体更为密实,保温隔热性能更为优良而多被采用。但是土坯墙施工简便,周期较短,在许多内墙和相对等级较低的房屋外墙上较多采用。还有在山墙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收山部分不易舂打,所以会用土坯砖代替,两者结合使用。墙体的制作在大理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还存在一些细微处的差别:如在大理古城和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其墙体转角为了美观和坚固,采用砖砌包裹,即是所谓的“金包玉”。但在沙溪,这种做法却不多见,一般只是把转角处的墙体线脚处理成弧线即可。为了防水和美观效果,外墙面有些会粉饰涂刷,但大部分民居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则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只有土质的本色,但生土建筑感极其强烈,墙所用的土就取自大理坝子内。多用的是村庄附近的生土,在大理地区,土质普遍胶性较大,易开裂,所以取土时会故意挖取含沙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增加墙体的粘结性。取土时间最好控制在3,4月份,因为这时的土质不干不湿,粘性适中,而7,8月份土含水量太大,不宜使用。生土取来后,要放置一年以上,目的是让雨水浸泡一下,土质发酵,增强其粘结性。用当地最简单、最直观、又是最有效的检测办法来对墙所用的土进行土质检验,具体方法可归结为“捏起成团,落地散开”。在墙体加固处理上,当地工匠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如果土质条件优越,粘性好,且含水量较低,在墙体干燥成型后并不易开裂的,最好保持原有生土材质的状态,不加入其他骨料。可以说,这样是最完美地把自然材料运用在人工建造过程当中了。如果,土质的含水量过大,在墙体干燥后,极易出现裂缝,造成墙体的结构破坏,严重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会采用在取土后,掺加骨料的做法来改善土质。一般可以加入约合整体用土量的1/3的含沙土,进行拌和,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土质粘结性的前提下降低含水量,增加土质干燥后的拉紧程度,提高墙体抗裂性。在沙溪一些工艺较落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有些墙体用土中还会掺加如麦秆、玉米秆、卵石、碎瓦块等骨料,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如果骨料过大或过多,会影响墙体的密实性,降低夯土墙的保温隔热、功能,同时对墙体外观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夯土墙打过程中,在第二板以上,每板层(一般一板高1尺5)都要加进竹筋,竹筋长约一丈,由当地产毛竹压扁放平即可,工艺简单、方便易行。夯土墙一般为两尺宽,在夯实第二板后要进行收分处理,一般是单侧由下到上逐渐收进;还有做两侧同时收分的,收分程度也是同柱子一致――“见尺收分”,这样可以更加增强墙体的稳定性。
3.4基础与石脚
传统民居中的基础主要由地下埋身和地上石脚组成。关于地下埋身传统做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当地所产的石材――龙骨石为骨架,填充沙土作为粘结剂,缝隙中再添入小石块料加固即可。一般埋深50厘米左右,如地质条件较差,可以埋深50~100厘米,之下用素土夯实;宽度大约2尺半到3尺,这样可以宽于地上的石脚和墙体,增加基础的稳固程度。相对于地下埋身,地上的石脚的处理则显得更加考究,工艺也种类繁多,造型上更是千变万化。从材料的选择上来看,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主要用于石脚砌筑的石材有红砂岩,白沙岩,龙骨石,米花石等等。其中要数龙骨石的质地最好。龙骨石主要成分是形成钟乳石的碳酸氢钙,颜色灰白,且有透明感,质地坚硬,不易腐蚀与风化,不溶于水,作为石脚的砌筑材料非常合适。取石后,一般是做粗加工,只打磨一面,并凿成大小相近的不规则形状,砌筑时可以直接对边干砌,也可用灰浆粘结,形成类似冰裂纹的外观效果,当地称之为“洞宾纹”。石脚一般也做到两尺宽,这样可以与基础和墙体很好地连接。高度则会受当地地形条件影响有所差异,不过都会有10~15厘米的埋深,与基础相连。露出高度通常是在30~90厘米之间。由于龙骨石的价格相对昂贵,许多民居中采用的石另一种在大理地区非常见到的石材――红砂岩。它的成分主要是氧化硅,含沙量大,质地相对较疏松,但质量相对于龙骨石要轻得多,价格也便宜很多(长1.4~2尺的红砂岩的价格大约为3元/块;而龙骨石却要5元)。红砂岩的质地较疏松,但利于加工,这就在加工费用上面又节省的不少;在砌筑下料时,红砂岩的石脚砖块较为规整,可称作“五面石”,即向内一面不做细加工,石块的尺寸相对于龙骨石的材料也小得多;砌筑的方式则有一字排开,错缝搭接的,也有一拐一丁的、两拐一丁的等等。但由于近几年政府对山体景区的保护加强,已经禁止再到山上采石,所以现在大多数家庭在盖新房的时候,会选用龙骨石作为砌筑石脚的首选材料。当然这也与广大百姓这几年经济状况逐步改善有原因,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于是使用龙骨石这种材料变成了许多普通农户可以承受的起的材料。总体来看,大理地区的白族传统建筑,是一种基于当地实际地理环境和本土材料的基础之上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典型的本土建筑风格,这也正是吸引我们前去研究的价值所在,当然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正如蒋高宸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对传统建筑的研究,目的主要在寻找一种鲜活的精神,而不是在于复活某种僵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勇,骆中钊,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三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篇3
关键词:铁 ;血红蛋白;儿童
铁是人体最容易缺乏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可能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因素,是我国主要公共营养问题。反复呼吸道感染和铁缺乏在儿童时期都较为常见,我们就2012年5月~2013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儿童(其中大部分为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铁、血红蛋白测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6个月~12岁的453例儿童为检测对象,其中6~12个月46例,男26例,女20例;1~2岁164例,男96例,女68例;3~6岁151例,男98例,女53例;6~12岁92例,男54例,女38例。检测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1.2方法 分别采集全血及分离血清,全血用于血常规检测,操作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将一滴患者的分离血清滴在血清铁检测干片上,并通过扩散层均匀分布到下面的试剂层,亚铁离子在试剂层与染剂结合,并形成有色化合物。加入样本后孵育干片,经过1min和5min分别测定得出结果。血清铁我院参考值为9.0~32.0μmol/L;6月~6岁儿童正常参考值Hb≥110g/L,6岁~12岁儿童正常参考值Hb≧120g/L。
1.3仪器和试剂 采用强生VITROS 350生化分析仪及铁测定干片、质控品。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的XS-800i血球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液分析检测试剂及质控品。
1.4 统计学处理 4个年龄组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儿童血清铁及Hb含量减低。通过χ2检验,血清铁降低程度在各年龄组之间比较,χ2= 39.78,χ20.01,3 =11.34, P0.05,无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6个月~12岁儿童血清铁及Hb检测结果 见表1。
注:*6岁~12岁儿童Hb≥120 g/L,** Hb
2.2 6个月~12岁儿童血清铁及Hb含量在各年龄组的性别分布 见表2。
注:*6岁~12岁儿童Hb≥120 g/L,** Hb
3讨论
3.1 铁元素在人体内参与血红蛋白及各种酶的合成,有促进造血、能量代谢、生长发育和杀菌功能,人体缺铁易得贫血症和传染病。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常见病之一。本次资料显示:6个月~12岁儿童中铁缺乏率及贫血患病率比较高,分别为53.8%和20.5%。特别是0~1岁组铁缺乏率达56.5%,贫血患病率达41.3%;1~2岁组铁缺乏率达64.1%,贫血患病率达23.2%;3~6岁组铁缺乏率达59.6%,贫血患病率达15.9%;6~12岁组铁缺乏率达25.0%,贫血患病率达13.0%;表明年龄越小,铁缺乏率及贫血患病率越高。
3.2 我国目前贫血患病率平均在20.1%左右,但2岁以下儿童则高达31.1%,其中缺铁性贫血2岁以下儿童是24.2%[1]。本次资料2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占27.1%。
3.3铁缺乏可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消化、肌肉、皮肤、免疫等器官免疫功能障碍,易患感染性疾病。缺铁也可能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可使机体多系统受损,影响铁的吸收和代谢,从而又加重铁缺乏[2]。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微量元素铁缺乏现象,而血红蛋白变化滞后,可能与免疫功能的损害有关[3]。本次资料大部分检测对象为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铁缺乏在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能在儿童早期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铁及血常规的检测,预防或降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同时适当补充铁剂,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我国亟待建立缺铁性贫血的统一诊疗标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3.
篇4
一、 教学计划中要重视衔接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首先,老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对衔接教学工作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并且以后一步一步得以实施,使计划具体落实到实处。具体做法:(1)高一入校后,及时研究教学过程中衔接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并在相关教学内容中逐步完成。并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寻找工作的得与失,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2)要选出几位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选编学生在学习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解决,并且开展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3)针对某些具体问题,适当开设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内容。(4)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手段,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容易混淆的问题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机械波的形成、传播等。(5)利用课外开设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与学习、生活、科技有关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有趣的探索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适当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及时弥补数学知识的不足缺漏。
初、高中教学内容中知识的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弥补所缺漏的知识。如:在讲到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不熟练,解三角形能力也比较差;还有特别是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差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要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复习和讲解。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且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要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板书,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高一物理中的“重力”、“浮力”、“摩擦力”、“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功率、机械能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它们又恰是各相应章节的知识的“衔接点”,从这些“点”延伸出去,使新内容成为这些已有知识的延续和拓宽,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处理好教学要求的衔接
虽然学生上完初中,有一定的物理知识,但仍存在医学心理障碍,如经验性结论,思维定势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除了依据大纲、教材、考纲、考点外,还必须考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过急、过高,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紧张和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兴趣入手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切忌一步到位。如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对受力分析一开始不能要求太高,应先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有问题,就及时发现,及时排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并相应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如: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发现矢量运算是学生难点;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对定律的应用是难点。根据多角度,全方位剖析知识的具体情况,应该放慢进度,上相应内容的习题课,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
四、 处理好思维能力的
刚步入高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学生进入高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学生习惯的形象思维,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或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1、 培养学生自己学会概括总结,并得出结论。
人们的思维往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的,学生也常由此做出判断,但有时是错误的,例如在分析抛出的铅球受力时,初学者往往会说:铅球受重力、推力、阻力。受重力、空气阻力没问题,但这个推力的有无,必定有这个力的施力物体,那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会回答说:人手。接着反问:人手随铅球一起飞出去了吗?学生会说没有。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经验分析的推力没有施力物体,那它必然就不存在了,因而从根本上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功能,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由前人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逐步完成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为此在第一章中为了说明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发生变化,设置挤压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在学习反冲运动时,设置水火箭实验,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设置拍手实验,让学生感受体会。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生产、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推理做出结论,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另一方面也达到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的目的。
3、 逐步传授物理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和题目,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思维能力过渡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点明方法、指导思路,使学生按照预定的方向去思考,做出结论。出错误后,指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在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时抓本质、抓关键,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五、 注意学习方法衔接和过渡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内容,不但知识内容浅,而且能力要求也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教学却逐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这些能力刚上高一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靠死记硬背,靠套公式解题,不注意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衔接和过渡。
1、 先教学生怎样学高中物理,学习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什么。
在序言的教学中要突出把学习方法告诉学生。(1)在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时要注重理解。理解规律、概念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表达形式和与此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能辨别有关说法的正误。如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谁起阻碍作用——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B.阻碍什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C.怎样阻碍——增反减同;D.阻碍不等于阻止,仅仅只起到延缓磁通量变化的作用;E.阻碍也不意味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实,有时相同,有时相反;(2)注意学习领会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3)注意学习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5)要求学生学习中一定要多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归纳总结分析,切忌死记硬背。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贯穿学习方法的教学:(1)刚开始学生理解领略规律不深刻,注重表面。因此,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理解一些概念,规律。(2)教学中注意把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想化模型化法,理想化实验法,从简单到复杂,假说法,类比法,观察实验法等。(3)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教学中有时老师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并做出良好示范;有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老师再作指导,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方法训练。(4)教学中经常举例说明要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轻易下结论判断。知识点要准,概念要请。
3、 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对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我们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并配学生自学思考题,学生学完后,老师再作辅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在学生自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通读、细读、精度,理解概念、规律,做到眼、脑、手并用。
六、 重视情感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的倾向性、选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物理爱好者对解答物理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能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使步入高中的学生能保持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的情况,了解现在学习物理的情况。利用空闲时间给学生讲物理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讲现代物理发展的前景,讲与物理有关的世界之谜……让学生提高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时,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把好每次测验命题关,让更多的学生在物理测验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一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往往把握不好,他们认为什么都简单,一出题,就难。年老教师则担心考简单了会与以后的高考接不上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才上高一,你要让他得到他想到的分数,鼓励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他失去信心,兴趣全无,那还谈什么高考,那就是纸上谈兵,扼杀人才。
篇5
关键词:脑钠肽;肌红蛋白;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者功能疾病损伤心脏充盈和(或)射血能力的结果,其高病死率及住院率日益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1]。目前脑钠肽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而心力衰竭因可致心肌、骨骼肌缺血、缺氧使细胞变性坏死,引起肌红蛋白释放造成肌红蛋白增高[2]。在此通过联合检测脑钠肽和肌红蛋白,探讨两者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1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54~85岁,平均(71±7)岁;NYHA分级:Ⅱ级23例,Ⅲ级24例,Ⅳ级23例;基础疾病: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3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3例。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以上退休干部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5岁,平均(69±5)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取晨起空腹血4 ml送检,血清脑钠肽和肌红蛋白分别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和为北京利德曼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两组以上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脑钠肽、肌红蛋白的浓度比较:观察组的血清脑钠肽及肌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脑钠肽、肌红蛋白浓度比较()
组别
例数
脑钠肽(pg/L)
肌红蛋白(mg/L)
对照组
50
65.79±20.68
32.50±19.86
观察组
70
773.32±395.74①
114.01±63.64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组血清脑钠肽、肌红蛋白的浓度比较:Ⅱ级、Ⅲ级、Ⅳ级各组间血清脑钠肽及肌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脑钠肽及肌红蛋白血清浓度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上升而逐级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组血清脑钠肽、肌红蛋白浓度比较()
NYHA分级
例数
脑钠肽(pg/L)
肌红蛋白(mg/L)
Ⅱ级
23
440.22±75.92
57.66±12.62
Ⅲ级
24
760.47±64.58①
95.77±11.41①
Ⅳ级
23
1119.84±489.24①②
189.39±52.78①②
注:与Ⅱ级比较,①P<0.01;与Ⅲ级比较,②P<0.01
3 讨论
脑钠肽又称B型利钠肽,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心室负荷和室壁张力的改变是刺激脑钠肽分泌的主要条件。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报道,在心力衰竭时,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其升高的程度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3-4]。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肌红蛋白是一种低分子亚铁血红素蛋白,分子量16 000~18 000,正常人血中肌红蛋白含量极低,当心肌或骨骼肌、平滑肌受损伤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肌红蛋白漏出从而使血中的水平升高,肌红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的早期特征性诊断指标[5]。曾祥鸿等的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肌红蛋白的变化与心功能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是评价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6]。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肌红蛋白浓度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逐级升高。
脑钠肽目前已经成为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而肌红蛋白在心力衰竭心肌损伤时,较早就出现在血液中,可以更快的体现心功能的情况,但因其特异性不高,仅有辅助作用。联合检测血清脑钠肽及肌红蛋白水平,可以更好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评价心力衰竭的程度和预后。
4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66.
[2] 宁学玲,宁学洪,郭晓华.肌红蛋白检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25):4231.
[3] Maisel AS,Krishnaswamy P,Nowak RM,et al.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2002,347(3):161.
[4] 张 星,李晓艳.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与其心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25(1):98.
篇6
关键词:心力衰竭;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尿酸;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175-02
目前,心力衰竭患者日渐增多,有心源性、肾源性等几种情况,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患者的最终结局都是心力衰竭,它是心脏功能或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心功能严重受损[1],包括贫血、冠状动脉缺血等多种因素,造成患者心脏组织灌注不足,以至于病情呈进行性恶化状态,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需要通过早期诊断,评估患者心功能,继而对患者预后状况做出客观判断。而目前评价心力衰竭的最敏感的指标是NT-proBNP,经过近几年多例临床患者的观察,发现hs-CRP、UA两项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把这三个项目集中归纳后,通过统计学处理,来探讨它们对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组为2015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经查体、超声心动图检测、实验室检查,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全身严重感染者。患者男女比例29:41;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67.4±7.2)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2]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28例、Ⅲ级患者31例、Ⅳ级患者11例;原发病类型:肺源性心脏病3例、缺血性心脏病3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4例。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位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32:38;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8.5±7.4)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个人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要求空腹12 h,然后由护士采集早晨静脉血3~5 ml,1 h左右送至我科,离心后取上清液及时检测。hs-CRP、UA的检测仪器均为美国Beckman coulter 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上海申能德赛公司生产的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检测hs-CRP、应用英科新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尿酸酶法试剂检测血清UA,应用新产业化学发光分析仪配套试剂检测NT-proBNP,所有项目均做了室内质控,结果在控,检测过程按照本室制定的操作规程执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各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受检者hs-CRP、NT-proBNP、UA水平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hs-CRP、NT-proBNP、UA水平比较,见表2。
3讨论
hs-CRP的组成成分为肝脏细胞,它是pentraxin家族中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常规CRP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性、准确性不高,近年来,不少厂家推出更为灵敏的hs-CRP,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测。临床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 、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 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系统,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ACI 的发生,早有研究证明[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以及内皮功能障碍中,CRP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将其当成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因素,也可将其作为判断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的独立指标,CRP与患者的炎症程度、炎症发展过程、心功能分级关系密切。本研究中,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脑利钠钛(BNP)最初以前体形式存在,即proBNP,一旦心肌细胞遭到刺激,因活性酶的影响,proBNP裂解成两种BNP,一种有内分泌活性,另一种则是无活性的NT-proBNP。BNP和NT-proBNP都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所受到的压力与容量负荷[4],二者来源相同,均呈等摩尔分泌。本研究中,观察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UA具有抗氧化应激的效果,浓度适中对心血管有益。有研究显示[5],相比还未达到心衰阶段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发展到心力衰竭的患者的UA水平更高。本研究中,观察组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hs-CRP、NT-proBNP、UA水平能够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邓晓波.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尿酸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实验诊断学,2015,(3):392-394.
[2]林娟,高一丹.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18):2777-2780.
[3]黄蕾,郑侨克,贾芳,等.BNP与NT-proBNP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34-5035.
篇7
关键词:《将进酒》;豪放风格;时代文化;流派文化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咏酒诗篇《将进酒》,作为具有浓厚探究意义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风格上的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正因为如此,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语言特色十分鲜明,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超长的夸张,高度的虚拟,在语言节奏和旋律上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这些都体现了其豪放的风格特色。而《将进酒》,就是其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豪放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什么价值。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将进酒》豪放旷达的风格特色,也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段志西说:“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具有突出的狂放美特征 ,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磅礴遒劲的气势美 ,炽烈昂扬的激情美 ,和为了强化气势美、激情美而运用的奇谲的想象美、大胆的夸张美 ,从而达到了一种亦仙亦野、傲岸不羁的审美奇境。”
细看《将进酒》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认为人生虽短暂,但是人活一世,都要尽情把握享受生活每一天。下面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它洋溢着诗人自信开朗、清高脱俗的气质――老天既然让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必定有我的用武之处。即使散尽了千金,也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要有才能,这千金还会再回来的。诗句融合着一种对生活自信豁达的态度――所以,趁着现在大家都有这份闲逸的雅致,就要烹羊宰牛大吃一顿,干掉三百杯酒。三百杯当然是个夸张的数字,体现了李白不拘泥、潇洒的特质,给诗增添了旷达的氛围。诗人虽然在当时不被重用,但是他并没有沮丧、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乐观地享受着人生,体现了其旷达而豪迈的艺术风格。
吴企明曾有这样一番评价:“诗人想落天外,用两组排比句发端,突兀惊人,以雄豪奔放的气概,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想,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抒发了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无穷感叹。”《将进酒》诗句开头两句“君不见” 运用夸张的手法,第一句突出了黄河奔流时磅礴激昂的气势,而黄河水流入大海不再回淌,就好像时光一去不复返,使人读后既有一种潇洒脱俗的情怀,又融入了青春易逝、时光如梭的悲叹。第二句用了较多颜色的词汇,如“白”、“青”、“雪”等,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年华易老、人生短促的画面。其中,“朝”和“暮”、“青”和“雪”构成了对比,早上还是一头乌丝,晚上已是雪色白发,给人视觉的冲击,更让人体会到时间的快速流淌。“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雄浑豪放,表达出时光易逝的强烈感慨。诗中之歌,乃是神来之笔,叙说古往今来,圣贤不足道,荣华不足贵,富贵功名皆成尘土。最后一层六句诗,宕开一笔,写出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反客为主,连连呼出僮儿,将‘五花马,千金裘’卖掉,换来美酒,与两位好友开怀痛饮,长醉方休。结穴处‘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遥相呼应,总结全篇,力敌万钧。‘万古愁’,既指人生不得已之‘愁’,又指我材未用之‘愁’。只有醉酒尽欢,才能消除那深邃广袤的‘万古’之‘愁’。诗人将这种愁随美酒泻出,少了几分细腻惆怅,多了几分大气磅礴。
纵观通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传达出来的大气磅礴的气势美,炽烈的激情美和新奇想象和夸张美。
二、豪放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李白诗歌的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李白一生经历了唐朝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六位帝王,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对精神解放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羁绊的性格。他傲岸豪迈又蔑视世俗荣华、向往自由。因此,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奋发的一生,同时又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李白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盛唐,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因此他少了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风格,多了豪放豁达、浪漫理想的特点。《将进酒》这首“劝酒歌”, 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语)之际,于是《将进酒》以自由昂奋的炬火烘映出诗人那昂扬的生命。悲叹虽然不免,但悲观不是李白的性格。诗人虽然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自悲自叹,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大有可为,故又自解,因而“在芸芸众生前行的旅途中留下这一首超越忧伤的千古名曲”。《将进酒》中,诗人所展现出来的悲愤激昂的人生态度和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与其所处的时代互相辉映、互相映照,体现了诗歌的豪放风格与特定时代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豪放风格与流派文化
包裹在个人风格外面的,还有流派文化层。流派是一个伸缩性颇大的概念。严格地说,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主动参加过一个明确的流派,但宽泛地说,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纳入已有的、相关的风格类型,从而认为某某作家属于某某流派。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唐代诗歌极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与流派纷呈关系密切,如初唐形成宫体诗派,盛唐出现王孟诗派和高岑诗派,中唐形成新乐府派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将进酒》中一开始就运用了两个气势磅礴的“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在诗中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将进酒》作为李白的浪漫主义特征的代表之一,属于以豪放飘逸风格为主导的诗派,其绽放出“豪而悲、豪而狂、豪而怒”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虽然在文学史上,并没有明确定义李诗的流派文化。但诗人独特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形成了以豪放风格为主导的流派文化。《将进酒》展现了诗人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昂。作为一个文学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其豪放飘逸的文学风格具有特定的深刻的审美价值。其风格与时代文化和流派文化的密切联系,也展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深远的探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晶.试论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气势狂放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2]高建山.一曲生命昂扬的歌――李白《将进酒》品读[J].现代语文,2005(11).
[3]马华.从《将进酒》看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J].中学教学参考,2010(16).
[4]吴企明.唐诗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篇8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改进中职语文的课外作业,设计开放、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为学生多种智能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所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差,他们对学习无兴趣,尤其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敬而远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作业结合起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开设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这节课的主题是“走进李白”。这节课既可以看做是一节语文课外阅读综合实践课,又是一节学生课外特色作业展示课。课前,全班同学开展了“李白诗歌阅读月”课外实践活动,同学们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个性化阅读。
上课了,在我深情的导入语和《春江花月夜》的古典音乐伴奏下,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古诗的意境。接着,同学们开始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当我用投影打出“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歌?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问题时,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还没等我点名要求同学回答问题,竟然有多位同学站起来抢答了,杨博同学居然也在其中,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可是我教他以来,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啊。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场面,可是我期待已久的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陈浩同学还没等我对刚才同学的发言做点评,他就对我说:“老师,他们讲得都不全面,我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了李白其人、其诗的一些资料,并把他们做成了PPT形式,现在就想展示给同学们看。”说着三步并着二步跑到了讲台,看着他那自信的神态,我用鼓励的眼光对他说:“行啊!”只见他灵活地操作电脑,通过美丽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材料,向大家介绍李白。站在一旁的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说不清是激动,还是高兴。他是班级里说普通话最差的同学,每次课堂上只要他一回答问题,就会引起哄堂大笑,可是这一次,他的汇报一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面对此景我心中一阵窃喜,他们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课外作业完成得如此优秀!想必他们待会儿会有更精彩的表演。
紧接着是交流、扩展、品味李白的诗歌。“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谁和他(她)有共同的爱好?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咏,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推荐出表现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问题一呈现,同学们窃窃私语,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起来,有的从抽屉里拿出诗签,有的拿出小报,有的拿出贺年片,有的下座位去寻找他的阅读伙伴,朱俊同学竟然还匆忙穿上长袍,带上帽子。约五分钟之后,首先上台的是朱俊和石玉凤,她们的开场白赢得了一片掌声。她们奇思妙想跨越时空,朱俊装扮成了李白,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蓝本,与石玉凤开始了一段古今对话,她们富有创意的解读,引来了台下听课老师和同学雷鸣般的掌声。甚至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高喊“好!好!……”我想:这就是我的学生,透过纸背,穿越时空,与诗仙问答、切磋、请教。这就是我的学生,与文本中一个率真、超越、脱俗的诗人相遇,她们不仅领会了诗的神韵,而且与诗人在人性、人生的层面上交谈。她们的表演把课堂推向了。课堂“活”起来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成果:有的同学为李白的诗配画,有的同学为李白的诗歌配乐演唱,有的同学为李白的诗做了诗签和明信片,还有的同学三三两两一组上台大声朗诵李白的诗歌。个性化阅读作业在交流中被认知、被理解、被内化。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拿出手机抢拍。
随着学生积极展示作品,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当我用投影打出:“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名句接龙”问题时,出乎我的意料,班级90%的同学站起来抢答。如此的场面,如此的课堂,这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我深深地给我的学生们鞠了一躬。是他们让我看到了课改的希望,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希望。
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我想,学生们回去以后也一定感触颇多,他们也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完成我再次布置的作业。
案例反思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还存在以下问题:1.作业是教师布置,学生被动完成;2.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3.作业模式单一枯燥、一成不变;4.作业评价形式单一,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视作业为负担。如何科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在语文作业中历练能力、张扬个性呢?新课标指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课外作业的设置应为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服务,应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设计应遵循活动性,实践性,自主性,鼓励性原则,杜绝机械性与重复性,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努力使作业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更有效发挥作用。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我落实了上述课改精神。从学生展示的作业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肯定。
1.转变了教学思想
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发展观,不再把掌握知识作为未来人才的最终目标。教学中既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习惯以及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等全面评价。杜绝了用布置机械记忆的课外作业,来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妨碍学生全面发展。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2.改变了作业形式
主要改变了传统作业存在的“多统一,少差异;多静态,少动态;多书面,少实践”的现象,设计了有特色的作业。
(1)变统一性作业为差异性作业。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目标应落实在学生经过努力才得以完成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具有挑战性,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课外作业时统一要求,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布置作业时的命令性,强制性,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收获。这节课课前我设计了差异性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能力去阅读李白的诗歌,可用不同的形式去进行个性化解读,可同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合作进行阅读,阅读成果展示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你的作品。
(2)变无声作业为有声作业,变作业为作品。
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意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还语文教学姓“语”本色。这次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去抄写、背诵李白的简介、李白的诗风、李白的著名诗篇这样的作业方式。本着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设计了开放性特色的作业。特色作业的设计带来了作业的新变化,作业内容由老师布置,变成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种类由单一的读读写写,变成了阅读感悟、实践体验;作业的形式由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生动画面。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创造性地把李白诗歌的文字作品变成了书画、诗签、配乐诗、故事……他们把作业转化为作品创作,运用展示的形式,获得了成功感,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这样的改变,真正让语文课外作业“活”了起来,让学生在课内外“动”了起来。
(3)变静态作业为动态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深化内容,运用巩固知识,以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在作业展示中,学生不仅把李白的诗歌配乐演唱、配乐朗诵,而且把诗歌改成了故事等,静态作业变成了动态作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发展了创造才能。
(4)变独立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以前我倡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现在我打破了传统作业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无论是给李白诗歌配画、配乐、做诗签,还是把李白的诗歌改成对话的故事、同学合作朗诵,这些作业都是学生们合作劳动的结晶。
(5)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篇9
关键词:意象图式 李白诗歌 前后图式 《早发白帝城》
1 关于意象图式的发展概述
1.1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概念的来源
其概念是西方学者Johnson(1987)和Lakoff(1987) 在Talmy(1983)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引入到认知语言学的,并逐渐发展成为该学科的经验主义理论支柱之一, 意象图式后来还为整个概念系统提供了体验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意象”用于隐喻分析,她俩于1987年各自都将“意象”和“图式”两个术语结合成“意象图式”,并对其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二者的共同观点都认为:意象图式应该包含丰富的体验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动态性等特征,此外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过程中的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也有着比较深刻的意义。
1.2 意象图式的内容分类
王寅(2006,189-191)提到Lakoff (1987:282-283) 主要论述了7类意象图式:
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部分-整体、中心、边缘、上下、前后,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形式空间化假设。根据Lakoff(1987:272-275)的观点,动态意象图式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①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可以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②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③连接图式(Link Schema)。 ④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⑤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⑥其他图式(Other Schemas)。
2 李白诗歌意象
在这众多的文人中,诗仙李白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以其独特的诗风,在唐朝诗歌领域别树一帜,独领。李白在批判并继承前代诗人的传统文风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家独特风格,在李白的身体力行和大力倡导之下诗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这个时代的诗歌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诗歌之所以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在于它的意象体系。意象体系的宏大想象空间,在诗歌的情景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由于李白游玩过诸多地方,在其游玩过的地方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更好的运用了这种意象体系。在这一套意象体系中,景物是最主要的、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意象类型。他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自然现象,例如:雨、月、江、山等都可以当作意象来看。同时,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与其奇特的想象,经常有超乎寻常的衔接,随着情思流动而千变万化,一个想象紧接着另一个想象。这一现象与意象图式的构建方式相吻合。本文选取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通过分析其意象图式,为李白的诗歌分析与诠释赋予一个新视角。
3 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意象图式分析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1 传统的修辞与文学鉴赏分析
共四句诗,核心在一个“流”字,彰显出作者在被朝廷赦免后的畅达痛快心情,激情奔流,心开气阔。尽管诗中不曾出现一个快字,确让人读起来尽生快意。作者巧妙的从别处着笔,借用长江、舟,利用长江的长、舟行的轻快,来凸显时间的短。
3.2 运用意象图式中的前后图式鉴赏分析
第一句“彩云间”这三个字一下子突出了白帝城所在地势接近彩云,生动形象的体现出高远的意境,这为整篇文章的水流之快埋下伏笔,水流由高处自低处流动,速度自然会很快,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顺流千里。 “彩云间”中的“间”字用的很巧妙,暗含山陵的隔断之意,作者乘着小舟,在身后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此前的生活情景一瞬间恍若隔世。
3.3 第二句诗中的的“千里”和“一日”这两个名词用以凸显空间之高远和时间之短作了十分悬殊的对比
最为巧妙的还是在于这个“还”字。“还”,本意是归来的意思。但在此处诗歌中一个还字深刻体现了作者“一日”奔行“千里”的淋漓畅快,也暗暗折射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4 第三句诗歌的境界更上了一层楼,生动传神,让人读起来感情潮起,入木三分
长江三峡这个地方十分荒凉偏远,在古时候,“常有高猿长啸”的悲凉诗句。作者之所以说“啼不住”,可能是因为作者当是乘着轻快的小舟顺流而下,两侧绵延起伏的山峰从身边匆匆划过,山坡上的猿猴也接连哀鸣不断。不禁引起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片凄美之意。
3.5 最后一句诗歌节奏峰回路转,“轻舟”已悄然翻过“万重山”
在脱离了束缚之后迅疾奔向前方,让涛涛江水带着作者顺水而下。作者想表达出船行速度之快,又不想直接言明。借用山重重和猿猴的哀鸣来烘托,又给船加上了一个轻字。不仅把小船的速度提高,而且也暗示着作者此时的心情也是畅达轻快的。在作者经受了长时间的束缚之后豁然得以解脱,言不由衷的轻快之意自然流露。
4 李白《早发白帝城》的鉴赏分析总结
从这篇诗歌的整体意境来分析,诗人所表达出的是一种历经生活的束缚之后突然获得解脱的一种轻快畅达的感情。重重的山峰匆匆褪去,视野在彩云间得以开阔,顺着奔流而下的江水作者一日千里。在摆脱往日生活羁绊的同时,作者又在渴望新的独立生活。豪情壮志在言语间尽情流露,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猿猴的哀鸣中表露无遗。自由豪迈的诗风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像对一日千里的追逐,对新生活的渴望都是比较重要的反应。从被束缚羁绊的生活中突然解脱出来,诗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轻快顺畅的江水中继续寻找未来的自由生活。美好的壮丽山河湖川让李白倾心,李白将自然景物在更高远广阔的意境下进行描绘,写出了一幅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通过意象图式的展示,读者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 结束语
意象图式的主要要领是抓住了人们对实际生活的感知,对可感可知东西的实际体验。在情景事物的描写过程中,抽象的意境在意境图式视角下会产生丰富的逻辑想象空间。在实际常识中没有关联的东西通过意境的图式可以产生惊奇的关联作用。这种诗歌意境模式可以帮助现代的诗歌研究者更好的推理揣摩诗人当是的心里情况,也为更贴近诗人自身的情景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模式。本文在简单介绍意象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转换视角切入意象图式理论尝试着分析了我国古典诗歌《早发白帝城》这一代表作品,而对于意象图式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阐述分析,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son,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ke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our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A}.In H. L. Pick and L.P. Acredolo (eds.),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 New York: Plenum Press,1983:226-282.
[4]贾红霞.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6):73.
篇10
――题记
天门山
说来惭愧,我居诗城马鞍山十余年,相距天门山约五十公里,却没有机缘一睹它的风姿。时值今日,作协采风,才得以如愿。
天门山是两座山的合称。一山位于和县,名曰西梁山;一山位于芜湖,名曰东梁山。因两山夹江对峙,突兀于江原上,状若一座天设的门户,故称“天门山”。
步入和县天门山景区,眼前的山不算高,但清秀隽永,非常好看。继续向前,一块巨大的石坊映入眼帘,走近观看,上书李白的千古绝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时的李白的确是“来”,不是“去”。时年李白26岁,离沿江出川,只有短短一年。这是一个人青春激越的年龄,更何况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的李白,面对这势不可挡的滔滔江水,怎能不激发出磅礴的诗情?
这诗,始终紧扣一个“望”字,描绘了从舟中望见的天门山风景。在视觉上由远而近,状态也是越来越清晰。最后一句,真可谓渐入佳境:你看,远在夕阳边的一叶孤舟,正举着白帆,向天门山缓缓驶来。天门山则像伸出的双臂,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自此,这座兵家眼里的天门要塞,注入了一位诗人的灵魂,造就了千古的风景。天门山再也抹不去,也不想抹去一位诗人“孤帆远去”的身影。
拾阶而上,沿途的花草树木、亭台馆舍,虽是一番常态,但也可圈可点。临近山顶的地方,“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静穆得使人为之肃然起敬。这里是人民英雄的长眠之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之旅”,甚称“天门山一景”。站在纪念馆前,我感到了尊重历史的必要,更感到了当今幸福生活之根。
继而向上,绿荫扶疏,鸟儿问答,景致脱俗。盛夏时节,这里却凉风习习,如入世外。登上山巅,凭栏而望,江面收窄,水流斜斜北去,堤岸旖旎,彼岸的另一半天门山,色如翠黛,修妩静好。
呵,天门山!我终于看清了其秀美的景致,想象着当年李白眼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气势,想象着当年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蔚为壮观,现在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眼前的江水是缓慢的,温柔的,从容得忘记了时间。抚今追昔,我以为,激流沸雪有韵,婉约平静也有味,更有长江在此恰到好处的一个拐弯,很是耐看、有味。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就西梁山的风景,总结出景观,谓之“天门八景”。只可惜,我来去匆匆,对“八景”有的只是稍有领略,有的未能一饱眼福。譬如“天门八景”之一的“天门夜月”,试想一下:在月朗星稀的晚上,攀上雄踞大江边的西梁山之巅,望夜空,月如盘;看对岸,山如黛;眺山林,光撒银;瞅大江,波光渺渺,秋虫在身边浅吟低唱,野花在脚下散发清香,一切是那么柔和,一切是那么安宁,一切又是那么的梦幻;又譬如“博望朝霞”:在天将破晓时分,登上西梁山巅,但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灿烂的朝霞照亮了对岸的东梁山,照亮了大江两岸的田园阡陌,也映红了江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诗句,再现了这片风光的旎旖;“荻州暮雨”“陈桥唤渡”“石庵观澜”“龙宫霁雪”“柳岸春莺”“云阁疏钟”,单听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神往。
匆匆一览,留下诸多遗憾。感叹之余,还有点叹息,江面上“孤帆远影”难以再见;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集体停运),时不时拖着长长的汽笛声,划破了江面的寂静。
慈姥山
过去我对慈姥山一无所知,也包括它的旧称“慈姥矶”,俗名“猫子山”,以及盛名千年的“慈姥竹”。
那个下午,弥散着深秋的气息。在路上,行人稀薄,汽车倒是依旧如故地朝着各自的方向奔去。时间不长,慈姥山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坐在车子里,并不急于上山,而是沿着一条新建的公路,走走停停,围绕而行。看看它的样子,欣赏一下“大猫”的神韵。奇怪,不论我怎样地发散思维,眼前的山,怎么也不能和那只闲卧江上的“大猫”联系起来。我的眼睛,却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它分明就是一只弯腰弓背的“大虾子”。
那些的山体,纤细的树木,低矮的灌木,透露着怎样的消息?在诉说着怎样的沧桑?这些问题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不到一条上山的路了。
站在秋风里,我看它一眼,它看我一眼,我看它一眼又一眼,它看我一眼又一眼――现实像一个一个的错觉,一点一点地消耗我的想象。一个转念后,我寻到一低矮处,手脚并用地往上攀爬,身体所到之处,是沉默无语的石头,荒草,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也不是一无所知,松树还是认得的,只是它们那瘦骨嶙峋的样子,令人不忍多看一眼。
前行的路,难免受点皮肉之苦,但无怨言。一想到,我脚下所走过的地方曾经留下过先贤的印迹,心里便只剩下了喜欢。
站在山顶,向西望,乌江渡边的“霸王祠”隐约可见。长江如练,江堤则像一条挥舞的长鞭。江堤与慈姥山之间,是些厂矿与公司。而脚下呢,六朝的遗迹早已湮灭;由隋唐至国民的寺庙、亭台、楼阁,不复存在;那越千年的慈姥竹,已无影无踪。据史料上描述,慈姥竹,体园节疏,且直。由其制作的箫笛,“听其巨音,若慈父之痛子;其妙声,若孝子之事父;其仁声,若凯风纷披”。
盘桓的千年诗句里,有不少与慈姥山相关,其中李白的《姑孰十咏》之《慈姥竹》,最为闻名,抄在后面:“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这时的李白,已从长安出走约十年。此诗借竹抒怀,将李白灵魂里、骨子里的东西尽显出来。
也不仅仅李白、苏轼、陆游、沈括等人来过此山,这里还是南梁昭明太子读书和编纂《文选》的地方。那“母爱动天地,插筷长成竹”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博物馆里,那半块瓦青色的“昭明太子碑”,依然清晰地刻下太子神情专注,手执《金刚经》的画像。
不难想象,千百年前的慈姥山,的确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那时,山上竹木葱郁,山下江水环绕,到处充满了清寂与灵动的气息,一如独立于世外的仙岛。
晚了,我来晚了。
举目四周,有不少新旧坟茔,有不少深深浅浅的坑洞,仿佛和我打着哑谜。斜斜的秋阳打在身上,打在不远处的江面上,打在时间的断裂处。所有的这些凝结成一种大孤独,愈发刺痛了我的心事。
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何年何月,长江撇下了慈姥山,让它茕茕孑立到如今。又是何年何月,是怎样的一场劫难,使得慈姥竹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江水的滋养,慈姥山便失去了矶的灵性,港的温暖;失去了慈姥竹,到何处去听妙音?
诗人柏桦说:一个地址有一次死亡。我想问:死亡之后,可否有重生?
当我闭上眼睛,去捕捉那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去倾听那优雅委婉的竹涛声,这些声音并没有远去,仿佛仍在耳际回旋,依然是那么的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