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范文

时间:2023-03-30 16: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实施

篇1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

2、灵活性

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水平:合格水平(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水平(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优秀水平(符合或超出课标提出的最高要求)。

3、层次性

学生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指整个教育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各科教学目标、具体单元、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这些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

4、可操作性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说明教学目标,认知学派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

(一)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改课题成果--"媒体文件的逻辑标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标记化信息处理和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化辅助教学环境建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全体教师均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树立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电子教案,同时建立预审制度,强调电子教案的质量建设,避免简单的黑板搬家。

强调对同学的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答疑、作业批改、随堂练习、单元考察等手段及时了解同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综合运用了讲授式、思路式、发散式、研究式以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同学提供更宽的课程运用领域范围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写适当的教学日历,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教案。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

2.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是集体备课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各教学单位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措施,确定课序、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周次和教学时数、课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推介和教具的选用而形成的教学进度表。

3、教案 教案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也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课堂教学规划的蓝本。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专业与班级、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任课教师应以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任课教师必须进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能显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在每单元授课内容中,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明确每单元授课中各阶段采用的教学手段。

教案设计的内容与编写格式附后。

4、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是丰富和体现教案具体要求并实现教学设想的书面台词,是教师的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是对教案的具体化。授课内容应装订在教案首页与末页中间。

对授课内容的基本要求为:

授课内容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增加学科前沿的知识。

授课内容应与讲课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在讲稿右侧留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授课内容可采用书面形式和多媒体课件形式。书面形式要求字迹整洁,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可采用活页方式,按章分别编制。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讲稿可打印,页面上的空白处留作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重点标注、讲解提示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思考。教师讲授的原则应当是“少而精”,精讲原理、定理和例证,适度扩大信息量。讲授方法应当是启发引导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力戒平铺直叙或“满堂灌”式教学。科学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求为:

1、教师必须穿戴整洁,自然和谐,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课堂上要关闭手机或将手机置于震动状态,禁止在课堂上接听手机。

2、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携带教材、教案、课件或教具、记分册等提前进入教室并做好授课准备。

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教师喊“上课”,值日生喊“齐立”,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坐下”)开始上课。

3、下课铃声结束后,教师必须立即下课(教师喊“下课”,值日生喊“齐全”,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休息”)不得拖堂或提前下课,中途不得离开教室。

4、上课要有计划性,要实践教案(备教一致)

5、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做到亲切、清晰。

6、授课板书力求简洁、明确、工整。

7、要站立讲课。

8、讲授力求避免知识性错误。

9、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忌埋怨,指责和挖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0、讲究教学方法和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使复习、新授、作业有机结合,师生活动协调和谐,努力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11、教师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1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要切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13、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

14、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

15、教师应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能处理的应及时报告。

16、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17、各种通讯用具严禁带入课堂。

18、提倡教学民主,形成平等、和谐、愉悦的最高境界。

学生作业是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熟练的学习过程,对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精选足够数量和适当难度的习题,留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及时批阅,具体要求为:

1.教师布置作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程的特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足、难度适中。

2.教师批阅作业必须认真细致,基础课作业批阅不得低于50%,其它课程则须全批全改。批阅中要指出解题依据、推导过程以及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具体错误所在(不能只划正误号),作业批改后要记录成绩。

3.要认真纠正个别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备查。

辅导、答疑是在指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解答或指导,是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所反映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辅导和答疑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答疑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答疑,给学生以师生交流机会,提高答疑效果。

答疑的具体要求为:上课期间每周答疑一次,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公布答疑的时间与地点,并报教务处备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必要时应指定质疑。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该撰写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落实情况,即:教学内容是否满足课程标准规定要求。

2、教学进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分析各章节教学时数安排的合理性。

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客观评价。

4、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

篇2

[关键词] 小学;愉快教学;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即寓教于乐、以“愉快”为前提,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使师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因此我把“愉快教学”运用于教学中,把充分发挥其兴趣、导学的功效,作为我教学实践的主攻方向,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施“愉快教学”的。

1、创设情境法

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所谓的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之前,用导语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兵力这样的悬殊,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呢?”这样情境,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石,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意境中,这对理解课文、探讨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电教法

当今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电教法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如今已发展到电脑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可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时,我先让他们观看有关草原内容的录像,一首美妙动听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们带进愉悦的氛围。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不禁发出赞叹:“草原真大呀!”“草原真绿啊!”我抓住时机问:“草原这么大,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能来概括呢?”有的说无边,有的说一望无际等等,这时我加以引导:“这些词没有把草原的‘绿’概括出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有位同学脱口而出:“一碧千里”。这样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愉快的欣赏自然地理解了,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3、讨论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有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抛向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争论中理解课文,这样就运用到了讨论法。所谓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如在学习《蛇与庄稼》时,有的学生认为“猫与苜蓿”是复杂联系,而有的则认为是简单联系,于是我说:“这两个说法到底哪个正确?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然后说出道理,看能不能说服对方。”顿时,学生们进入了激烈的争论,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激烈的争论中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4、竞赛法

学生的好胜心强,非常喜欢比赛,因此我有时恰当地设置些相应的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理解了课文《石灰吟》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先读,然后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朗读,比比谁读得好,这样的设计学生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又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各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竞赛式的教学法。教师将知识点和任务融合在竞赛题目中,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

5、课堂表演法

课堂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演示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式自由,实用性强,可以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之后,我让学生互选合作伙伴来表演这个小故事,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使“静”的课堂一下子“动”了起来。我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利用游记文章特点模拟一次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要求“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指着黑板上依次出现的颐和园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6、实验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学生在实验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我准备了一个玻璃缸盛上水,一只泡沫船,一头玩具象,一些小石头和一个天平,让学生按文中的方法做实验,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篇3

一、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情境,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思维容易变得活跃,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注重在问题、情境、案例的基础上教学,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心放松地投入思想品德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语境,让师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看法,让学生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人,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用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素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能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单纯的语言教育手段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采用音乐、漫画、课本剧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这样进行课堂设计:(1)让全班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出来父母的生日、父母喜欢吃的食物、父母喜欢做的事情等内容,并组织全班同学展示所写的内容,此时,有不少学生写不出来,或者是不敢确定,教师趁机指出学生缺少感恩情感,想想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很多的爱,但父母没有得到回报。(2)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角色互换”游戏,让学生选取父母一天生活中几个重要的生活场景表演出来,如,辅导孩子学习、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体验父母在生活的操劳,感觉父母的不易。(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查找到的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全班学生充分认识到: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4)向学生介绍身边的社会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当如何回报父母?这样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新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共同建构形成性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建构的一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并在教学中实施的过程。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个别谈话、优点反思卡、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积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并且把评价的结果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把评价的过程看做是一种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成长记录袋,记录下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评价、学生自身的感悟等内容,并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然后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民主化、激励性的、多元化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实践生活化

理论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吃透新课程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主人,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组织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家庭,走进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多亲身实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并且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丰富对生活的感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

篇4

一、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1)教学目标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完成书本练习外,还要尽可能要求他们学习有关生物的前沿知识;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规律,发现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点,学会用书本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鼓励他们积极学习生物,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加强生物思维能力的培养,平时多给一些辅导,尽量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要求他们能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2)教学内容分层。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虽然很多,但其中的知识点都是生物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我们要精心地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并最终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1)复习旧知。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新课,并提出涉及上节课的重点和新课相关的知识,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也为新课作了铺垫。例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给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如人体内的血管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等等。给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较深的问题:导致这三种血管壁的形状和厚度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静脉血管里为什么有静脉瓣?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出逐步导入新课的学习。

(2)自主探究。学习新课时,尽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交流探究。老师设计一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可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出基础题,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做出提高题,这样的目的是巩固“差生”、提高“优生”。例如:在学习《心脏》一课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基础题:心脏的大小及其形状是怎样的?心脏有几个腔?它们各自的名称是什么?心脏的内侧是否只有同侧相通?在心脏与血管相通的四个腔中分别与哪个血管相通?等等。设计的提高题是:心脏的四个腔有什么不同?分别解释其原因是什么?等等。

(3)归纳总结。在学生自主交流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以分别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些问题学生不能自行解决,老师可作个别重点指导帮助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共性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讲解,并通过归纳与强化,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知识体系。

三、按照学习能力高低实施分层检验和评价

(1)作业分层。通常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被统一的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作业简单而不愿做,成绩差的学生会因觉得作业太难而放弃。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实施作业分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在一定的范围内,除常规的练习外,还按照不同层次来设计和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所学的知识都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2)辅导分层。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分层辅导可以查漏补缺,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辅导和心理疏通方面,重点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克服学习困难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那就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激发他们去想象、求异,努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篇5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活动独立地进行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少应该包括一下几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指导;(3)正确的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其中.

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度的把握,如何才能更好地调整学生探究学习的状态;其次,如何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对探究教学的内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有着深刻地理解,并且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把探究教学的实施分成了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内容的提出、探究问题的途径、探究问题的总结四个方面,下面来分别进行分析.

1.探究内容的选择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有些知识理论性很强,并不太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直使用探究教学,而是要有选择地使用探究教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探究教学比较好呢?

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我们应该遵循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切不可以把过难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对对立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效果也不会太好.

例如,“探究简单电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对电学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概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呢?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对于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及第五节内容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电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强化性训练进行巩固;而第四节和第六节,就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验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学生刚刚接触电学,没有进行探究的基础,同时对于微观理论的探究进行起来相对较难,而且占用大量的时间;(2)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之后再进行探究,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3)在中考时,重点还在于第四、六两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4)这两节内容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具有宏观性,而且也符合学生喜欢动手、热爱探秘的天性;(5)在学生亲身体验了串并联和电流的强弱以及电压的大小后,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究问题的提出

对于探究问题的提出,理论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呢?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做的仅仅是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从对知识点的记忆到对教师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体现出整个的探究过程,忽视了最关键的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连问题是什么都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来设置我们的提问方式.对于设置探究问题的技巧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对设置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大多数教师都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原理,层层递进.然而这种提问的方式,效果却并不是太好,往往在进入到教学的核心内容时,学生已经有些疲惫,或者兴趣已经没有那么的高涨,致使后面对核心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提前结束探究教学.因此,探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他们到底在探究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射发散.

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课本上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首先,流体的压强存在于流体的前后上下左右六个面上,人们最常接触、最直观的应用是前面压强的变化,而本节所要探究的内容属于测压强内容,这与学生的常识相违背,学生很难进行真正的探究,因此,在探究教学时,就要摒弃掉让学生直接探究的教学思路,而是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把精力集中在侧面压强的变化上.

3.探究问题的途径

首先,探究问题的过程是探究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我们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分析探究问题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做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之间的有效衔接.

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给过于简单,就难以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过于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摒弃掉想要得到最终答案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

比如说,如果要得到A,首先必须具备B,如果要得到B……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用问题去回答问题.

其次,对问题的探究还要符合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进行设计探究问题时,直接把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显然并不适合,而应该建立一种科学的探究方式,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掌握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及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得到结论.

下面我们以连接串、并联电路为例来谈点体会.

A.给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串、并联实验.

B.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试探性连接,并就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从中不难看出:B方案显然更符合探究教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认知规律.

4.探究问题的总结

探究教学的总结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总结好几次,怕的就是学生记不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说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

篇6

【关键词】音标教学;微课;重要性;设计原则;制作方法;应用

一、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英语成为国际化通用语言,因此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对语音的掌握更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课堂开始广泛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设备,在丰富学生课堂活动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基础的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以某一知识点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并制作相应的视频加以记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具有容纳知识量多、时间短等特点,在教育界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在英语音标教学中采用微课视频教学更是符合当下教育的发展理念。它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缩短教学时间,减轻课堂教学的工作量。此外,它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资源包,为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提供巨大的帮助,是课外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学者对微课的研究,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教师应主动适应时展潮流,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明确微课的真正内涵,不断探索提高微课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策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1.有价值性,值得学生去反复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不能偏离教学目标。2.有吸引力,即使内容再全面,但如果不新颖,内容枯燥,学生也容易失去观看兴趣。因此在微课中,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并在讲述中设计一定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还可以抛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3.易于理解,设计中的内容应与学生熟知的事物相贴近,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此外,使用学生较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视频制作的方法

1.整合知识点。在中职生学习英语音标时,学生们均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教师应将两者知识点进行区别和整理,让学生认识到英语音标学习与汉语拼音的学习同样是很简单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中职英语音标教学中,可将音标学习分为不同的课时,先设计对26个英文字母的学习,再学习音素拼读,将长短音对比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2.知识点细化。在将音标知识整理后,要将每一个音标加以细化,再据此制作微课视频。在制作教学视频前,先根据阐述的知识点设计PPT展板。在制造PPT课件时应选择颜色鲜亮、生动活泼、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图片;而文字的设置要大小适中,选取显眼的颜色,并注意页面的排版问题,尽量做到一目了然。在利用PPT课件教学时先要对其学习目标进行阐述,将教学的难点突出,并在结束时适当地加以总结。在完成PPT课件制作后,再实施微课录制操作。事先做好录制工具的准备工作。在录制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课的同时画出相应的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演示视频中的发音图片,向学生讲解发音原理。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出现在视频范围内,以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教师发音时的口型,提高微课教学的效果。在微课录制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将其进行修剪,同时可利用录屏软件予以优化,进而提高视频的清晰度。另外还可利用PS技术将演讲者更换为学生喜闻见乐的头像。或将学生熟知的人物图片换成演讲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微课在英语音标教学中的应用

1.课中合理地运用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视频以将教学任务展现出来,与图片、声音等相比,微视频更具有优势。在使用微视频时,教师在重点处要及时暂停并加以讲解,并将视频反复进行播放,使学生了解发音的关键。另外,教师应加大学生的练习力度,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组练习。2.课后有效地运用微课视频。学生学习音标可获得短暂性的教学效果,但若不加以复习,三天内就可能逐渐将学习内容忘却,因此,加强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势在必行。目前,市场上有各种英语学习辅助设备,但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会出现发音错误的情况,让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即使想帮忙也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教师亲自制作的微课视频在学生的课后复习中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将微课视屏以及发音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将其发送到家长手中,使家长可随意下载。家长再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和发音注意事项对学生的发音学习予以指导。另外微课视频一般时间较短,且资源容量较小,因此学生也可将其下载到手机中反复观看,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基于微课的英语音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微课视频,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 实施策略;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09-001

项目式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其作用已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寻找一些有效策略,使得我们的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呢?下面就《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项目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实施策略方面的心得。

一、模拟企业,变“师生”为“师徒”关系

职业学校的不少学生和老师比较疏远,有的甚至是反感,这也许是对原有教学模式反叛的一种表现吧。为了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我们在组织项目教学时,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原来“师徒”关系比原来的“师生”关系亲近、融洽得多,形成了“平等、自由、接纳、宽松、和谐”的环境,“师傅”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工作的态度、做人的准则,以便让“徒弟”们学习,师徒成为了合作者,平等地分享各自的思考与体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承认失败并及时修正错误。

二、岗位分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

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徒弟”,而且还是“助手”,教师的很多工作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和协助,甚至是交付。这样学生就能接触更多的实际问题,进行工作的磨练,获得实际经验。如我们学校信息中心教师负责的就是学校的网络、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这些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我们学校的局部无线网络、新大楼的网络建设、机房局部网络的维护、班级和学生网站的架设等,这些我们都让学生参与,并且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状况,很多工作学生都已经能够独立圆满完成。

三、“见缝插针”,创设培养社会技能的环境

1.创设学“做人”的环境

“做人”是谁也逃不过的人生课题,良好人际关系是人生成功的保证,因此有“做事先做人”一说;很多人因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而功亏一溃,以至于有“做人难”的感慨。我们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就有很多机会来创设这样的环境。举个例子,我们项目活动有固定的实验室,有一次我特意趁同学们到来之际打扫卫生,同学们有的没反应,有的则帮我打扫,我乘机引导他们: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被分配在一个办公室,甲每天清早就把办公室打扫得井井有条,而乙则从来不搞卫生,还地对甲说:“你傻啊,办公室不是还有其他好多人嘛?为什么他们不干?”半年后,如果有进修和提升的机会,你认为会推荐谁去呢?我继续引导他们:当然办公室里每个人都有打扫卫生的义务,但是这却是得到别人好印象的一个大好机会,甲抓住了,而乙没有……通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以后同学们都抢着做实验室卫生工作和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学会“做事”

孔子倡导“事思敬”,也就是做事态度一定要端正,哪怕是小事都不能马虎。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缺点,并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同学们了解到“做事”的重要性。如布置同学们做网络直连线,虽然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马虎,有的认真,还有的肯动脑筋知道在线上打标签。我对同学们做的线进行分析,最后讲述了亲身的一段经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总经理把我们叫到办公室,交给我们每人一份资料让我们去复印,之后他就立即在我们中间提拔了一名业务经理,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我们中有的随意复印后就交给了他,有的则进行了整理和装订,有的还把资料中的蓝图用消蓝复印机进行了复印,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总经理却看出了谁态度最端正、工作最认真、最爱动脑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技能

在完成课程项目和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任务的理解常常各异,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利用同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和交流,使每个同学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在合作交流中,我们鼓励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当说客又要当听众:一是学会听,要求学生听别人发言作判断,有自己的见解。二是学会说,要求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并注意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说话时要求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三是学会交流,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的“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 作用

对于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教学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1 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地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一一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尤其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育意识,这是讲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2 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

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选择“交汇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应该浅显易懂些。

“交汇点”选择得恰当与否,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立场观点,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得准确,发掘的深远。

3 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

历史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等。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学生才能了解历史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较系统、较完善的历史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4 创设“问题情境”,升华学生感情――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

心理学指出,人的感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篇9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干部培训是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证。审视当前基层干部培训,现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偏”。政治思想成分多,经济社会内容少。现今基层人民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不仅有政治的,还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培训内容“偏”,影响党员带动群众致富能力的充分发挥。

二是“虚”。理论务虚成分多,实际操作能力少。人民群众对基层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突出发展第一要务,要求突出民生改善,要求突出统筹协调。培训过程“虚”,制约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

三是“浅”。表面解释问题多,深层解决矛盾少。基层人民群众不但要从能否承担起推动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检验基层执政能力,而且要从能否承担起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方面检验基层执政能力。培训效果“浅”,阻碍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基层干部培训现状与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迫切寻求新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以培训方式的转变确保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效。

二、结合基层实际,探索实施途径

从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过程的角度来划分,培训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惯用的讲授式培训模式,培训者讲授、学员接受式学习;一种是参与式培训模式,培训者组织活动、学员发现式学习。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参与式培训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培训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进行思考,以促使具有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基层干部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成人。成人有相当的社会经历,在学习时有要求合作参与,共享学习的愿望。基于基层干部培训和参与式培训的有机契合,有必要创新科学途径,实现基层干部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的有效嫁接。

一是合作参与。即创造师生合作机会,促进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地位的统一。参与式培训要求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工具,促使学习结合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员思考探索、监测学习培训过程。要根据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把特色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实际工作的共性难题列为培训主题。要储备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技能,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技能型学员担任兼职教员,运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合作辩论、自我反思等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构建便利交互功能,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统一。

二是互动参与。参与式培训倡立民主教学氛围,参与者既要理解培训要领,也将亲身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中一要注重内心体悟。引导学员体悟培训蕴含的理念和原则,并使内心体验成为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参与者一旦感到自身受尊重、经验有价值,就会产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和工作干劲。二要促进教学相长。参与式培训要求学习者个体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与其他个体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提高培训成效,进行知识迁移的同时,促使教员进行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对教员形成反向促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是决策参与。参与式培训特别重视培训过程、参与者思辩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信息公开、听取民意、吸取民智、实行民决四个环节可以被看作公众参与的四级位阶。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为基层干部参与式培训开辟了重要渠道。基层干部参与式培训一要模拟决策现场。教员和学员共同提出决策假设命题,围绕议题讨论个人的表态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主持人归纳集体表态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结论假设。二要参与重大决策。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要利用人大旁听、征求意见等时机,组织学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学员大局意识和科学态度,并树立改革信心,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决策落实。三要直通基层治理。以基层学员所在典型单位为实证案例,从决策背景、决策过程、决策实施到决策反馈、决策修正、完善决策全程参与基层治理,注重案例、参与、情景与理论相结合,反思不足之处,弥补薄弱环节,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篇10

【摘 要】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教学;策略;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活动可实施下列策略:

一、教学活动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希望学得轻松、快乐是每个人学习的一种积极心理。教学中顺应这种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太简单缺少挑战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身心处于松懈状态。同样,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会失去探究的信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都有成为探究者、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因此,教学时必须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慰。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探究一番,想想课题要解决的问题,猜一猜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学习例题时,应先让学生尝试一番,让学生感到老师不讲我也能正确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先练后评,先探究后点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和感悟的机会,并获得成功享有的成就感;揭示规律时,让学生思考一番,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感受到我的想法与书本一样。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练习以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解题的关键和题与题之间的异同,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讲授公式时,教师不告诉学生怎样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想办法演练各种推导的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到我能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真诚的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全神贯注,积极倾听,要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个方面对学生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当学生回答问题独树一帜、有创新时,教师要毫不吝惜地加以肯定、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完整时,老师要热心指点、积极鼓励;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更应该冷静分析问题的关键,找出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失败的原因,想出补救的措施。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欢乐。

二、教学活动要放大有价值的生成点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人,他们由于生活经历、知识基础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千秋,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超越了教师的预设。因此,课堂始终是动态变化着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就必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1)尊重学生的见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究问题;当学生操作探究问题时,教师要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操作探究问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及时点拨,对新颖独特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放大其价值,激发他们的自毫感。

(2)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提倡开放,即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而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同样重视多中选优,优中选简,让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尊重学生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当做资源,这需要教师从课堂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用智慧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创造”和“发明”。努力放大有价值的生成点,舍弃封闭的、无关紧要的问题。

三、教学活动要联系学生实际

(1)教学活动要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教学内容的难度超过学生的能力时,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功;当教学内容的难度适中时,如不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功。因此,有效教学的安排应当是教学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的能力,在时间上又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肯定,一次次的赏识,一次次的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一定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难度更大的问题。

(2)教学活动要随机应变。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失误,教师要想把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失误弥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必须冷静对待,并及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调整教学思路,把课堂意外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意外生成转变为课堂教学中无法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