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篇1

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一、选题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由于裁定依据既判力与执行力的扩张,裁定措施外观推定的特点,均可能对裁定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如果不为裁定当事人和第三人提供救济,那么,他们在裁定过程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将成为一纸空文。但我国的裁定救济制度规定较为粗糙,在救济范围、救济方式、救济程序等方面规定极为简单,存在理论上难以弥补的缺陷,难以实现对裁定程序中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救济。同时,裁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裁定实践“乱裁定”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民事执行救济具有独立的价值、功能和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存在严重不足。

我国现行法只规定了执行异议和执行回转两种救济方法,且执行异议只授予对执行标的物有排除执行力的第三人享有救济权,而对裁定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缺乏相应的保护。这不利于确保裁定公正,提高裁定效率,也远远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执行异议而言:1、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制度并不能充分地保护案外人及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案外人对裁定标的主张实体权利而提出裁定异议时,案外人与执行当事人就裁定标的的实体民事权益产生争议,而依据诉讼法的基本原理,民事主体之间就实体上权益发生争议的,就应当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即诉讼程序予以解决,裁定人员仅仅通过审查就来处理民事主体之间的实体问题,这与诉讼法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因为审查程序本身毕竟不是诉讼程序,不能促使各方提供全面、真实的证据,不能保证充分听取争议各方的意见,也无法进行公正的裁判,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争议各方应当享有的通过正常的诉讼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多发生裁定法院仅凭案外人的一面之辞,便确认异议有理而中止执行程序,使申请裁定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侵害。对异议理由成立的中止裁定,不能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经审查异议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裁定。这是对提出执行异议有理由的案外人的最基本的保护方法。但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对该裁定标的的强制执行,或对已裁定的部分恢复到裁定前的状态,以确保其对裁定标的实体权利,并不是中止裁定,因为中止裁定以后仍要恢复执行。根据现行法规定,案外人对裁定标的物主张部分或全部权利时,只能向执行机关提出异议,而不能直接起诉,而执行机关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问题,这在法学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原因在于,裁定机构的任务就是以国家强制力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的得到实现,裁定人员只能就案外人在裁定程序中异议情况作出裁定,无权就案件的实体权利进行裁判,这是其一;其二,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权利无异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使当事人无法通过举证、辩论、质证等开庭审理程序请求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这种裁定实际上是一裁代替了一审、二审和再审。

将审判监督程序和裁定救济制度混为一谈,而且第三人异议制度不能仅仅依靠审判监督程序来解决。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很可能有错误时,依法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执行救济则是执行当事人、案外人因强制执行行为而遭到损害时,按照一定程序对受害人予以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混淆。案外人寻求裁定救济,只能限于因法院的执行行为受到的侵害;因裁定依据错误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不是裁定行为错误,案外人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错误的法律文书,或者另行起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不能通过执行异议寻求保护,因为这时案外人所称的损害不是由裁定行为造成的。但《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却把执行异议与审判监督程序直接联系起来,即:只要经审查异议有理的,决定中止裁定,便要对裁定依据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再审,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确有错误并决定再审,便是异议理由成立;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无误,便是异议理由不成立,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在关于金钱债权的裁定案件中,案外人对裁定标的异议与裁定依据是否正确毫无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只存在异议有无理由的问题,不存在是否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问题。

对程序上违法及不适当的裁定行为缺乏相应的救济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定救济制度就是一种程序上保障制度,对裁定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来说,则更是如此。当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赋予其可行的救济途径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必然手段,否则,一切所谓的权利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英美学者认为“救济先于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也规定,对于案外人的异议,由裁定人员执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但是,这种法定程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我国的案外人的异议制度其实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某些裁定机关和裁定人员想依法办事,却又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同一案件或同类案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某些别有用心者就可能利用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任意作为,损害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的不够健全,致使裁定救济制度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最为明显的是裁定机关的裁定行为还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

(二)选题目的

民事裁定是运用国家公权力实现私权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国家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公民私权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对公民权利的危险或侵害,既是个人权利的保护神,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危险的侵害者。随着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企图在国家权力大厦内部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良性机制,以便防止专制和集权的产生。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赋权予公民制约国家权力。具体到民事裁定过程中,赋予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在裁定程序中获得裁定救济权利,为强制裁定权设定必要的限度,维护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平衡。

裁定中出现错误时,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抗辩,具体而直接,利于裁定机关发3现导致错误的原因而易于纠正。同时,裁定救济应当在裁定程序中提出,使得错误的裁定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受到的损害也能及时得到补偿。因此,裁定救济在规范民事强制裁定行为方面表现得有力且有效,成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法院形象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一切程序都含有对程序安定的价值追求。强制裁定中,强制裁定权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确实易于滥用而导致侵权,权利受害者往往对侵权表现出相应的回应以避免侵害。若无裁定救济,受害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性行为必然表现为“私力救济"。很可能造成程序上不安定因素的产生而影响裁定的顺利进行。由于“私力救济"的不可预见性,很可能将裁定中的争议事项升级为社会冲突,现实存在大量的涉法上访案件便是实证,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因此,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规范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救济方法与救济行为,维护裁定程序的安定,预防社会冲突。

(三)选题意义

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若干价值。从总体上来说法应当是这些价值的完美结合,但就具体部门法而言价值追求会有所侧重。民事审判程序功能是确认权利、定纷止争、以公正为其价值所向。民事裁定程序功能不是在于确认权利,解决纠纷,而在于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如何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是民事执行程序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其价值取向应当为效率。所以,有人认为效率是执行的第一价值取向。当然,强调高效执行并不能否定执行对公正的追求,公平与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民事执行就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公正也是民事执行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只不过在执行程序中更加侧重于效率而已。

由于民事裁定强制性以及效率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执行措施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执行时只能就裁定依据的外表加以判断。裁定程序具有侵害当事人和案外人实体权利的特点。裁定工作所追求的效率与公正地保护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裁定瑕疵即冲突产物。但是效率是以公正为边界,效率如超越公正边界,只是速度。民事裁定救济程序作为执行程序中纠正瑕疵裁定行为和排解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程序装置,首先对瑕疵裁定行为予以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执行机关依法、合理执行。即纠偏和救济双重职能。其次,对裁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进行解决,包括程序争议及实体争议,依法排除执行程序的障碍,确保执行顺利进行。最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度。民事执行救济程序价值取向仍在于富于效率地实现对公正的追求,在效率与公正辨证关系上,对公正则应当更为侧重。民事裁定救济程序的公正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必须坚持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保障执行人员及裁定法官独立审查、审理裁定程序中出现的违法和不当裁定行为,保障当事人救济权的行使不受贬损和压制,保障民事裁定救济体系的完备,保障法官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而在程序效率方面则应当尽量缩短民事执行救济周期,简化民事执行救济程序,提高救济的效率,保障当事人及时获得执行救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对民事裁判救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零散杂乱的,很多学者侧重于对我国立法上规定的裁定补正程序的研究,从适用范围、权力保护、缺陷弥补等入手,提出设想,完善裁定补正的具体程序。有的学者则从脱漏判决的现行救济机制入手,分析该机制的缺陷,提出应然的救济机制。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规定,开始对民事裁判瑕疵救济机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主要有:2004年邵明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民事判决更正要论》;2008年陈晓君在《法律适用》一书中发表的《缺陷的弥补与权力的补充救济一民事裁判瑕疵的补正程序》:2009年占善刚在《法商研究》一书中发表的《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探究》。还有学者注重对民事裁判瑕疵问题的研究,界定民事裁判的内涵以及种类。若是对民事裁判瑕疵的内涵以及种类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对于其相应的救济机制的研究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各理论学者的观点可说是真知灼见,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的珍贵的资料,学者们的研究针对的是某一种救济程序,并非整体的救济机制。

国内学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我国诉讼保全制度在对象上的不完善,建议将行为纳入诉讼救济的范围,而对诉讼保全进行简介评析的文章就更多。另外,也有些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之提出完善的构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制订《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修订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时均引入了与国外相关法律中类似的法律制度,如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措施的建立。理论界也对立法上的新变化做了很多探讨,如:《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令制度》(张成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美国禁令制度研究——兼评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临时禁令制度》(李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浅析海事强带怜与玛瑞瓦禁令的异同》(赵彤)、《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彭学龙,中国私法网)等。归纳起来,对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临时性救济措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在保持现有的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不变的基础上,确立行为救济制度,使之与前两者成为并行不悖的制度;二是以临时性救济措施的直接目的为标准将民诉中临时性救济措施划分为两种类型,保全性措施和暂时状态方面的措施,三是将海事诉讼中的强制令引入—般民事诉讼中,同时确立财产保全、行为保全、强制令和先行给付几种并行的制度。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思路

第一章选择了民事裁定的涵义、功能以及民事裁定的类型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首先,通过对我国民事裁定概念的历史追溯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规定介绍,厘清民事裁定概念的法律涵义,为下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论述做好铺垫。其后,简要分析我国民事裁定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如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等等。最后,就我国民事裁定的类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在后文详细阐述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打下基础。

第二章是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述,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内在机理的阐述,剖析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法院时常随意运用判决或裁定、裁判类型适用比较混乱,注重判决的效力、缺乏对裁定效力的应有尊重等等。同时,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救济方式的规定为基础,对民事裁定救济途径进行了分类,即复议、上诉审以及再审。

第三章是对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进行了完整论述,本章紧密承接第二章内容,对民事裁定救济从复议、二审上诉、再审制度三种制度上分别加以剖析。在民事裁定复议制度中,主要论述了民事裁定复议的缺陷以及完善。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中,不仅阐述了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程序的目的以及法理基础,还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进行了介绍,在对上述立法例有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的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民事裁定再审制度是程序完善的基础,其后以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再审的规定为线索展开对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的研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于我国民事裁定再审程序中的弊端及其完善。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查阅法。运用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有关民事裁定救济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民事裁定救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民事裁定救济理论做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民事裁定救济置于社会背景下,对其理论本身的价值做探讨,来确证其民事裁定救济在现实社会的应用中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

(三)研究的进程

1.20XX年8月——20XX年2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2.20XX年3月——20XX年5月,撰写开题报告,并参加开题。

3.20XX年6月——20XX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

4.20XX年1月——20XX年3月,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二稿。

5.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并参加答辩。

四、前期研究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前期研究基础

本文以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事裁定救济的涵义、分类、存在的原因以及效力。机制问题上的缺陷,并针对笔者界定的民事裁判瑕疵完善相应的救济机制。民事裁定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采取裁定措施,强制负有裁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完成一定义务,实现裁定权利人权利的司法活动。执行程序的职权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债务人必须容忍并服从裁定行为。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于喜富主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创新与争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7]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梁启明、邓曙光译:《苏俄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2]EdwardD.Re&JosephR.Re,Remedies,FoundationPress.[M].At2(5thed.,2000),page78.

2.论文期刊类

[1]石洪彬:《论强制执行救济》,载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黄伟:《论完善我国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黄胜春、韩俊:《民事上诉权的法理透视》,载《江西法学》,1994年第4期。

[4]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5]张卫平:《论民事诉讼法中的异议制度》,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6]李霞:《论执行救济制度及其重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

[7]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比较法研究2002年03期。

[8]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J],1997第3期:38页.

[9]邱聪智.公害与环境权.载台湾:法学评论[J],第42卷第1期:58页.

[10]陈泉生.环境侵害及其救济.中国社会科学[J],1992年第4期:76页.

[11]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J],2002第3期:103页.

[12]温世扬、廖焕国.论物权的民法保护之范式——以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为中心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期:28页.

[13]赵梅生:《关于专利侵权救济的国际比较分析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3.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

[1]刘润发.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D],中南林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23页.

[2]钱怡:<论专利侵权救济中的临时禁令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民事执行权以及民事执行救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执行救济制度的经验,分析我国执行救济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措施。

(二)本文论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设计之一,是民事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通过分析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对其的价值、分类、存在原因以及效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鉴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成功经验,从民事裁定基本内涵出发,提出我国现行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不足,从而以程序性裁定救济和实体性裁定救济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并对其予以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本文在研究梳理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其救济对社会的现实意义等进行整合和进一步的归纳。

1.研究的重点

本文力图在充分和合理借鉴中外有关对民事裁定救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救济思想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从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域外考察的分析论述中,对民事裁定救济在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救济进行了剖析总结,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缺陷不足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的解读,为解决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探寻民事裁定救济实际应用中的措施。

七、论文写作提纲

拟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导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

1.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

2.民事裁定救济的意义

(二)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特征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1.国际上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2.国内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内涵与价值

(二)民事裁定救济的分类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存在原因

(四)民事裁定救济的效力

第二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域外考察

(一)日本民事裁定救济

(二)德国民事裁定救济

(三)法国民事裁定救济

(四)台湾民事裁定救济

第三章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及构建措施

(一)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

1.缺少债务人救济

2.缺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

3.民事裁定过程中没有全面的程序保障

(二)构建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措施

1.程序性裁定救济

2.实体性裁定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是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笔者拟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并且将答辩时的一些思想贯彻到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篇2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篇3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川大取消毕业论文”一事有了实质性的新进展。四川大学已决定,以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加入社会调查报告、策划和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通讯、评论等新的方式来部分取代毕业论文。下周起,学生们可提出申请,自行选择毕业考核方式。从起初传闻的“取消毕业论文”,最终定性为“优化毕业论文设计”。

不管舆论赞同也好,吐口水也罢,川大是下定决心要第一个“吃螃蟹”。该校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解释说,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注水严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多数论文都是由“ctrl+c”和“ctrl+v”搭建而成。好一点的,还会后期制作处理一下;糟糕一点的,直接就是论文整体挪窝;更恶劣的,连最后“毕业论文致谢”都不放过,署名也不带更改的。通篇找不到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自己发表了点想法,却又文句不通、辞不达意。啼笑皆非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一直很高,非常高。

很多人都说,要求一个本科生的论文能有真知灼见、洞悉问题核心,显然是强人所难。此言不假。但是,准备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专业知识温故知新的过程(连致谢都不改名字的人除外),还可以强迫你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尽管这个要求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但本科生连注释都不知怎么下手的大有人在)。退一步讲,本科生抄袭也不过是最低层次的抄袭,连研究生、教授、院长,乃至一校之长都抄袭,又怎能要求小小本科生能独善其身?说到底,论文抄袭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整个学术氛围被浮躁、功利的情绪笼罩。

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融合;交叉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以及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因此,地理学科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本文侧重探讨地理学与动漫、音乐、诗歌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

一、 地理c动漫融合

动漫从字面上看,涉及动画和漫画,其中漫画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并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动画具有有趣、可笑、轻松或意味深长等特色。动漫作品虽是艺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艺术作品,除审美上的视觉享受外,其更可贵的在于内在所蕴含着的思想,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其寓意往往具有幽默和讽刺的双重特点。动漫具有承载知识和情感的作用。如地理漫画,其内涵精神是地理的知识内容和情感目标,只是将其以漫画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教师的挖掘与合理利用,可以发现其隐性的地理教学功能并可充分利用。

例如,图1“苦难的母亲”反映全球人口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图2“小鸟的悲哀”反映滥砍乱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小草的哀求”反映过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的问题。图3“飞来的山峰”反映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通过对此类漫画内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读,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又如,通过各种动画片可分析气候的特征:通过《狮子王》的热带草原景观 、《人猿泰山》热带雨林景观 、《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等分析气候特征。通过《里约大冒险 1》中狂欢节巡游和桑巴舞可展现富有特色的人文习俗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动画片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 地理与音乐融合

音乐是陶冶人心灵最好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音乐教育本身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使音乐教育教学包含丰富的意义。音乐里有很多歌词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果能将音乐与地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听音乐或歌唱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无疑将是一种‘双赢’。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不容置疑。利用歌曲MV、歌词、相关图片等手段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表1可以看到歌曲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地理素材,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可选择合适歌曲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边赏析歌词和边看图片,弄清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在充满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大为活跃。现在不少地理教师通过改变歌词将地理知识融汇进歌曲中,让学生听着流行歌曲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 地理与诗歌融合

诗歌作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音韵和谐、语言凝练、联想丰富。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诗歌描述地理事物并带给学生一种新的、美的意境和情调,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好的诗歌,更承载着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感受,带给学生最直接、最美的映衬,并在讲解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有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同时,运用诗歌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激发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提升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示例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等可说明我国地势特点。

示例Ⅱ:描写水文气候植被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如“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可说明不同温度带原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可说明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除利用漫画、音乐、诗歌融合地理教学外,还可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相互渗透。探寻合适交叉切入点,以促进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丙沛.高中地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究―― 以物理、数学、美术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篇5

字乙轩,山东民族画院画家,受教于天津美院李孝萱先生门下。

现居北京。

丁学军官方网站:

/

雨石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上海,现居江苏无锡。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江南大学。先后从江南书法家张怀仁,画家王汝霖先生学习传统书法、绘画。

展览

一九九八年,无锡个展。二年,扬州八怪纪念馆双人展。二五年,绍兴年名家邀请展。二六年,常州『刘海粟纪念馆名家展。二八年,北京宋庄美术馆『忆江南水墨展;北京宋庄『国画名家十人展。二九年,北京宋庄『水墨为上名家邀请展。二一年,无锡『梁溪书画六人展。二一一年,无锡 『雨一车三人水墨展;『致远堂名家邀请展;『大成堂青花瓷器作品展。

出版及刊载

个人画集《中国当代翰墨名家雨石集》(二四年);作品集《山水》(二五年);二六年作品在《艺术界》专版介绍;二七年作品在《收藏导报》、《鉴真》专版介绍;二八年作品在《画风》、《国画大家》专版介绍;二一年入编《中国画艺术年鉴》。

崔强

一九七四年生,河北行唐人。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一九九九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文学硕士学位,副教授、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杜尾顽

字居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会员、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九九六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大专班。

二五年结业于杭州师范美术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级研修班。

二七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具有市场潜质的中青年画家。

王牧羽

原名王强,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一九七五年生于山东,二六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二一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拜著名水墨画家刘进安先生门下,任中国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现居北京。

展览与获奖

二五年,中国画作品《下午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奖。

二六年,完成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和美学观》,获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优秀奖。

二八年,《中国书画》杂志编辑出版王牧羽个人作品年历《牧羽集》。

二九年,作品《小娜和冰冰》、《彩彩、小薇和美丽》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

二一年, 『水墨party当代水墨画联展。

二一一年,『首师水墨作品交流展;『叠加与互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宇辰水墨邀请展;『首师水墨—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宇辰邀请展;『美术报艺术节独立单元·学院新方阵青年艺术家新作展。

出版

多幅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中国书画》、《70后水墨》等杂志。

张越

一九七二年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太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山西太原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展览与获奖

二一二年,『非常融合—当代中国工笔画名家新作展。二一一年,『解语花—张越工笔画作品展;『文脉心象—当代百家扇面邀请展;『水流花开—北京女艺术家巡回邀请展;『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新人新作—当代青年画家作品联展。二一年,『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二七年,『百花迎春—中国优秀女画家作品展;博鳌亚洲论坛『蓝海艺术展。作品《邂逅》荣获『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红了樱桃》荣获『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最高奖)并被张家港博物馆收藏。二七年,作品《踏莎行》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杨运高

祖籍广东信宜,一九七九年生于广西象州,二四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期展览

二一年,『2010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传承艺术中心二十周年庆作品展;『聚焦新锐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红河魂之隧道》参加『山与海漓江画派美术作品展。

二一一年,《红河魂之隧道》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红河魂·2011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红河魂》参加『历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汇展。

二一二年,『山川焕颜杨运高小幅精品展。

获奖

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贾秋玉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现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师,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窦良羽

一九七六年生于山东乐陵。

二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二一至二四年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

二七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职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要个展:

二五年,『所见所闻(上海1918artspace)。

二六年,『童年(北京show画廊)。

二七年,『在·见(天津美术学院)。

二一一年,『童年往事(天津九思艺术空间)。

二一二年,『儿童时代(上海M50画廊)。

主要联展

二五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篇6

【关键词】密苏里大学 双师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的特点

早年,我国高校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专业人才。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知识体系单薄、创新思维弱等问题特点,不能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务院委员会在2010 年批准开设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无法严格区分

虽然学界已经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严格区分,高校也因此将原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但是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里,某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仍然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师授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之前的相差无几。而且,专业选修课的开课也是根据学生的选课人数及老师的上课时间而定,有些对于专业硕士比较重要的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过少或是没有相应的老师授课而不能开课。最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新闻媒体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实践性缺乏及考核机制过于宽松

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于新闻与传播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内容往往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并不多。各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并且,高校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核机制仍然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因此新闻与传播硕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论文写作上,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同时,大多数新闻与传播硕士所发表的论文学术性不高,最终导致专业型硕士学生在学术要求与实践能力上都达不到研究生应有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欠缺

国务院委员会在培养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但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对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师资配置上有很大差别。校内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能力;校外聘请的教师,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很多外聘教师在名义上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兼职导师,多数导师并未尽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更多情况学生还是与校内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对校外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兼职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无法定期指导学生,甚至无故中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和其他工作。

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师资队伍,更是在新闻教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其独创的“密苏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对美国的新闻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独特的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建院初期提出他的教学理念:实践是新闻学习的最好方法;新闻工作不是封闭性的,而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工作。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密苏里新闻学院培育出全世界优异的新闻界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将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二年制的学生一共有16种专业方向,且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4+1项目”即本硕连读的学生也有9种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美国新闻史、新闻学基本规范、传播法等;实践能力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采访、写作、编辑等技能。

2、完善的实践体系

在硕士生的录取方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会优先考虑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这并不是忽略那些完全没有经验的申请者,而是对于这些没有经验或是经验不足的学生,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时,学校也创办了一份面向社会发行的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在校学生可以在该报社兼职。不仅如此,学院还创办了日报、商报、电台等,在这些媒体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部门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KOMU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在这家商业电视台里,记者、制片人和电视录像制作人都由学生担任。在这些机构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加符合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严格的考核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不少于37个学分的课时,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除了新闻与传播知识的理论课外,学生还需要修一定的实践课。成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记者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报纸采访、写稿、编辑。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中,有75%的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他们毕业后直接去新闻媒体工作而不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这部分毕业生更希望对自身的工作技能有更好的锻炼,他们将目标放在了专业领域上;而剩余的25%需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则选择提交毕业论文。

4、多元的师资队伍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分为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学术教授两个方面。学院对于专业实践课教师主要注重于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技能和专业成果上,这些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业界有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能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同时,专业实践课教师们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网,能为学生的求职道路指点迷津。在对学术教授的考查上,学院更倾向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讲授能力和学术成果等。学术教授不仅为学生授课,也会参与院内外学术或行政会议,担任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带领学生做学术科研项目。

三、对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密苏里方法”。

1、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创新教学内容

在进行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在这期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打造相应的实践平台,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实践环节。首先,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创办自主的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声誉,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其次,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平台。新闻与传播硕士除了学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可以利用学院的实验平台得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要加强与校外媒体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将全世界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传授于学生,同时也要多提供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下的媒体运作的特点。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改进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还是由校内理论教师进行授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俨然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应该加强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协调,引进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例如可以聘请一些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加强校内外师资的交流。另一方面,原来的校内在职教师也可以安排到媒体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与之相对应,师资队伍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对于校内教师可以设立校内教师评估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教师的引进、晋升、评定和解约等。对于外聘教师的评估,应由各地方政府建立起地方性的教师评估机构,主要负责校外教师的能力评定及教师的引进等,加速该地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

参考文献

①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②武志勇、李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J].《新闻大学》,2009(4)

③童兵,《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期待》[J].《新闻前哨》,2010(10)

④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⑤卞地诗,《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⑥党苗苗,《当代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东南传播》,2008(11)

篇7

摘要:作为中国和吉希腊英雄史诗之代表的《格萨尔》和《伊利亚特》这两部共性很明显的中西方著名史诗,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叙事学比较研究的视野中去观照,更多的研究都集中在两部史诗的各自特征,尤其是国内外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的研究多集中在艺人演述与版本整理的抢救式发掘与搜集,史诗情节、主题与人物研究,文化现象的思考等方面,而很少见到对《格萨尔》的叙事外在形式、内部情节结构、史诗心理描述等方面与《伊利亚特》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伊利亚特》《格萨尔》叙事 比较

大体成型于8-9世纪的藏族《格萨尔》(又称《格萨尔王传》)作为在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肥沃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活态史诗,标志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作为大型叙事文学的早期代表,《伊利亚特》与《格萨尔》这两部史诗的叙事比较研究有着独特的创新意义。本文简要对《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叙事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述评。

一、《格萨尔》研究

关于最早研究《格萨尔》的人。赵秉理认为应当不是俄国的帕拉斯而是中国的松巴堪布·益喜班觉尔。紧随上述18世纪中后期这两位先驱,19世纪以来的世界《格萨尔》研究可做如下概要。

在国外,1836-1839年,由德国人史密德译自1716年北京印蒙文《格萨尔王传》的德文版《格萨尔王传》在圣彼得堡出版。1871年,英国旅行家沙乌在伦敦出版的《高鞑靼、叶克羌和喀什噶尔访问记》一书中,对《格萨尔>做了评介,并第一次提到了“格萨尔是罗马康斯坦丁堡的恺撒大帝在东方的名字”这样一个观点。1879年和1881年,印度人达斯先后两次闯入我国的西藏地方,搜集了《格萨尔》等大批藏文资料和文物。1884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到青海获得了一些《格萨尔》的手抄本。1890年,俄国人波达宁发表了几篇论文,将格萨尔王传同俄国民间文学做了比较研究。进入20世纪,1900年,研究藏文格萨尔王传的捷克人弗兰克发表德文《格萨尔英雄故事内的春天神曲》,英文《下拉达克的藏文格萨尔史诗》与《格萨尔史诗序言,十八英雄传》。1906-1907年,英国人玛克斯在孟加拉亚洲学会期刊《格萨尔英雄故事中的武士》。但史密德、弗兰克和玛克斯等人的作品因发行量少、年代久远而不易见到,而法国女旅行家达卫一尼尔夫人的《岭·格萨尔的超人生涯,藏族吟游诗人说唱的英雄》一书则引发了一般读者的故事兴趣。1956年,法国藏学专家石泰安的《岭部喇嘛寺庙藏格萨尔英雄记事》根据文字记载对《格萨尔》做了概要性研究。蒙古学者策丁·达木丁苏伦1958年版的《格萨尔史诗的史实根源》一书在《格萨尔》学界影响甚为广远,其第七、八两章尤为重要。达木丁苏伦也曾做了一个《格萨尔》故事情节顺序表,并在第六章中借引证历史著作与文献以证实格萨尔是个历史人物。1980年,在吸取达木丁苏伦《格萨尔史诗的史实根源》和青海版汉藏文《霍岭大战》的营养,以及受青海民间文学研究会收集到五六十部手抄本的事实的启发,石泰安的《格萨尔史诗》从法文译成英文并加注大量补充内容后出版,他强调不计其数的作者催生了不计其数的改写本与合写本。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至2003年,已发表的涉及《格萨尔》研究的论文有近300篇,但限于缺乏原始文献资料,又受到不能进行实地考察的局限,特别是缺少同民间艺人的密切联系,国外研究虽涉及的范围较广,但主要止步于概要评介。以蒙古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学派很重视资料收集和主题思想阐述,以及蒙、藏《格萨尔》的源流关系和史诗在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的研究;而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派则更多关注史诗作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知名学者策丁·达木丁苏伦的贡献在《格萨尔》史诗的史实考证方面,而石泰安的贡献在《格萨尔》版本学研究方面。

在国内,最先向国内外介绍《格萨尔》的是任乃强先生在1944年发表的论文《藏三国的初步介绍》和《关于藏三国》。随后的彭公侯、陈宗祥、李安宅、马长寿、何建熏、韩儒林、刘立千等先生以文章介绍《格萨尔》并译介国外相关论著。1949年后的《格萨尔》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是1950年代。主要是在初步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就《格萨尔》的主要内容、流传地区、部数与版本等做初步的介绍和探讨。第二是1980年代。自1980年代初起,相关各省区普查寻访说唱艺人、整理其说唱部本及史诗翻译这三项工作进展迅速。王沂暖先生同艺人华甲合作翻译的《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是迄今最古老、最原始的史诗珍本。降边嘉措的专著《格萨尔初探》弥补了我国《格萨尔》研究专著之空白,随之其力作《<格萨尔>的历史命运》和杨恩洪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等两部专著相继问世。第三是1990年代起至今,《格萨尔》研究人员达千人之众,近千篇,《格萨尔》汉译整理本多部,《格萨尔》研究专著十多部、《<格萨尔>研究论文集》12部、国外《<格萨尔>研究译文集》3部、国外《格萨尔》研究专著译本2部,编印《<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8本、《<格萨尔>工作通讯》数期,《格萨尔研究》内部资料本5期,以及《中国<格萨尔>》正式出版物多期等。1990年代以来,国际性的《格萨尔》学学术研讨会已召开了五届,而且《格萨尔》精选本至2006年已出版了12卷13本。

近十多年来国内的《格萨尔》研究成果,总体分为如下几类:

1.专著和论文集。降边嘉措的《<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格萨尔>论》,杨恩洪的《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吴伟的《<格萨尔>人物研究》,王兴先的《<格萨尔>论要》,何峰的《<格萨尔>与藏族部落》,赵秉理的《<格萨尔>学散论》,角巴东主和恰嘎·旦正合作撰写的《<格萨尔>新探》,角巴东主的《<格萨尔>疑难新论》,恰嘎·旦正的《<格萨尔>研究集锦》,论文集主要是《格萨尔学集成》(1—5)。

2.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向度举要:徐国宝从《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结构;李连荣从中国《格萨尔》史诗学史;诺布旺丹从伏藏史诗;周爱明从《格萨尔》口头诗学;徐斌从《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王景迁从《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神灵文化;王恒来从《罗摩衍那》与《格萨尔》的人物类型等方面人手。

3.硕士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向度为:多从人物形象、音乐、研究史、生态意识、民俗与文化、语言与谚语、神话、审美观与原始思维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有两篇针对《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的美学建构和原始思维的比较研究。

4.非学位论文的研究向度:《格萨尔》的地位评价;翻译;部落战争与军事思想;历史与时代;受文人创作的影响;受民俗和文学的影响;人物形象研究;生态伦理;巫术宗教信仰;戏剧;心理;研究现状述评;史诗艺人;音乐;语言与形式;原型、母题与主题;版本与文本;中西精神差异;与其他史实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王兴先、何天慧等人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而《民族文学研究》《中国藏学》和《西藏研究》此三个刊物成为研究《格萨尔》的主阵地。

二、《伊利亚特》叙事研究

国内外的《伊利亚特》研究成果极其丰富。而与《伊利亚特》叙事相关的研究则有:

1.《伊利亚特》叙事结果之外在样态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其程式化用语的研究。C.M.Bowra对程式化用语做过细致研究和详实考证。另外,J.C.Hogan,S.L Schein,以及B.A.Stolz和R.S.Shannon等人的研究中也有涉及。国内荷马史诗著名专家陈中梅先生的《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认为:“程式化用语是荷马史诗得以成功扩展的最基本的和最常用的有机成分之一。”

2.《伊利亚特》叙事结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伊利亚特》情节整体分块与情节环形对称结构的研究方面。首先,整体将该史诗情节结构作“三分法”。不过“三分法”还有其他划分形式。其次,从形态学角度认为《伊利亚特》有一种严密而奇特的“环形结构”(ringcomposition)。C.H.Whitman随后将这个理论发扬光大,把“环形结构”说运用到全书的各个角落。后来D.Lohmann对这个理论做了一些修正、完善和细化,使之上升到形态学的高度。程志敏总结了西方学者对环形结构所反映的重复的作用,认为重复有两个“功能或作用:助忆与论证”。“环形结构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经济、对称、简洁,当然就好记忆。”但尚未见到有对《伊利亚特》的情节详略做数字统计,更未有对其行文波澜起伏之镜头(连续)切换式叙事结构做分析的。

3.研究《伊利亚特》里的悬念。“荷马知道如何制造悬念。”“悬念有助于故事内容的连接,有助于情节的稳妥和‘艺术地’展开。但是……荷马最拿手的好戏不是制造而是‘消除’悬念。……而是通过再三的提及或预告,使听众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不断’等盼结局的实现。”但是,从《伊利亚特》的铺叙和设疑两方面对其表现方法进行研究的却很少。

4.《伊利亚特》里的修辞(主要是明喻)研究。陈中梅说:“荷马是编制和使用明喻的专家。根据古代注疏家的得到一些现代同行赞同的观点,荷马史诗里的明喻具备五个特点。”而且陈先生认为:“荷马使用了两种语言,一种是就事论事的情节语言,另一种则是与之形成配套的以衬托为主并(可以)与情节的常态发展‘无关’的明喻语言。”同时,陈先生对荷马的多行次明喻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明喻扩展了史诗的篇幅,却缩短了作品与听众的距离;它比情节语言的框架里营造自己的结构,不仅丝毫没有扰乱,而且还在更复杂的构思层面上坚固了故事的整一”。“明喻还起到象征和预示的作用,能够‘艺术地’把上下文连接起来,以较为隐蔽的方式推动叙述的铺开,从而改善故事的接受效应,使其读来更加扣人心弦。”不过未见到有论者分步骤分环节地对《伊利亚特》里的明喻和博喻进行研究的,至于其夸张和排比修辞手法,就更少有人研究。

5.至于在《伊利亚特》心理描述研究方面,则成果极少。

三、与两史诗之一的比较研究

就目前资料看,较少有《格萨尔》与《荷马史诗》的比较研究。周作人《古希腊的神话与英雄》是中国《荷马史诗》研究的起步。随后,《荷马史诗》研究一直沉寂到20世纪90年代,罗念生、王焕生、邓欣扬(台湾)与陈中梅等学者的《荷马史诗》汉译本陆续出版。近年出现这两部史诗的比较研究的小:将《荷马史诗》与《诗经》或其他民族史诗进行比较研究的;有论述史诗特征的(《从<伊利亚特>和<格萨尔>的比较研究试论史诗的基本特征》);还有研究“规律性的共同点和本质性的区别”的(《<玛纳斯>和<伊利亚特>(奥德赛>》);有对史诗的内容与母题进行比较研究的(《英雄史诗的双璧——<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还有从叙述动力的减弱与消失的角度对《格萨尔》与《伊利亚特》进行比较研究;有从史诗的流传方式、历史真实性、战争观念等角度论述其差异性与相似性方面来研究的(《东西方民族的英雄颂歌——<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王>比较》);还有《格萨尔》与《荷马史诗》在其他方面的比较研究(《从藏族<格萨尔>等多民族史诗解析“荷马问题”》《<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美学建构之比较》《<荷马史诗>与<格萨尔>原始思维之比较》)。而就《格萨尔》的叙事,诺布旺丹曾对丹增扎巴的《格萨尔》史诗文本类型进行研究时发现其“自撰口述文本”中的“智态化”叙事模式,认为如果对其“文本路数进行宏观把握”,此二者“显得极为重要:一是文本的叙事形态,二是文本的创作形态。一个是静态的,表现为他文本的整体空间形态,包括文本的语境、文本的叙事特质、文本的叙事视角、文本的结构形态等。另一个是动态的,表现为文本产生过程中的时间形态,包括文本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实际上,诺布旺丹所讨论的,是一种“叙事类型”。他进一步强调:“从狭义上说,智态化叙事即是指从掘藏传统派生出来的纯智态叙事文本,以丹增扎巴为代表,他将佛教掘藏作为创作的表现手段,应用一系列技法进行《格萨尔》故事创作。”也就是说,诺布旺丹此文的重心是审视丹增扎巴其文本生成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特质,而非具体叙事视角和文本的结构形态。

综上所述,目前能查阅到的已有(中外文)研究成果中,都还未见到将《格萨尔》与《伊利亚特》的叙事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因而该论题具有很鲜明的新颖性,值得展开去做。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时间与事件:荷马史诗与《格萨尔》叙事比较研究”( 2013T6023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格萨尔》与《伊利亚特》叙事比较研究”( 11XWW004):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

项目“《格萨尔》叙事与结构研究”(1118B-06);西北民族大学校级中青年科研项目“《格萨尔》叙事学研究”(XBMU-2010-AD-128】

篇8

1992年9月,怀揣恩师张明惠“崇德敬业”的教诲,我来到苏中名镇——戴南,站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讲台前,并且一站就是22年。

说来惭愧,回首22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寥寥无几。然而,从戴南镇首届“十佳师表先进个人”、兴化市第三届“十佳人民满意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还算得上能映射进取之心的荣誉中,依稀可见我坚守三尺讲台,追寻语文之梦的身影。

毕业那年所上的人生第一堂公开课记忆犹新,执教的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的两位领导都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他们称赞我的课有语文味,特别表扬了我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捕鸟的动作品读语言的做法。专家领导的夸奖让年轻的我感念不己,“重视语言的诵读品味,将语文课上出语文昧来”从此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搜集整理出许多的背景音乐,为的是能增强诵读的感染力;我努力摸索诵读技巧,为的是找到诵读中融情入境的方法;我经常为学生制作配乐朗诵文件,为的是能调动他们的诵读兴趣。

在连续三年荣获戴南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后,自信满满的我以为深得诵读品味之要旨。然而实践中的不断碰壁,让我对语文渐存敬畏之心;研磨中的切磋反思,则催我在寻梦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2005年,我试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情境:“文中的几个精彩细节想必已拨动了你的心弦。生活中你的妈妈一定也曾呵护过你,关心过你,替你操心,为你辛劳,对你鞭策,给你鼓励。请你尝试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述一下对妈妈的感激、赞美或崇敬之情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参与研磨的兴化市名师王大智认为,新课程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新课程对教师的语言素养、引导水平的要求更高了。王老师建议:在学生不能联系生活畅谈感想时,教师应做好示范的准备。在泗洪育才学校赛课时,王老师的建议立竿见影,我在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中做了一番精彩的示范后,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一位女同学在叙述母亲每周来学校探望自己的细节时竟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声情并茂地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肥胖”一词时,课堂上竟传出学生的窃笑之声。听课的一位专家告诉我,仅有入情入境的示范朗诵是远远不够的,须深入钻研文本,适应学情变化,才能让学生走近文本,受到感染。第二次公开执教《背影》时已到了2010年,受孙绍振先生《名著细读》的启发,此时的我已逐步摆脱“教参”的束缚,学会从“文本中的我”“写作时的我”“读者”三个不同的角度自主解读文本。此外,我又认真阅读了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书籍,开始赞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建构课堂,根据文体的不同精心设计诵读品味的方法与策略。我在这一时期的公开课赢得同事们“设计巧妙、内容精当、热情不减”的赞誉,当然更值得欣慰的是赢得学生的喜爱。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在送给我的新年贺卡中这样写道:“老师,真的很怀念我们的语文课,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说。”

2011年,我有幸当选为泰州市教学能手,并成为兴化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中的一员。在辅导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的研磨活动中,我与他们围绕语言学习这一重点,一起钻研教材,一起分析学情,一起探寻教法与学法。我深信“相观而善之谓摩”乃“教学之大伦”的理念,故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集体研磨中,我有时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想法通过研讨性执教展示出来。比如,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如何融入生活化语文的理念,如何实现多媒体展示的灵活掌控等等,这种以教代讲的做法,让我收获了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之美”,于是我有意记录下这些点滴收获,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较有影响的教学类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性论文。这对我后来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模式初探”这一大市级课题的立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都大有裨益。

如今,我虽获得“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但我时刻牢记导师魏本亚教授到我校调研时勉励的话语:“你的课已经很出色,今后要在厚重大气上狠下工夫。”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他是希望我加倍地读书,加倍地修炼自己的语言。这使我想起了兴化语文界德高望重的柳印生老师的谆谆告诫:“语文老师的语言修炼是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2l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语文教改首当其冲,热火朝天。在层出不穷、纷繁芜杂的语文思想、教学模式中,我常有左右不定、迷茫困惑之感,但终究抓牢了语言训练的根,始终追逐着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虽然我所谓的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犹如《蒹葭》中的“所谓伊人”,飘忽不定却那样地令人心醉。我愿做一个执著的追梦人,撑起“语言训练”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不敢奢望能够满载一船星辉,但会做一条语文长河中的不系之舟,“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教学语录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心与民主,爱一些并不可爱的学生,善待其不可思议的轻率与鲁莽。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教育依然强势的时代,坚持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我愿追随前辈,怀一颗享受痛苦之心来面对。

只要竞争存在,考试定然存在。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教育,当力避之;素质教育是致力于人性发展的功德主义教育,当急趋之。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都能得到合理的成长。这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在选拔与发展尖锐对立时期的担当。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我们需用一生来备课,那就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阅读,实践,反思。

如果缺失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则施之于课堂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是如虎添翼而是为虎作伥。

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入手,为此必须率先养成堪称良好的行为习惯。

千方百计地改变教学观念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的三大意识——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实践意识。

“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在学什么,学到什么”是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可忽略的四大要素。

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主要特征的童心童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激活之、开掘之、呵护之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言修炼是语文老师的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唯有从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悟出传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之道。

储备语言是否丰富,运用语言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准。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语文课堂应成为语言训练的丰收地。

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之美在于生成,教师应当在随机应变上狠下工夫。

诵读品味是语文味的代名词,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篇9

[关键词] 亲子阅读;幼儿;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89―04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网络、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阅读习惯的养成则是从小开始的。儿童的阅读,应与家人一同进行。记得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名人的话充分说明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氛围对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亲子阅读”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的孩子在不能完全认字读书之前,还不能自主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很欠缺,特别是独立阅读的能力。如何让孩子体会书中的乐趣,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此,幼儿的阅读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亲子阅读”。那么,何谓“亲子阅读”?它是特指在家庭情境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书籍的一种活动,是父母和孩子围绕图画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的、个别化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

一、亲子阅读对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殊意义

(一)让幼儿爱上书本,激发其求知欲

幼儿天生就爱听故事,《格林童话故事》《365夜故事》《伊索寓言》等都是他们的最爱,故事里的各类人物造型、动物都会成为他们喜爱的对象。而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认字不多,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听故事了。从儿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笔者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段时间给他讲故事,而且根据他的年龄变化,故事的选择也从简单到复杂,从诗歌到故事。儿子在听的过程中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大灰狼要吃小白兔?”“为什么小白兔不跑呢?”……他还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这说明他一边听故事一边在思考,他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另外,他还会让我把他喜欢的故事重复很多遍,直到我说故事的前一句,他就能很快地甚至一字不漏地把下面的情节全部说出来。其实这都是幼儿喜欢听故事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记忆发展的过程。现在儿子已经11岁了,好学好问的特点成了他学习上的一大优点,所以我认为亲子阅读可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吴婵霞老师就说过:“很少会有儿童自己爱上书,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这些都说明在长期亲子阅读的引领下,幼儿会很自然地爱上书。这些年的亲子阅读使我的儿子与书交上了朋友,每天看书已经成为他的习惯,而且买书也成了他的爱好。在儿子取得一些成绩和荣誉时,书也成为他喜欢的礼物。现在儿子收藏的书籍有上百本,科幻类、故事类、文学类,连漫画都成了他爱不释手的宝贝。这些书籍正在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入知识的殿堂。

(二)帮助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吸取前人的知识,启发自己的灵感,最终利于读书人的创造性思维。”阅读可以使幼儿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政治等,增广见闻,对学有裨益。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如他们都特别喜欢的《365夜故事》《格林童话》……让这些经典故事润泽幼儿的心灵。幼儿可以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亲子阅读看起来是一种很简单的阅读方式,父母讲、幼儿听,其实在共读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会认识许多汉字,而且能学习到许多词句。幼儿听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会使他们产生许多联想、疑问,诱发思考。因此,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美妙的语言,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越发聪明起来。长期坚持亲子阅读的幼儿语言能力特强,大多数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在听、说、读、写方面远比不爱阅读的幼儿高。

(三)培养幼儿与人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娇生惯养、自私、自我已经成为当代幼儿的特点,如何让幼儿学会和他人沟通协调,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习外,我们可以和幼儿共读一些好书,通过书本的阅览,让幼儿在听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记得班上有个幼儿叫朵朵,平时活泼好动,有段时间迷恋上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每天嚷着让妈妈给她读这本书。后来朵朵妈妈告诉我,朵朵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和金铃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是朵朵缺乏金铃坚持不懈面对困难的勇气。在共同阅读过程中,朵朵妈妈不断让朵朵自己发现金铃是如何改变的,并激励朵朵学习金铃的精神。朵朵读这本书后改变了很多,坏脾气少了,也改变了和同伴、老师交往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和老师都为此感到很欣慰。所以,阅读一本好书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帮助幼儿积累词句,为日后写作作铺垫

在和幼儿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一些经常用的字,帮助他们理解不懂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家长的讲解和分析,幼儿很容易理解阅读的内容和要点。这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理解词义、积累词句,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记得大班语言课上老师说到蓝天、白云时,班上有个幼儿说了这么一句话:“晴朗的天空像刚洗过的蓝绸子。”虽然很简单,但一个大班的幼儿能把自己知道句子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不正是一种提升吗?通过了解我们得知这个幼儿经常和父亲一起阅读。现在这个幼儿已经上四年级了,他的作文常常是高分,还在不少报刊上发表过文章。

(五)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生活经验,更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那么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透过书本,和幼儿共同讨论一些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例如很多家长都会让幼儿阅读绘本,但是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去阅读,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可能他们很难理解书中的意义。因此,家长要和幼儿共同阅读,和他们共同讨论,先让幼儿用他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家长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相互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在和幼儿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针对书中的内容,给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去思考问题,教会他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幼儿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逐渐学会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的有利途径。

(六)加深幼儿和父母的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自从懂事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双方经由书籍的阅读,必能分享彼此的感动,在无形中增进感情。现代社会,家长们平日都忙于工作,白天送孩子上幼儿园,若是晚上再有些应酬,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情感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家长可以利用晚饭过后的时间或睡前时间进行亲子共读,一家人促膝共座,阅读、讨论、交流,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在心中萌发父母爱自己、自己也爱父母的情感,就会觉得自己是幸福快乐的,而亲情就会如甘露滋润心田,使幼儿健康成长。

目前,亲子阅读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可,有的家庭为幼儿买图书、绘本花费成百甚至是上千元。但是买回家以后,家长经常是让幼儿自己去阅读,有时当幼儿不理解故事内容或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会提出让家长一起阅读,可是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往往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要,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甚至会说:“烦死了,自己去看!”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特别指出了父母陪伴幼儿阅读的重要性。亲子阅读,从参与人的角度看,幼儿一方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自家的孩子,也可以是别人家的孩子;从阅读的形式上看,亲子阅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幼儿听,也可以是幼儿读给大人听;从开展的地点来说,可以是在家庭,也可以是在图书馆和幼儿园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正确指导。

二、亲子阅读的策略

(一)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氛围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说过:“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 在家中,如书房、客厅、房间等应随处可拿到书,随处可看到书。现今的家庭大多数装修漂亮,家长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个小的图书角,这样幼儿就会慢慢习惯与书为伴,书也会慢慢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只要书架、桌子的摆放适合幼儿的身高,或是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铺上地垫,放上一个幼儿喜欢的靠枕,并保证足够的采光方便他们坐下来安静地阅读就可以了。无论是幼儿单独阅读,还是与家长共读,都应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能使幼儿心情平静,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长,也有利于家长与幼儿的沟通,还能培养幼儿专心阅读、认真学习的习惯。家长还应该定期为幼儿添置一些新的图书,满足幼儿阅读需求的发展。

(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爱上亲子阅读的形式

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喜爱阅读,经常在幼儿面前阅读,耳濡目染,幼儿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喜爱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将阅读融入幼儿的生活:首先,父母应从培养自身阅读兴趣入手;其次,父母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阅读的主动性。父母可以和幼儿共同扮演书中的角色,如《狼和小羊》一书,父母可以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小羊,通过模拟故事情节开展直接对话,让幼儿在情境中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喜欢亲子阅读,还可以在家庭阅读中多和幼儿交谈,通过谈话提高其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家长还可经常带幼儿逛书店、选书、买书,到图书馆借书,或者在网上浏览新书等,特意为幼儿选购他们喜欢的图书,并作为礼物送给幼儿,让幼儿高兴之余更感到图书的宝贵,从而学会珍藏图书和爱护图书。

(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让幼儿感受到亲子阅读的乐趣

目前,很多家长面对市场上的书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为幼儿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还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幼儿在看什么书便买什么,而有些家长功利心较强,只会为幼儿选择一些益智类、知识类的图书,图书的选择范围较窄。而图书是引领幼儿进入阅读殿堂的阶梯,在幼儿年龄、心智、视觉、认识发展上的不同阶段,父母对于图书的选择也应是有阶段性的。我们应该和幼儿共同讨论并共同选择幼儿喜欢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读本。幼儿阅读的范围应是宽泛的、丰富的,除了这些幼儿读本,我们也可以经常给幼儿阅读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报纸、路牌、书信……

(四)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让幼儿终身受益于亲子阅读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决不能强迫硬逼,要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不给幼儿造成精神压力;要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爱读书,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培育幼儿的良师,对阅读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而亲子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家长每天坚持陪伴幼儿阅读,它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天天有。父母对阅读的态度告诉幼儿:阅读是否有趣?阅读是否重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喜欢阅读的人,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架起一座瑰丽的阅读长廊。

(五)家园合作,开展亲子阅读交流

幼儿园可以按年级或班级给家长公开一些阅读的活动,并提供家长间的交流平台。给家长公开活动主要是让家长学方法,以及认同亲子阅读的理论。家长开放日的时候,组织家长观摩阅读活动,在家长到场的情况下,引导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正确的阅读。这些活动给家长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很大。当然这个是长期的工作,因此还要定期给家长提供观摩的机会,让家长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学习轨迹,在家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还可以利用班级博客,让家长把自己指导阅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引发大家的讨论,让家长们各抒己见,相互学习,交流亲子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因此,亲子阅读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势在必行。开展亲子阅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进一步发挥书籍在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给幼儿一个富足的阅读资源库,让读书成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开放性的图书阅读资源应该让每一个家长走进校园,走进阅读。老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游戏性儿童读物,包括绘本,引导家长们和幼儿同看一本书,让家长给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领会故事的寓义。而且,要求家长做到持之以恒。亲子阅读也是许多家庭所乐于接受和参与实践的,因为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可以为幼儿带来无法想象的好处。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亲子阅读可以为幼儿开启智慧的大门;可以引领幼儿开拓更宽广的视野;可以激活幼儿的灵魂;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培养幼儿善良、祥和而聪慧的心灵。正因为有了亲子互动,读书成了幼儿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温馨而又充满活力!“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是最有价值的劳动。”亲子阅读就属于创造性劳动。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望天下父母都来重视亲子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的构想[J].理论观察,2009(2).

[2]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3] 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教育科学,2002(3).

篇10

关键词:儿歌分类 人生形态 社会形态 自然形态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歌。儿歌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内容浅显,思想单纯,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句式多样,富有变化,且多以拟人为表现手法,易念、易记、易传、易唱。儿歌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种,不仅承担着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任,同时也对幼儿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起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为儿歌通俗易懂、韵律优美,已成为幼儿最易接受、最喜欢的文学样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儿歌作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于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合理取舍、灵活运用。这里重点谈一谈儿歌的分类问题。当前学术界对儿歌的分类无外乎两种分法,一是单维度,主要有按功能或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二是多维度,即按功能和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无论是哪一种分法,都离不开幼儿本位的思想,这里就以多维度分法为例,简要介绍儿歌的三种类别:

一、人生形态儿歌

在所有的儿歌中人生形态儿歌占多数,人生形态儿歌又以游戏类型儿歌居多,这是因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歌的内容也应遵循幼儿好游戏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知不觉中习得新的知识与本领。人生形态儿歌可以分为游戏型儿歌和情感型儿歌两大类,游戏型儿歌又可分为运动游戏型和语言游戏型。

(一)游戏型儿歌

1.运动游戏型儿歌。在众多的游戏儿歌中,运动游戏型儿歌是这一观念的主要体现。如《套人》:“三人在一起呀,/围个小圆圈呀,/手儿拉着手呀,/我们做游戏呀。/先套×呀,/再套×呀,/后套×呀,/套人真有趣呀。/你呀我呀他呀,/都是好朋友呀,/大家套一套呀,/越套越欢喜呀。”孩子们可以一边朗诵儿歌,一边做套人的动作,三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游戏。通过这一游戏儿歌的学习,既发展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儿童腿部肌肉的力量,还发展了合作精神,并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验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2.语言游戏型儿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观存在状态,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密切相关,无论是语用水平,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映衬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载体。语言游戏型儿歌更多地追求语言音律的,侧重于大声说、正确说、流畅说等能力的训练,对发展儿童的语言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绕口令、对对歌、问答歌、颠倒歌等等,就是这一类儿歌的主要形式。通过学习这些儿歌,我们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可传承我国民间歌谣,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将游戏性和教育性合二为一。

绕口令《馋猫懒猫》:“庙里头有只白猫,/庙外头有只黑猫。/庙里头白猫骂庙外头黑猫是只馋猫,/庙外头黑猫骂庙里头白猫是只懒猫。”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说清楚“里头、外头、白猫、黑猫、馋猫、懒猫。”

问答歌《不点灯》:“为什么不点灯?/外边刮大风。/为什么不梳头?/没有桂花油。/为什么不洗脸?/没有胰子碱。/为什么不戴花?/丈夫不在家。/为什么不关门?/外边还有人。”这一则儿歌嘲笑了懒婆娘想尽办法,找各种可笑的借口偷懒。

颠倒歌《捎袋驮着驴子走》:“姐在房中头梳手,/忽听门外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从来不说颠倒话,/捎袋驮着驴子走。”这种儿歌妙就妙在把事物关系说颠倒,如果把他们全倒回来,那错误是没了,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说唱这首歌谣了,这就是颠倒歌的魅力。

(二)情感型儿歌

情感型儿歌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一般以抒发儿童对父母的热爱为主,也有寄托儿童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其他亲人的敬爱之情的。如:

《种西瓜》:“小小孩儿上南洼,/刨个坑儿种西瓜。/先长叶子后开花,/结个西瓜给爹妈。”这首儿歌一方面启发孩子爱劳动,并介绍了西瓜生长的知识:挖坑落子、生茎长叶、开花结果。另一方面指出要孝敬父母,言简意骇。

还有一些儿歌充分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喜爱之情,这类儿歌因为赋予了真挚的情感,往往能深深地打动人,受到儿童的“追捧”与喜爱。如:

《庙门儿对庙门儿》:“庙门儿对庙门儿,/里头住了个乖孙女儿,/白脸蛋儿,/红嘴唇儿,/扭扭捏捏呀,/爱死个人儿。”字里行间折射出奶奶对孙女的爱,奶奶看孙女,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可爱,不由得唱起了歌谣。

二、社会形态儿歌

社会形态的儿歌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型儿歌和教诲型儿歌两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社会文化型儿歌

这里以《白塔寺》为例:“白塔寺,有白塔,/塔上有砖没有瓦,/塔台裂了一道缝,/鲁班下来锔上塔。”白塔在北京北海公园内,儿歌把地理知识、古建筑特点介绍融合在一起,以精炼的语言传递给幼儿简单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教诲型儿歌

此类儿歌更偏重教育引导,希望幼儿成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诲型儿歌主要有讲礼貌、懂道理、爱生活、强身体等主题。如:

1.讲礼貌

《小娃娃跌倒了》:“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了,/哇啦哇啦哭着喊妈妈,/我快快地跑过去,/抱起小娃娃呀,/高高兴兴送他回了家。”这是一首叙事儿歌,暗示幼儿如果看到小宝宝跌倒,应该立刻将他扶起来,并给予帮助。

2.懂道理

《老乌鸦》:“老乌鸦,年纪老,/飞不动,跳不高,/躲在窝里哑哑叫。/小乌鸦,身体好,/捉到虫,找到肉/送给妈妈吃个饱。”当我们小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等到妈妈老去的那一天,作为儿女,我们也应该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悉心照顾,这才是儿女应该做的。

3.爱生活

《青菜青》:“青菜青,绿莹莹,/辣椒红,像灯笼。/妈妈煮饭我提水,/爸爸种菜我捉虫。”孩子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和农活,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4.强身体

《晒太阳》:“太阳暖,太阳亮,/太阳晒晒苗儿壮,/太阳晒晒果儿香,/太阳晒晒我健康。”晒太阳是强身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是冬天,多让孩子晒晒太阳,既暖和又有利于钙的吸收。

三、自然形态儿歌

这一类型儿歌往往以某方面知识为中心,形象、生动地帮助儿童认识身边的事物,认识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等……

《牵牛花》:“牵牛花,能开花,/朵朵开放像喇叭,/嘀嘀哒,嘀嘀哒,/快叫宝宝吃饭啦!/牵牛花,会牵牛,/牵着牛儿到处游,/一游游到银河边,/洗个澡儿乐悠悠。”先介绍牵牛花的形状、特征,联想到喇叭,好似叫宝宝回家。然后由花名联想到牛,再由牛联想到银河,又由银河联想到洗澡,表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的天性。

参考文献

[1]宋维妮 儿歌的教育价值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