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6 08: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望庐山瀑布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的意思:让人怀疑着。
2、出处:《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歌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篇4
关键词:理解法;特征法;比赛法
一、理解法
记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对于那些不理解的、难懂的、杂乱的知识内容,记忆起来既吃力,又不牢固,所以提出了理解记忆。教每一首诗,首先让学生理解,然后指导学生背诵。如,背诵唐朝诗人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这样在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再指导学生背诵就轻松自如了。当然,理解诗意时还要借助注释或参考书,必要时还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及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背诵的内容。
二、特征法
记忆学研究发现,有特征、有规律的事物比无特征、无规律的事物容易记。任何一首诗或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通过精读时把握好特征,这样在了解特征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背诵就会事半功倍了。如,背诵杜牧的《山行》,通过诗文,我们就可以掌握其特点: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由此想象画面特征来背诵诗,学生不仅容易背诵,还特别有情趣。
三、趁热打铁法
趁热打铁是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用在背诵上就是“打铁法”,因为打铁都得趁热去做。进而言之,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引起自己兴趣的识记材料比引起自己厌烦的材料更易记。如,学生刚学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学生还保持瀑布一诗的兴趣之时,可再加一首徐凝的《望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趁热打铁,学生通过对比两首描写瀑布的诗,不仅激起学生的情趣,还有背诵的热情。
四、比赛法
很显然,竞赛更能激起学生背诵的热情。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可以小组内的几个学生比赛或同桌进行比赛,比赛时限定时间,看谁能在单位时间把一首诗背诵下来,或在单位时间内背诵的诗最多。这样做,更能刺激学生产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背诵的行列之中,从而排除一切干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记忆。
篇5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习兴趣
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强化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就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给“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古诗《凉州词》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逦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领会诗的字词意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信息技术,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又如《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自我现实的不满和处境孤寂的心境。诗人表达含蓄,单从字里行间让学生领悟诗人的内心情感非常困难。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点击进入“情境再现”: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山头,天上的鸟儿飞得失去踪迹,空中仅有的几朵云也飘走了,加之耳边回荡着低沉、哀怨的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在这特定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学生点击进入“配乐朗读”,当他们在众多乐曲中选择好合适的配乐后,反复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完《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五、运用信息技术,了解地理位置,体验课文意境
篇6
1. 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⒊ 不求甚解亦无妨
古诗词中的谴词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还有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等,除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需深入探究外,一般学生不求甚解亦无妨。
4. 朦朦胧胧更是美
篇7
一、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再现
运用声像,再现情境就是把诗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使得内容具体而生动形象,使小学生学生较为迅速引起联想想象、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古诗《草》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影片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诗情体会
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三、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品词析句
古诗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认认真真抄记背诵,使学生视古诗学习为负担。而多媒体能抛开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在教学中,播放紧扣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录像,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含"字的意思了。投影片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宿新市徐公店)。又如《题林西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横(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险峻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庐山中,且从一个观察点看绰约多姿的庐山,当然人能得出反映局部特征的结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得从远近高低的从方位、多角度观察)至此,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能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上”、“一片孤城”、“万仞山”,而且为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埋下伏笔。
总之,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形象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避免以往古诗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给古诗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篇8
一、将图画生动形象地直接呈现,小学古诗一般都是借景抒情的,有些情景光靠老师的描述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能在学生面前活灵活现,与学生达成共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让学生从图中感受,再来学习古诗,即使不用“残忍的肢解”,孩子们能够摇头晃脑吟诵出诗中的壮丽情怀了。
二、激趣引情,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上课铃声未落,教室里已经响起旋律优美的古乐。在古琴的铮铮声中,孩子们安静地坐着,思绪穿越千年,直达唐朝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与张继一同站立船头,看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乌啼钟声打破寂静。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启发想象,进入诗境。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登鹳雀楼》时,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黄河远去,滔滔入海,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演示“诗人更上一层楼”的画面,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中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篇9
关键词: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审美也将得到有效地锻炼与培养。
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感知诗意
古代诗歌的遣词造句规范,合理,诗意浓郁。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并添加动听悦耳的音乐,给学生呈现一种优美的生活场景,即古诗的诗境,能迅速地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到诗中所内含的那份情感。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诗中有美丽的春色,浩荡的长江水,古色韵味的亭台楼阁,随风飘逸的小舟,还有情意浓浓的诗人。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表象材料,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步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二、品析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语言
古诗的语句极为工整,讲究对仗,都是作者千思百虑之后的结晶。为此,抓住古诗中重点字词去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冲破时空限制,付之形、声、色等形成,将单调的、抽象的语言文字,都变成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字,让学生能抓住古诗中的诗眼及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古诗中语言文字之美。
三、感情朗读到位,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的朗读是朗朗入口,极易进行吟诵。教学中若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辅之优美动听的旋律,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亲身感悟到作者的那份情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给学生呈现瀑布带给大家的壮丽美景,从瀑布坠入深谷发出的隆隆巨响,感受瀑布的“直下三千尺”的雄壮气势。接着再辅之古诗的朗读,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感悟到古诗的那份独有的韵味,突出那古诗句中的抑扬顿挫,受到古诗句那美的感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的朗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经过朗读去展开想象思维,感悟作者埋藏在古诗里面的深厚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那份意境之美。
篇10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能够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例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巧插动画,拓宽意境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韵味,教材中每篇诗歌的插图都是文章的重点。而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所以,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巧插动画,把古诗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从而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由于学生从未看过庐山瀑布,仅靠课本中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对诗歌的感觉。于是,我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观看录像。此时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紫烟、挂、飞、生”等抽象的词的意思,都有了直观感性的理解。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陶冶了美的情操。
利用多媒体优化朗读,积累语言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多媒体范读、创设情境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不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而且使学生产生了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利用多媒体精设问题,释疑解难
对于诗文的赏析,在教学中我通常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讲解,而是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再设计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例如,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就共同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观看场景边思考、边品味。
(1)“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2)“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电脑屏幕中画面的展现和变换,感知一直处在兴奋状态,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思维的闸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发展思维,训练习作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相当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还能发展思维,对学生的习作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而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但能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