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11:1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儿童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儿童的古诗

篇1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4、《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篇2

时间:9月学科:语文

反思价值点(请在相应的选项中打√,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反思)

活动实施 难点突破 素养落实 整合渗透

【案例回顾】《古诗三首》

师:出示古诗《夜书所见》

生:齐读。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生:秋天儿童在外面斗蟋蟀玩。

师: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风吹动梧桐叶发出凄寒的声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萧萧的后面有一个小1,可以到课下注释去看意思。

【反思因子】

不足:课堂上的牵引痕迹太重,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短,教师在利用问题牵着学生走,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训练。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较多较杂,没有有效的训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问题的精炼。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方式,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

【设计刷新】

1、学生齐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韵律。

2、教师出示古诗的韵律,学生练习阅读古诗。

3、学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场景。

4、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篇3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篇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读诗,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让我背”变成“我要背”呢?在教学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师推荐古诗,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到笔记本上。后来发现,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不抄,更不用说吟诵了。于是,我便调整了策略,采用让学生人人参与,都当小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取名“今日背诵”,每天早晨,由一名学生将他推荐的古诗抄上去。学生为能当好这一天的小老师感到高兴:有的学生为了把字写好,早早就练习写粉笔字;有的学生轮到抄写时,将小专栏设计得很漂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也体会到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少数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也变得认真了,笔记本上记下了一首首古诗,并能按时背诵。

对于每天抄写的古诗,起先规定的范围是“小学生必背古诗”,然后,学生根据情况也可以适当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归类背诵。如学完描写春景的古诗《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时间都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依此类推,再来背诵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诗。如果学完“送别诗”,就要求学生搜集背诵“送e诗”。此外,还有“思乡诗”“爱国诗”“边塞诗”……这样,学生就要根据内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须先了解作者,弄懂诗意,然后推荐给大家,还要给大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当一次小老师,让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和言说表达能力的锻炼,背诗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 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古诗内涵很丰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领略古诗语言的音韵美;通过理解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池上》和《小儿垂钓》时,我抓住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小孩子的诗。先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诗都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儿垂钓》中抓住“遥招手”一词,让学生给它们换词,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感受古诗描写孩子的天真、活泼。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吟诵时,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他们体味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课内得法,益于课外。学生学会了品读古诗的方法,课外积累背诵起古诗来,就会有章可循。学生拿到一首古诗,首先,也会先读几遍;然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要求学生勤于查阅工具书,或以“能者为师”,虚心求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了诗意,学生积累吟诵起来自然就想象到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如学生吟诵了描写小孩子的古诗《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后,交流时,学生都体会到诗中所写儿童的活泼、可爱。

三、 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诗的成果

篇5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当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诵读成诵并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诗,激趣导入

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大家的古诗词积累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检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簿鸣蝉,忽然闭口立。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都是描写哪里生活的?农村还是城市?

像这样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我们叫做田园诗。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他就是田园诗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兴致的意思,还有个音,兴旺兴盛。)

知作者解课题

出示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3~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官34年后因病辞官。此后十年隐居在石湖。(江苏苏州城南18里)写下了六十首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你怎么知道杂兴是各种兴致的意思?看注释。真会学习,看注释是理解诗文词句最重要的方法。)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读出节奏。给诗试着划出节奏,并按划出的节奏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后齐读!

3.三读,读出诗韵。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韵的是那个韵吗(a),那几个字押韵吗?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以前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2.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一块交流。

3.质疑:谁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4.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两个同时汇报,一人一句。

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 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在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你从哪里知道白天,晚上,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第二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懂的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阴指——童孙指的是——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思考.当我们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了:要用诗中的词语来说。

①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这两个词语中,相信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龄的老翁)正是如此,写这首诗的范成大已经六十多了人,确实是一位老翁了。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来。(亲人,亲切,赞扬,称赞)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

②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耘田织布。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织布?农庄生活,不光光是耘田织布,还有很多的活计,结合你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插图,这些儿女的表情是怎样的?这么辛苦的生活,为什么一天还乐呵呵的呢?一种愉快的心情,为家庭付出很值得,很幸福。真好,孩子们,你们是真正理解了“各当家”的内涵了!那么,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这两句。

童孙——在哪里干什么?桑阴种瓜。从桑阴一词,你知道是哪个季节吗?

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你知道是哪个字吗?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位儿童的喜爱。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读读最后两句吧!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八、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辛劳

篇6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篇7

一、画出诗境

一般来说,教学写景的古诗词,由于诗词比较精炼,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配上一幅图画就会不一样。比如《忆江南》的教学中,红彤彤的朝阳、碧绿的河水、两岸的繁华柔柳,好一幅美景图!再如《春夜喜雨》,当学生领略了春雨如牛毛的特点时,用自己的水彩笔把这美景画下来,看到自己所画,再读古诗,学生更能领略到诗的意境。用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任何一首古诗,学生都能够通过画笔进一步感知。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教学叙事的研讨时,学生也能用自己的画笔帮助理解古诗。如教学《劝学》,我觉得不是很好配画,所以课上没有设计这一环节,而是把配画当成作业。第二天,展现在我面前的画卷真是精彩纷呈,最有趣的是一位男生画了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位老爷爷,倒拿着一本书。这是多么好的想象!我相信这张张画卷都代表着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感悟。

二、演出诗情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处于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结合相应的诗句,给古诗编创动作,就成了学生乐此不疲的事。在教学《古朗月行》中,朗诵“小时不识月”时,孩子们就摆出小手;朗诵“呼作白玉盘”时,有的孩子双手虎口打开,摆出盘子形状;有的则手心向上,好似托起一个盘子一样;“又疑瑶台镜”,学生双手并拢,摆在面前就像真的在照镜子一样;“飞在青云端”学生就做出飞翔的动作……在《劝学》教学中,为了表现出“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情感,学生的动作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有的双手向外摊开,垂头丧气;有的捶胸顿足;还有的摆出“思考者”造型……生动贴切,富有童趣。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作,亲身体验,不仅使背诵的效率大大提高,更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讲出诗意

理解古诗的意思,再把古诗像故事一样讲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不自觉地吟诗一首。如在教学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古诗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把它当成白玉、比成圆盘,又怀疑它是仙人用的镜子,飞挂在云头上,孩子们形象、生动的思维立即展示在眼前。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学生就可以编成小故事,设计角色,制作道具,边讲边展示五言绝句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再把故事还原成小诗,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与此相似的事,于是孩子们也纷纷跃跃欲试,真正激发了他们写诗的热情。石家仪同学就顺口仿了一首“小时不识莲,呼作白窗花,又疑云一朵,挂在绿叶间。”多么可喜,就这样诗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四、想出诗韵

每首诗都要表达一定的情画意,需要带领孩子们细细品

味,深入挖掘,与作者心灵相通,感知诗的韵味。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的情景和情趣。“乡音未改鬓毛衰”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感慨和回乡时的喜悦心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现了故乡儿童的天真活泼,热情好客。是啊!孩子们还小,怎能体会作者回到故乡又悲又喜、百感交集之情呢?为了达到真正的情感相通,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读,闭目感受:一位叶落归乡的老人看到家乡的变化,曾经的玩伴和自己一样老了,曾经茅草房没了,曾经小路宽了,再看那些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此时他是又悲又喜。孩子脑中的画面变得丰满,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想象诗画、感悟诗韵的目的。

五、诵出诗魂

篇8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篇9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1

一、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描写春夏秋冬的田园杂兴古诗

1、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2、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藟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3、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4、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

细捣枨虀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5、冬日田园杂兴(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2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篇10

【关键词】古诗教学;艺术;音乐;绘画;表演;书法;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和谐发展。

一、融合音乐艺术,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指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而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音乐也有描绘的因素和功能;同时音乐还可以通过“通感”的手法的运用,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使听觉引起的听觉表象转化为相沟通的视觉表象,从而使人“如临其景”,进而产生“象外之象”――“境”。

古诗平仄相对、韵律和谐,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停顿、音响的抑扬强弱体现了很强的节奏性,吟诵动听感人,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能引起人听觉上的美感。诗句节奏的强弱缓急跟音乐的强弱缓急一样,与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古诗教学中,选用相应的乐曲进行朗读伴奏,让音乐不知不觉地带动学生进入更古诗的意境,达到对古诗意境的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学生从而也感受到了是“优美”的乐曲与“优美”的诗境及二者间的和谐统一的美。

二、融合绘画艺术,创造古诗画面之美

文学艺术,其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用语言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图画来,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产生真实的联想表象。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此,在对古诗意思进行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画面,然后借助绘画工具、借助线条、色彩、构图、描绘等绘画艺术手段表现古诗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诗,每个学生理解有不同,画出的作品也不同。然后,大家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结合古诗内容进行介绍、讲解,进行评议,既加深了对诗歌语言艺术之美的理解,有得到了绘画艺术美的表现、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描绘了初夏晴朗而柔和的阳光下,小池上投射的班驳树阴,小池中静静的不停地细细流出的泉水。为了让学生体会“无声、阴、柔”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顺着小林间小路来到小池边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茂密的树林。”“我看到的是清澈透明的小池塘,里面有一眼泉水在静静地、慢慢地流。”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明白观察点在草堂,按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的顺序写了黄鹂、翠柳、接着写白路、青天,然后写了西岭积雪,最后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船。然后让学生明确各景物的颜色,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加深对诗的理解,又用绘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美,创造了美、鉴赏了美,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融合表演艺术,再现古诗情景美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语文新课标指出: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以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或运用道具,直接作用于听觉、视觉,创造出能直接看到、听到的具体景物,展现生活气息,就可以感受、体验艺术的美、生活的美。

如教学袁枚《所见》一诗,在指导学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有的同学旁白、有的同学扮袁枚在散步,有的同学扮知了在鸣叫,有的同学扮牧童,在现了牧童高声歌唱忽然闭口,屏住呼吸去捕蝉的生活场景。大家表演得兴趣盎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并且感受到古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

四、融合书法艺术,落实文字书写之美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汉字有“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当代美学家刘纲纪也指出过:“中国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线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形体的时候,就如面对着现实的形体一样,会产生一种美或不美的感觉。”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不仅讲究形式美,具有形体美、结构美、动态美、等特质,更讲究意态美、情趣美、意境美。

因此,在教学古诗中的生字书写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该生字写什么间架、章法,哪些笔画如何收放,从而感受、体会汉字的美;其次,老师教给学生书法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速度、走向等;再有,让学生练习书写,进行展示、评价,说说字写得美不美,为什么?

书法经常选取古代的诗词作品或格言名句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古诗教学时,可以收集相关诗句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朗读。如可以是不同外表形式的:条幅、横批、扇面、册页等;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书法作品线条平衡、变化,间架整体和谐笔力虚实的质感;篇幅的布局、结字、运笔、墨彩的韵律。再以写书法作品的形式完成对古诗的摘抄、积累,让学生体验、表现书法艺术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邢煦寰.艺术掌握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