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字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9 04: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带虎字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虎哪些成语
将门虎子、龙精虎猛、虎口残生、苛政猛虎、虎穴得子、虎头燕颔、如虎得翼、虎啸风生、虎视眈眈、九关虎豹、笑面老虎、擒龙缚虎、虎口逃生、鲸吞虎噬、虎步龙行、龙骧虎峙、盘龙卧虎、虎威狐假、帮虎吃食、羊入虎口、纵虎出匣、豕虎传讹、与虎谋皮、燕颔虎头、断蛟刺虎、鸱视虎顾、虎啸狼号、龙战虎争。
稀里马虎、虎穴龙潭、酒龙诗虎、猛虎离山、虎头燕额、龙腾虎跃、虎跃龙骧、饿虎扑食、饿虎攒羊、熊虎之士、虎入羊群、垂饵虎口、龙潭虎窟、引虎自卫、官虎吏狼、如狼如虎、燕颔虎颈、冯河暴虎、敲山振虎、蟠龙卧虎、龙拏虎跳、虎视鹰扬、乔龙画虎、龙跳虎伏、猛虎下山、凭河暴虎、狼餐虎食、虎变龙蒸、龙腾虎蹴、熊虎之将、龙吟虎啸、迷离马虎。
有虎的成语
虎背熊腰 虎不食儿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狼之势 虎入羊群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视眈眈 虎体熊腰 虎头虎脑 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 虎尾春冰 虎落平川 虎珀拾芥 虎卧龙跳 虎啸风生 虎穴龙潭 更多
含虎的成语: 帮虎吃食 暴虎冯河 调虎离山 恶虎不食子 饿虎饥鹰 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 饿虎之蹊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放虎归山 放虎自卫 风虎云龙 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 狐虎之威 画虎成狗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类狗 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搔痒 两虎相斗 骑虎难下 如虎添翼 谈虎色变 为虎傅翼 为虎添翼 为虎作伥 卧虎藏龙 养虎遗患 引虎自卫 与虎谋皮 与虎添翼 纵虎归山
什么虎成语
篇2
例如:(一)关于动物的成语: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鸦雀无声等;(二)关于人体的成语:手忙脚乱、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户、腰缠万贯等;(三)关于方位的成语:前仆后继、左顾右盼、上行下效、声东击西、里应外合、南辕北辙等;(四)关于数字的成语,颠三倒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千丝万缕、千方百计等。
二、根据应用范围分类
对于那些带有描写意味的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例如:(一)描写表情神态的成语: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怒气冲冲、嬉皮笑脸、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等;(二)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情不自禁、心花怒放、惴惴不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思绪万千等;(三)描写风景的成语: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圆、争奇斗艳等;(四)描写天气的成语: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天高气爽等。
篇3
[关键词]积累;常态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3-02
每每翻开学生的测试卷,会发现在“积累”这类题目上学生失分较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对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存在问题――积累面窄
例一:(五年级)今年是龙年,明年是蛇年,各写出两个成语。一些学生只能写出一个。教材关于“龙”的主题单元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个别教师就认为题目超越了教材。
例二:填诗句,要么给诗的前半句,要求填写后半句;要么给诗的后半句,要求填写前半句,内容全部来自教材。这类题也有不少学生不会填,尤其是填写的诗句中有大量的错别字,从而失分也很厉害。
例三:填写关于勤奋和读书的名言。这些题的回答效果也不理想。答案有的是学生自创的,有的是学生凭着零散的记忆写出的似是而非的名言,稍微规范一点的,又有错别字。至于作者,几乎没人写,应该是学生不太清楚。
二、原因分析――关注教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和复习时只关注本册教材,但教材中没有关于龙或蛇的主题单元,“语文天地”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一些学生平时看书积累少,不会写。
看来,责任在于教师,目光短浅;在于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积累过的成语没有及时巩固。
三、应对策略――贵在常态
(一)一点带面
为了让学生广泛积累,教师要提供指导,提示积累的内容,指点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积累,以一点带面的方法去实施。
这学期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是“龙”,除了积累文本中的带“龙”的成语,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龙”字的成语,并交流词意,按“龙”字所在位置归类。如排在首位的,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排在第二位的,有“来龙去脉、生龙活虎”等;排在第三位的,有“笔走龙蛇、老态龙钟”等;排在第四位的,有“车水马龙、望子成龙”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口头交流,再抄写下来。
以“龙”为主题,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向课外延伸积累,找出带“龙”字的俗语,如“宁当龙头不做凤尾”“二月二龙抬头”等。教师还以“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为依托,让学生积累家乡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学生们通过查资料,了解“龙眠山”名字的由来,了解优质有机茶叶“龙眠春翠”的形、色、味。龙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写其他生肖的成语,如“鼠目寸光、九牛一毛、守株待兔、打草惊蛇、牛头马面、亡羊补牢、猴年马月、杀鸡吓猴、鸡飞狗走、猪头猪脑”等,学生一边交流含有不同生肖的成语,一边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生肖说故事。在交流中,他们明白了成语的含义,享受着积累的乐趣。如一位同学的小姨是属“鼠”的,他笑道:“小姨鼠目寸光,我回家好好开导她。”同桌接道:“我表姐胆小如鼠,晚上上夜班,还要爸爸接。”……
二、循序渐进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积累广博的知识,首先必须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其真正体验“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现在的学生大多具备了拥有各种书籍的优越条件,我们应培养他们选择和筛选的能力,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要动笔写摘要,做批注。
积累是天长日久的事,它渗透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需要教师督促检查,分散推进。每天早读,学生集中积累教材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设计背书表,其中有“家长签名”一栏,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班内四人一组,竞争上岗,谁先背,谁就是背书小组长,背得多,背得早,红花多。每个小组形成整体,进行评比,相互督促,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中午或晚上,可要求学生主动看课外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课外书除了自己买的,还可以跟同学互相借阅,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画出精彩的词句,分类摘录其中的部分,学会在文本上写批注,写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把平时的摘录消化吸收,每天课前五分钟,按学生座位四人小组交流课外阅读内容。如果热莩ぃ就由一人主讲,其余学生认真倾听,有时每人一句格言,或几个成语,形成惯例。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评价,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活动激励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积累的进一步强化。
开学初,我发现学生们的书写明显马虎,似乎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于是,我利用一节课,把学生的摘录作业本拿来展览,让学生看看同学们都积累了什么,书写质量如何。然后,大家交流积累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得失,当晚以日记形式记录作业展览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课上,我还提出了这学期的积累要求,不再仅仅是追求“量”,更要注重“质”。每个星期互相检查一次,举行读书交流一次。
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们或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综合活动,或介绍自己喜爱的书,或朗诵经典、散文,或背诵精彩片段、古诗。如学过“龙”字成语后,我在课堂上举行比赛,谁一口气说的成语多,谁就是优胜者。第二单元是以“书”为主题的单元,要求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背诵关于读书的格言。在活动中,在教师和同学的激励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在巩固的基础上运用。
四、学以致用
经常有家长向我反馈孩子在家为写作而烦恼,我脱口而出,是因为平时阅读少,但家长立即进行了否定,说孩子最喜欢看书,每天都看。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牵肠挂肚,或者胡编、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我们班一直坚持写小组循环日记,把平时学校、班级或家里发生的点滴小事及时记录下来,既练笔,又进行了内心的倾诉。我也从日记中了解了班级动态,了解了学生的心声,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把材料的积累与语言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有了材料的积累,还需要写作方法的积累。如何开头、结尾,中间如何展开,如何写提纲,不同文体之间有何区别,这在平时阅读中要汲取经验。而语言表达也很重要,平时积累的精彩词句如何巧妙迁移运用,习作中怎样运用形象的修辞和成语等,这些都要考虑。
积累是阅读与写作的一座桥梁,同时积累又是阅读与做人的一座桥梁。学生从阅读中渐渐明白,要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拥有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
学生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效果就更好。只有常态化的有效积累,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篇4
1、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14、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5、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16、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17、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18、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19、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20、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21、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22、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23、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24、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25、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26、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27、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28、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29、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30、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31、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2、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33、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34、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35、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36、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37、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38、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39、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40、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41、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42、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43、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44、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45、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46、谜面:从小浑身白,长大变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头顶就晓得。 (打一动物)
谜底:鸡
47、谜面: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打一动物名)
谜底:公鸡
48、谜面:头戴珊瑚笔架,身穿五色衣裳,一声高唱,日出东方。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49、谜面: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床,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0、谜面:头上一朵红花开,花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一声叫起万门开。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1、谜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头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转,里生骨头外生毛。 (打一动物)
谜底:雏鸡
52、谜面:小小哥儿嗓子妙,早上昂头把鸣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3、谜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语)
谜底:鸡犬不留
解析:“酉戌”对应的生肖是“鸡狗”。
54、谜面:个子不高,全身长毛,站着不走,躺下乱跑。 (打一物)
谜底:鸡毛掸子
55、谜面:雀儿栖树间 (打一字)
谜底:鸡
56、谜面:树中栖鸟闻叽声 (打一字)
谜底:鸡
57、谜面:鸿江别后又重逢 (打一字)
谜底:鸡
58、谜面:又见伯劳向东来 (打一字)
谜底:鸡
59、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60、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61、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62、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63、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64、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65、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66、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67、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68、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69、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70、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71、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72、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73、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篇5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的意思也就可以“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知道“仗义”的意思,也知道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判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猜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还是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但是两个AB的结构依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能很快推测出其意义。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的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的成语,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
2.名词直接作状语
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
②.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
③.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
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的状语,这就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的都属于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现代汉语的语句结构来说,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的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的位置,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
4.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很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5.倒装现象
有的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的习惯,其语序显然是颠倒的。其实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的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装句,以加强语气。
篇6
【出处】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三国志·荀彧传》
【解释】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
【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指斩尽杀绝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斩尽杀绝、寸草不留、一干二净
【反义词】秋毫无犯、鸡犬不惊
【押韵词】杜断房谋、拊背扼喉、插架万轴、腼颜事仇、撞破烟楼、舞榭歌楼、善自为谋、梦寐以求、银样镴枪头、道不同不相为谋、......
【年代】近代
【灯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宋、郑等地碰壁与受到磨难后,弟子劝阻他不要赴晋,他一意孤行,在中牟城见到阳虎屠城,城内鸡犬不留的惨象,终于让孔子放弃去晋国的念头,一心去陈国推销仁政
【成语举例】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
篇7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反映了我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如春季――春暖花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夏季――夏日可畏、夏雨雨人、夏炉冬扇等,秋季――秋高气爽、春华秋实、秋风扫落叶等,冬季――冰天雪地、冬日可爱、秋收冬藏等。在我国南方,气候较为潮湿,雨量充沛。像广东一带通常不会出现北方的雪天,川蜀地区一般多雨雾而不易见到太阳,因此,人们常用“粤犬吠雪”和“蜀犬吠日”来讽刺人少见多怪。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冰雪伴随着人们度过冬季,人们大都赋予了“冰雪”以积极的意义,表示了好感。如用“冰心玉壶、冰魂雪魄、冰清玉洁”等比喻高尚纯洁的品德,用“冰雪聪明”形容人明慧颖悟,用“冰肌玉骨、冰肌雪肤”等比喻女子肌肤光润莹洁。也常用“冰雪”形容恶劣的环境,如“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窖冰天、滴水成冰等。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地理面貌,反映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我国境内多山多水,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带山和水的成语。如崇山峻岭、山清水秀、跋山涉水、层峦叠嶂、经丘寻壑、山穷水尽等。我国北方地势较为平坦,相关的成语有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万里平畴等。南方多水乡,跟江、河、湖、海有关的成语也不少。如河清海晏、五湖四海、百川归海、湖光山色、江河日下、翻江倒海等。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由于各地气候不同,生长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适合桃树、李树、梨树、枣树、杨树、柳树、槐树等植物和麦、菽、豆、瓜等农作物生长,在成语中可以找到这些名称。如投桃报李、瓜田李下、让枣推梨、桃红柳绿、瓜剖豆分、指桑骂槐、不辨菽麦、沧海一粟等。南方地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盛产竹子,带“竹”字的成语可谓比比皆是,如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篱茅舍、竹头木屑等。与竹有间接关系的成语就更多了,如蓬门荜户、滥竽充数、雨后春笋、功亏一篑、得鱼忘筌等。同一种植物长在南方和北方也有不同,古人认为南方的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成枳,成语“南橘北枳”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地大物博,动物种类繁多,成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名称。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形态特征,如獐头鼠目、蝇头蜗角、凫趋雀跃、螓首蛾眉、鹤势螂形、蜂目豺声、天下乌鸦一般黑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蜻蜓点水、蚕食鲸吞、如蚁附膻、鹦鹉学舌、旧燕归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经济价值,如龙肝凤髓、龙肝豹胎、牛黄狗宝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危害性,如群蚁溃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人们还常用动植物设喻,借助动植物的某些特征所带来的联想比喻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许多成语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我国古代有“四灵”“岁寒三友”“国画四君子”之说,人们常用“四灵”(龙凤龟麟)来象征吉祥、高贵、长寿,成语如凤毛麟角、龟龄遐寿、龙凤呈祥等;用“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来象征高洁、坚贞、长寿,成语如松柏后凋、松鹤延年、兰姿蕙质等。其他常见褒义成语还有:虎背熊腰、莺歌燕舞、闻鸡起舞、鱼水情深等。
篇8
【关键词】成语 比喻义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一、前言
语言的不断发展,造成词语意义的改变或者增加,而比喻义便是词语增加的新义。借用一个词的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就是比喻义。也就是说,比喻义是本义之外的新义,它的产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比喻义和本义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的联系,这种相似可以是外形相同,也可以是情态、用途、特征等相似,通过以甲喻乙,便产生了比喻义。
词语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比喻造词不同。修辞上的比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应用的,它们原来的词义并不会因用作比喻而改变。比喻造词是借助比喻用法组织语素造出本义中体现比喻特性的词。比喻造词和词语的比喻义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比喻造词属于“造词法”范畴,而词语的比喻义属于“词义派生”范畴。它们的区别是看词的本义中是否体现比喻特性,体现比喻特性的是比喻造词,不体现比喻特性的是具有比喻义的词语。
二、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相比,05版《现汉》在成语比喻义释义方面的改进之处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称05版《现汉》)所收录的成语共计4202条(统计的主要是成语,包括有限的俗语、谚语)。而具有比喻义的成语共计1089条,占成语总数的25,92%。将05版《现汉》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称02本《现汉》)进行对比,在成语比喻义释义方面,05版《现汉》在很多地方做了改进。改进之处如下:
第一,新增了具有比喻义的成语。
经过对比,05版《现汉》新增的具有比喻义的成语一共有41个。例如:
【称王称霸】比喻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欺压别国或别人。(05版《现汉》170页,以下只标页数)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就能想处好办法来。(1171页)
其他的成语还有“爱惜羽毛”、“本末倒置”、“必由之路”、“鞭打快牛”、“表面文章”、“冰山一角”、“不打自招”、“打预防针”、“打肿脸充胖子”、“弹无虚发”、“刀子嘴,豆腐心”、“点石成金”、“丢卒保车”、“反戈一击”、“非驴非马”、“锋芒毕露”、“黄金时间”、“金玉良言”、“举步维艰”、“举重若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代桃僵”、“漏网之鱼”、“蔓草难除”、“擒贼擒王”、“轻装上阵”、“曲终人散”、“如梦方醒”、“手眼通天”、“束手无策”、“速战速决”、“天方夜谭”、“无声无息”、“小打小闹”、“羊毛出在羊身上”、“游戏规则”、“原汁原味”和“众星捧月”等等。
第二,新增了一个比喻义的义项。
A类:02本《现汉》只有原义或字面义,05版《现汉》增加了比喻义的释义。只有成语“草台班子”的比喻义释义分列一个义项。其他的成语都是紧跟在原义后面。一共有6个这样的成语。
【草台班子】①演员较少。行头、道具等较简陋的戏班子,常在乡村或小城市中流动演出。②比喻临时拼凑起来的水平不高的团体。(05版《现汉》,136页,以下只标注05,页数)
【草台班子】演员较少,行头、道具等较简陋的戏班子,常在乡村或小城市中流动演出。(02本《现汉》,125页,以下只标注02,页数)
另外的成语是“起死回生”、“上方宝剑”、“峰回路转”、“顺理成章”和“严丝合缝”。
B类:02本《现汉》成语的解释有一个或两个比喻义,05版《现汉》又新增加了一个比喻义。这类成语一共有4个,它们是“鸡零狗碎”、“钻牛角尖”、“空穴来风”和“坐冷板凳”。
例如:【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也说钻牛角、钻牛犄角。(05,1821页)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说钻牛角、钻牛犄角。(02,1680页)
第三,05版《现汉》较02本《现汉》的成语释义,明确指出了比喻义,写上了“比喻”二字,成语“九九归一”还解释了原义。例如:
【狼狈为奸】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05,813页)
【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做坏事。(02,752页)
第四。05版《现汉》较02本《现汉》的成语释义,增加了原义或字面意思的解释。例如:
【叠床架屋】床上架床,屋上加屋,比喻重复累赘。(05,317页)
【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02,292页)
第五,05版《现汉》较02本《现汉》,新增了成语释义的内容或举例。例如:
【头重脚轻】上面重,下面轻,比喻基础不稳固,也用来形容眩晕的感觉。(05,1374页)
【头重脚轻】上面重,下面轻。比喻基础不稳固。(02,1271页)
第六,05版《现汉》的释义是先原义,后比喻义,而02本《现汉》的释义是先比喻义,后原义。释义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改变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使解释的顺序与其它成语的一致。例如:
【铁树开花】苏铁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开一次。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05,1359页)
【铁树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苏铁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开一次。(02,1256页)
第七,和02本《现汉》相比,05版《现汉》不仅指出了成语典故的来源,而且还指出了具体篇章,更加全面地解释了成语。
A类:指出了成语典故的来源,有的还进行了解释。例如: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上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见于《晋书・谢安传》)。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05,325页)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上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02,299页)
类似的成语还有“毛遂自荐”、“退避三舍”、“数米而炊”、“众口铄金”和“投鼠忌器”等等。
B类:指出了出处的具体篇章。例如:
【狐假虎威】(见于《战国策・楚策一》)(05,574页)
【狐假虎威】(见于《战国策・楚策》)(02,531页)
类似的成语还有“画蛇添足”、“鸡口牛后”、“老马识途”、“图穷匕首见”、“揠苗助长”、“一毛不拔”、“一曝十寒”、“刻舟求剑”、“一叶蔽目”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等等。
第八,05版《现汉》和02本《现汉》相比,指出的成语出处各不相同。例如:
【吴牛喘月】(见于汉代应劭《风俗通・佚文》:“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亦喘之矣”)(05,1442页)
【吴牛喘月】(《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02,1332页)
类似的还有“天马行空”、“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解铃系铃”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
第九,少数成语可以变换个别语素,或变更语素的次序。这在词典的注释中,会用“也说”来表示。比较05版《现汉》和02本《现汉》的成语释义,可以看出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三种情况:
A类:在05版《现汉》中,没有“也说”,02本《现汉》有“也说”。例如:成语“独木不成林:也说独树不成林(02,310页)”、“紧锣密鼓:也说密锣紧鼓(02,657页)”、“太阿倒持:也说倒持太阿(02,1219页)”、“讨价还价:也说要价还价(02,1233页)”和“投井下石:也说落井下石(02,1272页)”等等。
B类:02本《现汉》没有“也说”,在05版《现汉》中,有“也说”。例如:成语“发聋振聩:也说振聋发聩(05,367页)”、“精雕细刻:也说精雕细镂、精雕细琢(05,720页)”、“生花之笔:也说生花妙笔、梦笔生花(05,1218页)”和“不见棺材不落泪:也说不见棺材不掉泪(05,113页)”等等。
c类:05版《现汉》和02本《现汉》都有“也说”,但说法不一样。成语“星移斗转:也说斗转星移(05,1521页】;也说星转斗移(02,1406页)”。
第十,05版《现汉》和02本《现汉》相比,在成语释义方面有所改进之处的其它方面。
A类:02本《现汉》成语的两个比喻义的释义在同一个义项内,05版《现汉》分列为两个义项。例如:
【问不容发】①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②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05,662页)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02。613页)
B类:02本《现汉》成语的义项释义是“形容”或“指”,在05版《现汉》中,改为“比喻”。例如:
【披荆斩棘】①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②比喻克服创业中的种种艰难。(05,1035页)
【披荆斩棘】①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②形容克服创业中的种种艰难。(02,963页)
【一朝天子一朝臣】比喻一个人上台,就另换一班人马。(05,1594页)
【一朝天子一朝臣】指一个人上台,就另换一班人马。(02,1472页)
c类:比较05版《现汉》和02本《现汉》的成语释义,义项内容或修改或增加。相同之处可以省略的内容省略不写,不同之处用黑体来表示。例如
【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05,234页)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02,216页)
【空头支票】②比喻不能或不想实践的诺言。(05,780页)
【空头支票】②比喻不实践的诺言。【02,721页】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05,ll页)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02,lO页)
【虾兵蟹将】神话中龙王的兵将,比喻不中用的兵将或帮凶、爪牙。(05,1465页)
【虾兵蟹将】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兵将,比喻不中用的兵将。(02,1354页)
【牵线搭桥】比喻从中撮合,使建立某种关系。(05,1085页)
【牵线搭桥】比喻从中撮合。(02,1008页)
D类:05版《现汉》写作成语“网开一面”,02本《现汉》写作“网开三面”。
【网开一面】把捕禽兽的网打开一面,比喻用宽大的态度来对待。本作“网开三面”(见于《史记・殷本纪》)。(05,1408页1
【网开三面】把捕禽兽的网打开三面,比喻用宽大态度来对待。(02。1302页)
E类:成语“八字没一撇”和“溜须拍马”在05版《现汉》中,标明口语的语体特征,而02本《现汉》没有说明。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05,17页)(02,没有)
【溜须拍马】比喻谄媚奉承。(05,872页)(02,没有)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05版《现汉》成语比喻义的释义,更讲究科学性,更臻完善。
三、结语
总之,05版《现汉》将现实语言中成语的丰富存在状态通过不同的释义方式反映了出来。把比喻义概括为独立义项还是义项中的部分成分,把比喻义放在释义中还是在括号中来解释,四种释义的方式是《现汉》独具匠心的地方。通过与02本《现汉》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汉》在成语比喻义释义方面所做的改进之处,反映出了编纂者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他们的编纂丰富了词典的编纂技巧,加强了词典的表现功能,使《现汉》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中富,《现代汉语词典》(05版)成语注音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刘中富等,对比描写与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专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90―191.
篇9
一、正确认识成语
1.成语的来源
成语,《辞海》解释: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或短句。这些定型的词或短句通常来源于以下几种渠道:
(1)来自民间俗语,如好事多磨、天下乌鸦一般黑。
(2)出自历史典故,如指鹿为马、草木皆兵。
(3)出自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杞人忧天。
(4)来自宗教典籍,如想入非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举一反三等;有些成语则必须追溯到一个故事,才能懂得它的意思,如才高八斗、朝秦暮楚等。
2.成语并不都是四字格
成语的形式颇受《诗经》的影响,因而四字格居多,但并非只有四字格一种形式。如:三字成语(闭门羹、莫须有),五字成语(行行出状元、恨铁不成钢),六字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万变不离其宗),七字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赔了夫人又折兵),八字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九字、十字,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十字以上的成语,等等。
二、集腋成裘,多样识记
1.随文识记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可谓篇篇精彩,文中不乏佳词佳句。我在教学中时常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并组织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或俗语来替代成语,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力。有时我亦会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描述用成语概括出来。如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可以将这个句子概括为“荆棘载途”。此类训练几乎篇篇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易于向这个方向发展。一次,教学《晏子使楚》,晏子说齐都人多,“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我正要提示同学们这其间暗含着一个成语,没想到班上十几名同学脱口而出——“摩肩接踵”。我用赞许又疑惑的目光看着学生,一个表现欲极强的女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这个比喻很形象,就觉得肯定有一个成语符合这个意思。我在电脑上输入这个句子,就搜到了这个成语……”我恍然大悟。
2.课堂补充
儿童的积累与表述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成语、认识成语,我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并与学生约定,凡在本堂授课中使用的成语,我都会在黑板的右上角工整地誊写下来,以便大家抄录积累。
3.归类识记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我引导他们把所知道的成语整合分类,以制作成语书签和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大家共享。学生们兴味盎然,一张张书签、一份份手抄报更是异彩纷呈。数字成语(朝三暮四、两面三刀),叠字成语(千里迢迢、岌岌可危),首末同字成语(痛定思痛、精益求精),比喻义成语(如释重负、固若金汤),夸张义成语(一手遮天、闻风丧胆),写心理(心惊胆战、忐忑不安),写品质(赤胆忠心、恬不知耻),写环境(家徒四壁、穷乡僻壤),写性情(好逸恶劳、刚直不阿),写喜(眉飞色舞),写怒(怒发冲冠),写离愁(望穿秋水、肝肠寸断)……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更是煞费苦心,将“倒行逆施”“改弦更张”这样一、三字同义和“拈轻怕重”“弃暗投明”这样二、四字反义的成语分别归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含英咀华,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为了激发学生长期的积累兴趣,我引导他们在日常的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中使用成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使用成语
一次,张笛与王凯旋两名同学放学走出校门后,张笛说:“你家在东,我要往西走,咱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呀。”我听到后引导他们,这里的“道”指观点,可不是道路不同呀!王凯旋同学随即更正:“那我们分道扬镳吧。”春季运动会结束后,我们班成绩斐然,几位老师当面祝贺我们取得好成绩,快嘴的女生王琪应声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我们老师管我们可严哩!”刘玲玲也在一旁插了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俺班同学都豁上劲儿了。”凡此种种,亦不一而足。
2.在习作训练中使用成语
篇10
师:朱家有几个人物?
生:三个。
师:是吗?大家再认真读读。
生:还有朱自清的儿子,共四个。
师:有几个儿子?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朱自清的父亲、朱自清、朱自清的儿子。
(师板书:三个儿子的故事)
师:有几个父亲?
生:两个。朱自清的父亲、朱自清。
(师板书:两个父亲的故事)
师:有几个孙子?
生:两个。朱自清、朱自清的儿子。
(师板书:两个孙子的故事)
师:朱自清一身几任?
生:一身两任:儿子、孙子。
生:我认为是三任:儿子、孙子、父亲。
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
开课伊始,韩老师由生命入手,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概括出文章写了“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我们不禁要问:韩老师寻找这些人物的线索是要干什么?这样引导下去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呢?接下来,他在投影上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生命的链条。通过上述片段的教学,引出了已逝的生命、将逝的生命、壮年的生命、未来的生命。
师:找出文章中的四次流泪。
生:祖母死、父亲买橘子、看父亲背影、看父亲的信。
(投影:第一次流泪,祖母( )了;第二次流泪,父亲( )了;第三次流泪,父亲( )了;第四次流泪,父亲( )了)
师:前三个空填一个字,最后一个空填两个字。
生:第一次流泪,祖母( 死 )了;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第三次流泪 ,父亲( 走)了;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了。
师:作者为何流泪?生命是坚强,还是脆弱?
生:从祖母与父亲看到了生命脆弱。
师: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生: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
师:写流泪是写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写短暂飘渺的过程 ?
生:是写短暂飘渺的过程。
(投影,教师深情朗读朱自清的《匆匆》节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在让学生对生命有了一种顿悟后,韩老师又抓住了作者的眼泪,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主题。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韩老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四次流泪,并用字词填空的方式概括对文章主题的感悟。韩老师在连续提出三个选择性的问题后穿插了朱自清《匆匆》两段话的朗诵,适时重温学过的课文,让学生体会生命一去不复返的过程。这是一种感伤,感伤生命的逝去。人们把时光总比喻成影子,学生从中发现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由此对生命的认识更进了一层。
师:男人身体部位上最能体现男人雄性的是哪?
生:胸。
生:背。
师:(拍拍肩膀)对,是肩背。看女人看面容,看男人看肩背。
师:想想你父亲的背,爸爸背着你的时候的感觉。
生:小时候,每当下雨的时候,父亲都会背着我回家。我趴在父亲背上,感觉非常温暖。
生:父亲累了的时候,会让我帮他捶背。
师:说一说带“背”字的成语或俗语。
(生说出“虎背熊腰、背井离乡、走背运”等)
投影:仅仅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做了许多大事。
师:请用带“背”字的成语或俗语解说下面的句子。
生:背井离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很是惨谈。
生:走背运――父亲走了留下的是背影,又是悲影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即死去的影子。
师:又是悲影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即死去的影子。父亲走了,留下的是背影。
师: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朱自清的《毁灭》)生命是虚幻的,生命就是一个匆匆的过程。
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深刻的话题,韩老师从“背+影”切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认识。通过“背与父亲的形象(父亲形象的象征)”,说带“背”字的成语(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或俗语(背――走背运:祸不单行,文中记述了三重灾难)”,再加上《陈情表》中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解读,学生对背的理解有了深层的感知,发现了时光与影的关系。韩老师对“背影”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背――离别,影――光影,“背影”即“悲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