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范文

时间:2023-04-03 09: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田晓菲,她的十三岁,在对自己的反思中充溢着昂扬的自信;十三岁的她,在对北大的观察描述中显现着敏锐的思想和青春的情愫。

田晓菲七岁时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许下一个心愿:她也要到北大读书!一粒幼小的种子在她的心里萌发了幼芽;当她十岁时,坐车从北大门口经过,她却不看北大,因为她坚信:她将来一定会到北大读书!萌发的幼芽含苞欲放;果不其然,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十三岁那年,他跨进了北大的校门,她的愿望实现了,此时,花蕾,变成了一朵娇美的花儿。

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田晓菲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

北大,的确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到北大读书是件容易的事吗?没有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行的!有时,我真的好羡慕田晓菲,为什么十三岁的她在北大的教室,而我却在初一的课堂上!我知道,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虽然我不像她那么优秀,在十三岁那年就进入北大,所以,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这短暂的一条路。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篇2

关键词:岩石边坡;稳定系数;失效概率;随机场

中图分类号:TU4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7)03012909

Abstract:The stability of rock slopes i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rock materials based on theory of random fields. Both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al coef cient along the main sliding surface are treated as Gaussian random elds, and the mean value, variance, covariance of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al coef cient are determined. Spatial correlation lengths and the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cohesion and coef cient are obtained. Threedimensional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rock slopes is analyzed to obtain the factor of safety and probability of failure of rock slop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ohesion and coef cient of fri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rock slopes.

Keywords:rock slopes; factor of safety; probability of failure; random fields

边坡失稳已与地震、火山爆发并列成为世界三大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源)[1]。当边坡岩体内发育有层间软弱夹层或较大的断层、节理和裂隙时,则容易发生滑动破坏。在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最受不确定性主导的分支学科,因为它通常与高度变化的天然材料密切相关。岩性参数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即材料固有变异性、统计误差、系统误差[2]。固有变异性是指即使在各向同性岩石介质中,岩石性质表现出变异性。由于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数据的有限性,岩石属性的统计数据(例如均值和标准差)受(统计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这类不确定性会随样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系统不确定性是由于实验室和原位条件存在不同因素,如实验规模、各向异性和水饱和度等[3]。笔者重点研究材料的固有变异性(其在均质材料中也会比较大)及其对失效概率的影响。

传统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刚体极限平衡法、赤平投影法、有限元法以及模拟试验等。为了避免材料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方法对于设计参数、稳定系数等一般都采用偏保守的值进行设计。为了考虑参数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引入随机场理论十分必要。一般情况下,得出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且找到精确解也有相当困难。祁小辉等[4]采用谱表现法建立了表征土体空间变异性的随机场模型,提出了考虑土体空间变异性的边坡最危险滑动面随机分析方法。蒋水华等[5]提出了基于多重响应面与子集模拟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舒苏荀等[6]提出一种能合理考虑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模糊随机可靠度分析方法。Einstein等[7]在岩石边坡中采用了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唐小松等[8]研究了表征抗剪强度参数间相关性的Copula函数对边坡可靠度的影响,提出了无限边坡失效概率计算的直接积分方法。Pantelidis等[9]和Griffiths等[10]等分e用一维跟二维随机变量考虑岩石空间变异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Gravanis等[11]研究了岩石材料属性的空间变异性对岩石边坡失效概率的影响。然而,Gravanis仅仅研究了重力作用下岩石边坡的二维稳定性问题。但是实际边坡或滑坡体是三维问题,将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会带来计算结果的较大误差。为了合理地评价岩石边坡的稳定性,笔者将Gravanis的二维随机场方法延伸为三维随机场方法,并把底面摩擦系数和粘聚力视为高斯随机变量,分析岩石边坡的三维稳定性问题。

1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岩石边坡三维稳

定性分析1.1高斯随机场的几个假定

为简化计算模型,做如下假设:

1)高斯过程: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为多元正态随机分布过程,其巨大的优势是只需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就可以确定其完整分布函数。

2)平稳性或统计均匀性: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的空间非独立性,即它依赖于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个假设意味着均值、协方差和高阶矩是常量,且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也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篇3

一、读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运用读本中的资料。既可以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弥补教材的某些缺失,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读本资料同课文的对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利用《语文读本》同教科书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不但能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与把握课本和读本文章的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展现了对北大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对于普通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十分抽象而遥远的。因此,我们将语文读本中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文章拿来,同《十三岁的际遇》进行对比,从而很容易的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并让学生深刻记忆和把握。

具体的对比如下: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中,田晓菲回忆了自己同北大的渊源关系,“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侧重于自己北大两年的生活和学习,从而表达出对北大的热爱与称赞,也描绘出即将离开北大的依依不舍,以及离开北大后对今后生活的渴望。而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王海桐只用很少篇幅写了几句对北大的向往,通篇文章主要写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从幼儿园到高考的求学过程中,面对压力、竞争等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所产生的疑惑以及思考。正应了作者那句“注定我永久的挣扎和反抗”,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向直抒胸臆,从而给我们勾勒出一个为了求学北大而努力进取的学子形象。

经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到我国高等学府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刻苦求学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更加明白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学习,以及今后会面临怎样的坎坷之路。

2.发挥读本对教科书的补充功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语文读本》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补充资料,也是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重要工具。通过将教材与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语文读本》中的很多文章是对以教材所选课文的进一步拓展和适当延伸,它完全可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种补充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决不能将《语文读本》拒绝在课堂之外,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设计,弥合“教材”和“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充分发挥语文读本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的《三峡》,郦道元用16个字对三峡的秋景进行了描绘:“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声,哀转久绝”。这种描绘方式在我国现代叙事手法中,几近绝迹,所以无论景色描述或是用词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用现代白话文文章进一步对三峡进行描述,从而让学生能够简单而轻松的理解三峡景色。《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方纪的《三峡之秋》和八年级上册萧乾的《初冬过三峡》都可以作为对教科书中《三峡》景色描绘的补充材料。

在《三峡之秋》和《初冬过三峡》这两篇文章中,《三峡之秋》主要描绘了在中秋三峡不同的秋景,从而将三峡的风光以色彩鲜明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初冬过三峡》,则是萧乾初冬经过三峡,亲身所见、所闻。他主要渲染了三峡的云彩、山峰和水势,通过这些见闻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初冬三峡景观,同时也赞扬了人民征服自然的勇气和谋求生存的本领。

经过这两篇语文读本文章的补充,在让学生感受到三峡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三峡各种季节的美丽风光。

二、读本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让学生自行对《语文读本》进行阅读,就是将自主的课外阅读权交还给了学生,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读本文章的阅读,使其自行地对教科书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学时两者相辅相承,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

当然,这种让学生去自己阅读、自行学习的方式,也并不是对学生完全的放任自流。我们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或进行问题指导等。例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的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学生提点和指导。对于那些较为重大或普遍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单独辅导和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最后当学生进行完自行阅读和理解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情况进行检查,一直到学生们把所读的文章读通、读懂为止。

此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鼓励他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分析课文,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正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对比的能力,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向这一目标努力,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关系

语文阅读重在理解,目的是创造。从教学过程来看,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是教学的重点,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不可或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正是在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民主气氛的创设,形成阅读主体的双向交流,从而让文本在阅读中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关注学生和文本间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课堂教学可谓丰富多彩,任务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探究式阅读等等教学模式的应用应接不暇,而当我们冷静下认真反思这些教学模式时发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注重形式上的活跃,而忽视了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关系的建立,从而让学生没有深入到文本中,阅读理解只流于表面。

要建立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多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连字词都没有弄懂,连基本的文意也不清楚,何来谈论,更不用说交流。在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讨论才会有话可说,学生在文本中和作者建立起感情的互动后,心灵才会被打动,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走入到文本中。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学生所采取的朗读方式可能不一样,教师不应整齐划一地进行要求。有的学生喜欢放声读,有的学生喜欢默读,有的则喜欢带着问题去读,有的学生则喜欢在一定情境中进行阅读,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让那个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就是最佳的阅读方法,教师不应过多强求。如《十三岁的际遇》的学习中,有的学生读得快,有的学生读得慢,当问及学生时,他们说,我们也十三岁但却没有作者那样的感受,只能在想象中去感受,所以想读快点,然后再体会。

二.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成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引导与主动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需要从教师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就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对学生的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尊重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要摆脱“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其次则是要在引导方式进行区别对待。如在《故乡》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冒着严寒’说明什么”来作为引导,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很容易明白,“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的心情;但有部分学生对“我回故乡急切心情”不甚理解,此时教师再以回家过年的故事来作为引导,从而让这部分同学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关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合作促进提高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建立。通过合作,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从传统的“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新奇感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如在学习文本的生字词过程中,通过小组分工,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效率更高。二是在合作中学生能取长补短,让自己的优点得到展现,缺点得到弥补。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阅读基本以任务形式进行下发,即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以问题任务的形式布置到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学生在其他组的对比下真正将阅读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完成时,自主性加强,学习效率会更高。

篇5

人生中有些事,真是机缘巧合。像我这样的人,以前是不大喜欢动的,却在一位跑过多年马拉松的兄长影响下,居然也开始跑步了。记得那还是2003年,在北京跑步的人并不多见。过后,影响我跑步的兄长回国,我在京虽然也坚持跑,但基本上是一人在跑,身边的朋友大多觉得跑步是件很难的事,即使跑个一千米也要叫苦不堪。当然,那时我也从不认为自己会去跑马拉松,只是觉得跑步出出汗也挺好的。大约过了六年光景,到了2009年,我偶然看到村上春树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里作者如此写道:“三十三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凋零从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真巧,当时我也33岁。读完此书,我做了一个决定:报名参加北马,这也是我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2009年的夏天和秋天,为了首马不被关门,我着实是很认真的训练,结果首马以4小时36分的成绩顺利完赛。跑完后很有成就感,因为以前总觉得,跑马拉松不是我要干的事儿。此后的三年间,我保持着每年一到两个全马的节奏,平时则以慢跑居多,生活也一样过得缓慢而平静。2013年的春天,又是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参加了吴敏教练在京举办的健康跑特训营,我成为了她的第二期学员。在二个多月的受训中,系统的学习了很多关于跑步的新知,而且也结识了一大帮热爱跑步的朋友,收获真的是不小。我在结束特训营的学习后,创建了一个奥森30KM LSD约跑群。初衷也很简单,就是想让热爱跑步的一些跑友平时自由地交流探讨,每月再去奥森约跑一次30KM的长距离。该群自成立以来,为大家畅所欲言计,基本以草根跑者为主要构成,成员由起初的几人,到一年后的今天,已经超过百人。而且每月一次的约跑,无论严寒酷暑,甚至不巧碰上雾霾天儿也从未间断过。原因无它,我想大约就是大家热爱跑步吧,一份简单爱,简单跑。就足够了。因为跑步,我的体重也由当初七十五六公斤减至目前的62KG左右,今年在厦门马拉松中我也顺利跑进四小时内,这样的点滴进步,对我来说,内心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体重与成绩并非就是我最为看重的。我更在意的是,藉由跑步,带给我的身与心变化,精力充沛,内心平和去行事为人。人生旅途中,会有各种际遇。顺境,逆境你都得一一经历与品尝。而我在一日复一日的奔跑中,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是的,路很长,但只要脚步不停歇,充满无尽可能的未来永远就在你的前头。今年我在一些朋友的鼓舞下,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2015年完成首个越野IOOKM跑。

若放在以往,马拉松的长度我已视为畏途。而如今,我开始鼓足勇气,在公路跑之余,也开始了有针对性的跑山训练。这当中,很多跑友给我支持,如“金牌橄榄IOOKM”“老湿”带我跑山,参加间歇跑训练等,我内心里唯有感激,并坚信在经过今年一年的训练积累和充分准备下,明年我一定能顺利完赛IOOKM的!行文至此,回顾自己在奔跑路上的种种经历和内心感受,还有身边诸多跑友的成长与进步,我只觉得大家都积极向上,热忱友善。我们既在奔跑,也在修心,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修行?!一句话,跑者皆为有福之人!

文/郑敏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教育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2.1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2.1.1阅读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诗意盎然的散文,有引人入睡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1.2分析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现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美德教育

3.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3.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

4.人生观教育

4.1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篇7

妈妈是高中教师,我从小就经常听她和学生谈理想,谈心目中理想的大学。那时,大学只出现在他们的话语里和我模糊的梦中。大约是上了初中吧,接触到了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忽地,大学变得那样真切,不再虚无。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热爱与依恋之情浸润了我稚嫩的心,让我对大学心驰神往。而大学真正成为我决心为之奋斗的目标,还是在我上了高中以后。

在历史课上读到马克思后,我便开始崇敬起这位伟人。马克思17岁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此后用一生为之奋斗,燃尽了自己的一切,照亮了全人类前进的道路。于是我开始思索,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生将追求什么。我并没有得到什么宏伟超凡的答案,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对知识的渴望。我热爱知识,所以我在学校不倦地求知;我恐惧愚昧,所以我远离无知的一切。智慧是人类特有的财富,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财富,而在我看来,学习求知是获得智慧的唯一道路。因此,大学清晰地出现在我道路的前方,成为我日夜期盼的栖身之地。大学是神圣的知识殿堂,里面弥漫着知识的清香,散发着思想的光芒,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对于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少女来说是多么大的吸引啊!于是,美丽的大学梦为我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我开始朝着理想飞翔,即使有时逆风,我也会无畏地向着心目中的圣地前进。因为我知道,既然选择了前方,就注定风雨兼程。

于是,在高中这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我时刻鼓励自己,警醒自己。我选择了文科,因为我喜欢体验人文情感,让动人的文字尽情拨动自己敏感的心弦,与作者的心灵共振;我喜欢探索历史,让历史的车轮缓缓地滚过我心间的小路,辘辘地朝向远方;我喜欢分析地球的奥秘,让瞬息万变的宇宙在我的脑海里印成卷卷画册,沙沙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渐渐地,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离大学近了起来,我愈加渴望嗅到大学的气息。此时的大学,已清晰地出现在我的梦中,引领着我去追寻,去迈向更高的境地。当然,追寻中我也曾有过挫折,有过惆怅,有过忧伤。每逢此时,妈妈和二胡就是我最贴心的伴侣。妈妈是我的引路人,总能及时地把我拉出阴影,安慰我,鼓励我,提醒我;而二胡则是我的精神寄托,我在它悠扬的旋律中沉静下来,自我反省,重新整装,再上征程。就这样,我不断地受到风雨洗礼,又不断地穿越乌云寻找阳光。不断地受挫,又不断地成长。

经过长久地努力后,我也想真切地感受一下大学,看看她的真实面容。可是我只能在网上欣赏北大复旦的校园风貌,体味那一张张校园剪影背后散发的人文气息。我盼望有朝一日能真正成为她们的子女,在她们的怀抱中静静享受知识的乐趣,在她们的目光中成长为一个有胆实有作为的青年,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篇8

一.巧妙设疑,强化问题的过程

1、巧设激趣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激趣性问题,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作为主题,用语言表述出记忆中那最美好、最深刻的画面。在学生的心中,他们的乐园既有现实美景,还有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后,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入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童年乐园——百草园。指导学生分析此段落中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体会那动物的可爱奇妙、瓜果的甜美清新、童年的天真快乐。然后提问:鲁迅先生在课文中生动体现出童年中那丰富情趣、自由轻松的百草园生活,有何目的?引导学生将其与三味书屋中那枯燥乏味、束缚单调的读书生活进行对比,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揭示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表现出作者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2、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出不同性质的问题。例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提出事实性问题: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他们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然后提经验性问题:①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鲁镇”为真实地名吗? ②作者塑造出“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其次提出分析性问题:在文中不同人都笑孔乙己,这些人的笑有何不同?写众人笑有何目的?讨论性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般而言,“大约”与“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作者如此写是否为病句?我们该如何理解?最后提创造性问题:①是何原因导致孔乙己这样的穷困潦倒、好喝懒做又迂腐不堪?这样,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同时拓宽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空间。

二.重视思考与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及对比优选的过程

语文阅读是从文章提取所需信息的过程。第一、教师指导学生从中获得信息,需学生思考;第二、学生自主提取信息,更需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考,通过精心准备、周密策划教学内容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其次,当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当其见解并不一定正确,这时则需运用一种有条理、有范围、有方向的思维方式,从而得到与逻辑相符合的正确答案。

例如:教学《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时,让学生思考:①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作者是如何评价自己和北大朝夕所处的两年时光的?你们同意这一评价吗?其原因?②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的人认为作者如此说有些狂妄,有的人认为如此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们如何看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者以辩论赛的形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三.教师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知识升华的过程

第一,点困处,增强表达。在阅读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疑难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可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增强学生表达,然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学习,作者在描述祥子于暴雨中拉车的情景中,三次将祥子与坐车人进行对照描写,这有何作用。教师可如此说:这好像重复罗唆,需改改或删去。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以示反对,然后说明原因,这样就解决了问题。通过对照描写,揭示出拉车人的痛苦、辛酸、愤懑、矛盾;坐车人的残忍、冷酷、蛮横,充分体现出文章主题:造成祥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主要原因并不为恶劣天气,而是社会根源,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这样,经教师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个性,深刻理解文章主题,领悟文章构思的独具匠心。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