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18 03: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离骚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我已然接近了死亡的边缘,回念原有的梦想,丝毫没有后悔之意,我仍需坚持前行。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死直:死得光明正大。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为了大义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圣人所崇尚的行为,我也一定要奉行。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出自屈原《离骚》。我宁愿死去,身体流亡,也不会用这中正的本性,去做那些邪之事。
4、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一天天的过去,老年即将到来,我担心还没有为国建功的时间不多了。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长长的哀叹一声,擦去面上的泪水,哀叹着天下的百姓,生活是如此的艰苦。
6、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语出战国楚·屈原《离骚》。两人的心意不一致,媒人撮合也是徒劳;两人恩情不深,只要有点矛盾,就会感情破裂。
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语出战国楚·屈原《离骚》。汩:水流很急的样子。时光飞逝,我像是赶不上它,总担心时不我待。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迟暮:指年老。草木在不断地飘零凋落啊,不禁担忧美人会日渐衰老。诗句感叹岁月无情,美人衰老;暗喻作者自己志向未遂,功业未就,而来日已不多了。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自先秦·屈原《离骚》。这些蕙兰和白芷等香草。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啊,就是让我死去九次我也是不会后悔的。诗句表示作者对“蕙芷”等的永远珍爱,即是表示自己永不会放弃忧国忧民、志洁行忠、坚持真理的精神。
10、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篇2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5、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篇3
“荷叶罗裙一色裁,鞭蓉向脸两边开。”我十分喜爱王昌龄《采莲曲》中的这个名句,颂莲之中,你的眼前就立即会凸现夏荷映日的丰姿。
是啊,荷花!有多少人赞美过你,把多少美丽的名称赋予了你啊。你除了叫荷花外,还被称为菡()、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诗句的意思是:在那湖的边上有菖蒲和荷花)。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魏晋时的曹植以荷花的美丽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意思是:走近细细地看,鲜红得好像荷花站立在碧绿的微波之上),周敦颐则赐予荷花更高的评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给他们的“陪衬”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指荷叶不断的制造养分,送到上面是荷花早日开放出鲜红的花朵,送往下面使莲藕不断长大,能长得又粗又白)。盛夏时候,他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像把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无雨,露水就像天降甘霖,可是这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啊,他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他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那该是留给湖中鱼儿的吧!
篇4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往往会将此题列为分数志在必得的题目之列,可结果却不容乐观,他们会出现许多无谓的丢分,究其原因,还是背得不熟练,练得不到家。所以,想要攻下默写这一难关,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多读勤练。
首先,学生主动学习,打好基础。对于那些必背篇目或未要求背诵但应用很广的名篇,须在学习过程中,趁热打铁,及时强化背诵。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名句,读熟,背熟,写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争取将“底子”打牢,为以后的运用和复习做好准备。
其次,教师配合指导,强调重点。学生的学习是“全面撒网”,教师应引导他们“重点捕鱼”。在结束一个单元或一本书的学习时,教师应对背诵篇目进行梳理,将考点较多的句、篇,如,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出现错误频率高的句、篇,如,屈原的《离骚》、苏轼的《赤壁赋》等;学生易混淆的句、篇,如,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等;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等,将这些重要内容整理出来,或印发,或强调。总之,通过这一次次小总结,学生能够在心中更加明了学习的“点”在哪里,也能更准确地有的放矢了。
篇5
何其博大,何其精深!
轻轻合上《中华文学三千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在中华文学和文学家之间,一定有什么把他们强有力地联结在一起。这条纽带是什么呢?——是文学家们关心社会、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家们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人生信条,是文学家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广阔胸襟,使文学家们妙笔生花,创作出中华文学一颗又一颗瑰丽的奇葩。
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那位遥望故土的诗人——屈原。诗人眼睁睁地看着故国由盛而衰亡,自己却遭流放、遭嫉妒、壮志难酬,不由把愤怒写在纸上,留下《离骚》这一千古绝唱,倾吐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撕心裂肺的幽怨。
再如开创北宋豪放派的苏轼,在北宋约40年的新旧党的争斗中,由于他为人耿直,对两党即不无原则的投靠,也不完全否定,而是事实求是,独行正道,这就使他仕途坎坷,一生不幸。几经沉浮、几经磨难,使苏轼的性格和社会环境有机融合,成就了苏轼达观的品格,开创了豪放的风格,也就有了气贯长虹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学家只有紧扣时代的脉搏,再加上自己人格的独特魅力和犀利的眼光,才可能铸就光耀千古的作品。
不仅古文学如此,中国现代文学亦是如此。旧中国,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鲁迅、冰心、老舍等,高举“五四”新文化的旗帜,为唤醒民众,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
篇6
语文是一门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学科,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利用渗透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背诵名诗名句。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背诵古诗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古诗文的欣赏、感触和理解的过程。古诗文的格调韵律,诗词中的场景画面,所呈现的人情事物,作者的喜忧感悟,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背诵古诗文的无形之中,就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分析名诗名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联想无限景象。许多古诗名句都包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反映一种博大的胸怀。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抓住古诗文的经典魅力之处,认真剖析包含的道理,感受古人的思想,努力折射传统文化的倩影,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影响。通过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进行文化教育,可以营造浓厚的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第一,营造课堂整体气氛。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应是静谧和严肃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配乐视频画面来烘托气氛。在背景音乐和情境画面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穿越时空,将学生带入古代氛围中。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非常大气的宋词,教师可以用《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用波涛汹涌的长江巨浪作为视频画面,让学生朗读,既能凸显《赤壁怀古》的大气与洒脱,又能烘托浓厚的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第二,营造传统语言气氛。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采用古香古色的课堂语言进行讲解,交流内容应以古诗文为引,以诗文背后的传统文化为主,将学生带入到传统文化的交流氛围中,学习古诗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丰富课堂文化活动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灵活的课堂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努力丰富课堂文化活动。第一,课堂辩论。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进行辩论,辩论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古诗文作为例证,或者用古人的思想作为证词。这样的辩论方式,能让学生在巩固对古诗文学习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第二,学生讲解。让学生自行选取一个传统文化主题,搜集与该主题相关的古诗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可选取“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古文如《师说》《吕氏春秋》《论语》等。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去领悟这些明文名著,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传统文化拓展
篇7
是的,我们应追求生如夏花的绚丽,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赢得死后如秋叶般静美的美誉。
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须直面痛苦。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要成为一颗珍珠不也得这样吗?屈原在提出“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后“忠而被谤”,但他面对痛苦仍吟“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不溢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却在惨遭腐刑的痛苦时,仍能“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受“布衾似铁”的痛苦,却能吟唱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他们不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淡化痛苦,而是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才智直面痛苦,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人生。
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须付诸行动。徒有万般“羡鱼情”,而无丝毫“结网意”,怎么可能成为珍珠?有的人想成为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技术的艰苦;有的人想继莫泊桑后,再获“短篇小说之王”的荣耀,却慑于终年练笔的艰辛;有的人想成为贝多芬一样的“音乐巨匠”,却不愿在五线谱间埋首耕耘;有的人想继刘翔之后,再创亚洲飞人的佳绩,却怕“闻鸡起舞”的训练。有志却不愿付诸行动,即使是身为鸿鹄,也难以捉到一条小鱼,更何况是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呢?
冰心老人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不正是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变成珍珠,我们就得直面痛苦,付诸行动吗?
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春意暖融;如果你坚定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不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满园春色。
点评
全文围绕主旨,切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下选取了屈原、司马迁、杜甫三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作者穿越历史,走近伟人,从三位历史人物不同的命运中找到了相同的人生轨迹,从而证明“让自己变成一粒珍珠须直面痛苦”这一观点。第二个分论点则选取了爱迪生、莫泊桑、贝多芬、刘翔的事例来证明。
篇8
想着平日里父母为我的学习操碎了心,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暑假来临,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弥补我学习上的不足。
我的暑假学习安排是这样的:
一·每天坚持听一个小时的英语。由于某些因素,让我们在英语水平上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也能追上他们,并比他们做的更好。
二·坚持背诵语文古诗词和英语单词。在高考中语文默写占得分值虽不是很大,但俗话说“一分也能压倒众多人。”就像在这次考试中,我就因没好好背古诗词,连屈原《离骚》中的千古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都不会写,让我白白丢了许多分。并且在写作文时,可以引用许多古诗词。如在写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背英语单词更为重要,阅读时连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那你该如何答题;写作时连单词都不会拼写,那你该如何的高分……
三·多做理综题。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公式是不会在理综上拿到高分的。理综注重的是灵活运用,只有多做题,题型见多了,遇到相似的题就知道该如何下笔。像我在那抓破脑袋想这题应用什么公式,好不容易公式想出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题,时间浪费了分也丢了。
四·整理笔记,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只有不断回顾才能让它记忆深刻。像我总是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全都堆积到考试前几天来复习,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还让我越复习越紧张。把笔记整理几遍可以发现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自己还没吃透等等。
五·利用网络多和别人交流。网络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在网上与他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了解大学的招生信息等等。
篇9
一.语文教育的本真决定着不可弱化古文的人文价值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古文阅读而言,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练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不能浮在表面,还要进一步品读、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中肯评价,古为今用,借此培养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法上则要求学生将知识积累和人文濡染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本着这样的认识,就会明白该怎样对待文言教材。
苏教版《史记选读》作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是有着必然性的,鲁迅曾高度评价《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它的阅读价值。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意味着什么?很显然意在强调高中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升华到独立鉴赏的境界,推至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改造的高度。
二.文言课堂有效性的最大化须借助古文的人文濡染
实际授课中,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区别重要实词和虚词,分类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活用、同义复词、固定词语等词语现象,梳理省略、倒置、疑问、反诘、否定、假设等句式,梳理文言大意,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运用阅读常识,驱遣阅读方法,把握材料信息,深入挖掘隐含意义,获取更大更有价值的阅读效益。
《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必修五的教材,大体概述了司马迁的主要人生经历。这一课历来被称为《史记》乃至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为了使阅读收益最大化,我们不妨分两步走,第一步扎实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和大意了解,以导学案的方式,将《史记》及作者常识、文言字词句、基本内容把握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在借助资料的基础之上,自主或合作完成,夯实研读的第一步。第二步,教师干预。可在吟诵涵咏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历史回放,引领学生追溯司马迁及作品所涉及到的人物所生活的当时现实;2、事件分析,区分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把握事件对人的影响程度,可从李陵事件、宫刑事件、推迟写信等去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3、主观评价,对事件的潜藏认识价值进行分析、解读、评判,对作者的叙述倾向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例如对司马迁对李陵的态度;4、文化意识,注意文章深厚的人文底蕴,作者行文旁征博引,气势恢宏,大气灵动,是很有阅读和积累价值的,如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留下“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名句;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更被千古传唱。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闪烁着犀利的思想火光,彰显着中华精髓文化的魅力。再如其他诸如作者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观,刚直不阿、能屈能伸的人格力量,学贯古今、视通万里的学养和非凡气度都值得学生去玩味。司马迁本人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篇10
一、以排比开篇,引出观点
议论文引出论点的方式有许多,如讲述故事、引用诗词名句、开门见山等,但以排比来引出观点却能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文章的气势和智慧的非凡,不但使议论条分缕析,阐述透辟,还能为文章增彩添色,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例如:“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自己的,给自己一方天空。”三个比喻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要“给自己一方天空”的观点,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生命是什么?是云,悠悠的,或起或落的云;是山,傲然挺立,高耸云天;是河,奔流到海,不舍昼夜……生命像段旅程,每一个人在里面则是疲于奔命的旅人,有着大段的春天、冬天。你有你的目标,但却不敢断定下一个目的地是什么,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生命的奇迹》)
?篇首设问,引人思考,运用比喻组成排比句式,给以形象地回答之后,再用比喻加以分析,从而自然地引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为结尾得出“生命的奇迹,看似平常意外,其实都是在情理之中”的结论做好铺垫。
二、以排比举例,论证观点
文章的观点提出之后,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由于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学生大都喜欢使用例证法,这样才能有说服力。这时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排比,就能使议论的话题变得更有气势,说理变得更为条理明晰。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使论据更加充分有力。请看下面例子: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展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原水中的离骚!”
作者运用排比,列举事例,震撼读者的心灵,同时让文章的语言文采斐然,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流畅华美,又能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深化议论文的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三、以排比说理,诠释观点
议论文要用事实作论据,在列举人物事例之后,必须要加以分析论证,对其作进一步地分析评价,这样才能使叙议有机结合。如果在分析评价时能用到排比论证,无疑会使文章文气贯通,鞭辟入里,议论的文采大增。如:
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点燃了信念的明灯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凭借如泰山般坚定的信念炼成的史家之绝唱,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假如司马迁当初没有坚定的信念,他如何能越过一道道艰难险阻?如果司马迁的人生是一支杠杆,那么信念就是他杠杆上的支点,只有找到支点,才能成就强有力的人生;如果司马迁的人生是一条航船,那么信念就是他航船上的风帆,只有高挂风帆,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如果司马迁的人生是一条征途,那么信念就是他征途上的明灯,只有点亮明灯,才能避免误入歧途,走向人生的辉煌。
这里,作者在叙例时,用比喻的手法,对人物作了细腻而形象的评价,然后以排比分析论证了信念在越过艰难险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增添了行文的气势,而且使简单的事例富有深刻的内涵。
排比使议论恣肆、神采飞扬,又骨肉丰满、内涵厚重,它不仅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更给文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张扬了作者的个性与才情。
四、以排比作结,收缩全篇
议论文的结尾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论点,得出结论。请看下面结尾段: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一双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