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语范文
时间:2023-03-23 11:4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英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称语 文化性 实例说明 英译《红楼梦》
人们在交际中,要使交际顺利进行或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必须遵循语言学中所说的礼貌原则。言语交际的效果好坏、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礼貌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礼貌语言中最基本的特征就它的得体性。得体性要求针对说话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及人际关系、心理特征等,选择相应的称谓语。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定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戴昭铭,2003)”。
除了对他人的称谓外,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人们经常用不同的称谓称呼自己。这种自我称谓有它特定的理由,并对交际产生直接的影响。自称语可能是代词,如“我”;也可能是名词,如“小弟”;可能是亲属称谓――体现交际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如“为父”,也可能是社会称谓――体现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如“笔者”。 称谓由于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变化。作为分支的自称语也不例外,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通过《红楼梦》的例子对中英自称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笔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当中发现出现了许多自称语,而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发现译成英文后,这些自称语几乎皆译为了“I” 或“me”(我)。现举几例如下:
例1: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道:“不知此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红楼梦》第一回)
The Stone was overjoyed. “May I trouble you to enlighten me,” it said, “as to what wonderful merits you will bestow on me ? And where do you mean to take me?”
例2: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红楼梦》第一回)
But I am too dull to grasp it. If you would kindly elucidate to enlighten me, I promise to listen most attentively.
例3:雨村忙起身道:“老先生请便, 晚生乃常造之客, 稍候何妨?”(《红楼梦》第一回)
“Don’t stand on ceremony , sir,”said Yucun, rising.“I am a regular guest here, I don’t mind waiting .”
例4: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 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 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 ‘义利’二字却还识得。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红楼梦》第一回)
“why didn’t you say so before?” interposed Shiyin.“I’ve often wondered about this, but since you never mentioned it I didn’t like to broach the subject. If that’s how things are, dull as I am at least I know what’s due to a friend. Luckily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are coming up next year. You must go as fast as you can to the capital and prove your learning in the Spring Test. I shall count it a privilege to take care of the traveling expenses and other business for you.”
例5:贾母:“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能不伤心?”(《红楼梦》第二回)
“Of all my children I loved your mother best,”she told Daiyu.“Now she has gone before me, andIdidn’t even have one last glimpse of her face. The sight of you makes me feel my heart will break.”
例6:贾政听说, 忙口头哭道:“母亲如此说, 贾政无立足之地。”(《红楼梦》第三十二回)when Jiazheng heard this he knocked his head on the floor,“what place is there for me on earth, mother,”he wailed,“if you reproach me like this?”
例7:鸳鸯因向凤姐笑道:“二奶奶在这里伺候, 我们可吃去了。”凤姐儿笑道:“你们只管去, 都交给我就是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Since you are seeing to things here, madam,”said Yuanyan to Xifeng,“we may as well go and eat.” “yes, go along, all of you. Leave everything to me.”
例8:雨村忙笑问:“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
When did you arrive, brother? asked Yucun cheerfully.“I’d no idea you were in these parts. What a coincidence, meeting you here.”
以上几例中, 出现了“弟子”“晚生”“我”“愚”“弟”等自称语, 这些自称语的使用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Thomas (1995)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受四个语用参数的影响,即“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相对权力”“权利和义务”“强加程度”(size of imposition)等。其中“社会距离”是由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 年龄、性别、熟悉程度等一系列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组成。这些心理因素的综合决定交际情景中言语行为的尊卑程度(degree of respectfulness) (Thomas, 1995:128),交际双方在社会地位、年龄等方面相差越大,相互越不熟悉,他们的社会距离就越大,言语就越正式,相反,交际双方各方面越相似,相互越熟悉,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就越小,言语也就越随便(casual)。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儒家的“礼”,“礼”是维系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和亲疏关系之根本。“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辈,所以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人际关系中的等级差别,强调人际关系的有序性。“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等词汇的结构特点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工农商学兵”和“工农兵学商”等行业排列顺序就是这种等级观念和有序性的具体表现。受上下尊卑等级观念的影响,交际双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衡量交际双方之间社会距离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双方的社会地位。因此交际者不仅喜欢使用称谓来表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贾玉新,1997:316)还习惯使用称谓来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以示尊重对方。另外在一个等级观念较强的社会,保持有序的最好方式就是各就各位,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人们在理解言语时,注重的不是言语的内容,而是言语的发出者。日常对话中人们常问“谁说的?”人们在交际中常选择社会角色,趋向于使用能说明自己身份的自称语,这就导致交际双方常常使用非对称式(asymmetrical)自称语,这就是为什么皇帝用“朕”文武百官和百姓用“臣”和“草民”指称自己,都没有使用“我”。 “我”是个对称式(symmetrical) 自称语,只能体现交际角色,不能体现社会角色更不能体现上下尊卑有别。
我们把以上的例子分为社会关系的和家庭关系两大类。例1中交际的双方是“石头”和“僧人”, 因那石头的道行不及僧人,有求于那僧人,因此以谦虚的态度, 以“弟子”自称,表现出谦恭有礼。而没有使用不能体现出“尊卑”的“我”。例2中的说话者是甄士隐,受话者是也是那僧人甄士隐梦遇僧人, 求那僧人进行点化, 觉得这僧人非神即仙。出于对神谕的笃信, 他的谦卑也是可以理解的。例3和例4是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我们先看一下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贾雨村“原诗书仕宦之族”只不过到他这一代没落了,原本想进京赶考,但途中因为穷困, 只能暂住一庙中,“每日卖字作文为生”。而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在古代中国,一个人的出身门第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书香门第, 虽然贫寒, 但也是颇受人尊敬的,再加上贾雨村自己是个读书人, 中国有句话“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因此甄士隐以“愚”自称显示了对读书人的尊敬, 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而他又年长于贾雨村, 且为当地望族,贾雨村在他面前自称“晚生”,这与他们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相符的。例8 是贾雨村对冷子兴说的话,两人的地位相近,但为了表示谦虚客气,贾雨村自称“弟”。所谓的“以礼相待”,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抬高他人,贬低自己,为人谦逊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家庭关系。 按照中国传统, 在家庭中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孝道, 而对长辈的要求则是“慈”。平辈之间要“礼让和睦”。例6中贾政在贾母面前自称“贾政”,一是因为中国人讲孝道, 二是他因笞打宝玉惹贾母生气在先,因此采用非对称式的自称语――自称自己的名字,以示认错和恭敬。例5是贾母对黛玉说的话,从说话者和受话者两人之间的关系看, 说话者是受话者的外祖母, 说话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以“我”自称是符合贾母身份的。在例7中,虽然凤姐儿贵为二奶奶, 鸳鸯只是个丫头。但由于鸳鸯是贾母的大丫头, 地位不一般, 再加上平日里,他们开玩笑打闹惯了,所以并不拘于些严格的礼数,因此在对方面前以“我”自称说明他们较为轻松、亲密的关系。除此大观园中的的小姐丫头之间的自称也一般为“我”, 笔者认为这源于这些都是非正式场合,与上面的社会关系中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英语中的自称语却没有这么多变体呢?一般都用“I”或“me”自称呢?杨宪益夫妇把《红楼梦》中的自称语都译为了“I”或 “me”,使得汉语的文化成分流失颇多,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 若直译又会使英语读者疑惑不解。例如,第三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译文为:
At once he stepped forward to bow respectfully.“why should you vex yourself, mother, and come over on such a hot day? If you have any instructions, just send for your son.”
我们发现英译文把原文的自称语“儿子”译为“your son”虽然照顾了形式上意义的对等,却会让英与读者误认为,说话者和“your son”并非同一人,而是另有其人。
这一难题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根据西方伦理观念,人人生来平等,人人都可以通过竞争去获得地位、权力、利益等。因此人们强调自由平等,等级观念不强,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没有很大的影响。在交际中, 交际双方的关系直接表现为言语发出者和言语接受者的关系,衡量他们之间社会距离的主要因素是相互间的熟悉程度。所以在交际中人们偏向于选择交际角色使用对称式的自称语“我”。“我”与受话者属于同一社会群体,更直接,更真诚,更礼貌。
由此可见,自称语不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有很强的文化性。它“强烈地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文化, 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陈建民,1985:18)
以上是我们对古典著作《红楼梦》中的内容作的分析,把其结论用于经过发展演化的现代汉语难免偏颇。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发现,除非在特别正式文体中, 那些非对称的自称语“晚生”“小的”等已逐渐销声匿迹,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在交际中以“我”自称。这是由于在中国人追求平等民主的过程中,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人们的平等观念日益增强,逐渐摈弃了中国传统中的尊卑差别的观念。这也充分说明自称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
参考文献:
[1]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s[M]. London: Longman,1995.
[2]陈建民. 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篇2
[关键词]《红楼梦》 生态翻译学 适应 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64-02
作为四大古著之一,《红楼梦》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还是一本浓缩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英译本比较认同的有两部,一部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部则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下文将分别简称为杨译本和霍译本)。纵观几十年来《红楼梦》的英译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已运用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隐形话语权、接受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等各种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两部译本比较的方法,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概括出生态翻译学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其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包括原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即翻译生态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译者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
译者的中心地位体现为译者在翻译前和翻译过程中均进行了适应与选择。在翻译前,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便是一种适应,根据自己立下的翻译目的,结合出版社的要求,适应性地选择出自己的翻译标准、策略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转换中,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适应性的选择最恰当,最能体现原文思想和灵魂的翻译。
二、译者在翻译之前的适应与选择
(一)译者对原文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对原文的适应就是对原文整体结构上的理解把握。没有对原文的理解,就谈不上译者适应性选择出的翻译标准和策略。在理解适应的基础上,译者作为桥梁,要把握原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考量作者的意图。下面便以《红楼梦》的英译书名为例,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对这部巨作的适应与选择。
杨将书名翻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则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保留书名中的“红”,将“楼”翻译为复数“mansions”,用词精准。首先,“mansion”的释义为“a large, stately house”, 符合原著里描写的大院豪宅。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译者对小说内容及背景的准确把握,因为《红楼梦》主要围绕着荣宁二府,杨宪益则采用复数形式,可谓传神。而为了避免西方读者对“红”产生误解,深谙中西文化差异的霍克思取《石头记》作为译本主书名,作为补偿措施,以《红楼梦》为别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巧妙融合两者在封面上。这既适应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需求又照顾到原著及作者意图(此译文书名出现在第一、二、五卷)。《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故而只有分章没有分卷,霍克思出于对原书内容逻辑上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时创造性地按照小说的内容自行分为五卷,并根据每卷具体内容另行命名。例如第一卷覆盖原文第1~26回,译本命名为“The Golden Days”。译文五卷本的卷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增强了译本可读性,减轻了读者阅读负担。
(二)对译者翻译目的的适应
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均会带有不同的翻译目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旨在向逐渐开启中西交流的西方人传播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带有政治任务的。霍克斯则纯粹出于个人爱好。霍克斯是个性情中人,崇尚文学,尊重具有才华的文学家。他说《红楼梦》“是一位伟大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他呕心泣血只译完前80回,而把后40回的翻译交由他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完成。面对蕴含文化特色的中英译时“杨译本情系文化,霍译本面向读者”:杨译本忠实于原著,完整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霍译本则更符合英文习惯,不拘泥于原作的字句结构,很好地融合了雅致与创新。
(三)对出版社要求的适应
应企鹅出版公司的邀请,汉学家霍克斯于上个世纪70年代着手翻译《红楼梦》。企鹅出版公司的一贯风格就是要求译文有很强的可读性,要通俗易懂。霍克思将自己的翻译灵感和翻译方法发挥到极致,被公认为是“学术成分较少、英语读者更加喜欢”的译本。
杨译本的市场定位则针对专业读者,读者群体就没有那么广。戴乃迭1980年评价《红楼梦》翻译时则表示:“我们的灵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译家,我们非常钦佩,名叫大卫?霍克斯。他就比我们更有创造性。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霍译本语言地道,活泼生动,多采用意译,更符合译入语习惯,易于读者接受;杨译本语言正式,措辞精美,多采用直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两本译本都可堪称是翻译史上的佳作。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两个译本。
1.章回目录的翻译
篇3
论文摘要:在语际翻译过程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究益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同时,还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画卷。英译本《红楼梦》(杨宪益等译,以下简称杨译本)较成功地把原文的风貌展现给了译文读者。然而,由于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
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郭建中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沟通的桥梁。主要的任务是在目的文(targettext)中再现源文(sourcelanguage)的思想内容。译者翻译源语(sourcelanguage)时必然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在翻译和介绍《红楼梦》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既要使译文文本的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保持并传达原文文本的文化特点,是极其困难的。从传递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杨译本较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正如杨宪益所说:“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重视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E2]由于译者对原文作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杨译本基本上把原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文化观念、价值信仰等文化信息对应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殊的语言现象或者语言结构。一般来说.歇后语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或两个语言片段.前一部分是描述或者陈述。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者解答。由于歇后语具有幽默、含蓄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这一修辞手法,用来烘托人物,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在翻译中,杨译本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段进行翻译。
例1:那个宝玉是个‘丈二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房子,由着你们糟蹋。
译文:AsforBaoyu.he’Slikeaten—footlampstandthatshedshghton ohtersbutnoneon itself.Hecomplainshtatothersaredirty,yetleavesyoutoturn hisown loomstopsy-turvy.
此处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来做歇后语(丈二的灯台——照得见人家,照不见自己)。宝玉的性格里具有反封建的战斗性。这在他对待丫鬟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但他的这种行为受到来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斥责。该歇后语的使用。表现出宝玉随和的性格。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用明喻生动形象地把取材的事物展现在译文读者的面前,既说明了宝玉的随和个性,又暗示了他地位“高”的背景,表现了封建制度里森严的等级。这与原文的思想内容相符。
例2: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
译文:“Onewasthatpiece.”sheanswered.“inwhichLiKuiabusesSungChiangandhtenapologizes.”(Footnote:From thenovelShuiHu,LiKuiwasa peasantrebel,SungChiang,the leaderoftheoutlaws,wasacapitulationist.)
这里是用通俗故事的比方来做歇后语(李逵负荆——赔不是)。宝钗知道宝黛二人口角,宝玉赔不是;又是黛玉问她听了什么戏,所以才答出这句话来讽刺他们。宝钗含蓄而嫉妒的心理表现得一览无遗。同时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李逵最敬爱宋江,宝玉最爱黛玉,得罪了自然会赔不是。译文在翻译中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把其中的文化因素传达了出来,点明了宋江和李逵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既忠于原文,又说明了李逵和宋江的身份和关系。
例3: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又是何苦来呢?
译文:You’venocalltosweartome,madam.You didn’tbuyme.We’reallbirdsofafeather_一aUslaveshere.Whygoforme?
这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来做歇后语(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梅香原是旧时奴婢女子常用的名字,在这里代指婢女。芳官虽然身为优伶,但不亢不卑;赵姨娘变为等级高的奴才后,拿着鸡毛当令箭,仗势欺人。从芳官的回答中,我们可体会到封建等级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了套译的方法.把歇后语的下半部分进行直译,同时采用了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达到了较好的语言文化传递的目的。由于在英语表达中没有对应的“梅香”,所以译者采用了具有译文文化色彩的一个俗语“allbirdsofafeather”。同时,英语中,“bird”也有“姑娘”的含意。
从上述几例可看出,杨译本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展现了原作中的文化环境,包括历史典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并力求在不损害原文风貌的基础上尽量多地把文化信息向译文读者传递。这种努力,说到底,也是把中国文化里的独特语言现象介绍给译文读者的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的工作。
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缺损
顾嘉祖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态。”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中西文化在传统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往往包含着其他的文化因子;这样,在把一种言语文本转化为另外一种言语文本时,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缺损。下面,再以杨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为例,来看看文化在翻译中的缺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特色信息的缺损,历史文化信息的缺损,社会习俗文化信息的缺损,宗教文化信息的缺损。
例1: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真(针)’了。
译文:“I’m incapable ofrunning things.I’m too ignorant,blunt and tactless,always getit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sitck.”
此处的歇后语用了“真”和“针”的谐音,把动宾结构词组“认针”转换成偏正结构形容词,只有在汉语语言里才有这种转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把棒槌当作针”本身就是一种很笨的行为,在此照应前面提到的“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王熙凤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充分地表现了她伶牙利齿,反映机敏。在翻译中,作者采取了意译,避开了原文所具有的语言上的特点,只把歇后语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虽能让译文读者理解人物的谈话内容,但语言特色信息在传递中却缺损了。
例2:好啊!这会子都还不起来,安心打擂台打撒手儿!
译文:“Fine!”heswore,“Notupatthishour,iustmakethingsmored瓶cultforme!”
“打擂台打撒手儿——当看客”。原文中贾琏管理荣国府好比打擂台,要应付各个方面。打擂台是一种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在西方有拳击运动与此相似,但文化内容不同。杨译本在处理这个歇后语时,采取了意译,但没有把封建社会这个大“擂台”中独特的中国文化行为传递出来,这样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例3:“没有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译文:“You ungratefulthing!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htatfeedsyou.”
传说吕洞宾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关于他和八仙的民间传说很多,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具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但吕洞宾这个人物及其中隐含的“道教代表人物”的内容却未能表达出来。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把歇后语的施动者比喻为狗,具有侮辱性,而把受动对象比喻为吕洞宾,则有尊敬的含义,从而表达出一种“好——坏”的对比。在译本中,“吕洞宾”所传达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无法完全反映出来,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
篇4
[关键词] 韩礼德 功能语法 布龙菲尔德 刺激反应说 红楼梦 语言片段
韩礼德分析说,对于儿童来讲,语言有许多用途:满足他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某种感情等。所以语言是一种既多能又方便的工具。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信息功能。其中,语言用来满足“我要……”的功能,是工具性的;用语言来支配他人的行为,叫控制功能;用语言达到自己与他人的交际,是交往功能;语言的运用成了个人特点的表现形式,是个人功能;语言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这是语言的启发功能;儿童用语言创造自己的世界,与周围环境毫无关系的世界,这就是语言的想象功能;语言用来传递信息,表达命题,这是信息功能。应该指出,在儿童语言中一句话就只有一种语言功能。韩礼德说,成人语言具有儿童语言的特点,又有更本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成人的话语具有多种功能。而布龙菲尔德则认为语言是一个刺激-反应过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反应就是受刺激之后,一种有机系统突出表现出来的某种活动,一切反映都离不开条件作用。这类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因果关系。本文就以《红楼梦》中的几段言语片断为例来对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说进行简单解说。
《红楼梦》的人物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红楼梦》里的女儿群体,自是一个个美丽脱俗,且各有各的特殊神韵。这一点也表现在其语言上,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心理处境是语言有别的一个重大原因。这正是刺激反映理论的一个重要反映,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社会刺激,其反应的不同之一便表现在语言有别上。如作为客居小姐的林黛玉,才情丰富而孤傲;而作为眉眼有些像林妹妹的俏丫鬟晴雯,有着出众的容貌和敏捷的智慧,但却没有黛玉那种顾形自怜,其语言更犀利,毫无遮拦,因为晴雯只是一个丫鬟;而形态仿佛林妹妹的优伶龄官,虽有拒绝为娘娘唱戏的勇气和胆量,其伶官的的地位和身分却决定着她不可能有超越伶官的言论,见了金丝雀也只能骂一骂锁向金笼的命运。
第三回中,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两段对话中,对黛玉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黛玉却作出了不同的答复。其原因就是与贾母的对话对黛玉产生了刺激作用。贾母的孙女们“只认识几个字罢了”,作为贾母的外孙女,黛玉怎好再“刚念了《四书》”呢?况且那又是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黛玉原以为说自己刚念了《四书》就已经够含蓄的了,没想到贾母仍不宽容,于是黛玉只好“些许认得几个字”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刺激-反应过程。
第二十七回里,小红为圆满完成凤姐交办的事而得意洋洋。晴雯冷嘲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晴雯的话不仅仅是其率真个人特点的表现-语言的个人功能的实现,也是意欲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控制小红的行为,即语言的控制功能的实现。
再看黛玉和宝玉的对话,黛玉啐道:“我难道叫你远他?我成了什么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两个人互表心迹,这不但是一个个人心理信息传递过程,其语言内容也表现出两个人意欲进一步深交的意愿。即这个对话同时表现出语言的信息功能和交往功能。
贾氏公子群里的贾芸,伶俐乖巧地认比自己小几岁的宝玉为“父亲大人”,恭恭敬敬地向王熙凤请安道“侄儿不怕雷劈,就敢在长辈跟前撒谎了?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娘来。”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要结交宝玉和凤姐这两个贾府中重要人物。即实现语言的交往功能。
篇5
我国古典小说意境朦胧唯美,其中珍品繁盛,溢彩流章。《红楼梦》便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部文学著作,亦是一块神奇的瑰宝!无论是艺术情节,人物风采,还是所设环境都给读者以及大的美的享受。尤其是穿插其中的诗词歌赋,脍炙人口,令人难忘!古人作诗吟赋及看重意境,意境存在于文人将情与景的交融并引发系列联想的文学创作中,其本源则存于佛经。佛家中的智精境即文学中的意境,是超越作品的物质形式而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不仅体现作者用情描绘的景致,更能体现作者的融汇与联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外之象”,作品只为我们绘了一株水草,我们却从中望见了一潮春水,汩流不息,碧绿摇曳。
如:《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杨宪益夫妇翻译如下:
The autumn flowers are sad,the autumn grass is scar,Autumn lamps are flicker during the autumn night,
霍克斯的翻译如下:
Dead the autumn flowers,sere the leaves;
Lamp comes quickly,the nights become long again.
此诗画面悲凉凄落,秋凋人心缓缓以情恸流出,跃然纸上。以此宽展黛玉情厚意悲,万物哀落的凉秋苦泪,当真是点滴到天明。我本人认为杨先生的翻译更好的重现了原诗中的意境。首句中“sad”“sear”充分地传达了黛玉满心满眼的伤秋心情。第二句的翻译使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中出现一片无际的暗海,海面上一帆孤舟摇曳着不安的青灯,任盛世繁华也无法穿透这寂寥的阔海,直抵黛玉寂寥的玲珑心。读完Hawkes的译作我却无法体味其中的真意与意境,也许这其中所欠缺的就是感情,其翻译没有做到情与景的融汇,才使得我们无法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诗词歌赋中将绘画艺术近乎完美的揉进其中,使《红楼梦》的语言具有绘画美的特点,给读者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读《红楼梦》恍若置身于花香人醉清梦碎的意境里,瞧那杆杆翠竹斑斑泪,望那灼灼芙蓉远远香,叹那纤纤身量切切情!如入画中,穿梭往来。眼睛所见是为象形,心意所思则为幻境!下面截取《警幻仙姑赋》中的一小片段: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髻堆翠;
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杨宪益夫妇翻译如下:
Her dimpled smile likes peach which is blossom in spring,and her black hair likes a group of clouds flowing,Her lips look like cherries and make her pomegranate teeth sweet.
The curve of her slim waist looks like snow which is whirled by the wind.Her pearls and emeralds are dazzling and gosling-gold is painted on her forehead.
霍克斯的翻译:
Her waist’s curving swaying to one’s mind The dancing of snowflakes with the whirling wind;
Hair ornaments of pearl and emeralds are blue Dazzling her pointed forehead’s golden hue.
此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轻快靓丽的缤纷彩图,淑女仙袂、贵香荷衣、环佩叮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仙女,色极美,其它饰物皆为配景。在这首赋的译作中,“盼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的翻译Hawkes更胜杨先生一筹,译作“Her waist’s curving swaying to one’s mind,The dancing of snowflakes with the whirling wind;”中“slim”和“swaying”两方面兼顾,将美人的迤逦身形与摇曳轻姿描绘的生动形象,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由此可见,诗歌翻译决不能临字直译,必要将景致与情感融为一体再做翻译。只有如此才能将《红楼梦》中诗歌的意境美与绘画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篇6
关键词: 《红楼梦》 称谓语 东西方文化 翻译策略 影响因素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年)给“称谓语”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这个定义把握了称谓语的实质,即称谓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但具有一般符号所具备的指称功能,而且包含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各种关系,如平等、疏远、亲近等关系,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征,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内容。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一部分,英汉的称谓语之间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如何将其译为英语,又不失作者的原意,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以英汉文化的差异为背景,探讨《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和影响因素。
二、《红楼梦》中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定身份角色的称呼,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总是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且总是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由此产生了形形的称谓语。称谓语按照能否表示亲属关系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红楼梦》涉及人物众多,贾府中数百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被称作是当时社会人际交往的缩影,因此其称谓语也堪称古典名著之最,多达1615个,其中尤以社会关系称谓最多,共945个,占《红楼梦》称谓语总量的58.5%;亲属称谓325个,占20.1%;此外还有值得一提的辞格称谓145个,占8.98%;其他称谓212个,占13.1%。
三、《红楼梦》中影响称谓语翻译的因素
1.语境的影响。
汉语的称谓蕴含的意义广泛,同样的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如:
例1:“贾琏走上去说道:‘赖大是饭后出去的,水月庵离城二十来里,就赶进城,也得二更天。今日又是老爷的帮班,请老爷只管去?’”(第九十三回)
“Chia Lien stepped up to him:‘Lai Ta left after lunch,and the convent is some twenty li from town,so even if he hurries he can’t get back till the second watch ,’he said:‘If you are needed at the Yamen,sir,you can go with an easy mind...’”
例2: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
(第三十三回)
“I know Pao-Yu deserves a beating.”sobbed Lady Wang.“But you mustn’t wear yourself out,sir.”
在以上两例中“老爷”均是对贾政的称呼,译者均将其译为“sir”。前者译为“sir”,很好地传递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关系,虽然贾琏为贾政的侄儿,但处于这个关系制度森严的社会,即使是一家人也要遵循封建礼教。后者王夫人称自己的丈夫为“老爷”,主要原因是在别人面前表示对贾政的尊重和对他痛打宝玉的不满。在这种场合下,如果把“老爷”直译成“You”显得过于随便,译为“Sir”较准确地传递了原作者的表达意愿。
2.交际双方关系、地位的影响。
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权势等因素对称谓语的翻译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起落,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称谓语的翻译在此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
例1: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第三十四回)
With a sly smile she went on,“I hope Your Ladyship won’t think it presumptuous.”
例2: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第二十八回)
“You don’t know,madam,”said Pao-Yu,“Cousin Lin suffers from an inherited weakness and has such a delicate constitution that she can’t stand the least litter chill.”
例3:(贾母)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
She ordered the servants to prepare sedan-chairs and horses,telling them,“Your mistress and Pao-Yu are going back to Nanking with me this instant.”
由于双方身份、关系、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太太”一词的语用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考虑到这些因素,翻译时也应该作相应的变化。例1中,王夫人询问宝玉被打的原因时,袭人称王夫人为“太太”,译为“Your Ladyship”,比较准确,既符合王夫人的身份,又点明了袭人与王夫人之间的主仆关系。例2中,宝玉与王夫人之间虽说是母子,但中国封建社会十分强调对母亲的尊重,因此译为“Madam”是十分恰当的。例3中,贾母在贾府中的至尊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她的用词与普通人的区别。因此,将“太太”译为“Your mistress”非常妥帖,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如果简单地译为译作“Your wife”则会逊色不少。
3.文化差异的影响。
同英语相比,汉语的称谓比较复杂。同一种称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如“兄弟、奴才、小生、鄙人、晚生、令郎、令爱”等表示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指示的谦称和敬称。而英语中则直接使用人称代词“I”、“You”和一些名词,这种差异在翻译时应当受到充分重视。
例1: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
(第一回)
“Excellent!”Cried Shihyin:“I’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you were cut for great things...”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亲属称谓常用于社交场合,以传递不同的社交信息。例1中的说话者与受话者并非真正的兄弟,而是说话者为了缩短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把“弟”和“兄”分别译成“younger brother”和“elder brother”,往往会使读者误解,造成信息传递失败。
四、《红楼梦》中影响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汉语称谓系统严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这一版本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以下对译本中称谓语翻译时所用的策略举例说明。
1.具体化。
由于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为使译语读者明确理解,有时原文中表示不确指的称谓语,翻译时需具体译出其实指对象。
例:宝钗也哭着劝道:“实在短什么,我要是有的,还可以拿些个来;料我们那个也没有不依的。”(第一百回)
Pao- Chai kept telling her to comfort her:If you are short of anything,I’ll provide it if I can.I don’t imagine Pao-yu will object.
原文中宝钗所指的“我们那个”实指其丈夫贾宝玉,译文中为避免读者产生异议,将其具体化,译为“Pao-yu”。
2.换算与变通。
由于汉语称谓词数量多、名目繁、指称具体,英语称谓词数量少,分类简,指称含糊,彼此之间无一一对应关系,翻译时须依据语境,对原语的称谓进行推理换算,变通成译语中对应相近的称谓语,以符合译入语的称谓表达习惯。
例1:黛玉不曾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第三回)
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 Lien,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her second uncle’s wife.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
例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第三回)
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
以上两处,译者都采用了变通法和换算法。前者将汉语中的“表嫂”通过推理换算成英语cousin,非常符合译入语的称谓习惯。后者将“妹妹”译为my little cousin则更显译者的匠心,说明译者对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称呼语的感彩把握十分准确。“妹妹”显然不能译为younger sister,否则,读者会误解二人的关系。译者用cousin一词,加上my little,准确地译出了表嫂对表妹的亲切呵护之情,形象地刻画出了熙凤在贾母面前所表现出的费尽心机的讨好和逢迎。
3.归化与异化。
《红楼梦》中称谓语蕴含中华文化,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译者可采用归化译法,但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为使译语读者明确理解汉语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采用异化译法,将指称关系明确译出,以使称谓语语义对等。
例1:茗烟在窗外道:他是东府里璜大奶奶的侄儿,什么硬挣腰子的,也来吓我们?(第九回)
He’s the nephew of Mrs.Chia Huang of the East lane,called Ming-yen through the window.I don’t know he had the nerve to beard us.
璜大奶奶贾璜的妻子,根据英美人的称谓习惯译为Mrs.Chia Huang是典型的异化译法,就像王二嫂译为Wang Er’s wife一样。
例2: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
Lady Chia Dies in the City of Yangchow,LengTzu-hsing describes the Jung Mansion.
依据英美文化,对已婚妇女称夫人时,夫人前面的姓多是其丈夫的姓,如史密斯夫人,Mrs Smith,而此处贾夫人是指黛玉的母亲,林如海的妻子,贾宝玉的姑姑,其本人姓贾,这与英美文化中的称谓习惯差别很大。如按字面直译为Mrs.Chia,译语读者会对其姓氏和身份产生误解。译者采用归化译法活译为Lady Chia,则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称谓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称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从而给翻译工作带来了种种问题。因此在称谓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语境、交际双方的地位、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宪益等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PEXING[M].FOREIGN LANGUGES PRESS,1978.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戴锦君.《红楼梦》中的亲属称谓翻译[J].东华大学学报,2005.
[5]潘福燕.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J].潍坊学院学报,2002,1.
[6]潘明霞.《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篇7
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译本 缺憾 文化差异
1.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的文学经典,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一本“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因此,《红楼梦》的翻译可以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存的《红楼梦》翻译版本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以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个译本中的翻译缺憾,以求达到翻译效果的尽善尽美。
2.人名翻译的达意不准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巨著,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书中描写的人物有600左右,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300多个。这几百个人名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他们各自的名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或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或反映人物的结局。曹雪芹在给人物取名的时候充分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透漏出他的写作目的。如贾府的四位千金: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她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原应叹息”,表达了他对贾府女儿们的叹息之情,为她们的悲剧人生感到哀叹。此外,他给文中人物的取名还暗合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如贾府四千金身边的大丫环分别名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她们的名字暗含了“琴棋书画”这四样中国古典大家闺秀必须具备的才艺。正因为如此,人名的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中众多的人名,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办法:杨译对真人姓名采用的音译,而对于仙道名或绰号采用意译,其中,音译采用的是韦氏拼音法。这样做虽然合乎常规,但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涵的意义,导致英语读者无法和汉语读者一样获得同样的艺术享受和语义信息。霍克斯则考虑了这一点,他采取的是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因为意译可以激起英语读者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内涵意义,并且这样可以区别主仆之间的不同身份。
虽然霍克斯的人名翻译要比杨宪益夫妇的略胜一筹,但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繁多,而且往往名字中又蕴涵了特定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杨的音译还是霍的音译加意译都会带有一点遗憾,不可能十全十美。再以贾府四位千金为例: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杨和霍都采用了音译法,殊不知读者看了根本不会联想到她们的命运如何。元春的春气之光,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是春光易逝,春光一逝就意味着离秋冬不远了。故名字既有她个人命运的预示,又有家族败落之暗喻。迎春是当春花木,迎其气而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惜春谓孤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她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息”,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人生。还有她们四姐妹的四个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如画,合起来就是“琴棋书画”,与四位小姐的身份、喜好有关。既表现了富贵人家小姐的高雅情趣和艺术修养,又和她们伺候这四姐妹的责任结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杨还是采用了音译法,译为Bao qin,Si qi,Shi shu和Ru hua,而霍克斯则译为Litany,Chess,Scribe和Picture。他只取了后一个字,省去了前面的动词。这样的译法虽然译得既“信”又“雅”,但在“达”的方面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3.典故翻译的信息缺省
《红楼梦》中有一批书面语词语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古代典籍及神话传说,是为文化典籍词。翻译中这一类情况很难处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无论译者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往往都难以在译文中成功的移植和转化原文的语用隐含意义,导致人文语境的漏译或误译,从而影响到译本读者对原文的把握。
例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摇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杨译:Baochai Chases a Butterfly to Dripping Emerald Pavilion
Daiyu Weeps over Fallen Blossom by the Tomb of Flowers
例2.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在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
杨译:Presently Jia Zhen came to report that lots had been drawn before the shrine for the operas,and the first was to be The White Serpent.
“What’s the story?”asked the old lady.
“It’s about 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who killed a serpent,then founded the dynasty.The second is Every Son a High Minister.”
“So that’s the second?”The lady Dowager nodded,smiling.“Well,if this is the wish of the gods,what must be must be.And what’s the third?”
“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
从例一中可以看出,杨妃、飞燕分别是指唐朝的杨玉环和汉代的赵飞燕,中国民间流传“环肥燕瘦”之说,而原文中对宝钗容貌有“脸若银盘”“肌肤丰泽”的描写,作者也多次把宝钗明喻杨妃;黛玉则是“怯弱不胜”“病若西子”的病美人,此处用杨妃、飞燕来指代宝钗和黛玉,既从美学角度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依据,又使两人形象更加丰满。而译本直接以拼音翻译过去,忽视了作者用典的意图,这样就造成了典故信息的失落,也淡化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例二中《白蛇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泽中,白蛇当道,拔剑而斩,即闻老妪哭诉:其子白帝子化为蛇被赤帝子所斩。”《满床笏》事原出《旧唐书・崔义元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演变为郭子仪拜寿的故事。《满床笏》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南柯梦》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后以“南柯梦”指梦里荣华。根据三则典故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可看出此三出戏是贾家军功立业、鼎盛繁华、盛极而衰的戏谶,然而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难免会有雾里看花之感。杨宪益夫妇把“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翻译为“汉高祖杀了一条毒蛇,然后建立了汉朝”,西方读者势必会疑惑杀毒蛇和建立王朝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而此处译者对神话信息传达得不到位则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线索的把握。此外,译者虽然对另两则典故有所注释,然而没有提供详尽的故事细节,译本读者如果不去专门研究考证,势必会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原文信息传达缺失,降低了文本的文化层次。
4.意象翻译的失落与误译
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审美意象来实现的。在意象的传达中,如果失落、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红楼梦》中词汇浩瀚瑰丽,创造的意象丰盈生动,有些意象已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审美取向。在两个英译本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意象传达的失误,笔者将通过以下两例详细阐述。
例1.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霍译:Denser than feathers on the phoenix’ tail.The stirred leaves murmured with a pent dragon’s moan.
例2.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杨译:Pity silly lads and plaintive maids hard put to it to requite 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霍译:Groan that love’s debts should be so hard to pay.
从例一可以看出,霍译本直接把“凤尾”和“龙吟”按字面翻译出来。但联系上下文本,可知此处凤尾是竹的一种,据《竹谱详录・凤尾竹》记载,凤尾竹,生江西。一如竹,但下边枝叶稀少,至梢则繁茂,摇摇如凤尾,故得此名。“龙吟”喻笛音,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作者此处营造的是潇湘馆竹叶婆娑,笛声悠扬,碧纱垂窗的幽香形象。在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竹”的形象早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意象,世人用竹喻人的形象高洁脱俗,原文是采用“竹”的意象对潇湘馆的环境特色进行的渲染烘托,以竹坚韧不拔的气节暗示黛玉对爱情的坚持和忠贞,以及黛玉孤标傲世的品格,原文试图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一个柔弱女子反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环境的形象,而非译文所描绘的龙飞凤舞的景象。由此可见,此处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的文化意象把握得不够精准而产生的误译。
例二是“太虚幻境”对联“孽海情天”的下联。此处杨译本对“风月债”的翻译体现了典型的异化处理原则,即通过语义翻译保留原文意象。由于文化特质的不同,在英语文化中“breeze and moonlight”单纯指自然界中清风和月光的形象,并无汉文化中所对应的男女情爱之意,因此,“风月债”不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还有可能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而霍译更注重信息传递,以“情债”取代“风月债”,无意间剥离了原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译文读来枯燥乏味、毫无新奇,使译本读者失去了接近和了解原文文化的机会,不能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异域风情文化的需要。
5.结语
在对《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文化内涵的解释与诠释,译者需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历史有着很好的了解,可以深刻理解两个文化中的精髓,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译、误读。对于文中大量的诗词歌赋需要译者有着很高的文学底蕴,可以翻译出“雅”的译本。而诸如曹雪芹大量使用的谐音的写作手法更是要求译者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十分了解。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中西方的译者、学者共同协作进行翻译,必将事半功倍。另外,还应增加对译本的注释,由于《红楼梦》的特殊写作手法,必将有许多文学特质、内涵及巧思构想无法很好地在译本中得到体现,这时,注释的作用就极其重要。注释不但要对内容进行批注,更应该注重对写作手法之巧妙、文章寓意之精妙进行解释说明。
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的深入,西方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红楼梦》的翻译必将越来越完善,在做到翻译的“信”和“雅”的同时也可以做到“达”。西方世界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周汝昌汇校.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
[2]Yang Xianyi,Yang Gladys.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David Hawks.The Story of Stone.Penguin Books Ltd.,Great Britain,198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篇8
【关键词】文化;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2-01
一、引言
归化法是译文应该在读者理解的文化范围之内。异化法是与目的语文化相违背,刻意保留原文中文化的风格。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并介绍它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翻译策略
(一)归化法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是Nida。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主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源语言的目的和用途。Nida认为,对等目的是译者翻译文本时,用一个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欧洲国家文化中,龙是一种不祥之物,所以这里的“龙”不适合翻译成“dragon”。一些翻译者将它翻译成“four-tigers”堪称绝美。
(二)异化法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Venuti。他提出了一种“反翻译”的概念。Venuti指出:“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达到目的语文化起主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 1991)。”异化法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coffee 译成“咖啡”,tofu译成“豆腐”,ballet译成“芭蕾”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the cold war译成“冷战”。Eyeball译成“眼球”等。
三、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黄大维指出“翻译文本涉及的是源语的社会文化,加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并且其目的是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一般适合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如果翻译文本是为了消遣,帮助读者理解,避免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冲突和障碍,要合理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最为有效。”
作者就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进行如下分析。杨宪益夫妇把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经典著作《红楼梦》译成英语时,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用这种翻译策略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目的是将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英语读者。相反的是,霍克斯(David Haw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策略。目的是便于英语读者理解,避免两种文化的差异。例如,他将《红楼梦》翻译成了The Dream of Golden Days,避免中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次,他还将原著中的“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归化为: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i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即用英语“goose”(Z)的形象替代了源语中“天鹅”(swan)的形象,同样是帮助读者理解,用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
四、结论
在翻译文本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传统的翻译理论上考虑,还要从跨学科角度去考虑翻译理论的建构,无论“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谁占据主导地位,缺一就不成其为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就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学习研究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策略 《红楼梦》 英译本
一、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该部巨著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堪称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红楼梦》出现了9种英译本,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绚丽的风景。但译本之间差异较大,有些源于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有些源于特定历史因素对译者的意图和倾向造成的不同影响。在《红楼梦》英文译本中最为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两部作品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性》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按其说法,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1]。
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以原文文本为指导,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译文,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目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化,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文化韵味。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目的是让读者读起来顺畅、有趣,对许多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多采用归化策略,但更见功力于语言、艺术的再创。由此看来,读者可以从杨译本中学到很多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但在西方霍译本却更流行[2]。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时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及对象的差异而作出的不同选择,孰优孰劣很难一语判定。只能说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本文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视角阐释杨译与霍译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二、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1978年,埃文―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出版,其中包含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视作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各个子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并且又互相依存,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在这个整体里,有的系统处于中心,有的系统处于边缘,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并且所处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也在进行着更替[3]。
在佐哈尔看来,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究竟是占据“强势(primary position)”还是位居“弱势(secondary position)”,具体要视该文化里当时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当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中心的工作,即在特定文化的文学多元系统内占主要位置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这时就占据了主要和中心地位,有了其自身新的活力与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会为原来的文学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会提供新的形式和技巧,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新词和新的表达模式的途径。相反,如果原来的文学系统已经发展完备处于强势地位,那么翻译便会居于下风处于次要地位,翻译文学也会随之在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地带,其文学模式就是次要的了[4]。
三、文化地位和翻译策略
佐哈尔(2000)认为,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或边缘地位取决于主体文学的发展状况,而译者又会据此来选择翻译主题和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直译或意译。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常视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所处的地位而定。当翻译文学处于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尽管译本的充分性不足,但可接受性还是很大的。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这时异化的翻译策略常常是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选择,即便以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语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向西方介绍传播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杨氏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正是出于此目的而采用了异化策略。而对于霍克斯这个西方人而言,中华文化是异语文化,而英语文化是母语文化;相比之下,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有所削弱。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无非是希望把自己在读《红楼梦》时所产生的快乐传达给本民族的读者,让他们在顺畅、有趣的阅读中领略名著《红楼梦》的魅力。这种翻译目的就势必使霍克斯在翻译时以英语及其相应的文化为主导,而采取归化策略。再加之旧中国时代,汉文化在西方国家处于文化边缘位置,对于霍克斯来说,在翻译时很可能相应地将《红楼梦》的翻译定位为文学系统的边缘位置。而杨宪益夫妇的情况却不同,他们的翻译目的是彰显本民族文化,并且他们的翻译实践大多是从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输出(如亚非拉等国家),这就使得杨宪益夫妇采取了异化策略,将《红楼梦》译本定位于英语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下面我们通过译文中具体的例子进行比较。
例1.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孙女似的……(《红楼梦三回)
译文(1):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 son-in-law of our own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Yang)
译文(2):Everything about her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she is more like a Jia.(Hawkes)
在汉语中孙女与外孙女的远近亲疏是比较明确的,而英美国家的宗法关系却不及中国这么严密。例1中霍译旨在表达原文中“嫡亲”这层关系,同时也并没有表达出言者的原意:讨好贾母。相比之下,杨译则技高一筹,通过异化翻译明确地交代了贾母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了读者,很好地保留了源语言文化的特色。
例2.“潇湘馆”
译文(1):“Bamboo Lodge”(Yang)
译文(2):“The Naiad’s House”(Hawkes)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潇湘”意指绿竹,杨译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因此杨译本在地名的处理上会让读者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氛围。而霍译中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由此来看,霍译在翻译时倾向于可接受性。
例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第六回)
译文(1):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
译文(2):Ma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
在译文中,杨译使用了一个英语的谚语,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从而保留了源语言的宗教色彩。而霍译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未做改动,用基督教色彩代替了原文的佛教色彩,这对英美读者来说当然读起来更自然顺畅、易于接受。
四、多元系统理论与翻译策略的应用
虽然许多文学翻译作品的解析都可以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文化屈居劣势,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伯仲悬殊的情况下,仍可以看到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并存的现象。这说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同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出现两种翻译策略并存、两种翻译派别明显对立的现象,是用多元系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实际上,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译者的“主观认识”,而恰恰是这种主观认识在对民族文化地位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应该保持译者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不仅于此,译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更要发挥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又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辨别是非、善恶等伦理观念的支持与制约。而这正是多元系统理论所忽视的,它只考虑了目标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的“客观”地位,并以此来判断译者的文化态度,却忽视了译者的“主观意识”和文化态度及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实际上,翻译策略具有很强的译者的主观意识。尽管本民族的文化在客观上可能出于边缘地位,但译者仍要用自己的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文化态度来判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由此可以看来,多元系统理论在其适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多元系统理论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视角,它把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观点,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翻译研究理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并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
五、结语
不言而喻,翻译的标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目标文化和地位决定翻译策略,译本读者和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和伦理观念标准也会决定翻译策略。译者不但要熟悉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处理好译者自身与原作者、文本及读者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1995.
[2]陈正发.也谈“归化”与“异化”[J].外语教学,2006,(1):69-71.
[3]Even Zohar,Itamar.Polysystem theory[J].Poetics Today,1990,(11b):19-26.
[4]张南风.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2001,(4):61-69.
篇10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礼貌;人称指示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11-0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这部小说记录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风土人情,上层社会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这部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鸿篇巨著中,曹雪芹对两府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据统计这里的人物有400多个,他们生活在贾府之中,上上下下,主仆之间、仆人之间、亲属之间等级严密,亲疏不同。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称谓语的使用,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可以让今天的我们以及译语读者感受到语言交际中极其繁杂的称谓使用规则。《红楼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它涵盖的礼和礼貌现象的丰富性。它既区别于中国现代社会,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本文拟从以《红楼梦》的两译本为蓝本,探索其礼貌现象及翻译策略。
一、《红楼梦》中称谓的使用
《红楼梦》中尊称、敬称的使用相当普遍,这和中国传统习俗有关,而英美文化中家庭成员在许多场合较很少使用亲属称谓,而是更习惯用身份语。例如书中贾宝玉和探春姐弟俩对其父亲贾政的称呼是“老爷”,而不是“父亲”,读者也会发现贾母和王夫人也这样称呼他。这是因为那时人们非常强调地位,甚至置于亲情之上,贾政及王夫人等也不叫贾母为“母亲”而是“老太太”,“老祖宗”。而且,尊称也会广泛运用于其他的社交场合,这其中仆人对主人以及荣、宁两府以外的人员对其中有身份的人都以尊称呼之。刘姥姥第一次进入荣国府,见到周瑞家的和王熙凤都称之为“你老”,凸现其奉承讨好的一面,刻画了她老于世故、能言善辩的村妇形象,也显示了她有求于人的处境。这种称谓的使用正是当时尊卑等级关系的一个反映。这种说法在汉语中时常用到,本国读者并不会有什么异议,而在翻译成英语时,如何处理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顾曰国指出礼貌用语归根到底有四大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和求同准则。其中贬己尊人准则尤其能够体现汉语敬谦词使用的对称或一致性:即尊人必须贬己。据统计所得《红楼梦》前十二回中,贬己尊人词语高达38个,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谦称的翻译探究
例1: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红楼梦》第一回)杨译:“Excellent!” cried Shih-yin. “I’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you were cut for great things...”
这里甄士隐和贾雨村并不是真正的兄弟,只是说话者为了缩短与对方的社交距离,而运用了亲属称谓,以此达到交际目的。因此译文不能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等值,译成“younger brother”或是“elder brother”,这会使译语读者误解,所以杨译文简单翻译成“I”“you”,舍弃了文化因素,却传达的本意。
例2:“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意,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第1回)
这里甄士隐不仅用了兄这样的亲属称谓,还是用了3个“愚”来自谦,这就是贬己尊人,中国式礼貌的最好诠释,甄士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而译者能否把这一中国式绅士的形象传递给译语读者,能否向译语读者传递出中国式礼貌,我们可以赏析一下霍氏的译文。
霍译:“Why didn’t you say this before?’ I have long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is, but on all the occasions I have met you previously, the conversation has never got round to this subject, and I haven't liked to broach it for fear of offending you.
霍的译文以归化为主,这其中的称谓词他一律用“I”和“You”替代,这种译法能够让读者理解甄士隐希望帮助雨村的意思,只是原文中自谦和尊他的礼貌用语完全消失,满足了通顺的要求,却无法传递特有的文化信息,不失为一种遗憾。
例2.尽管奴家年轻,…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第68回)
杨译:“Your slave is young,” …Now that I’ve the good fortune to meet you, elder sister, if you don’t consider me too far beneath you, I’d like to ask for your advice and instruction. I’ll bare my heart to you, too, and wait upon you.”
霍译:“I’m still very young,” …Now that you have come, I hope-if you do not think me too unworthy-that you will allow me to take all my instructions from you. I promise to serve you with all the devotion of which I am capable.”
这里尤二姐对熙凤自称“奴家”,希望熙凤能善待接纳她,从此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奴家”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卑称,体现了中国式的礼貌原则“卑己尊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杨译把“奴家”译成了“You slave”试图向译语读者传递这一信息,只是这种翻译能否为读者接受还有待商榷。霍译从译文流畅性和读者接受的角度,直接把这样的文化承载词译成了“I”和“me”,损失了“奴家”丰富的汉文化底蕴。
三、敬称的语用翻译
例3.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道)
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
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对“老祖宗”这一文化承载词,两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式,霍译翻成“Granny dear”,从亲属称谓的角度,表现了亲昵性,而杨译直译成“Old Ancestress”,特别强调贾母在贾府中受尊崇、有权威的独特地位,体现了这一词的深层含义,能够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化的底蕴。
例4.(贾母)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33回)
这段话是在贾政毒打宝玉之后,贾母十分心疼所说的一段气话,这里“你太太”指的是王夫人,在贾府之后地位仅次于贾母、贾政之后,杨译翻成“Your Mistress”,是译者考虑到中国人对身分地位的重视,也希望把这一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霍译直接翻成了“Your wife”,不免有些随意,只能说达意而已。
《红楼梦》中身份指示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称谓语在原语中的文化信息,通顺流畅地翻译,使译文完全按照译语的表述习惯,需要译者充分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尽量遵守忠实于原文意思,同时又要考虑到译文必须符合译语表达的习惯,尽可能呈现出语用等值、礼貌等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松芩.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