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脑筋急转弯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脑筋急转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脑筋急转弯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14-01

我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时间”时,课堂讨论一道判断题:“每年的二月都有28天。”一学生说:“我认为这句话不对,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的二月有29天。”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这时有一名平时非常爱动脑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着急地甚至想从凳子上站起来,我给了他发表意见的机会,他说:“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即使是闰年的二月有29天,但29天中也包含28天啊,赵本山的小品中就曾提问:‘哪个月有28天?’回答是每个月都有28天,意思是不管是30天、31天、29天都包含28天。所以,我认为每年的2月都有28天是对的。”他回答后我没有急着判断,首先肯定他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回答问题完整,有理有据,然后我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王晓明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同意他的意见的同学举手。”片刻的安静之后同学们大多都举起了手,只有少数几个迟疑没有举手。我便提问其中的一个:“李欣会同学,你不同意王晓明的意见,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李欣会站起来说:“我就觉得说每个月都有28天不大合适,但不知道该怎样说理由。”她说完后立刻就有一些同学小声应和。我发现同学们在动脑思考了,于是我引导:“一周有几天呢?”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7天。”

师:“我说有2天行吗?”

生:“不行。”

师:“7天中也包含两天啊?”

师:“3月有多少天呢?”

生:“31天。”

师:“我说有10天,行吗?31天中也包含10天啊?”

生:“……”

师:“可以说2012年有6个月吗?每年都有5天行吗?”

生:“……”

学生沉静片刻后回答我:“不行。”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呀?”又是一片沉静后,一名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们说的‘有’应该是一共包含多少天,和小品中的脑筋急转弯是不一样的。”我送给了他鼓励的掌声,总结道:“我们研究的是数学,如果从脑筋急转弯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好多数学问题就都没有准确性可谈了。所以每年的2月都有28天是错的。王晓明同学你认为呢?”王晓明同学也表示了认可。

篇2

鸡蛋。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就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智力问答题。脑筋急转弯分类比较广泛:有益智类,搞笑类,数学类,成人类等。 脑筋急转弯是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游戏。

顾名思义:脑筋广泛指思维、思路。急转弯是指当前面有障碍物使车不能按照直线行驶时要往别的路线开,急转弯通常是有特殊情况的时候,需要很快的离开习惯路线,从别的路线走。脑筋急转弯就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智力问答题。

这种文字游戏有个明显的特点,题面很普通,但答案十分气人或十分搞笑,有时,会起到间接骂人的作用。一经破解,令人喷饭。所以问问脑筋急转弯在party上也有调节气氛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什么人始终不敢洗澡谜底:泥人。脑筋急转弯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就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智力问答题。

2、脑筋急转弯分类比较广泛:有益智类,搞笑类,数学类,成人类等。 脑筋急转弯是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游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利用同音词构造语用陷阱

众所周知,字词都具有固定的声音、稳定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或理解这些字词无疑是早已被“规约”了的。喜剧小品在已设计好的语境中,以词语的规约性设置语音的误导陷阱,造成言语行为过程的冲突,使“上了当”的听话人,或为说话人的言语机智惊喜,或为人物的滑稽语言行为开怀,从而抖响“包袱”。

赵本山:请听题: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加一起几个猴?

范 伟:八个猴!

赵本山:错!

高秀敏:俩猴。

赵本山:树上骑着个猴,地下一个猴,加一起俩猴。

范 伟:骑着呀?

高秀敏:“骑马”那个“骑”。

――《卖车》

按照常规预设,上句中是“一个”,下句与之相对的应该也是数量短语,因此很容易就想到“七个”,而问题偏偏就出在这“七”上。出题者巧妙利用“骑”与“七”同音的特点,突破常规预设的约定性,出人意料地给出了“俩猴、也许仨猴,怀孕一个猴”的答案。

二、利用词语的多义多解性构造语用陷阱

词的多义现象是词同音、同形且各意义之间有联系的现象,它包括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赵本山:说你们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 伟:因为我们家的小狗讲究卫生!

赵本山:错!

高秀敏: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来。

赵本山:正确。

范 伟:你“出生”那个“生”啊……

这里利用的是“生”既有生育、繁殖后代的意义,也有产生、出现、发生的意思,两个义项之间具有引申关系。

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

答:曹操! 因为“说曹操曹操到!”

――《火炬手》

“说曹操曹操到!”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说的是曹操救驾及时。此处还原典故的字表意义去理解,令人称奇。

许多游戏,如果从提问表面所给定或暗示的语义,按正常的逻辑发展去思考,可能会产生多重答案,但符合脑筋急转弯这一特定语境的答案可能只有一个,而且最佳答案、最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则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如果出现不止一个,那就是提问设置得不高明。脑筋急转弯答案的揭示和相声中的“抖包袱”可谓异曲同工。

三、违反句子的常规视角构造语用陷阱

所谓视角,就是指说话者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视角。这里所说的视角是指句子传达信息的出发点。

问: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

答:长在腰上。

错,长在别人脸上。

听到这样的问话,人们首先想到的这个“地方”一定是自己身上的某个部位,那么青春痘自然是长在不为人所见的隐蔽处才好,所以才会有“长在腰上”这个落入常规思维的回答。而“长在别人脸上”的妙答,妙就妙在它突破了常规视角的规约性,将关注自身的目光引向他人,不仅让这一“讨厌的家伙”远离自身,还幸灾乐祸地将它移植到了别人的脸上。须从经验层面转换到话语本身字词层面去理解。

赵本山:说一个醉汉,喝醉酒之后搬起这么大块石头照电视“咣”,电视一点没坏,为什么?

范 伟: 因为电视的质量好。

赵本山: 错!

高秀敏: 因为没砸着。

与上面的例子相同 ,破解这个脑筋急转弯,既要从句中“照电视‘咣’”这样的文字层面跳离出来,又要摆脱对句子解读时的习惯经验的影响。因为照着电视砸必有砸着和没砸着两种结果,而我们平常的思维定式必是前者。

像这样利用接受者解读句子的惯常经验,诱导接受者“上当受骗”的例子是很多的,请看《功夫》片段:

范师傅:你好!这里是借你借你一只慧眼防忽悠热线,我是资深上当人老范,凭借多年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了做出明确判断。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人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有人卖担架直接拨110。

大忽悠:你好,请问你是范师傅吧?

范师傅:您是哪位?

大忽悠:我是/有个问题直接咨询您老一下。我们家有头老母猪哇,黑底白花的,早晨一起来打开圈门,以每小时80迈的速度向前疯跑,咣当,撞树上死了。

范师傅:撞死了?你这个猪的视力有什么问题?

大忽悠:两眼睛都是1.5的。

范师傅:会不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啊?

大忽悠:心理可健康啊!

范师傅:那怎么会撞死了呢?

大忽悠:因为那头猪脑筋不会急转弯啊!

范师傅:我说你这个人不讲究啊,你不按套路出牌,出脑筋急转弯你得按3啊!那既然这样的话,我也咨询个问题……

不按套路出牌就是违反了解读句子的常规预设:一是大众普遍的心理预设,即应针对问句中所提出的“猪”的死因做答,而不期语义焦点会突然转向“听话人”;二是资深上当人老范设定的预设前提,即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大忽悠充分利用了这两点,不仅诱导老范落入了圈套,也将观众引向了歧途。这是巧妙使用了本是“说东”却用“道西”的语言,来创设一个迷惑人的语境。

四、语境缺省或误导制造语用陷阱

在日常交际时,人们会尽量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不过,在经济原则、省力原则的推行下,也往往隐去一些共知的成分,避免言语唆,影响交际质量。脑筋急转弯就利用了这一点,忽略人们的共知背景,然后在语境填补上大做文章。

范 伟: 说!

赵本山: 说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三?

范 伟: 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也不等于三!

赵本山: 错!媳妇儿你回答。

高秀敏: 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三。

在语境缺省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按照常识,把通常的做数学题的语境背景填补进去,再进行信息处理。可是,按这个思维逻辑无论如何得不出“三”这个结果,原因在于出题者把这道题置于计算错误这个特殊背景之中了。

赵本山:一个司机,驾驶着一台汽车,看前边的电线杆子上蹲个猴,“――”踩刹车了,为什么?

范 伟: 因为这个司机爱护动物。

赵本山: 错误!

高秀敏: 他把猴屁股当红灯了!

一般来说,脑筋急转弯的语句都比较简短,前言后语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这则脑筋急转弯充分利用了“猴子屁股是红的”这一人们共知的背景语境,而出人意料地将它与交通信号“红灯”联系在一起,使前言后语的语境关联显得特别巧妙。

又如《卖车》中一意报仇雪恨的范伟再也不想上当受骗,提高警惕,不期又被人忽悠。

赵本山:学话会不?

范 伟:没问题!

赵本山:我媳妇儿怎么说你就怎么答。

范 伟:就是学话。

赵本山:开始!

范 伟:来。

高秀敏:准备好了吗?

范 伟:好了。

赵本山:错!我媳妇儿说“准备好了么”,你也说“准备好了吗”,这叫学话。

范 伟:啊……行行行…… 明白了……

高秀敏:准备好了吗?

范 伟:准备好了吗?

高秀敏:老头子他又错了……

范 伟:没有。

赵本山:错!她说“老头子他又错了”,你也得说“老头子他又错了”。

设问者故意把“准备好了吗”、“老头子他又错了”这类人物之间的对话也设定为学话的范围,使“学话”语境与“对话”语境相互搅和在一起,造成对方按照习惯性的对话模式去应对,结果一错再错。在这类脑筋急转弯中,语境对提问者制造迷魂阵起到了陷阱的作用。

脑筋急转弯的运用,使喜剧小品的语言曲折跌宕、扑朔迷离,充满悬念和游戏性质。当然,脑筋急转弯的运用仅仅是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次要手段,它不能违反喜剧最基本的悬念心态,不能有违戏剧情节。那种完全套用语言游戏或带有明显嫁接痕迹的作品,会使得小品完全成为几段笑话的组合,而缺乏张力与戏剧性,笑料也会显得牵强做作。

篇5

上课了,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金鱼的故事”这四个字,顿时,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金鱼发生了什么事情啊?”有的说:“最后金鱼怎么样了啊?”……

刘老师说:“金鱼的故事就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说着,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金鱼缸里原来有10条金鱼,少了3条,还要几条?”刘老师刚写完。我就惊叹道:“这不就是一道数学题嘛!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做,就是10减去3等于7嘛!”刘老师又发话了:“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刘老师话音刚落,全班都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是0条因为3条金鱼死了,剩下的7条金鱼看到也被吓死了;有的说有7条,因为10减去3等于7;......

刘老师请了罗玉康回答,罗玉康立刻站起来大声的说道:“有10条,因为题上说少了3条,但是没说少了3条什么鱼,所以还有10条金鱼。”宋文修大声说道:“我不同意,如果那3条死了,剩下的7条金鱼看见自己的伙伴死了,自己也不想活了,于是全部都自杀了。”“我也不同意,”张瑞夫大声说道:“如果鱼缸里有1条大鱼,它把那3条鱼给吃了,结果还有6条还是被大鱼吃了,所以只剩下1条鱼了。”小刘皓文大声说:“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鱼缸应该还有14条,虽然死了3条,但是如果那3条金鱼是小金鱼,7条大金鱼看见了,又生了7条小金鱼,所以还有14条。”……

这个脑筋急转弯题的答案还真是多种多样,同学们说的不分上下,数学只是真奇妙!

篇6

求职网站“玻璃门”()近日整理了求职者的面谈记录,列出了2010年最搞怪的25个面谈问题。名列第一的是高盛公司招聘分析师的问题:“如果把你缩小到铅笔的大小,放入搅拌器。你要如何脱困?”如果想到谷歌担任人力分析师,最好先想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房间能塞进多少个篮球?”

想当亚马逊的经理,数学一定不能差,因为你得计算出“如果有5632人参加比赛,需要多少场赛事才能决定冠军?”

想做IBM的软件工程师吗?得学学曹冲,因为你必须“不使用磅秤。如何称出大象的体重”。

至于苹果公司的问题。理所当然和苹果有关:“有三个箱子,一个只装苹果,一个只装橙,另一个装苹果和橙。三个箱子上的标签都标错。你只打开一个箱子,不能看里面,你拿出一个水果,看着这个水果,你能立刻为三箱水果贴上正确标签吗?”

Epic系统公司的问题更让人为之气短:“一个苹果售价20美分,一个橙卖40美分。一个葡萄抽60美分,一个梨卖多少?”

从这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可见现代企业的人事主管可能不再问一些正经八百的问题,更不会问“五年后想达到什么成就”之类的八股问题。他们希望看到的当然不是你听到这些问题时的“囧”样。而是希望看到你碰到难题时如何解决以及你在碰到这种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灵感。

最搞怪面试问题TOP10

你也来试试看:

1.如果把你缩小到铅笔的大小,放入搅拌器,你要如何脱困?(高盛)

2.一枚25美分硬币周围有多少锯齿绞?(德业众信会计师事务所)

3.功夫的哲学是什么?(美国家庭人寿保险)

4.解释一下美国过去这10年是怎么回事?(波士顿顾问公司)

5.从1分到10分,你的古怪程度有多高?(第一资本投资集团)

6.这个房间能塞进多少个篮球?(谷歌)

7.如果要在25匹马中选出跑得最快的3匹。每次只有5匹马同时跑,最少要比赛几次?(彭博资讯公司)

8.如果你能成为超级英雄,你想成为哪一个?(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篇7

片段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呈现并配音):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平均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给了大猴子一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一份太少了,我要两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两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三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

师:同学们,此时你知道那只猴子分得多吗?

生:一样多。

师:为什么?

生:……

师:猴妈妈这样做公平吗?

生:公平。

师: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满足孩子们的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教师利用生活例子教数学,别出心裁地创设了有趣的分饼故事,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了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使他们的思维置于学习新知的前沿,这时再让学生去探究其中的秘密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基本性质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片段二:《数的整除复习》

师:同学们在平时上课时一定是认真、机灵、活泼的,今天这么多老师想亲眼看看,你们愿不愿意好好展示一下自己,让老师们瞧一瞧呢?

生:……

师: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侦查员好吗?请听(出示课件并配音)在一次活动中,我方侦查员截获了敌人的密码。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是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自己不是质数也不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师:谁能破译密码?(学生汇报)

生:……

师: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大家应用了哪些概念?

生:……(质数、约数、倍数、偶数、合数、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整理这些概念。(出示课题:《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

评析:在这个片段中,老师根据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天性,先用激励的语言,后用破译密码这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思维震荡,这样教学,能使枯燥的复习课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片段三:《比例尺》

师:北京到南京的距离约有900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北京到南京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

师:请大家观察两幅地图,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形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的。这时就需要用到比例尺这一概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篇8

我的伙伴有许多,他们的性格不一,有的聪明,有的懒惰,有的天真活泼,而我特别欣赏的是 的李铠悦。

李铠悦的眼睛水汪汪的,头发如秋天落叶那样黄,真像一个外国小女孩,而且衣着整洁,因为脑瓜很聪明,我们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其中一人,把一道特别难的数学题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这时聪明的李铠悦迈着自信的步子大摇大摆的走了上来,开始了讲题,当她讲题的时候,我们同学就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给她提出了关于这道题的许多问题,希望可以难倒她,可出乎意料的是,她把这些问题条理分明的给我们讲了出来,让我们听得心服口服。不得不暗暗竖起在大拇指。

从那次以后,李铠悦的聪明在我们班出了名,可是我们班有一个平时比较聪明的男生不服气。一天,他给李铠悦出了几道自认为较难的脑筋急转弯问题,想把她难住。可是还是让李铠悦猜出来了,那个男生不得不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了。

从此,李铠悦又多了一个外号:“智多星。”

篇9

一、故事导入

如同戏剧要演好序幕,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一堂课要开好头。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讲这样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临终时,对儿子们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3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老人去世后,三兄弟在执行遗嘱时,却碰到难题,因为家中17匹马如果不杀死瓜分,很难按照他的父亲遗嘱来平均分割。这时他们的舅舅骑马正好骑1匹马过来,就把自己的马加了进去,从而顺利地完成分马任务,老大得8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3匹,而舅舅的马还让舅舅牵回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按老人遗愿分配马匹,需要马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而这个最小公倍数就是18,也就是说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而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只有17匹,舅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与了分配,也就是顺利完成了分马任务。故事讲完后,再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使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二、活学趣用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蕴藏着十分生动有趣的内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举例无名氏的《咏春》诗句:“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提问学生,诗中“春”字共出现几次?全诗共几个字?“春”字占全诗字数的几分之几?这比直接用数字相比来得有趣。而在教学“”后,可以教给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大于或者小于符号,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动手实验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生对数理的理解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试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纸风车、纸飞机等,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正方形纸纸片、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通过同桌或者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直接借助尺子测量四条边,或者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或者将相对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等实验,验证四方形的边是否等长?学完之后,再拿出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引导学生探究: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如果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要两块都带去?还是只要带一块去?这种实验探究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增长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堂游戏

小学生天玩好动,争强好胜,他们渴望学习新知,但他们喜欢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教师要努力营造趣味课堂,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游戏正好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小学教材就有好多“打数学扑克”“邮递员送信” “小猫钓鱼”“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等教学游戏的内容,教师善于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猜一猜、动一动、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课间穿插这样一个趣味游戏,安排几个学生按顺序从1数到100,但避开与7有关的数(倍数、含7数字),说错的同学要“罚站”一会,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教“分类”时,可以利用书本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启发、指导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五、脑筋转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上课一段时间后容易分散,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偶尔可以来一些脑筋急转弯“节目”,可以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重新调整注意力。如在教学个位数加法时,可以来个赵本山式的脑筋急转弯,提问学生:“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答案:算错的情况下)在教“循环小数”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请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答案:永远也吃不完,因为草还会不断长出来)而讲到加减数时,可以举例:“鱼缸里有10条鱼,死了3条鱼,请问鱼缸里还有几条鱼?”等学生抢答(经常答7条)后,再来一本正经地回复说:“错。鱼缸里应该还有10条鱼,因为死鱼也是鱼。”然后说明这是脑筋急转弯。但最后还要强调似的再次提问学生:“鱼缸里有10条鱼,死了3条(或者卖走3条),鱼缸里活鱼还有几条?”这样回归数学正题,以免学生搞混。

六、情境教学

杜威指出:“数学问题,乃是寻找材料使一个人从事特殊活动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应用数学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感觉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现实,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品,有什么用途。然后话题一转,提问学生,圆形的车轮等能否换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形状?引导学生们思考、质疑后,再慢慢地指出圆的特征,开始进入教学正题,这样容易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高阶思维模式;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85-02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及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与教育专家始终致力于探索思维能力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关系等问题。在"指数爆炸"的社会知识大背景下,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活动已经拉开帷幕。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打破传统"授之于鱼"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解决、自觉怀疑及主动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需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阶思维能力,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性及思维独立性创造有力条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在数学能力,让学生得以将自身的才华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下,探究高阶思维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具有十分现实的价值。

2.高阶思维模式的概念

高阶思维是一种基于思考原理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阶思维的研究角度不同,其具体定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结合本文研究实际情况,本人更认同布鲁姆的"分析、评价、创造"学说与钟志贤教授的高阶思维学说,即:高阶思维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

3.引高阶思维模式入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

3.1 融入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实施高阶思维教学。

3.1.1 主题及课时内容。

主题:函数的运用与计算

课时内容: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计算方法,能将简单的生活事件数学化,能自行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函数。

3.1.2 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电费计费问题。

阶梯电价的实施,是我们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电费的计算,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加深学生的印象。

按照国家规定,城市居民的用电量分为3个档次。以石家庄为例,其现行阶梯电价政策如下:第一档,居民户月用电量在180度及以内,维持现行电价水平。其中:不满1千伏用户电价每度0.52元(居民用户电压一般为220伏);1-10千伏用户电价每度0.47元。 第二档:居民户月用电量在181度-280度,在第一档电价基础上每度提高0.05元。第三档:居民户月用电量在281度及以上,在第一档电价基础上每度提高0.30元。

问:建立居民用电量与其应交电费数之间的关系函数;若居民当月用电量为120度,则其应缴纳电费为多少?

3.1.3 课后延伸。

(1)让学生以自己家每月电量消耗为依据,根据当前阶梯电价制度,计算自己家中最近6个月的应交电费总量。

(2)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件,对其进行思考,以此为依据设计一道数学函数题,并对其进行解答。

3.1.4 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阶梯电费的计算,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式地导入了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能够在计算阶梯电费的同时,深入分析函数的应用,为同学们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方法、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3.2 融入快速思索问题情境,实施高阶思维教学。

3.2.1 主题与课时内容。

主题:集合之间的包含、并、交等。

课时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能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3.2.2 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快速思维,脑筋急转弯。

问:两个爸爸两个儿子,最少可以有几人?

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4个人,这时向大家强调一下问题问的是最少,学生开始开动脑筋,开始小声商量。随着教室内讨论声音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说是3个。接着问"为什么是3个?""因为有一个人即使儿子也是爸爸"。这时引入课堂内容,告诉学生,集合具有互异性。在一个集合里不能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元素。互异性虽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简单知识点,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很容易出错,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这个知识点,但

是没有真正理解。通过上述一个小问题,将互异性的概念传输给学生。这个问题会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某个地方被开发了的感觉。

3.3 课后延伸。

3.3.1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地方可以体现集合元素的互 异性。

3.3.2 自己设计一道能体现集合元素互异性的题目。

3.4 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将集合元素互异性的概念、内涵引入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为学生建构了全新的知识框架。通过对已有问题的分析和思索,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必将得到大大提升,而通过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延伸,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也能够得到拓展。

4.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高阶思维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有着及其重要的促及价值。本文仅列举了两种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引起更多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阶思维教学模式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燕清,张红霞. 数学高阶思维及其培养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