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范文
时间:2023-03-29 06: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的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402年6月初八,历史的沦落。
燕王驱兵直逼南京城下。李景隆负责守金川门,见此,开门投降。于历史沦落中,留下遗臭万年的千古骂名!
燕王于一群亲信和降臣拥戴之下登上觊觎多年的宝座。方孝儒,追恩于先帝、惠帝之殊遇,耿耿效忠于惠帝而拒绝投降。燕王令方孝儒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儒于燕王之前,不屈不挠,大骂“燕贼”。大呼“宁死不从也。”燕王怒:“汝不从,则灭汝九族矣!”方孝儒怒目相斥,大骂“汝杀我十族又何矣?”。怒书“燕贼篡位”四字扔在朱棣面前。方孝儒神情凄凉,满目流泪,头发散乱,满室乱窜,高呼“忠臣发奋兮,血泪多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随后从容就死,年仅46岁,受株连者多达873人。
方孝儒在历史沦落中,挺直了脊梁。荣华富贵,诛灭十族,他无悔地选择了后者,留下了对惠帝的无限忠诚;一挥衣袖,忘却了燕王朱棣对他的诱降。他挥手告别了生命与荣华,历史的黄卷却铭记下了这永恒的悲壮。
李景隆在历史沦落中,徘徊于荣华富贵与舍生取义之间,最终选择了卖主求荣。于历史的档案中,留下了遗臭万年的千古骂名!
故有诗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又有诗为证:
历史沦落只一时,忠臣叛逆由此识。
饱览春风秋月后,方知历史少英雄。
篇2
关键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的自觉能动性; “知天命” ;“畏天命”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21-02
在考察社会历史过程时,离不开以一定的历史观为指导。因此我们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入手来探讨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前历史观的不足。
第一,唯心主义的不足。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包括持世界是由神秘力量控制的宿命论观点和持理性是不能认识世界本质,直觉才是认识世界唯一途径的唯意志论。但他们都没有正确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前者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后者则夸大了人的主体作用。
第二,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缺陷。单纯把人看做自然存在物,只承认自然规律,而否定社会规律,或者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混为一谈。
他们共同的缺点是,都没有正确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而通过对其以前的各种历史观的清算,创立了唯物史观,他以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把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结合了起来,系统地阐明了二者的关系。
一、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一)历史规律的客观规律性是人的活动的建构
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也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它的缺陷在于其完全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混为一谈。而马克思唯物主义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区分开来,认为其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通过这些盲目的、无意识的事物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在时空序列上的展开和延续,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历史发展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使人的活动及其产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种本质的必然联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历史规律内在于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人的活动的构建。
(二)历史客观规律下的人的自觉能动性
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虽然历史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人可以选择通过何种活动及以何种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首先,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恩格斯说过:历史规律“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历史规律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在什么样的时空条件下发生作用,这主要取决于人有目的的选择怎样的自觉活动,因此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
其次,人的自觉能动性对历史客观规律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活动的合力推动前进的,但每个主体的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具体说,让人的活动符合历史规律的客观发展时,其活动的性质就是积极的,对历史规律的发展有加速作用;反之,就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历史规律的发展有延缓作用。
最后,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是历史规律得以向前发展的动机,人就是在这种动机下,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意志是相互冲突的,虽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但每个人都对最终的结果做出贡献。
(三)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孕育在人的自觉活动中的,其自身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同时,人的自觉能动性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只有遵守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人的自觉活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二、“知天―畏天”生态伦理观对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完善
对于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历史规律给予人很大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范围,人可以在不违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普遍发展,使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在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同时,将规律抛至脑后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这已经不是有没有意识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而是对待历史规律的态度问题。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人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将历史规律抛在了角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尽可能的拓展人的选择,向规律发出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科技日益月新的今天,人类不断挑战着未知的空间。对于,以前不能解释的现象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人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以前的这些面纱一一揭开,人类在改造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人在胜利面前,越来越肯定和重视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了满足不断萌生的欲望,人不断地向历史规律发出挑战。例如,克隆人等。在这里,人们不是没有认识到历史规律对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制约,而相反,过分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对历史规律采取了轻视的态度。
第二,为了尽可能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无视历史规律的制约。眼下,许多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惜以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为代价。例如,牛奶事件、过多的伐木造成的泥石流、沙漠化现象等等。在这里,人们不仅知道历史规律的存在以及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甚至已经意识到违背历史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为了追求眼下的利益,无视历史规律,这不正是一种态度问题吗?
第三,为了尽可能的满足人的私欲,消极对待历史规律。人的自觉能动性违背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要对其进行惩罚的,而这种惩罚带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人在违背历史规律而造成的后果,不是马上体现出来,而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显现出来,而这个时间有时候会很漫长。因此,有些人明知道可以改善已经造成的不良结果,非但不积极治理,反而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更有甚者,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差大做文章。
基于以上几种情形,我认为处理好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不仅仅在于对于二者的辩证关系的意识,也应该关注于,在认识之后,对与其态度的问题。
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值得借鉴。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天论的命即“天命”。《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了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强调贤明的君子不违背时宿,不逆日月而行,不依靠卜筮来掌握吉凶,应该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这应是孔子“知天命”的真谛所在,体现着孔子的伦理精神不仅贯穿其人生之道,也贯穿其天命之道,亦孔子不仅仅是对人类讲伦理,亦对天地讲伦理,这正是孔子生态伦理意识的自然流露。
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体现在“知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没有“畏天命”之心,所以肆意妄为,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既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的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由此,可体会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敬畏天命,树立君子人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良苦用心。
篇3
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世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在西方政治制度与治理效能遇到质疑的时刻,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的走向与未来产生更大影响。“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怎样才能保持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经济绩效能否持续为“体制”的活力输出能量,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副所长周天勇。 Q&A
N-南风窗
ZH-周天勇
战后发展路降难裼氤砂
N: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几乎有一个共识,认为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成功经验在于保持了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从世界历史经验中,怎么看待中国的发展路径选择?
ZH:战后,独立了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两种发展模式和体制选择。一种是西方的民主政治、自由的市场经济;一种是苏联式的发展模式,政治上高度集中,实行计划经济。从这些国家和一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新加坡、韩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是属于比较成功的。在体制上,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政治上的相对集中,包括战后初期的日本,在政治上其实也是严格控制的。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实行市场经济。一是在经济体制上完全实行了市场经济,二是开放,实施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发展的契机。
另一种制度选择就是追随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体制。战后独立的国家选择这种模式的很难说发展成功了,比如说菲律宾、印度这样的国家。战后初期的印度,政治上是西方民主,经济上实际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制。此外就是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他们在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但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也就是说与东亚那些国家和地区完全相反,用高关税、高币值、出口配额管理等等把国外的商品挡住,还有就是拒绝外国的投资,只借债、发债。
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像人们想当然的那样,只要建立了西方民主,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进入工业化社会,成为发达国家。西方民主制度有它的弊病。首先是民粹化、高福利化的情况会越来越严峻。比如说,芬兰准备实行“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实验,给部分低收入者每月无条件发钱,以后可能还会扩展到全部公民,这个承诺财政负担得起吗?会不会导致效率下降?政治民粹化很容易让治理失去理性,如果兑现不了承诺,政府就得借债,像希腊危机一样。另外,民主制度下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韩国为例,在政治集中、经济分散化的阶段,基尼系数是比较低的,政治分散以后,逐步发生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基尼系数提高。
当然,政治上高度集中、经济上同时高度集中的模式也没有发展成功,比如说前苏联等。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际上是选择了政治上适度集中、经济上分散这样一种搭配,再加上东亚国家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才有了近40年的成功发展。
N:在超高速经济增长结束之后,应该怎么看待中国发展路径的走向,怎样保持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ZH:与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可以说是后发的发展地区。上世纪末,韩国、中国的台湾就已经进入了新兴发达地区,台湾地区在1992年人均GDP就超过了一万美元,韩国是在1997年达到了人均一万美元,而中国大陆去年的人均GDP在8500美元左右。所以说,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发达国家。那么,未来如何选择?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时候,选择一个分散的、民主政治的体制,能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值得怀疑的。当然,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当年实行政治上适度集中和经济市场化体制的时期完全不同了,今天的社会环境使得政治上的集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外开放要有更高的层次
N:中国模式在过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化这个背景,那么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对外开放的体系应该如何调整?
ZH:对外开放和工业化战略实际上是一体的。回到战后初期那个历史阶段,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还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意味着封闭还是开放。当年很多独立了的发展中国家有这么一种想法,他们的产品非常便宜地卖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把高价的制成品卖回来,这里面就存在剥削,发达国家是中心,发展中国家变成了。
拉美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就持这种观点,所以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不要让发达国家的产品卖到发展中国家来,不要让跨国公司进来,不让发达国家的投资进来,国有工业可以向他们借债,发展中国家自己发债救济。这种道路叫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另外一种就是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允许跨国公司投资、办厂,低关税、低币值。从这两条道路来看,进口替代几乎全部失败了,无论印度还是拉美。中国的改革开放、1994年的汇率改革以及配额管理的逐步取消,实际上也是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总结来说,中国体制在新的全球格局和形式下,就是要做这样几个选择。第一,是不是继续坚持政治上适度集中、经济上分散化的体制?第二、是不是继续坚持市场经济、产权清晰的改革方向?第三、是不是继续对外开放,走全球化的道路。
N:在全球化道路中,中国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有哪些制度上的改革,全球化出现逆势的情况下,中国如何才能在对外开放体系中继续享受红利?
ZH:过去,我们的对外开放是资本、技术、人进来,出去的少。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对外投资、旅游、留学越来越多了,格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工业化提前结束了,产业过剩了,不得不到海外去投资,这就给我们带来了风险。民营企业走出去,产生的利润在别的国家形成国民生产总值,形成国民收入,对中国的价值在哪里?另外,国有企业走出去,如果投资损失很大,国民收入不回流,应该怎么办?
因此,中国要有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国内的改革要跟上,强化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中国要有自己的现代跨国公司制度,就是国内母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对跨国公司的控制,到国外投资的跨国公司是不是有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监督机制,走出去能不能规避风险,这是国民收入是否回流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证。所以,我觉得不仅国内要改革,走出去的体制也要进行建设和改革。从实践上讲,还是要秉承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自由经济的理念去运作。
经济绩效与体制评价
N:过去近40年的经济绩效是中国发展模式成功的合理支撑,经济超高速增长期结束之后,新的动能应该从哪里产生?
ZH:过去几年,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看到,很多行业、产业全面过剩,中国社会未富先老,而且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韩国应该是2003年从8%的速度上掉下来的,台湾地区大约是在1998年后增速放缓,而他们当时的人均GDP已经相当高了。与其他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时间缩短了,2011年之后,GDP增速就出现了下滑,高速增长期比别人短了10到15年的时间。
传统工业化的提前结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发生了挤出性的产业转移,钢铁、制造业全面过剩,国内没有地方投资了。2016年就有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比实际使用外资多400多亿美元,前年还是差不多持平的。资本输出、产业转移,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传统工业化提前结束对过去的模式会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经济体制还没有改革到位,增长空间还没有完全释放。
历史的经验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一次国民经济增长陷入下行后,都是由大力度、突破性的改革开放扭转为上行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国企坏账增多重组、冗员下岗分流,美国与中国在国际政治、外交和贸易等方面的摩擦也日益加重,经济增长速度又进入一个下行时期,1998年GDP增长率下降到7.3%。世纪之交,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继续解放思想,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快速清理和修改成千上万个规章法条,大力度地进行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秩序监管的改革,更大力度地对外开放,加入了WTO。全球特别是欧美资金和技术涌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又一轮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上行的发展阶段,2007年时,GDP增长率最高达到14.2%。现在,GDP已经连续九年增速下滑,我们更需要大力度的改革。
N:对于一种体制、一种发展模式的评价,“程序”、“能力”与“结果”是不是同等重要,有效的政治秩序、良好治理以及济绩效应该成为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评价体系吗?
篇4
其实,这个问题即便在有较长单独证据立法历史的英美法系国家,也是始终有争论的。争论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边沁、凯布雷尼为代表的自由证明理论,一是以斯蒂芬、撒耶、威格摩尔等为代表的规范证明理论。前者主张简化证据法的体系结构,为证据规则划定精确的、狭窄的界限,减少证据规则的数量,赋予事实认定者以更多的裁量权,实行自由的、自然的证明。后者主张根据某个核心规则,如最佳证据规则、关联证据规则等,设定体系化的证据规则,将判例法所形成的各项证据规则尽可能地囊括在同一个法典之中,强化证据法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这两种观点自从!“#$年边沁发表其证据法专著《司法证明原理》之后就一直并存着,但是以前者为异声,而后者则一直是主流。现在英美证据立法的基本倾向,乃是将证据法看成是对自由证明和证据自由衡量所施加的各种限制的汇合。与我国一样,英美学者关于证据立法的争论也贯穿于各个层面和领域,涉及的范围包括纯粹证据法上的问题、程序法上的问题、实体法上的问题以及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证据法领域,其争论涉及诸如概念上的分歧、推定的性质、传闻规则、最佳证据规则等等;在程序法或者法理学方面,其争论则涉及诸如陪审团审判、对抗制、法官造法、法典化等问题。尽管如此,英美证据法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审判的性质与目标、对过去事实的认识与信念以及对争议事实进行推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因素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表现出观点上的一致性。例如,在认识论方面,他们认为,客观事实独立于人们的观察之外,正确的事实描述是与客观事实相等或相符的描述;人们对过去事实获得有保障的信念原则上是有可能的;对过去事实的当下认识通常只能基于不完全的证据;人们对事实的认识只能达到盖然性的程度,而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肯定性。在事实认定观方面,他们认为,适用实体法的前提条件是用关联证据对特定事实主张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只有根据证据决定事实主张的真实性,贯彻实体法的规定,才能实现所谓的法律正义;法律正义的实现只能满足于证明标准,而缺乏绝对的确定性可以依赖;决定的正确性是重要的社会价值,但它同其他价值有冲突,因而存在一个排序的问题。在审判推理方面,他们认为,唯有根据提交给决定制作者的相关证据,通过推论,对争议事实的盖然性得出判断,才是一种理性的审判中认定事实的方法;基于证据作出推论的有效性是由逻辑法则规范的;对事实主张盖然性的判断,所使用的推理方法是归纳法,而演绎法仅起次要的作用;通过归纳法的使用,事实主张就可能被赋予盖然性的真实价值。他们还认为,证据理论和审判理论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一般来说,证据理论以审判理论为前提,审判理论包容了证据理论。以上这些就是英美证据法学者存有争议的问题和达成的共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证据立法中所感兴趣的议论主题,也就是英美学者曾经关心过并同样热衷于讨论的问题。
我国之所以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证据立法的课题,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对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进行反思和检讨。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单就立法形式的集中规定来看,其法条的数量少而又少。民事诉讼法总则从第六章的第六十三条到第七十四条,总共只有!#个条文就证据制度作出了规范,加上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其他相关规定,总计也不到#$个条文。这种立法的篇幅无论与有独立证据立法的英美法系国家相比,还是同将证据制度融入民事诉讼法或者民法典中的大陆法系国家相比,都显得极其简陋和粗放。粗线条化的证据制度规制方式,必然导致操作程度不高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任意司法、裁量失当的应用性后果。尤其是,这种力量单薄、规范羸弱的证据法律规范在所涉及的领域上,也过多地侧重于静态,即关于何为证据以及证据有哪些种类的调整,而鲜有关于证据如何运用的动态调整。如此规范的后果便是,当事者及其者在诉讼中对证据的运用,包括自收集、保存、提供到使用的全部过程,都不能不处在无所适从而任凭法院支配的尴尬境地,于是沦为证据制度的规范客体,而难以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证据制度的这种立法现实,与以客观真实为最高乃至唯一程序价值目标的证据理念相结合,便无可避免地形成以法院为主体和以法官为中心的证据制度规范体系。证据制度是为法院如何行使审判权而设,而不是为当事人如何利用其来保障自己的诉权而定,证据法成为法院操作规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似乎天然地与当事人不相干,当事人成为游离于证据法律制度之外的主体,而与当事人主义甚或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格格不入。毫无疑问,这种纠问型证据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诉讼模式的相应转变,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法典化或者完善化,绝非仅仅是一个量的扩展过程,而首先是一个观念变革和性质变化的契机与工程。
证据立法观念的变革首先在其价值目标的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上表现出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证据制度乃是以客观真实作为高位度与绝对化的价值目标。司法的逻辑与实际运作过程雄辩地表明,此种规定实有轻忽其他诉讼价值之嫌。它所导致的后果,一方面使民事诉讼被纳入刑事化的轨道,造成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实质层面难以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又使得证明标准的概念和理论隐而不彰,致使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披上了浓郁的职权干预色彩,所谓程序的公正,所谓程序的效率,所谓当事人的主体特性,一概被打入冷宫。这种偏狭于一端的证据法律制度价值观,显然已与实际脱节,需要重新审视和设定。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程序价值的多元设置与排序问题的提出,既是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的动因和出发点之一,又是要通过它的完成给出明晰答案的难题。公正性、效率性、真实性以及人权与秩序,是我们在制定证据法、完善证据制度的过程中所不能不经常考虑和权衡的主要价值目标。证据理论与程序理论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处于这二者价值序列当中的概念应当是无冲突的或者说是一致的,程序价值必须体现在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的各个层面和自始至终。
证据立法的体例结构也与程序价值的设定有一定的联系。大陆法系国家因其证据制度融于整体的程序制度体系当中,故而证据制度可以共享程序制度的理念与价值目标。在此意义上不妨认为,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也与其他法律制度一样,乃是原则与规则、总则与分则的结合体,属于法典式的立法结构。英美法的证据制度则与之迥异,它们尽管大多独立成法,但是,在其内容的涵盖度上却较低,因为它们采取的立法方式乃是归纳式的汇编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立法者将判例法所设定和积累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证据规则集中起来,按一定顺序予以排列,便成了法。正因如此,它们的证据法大多名之为证据规则,各种各样的证据规则及其例外几乎成为证据法的全部内容。在此种立法体例的结构下,证据法的可操作性获得了确保,但是,它所涵盖的范围及法官司法的灵活性却被降到了最小或最低的限度。
我国的证据立法既不应是英美式的,也不应是大陆式的,而应当是兼具二者特点同时又融入我国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立法模式。首先,我们不宜固步自封,恪守程序制度与证据制度二位一体的旧法模式。个中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于证据规则的丰富化与程序制度的形式规范要求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们寻找不到任何一个大陆法系国家在其诉讼法中大规模地铺展其具体的证据规则,大陆法系国家之所以选择和坚守程序制度覆盖证据制度的立法模式,而排斥独立的证据立法,是与它实行自由心证原则而拒绝接受证据规则的调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我国的证据法律制度应当吸收和确立大量具体的证据规则,证据规则应当成为我国证据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一反立法惯例,硬性将大量的证据规则及适用证据规则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更为众多的例外情形全部纳入到以具有伦理色彩为主体内容的程序规范体系当中去,且不说其内容的不相容性,单看它的形式结构,就足以使我们的程序法律陷于失范和失重的泥潭。如果不致产生误解的话,笔者愿将这种现象称为“立法迷路现象”。为了避免此种可能化为现实,我们在证据立法的形式上不得不选择单独立法的英美模式。英美证据法所采取的使证据法与程序法相对分离的立法方式,既可以突显证据法的价值与地位,又可以为证据法的发展留下宽阔的篇幅。但是,由于英美法采取归纳式的判例汇编的方式构建证据法,其证据法以证据规则为全部内容,这就必然使其证据法带有严苛性和硬直性的局限。这一点乃是我国的证据立法所不能采纳的。一言以蔽之,我国的证据立法从形式上说宜采用英美法模式,从内容上说则要适当吸收大陆法的合理因素。
篇5
20年前,著名女作家谌容写了一部名为《懒得离婚》的小说,说很多人懒得离婚,是因为懒得去单位开证明,懒得被工会干部找去“谈心”,懒得等待尴尬的考察期;20年后的今天,离婚已变得十分简便,他们只需带上相关证件,到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就能办理,却仍然有很多人懒得离婚。有的夫妻,婚姻生活很不如意,彼此都很想离婚,却仍然固守着婚姻“混”日子;有的夫妻在外人看来恩爱甜蜜,其实他们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但碍于许多现实的问题,他们仍强撑着婚姻这把破伞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离婚手续简便化,是社会的进步,它将婚姻的自交还给了当事人,可当事人为什么放弃使用这项权利?“想离婚”到真离婚,它们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想说离婚不容易
现如今,一对夫妻要离婚,只需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离婚协议书及两张2近期免冠照片,一起到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递上相关材料,个把小时就能拿到离婚证书。然而,手续简便并不意味着离婚就“容易”,对利弊的权衡,就足以将想离婚的夫妻“捆绑”在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里。
陶小飞和麦佳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当初两人谈恋爱时双方家人都不同意,原因是陶小飞比麦佳学历高、条件好,陶家人觉得两人不般配;而麦家人觉得陶家没儿子,就俩闺女,将来女婿要给老人养老送终,麻烦。可双方父母的反对并没有把俩人拆散。结果,不出双方家人所料,婚后仅一年,两人就开始闹矛盾。因为专业对口,又有研究生学历,陶小飞婚后不久就升职做了单位的中层干部,她就职的是外资企业,年薪随职务水涨船高,达到近10万元,而那时她参加工作也就三年多一点。麦佳却原地踏步,因为只有大专学历,他在最基层的公务员岗位上一做就是四年多,仍没有丝毫升迁的迹象,月收入3000元出点头。尽管陶小飞表现得很低调,极力照顾丈夫的面子,可收入上的悬殊还是让麦佳很伤自尊。跟许多窝囊男人一样,麦佳没有把压力变成动力,而是自暴自弃,迷上了酒桌和牌局,不爱回家,甚至彻夜不归。
陶小飞在多次规劝无效后,决定离婚,可麦佳死活不同意――被能干的老婆抛弃,他觉得实在没面子。而此时,陶小飞的父母竟齐刷刷地站到了女婿一边,坚决反对他们离婚。老人认为,女儿一旦离婚,就会像超市里的过季商品,打三折还要被别人挑挑拣拣。陶小飞犹豫不决之际,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这让她既喜又忧,喜的是也许孩子能让浑浑噩噩的丈夫清醒一点,打起精神过日子;忧的是,如果孩子不能帮他们挽救婚姻,以后再想离婚就会更麻烦。不幸的是,她的担忧最终变成了现实。儿子亮亮出生后,仅仅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两年的亮色。那两年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夫妻关系似乎大有好转,可儿子两岁多上幼儿园后,生活恢复了原来的步调,麦佳又开始痴迷酒桌和牌局,婚姻也复归当初的暗淡,所不同的是,陶小飞多了一份牵挂,那就是儿子。
当陶小飞再次提出离婚的时候,站出来反对的除了自己的父母,还有公婆,而且他们以孩子为筹码。麦佳是家中独子,如果离婚,亮亮理所当然要留在麦家,而亮亮又是陶小飞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婚自然也就没法离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陶小飞已是奔四的人,渐渐没有了离婚的劲头,一个人带着儿子过着貌似婚姻完美实际上却是准单身母亲的生活。
与陶小飞不同的是,40多岁的赵紫娟不是离不了婚,而是怕离婚。
赵紫娟表面上是个人见人羡的幸福女人,丈夫曾向阳是公司老总,事业有成,儿子聪明懂事,提前考入了省重点高中的素质班,基本上不用她操心。可幸福只是表面的,她内心深处的苦楚外人根本无法触摸――丈夫的心早已不属于她,但她还得强颜欢笑,维持婚姻。
发现丈夫有外遇,是在丈夫48岁生日那天,毫无征兆。
那天一大早,赵紫娟在丈夫经常带她和儿子去的一家酒店订了一个大包房,然后悄悄请了十几位她和丈夫的好友,因为按当地风俗,本命年的生日得好好闹一闹,据说可以免灾。赵紫娟背着丈夫给他张罗过生日,本想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却意外发现了丈夫不可告人的秘密。
那天下午快下班时,赵紫娟满怀喜悦地给丈夫打手机,手机却关了,打他办公室电话没人接,问秘书,说他提前下班了。丈夫的手机从来不关的,这回为什么关机呢?赵紫娟疑惑不解。邀请的朋友们相继都来了,一见面就问寿星怎么还不到,赵紫娟心里发慌,嘴上却没事似的解释:“他这人就是穷忙的命!”偏偏几个平常嫉妒她的姐妹不依不饶,跟她打趣:“嗯,什么穷忙的命!明摆着向我们显摆老公事业有成嘛!”“就是,人家在外面忙事业那叫富忙,咱们老公窝在家里忙才叫穷忙!”赵紫娟哭笑不得,手机突然响了,是妹妹的声音,很焦急:“姐,你快到名人轩来,我看到姐夫和一个女的进了包房!”赵紫娟一愣,怕朋友们听到,赶忙进了卫生间,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妹妹竟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知道那女的是谁吗?张纯!”张纯是赵紫娟的情敌,当年她就是从张纯那儿把曾向阳抢到手的。他们怎么又搅在了一起呢?赵紫娟有些恐慌,但还是强作镇定:“那又怎么了?大不了叙叙旧呗。”“让一对旧情人关在包房里叙旧,你可真大方!”妹妹有些气急败坏,“你不来,我去找他们!”赵紫娟赶忙阻止:“你可千万别给我添乱啊!”妹妹一听,气得摔了电话。赵紫娟愣了几秒钟,走出卫生间,强装欢笑跟客人解释:“真是不好意思,寿星来电话说临时飞北京了。咱们照常进行,大家难得一聚……”
那天,在一片欢笑声中,赵紫娟以女主人的身份一杯又一杯地给客人敬酒,直到把自己喝醉。
当晚回到家,赵紫娟吐得一塌糊涂,也哭得一塌糊涂。曾向阳凌晨两点多才回家,问她怎么了,她不动声色地说,准备给他庆生,却联系不上他,只好代他喝了不少酒。曾向阳连连道歉:“临时下乡了,手机没信号,没通知你,对不起了!”赵紫娟没有追问,她怕一追问丈夫什么都说出来,就没法收场了。她无法想象失去丈夫失去婚姻后,她将如何生活。在她看来,婚姻就是一把伞,一旦失去,别说那些朋友,就连同事、亲戚看她的眼神都会由尊重、羡慕变为同情和怜悯,她眼前的身份、地位也会随之消失,一句话,彻底失去一切。所以,即便如今曾向阳明目张胆地跟张纯来往,甚至向赵紫娟提出离婚,她都一口回绝。她仍像以往那样在亲友面前挣足了面子,代价却是一再隐忍。
给对方一条生路
懒得离婚,也并非都像赵紫娟或陶小飞一样离不了或不敢离,也有人主动选择,以“懒得离婚”的方式,达到自己的另类目的,比如张玉梅。
像很多家庭遭遇第三者插足的女人一样,张玉梅曾经打过一场激烈的婚姻保卫战。发现丈夫有外遇后,她闹了好几个月,去过丈夫和第三者的单位,去过他们的父母家,还在街上拦着他们闹过,但闹到最后也没能让一对“狗男女”分开,相反,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一切尘埃落定后,张玉梅不闹了,安安静静地过起了跟第三者“和平共处”的日子。周围的人都劝她:“这种男人还留着干啥?狠狠敲他一笔钱让他走人算了!”张玉梅却冷笑:“留着婚姻在,他挣的每一分钱都会有我的一半,干吗做一锤子买卖?至于人嘛,我想开了,爱哪儿玩哪儿玩去好了!”其实张玉梅“懒得离婚”还有一个原因,自己已人到中年,离了婚很难再找到合适的男人,与其离了婚“闲着”,不如在婚内闲着,还有个名分,否则这个名分就会拱手让给第三者。所以她认为,不离婚一举多得,既给了丈夫一条“生路”,也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还能让第三者一直没名没分。
人人都知道张玉梅的丈夫有外遇,但她无所谓,还结识了一群被丈夫“闲置”的女人,跟她们一起美容、泡吧、唱歌、跳舞,生活丰富多彩,只有夜深人静时,她才会感到一丝寂寞与无奈。
应该说,张玉梅是因为第三者插足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也有人是因为夫妻感情破裂而又懒得离婚,才在外面找“第三者”,陈炎和肖欣欣便是一例。
说起来,陈炎跟肖欣欣的结合原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更多的是一种同病相怜,说他们感情破裂,似乎又有些勉强。当初陈炎谈了6年的女友突然抛下他嫁了别人,根本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理由,唯一能解释的,是那个男人比陈炎有钱。这让陈炎很伤自尊,他发誓找一个比前女友更优秀的女人“出出气”。恰好,肖欣欣出现了,她美丽大方,家境又好。尽管陈炎知道她也有过一段恋情,也是刚刚失恋,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同是天涯沦落人,更好相处。陈炎根本没怎么考虑就跟肖欣欣确定了婚期。
可让陈炎没想到的是,肖欣欣在婚后还跟前男友纠缠不清。问急了,她向丈夫坦白,那才是她的真爱,当初离开他是家庭的原因,并非两人的意愿。她毫不隐瞒地对丈夫说,尽管现在她是他的老婆,他对她也很好,可她喜欢的还是前男友。她也觉得这样不道德,但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事谁说得清呢?这是没办法的事!她非常坦诚地问丈夫能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如果不能可以离婚。陈炎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决定离婚。可第二天,他跟单位要单身宿舍准备先从家里搬出去时,老科长得知实情后悄悄告诉他:“我快退了,补这个缺你最合适,关键时刻你可别弄出点事来让别人抓住把柄啊!”职务升迁是机关干部上进的唯一阶梯,这一点陈炎很清楚,他渐渐冷静下来,回家后郑重地问肖欣欣是不是真想离婚。“不是!”肖欣欣回答得很干脆,“他已经成家了,我即使离婚也不能跟他在一起。”“那好,”陈炎说,“我们以后互不干涉,但都要有底线,不能让事情暴露,要顾及对对方的影响;在外人面前,要假装恩爱,给对方留足面子。”“好!”肖欣欣感激地向陈炎承诺,“我保证做到。”双方就这样达成了一致。
不久,陈炎找到过去的恋人,暗地里重续旧情。肖欣欣很快就知道了,她不但没有醋意,还松了口气: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跟情人幽会了。
两人各自的私情都处理得很隐蔽,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各自的恩爱都另有其人。而陈炎的仕途也一帆风顺,不仅顺利当上了科长,还被当做后备干部培养。
几年后,在双方家长的干预下,两人决定要孩子,而且很顺利地怀上了。在确信是自己的孩子后,陈炎把肖欣欣照顾得无微不至,连邻里都称道不已。孩子大一些后,两人的“约定”里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事。
如今,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虽然仍严守“约定”,但隐隐都有些担忧:如果哪天被孩子发现了,该怎么跟孩子解释?
“懒得离婚”须慎重
毫无疑问,婚姻已名存实亡仍继续维持,能够回避很多实实在在而且难以取舍的现实问题,比如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比如个人前途特别是仕途上的风险,还能给别人留个好的口碑,等等。从这一点上讲,这种婚姻状态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但是,它与主流婚姻观背道而驰。主流婚姻观是不合即离,不离就好好过,还要过得幸福,“懒得离婚”的夫妻,是既不离,也不好好过,弊端就显而易见。
首先,它会对当事双方造成伤害。深圳市婚姻家庭法律业务委员会委员刘霞律师在列举家庭冷暴力的典型案例时,其中一例就是“懒得离婚”。刘霞律师说:“没有打骂没有交流,夫妻之间同居一室却形同陌路……这种来自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往往比肉体的伤害更加可怕。”
其次是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很多夫妻勉强维持婚姻,目的是不伤害孩子。的确,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远高于正常家庭,但身为父母,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勉强维持的婚姻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廖丽娟认为,如果父母长期维持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会让孩子产生“婚姻是不幸福的”、“家并不美好”的错误观念。孩子成人后,在婚姻、家庭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对婚姻有抵触情绪,结婚后不懂得如何维系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
最后是对社会的危害。“懒得离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表面的和谐,看似保全了很多家庭,但实际上,却滋生了新的不和谐因素,甚至造成对社会的危害。2010年广西玉林发生了这样一起刑事案,一名军官的妻子,将硫酸泼在了丈夫的下身,把丈夫烧成了残疾。据说原因是那名军官在外面有了情人,冷落妻子十余年却不离婚,压抑至极的妻子最终走了极端。假如两人好合好散,早日离婚,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从以上角度来看,“懒得离婚”的背后充满危机。因此,聪明的夫妻,当发现婚姻亮起红灯时,绝不会消极地选择逃避,他们要么积极挽救,要么彻底放手。
那么如何挽救呢?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小技巧。她在《情趣危机:十年夫妻滋味如同嚼橡皮》中,把婚龄10年以上的婚姻比做橡皮,无梦、无趣、无痛……法律意义上的婚壳尚在,但感觉和感情却早已麻木。她说,其实,正在“橡皮”中的人,也不必那么悲观,通过一些技巧,“橡皮婚姻”也能够得以改善。比如,学会温柔地示爱。不论何时,女人要学会“拥抱”。每一晚临睡前,从背后轻轻拥住丈夫,不需要任何语言,一个怀抱便是最好的示爱。再比如,学会深情注视。夫妻间要想维持新鲜度,就必须有“焦点意识”,你要意识到,更要让对方意识到,你把他(她)放在第一位,这样他(她)才能更集中精力,自愿地在婚姻中维护忠诚度。还有,要不时吵点小架。夫妻之间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吵”,因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与宣泄。夫妻关系最可怕的敌人是“隐忍”,每个人都把情绪压抑在心底,久而久之便会变得麻木。
篇6
自下而上选择投资标的,或许是一种选择。
在A股不断下跌的过程中,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经济政策转向是推动市场有效反弹的重要“催化剂”。果然,在观察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外部需求下滑的巨大影响后,决策层做出了更多积极的举动,包括调低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单边征收印花税、汇金增持中、工、建三大银行的股票,同时支持央企回购股份。诸多积极政策累积起来,刺激了股市的强烈反弹,A股市场已经接近历史底部。
以市盈率(PE)来观察,A股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点(图1)。当前A股的静态PE(股价除以追溯12个月的EPS,TTM)已经下降到18.1倍,而2005年6月股市最低点时的静态PE是20.1倍。动态来看,A股2008年市盈率已经下滑到不足13倍,而2005年6月市场最低点时其2005年市盈率也达到13倍。但是,由于投资者普遍对2009年的企业盈利表示担忧,因此难以确信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不相信PE估值。
既然盈利难以估计,那么净资产也许是很好的衡量指标。以市净率(PB)来观察,当前A股静态PB(市值除以追溯12个月的净资产,TTM)已下滑到2.49倍,相比2005年6月最低点1.75倍的静态PB,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是否意味指数还要下跌30%,即PB从2.68下降到1.75倍?
事实并不如此。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按照成本计价,而忽略了这几年快速上升的通胀率。如果按照重置成本计算,其净资产早已大幅升值,2008年的土地、资源和建材价格相比2005年显然上涨了许多。我们将PPI作为一个保守的、简单的通胀因素,对当前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进行简单重估・我们只对制造业企业的净资产进行重估,即重估后的制造业净资产=(期初制造业净资产+期末制造业净资产)/2×(1+PPI2006)×(1+PPI2007)×(1+PPIHI2008)。而重估后的A股净资产总和=非制造业企业净资产×1+重估后的制造业企业净资产。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极端保守的重估,考虑重置成本的净资产要比这个数值高得多。重估后,A股当前的静态PB从2.49倍下降到了1.96倍,与2005年6月的最低点只相差10%。在我们看来,当前上证综指2000点附近的A股估值,已经接近于当初1000点左右的A股估值水平(图2)。
但底部到来,市场反弹,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立刻可以挣钱。当前整体企业盈利的恶化,仍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但是投资机遇并没有从市场上消失。
篇7
Xilinx Platform Studio(XPS)是一款普遍使用的嵌入式开发套件(EDK),其升级版XPS8.2版本新增加了独特的功能和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效率,通过这一新版本,工程师可以获得针对目前业界速度非常快的FPGA产品,如Virtex-5 LX器件的嵌入式处理支持。下面将介绍XPS8.2版本的一些新功能和增强的性能。
XPS8.2增加了新型的高度最优化的MicroBlaze软处理核,支持一体化的PowerPC浮点单元(FPU),并且增加了对Virtex-5 LX最新器件的支持。与其纯粹利用单个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来衡量性能提升的程度,嵌入式设计工程师不如利用集成了更快速的硬处理核、灵活的软处理核及附加的协处理引擎所有优势的XPS套件,不论它们是FPU、其他IP或用于卸载和分配工作负载的附加的处理核。此外,新型的XPS增加了大量的增强功能、调试可视性,并在使用方便性上进行了改进。
新型器件和处理支持
Virtex-5LX器件是在65nm的三栅极氧化层架构上集成了高级系统功能,从而能够完全支持嵌入式处理。与上一代FPGA相比,Virtex-5技术把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提高了30%,与此同时,功耗降低了30%以上。灵活的处理IP外设容许工程师精确地构建需要的定制解决方案,而不必增加额外的器件成本或在昂贵但不需要的器件选择上造成浪费。为了在高性能Virtex-5 LX器件中最有效地利用嵌入式设计,赛灵思优化了MicroBlaze用于65nm工艺的软处理核,并且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增强功能,以实现每条指令较少的周期(cPI)。赛灵思的MicroBlaze 5.0处理器配备5级管线及可选的4或8字高速缓冲存储器以提升性能。新型的MicroBlaze嵌入式处理器与为初期的实例编写的代码后向兼容,所以,工程师不会因处理器的退化而遇到麻烦。那些采用Spartan系列FPGA进行嵌入式设计的工程师们可以继续沿用现有的MicroBlaze 4.0核,这个核已经针对高性能应用进行了优化,而且同时拥有最小的占位面积。
实际上,在基系统生成器(BaseSystem Builder)设计向导内,Platformstudio工具套件自动地针对合适的FPGA器件把优化的MicroBlaze核进行例示。除非工程师想手工完成这个过程,否则,要让设计向导为你优化核配置以加速设计。工程师不需要仅仅为了利用一个更快的Virtex-5器件和较高性能的MicroBlaze处理器,就为预存的设计或代码“设置端口”。
性能和调试可视性
此外,使总体嵌入式系统性能最大化的一个方法是利用协处理的概念。利用那些包含浸入PowerPC405处理器核的Virtex-4器件,Platform Studio8.2版本引入了对实现FPU的支持。通过在并行FPGA架构中例示FPU性能,就可以实现重大的性能改进。
随着嵌入式系统变得更为复杂,调试工具需要提供更高级别的可视性。因为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之间的传统分区是模糊的,工程师再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硬件工具来调试硬件及用软件工具来调试代码,要利用在器件、处理、协处理和软件指令的硬件实现上的进展。
作为引入“平台调试”的第一步,赛灵思已经集成了硬件和软件调试器,以提供系统级的观察并减少硬件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的矛盾。一体化的ChipScopePro硬件调试器交叉触发GNU软件调试器,反之亦然,工程师现在可以从两个方向反复查找系统上的故障。如果在某一个硬件地址上或在某一个硬件事件之后发现一个问题,那么只需简单地交叉触发软件调试器就能够看到软件正在做什么;如果系统在进入一些软件功能“foo”之后死机,那么,交叉触发硬件调试器就可以看到硬件正在干什么。
在平台调试演变过程中,第二步就是利用安捷伦和赛灵思公司联盟的成果。安捷伦公司提供一种E9524AMicroBlaze追踪工具集,它通过安捷伦的Windows XP based逻辑分析仪能够完全分解踪迹,是一种利用数据流跟踪和重构MicroBlaze程序执行历史的易于使用的解决方案。
Xilinx EDK8.2版提供的MicroBlaze跟踪核(MTC)在设计内部进行例示,为安捷伦的踪迹工具集提供可视性。可以捕获实时代码流,这些代码流与来自周围系统的测量值有关。通过打开高速缓冲存储器,强大的触发和深度存储器跟踪都不受影响,因为探测出现在MicroBlaze管线的执行状态。该系统使硬件和软件工程师能够配合工作以尽快地发现和定位系统中存在的设计缺陷。欲了解更多关于安捷伦产品的信息,请访问省略/find/microblaze。
生产率和使用方便性的改进
除了强大的新的跟踪调试性能之外,XPS8.2版本还包含许多增强功能和使用方便性的改进。这些改进和提高进一步实现了新型IP核、RTOS支持和安装以及全新的功能和其他生产率的提升。
在XPSI具套件内部器件之间的更好集成、链接器脚本及数据表生成都可以改进整体生产率。8.2版本改进了IP核的可视性状况,从而有助于版本的控制;还加速了调用内部工具和加载大型设计的性能。
新的配置向导有助于设置调试时间段,并使它们在后续的时间段更快并更方便地再现。该版本包括对PowerPC高速缓冲存储器突发模式、硬三模以太网MAC、分散/聚集DMA、及无数新的存储控制器接口的支持。此外,8.2版本是第一个支持美国风河系统公司(Wind River Systems)的VxWorks 6.3及MontaVista公司的嵌入式Linux 2.6的Platform Studio版本。
篇8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必要性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不能够重现的。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就必须借助于史料。史料,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也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合理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为了使历史恢复原来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想象历史和深化历史,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资源,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而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借助史料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研究的过程。史料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要注意史料选取的角度和对史料的取舍。
二、史料选择的原则
1.权威性
史料的来源应以权威性为第一要义,即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从有权威性的专著或史论中选取史料,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展现历史原貌。比如在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分封制和郡县制,我选取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君臣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讨论。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加深了。
2.真实性和准确性
历史学注重“以史为证”,论述问题必须要以真实的史料作依据。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提到:“无论做什么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所以在选取史料时要特别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普及过程。“历史知识的普及决不能以牺牲历史学的科学性、实证性和准确性为代价。”
3,多样性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指的是要运用多种形式的史料。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图片史料、照片史料、表格资料、口碑史料、口述史料、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等都属于史料,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
4.典型性和针对性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但历史教学不能滥用史料。”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情况,选用那些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所谓典型性,就是选取那些经典的、大众化的且具有说服力的史料。”“所谓针对性,就是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最好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史料。”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史料能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德国的第斯多惠就曾经提出过:“课堂教学内容要精当,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切实实掌握教材。”
5.渐进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同一史料的感知程度也不同,在运用史料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生”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史料;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
篇9
企业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是当下印刷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印刷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可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当下印刷企业突破重围的途径之一。我们看到,许多大型印刷企业已经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推行项目,并且取得了显著效益,如虎彩集团、鹤山雅图仕、深圳九星印刷等。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期专题将对此特别关注。
提到精细化生产管理,大多数人想到的是JIT、标准化、5S、单件流、目视化管理等,但这些都是工具,其真正目的是要实现零库存、零废品、减少浪费等。这就要求印刷企业进一步细化生产流程,层层明确和落实责任,设备、材料和人员的选配都应以生产出优质产品为标准,生产过程不仅要凭人员的经验,更应该重视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进度能否保证交货期、物料是否有剩余、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等数据要及时上报,管理部门全过程跟踪,从而形成灵敏、高效、顺畅的生产流程管理机制。
在以往粗放式的管理中,印刷企业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生产管理上,设备管理水平停留在“买了就用、坏了就修、修了再用”的传统管理水平,殊不知这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精细化设备管理则不仅倡导从精细管理、精心操作、认真巡检、安全检修等工作入手,还要使设备管理手段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迈进,凸显精细化管理的优势。
此外,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人作为其中的主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印刷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并培养员工,鼓励他们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获得成长。
总之,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路途中,印刷企业只有抱有长期投入的理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做到管理上精雕细琢,生产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效益上精打细算,才能产生成效。期待更多的印刷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上做出有益探索!
篇10
一、领导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现代化的领导者,应当审时度势,把握大局,他的职责必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正职领导者
1、及时提出本部门工作的目标方向。
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能否取得成功或能否取得效率最大化,关键是正职领导者能否制定出有利于本单位目标任务完成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和工作方向。因此,正职领导者要依据业务特点,集中精力制定出总目标和工作方向,引导下属完成任务。
2、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制定计划是正职领导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领导调动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之父享利•法约尔说过:“缺乏计划或一个不好的计划是导致领导失误的标志”。领导在制定计划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或建议,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有严格的态度,力戒随意性,从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计划制定后,要注重组织实施,把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时间的相互联系上,以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做到较好的结合。保持组织工作的统一、精干、高效。同时及时调整人员结构,以不断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
3、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正职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合理地分配任务或布置工作,并督促和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指导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正职领导者只有从系统、部门、企业的整体出发,纵观全局,对管理过程实行统一指挥,才能完成组织的目标,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要有成效,人、财、物,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作为主要领导,他的任务就是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统一安排和调度,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更不相互矛盾。
4、重视对部下的选拔任用。
正职领导者要想使自己确定的目标、方向、决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和组织实施,必须有得力的部下。有了好的部下,即使是目标、决策一时有偏差或失误,也能在执行中加以纠正和完善。因此,正职领导者必须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知人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善任就是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正职领导者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除了具有上述职责外,还应当具备以下良好素质:
1、政治素质。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够和上级保持一致;遵守法纪;能够牢记“一个宗旨”、贯彻“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勇于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主要领导对人对事的处理,要按原则办事,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工作中要以善意去对待和理解部下。善意待人和以诚相见,是主要领导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作风,以诚恳、虚心的态度与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主要领导威信的树立,固然离不开言谈,但更重要的是行动,“口能言之,身善行之,国宝也”、“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知识素质。对于领导来说,没有无用的知识,只不过是精力有限和受条件限制罢了。一般来讲,力求掌握公文写作、计算机运用、经济学、历史、法律、心理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总之,应该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既是精通本专业管理的“专才”,又是博学广识的“通才”,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4、业务素质。熟悉行业特点和相关政策,能够科学决策和开拓创新。
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曾经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因此优秀的领导者还应该具备一些特质,例如:热情、持之以恒、勇于冒险、果断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忍受力等。
(二)副职领导者
副职在领导班子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领导者,又是执行者;既能制人,又受制于人;既主动,又被动。因此处在这一位置上的领导,要加强自我管理,做好以下几点:
1、摆正位置,主动配合,当好参谋助手。副职要摆正自已在班子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是在正职领导下工作。不论何时何地,副职都要以大局为重,坚决维护正职的威信和地位,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正职的工作,甘心当好“铺路石”。正职在决策时,副职要积极当好参谋,帮助分析其中的利弊,尽量减少失误;正职面临困境时,副职要挺身而出,为其挡箭保驾、排忧解难。副职只有和正职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才能维护好领导班子的威信,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完成自己的职责分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大胆负责,独挡一面,做好本职工作。在副职当中,一般存在两种心态:一怕工作出问题,受到正职的批评、埋怨,因而工作谨小慎微,没有开拓精神和独当一面的魄力;二怕出力不讨好,担心别人说自己“越位篡权”,因而工作缺乏主动性,这些都是不敢负责任的表现。其实,副职对其负责的工作,也应大胆决策,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使正职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这才是对正职最大的支持,也是对自己才华的正确发挥。
3、事业为重,搞好团结,切忌争权夺利。这是每个副职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副职尽管“才高八斗”,也要从党性原则出发,维护正职的领导,维护班子的团结。不争权夺利,不争职务高低,甘当配角。在原则问题上该请示汇报的,决不擅自做主,更不能利欲熏心,个人野心膨胀。副职与正职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4、气魄宽宏,胸怀坦荡,正直做人。副职要有坦荡的胸怀、宽宏的气量,不可在背后埋怨、议论,更不要散布对正职不满的言论。对在工作中受的委屈,要能让能容,不必耿耿于怀。《尚书》上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做人必须能够忍让,才能成功,宽宏大度,才是高尚的品德。
5、抓好业务,顾全大局,注意横向协调。副职在一个班子中负责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看事情、做工作往往有片面性。尤其是在班子决策时,要注意从大局着眼。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做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作为分管领导,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俗话说:“少走一步是失职,多走一步是失误”,工作中要做到及时准确。要作好下属的表率,勇于承担责任,成为一名真正的善于带兵、能打胜仗的将才。在工作和生活中,既不枉自尊大、又不枉自菲薄,既不包打天下、又不自身估价过低。要注意同其他部门加强联系,互通信息,搞好配合。只有这样,当自己分管的工作出现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时,才能一呼即应,不出现障碍。
二、一般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一般管理者是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作为一名一般管理者,最起码的应当具备以下这些素质和能力:体力方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敏;智力方面:有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思想开阔,适应性强;品德方面:意志坚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诚实自尊,愿意承担责任;业务方面:对于所担任的工作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具有从工作本身产生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解决好一般管理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修养方面:首先,办事要无私、公正、守信。其次,行为要严谨,作风要正派。第三,工作要勤奋努力,待人要谦逊和蔼。
2、素质方面:这里讲的素质是指人所具备的先天品格特点,包括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才华、能力和风格。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但要具备鲜明的职业特点,更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和善容人的性格。一般管理者在工作中直接与组织内外的社会公众打交道,这样就必须善于与人相处,必须锻炼加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热情饱满的情绪。没有对事业的热情就做不好工作。热情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也可以感染他人的情绪。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在《用人之道》一书中曾说过:“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一个人激起另一个人的情绪”而“热情必须首先从你身上产生出来,如果你自己的热情泯灭了,那么你周围人的热情也只会泯灭”。三是敏锐果断的风范。一般管理者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及时捕捉、鉴别和利用各种可靠的信息,为做好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四是谈吐幽默的魅力。幽默的谈吐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会使人对他所代表的组织产生好感。因此,幽默的谈吐是管理者的职业要求,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五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一般管理者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是造成组织声誉下降的致命原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功和失败,可贵的是能够做到失败了不会一蹶不振、成功了不会骄傲自满,能继续开拓前进,勇往直前。
3、技能方面: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求从事各种工作的人员熟练地掌握并较好地运用一定的工作技能去完成各项工作。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一般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技能:一是精细严密的组织能力。就平时工作而言,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事先制定出计划,做了周密的安排,其成效会比随意、盲目地去做要大的多,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精密的计划、组织工作不仅必需,而且经常,虽然辛苦,效率却高。二是广泛灵活的交际能力。由于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善于与各种类型人物交往的能力,整合好人际关系资源,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效率最大化。三是明晰流畅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工作时介绍情况、阐述观点、论证项目等等,都要求工作人员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才能说服和感染对方,达到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目的。总之要说话恰当、举止得体。四是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日常工作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难免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机警、灵活地应付一切意外突发事件,是一般管理者的分内职责,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五是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在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结症所在,抓住实质问题。要明辨是非、弄清责任,及时调整计划,把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向高层。六是超凡脱俗的创新能力。一般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以新奇感和时代感博得公众的青睐。不然,你所服务的单位或企业的前途将会黯淡无光。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超前的思想,崭新的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工作永不停止地引向更新的境界。
三、科学决策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选择
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情况明了和正确决策之间的关系,即情况不明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1、摆明问题:摆明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摆明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它的价值等。为此,首先要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详细、全面的掌握问题。问题确定的准,就为合理确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具体明确,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抽象空洞,否则方案的拟定和选择就会无所适从。确定目标,要根据需要的可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即要留有余地,又要使责任者有紧迫感,切忌凭主观愿望,订出不符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3、拟定方案:决策的目标确定以后,接着要做的工作是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办法,即拟定方案。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存在着多种可能途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此,拟定方案时应拟定多个方案,从中选优。
4、科学决策:避免个体决策,注重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可以收集多个人的意见,利用每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资源,统合多人掌握的信息;选择余地大: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使决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率;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既可以使决策更为稳妥、合理性强,同时也会增加人们对决策认同的可能性,接收并支持决策,促成决策的执行。而且,如果决策的执行人同时也是决策的参与者,可以增加他们的满足感;增加决策的合法性:群体决策符合民主社会的理念,同事、下级甚至上级都愿意接受群体决策。他们感觉由于这类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不带有个人偏见,因此,更具有合理性。
四、善于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途径
1、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列宁说过:“人们的缺点多半是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的。”许多事实表明,世上少有无才之人,只有用非其才的混乱管理。因此,管理者在用人中一定要用人之长,扬长避短。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之行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诗云:“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多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管理者更应当胸怀宽广,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扬长避短。
2、充分信任,尊重关心:要使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心。在用人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既让人工作,又对人不放心,把着手不敢放。为此,管理者应注意克服下列不良现象:对下属不放心,包办下属工作,经常越级指挥,轻信对下属的谗言。克服上述不良现象,给下属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下属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自尊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上级信任下级,下级也会信任上级,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谐一致地行动。
3、善于激励,赏罚分明:激励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在用人中要注意考核人们的实绩,根据实绩进行分明的赏罚。克勤尽职、完成任务好、成绩卓著者奖;、工作失误者罚。在奖罚问题上,一定要注意,“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合理。管理者切不能在赏罚问题上徇私情,凭个人恩怨办事。赏罚分明,公平对待是用人中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管理者应当很好的加以利用。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为充分发挥人的最大作用,管理者必须从结构概念出发,抓住重点,顾及其余,全面考虑,妥善安排。如果管理者能按照合理的整体结构,对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进行设计、调整,在现有人员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组合,尽量减少内耗,那么整个组织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
五、强化管理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
1、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增强团队精神
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对事物的理解:有的人看待事物总是乐天达观,总以温暖的色调看待生活、社会和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悲观,以灰色的眼光看待世界。有的人看待事物比较独立,有自己的主见;有的人则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的暗示。人格会影响人处理事物的方法:有的人处事谨慎,凡事谨小慎微;有的人则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于冒险;有的人做事只顾眼前,或只管局部;有的人做事则运筹帷幄,把握整体和长远利益。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与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有的人善解人意,能体察对方心情;有的人则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有的善于为对方着想;有的人则固执已见。人格会影响人独特的表现方式:有的人情绪稳定,心气平和;有的人多愁感;有的人脾气怪异,喜怒无常。有的人做事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有的人则善于察言观色,或随群附众。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在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
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单位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必须要有完善的措施。一是明确合理的目标。要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以激励人们团结奋进。二是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人员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领导者的威望取决于他的人格、品德和思想修养,取决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更取决于他能否公平、公正待人,与全体人员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等。三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管理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四是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两者都是形成集体和谐的必要条件。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引导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单位和企业能够吸引每一个人员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人员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
2、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全体人员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即是说,激励全体人员工作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策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励以满足需要为目的。一是满足成就感的需要;二是满足权力欲的需要;三是满足认知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