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船西舫悄无言范文
时间:2023-03-20 02:4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船西舫悄无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篇2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篇4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以上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二、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篇5
我喜欢听民族音乐,这主要是指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和江南丝竹之类。因为它具有清、微、淡、远的特点。
我国唐代是盛行音乐、舞蹈的。当时有很多有名的乐师,亦早已有多种乐器。人们熟悉的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一直传诵国内外。它描写弹琵琶的女子通过琵琶的弹奏倾吐感情。“转轴拨弦三两声”,“弦弦掩抑声声思”,开始抒发感情。接着,“轻拢慢”“说尽心中无限事”,直到一曲终了。琵琶声停止了,但这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出现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这样的环境里,给弹琵琶的人和听琵琶的人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静穆的空间,由于都吐露出胸中的陈怨结气,消减了耿耿于怀的块垒,这比长久压在心中不发泄总要好些。尽情地袒露心境并无损于健康,相反,这种吐露对减少心中的郁闷是有益的。
传统乐器除琵琶之外,还有古琴,即七弦琴,古琴音域广、音色美,表现力极为丰富。南宋时浙江有好几位古琴师,曾创作了《潇湘水云》,《步月》、《秋雨》、《鸥鹭忘机》、《幽人折桂》、《拘幽十操》等名曲。琴的风格技巧,称为琴德;琴的运用形象、构成的意境,称为琴境;琴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称为琴道。如果琴的德、境、道三个方面表现得好,则对鼓琴人本身和听琴人的身心都大有益处。
我听中国民族音乐,就那些传统名曲来说,如《将军令》、《雨打芭蕉》、《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等,听后身心有一种宁静、舒坦、开阔、安谧的感觉。比如听《花好月圆》,甚至能唤起我遥远的回忆,好似回到了青年时代上学读书时的环境,使我似乎年轻起来。又如听了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似琴非琴的筝声,柔和宛转的淙淙声,分明是流水,使我想起远方的好友。“高山流水有知音”真是不假!又比如听二胡等乐器奏《听松》,豪放有力,使人心胸宽广,并有奋发前进的感觉,常常因此而想到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松子声声打石床”的意境,令我忘俗。我特别爱听的是《春江花月夜》。从十五六岁时听到如今望九之年,可谓百听不厌。以琵琶、萧、胡琴等乐器大合奏,我的身心极大地受益于它,当我忙时,心烦意乱,如果抽时间听一两遍《春江花月夜》,就自然而然地松爽起来。如果我在工作中、旅途中听到它,我就会全神贯注昕几段,这样头脑就格外清新。
我深感中国民族音乐能使我心除烦扰,消块垒,宽胸怀,坚意志,心情畅快;对我身则清头目,舒肝膈,健脾胃,和气血,茶饭添香。音乐确实有益身心健康。是否如此,请知音人细细体味。
篇6
一.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应该是具体的。例如:
裴给事宅白牡丹/裴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说明紫牡丹好看,美;因为争赏者是长安豪贵,可以想象紫牡丹的美主要表现在其外在的颜色和姿态。颜色很招眼,姿态很招摇,美则美矣,但美得俗气。标题是“裴给事宅白牡丹”,写紫牡丹其意就在为后边两句写白牡丹作铺垫,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衬托白牡丹淡淡月光下脱俗的内在神韵!再如: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
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见翠鸟的动作更迅速,更敏捷。这都是衬托的典型示例。
衬托,从事物的特征相似与否的角度看,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上文小鱼和翠鸟都机灵,是正衬;紫牡丹招摇媚俗,白牡丹淡雅脱俗,特征相反,是反衬。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经常将反衬和对比混为一谈。应该知道二者看似相同,其实有异。
如前所论,衬托有主有次,写那一个事物是为了突出这一个事物。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作者对“这一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从而深化文章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而对比是将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两种事物不分主次轻重。其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鲁迅写到自己憎与爱,但写憎并非是为了突出爱,反之亦然。鲁迅爱憎并举,实在是因为,一个人有爱就有憎,有恨就有爱。从一个人爱什么、憎什么,可知这个人。在鲁迅的爱恨交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社会良知、铮铮傲骨。
从事物类型上看,衬托又有以下三种具体情况。
(1)以物衬物。上边两例非常典型,不再赘论。
(2)以物衬人。请看《林黛玉进贾府》中一段精彩描写: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句就把林黛玉外在的清丽和内在的脱俗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本写林黛玉,却描写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生动美景,这就是以物衬人,其妙处是不写(不直接表现事物特征)而写(却把事物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少胜多,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下边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歌前两句以桃花之娇艳烂漫衬托女子之美丽动人,可谓千古绝唱!
(3)以人衬人。上文描写林黛玉,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属这一种。
以人衬人最精彩的莫过于清末小说作家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白妞)演奏技艺的精彩描写: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笔者不怕连篇累牍,就是不想让读者错过再次感受以人衬人这种手法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男人”的丑陋反衬黑妞(第一个姑娘)的美丽,以黑妞的美丽正衬白妞的“秀而不媚”;以“男人”丑陋的容貌反衬他不俗的演奏技艺,又以男人的不俗的演奏技艺正衬黑妞精湛的演奏和演唱技艺,最后又以黑妞的精湛正衬白妞的绝妙!无处不在的衬托手法将情节层层推进,将白妞的美丽和演奏技艺层层推高,可谓千呼万唤,一鸣惊人!
二.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后来引入文学创作,指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很多时候也叫衬托,但笔者以为烘托和衬托至少有以下几种区别:
(1)衬托是以具体衬托具体,烘托却可以是具体对抽象。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先描写莺莺所见:秋空蓝碧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后写莺莺心情:伊人即将远别,不禁黯然垂泪。从凄苦枯索的具体可感的景象到萦绕胸怀却无法言说无可触摸的伤感,将萦绕胸怀却无法言说无可触摸的伤感寄托在凄苦枯索的具体可感的景象之中,其中的妙处真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再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醉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心醉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衬托与被衬托的具体事物特征具有可比性,或相似,或相反;烘托与被烘托的事物可以不具备可比性,彼此之间仅仅具备了某种关联,构成了某种主次关系。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写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悄然无语,完全沉浸在极具艺术性的音乐中,白居易(还有他的友人)和歌女在音乐演奏能力的高低上没有比较点,他们只是在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上构成了关系,写欣赏者的反应是为了突出演奏者绝妙的演奏技艺,也烘托出动人音乐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三.渲染
明代杨慎《艺林伐山・浮渲梳头》:“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渲染作为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文章对环境等着意描写,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如上文《琵琶行》,诗人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由此可见,衬托和烘托都是由此到彼,言此而意在彼;而渲染是“一个人的世界”,与“另一事物”无关。
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它们又往往形影相伴,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请看下面的叙述,体会三者区别。
《裴给事宅白牡丹》对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的渲染,烘托出紫牡丹的美艳招摇,又用紫牡丹的招摇媚俗反衬白牡丹的素雅高洁。
《陌上桑》对观看罗敷者的神情举止的渲染,烘托出罗敷的绝世美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词人想象今宵分离后酒醒所见,“晓风残月”渲染出冷清气氛,烘托出分离后自己孤独伤感的情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秋怀》)诗人对萧索秋景的着意渲染,烘托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四.衬托、烘托、渲染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
衬托、烘托、渲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创作中用得巧妙,可使作品主旨鲜明,极具艺术性;阅读作品时注意它们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领略作者匠心,感受到作品魅力,获得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
下面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说明它们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杨闻宇《日月行色》)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标答: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请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面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很明显,“标答”分三个层次,含三个要点:开头两段所写场景有什么特点,这些场景和人物有什么关系,这些场景和人物内在心情品格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要点分析就场景说场景,符合渲染艺术手法的特征。“标答”其实就暗含渲染艺术手法的分析。开头两段要突出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就需要对“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展开描写,着力渲染;换言之,只有对场景着力描写(这个过程就是渲染),才能突出其宁静和谐的特点。
第二个要点由具体的场景到具体的人物,二者具有明净美丽的相似点,很明显是以人为主,以物衬人,“标答”已经点明,无须赘论。
第三个要点分析是由此及彼,由描写具体的场景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抽象的),符合烘托艺术手法的特征。
因此,如果在赏析小说开头两段的妙处时充分联系三种艺术手法,可以形成如下答案:
篇7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定义简单,魅力却不可小觑。古诗人们在创作中将各种描法巧妙运用,使诗歌摇曳生姿,韵味无穷,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过五官感知如听觉、视觉、嗅觉等,视角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色彩对照如明暗、红绿、冷暖等来对客观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诗歌中
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 引导 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6-01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平仄相间、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这些都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具体体现。如何感受到音乐美呢?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诗句,让学生体味音乐描写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这些描写用十多钟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表现了旋律的发展变化,“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虽终,余音绕梁。经常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的语言感染力。
3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的图画美
好的文章如同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让人爱不释手。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依据优美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如《我的空中楼阁》,笔者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图画,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同学们积极动手,或简笔勾勒,或搭配色彩,一幅幅《我的空中楼阁》展现在师生们的面前,笔者还建议学生把优秀作品送到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参展,结果还获了奖。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又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
4 引导学生捕捉线索,体会文章的构思美
精巧的构思给文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遇到优美的文章,笔者就引导学生来抓住线索,细细品读,领悟文章的构思之美。如《永远的蝴蝶》,在学习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寄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构思之美。小说围绕寄信而写,正因为寄信,才有了樱子丧身于车轮之下的惨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了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这句交代不仅照应了上文,并于此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这种构思的文章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过目不忘,并久久不能忘怀。
5 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悟,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篇9
对于消费者来说,物质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在单纯享受美食,而是在品尝佳肴的时候更注重它的营养价值,力求吃得更科学,更健康。为此,我们走访了作为湖北菜的领军企业---北京九头鸟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让行业内人士为您介绍几道湖北菜,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专家进行点评,希望能够为您的健康饮食起到指导作用。
湖北菜的特点是以“水产为本,鱼菜为主”,讲究鲜、嫩、柔、滑、爽,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且自成一系。虽然选料普通,但制作非常精细,尤重火功。菜肴大都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具有朴实的民间特色。湖北风味包括武汉、荆沙和黄州三个地方菜点特色。武汉菜点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风味菜点的长处,善于变化改革,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功火候,讲究颜色造型,尤其是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荆沙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更以各种蒸菜(如“沔阳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保持原味。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味道偏咸,富有乡村风味。另外,湖北的小吃点心品种多,风味特殊。湖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神农酱香鸭、瓦罐煨鸡、、鸡泥桃花鱼、峡口明珠汤、鱼氽、热干面、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 以下是几道特色菜介绍,喜欢湖北菜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神农酱香鸭: (晴野鹭莺飞一只,水花发秋江碧)
神农氏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用口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制作此菜所选用的药材――“水仙果”产地为湖北神农架,它有养肾养颜的功效。麻鸭为农家放养非饲养,肉质鲜嫩。在用水仙果制成的卤水中卤制6小时后食用,肥而不腻,香气四溢,回味悠长。
专家评定: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此菜用水仙果制成卤水,将鸭在其中卤制,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鸭肉性味甘凉,含有蛋白质16.5%,还有钙磷铁等有机物,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此菜适用于神倦乏力咳嗽水肿等症。
外观指数:
口感指数:
健康指数:
黄豆炖猪蹄:(孤舟点云淡 ,画图豆缀蹄)
此款菜品是把黄豆和猪蹄用小火炖6小时,让蛋白质、维生素B,胡萝卜素营养等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具有色泽草黄,汤汁浓稠的特点,另外,猪蹄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美容食品,和黄豆搭配,使此道菜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养颜美容等食疗作用。
专家评定:黄豆性味甘平,含蛋白质40%,不含胆固醇,其所含蛋白酶抑制素是一种化合物质,能抑制某些肿瘤生长。猪蹄性味甘微寒,含有较丰富的胶原蛋白。此菜具有很好的营养互补作用,营养搭配较为合理,其利水消积,美容养颜之功效较为显著。
外观指数:
口感指数:
健康指数:
湖北煨鸡汤:(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款菜品所选用的原料是农家饲养的老母鸡,加水煨8小时后而成,成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具有汤汁鲜醇,清澈见底的特点。
专家评定:鸡肉性味甘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此菜有温中补气温养精血补精添髓的功效,大大提高了身体免疫力,对肾虚,抵御流感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外观指数:
口感指数:
健康指数:
蕲春香草鸡:( 千里鸡啼绿映红,清香四溢酒旗风)
湖北省蕲春县是“医圣”李时珍的故乡。在蕲春县一带,当地百姓喜用一种叫金娃草的药材来制作菜肴,其功效为祛温降火,滋润肝脾。而农家放养的蛋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用金娃草秘制的卤水中卤制6小时,有清淡爽口,香气四溢的特点。
专家评定:此菜肴制作以药材调制卤水,将蛋鸡在卤水中卤制,能更好的发挥鸡肉的鲜味,将药性与鸡的补益作用充分融合。
外观指数:
口感指数: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
1.写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
《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描摹乐曲,而是通过周围听众陶醉其中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体现了它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属于侧面描写。
在理解侧面烘托这一创作手法时,我们还需要把握烘托跟对比、衬托三者之间的区别。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而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显然,这首诗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这几句诗用了衬托的写法(当然也有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现李凭高超的箜篌技艺,有这样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很明显,作者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