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英语范文

时间:2023-03-22 12:0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论英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结论英语

篇1

框架布局

自1998年开始,考研英语大作文对结论段的写作要求一般是“give your comment”或“give your opinion”,要求考生针对图画中的现象给出评价或看法(2004和2007年的考题例外)。结论段的写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一般重在对图画中所反映的现象提出建议或意见,长度以3~4句话为宜。

我们可以将结论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具体建议,一般为2~3句;第二部分是作为段落总结的结尾句。下面笔者就从写作角度、句子结构和参考句型入手,具体讲解结论段的这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点多句少,内容具体

结论段的第一部分为提出具体建议,在写此类句子时,考生应明确常用的写作角度,并提前策划好该类句子的常用写作结构,准备相应的参考句型,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自如。

1. 写作角度

在写作中提具体建议时,考生既可以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提,也可以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提。

就宏观层面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考虑:①是否需要立法;②是否需要制订计划;③是否需要投资;④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和国际合作;⑤是否需要建立支持、监督和反馈机制。

就微观层面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①媒体是否应该加强宣传;②公众是否应该保持理性或积极合作的态度;③公众是否应该采取实际行动。

笔者曾将考研英语大作文经常考查的话题分为范畴(注:见本刊2011年6月号文章《考研英语图画作文备考策略》)。在这范畴中,环境保护类、媒介类、交通类和文化类等话题是宏观类话题,考生写作时既可以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写;而对于体育类、人生态度类、代际关系类、娱乐健康类等更与个人直接相关的微观类话题而言,则最好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写。

不过,笔者虽然提出了多种写作角度,但鉴于结论段只需写3~4句话,考生构思考研英语大作文时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挑两个自己擅长又切合作文主题的角度来写即可。换句话说,结论段的一大写作策略是“点多句少”,考生需时刻谨记。

2. 句子结构

考生在策划结论段“提建议”的句子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句子的主语不能太虚;二是尽量避免写空话。下面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来对这两点作具体说明。

句子主语不能太虚

“句子主语不能太虚”指的是考生在写结论段时尽量不要一味地使用第一人称we作主语,以避免使文章的主语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变化。下面我们以2011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真题“旅途之余”为例,来看看一名考生就这个话题写的文章结论段。

To solve this problem, first, we should establish a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kee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right track. Second, we should ame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ird, we must observe the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ly in these ways can we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and main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点评:在这个结论段中,表示具体建议的句子都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几个句子使用的主语都是we,使用的句式也较为雷同(如“we should …”“we must …”等),这使整个段落显得单调、乏味。但如果我们稍微变换一下各个句子的主语,便能达到表意更明确、句式更多样的效果。再看下面变换主语之后的结论段。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central authority to establish a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kee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right track. For another thing,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are expected to amend relevant rules or regulations. As for the tourists, they must be required to observe such rules or regulations. If we can identify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e can certainly find its cure.

点评:修改后的句子变换了相应的主语,同时在句式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化,使整个段落的意思表达更具体、明确,内容也更丰富多样。

尽量避免写空话

有些考生喜欢使用“我们应该增强意识,采取广泛具体的行动,才有美好未来”之类的空话来写结论段。这种写法虽能“应付”宏观类的写作话题,但会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泛,没有实质性内容。而当写作话题是爱心、信心、友谊等微观类话题时,考生如果使用上述空话,会显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在写作结论段的第一部分时,考生应将实际行动写出来。

3. 参考句型

除了不要一味使用主语we外,为了避免结论段句式过于单调,考生还应尽量减少使用should、must、ought to等表示“应该”“必须”的词汇。下面列举几个重要句型供考生参考。

①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supposed to +动词 …

②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t local levels are obliged to +动词 …

③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动词 …

④ It is essential that journalists +动词 …

⑤ Journalists are expected to play their role in this issue: their task is to +动词 …

上文提到,当面对微观类话题时,考生在写作时应将具体的实际行动写出来,而不能写“增强意识”“立法”“计划”之类较为空泛的话。下面笔者就几个常见的微观类话题提供几个“提建议”的参考例句。

①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extend a helping hand and treat other people with sincerity. (适用于“爱心”“友谊”等话题)

②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ultivate their analytical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适用于“教育”话题)

③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take on challenges, keep grace under pressure,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strive for a goal. (适用于“信心”“独立”“自强不息精神”“成功”等话题)

④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rather than shift it to other people. (适用于“养老”“社会责任”等话题)

⑤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observ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best philosophy is to learn self-control. (适用于“网络”“行为自律”等话题)

第二部分:不求具体,重在概括

结尾句是表示段落总结的句子,因而其内容不要求具体,重在概括。下面笔者就从写作角度和参考例句两部分来详细讲解。

1. 写作角度

结尾句一般以1~2句为宜,笔者建议考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构思结尾句:①叙述“通过上述方式,我们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持续发展/健康和谐的生活”;②阐述“问题很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努力解决”;③阐述“人类的态度对事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参考例句

根据上面提到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写出很多结尾句。下面列举几例供考生参考。

① To sum up, this issue is so complicated that it seems in vain to seek simple solutions to it. Above all, it is people’s actions that count for the most in this issue.

② To sum up,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ll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ttach each of them due weight.

③ Anyway,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is issue,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treat it from soci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④ In a word, if we treat this issue with sincerity and enthusiasm, a brilliant future will be waiting for us.

⑤ If we can identify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e can find its cure.

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写作时常常引用名人名言来作为文章结尾句,希望以此为文章增加亮点。但笔者对此做法不敢苟同,原因有二:一是名人名言范畴很广,数量太多,背诵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并非是一种高效的备考策略;二是考研英语大作文写作话题灵活,考生能否恰到好处地使用名人名言结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写结尾句时慎用名人名言。

实战演练

下面笔者以2008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真题“你一条腿,我一条腿;你我一起,走南闯北”为例,结合上面讲述的写作方法来分析如何写作文章的结论段。

从图画和文字说明可以看出,2008年考研英语大作文的主题是“互助精神”(mutual support)。这显然是一个微观类的话题,考生在提出具体建议时,可以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提,如媒体加强宣传、公众落实行动等。对于结尾句,考生可以从“人们的态度在这一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角度来写。在确定好相应的写作角度后,考生便可以利用上述列举的参考句型(例句)或自己设计的句型来进行结论段的写作。下面提供一个结尾的范例来供考生参考。

篇2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 隐喻理解 非字面语言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不强,尤其是在理解隐喻等非字面语言形式上表现得力不从心。sperber 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有关交际的理论,阐释了话语理解过程,但未涉及隐喻的理解。本文用关联理论来阐释隐喻理解,期望能对理解非字面表达带来一定的启发。 

从认知功能看,明喻、借喻与隐喻都是认知方式,因而本文把它们都作为隐喻表达进行分析。 

二、隐喻的理解 

以下从三个层次具体阐述如何借助关联理论来理解隐喻。 

1、词汇型隐喻 

此类隐喻的喻体由词或词组充当,根据喻体有无修饰词分为两类。修饰词可缩小喻体的语域,减少听者为寻找语境假设与话语的最佳关联而付出的努力。 

beauty is summer frui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喻体fruit为读者提供了认知环境。修饰词summer加强了fruit的含义,把认知语境缩小为 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 in summer; fruit in summer is fresh. 并作为进一步推理的语境假设。明示中的youth和age暗含时间的流逝,与语境假设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具有最佳关联,进而推理出beauty does not last long. 

喻体无修饰词的词汇型隐喻也可借助这一模式来理解。 

he’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听者会在认知语境中构建假设:the pig is lazy; the pig is greedy……句中的money使读者获得语境信息it is about his attitude to money.,结合之前的语境假设作为推理前提,进而得出语境暗含he is greedy for money. 

2、句子型隐喻 

此类隐喻是指整个句子为隐喻表达。 

i bet john will spend all his money in a few days, because the money burns a hole in his pocket. 

前句的信息使读者获得语境假设: john does not live a frugal life. 若把隐喻表达直译为“钱在他口袋里烧了一个洞”会让人费解。听者需在之前的语境假设上进行推理,可获得john’s pocket can not hold money. 进而推出暗含意义john could not save money. 

此类隐喻中,习语、谚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被用来描述相关情形。由于其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很少会注意到这些隐喻用法。其意义的规约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john hasn’t got a mind of his own on any matter of importance; he just goes with the tide. 在句中新信息相关性的作用下,可得出语境假设: 

a. john does not decide important matters by himself. 

b. the tide has more power to force people to follow. 

读者会在新信息go with与语境假设的关联中获得信息意图john just follows other people. 取得语境效果john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s. 

3、超句子型隐喻 

说者会用整个句群作为一个隐喻来传达交际意图,此类句群即为超句子型隐喻。例如:

考试时,ann因不适影响了

正常发挥,而paul 却嘲笑她。jessie 给paul 讲了一个故事: 

some dogs found the skin of a lion and began to tear it to pieces with their teeth. a fox, seeing them, said “if this lion were alive, you would soon find out that the claws were stronger than your teeth.” 

jessie用故事包含的道理来映射paul 的行为。从故事提供的认知语境中, 可获得下面的语境假设及暗含前提: 

a. ann didn’t get a good mark because she was ill. 

b. it is easy to knock down any being that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 

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经过推理,最后得出暗含结论。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laugh at ann. 

在清楚jessie的意图后,paul会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如果jessie直接示意,会使paul感到尴尬。相反,此隐喻表达能在避免paul尴尬的前提下起到劝诫效果。 

三、结语 

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来解析这一过程,希望会对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有所帮助。同时,期望能把这种语言理解的方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隐喻的理解也表明,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语言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因论;对策

引言: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牵连甚广。针对如何能够开展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完成有效的教学目标,诸多语言学家纷纷献计献策,运用各种理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其实对于我们而言,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交际技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的一个全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模仿也应当成为了其初始阶段的第一重要性质。由此可见,模因论的发展为大学英语的学习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借助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有效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的模仿和套用进而提高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Memes)一词是由理查・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发明创造的,而我国著名语言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 年在其论文《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中将Memes翻译为“模因”。此后“模因”一词便成为语用学的一大研究焦点。模因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在语用学领域中的模因是一个文化基因单位,语言是其载体之一。它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思想或观点的传承。语言学者普遍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所以模因主要寓于语言文化之中,通过这一语言的字、词语、句型、段落乃至篇章表现出来。”那么,模仿是模因最基本的特性,它靠模仿, 复制,传播而生存下来。所以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话语的流传和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自然语言模因的形成往往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与知识的传授使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本身不断运用促成了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第三,通过不断交际与交流二形成语言的模因。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形式: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与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内容相同形式各异”,顾名思义,是指相同的内容的信息在不同的语境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是指一些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复制成不同内容的模因。

模因论有利于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这一点高校将模因论的理念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于学生的联想和迁移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根据语境在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英语知识的灵活使用。

二、模因论来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在我们国家里,英语的学习教育已经遍布于角角落落,各个地方对英语教育的资源投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各个大学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英语教育革新及学生英语素质大幅度提高的重压,各个学校的教师能力面临着重大考验与关注。英语的教学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样以来就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那些知识覆盖面不够宽广,语言教学能力不够强,教学模式不够创新,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进修等教师将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同时这些教师的存在也严重制约着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深入开展外语教育改革这些问题继续解决。

从模因论角度出发,在英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自己形成正确的语言模因,然后将自己的语言模因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教授给学习者。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老师自身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学习功底以及足够的语言储备量,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语言输出质量,成为学习者努力模仿的优秀模版。如果英语的教授者传达了错误英语发音、语调以及常用表达方式,一旦让学习者掌握这种错误的语言模式,若想改正学习者所形成的错误模式,这种难度将比重新学习还要大,而且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因此,教授者必须要正确自己的发音,剔除地方口音成分,保证英语使用的正确度,从而为学习者树立良好的学习模版。老师应该是英语学习的成功者,在其英语的教授工作中需要进行重复性的基础教学任务,需要保证自身基础语言使用技能的适应性与准确性。这就需要教师不但在工作中使用英文资料,还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观看阅读英语节目及书籍资料,从而加强巩固自身的英语语感、扩展自身的知识深度与宽度。

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模仿是最有效的入门方式,英语的学习也不列外。从模因论看来,模仿并不是呆板的全部效仿,而是需要在模仿过程中进行理解领悟最后实现创新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模仿与创新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升华。创新绝不是随心所欲乱造一起,而是需要根据模仿所形成的正确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语境需求,启动记忆中的各种模因信息,进行正确的改进创新。

在我国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授能力及敬业爱岗精神。但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可以形成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不但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累积,还需要学习模仿先进的教学观念,深化对语言教学本质的理解,逐步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式。英语的教授者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也正好为教授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教授者可以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的学习教育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理论成果,学习成功的课堂案列,利用学生的特点、学习反思教学案列进行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材设置不够合理。英语不是我国的母语,并不像汉语那样具备自然的语言环境,那么英语的学习者就需要使用专门的学习工具,教程就成为了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教材的形式多种多样,纸质教材是传统的学习教材,随着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各种电子影音教材因形象生动、更容易实现语境、更易模仿而迅速发展。此外各类教学辅助实物、计算机软件等也属于教材范畴。几乎所有的学习者要系统的学习语言模因需要从教材中实现。著名的语言学家Dawkins认为一个成功的语言模因需要拥有长久性、多产性、保真度三大特点。这三大特征有利于教授者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进行准确合适的选择。具有很高保真度的语言教材,能够给出母语系使用者的最常用的有用的语言表达词汇,更加入了传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为语言学习者再现了原汁原味真实语境及语言模因。教学材料选择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语言模因的传播速率。选择教学材料要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相当或略高。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综合考虑学习者当前的水平及学习的目的,要争取符合学习者的兴趣、专业及性格年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及辅助材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展示语言模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认知功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三)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方式过于单一。学习者进行语言的再现表达是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重要标志。学习者可以通过听、说、读、译来强化自己的语言学习使用能力,从而达到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语言教授者需要安排一些诸如主题演讲、话题讨论、情景再现、美文朗诵、最佳试译、话剧表演等体验活动,创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演练的交流活动中实现语言模因的学习交流。

结论:基于模因论的相关理念,我们获知模因的再现和发展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及发展来实现的。模因论的诞生使得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英语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想法。模因论引起了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将模因论英语与语言学习中可以发展语言模因论并提高非母语语言的学习水平,总结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在人文交流中更好更准确的利用语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自然习得静态规定学习风格语篇水平

一、英语语法是自然习得的,不需要教

确实有些学习者无需知道就会习得英语语法。例如,许多美国移民依靠自己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尤其是青年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者都能达到这一点。在同样的移民群体中,有些学习者英语熟练程度很高,但离准确性相差甚远。所以问题是,是否有可能借助语法知识来帮助那些靠自己不能达到英语准确性的人。

另外,学习英语语法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对那些功底很深的人也是如此。CarolChomsky(1969)研究表明:即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正处于不断获得一定语法知识的过程中,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语法。这样,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否可以通过语法教学加速学生对语法的自然学习过程。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发现(参见Larsen-Freeman&Long,1991)。Pienenmann(1984)研究证明:经过语法指导的学习者在短短两周后就可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否则一般需要几个月。实验对象的数目越少,比起自学来,语法教学的功效越明显。对语法教学是否能帮助学习者习得他们自学所不能获得的语法这一点,有些研究资料表明:语法结构性的知道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准确性极具价值,而不注重语法结构性学习的分散性学习方式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参见Larsen-Freeman,1995)。

二、语法是一套毫无意义的语言结构形式的集合

这种误解源于很多人把语法同动词词形变化表以及语言学的一些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然而语法不是多元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是语形、语意和语用的联合体。这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然而他们又各自为语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来看一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它至少是be动词加过去分词的形式。有时它有一个介词by,位于谓语中行为发出者之前。

如:ThebankwasrobbedbythesamegangthathijackedtheArmoredcar.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也是对语言形式的要求。被动语态具有语法意义,它是一种强调性结构。与主动语态相比,它赋予动作承受者一个不同的地位。

要正确、恰当、有意义的使用被动语态。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语形、语意和语用三个方面。这对任何语法结构都是适用的。

三、语法是硬行的死规定,毫无理由

语法确实有一些共时性的规则。但人们所认为的死规定并非都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的视角足够宽广,他会发现有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让我们来考虑以下两个句子:(1)Thereisthebookmissing.(2)Thereisabookmissing.

语法书会告诉你(1)是不符合语法的。因为存现句中“there”后总是跟一个非限定性名词短语。为什么?原因不是死规定。“there”被用来引出新信息,而一般新信息是位于句未的。句中包含新信息的名词短语,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不定冠词“a”或“an”。

四、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此误解源于这样一种印象:英语语法教学就是反复操练和死记硬背。语法教学不是让学生不动脑筋的去操练一些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规则。

那样的做法当然是乏味的,也不会教好语法。但也不是说语法操练一无是处,而是要以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方式去进行。举个例子:要训练英语过去时的yes/no句子,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同时对自己的穿戴作五个改动。他可以脱下一只鞋子,摘下手表,带上眼镜,穿上羊毛衫,摘下戒指。学生被要求来提出关于这些变化的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问,“Didyoutakeoffashoe?”或“Didyouputonasweater?”这种活动充满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以思考的方式参与其中,而不是机械的问答。以一种让学生融入其中的方式来教语法需要创造力。但无论如何语法教学不需要也不应该是乏味的。五、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语法

研究表明一些人具有一种更具分析性的学习风格。据Hatch(1974)研究,一些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任务作为分析寻找规则的过程。这些人语言准确性强,但不擅长使用英语。另一种学习者,Hatch称之为“数据收集者”,语言很流利但不准确。这样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是否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学会语法。尽管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不同,但至今还没有研究表明有的学生没有能力学好语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够学好语法,这可以从他们对母语的掌握得到证明。语法不是怪物,它是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学好语法。

六、语法是一条一条学会的

这种观点可以证明是错误的。教师可能在一堂课中只教一个语法项目,学生也可能一节课只重点突破一个语法项目。但学生并不是完全掌握一个语法项目后才进入另一个语法项目。新旧语法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的。比如说,经过对一般现在时的学习,学生似乎觉得已经掌握了它。但当他们又接触到进行时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了,对一般现在时的掌握和应用也会有所下降。这种后退要持续到学生对内化的语法知识进行重组,认识到这两种时态不同的用法。我们应知道,语法的学习曲线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高峰有低谷,有后退有重组的。

七、语法是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学习的

语法确实是在句子水平上起作用的。它也规定句子结构和词的顺序。在小于句子水平上语法也起作用,如主谓一致。然而语法规则也作用于语篇水平上。例如,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之间进行选择并不能只取决于本句,而是上下文。相类似的,当一个名词短语在上文中出现而后再提起是要用定冠词,这也是建立在语篇基础上的。只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来教语法或学语法是错误的。很多明显的语法约束当从语篇角度来观察时就不存在了。

八、语法提供了所有语言结构的永恒的规则

对语法的探索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语言是在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他们必须来揭示语言的内在变化。例如,大多数语法书都阐明进行时不能用于静态动词,因此下句是不符合语法的:Iamwantinganewcar.而对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这是可以的。如果它和完成时相结合,即使一些认为这不符合语法的人也倾向于接受这一点。

我的观点是,语言在变,语法规则也应无条件的服从于这种变化。语法本身和对语法的学习都不是静止的。

九、结束语

英语教学目标包括教会学生正确的、恰当的、有意义的使用语法。这样英语语法教学是必须实施的。英语语法应被看作是由语形、语意、语用组成的合理的动态系统,而不是静态的硬行规定。

参考文献:

[1]Chomsky,C.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69.

[2]Hatch,E.Secondlanguagelearning-universals?[C].WorkingPapersonBilingu-alisn,1974.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理解;心智活动;德行

理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理解理论认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理解”。“理解”既包括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意义构造”,也包括师生达到这一目的的理解性活动;主要是指理解性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各要素都必须围绕并服从“理解”这个根本的理念,教学的所有途径、方式和内容必须遵循“理解”的教育规律——这是“理解”理论的真谛所在。

英语教学中,理解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是否可能使学生“理解”?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理解”的根基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理解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从关注人性开始的。理解理论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熊川武(2001)认为:“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教育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1]许多学生之所以后进,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误解、教师误解和家庭误解所致。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天赋的潜质和能量,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这种潜质和能量,使人具有生存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理解理论认为,理解是一种教育资源,过去的教育之所以效益流失,甚至造成教育失败,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资源。

英语学习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为学习是个人的一种“意义构造”。人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体现。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语言信息主动内化并与个体大脑中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过程。英语语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蕴涵着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习俗和科技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与个体认知结构的互动中推动着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和交流中去,同化与顺应英语语言信息,汲取英美社会文化信息的精华,改造自身认知结构,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促进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而这一过程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实现,同时生发了“理解”的内涵与能力的。

理解理论把学生视为一个有需要、有情感、有个性的存在物,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任务内化成学生的个体需要,使得语言学习有一个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一般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性自弃”。就是说,学生有能力学习,但不乐于学习。而我们英语教师往往就语言现象说语言现象,不能透过语言现象看到学生生命过程的本质,不能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存在进行理解,由此导致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作为外在之行,理解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有如下特征:一是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保持大度与宽容,或必要的一致性。二是对学生的语言认知心理能将心比心,体贴关怀。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进行英语教学,显然是抓住丁问题的根本。“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1],这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学“理解”关于教学活动结构的理解

理解理论关于教学活动结构的理解,其核心仍然是个体心智活动的理解。

心智活动的理解,从本质上讲,是对个体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理解理论认为,“学习”和“知识”是不同的;学习是个人的。是人的属性;知识是公共的,大家共享的。决定任何一种教育经验之意义的,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但主要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理解”实际上就是“儿童对事物特性在理性理解力上的变化”。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即个体必须把他们的新知识同业已掌握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学习,它同只凭机械背诵或灌输的“机械学习”是针锋相对的。“意义学习”理论表明,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意义构造”,是以概念和命题的系统学习为基础的。因此,“理解”理论关于心智活动的理解仍然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诺瓦克在1989年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命题:“①意义学习涉及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吸收新的概念和命题,并修改这种结构。②在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是有等级的,大部分新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等级中对概念和命题进行归类。③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不能同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会使已有的命题结构得到修整。”[2]因此,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正是在这一机制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学习意愿和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目前,英语语言学对理想语言结构的研究,即对认知结构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元认知成分、基本认知成分、表征等及其相互关系,还包括研究结构成分的完整性、稳固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联结速度等,是影响一个语言结构的质量因素[3]。这些因素分别影响语盲能力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习,必须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txanpmhensibleinput)。而“恰当的输入”必须满足以下六个条件:①难度适宜与可理解性。可以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或借助于实物和图片,但关键还在于输入的内容必须“略超出”(alittlebeyond)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克拉申称之为“i+1原则(“i”学生的现有语盲水平,“i+1”下一个层面的水平)。②相互关联与趣味性。使学生感到所听的或读的材料是如此的有趣,以致于忘记了是在学习外语。过于强调句型和结构的机械训练会使学生厌恶外语。比如,Whattimedoesbegetup?Whattimedotheygetup?这些无意义的句型训练充斥了传统的教学。③输入不是按照语法顺序。以语法为基准的教学大纲会降低“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质量,破坏交际的目的。④输入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又不能过于困难,使教学保持“i+1”的水平。看起来这很难做到。因为信息量加大容易导致难度提高。但克拉申认为,只要输入是有意义的,“i+1”会自动产生。⑤良好心境与低焦虑。不必勉强学生表达,直到他们感到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如果学生说外语,教师则不必当堂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家庭作业中可以纠正错误)。⑥为获得更多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引起谈话的技巧(相互问候)和保持继续谈话的技巧,如有礼貌的总结、归纳对方的观点;使用What?Idon''''tun-derstand;Whatdoesitmean?等方式或用重复对方谈话中的某个关键词来表示疑惑等等[4]。

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寻找联系。这些联系表现为语义逻辑、语言形态、语音、语篇、语境、语法、语用、语言对比、情感体验、应用情景、应用范例等。缺少联系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会导致结构成分孤立存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时数多、学习者时间充足、具有良好的毅力和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进行高难度和大跨度的教学。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天3学时),将英语水平低者(包括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培养到较高语言水平。如听说读写全息教学,注重实际应用,将动型训练有机融入整个教学阶段。以精读课为例,通常采用循环性的“听一分析1一背诵一分析2--应用”课堂教学程序[3],目标是使学习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大脑中相对全息的、高质量的语言结构。

三、英语教学“理解”对师生关系本质的理解

对师生关系本质理解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学生德行活动的理解。理解理论尊重“教学具有德育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人们一直不关注这一理念,以为它与英语语言发展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理解理论提醒人们要时刻尊重对方,增进理解,这是调节师生学习情趣、增强学习效率的基本教学原则。在英语语盲教学中,没有情感的唤醒或激发,没有人格的关怀与心灵的关照,孤立地学习和记忆英语语法规则,忽略感情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应用和操练,最终肯定会缺乏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对新语言词汇意义的把握缺乏激情与心理动力。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在考察学习者内部语言结构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其情感成分,即学习者学习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心境状态。理解理论认为,任何内部语言结构的发展都包括个体情感的基础作用或变量,两者缺一不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缺乏这种理解,结果造成许多学生自暴自弃。理解理论认为,英语教学中必须具有全面的认知与情感成分,包括丰富的表象。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更需注意这一点。现有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如过于注重语法习题和阅读训练(培养视觉刺激与语义联系)而忽视情感因素,其结果只能使学习者形成残缺的语言结构。残缺的语言结构缺乏听觉表象、动觉体验等,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习者学习难度大,记忆效率低,遗忘率大,体验不到语言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后续学习难以进行,语言能力难以达到高水平。总之,过去的英语教学过于关照英语语言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英语语言的人文基础。

英语学习的规律就是理解。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可唤醒学生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强调语言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更进一步注意到了不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注重将情感与人文信息贯穿于大量的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材料、图像和音像资料中,使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解理论主张,课堂教学从理解学生出发,把理解教育精神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李阳总结出英语学习的“十大王牌理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即寻找成就感,建立财富本。把地道的实用句子总结出来,这叫“寻找成就感”;把刚得到的成就感、把已经会说的地道句子统统收集起来,并把它们记录在专门的财富本上[5]。

理解理论关于师生关系的最好表述,可用熊先生倡导的一条校训进行概括,即“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可以说是一套富有实践性的处理师生关系的观念系统,它有利于形成理解气氛,发展师生理解意识,使理解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作为教师要善解人意,读懂学生,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二是学生要理解教师而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仅要知晓教师教学的意图,还要从情感上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正所谓“老师教我不容易,莫将教诲付东流”。三是师生双方要理解自己。“理解少烦恼,误解生祸殃”。应鼓励师生身心和谐,不断刻画自己的理想未来和美好人生。可见,理解理论不仅刻画了一个个性化、实用性的教育理念,而且预示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的人类理想。

四、英语教学“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理解理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操作系统,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性思路:

理解性资源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把校园,特别是教室装点成一个学习英语的殿堂,无疑会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作用。建设“校(英)语”与“班(英)语”。如学生每日在班上讲日常用语,在篮球场上讲运动比赛用语。又如,学生刚进入教室的门就可以看到“SHUTTHEIXX)RAFIERYOU”或“REMEMBERTOL0CKTHEDOORWHENYOULEAVETHEROOM”等句子和印象深刻的配画。将各种英语日常用语和常用词汇与学生生活、学习与社会环境结合,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建构性文化情景。全球已经或正在实现共享信息,如果仍然把老师和英语课本作为汲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则是一种教育误导或教育理念的偏差。作为课堂知识的辅助和扩展,教师要利用Internet、音像资料、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及各种英语学习软件,使学生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学习的能力,才能更为开放、快速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

第一,创造外语文化教室。在教室悬挂各种外国明信片、信封、卡通画、地图、外语报纸剪辑,也可以展示各种实物,如电影票及其节目、公共汽车和火车票、列车和飞机时刻表、酒店的菜谱等等,以此制造一种可见的和可感知的外语文化空间。

第二,用“文化旁白”(cultureasides)或“文化包”(culturecapsules)等方式提供文化信息。比如,在课文涉及“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和讨论有关圣诞节的由来和庆祝内容(文化旁白);也可以将主题扩大,比较系统地介绍外语节日(文化丛)。

第三,文化研究。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批判性地思考和观察外语国家的文化,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系统地探究某个外语文化专题,

第四,阅读文学。阅读文学原本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基本内容,文化教学重新重视阅读文学,实际上是恢复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教学策略。由于文学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所以通过文学阅读,可以为学生理解外语文化提供一条捷径[6]。

主动性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质或精髓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文化情景,注意培养其成就感。现行的英语教材涉及到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文化介绍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而这种英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者知识面的拓宽和文化习得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对课本中或课本外出现的某些语言文化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习惯养成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每日60分钟晨读,每日坚持视听训练,每日模仿地道英语读音等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使学生提高听与说的水平,感受英美文化的韵味。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中学生,对教师“教”的依赖性更强。这种依赖性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就成了一种惰性。更有甚者,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思维状态,没人逼迫就不愿学习。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习得的形成。

[参考文献]

[11熊川武.理解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的结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1):4—6.

[2]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

[3]印世海.全息语言结构假设与全息英语教学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61—65.

[4]Krashe,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oondLanguageAcquisition[M].PergamonPress,1982:63-79.

篇6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信息(口头的或书面的)本身并无意义,它仅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图式理论,读者接受文字信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大脑存贮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证实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读者就产生了理解,否则就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可见,读者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图式和修辞图式外,还需要与作者有共享的内容图式。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及经验。图式的丰富与否以及是否具备调动利用相应图式的能力都会影响到阅读理解的正确判断。

二、图式理论与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关系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读者还要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在阅读中,读者在辨认、理解视觉信号输入时,无疑需要调用自己知识网络(即图式)中三个方面的知识:1.语言知识,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结构等;2.对世界的认识,有关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科技人文社会风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3.对篇章结构和文本形式的知识。这三种知识缺一不可,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阅读无从谈起。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1.“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2.“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读者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阅读材料的信息。读者的阅读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对历届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高考阅读理解题型主要有以下特点:1.阅读理解的内容选材多样化,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实际上,历届考题表明,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选材主要体现在科普常识、幽默故事、史地知识、人物传记、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等方面,尤其是科普类文章、幽默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之类的文章几乎每年都有。而史地知识和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章则相对较少。在文体方面,《考纲》要求文体要避免单一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而考题表明,高考阅读理解短文的体裁主要为记叙文和说明文,但近年来对应用文也有所重视,议论文则少有出现。2.在能力要求方面,《考纲》要求得比较全面,其中讲到要理解短文主旨大意及其细节、具体事实和抽象概念、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句段篇及其推理、推断生词含义等。但可将这些方面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既客观理解题和主观理解题。所谓客观理解题指的主要是通过阅读短文,即可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需要推理,也比较简单,这主要包括细节理解、具体事实理解、字面意思理解等。而主观理解题则指的是不能直接从短文中找到答案,需要考生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去推断作者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或根据某个事实再加上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进行恰当的推理,从而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或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生词的含义;或根据短文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等;这类题主要考察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力和深层阅读能力。其中细节理解,推断理解,文章标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推断词义是考查的重点。3.阅读量方面:就阅读量来说,包括各省市的自主命题,近几年来也都在逐年增加。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由“纲内词”所派生出来的“纲外词”不再给中文注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不影响阅读的“纯生词”――地地道道的“纲外词”也不注中文。所以读速要求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是很高,但并不包括同学们做题时思考问题,核对答案等方面的时间,所以考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影响阅读理解的瓶颈。

篇7

关键词:连接词;高中英语;写作

一、连接词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误用原因研究

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虽然连接词使用的频率较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误用、乱用情况,反映出高中学生虽然了解连接词的含义和用法,却不能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的问题。下文指出了一些症结所在,以期能找出原因,并在教学中加以重视,最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作文水平。

(一)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误解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英语教师倾向于向学生讲解语言点、语法结构;并从未来择业的角度考虑,常向学生强调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无形中淡化了写作的教学。有些教师虽然认同写作的重要性,可是他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高一、高二阶段进行专项训练,到了高三有很多练习写作的时间,写得多了,自然而然作文质量就会有所提升。他们没有意识到写作是用最有效、最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的过程。这样不仅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悖,也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全面掌握。

(二)连接词汇运用的不足与教学策略有关

传统英语教学中,中学生的英语词汇大多是“教”来的,学生先接触的是词汇的音、形、义,然后教师用演绎的方法给学生列举孤立的单句,缺乏有效的后续练习,没有让学生在语境中经常性地熟练这些词汇的用法。因此,这些词汇在学生没有将其内化以前就在“遗忘曲线”中消失,留下的仅是经过死记硬背而掌握的基本词义,这样学到的消极词汇根本就谈不上熟练运用。这样传统的词汇教学策略是漠视学生自我学习策略及其认知规律的。也就是说,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应用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连接词的误用与文化差异有关

虽然少数连接词和汉语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相似,学生容易接受并使用,但是学生也会受汉语相应连接词的干扰,从而产生负迁移,即学习者的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中国人习惯以间接和模糊的方式说话,听者或读者需要从上下文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去理解这些信息。从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是一种高情境语言,不需要太多的显性连接词语,即所谓的重“意合”,不重“形合”。汉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靠形态来表现,而是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依赖语义的配搭和语用的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汉语中各意群成分是通过内在的联系贯串在一起的,字里行间存在着隐性的逻辑关系,语法关系需要在上下文中才能得到完整的正确理解,读者要自己去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虽然没有连接词,但却通过“排比”手法使一组语句(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并列,而不需连接词的引导。相反,英语属于低情境语言,读者被假设为对话题的背景信息知道甚少,因此作者需要以清楚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给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

二、增强连接词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现在的高考类型作文,对语篇有许多主观或客观的限制,是一种半开放式的作文,会提供文章所处的语境,还会列出粗略的提纲:就某个问题或现象,列出几种看法或观点,最后要求被试者发挥想象,提出2~3点自己的看法,字数要求150字左右。所有这些都为突出连接过渡词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因为是以中文出题,所有表述都是汉语,学生就很容易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作英汉思维模式方面的对比分析,引起学生重视英语“形合”的特点。教师应尽量让学习者排除母语思维习惯对英文写作的干扰,尤其要避免学生直接把汉语思维模式移植进英文,写出一些语言形式是英文而思维模式仍然是汉语的作文。英语写作要达到熟练、流利、自然、得体,交际者就要排除文中母语思维定势的干扰,即最大限度地排除“心译”。

(二)培养学生使用连接词的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生误用连接词主要体现在省略了必要的连接词和不能恰当地使用连接词,说明中国学习者的语篇布局能力和使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不足,这也暴露出国内英语教学对语篇处理的不够重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丰富、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有关知识的输入,并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来使用连接词,培养学生通过有效地使用衔接手段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结论

英语写作教学中突出连接词的运用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篇章布局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适当的连接词。同时,连接手段与其他衔接手段综合运用,与文章内容的发展相结合,以此增强写作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规范并提高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总之,我们要鼓励学生恰当运用逻辑连接词来增强作文的连贯性,以便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阶段:不懂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指刚接触网络营销之初的时期,而这个阶段也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期。因为这是建立意识与观念的阶段。未来能在网络营销这条路上能走多高、走多远,会走多少弯路,能交多少学费,完全看这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所以建议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多去接触一些真正行业内的高手达人,多接受不同的思想与观点。

第二阶段:概念阶段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网络营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多概念已经了解,也有了宏观的意识,知道了网络营销的好处和作用,也知道了很多方法。但是这个阶段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怎么具体去做,不知道如何落地。聊城媒体宣传专家认为要打破这个阶段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企业,最重要的是多和这个行业的人去聊,多到这个行业里走走,听取一下行业内人士的意见。

第三阶段:略懂阶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已经了解和熟悉了一些具体的方法,甚至一些运气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个时候掌握的知识并不扎实,大部分只是懂一点,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大部分都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怨枉钱,所以建议大家不管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谦和的心态,多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行业内人士的意见。一个行业不可能仅仅看几篇文章,小试几次牛刀就能悟透的。

第四阶段:实践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实践工作越来越多,通过实践,掌握到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多。但是其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初级,用的也不够好。这个阶段最常犯的一个观念性错误就是以为某个方法就是网络营销的全部。如果谁有这样的认知误区,建议先给自己系统普及一下理论知识。

第五阶段:小成阶段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学习和摸索,掌握的方法越来越多,做的也越来越好了。甚至在一些具体方法的应用上,已经是专家级的人物了。这个阶段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网络推广就是网络营销,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误区二是以为自己掌握的方法就是全部,感觉已经可以笑傲江湖,然后抱着那几种方法不放,停步不前。建议处在这个阶段的朋友,多和其它高手达人交流,多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流。即使自己已经在某种方法或是领域上取得成功了,但是也多听听别人不同的成功经验,即使他的方法和你的是完全相悖的。

第六阶段:瓶颈阶段

如果前五阶段都顺利的走过来,那证明其方法和意识掌握的都差不多了,甚至不少都在业内很有知名度了。而这个阶段最容易遇到的困惑就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掌握了,但是整体水平却就是上不去。感觉自己好像还差点什么,但是就是找不到到底差在哪儿。其实这个时候缺乏的是系统性和策略性。当实践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静下心为去总结,然后把实践过的东西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然后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篇9

学习外语一般是在本民族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起步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本民族语言知识技能的影响。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包括我们所处的地区学校,至今依然是进入初中才正式开始英语教学。毋庸置疑,利用汉语不失为英语教学及检查的一种手段。但是步入少年期的初中生已经形成了言语学习定势,这种心理倾向性有时有助于学习英语,有时则会妨碍英语学习。因此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并克服其干扰就成为初级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核心而现实的问题。下面就语言三要素的教与学展开探讨。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初级阶段的重要内容 。初中生刚接触英语,自然按汉语习惯去听,去发英语语音,而汉语中的因素与英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学者一时难以分化。

诚然,弄清每一因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语音教学的光明大道,但若能借助英汉比较,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转移汉语经验,排除汉语干扰,其收效将更佳。比如教学英语辅音/b/、/p/、/m/、/f/、/d/、/t/、/n/、/l/、/g/、/k/、/h/可以将其与汉语拼音的声母b、p、m、f、d、t、n、l、g、k、h逐一比较,我们首先会发现每对之间存在送气程度的清浊等差异,进一步分析即把汉语字母去掉其所蕴含的韵母成分之后,我们便不难悟出每对之间的发音相似性。总之,只有在教学中经过比较,促使分化,学生才能将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知觉和复现英语语音。当然,语音教学不能全靠专门的发音教学,要培养熟巧的发音习惯还有赖于日常的听说朗读练习,至于语调更当如此。在句型中教学英语,使专门的语音训练与日常的听说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这是语音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初级阶段的又一重要内容。词汇教学的目的在于把词汇变成有意义的视听觉刺激,就是使之与一定的概念联系起来。英语词语与汉语词所代表的意义范围有时吻合,这类单词学生借助对应关系可轻松掌握。例如"blackboard"="黑板";但两种词汇毕竟不是同一概念体系下的不同物质外壳,而是代表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体系,所以二者不一致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所代表的概念包含了英语中几个词的词义,例如:"说"="say"+"speak"+"tell",这种形成系列的英语最令学生头疼;有的则是英语中一个词的含义囊括了汉语中几个词的含义,掌握这种英语单词看似容易实则也够棘手。因为两者中的同义词、反义词、转义及其褒贬用法等存在差异,我们用汉语的概念体系去接纳英语语词,势必曲解英语词义。初级教学阶段适当地用汉语来诠释理解英语词义未尝不可,关键在于能否逐步架构不同于汉语的概念体系。当然,过多地使用汉语容易使学生养成翻译的习惯,妨碍用英语直接思维和交际这一技能的形成。但配合使用直观手段,尽量利用构词法知识,同义词反义词知识以及特定语境,在和汉语体系的系统比较中进行词汇教学,恰恰有利于我国学龄中期的学生尽早回归英语语言体系。几乎完全跳出汉语语圈从根本上摆脱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干扰,对于初中才起步的英语教学而言,只能也必须是奋斗目标。

三、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也是初级阶段不可欠缺的环节。语法作为语言结构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而已经为初中生牢固掌握了的汉语语法知识技能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必然同样甚至更为显著地起着双重作用。与汉语相同的语法概念和结构形成,学生进行经验转移,教学自然相对轻松,不过也容易导致机械地用汉语语法硬套英语语法的教条主义错误,从而影响英语语法特点的掌握。至于与汉语迥然有异的语法概念及其结构形成显然有着特别强大的干扰效应。

篇10

[论文摘要] 英语介词在英语中是虚词,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重要韧带之一。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因此有的学者把英语称为“介词的语言”。本文就英文中介词应用常出现的几种用法进行说明,为英语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但介词的种类繁多,用法复杂,一个介词还往往有多种意义,本文将从介词具有动词的的特点,介词的构成等几个方面,剖析其用法,希望能为英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其用法有益。

一、英语介词的双重作用

由于英语使用名词—尤其是由动词转化过来的名词—的机会较多,而名词与名词之间常常需要介词连接,故英语中使用介词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美国着名语言学家Curme统计,英语介词有280个之多,英语的介词构成分为四类,包括简单介词(如in,at,to by,等)、合成介词(如onto,outside,without等)、双重介词(如along by,in between等)以及成语介词(如apart from,in front of,on behalf of等。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简单介词 at,by,in,for,of,on,to,from和with。据有的学者统计,这9个介词的使用率占所有介词的92%。与英语相比,现代汉语中介词的数量不多,只有约30个,且多数是从动词转变而来的。很多介词具有动词和介词的双重作用,而动词的特点又更突出一些。因此,在英译汉时碰到介词短语的翻译往往要将介词翻译成汉语里的动词。

二、英语介词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介词在英文的灵活性

余光中曾说: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在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look after,take in 皆是。介词片语(prepositional phrase)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said in 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片语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因此,在英译汉时碰到介词短语的翻译往往要将介词翻译成汉语里的动词。

(二)介词在英文中实用性

1.英语中表示地点、方位或有动态延伸意义的介词可以用来表示汉语中的动作、行为,说明在该地点的动作或状态特征

我们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Our children are at the same school.

我非常了解他,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I know him quite well,for we are in the same office.我发现他在图书馆里看书。I found him at his books in the library.

He is serving life sentences for the murder. 他杀了人,被判死刑。

2.英文中起定语或状语作用的介词短语表达汉语中的动词含义。从语义角度上说,我们可以把介词后面的名词看成是介词的宾语,从而体现介词的动态含义

I’ve never set great store by the ring on my finger,nor the necklace round my neck,nor the refrigerator and the color TV set in my home.

对于我手上戴的戒指,颈上挂的项链乃至于家里摆设的冰箱、彩电,我从来都不怎么重视。

Since we are through with the customs formalities,shall we go to the hotel?现在办完了海关手续,我们去旅馆吧

Through the forest,they found the small village. 穿过森林,他们找到了那个小村庄。

What are they after,fame or position?他们在追求什么,名誉还是地位?

3.英语动词+表示目的、方向的词短语常用来表达汉语连动式结构

他邀请我去他家吃午饭。He invited me to his house for lunch.

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参加这次会议。We warmly welcome you to the meeting.

下了班老张骑上自行车直奔菜市场。Lao Zhang hurried to the market by bike after work.

4.be+具有比较含义的介词结构,常用来充当汉语中的谓语结构或其他动词结构,表达比较的含义

数学比班上其他同学学得好。I am abo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in mathematics.

这我理解不了。It is beyond me.

我智力比不上他。I am below him in intelligence.

和他争论简直有辱我们的身份。It’s beneath us to argue with this ugly dirty devil.

加拿大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Canada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next only to the US.

他无权签合同.It i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the contract.

5.be+介词固定词组可表示汉语动词结构,充当谓语动词

Dorothy’s clothes are always in good taste.多罗西的穿着总是很有品味。

注意恶狗伤人!Be on guard against dogs!

我们是黔驴技穷了。We are at the end of wit.

6.with(without)+ 宾语 + 宾语补足语,可进行状态描写

He remained silent with his head down all the time.他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

The master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room,with th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and a book,in his hand.老师胳膊下夹一个铁戒尺,手里拿着书,在教室里踱来踱去。

三、灵活应用英语介词对翻译的重要意义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且还是一门技能,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英语介词的特点、构成,搭配用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翻译技巧和写作水平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准确地理解英语介词,更加熟练地使用英语介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把英语语法课中的介词作为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刘宁.英语介词“By”的用法研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