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堂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画龙点晴式
鲁迅先生最擅长抓住人物的眼睛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见“点晴”之妙用。教学中的画龙点晴是指对文章结尾作提升、张扬式的诠释,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归纳知识的结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脉络了解得更加清晰,起到突出主题、升华认识的作用。如《落花生》中讲:“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礼赞落花生外表丑而内在美的高贵品格,道出了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实际、默默奉献,从来不夸耀自己。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主题。教学时,教师可紧扣这一中心,在学生初步理解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埋在地里”等特点的基础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谈花生的宗旨是为了论人生,是教育“我们”要做花生式的人。以此为契机,总结全文,让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哲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抛砖引玉式
如果说“画龙点晴”是对教学高度的升华和追求,那么抛砖引玉则是向深度的挖掘与探究,教师在教学结尾时引导学生理解己知和新知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找出其不同的本质或特点,探究其规律,以起到准确、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如在设计《少年闰土》的课堂小结时,我以“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我”和“经常的朋友”像井底之蛙,见识少,知识面狭隘,说明作者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一个追求自由解放、渴望光明的激进革命者,也隐含着作者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进而使学生明白此句中的“院子”、“高墙”己不是表面意义,而是封建礼教、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代名词。学生很容易对封建社会产生憎恨之情,从而加深对闰土给“我”讲述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理解,真正体会出“我”对闰土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三、潜移默化式
潜移默化是指在课堂教学即将强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己知探求未知的一种结尾方式。 如执教《古井》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突破中心段落,讨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古井的,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怎样从“提供泉水”、“陶冶品格”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古井的。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讨论,最终领悟出古井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品质。教学于此,我并未结题,而是话锋一转,饱含激情地赞扬无私奉献的乡亲们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对于老人多么像一口古井,战争年代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今生活即使有困难,也不连累在外地教学的女儿,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先人后己、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作者写古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写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净化了思想。
四、言尽而意无穷式
篇2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教师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课堂小结的实施。课堂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亦或暗淡亦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对学生而言,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概括、理顺重点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还可以承上启下,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科学掌握课堂小结的方法
要实施好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提高课堂小结的效率,任课教师做到科学、灵活选择运用课堂小结的方法是关键。语文教学课堂小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小结方法有知识梳理归纳法、拓展迁移法、练习巩固法、悬念激趣法、诵读法、评述法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同时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科学灵活选用课堂小结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小结的效率。
三、认真备课,充分预设,优化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挥其价值,课前的精心设计是基础。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课堂小结作为重要的一环加以设计,并抓好落实。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的设计,但对课堂小结的设计都不够重视,往往课堂小结设计是最为简略的,没有具体的内容、方法方式和时间分配,只是简简单单的写几个字“课堂小结”,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课堂小结的随意性很大,课堂小结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预设,精心设计,优化课堂小结。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深入到教学中的情况,设计好小结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并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知识要领,突出重、难点,明确注意事项,从而真正发挥课堂小结的功能。
四、课堂小结应具备的基本特性
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小结应具备针对性、引导性、概括性、趣味性等基本特性。首先,课堂小结必须要围绕着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同时必须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做到因人而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注意潜心钻研教材教法,有的放矢。其次,要充分体现出引导作用,导“思”、导“言”、导“法”、导“情”。绝不可一句“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等简单进行课堂小结。第三,在短短一节课里,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实施了多项教学活动,探究学习方法。此时在课的最后,一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课堂小结,利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最后,要体现趣味性。有趣的小结,既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放松,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动机,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3
一、课前准备“细”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上下工夫。首先,细心研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智力、认知、学习习惯等差异,并在课堂环境中充分利用这一差异,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各有所获。据此,我以为,以下细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关注的“落脚点”: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其次,在学生初步接触文章之时,也要有要求、有目的地让学生去初步把握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三方面预习课文,做到认字解词、积累优美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课内积累“细”
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学习语言文字重点在于积累,关键在于语言的欣赏,也就是说,语文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讲会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简单的读一读、记一记,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能力。
如有教师在教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通过以下细节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细节一:分析“飘飘悠悠、顶天立地、层层叠叠、九百多级;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止步、半途而返;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炯炯有神、朗声大笑”十二个四字词语。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语,然后将词语分为三类,得出山险、游客累、扫路老人乐的特点。细节二:扫路老人的乐与游客的累形成了对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游人与老人的句子,学生明白了写游人累是为了反衬扫路老人的乐——乐山、乐水、乐过程、乐自然美。细节三:写一写想对扫路人说的话。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细节引导是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引导,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符合情境要求的引导,而不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的。
三、课中运用“细”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隐含着文本与学生的生长点。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及时地去捕捉与挖掘。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一路花香》一课,在品读了“烂水罐和挑水人”的对话后,教师结合他们谈话的内容,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切入点,提炼形成了一个辩论话题:“挑水人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教师让学生各站在两个角色的立场,形成辩论的双方:破水罐——觉得挑水人没有必要把水洒一路;挑水人——觉得应该洒下一路水,种下一路花香。学生内心潜藏的两种观点被有效地激活了,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的心中,并展示出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冥想:“好水罐听到他们的对话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随后,教师作出小结,升华情感,“一路花香”的深刻含义就得到了更完满的诠释。
四、课后拓展“细”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在感受美的同时,还能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种美的享受,那种美的情感阅历,就如小草沐浴在细雨如丝的春风中一样。学生在享受文本塑造出的美的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向更深处发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些严肃而又不是唾手可得的问题: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然……把学生的美的情感引入学生灵魂的更高层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更高目标。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长城》时,我设计了以下细节。细节一: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中探索修建长城的艰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艰难。细节二:介绍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练笔,介绍某一处景观,与大家分享,最后与课文对比,总结写法。《长城》中所描写的景观是大气磅礴的,但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之中,还能体会到《长城》不仅写出了大气磅礴,更写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在修建长城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学生内心一种对祖国,对美好明天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并由此引申为一种普遍需要的爱与感恩的良知。这也是拓展阅读的目的所在。
篇4
一、“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的具体内涵
(一)“四步”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探究生成”、“检测巩固”。
(二)“八阶”是指在“四步”中各分两个阶段。
1.“自主学习”分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学案。课中学生根据预习学案中的难点,自主学习探究。
2.“交流展示”分展示和搜集两个阶段。学生以板演或用展示台展示的形式,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作交流展示。学习小组内的学科组长、学课老师收集两方面信息,即自学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提供依据。
3.“探究生成”分学生讨论探究阶段和教师点拨升华阶段。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点评修正,得出正确答案。老师点拨升华,归纳方法规律。
4.“检测巩固”分当堂检测和课后巩固提高两个阶段。当堂达标检测,总结归纳,反刍消化,清理过关。课后布置训练案,自查自纠,巩固提高。
二、“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
“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自主性、探究性、多元性。“自主性”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性”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多角度地探究问题,从而构建出对各种问题的典型见解。“多元性”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多种独特体验。这三种核心理念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根本思想。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评价标准。
三、“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应用
为了检验“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的可行性,笔者就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定向信息筛选题答题思路——回顾教材<李将军列传>”展开实践研究。下面是笔者展开实践研究的步骤。
(一)制订导学案
针对“四步八阶”高效课堂模式,笔者所拟制的导学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预习案,第二部分是课堂学案。在课前预习案中,笔者设计实词解释和重要句子翻译两个题目帮助学生回顾课文文言知识点。然后,笔者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读文章填表格,了解传主李广做了什么事,事情的结果如何,体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在课堂学案中,笔者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主学习检测。在该部分,笔者设计了一道结合课文内容的定向信息筛选题(此题是江苏高考题)。第二部分是考点阐释和真题演练《伯父墓表》(2012江苏高考题)。第三部分是对点直练:根据《李将军列传》一文设计的四个定向信息筛选题。第四部分是课堂小结和作业设计。
(二)课前发放导学案并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课前预习案”,然后参照课文内容自查自纠,标出疑难部分,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古代汉语字典》,疏通《伯父墓表》一文,并标出疑难句子。
课前预习题如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罢:汉军罢,弗能追( )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3.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三)“四步八阶”课堂模式演练
1.自主学习
在课堂前十五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小组(4个人一组)自主讨论学习。讨论的内容是“课前预习案”中的表格和《伯父墓表》一文中疑难的句子。完成自主检测题和《伯父墓表》下面的表格题和定向信息筛选题。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仁爱”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 ③ ④
B.① ⑤ ⑥
C.② ④ ⑤
D.② ④ ⑥
阅读《伯父墓表》,整体感知: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2.交流展示
由各小组组长交流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让各组组长把本组经过讨论后的成果放在大屏下展示,其他学习小组认真观看、比对,最后发现问题集中在对《伯父墓表》一文中主人公形象的把握上。展示完毕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个小组典型答案归纳如下:
3.探究生成
探究活动一:文言文定向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思路
教师点拨:通过抓住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活动开展:学生研读文章,抓住人物主要事件,最终得出苏涣在“鄙视王蒙为人”事件中表现出正直品质,在处理“夏人犯边,府市民马以益骑士”一事中表现出爱民的特点,在“礼遇鲜于侁”一事中表现出礼贤下士的特点。
教师展示修正后的表格,并让学生就表格内容讨论下面题目的答案。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学生根据上面的表格内容,排除②④,准确选出答案D。
归纳生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思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何人何时何事表现人物何特点等要素。其次学生把题支中的信息还原到各个事件中,然后一一对照即可找出相关信息,选出答案。
探究活动二:定向信息筛选题的题干设计、题支信息设置以及选项的特点。
教师点拨:认真观察比较近三年高考题在题干设计、题支信息设置以及选项上的不同点。
活动开展:
老师在大屏上展示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信息筛选题。
(题目略)
归纳生成:近三年高考信息筛选题题干中的信息指向可以是一个(例如2010年和2012年)也可以是两个(2009年和2011年)。题支信息一共有六个,都是文章原句,都是选自主要事件中。其中有三个是与题干无关的信息。
4.检测巩固
在学生掌握了定向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后,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巩固题。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各组成果,最后通过同学们和老师的共同点评,形成一致意见。检测巩固题如下: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广“勇于当敌”的一组是
①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③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④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⑤善骑射,杀首虏多 ⑥奔射杀胡白马将
A.① ③ ⑥
B.① ② ⑥
C.② ④ ⑤
D.② ④ ⑥
…… ……
探究活动三:信息筛选题常见的信息设置误区
教师点拨:认真分析每个错误题支,归纳错误类型。
活动开展:学生完成检测巩固后,认真分析每个错误题支,讨论探究后归纳错误类型。
归纳生成:信息筛选题常见的信息设置误区:①是非其人。例如“巩固检测”中第一题的第六个信息。②是非其事。例如2012年高考题中的第二、第四两个信息。③是非其时。例如2012年高考题中的第一个信息。
篇5
【摘 要】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关系密切,关注细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关注细节;提高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教师由以前的“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各种教学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细节、活动开展浮于表面、课堂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的教学措施,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必然存在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因此,只有深刻领会相关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安排,以帮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及学生的学习任务。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期望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我们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但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目标设计大而空洞、不具体的现象。比如听力的教学目标设计,有的老师就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为教学目标,没有进行细化处理。细化处理就是将课程目标分散到每一节课的具体的目标上。比如听力训练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听力材料中听取
关键词 ,还是学会如何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是学会根据问题从听力材料中捕捉相关的信息,还是学会如何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些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应该具体化。
2.分清行为主体
通常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都会用“本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或“本课主要教会学生……”的字眼。“培养”、“教”是用来描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描述行为主体的时候,应该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
课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数个细节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1.注重课堂“导入”
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赶时间,老师在学生还没有任何准备或感知的情况下就开始讲授新知识,直步主题,学生有时感觉非常唐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导入”活动,有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从上一堂课的延续思维中唤醒,从而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导入”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已会的、与课堂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基于学情,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或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设计合理的板书
板书是教案的缩影,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板书往往被忽视,常常可见到随意板书、书写杂乱无序的现象,这会使学生感觉单调无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美观的板书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如在讲授牛津教材Reading板块时,对于冗长的课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但如果老师将每段的大意或
关键词 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必定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板书的内容要精练,不宜繁多,要利于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重点、难点。
三、关注师生交流的细节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是老师与学生的知识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的过程。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交流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要能领会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这些学生课堂表现更为积极,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会更佳。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因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可能会变得消极,甚至厌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所以,上课时,老师可以通过不同语气、眼神、手势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特别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或鼓励,课后多与他们进行接触或在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等,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倾听学生的表达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主体地位的增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教师倾听学生,应试图从学生不成熟的、甚至幼稚的见解中捕捉学生的“亮点”,肯定那些体现学生灵感和智慧的见解,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语文是很强调基础和知识储备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基础还不够牢靠,知识储备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中的逻辑,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小学语文引入信息技术的优势
1.1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有趣,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不能够以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就很容易使学生走神,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配合生活的画面、声音、视频,课堂氛围就能够得到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小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只有活灵活现地形象教学,才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够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例如,在讲解朗诵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录音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录音与标准的录音相比较,展示出抑扬顿挫的差别,这种生动的展示,能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1.2 ;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语文学习,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有负担心理,就说明不喜欢,如果喜欢的话,不仅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还会觉得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会变学习的负担为快乐,使学生从心理上不抵触了,也就不会觉得有压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也是对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减轻。例如,教师在教授《唐诗三百首》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像,能够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唐诗中的意境和景象,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3 ;使学习过程充满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良性互动。例如,通过视频播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唐诗和宋词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这些形象化、生动性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在课余,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这种方式,既方便了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
2 ;小学语文引入信息技术的措施
2.1 ;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尤其是鼓励一些老教师。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很多老教师使用多媒体还不够熟练。因此,要在教师中开展多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多媒体应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学校需要建立多媒体资源库,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统一的视频库或课件库,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视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2.2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搜索技术
小学生往往有着极强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搜索技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学会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例如,在语文应用问题的解决上,要把语文问题和实际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这对小学生来说可能相对较困难,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能够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创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
网络时代带给人最大的便利就是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因此要建构一个学生和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通过邮件、即时通讯等方式,方便学生和教师的联系,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教师,也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辅导和帮助。除了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联系,互通信息,以此来共同做好学生的辅导教育。
3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与学习方式都变得多样化,而且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感觉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因此,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和教学层面的革新,进一步借助信息技术来搞活小学语文课堂,使信息技术变为一种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华盛.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8).
[2]李会明.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J].现当代教育科学,2011(09).
篇7
关键词: 心理效应 语文教学 提问设计
语文课堂提问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试图引出学生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包括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各种方法再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要使教学真正循循善诱,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好的“诱饵”,从而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结论转化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及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1.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的事实,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注意转化。人的思考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专题或概念上,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促使多数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2.启迪思维,培养智力。
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拓展思考角度,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定势。
3.及时反馈,调节进程。
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师生可以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整教和学的行为。
4.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
二、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问题设计是有效实现问题对话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设计的问题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问题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法。问题带有启发性,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拓展思考的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解读,使得学生的思考与对文本的理解进入更深层次。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
3.序列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才能有效实现问题设计的价值。
4.艺术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创设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巧借心理效应助力语文课堂提问设计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某些特殊的心理反应的效果。虽说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但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它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课堂是学科教师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为此,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则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碰撞效应,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两个以上物体相撞,由于力的作用,留下了痕迹,这种碰撞越激烈,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同理,两个或几个人对某一事物或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都对这一事物或观点的了解和印象更全面、更深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效应”。“碰撞效应”在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教师在教《社戏》时,在上课伊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社戏》这篇课文,题目讲的是戏,可开头和结尾有不少段落写的却是其他事,这叫文不对题。我想题目应该改一下,你们看行吗?”老师表现出一副很自信、很坚定的样子。这一问使每一个学生都紧皱眉头,纷纷摇头表示怀疑。于是学生打开书,认真全面地阅读课文,片刻后便争论起来:“鲁迅这位大作家会把题目写错吗?这难道是他的败笔?这书中的其他事与社戏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但观点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大家肯定地说:“《社戏》这个题目不用改,原因是开头和结尾有些段落虽然不是写社戏,但对社戏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至此,学生疑惑释然,个个神采飞扬,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老师巧妙地用了一个反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运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它使学生知识更丰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受到训练。争论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即师生的碰撞、生生的碰撞、语言的碰撞、思想的碰撞、心灵的碰撞。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
2.门槛效应,以旧带新。
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一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授予学生知识应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地授予,跨台阶地授予,学生就会很难接受。
教学《守财奴》时,我这样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莫泊桑的哪篇作品?”学生齐声回答:《我的叔叔于勒》。我接着问:“大家回忆一下,于勒哥哥一家人开始时是那么热烈盼望于勒回来,后来为什么又像躲瘟神一样避开他呢?”……确如学生所说,资产阶级揭开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有勇气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又一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
这样的两个提问使学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文章,认识到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不仅使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而且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理解了小说的主旨,提高了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这种导入既可以营造特定氛围,又可以从内容上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3.鲇鱼效应,激起课堂活力。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能避免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鲶鱼效应”。利用“鲶鱼效应”设计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阻止负迁移效应的发生。
例如,我在讲授鲁迅《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心理、神态和行动的对比;又如,同样是写父亲,《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取材方面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好处?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视野日益开阔,另一方面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提出有思想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推理,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求取真知。
总而言之,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效应以促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是一门艺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现有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与教学形式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它不但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教师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多了解心理现象、心理规律,认识“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趋利避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优化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肖玉珍.引起兴趣,启发思维,诱发思考[J].广州技工教育,2009.
[3]刘科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4]管德志.对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2.
篇8
关键词:质疑 解疑 “等待” 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80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这句话令人很受启发,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正需要这种理念。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互相交流就会有几十个“苹果”、几十种思想。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笔者以为要达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对教材要敢于质疑。只有你向学生提出了疑问,才会看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想到用怎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思考。不要太担心学生的能力,总认为他们会回答不上来,就不敢放手去设计问题。
第二,教师质疑要恰当。当然,只迈出“敢”这一步是不够的。还得会设计,这就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看到课题就可以质疑: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随着课文的深层问题接踵而至:“四十年后,德国变的是什么?”“美丽为什么没变?”学生在问题之后就会明白德国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后再回到课题“自己的花为什么让别人看?”课文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但这还仅只是质疑,关键需要解疑
第三,引导学生解疑。如何才能让学生都参与解疑,让一个苹果变成几十个苹果,让几十人的见解升华为正确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有耐心,学会“等待”。有些教师总在提出要求后,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遍地春笋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而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大发雷霆:“你们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紧接着包办代替,直呼出答案。还谆谆教导:“以后可不能这样。”教育家魏书生就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又有些教师或者只让几个优等生以“以点带面”,这就只能看到那常开的几朵“昙花”,而看不到朵朵“昙花”开。
学会“等待”,首先需要信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任是相互的,教师既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又要让学生信任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又不是一朝一夕某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长时间与学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相信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优点。眼睛不要只盯着那些学习成绩好的,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课堂不是几个优等生的课堂。学会信任更要让学生信任老师。教师自己榜样示范,和蔼亲切的态度、时时默许的目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信任老师,从心理上不惧怕答错后老师的“狂风暴雨”。在十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曾在课堂上经常为学生的不积极发言而烦恼。直到有一次,在课堂上听到一个学生小声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他回答的真好!”笔者从心里这样说。循着声音用目光搜索到了他――那个让我吃惊的学生。“你为什么不举手回答呢?”一阵短暂沉默,他怯怯懦懦地站了起来,吞吞吐吐地说道:“我……说错了您要批评的。”直到此时笔者才幡然醒悟――自己在学生心中失去了信任。
学会“等待”和“等待”时的引导。不学会语言和目光的引导,“等待”就会变成永久的沉默。语言与目光两者又必须做到有机结合。当问题提出后目光必须快速扫视全班同学,看他们的表情,用语言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记得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之死,谁之过?”通过目光扫视,学生茫然了。笔者便加入了引导:是他父亲吗?是那个小男孩吗?是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吗……学生继而活跃了,我看到了一朵一朵的“昙花”,像雨后春笋般“开了”。它们不在是“一现”,而是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这儿“一现”,那儿“一现”,正像著名作家萧伯纳的“苹果说”。将这些思想一归纳,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从而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效果。
学会“等待”还要学会鼓励。“你行”、“你可以的”、“你说的真好”、“你还会说的更好”……简单的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不仅这样,也要让学生学会互相鼓励:“他说的值得我学习”、“他启发了我”……这样既是鼓励,又让学生学会了欣赏他人,取长补短,而不是只会说“他说错了”、“他又错了”……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只学会了“挑刺”。
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认真倾听不仅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更需要梳理学生的回答哪些是有用的,有哪些亮点。不光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之间也要学会倾听。这样你可以吸收我的理解我可以吸收你的理解,一个问题当听到多种不同理解时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见解了。
教学就是不断质疑,不断解疑的过程。身为教师,只要你会质疑,在解疑中耐心引导、认真倾听,教学之光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开松.预设、沟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9).
[2]谭仕政,宋刚.直面误区,走向“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J].今日教育,2008,(3).
[3]袁明明.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5).
[4]侯敏惠.调控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54).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维诵读;静思默想;情境表演;仿照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55-01
Z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既需要学生静谧的思维心境,又需要动态的思维生成。因而,动静结合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多维诵读,为意境感知铺设路径
读是语文学习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易懂、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文章,其通俗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极佳的阅读教学资源。只有反复朗读这些美文,文本内容所蕴藏的意味才能得到释放,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慢慢流淌,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语汇的积累。如苏教版第二册“识字1”中出现的几组词串: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这些简单的词语,紧扣学生的认知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呈现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提到的事物,让学生说说这些事物在他们脑海中的样子。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感知经验被有效激发出来:有的说春风轻柔,吹在脸上很舒服;有的说桃花红里带着白,还带着甜味。教师顺势引导:“春天来了,我们一起来到河边……草地上( );一阵春风吹来,柳树(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而恬静的情境,让学生们漫步其中,春意盎然的意境慢慢地散发开来。
二、静思默想,为思维历练开掘通道
学习是一个静心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抛开外在的干扰,才能调动记忆深处的经验表象,感知新的事物。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静思空间,帮助学生建立深层次的学习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如《这儿真好》一文讲述了小熊在白云的帮助下种树,不仅将一座荒岛变成了美丽的小岛,还结交了好朋友,使小岛充满了欢乐。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荒岛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将文中的答案画出来。就在默读课文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又提出问题:“朋友们来到岛上,小熊高兴极了。想象一下他高兴的样子,说说他们在岛上都做了些什么?”在教师提问的引领下,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的画笔,描述了一幅幅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小岛景象。课堂教学中活跃的氛围固然重要,但必要的静思默想也不可或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排除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自由想象,从而实现自我突破,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
三、情境表演,为品析词句架设桥梁
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角色表演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既直观形象,又能参与其中,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角色表演不仅承载着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还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历练表达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切不可为了表演而表演,忽略了品味文字、理解内容、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等重要价值资源的融入。如教学《小鹰学飞》一文中小鹰第三次学飞的具体描写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小鹰“鼓起劲,拼命向上飞”的情形。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观看插图,想象小鹰是怎么飞的。学生们在反复揣摩后,陆续举起小手。一开始,学生们并没有完全放开,两只手臂只上下扇了几下。教师鼓励学生:“还有谁可以表演得更出色?”随后,选出谁表演得最像小鹰。学生在反复阅读,用心揣摩后终于明白:“拼命向上飞”必须用力扇动翅膀,而且扇动的幅度要很大。最后,学生再次表演,展现了小鹰努力挣脱束缚,向上飞翔的状态,从中品味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角色表演的方式,促使学生目视、口诵、心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历练了语言文字的描述,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四、仿照练笔,为高效输出创设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在深入实践过程中进行语用训练。例如,在教学《要好好学字》中有一段对两个小八路的描写,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感知的基础上,出示了这样两个仿写练习:其一,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 ),他( );另一个叫( ),他( )。其二,我的好朋友,她( )。括号中可以是对朋友名字、身高、相貌、兴趣等方面的描述。在这两个案例中,第一个训练旨在紧扣人物特点来介绍,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明确目标,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放开叙述,历练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而在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则相应提高了要求,但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的,参与的热情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基于文本特点的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不应该是完全静谧的,也不应该是完全动态的,而是要在动静结合中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深处迈进。动静结合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性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合理解读文本,有效解读文本内涵
挖掘文本特质,立足课文的言语特点展开教学,目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扎根于读,指向于写,读写结合,也已成为课堂比较普遍的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时候,老师所挖掘出来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难以下笔,我们的教学有"拔苗助长"之嫌。这当然不是教学理念出现了问题,而是在解读文本、确立读写结合训练点时出现了偏差。如何确立更为合理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呢?通过实践发现:言语训练点,只有与学生的言语积累产生必要的联系,与学生的言语发展的方向一致,对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时,它才真正是有价值的。否则,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美丽而难以追求。这就特别强调我们在解读文本,寻找文本特质时,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情感需要,不能一厢情愿要"教给他们点什么"。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因为历史的久远,文字的简洁,要想让三年级的学生诵读、背诵都不成问题,可要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文字的精彩,情感的真挚却很难。因此在学习诗文之前,我们就要充当编者,引领学生去充分了解诗人的性情,生存状态等相关背景,并以"如果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甚至还会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因为之前背景的铺垫,渐渐地,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按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从而和作者一样,发出最真实的感叹:秋景也有绚丽夺目的一面。张继看到的秋色自然是落寞的......所谓情景交融,原来是这么回事!有了感情,景色才更美;有了感情,景色才更入人心。因为角色扮演,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喜诗人之喜,悲诗人所悲;尤其知道了,原来景色也是有情的,从而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同时,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个"愁",一个"独"完全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真是妙不可言,神奇无比。
二、引进生活之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时候,或许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因,我们的语文课堂存在着"窄化"的趋向。把教材当作全部,利用宝贵的时间条分缕析,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深的厌倦。因此拓宽课堂广度,引进生活之源,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假设"(情境)中愿学、爱学,成为了当务之急。
《军神》这篇课文讲述了不用麻醉进行眼部手术的故事,歌颂了他顽强的意志品质。对课文第四小节(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我们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感悟:
(1)初步感知谈体会。在出示这一小节后,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这时学生亦能从"一声不吭"、"紧紧"、"汗如雨下"等词语中,初步感受到此时正承受着剧烈的疼痛。学生普遍知道,进行如此大的手术竟然不用麻醉真是难以想象。不过,对于学生而言,这还只是"他人之痛"。
(2)入情入境,引领学生想象。接着,引导学生交流交流自己曾经受伤(划破了、磕肿了、流血了等等)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学生肯定有,而且印象比较深刻。师:是啊,切肤之痛,骨肉连心,怎会不疼呢?可你知道吗?手术可是在不用麻醉的情况下,将眼眶里的腐肉及新长的息肉一刀一刀挖去,这又是怎样的疼痛呢!此时此刻,你看到手术台上的了吗?生1:我看到眉头紧锁,紧紧地咬着牙。生2:是的,他的嘴唇一定被咬破了。生3:我看到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绷得紧紧的。生4:我好像看到脖子上、手臂上的筋都快爆了。(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更详实的资料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再想象手术台上的样子,更真切、更细致地感受其承受的苦痛,坚强乐观、无所畏惧的人物形象便逐渐形成。
三.整体解读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以什么样的目光迎接走进教室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度。当老师总是呈现给学生一成不变的课堂时,学生那蓬勃的生命力必然会在压抑、刻板中沉闷。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总会给课堂必要的"微波",让教学变得"曲折"起来。老师要整体解读教材,强调在解读过程中"蕴变化之妙"。这就是说,通盘思考一个单元的教学,适当变化教学的顺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至学习内容,从而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