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范文

时间:2023-04-11 04: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郦道元三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郦道元三峡

篇1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白板笔

学习目标的确定及评价任务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资源与建议

(1)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拓展资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学习目标

(1)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评价任务

《同步解析》第10课

重点

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难点

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一、趣引三峡

师:(PPT放一张10元人民币封面)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

生:三峡

PPT展示余秋雨的《三峡》引出课文: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余秋雨《三峡》

师: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三峡、描写山水美景的美好诗词、文章,明朝文学家张岱说:“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师:张岱认为郦道元是描写纪录山水最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正好是郦道元的三峡。昨天我们第一课时只是梳理了文中字词句的意思,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上郦道元是如何描写三峡的,他笔下的三峡到底有多美。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二、理清层次

师:我们先看“三峡”中的峡,峡的本义:两山夹水处。有峡的地方一般有山有水。因此,课文主要是写三峡的山和水。

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水的呢?

生:季节。

师:第一段有具体的季节吗?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明确: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的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水是峡的筋骨,所以2、3段重点写水;最后一段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拍摄“山水短视频”

假如郦道元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短视频达人,喜欢用镜头记录美景。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将《三峡》这篇文章用视频拍摄出来呢?

既然要拍摄视频,第一步肯定是确定拍摄对象。

(一)确定拍摄对象

1、师:对象有哪些?

明确:我们刚才梳理的结构中,每段写的内容。

2、师:时间有哪些?

明确:每段对应的季节

3、学生自行思考1分钟,举手发言。

4、教师引导。

明确:

(二)明确拍摄方法

师:确定拍摄对象和时间后,接下来我们要明确拍摄方法,也就对应文章写景的手法。

1、学生分小组自行完成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引导。

【拍摄提示——视角:俯拍/仰拍/】

明确:

(三)展现景物特点

师:通过这些拍摄方法,我们能拍出对象的什么特点呢?

(四)优化拍摄顺序

师:郦道元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明确: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的迅疾,与第1段一脉相承,因为有这样的山势,所以水流特别的湍急;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将春冬合为一体描绘,所以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天,逐渐沉静,文脉转缓。

(五)根据我们已经拍摄的4个山水短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其中一个场景吗?

1、师举例:至于深秋时节,峡中清冷肃穆,风萧林寒。猿猴在峭壁叠嶂间攀缘,似也耐不住这凄凉,时时引吭长啸,悲鸣不已。怪不得渔人在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唉,当郦道元只身一人,独立于船头猎猎风中,念及漂泊辛酸、人生沧桑之时,想必也会天涯孤旅青衫湿吧?

2、学生自行思考3分钟。

3、举手分享自己的描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

这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结束语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三峡是美景,也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相信同学们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拿出纸写下你的体会,课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解析》第10课。

2、写一段“三峡风光”解说词,150字左右。

3、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高俊

夏:迅疾

三峡水 春冬:清幽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山:凄婉

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篇2

图景・图画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古称巴郡、渝州,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先封恭王,后即帝位,遂取“双重喜庆”之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如“火炉”“山城”“雾都”等。重庆靠近长江,很多名胜都与之有关,如三峡、小三峡 、小小三峡、乌江画廊、白帝城、张飞庙等。

解说・解读

巴东三峡巫峡长

张成刚

诗人杨炯在《巫峡》中写道:“重岩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正是这“青峰列屏障,翠峦出大江”的险恶的山居环境,铸就了巴人顽强、坚韧的性格。“房如积水顺山盖。” 他们依山而建的楼阁,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在高山掩映中,缀出美丽山城亮丽的风景。

独特的山水孕育了长江上游最富鲜明个性的巴渝文化。

(一)

重庆的山美,重庆的水更美,美在嘉陵江的轻盈灵秀,美在母亲河长江的奔腾浩荡。三千多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横贯东西,浇灌着巴渝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乘船畅游长江,你会醉心于古老而绚丽的山水文化。郦道元《水经注》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再现了三峡山体高峻、水流湍急的宏伟气势。

在这山与水之间,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轻快,有“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的忧伤,还有“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的豪迈。

诗仙李白取道长江三峡,途经瞿塘峡、巫峡时,抒写了自己“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李白《巫山枕障》)的真切感受;诗圣杜甫也有“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的殷殷情愫。三峡的险峻优美之态和苍凉雄峻之势,彰显出巴渝山水的神秘性灵,凝结成巴渝文化的主要元素。

(二)

从古至今,巴渝的青年男女总喜欢借山水歌咏爱情。听,一位男子唱着: “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不一会,峡江岩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起来:“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爱的刺芭林。鱼儿爱的三峡水,情妹爱的拉船人。”好一幅生动的爱情生活画面!其中浸透着山里小伙的耿直与忠厚,也传达出姑娘的羞怯与期盼,更映射出清新淳朴的巴渝风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巴族民歌就走出了巴境,传至楚国等地。据《昭明文选》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以想见巴山调在楚国千人合唱的壮观景象。不仅如此,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巴山调(亦称“竹枝词”)还深受迁客骚人青睐。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为著名。此后,竹枝词便开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洋溢着浓郁民歌风味的诗体形式,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

古代巴族人能歌善舞,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巴文化。据说,早在殷商时期,英勇顽强的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难怪古代典籍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后来,这种“战舞”不断在巴地民间发展演绎,形成巴渝舞。唐以后,巴渝舞逐渐从宫廷乐舞中消失,而在民间仍遗风犹存。现在的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等仍融入了巴渝舞曲的诸多元素。

如今,当夜暮降临,万家灯火,站在朝天门广场,极目远眺,不必说那南滨路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也不必说那北滨路上长虹卧波,银龙飞舞,单就那南山上,繁星点点的灯火,扑朔迷离,交相辉映,你就会清晰地感受到巴渝重庆奋进的步履。品一口“巴乡清”,任凭思绪翻飞,听着“赤脚短衣半在腰,裹饭寒吞掬江水”的纤夫们起伏跌宕的悲壮号子,沐浴古朴凝重的巴渝风情,看着重庆的山水,品味巴渝文化,心里定然会平添几多骄傲与自豪。

名迹・名篇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唐・杜 甫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

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年级上)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人教版四年级上)

夔州歌十绝句(节选)

唐・杜 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夔州险过百牢关。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上巴东。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初至犍为作

唐・岑 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篇3

1、绝:消散,消失的意思。哀转久绝:荡漾回转在空中。这里指的是,哀叫声凄凉荡漾回转在空中,久久不的消散意思。

2、出自: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篇5

关键词:阅读指导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阅读 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所有学科中的学习。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重知识、重传授、重结果,而研究性学习则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阅读指导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它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的多方面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认识、审美教养、语言文字表达等不一而足,因此,在阅读指导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尤为重要。在阅读指导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就是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意识,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只有学生自己有了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博览群书。为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市举办的征文、书法、摄影、书签设计比赛等各种读书活动;制作新书推介,向学生展示多体裁、多层次、高品位的阅读材料;采用全方位开架式借阅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例如:课上同学们学了《三峡》一课,有位同学到图书馆阅读时问我:老师,郦道元到底去没去过长江三峡?课文里说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属实吗?“素湍绿潭”怎么会出现倒影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问得非常有趣,说实话这些问题连我都没深入探究过。于是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了郦道元和三峡的资料,了解到郦道元的确酷爱大自然,他不仅到过三峡,而且曾经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写就了《水经注》这部长达40卷的地理学巨著。把原《水经》一书中的137条水道补注扩充为1389条,共30多万字(摘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8卷4473页《水经注》,1996年12月)。并对沿岸风光、地理环境、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进行了细致描写,此书文笔深峭清丽,精妙绝伦。其中《三峡》《大明湖》等堪称散文佳作,为后世广为传诵。

探究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三峡沿途的山奇水秀、气势磅礴、风光绮丽,了解了白帝城、神女峰、昭君村、屈原宅、张飞庙等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我们还从报纸电视、校园网上了解了我国气势雄伟、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看到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多项指标创世界纪录。它使当年的雄心壮志变为现实。我和同学们都为之感到激动和自豪。

与此同时,在图书馆学习和探究中还使同学们知道了“互文”的知识,懂得了怎样利用工具书来答疑解难等。就这样,阅读兴趣促进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反过来,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也就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解之处或课内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通过阅读其他参考资料,独立思考、讨论和探究(这个探究当然也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参与),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学生读了的《愚公移山》一文,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挖山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于是就组织学生利用阅读课在图书馆查阅写这篇文章时的历史背景、思想主旨,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说“是呀!山挡住了家门,可以搬家,也可以挖山,而且搬家要比挖山便捷得多,可为什么偏要去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是他老人家没想到搬家更省力便捷吗?”同学们通过认真热烈的讨论,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主旨,主席在文中所说的山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用搬家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去战胜它们。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赞扬的愚公精神,就是赞扬坚韧顽强、彻底革命的精神。

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让学生感受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之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入了。教师在这里的参与作用是指导和点拨,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

诉学生。

三、研究性阅读指导中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当今时代是知识空前综合的时代,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那么,阅读指导教师则应是一个“杂家”。也就是说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应该懂一点,这样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时才能信手拈来,进退自如。否则,您的阅读指导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时,自然要涉及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周郎和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等等。这就不仅要有文学诗词的鉴赏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历史知识。

篇6

三峡是重庆著名的景点,到三峡就等于来到了重庆,虽然至今已商业化不像以前那般壮阔,但在千百年间,文人笔下,传诵着不少关于他的诗句。

乘在小舟上两排的陡峻的大山,为我们开路,郦道元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联想一番山中有水流水靠山,头顶是澄澈的蓝天,嵌着几朵白云,脚下是你,是流水,泠泠作响,在伴着船夫高亢辽远的歌声,谁不曾醉其中,融入这山水图中,仰望高山顶上,一股股透明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岩垂而下,犹如一条拴在山上的大绷带直直泻入宽阔的江河中,流水顺着狭长的道路,由折前行倒映着山的影子,春冬之时,水流缓慢,但夏季如水,欢畅的小孩活蹦乱跳,我想夏季万物生机盎然,也不甘落后,追上大不贵的脚,向远方奔去,我虽没见过它澎湃激荡的时候,但能想象出那是如此壮观,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忙客人的小船,也止不住它的脚步,

如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山下瞧瞧他的样子是否是真的像我所说的呢。

篇7

我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思乡之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动至深,我于是大呼“精彩”!

我在岳阳楼上凭栏伫立,看着长江水滚滚东逝,孤帆远影,旭日东升,我看到了范公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阔。中华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名不虚传,雕梁画栋,给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美感。站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不禁大呼“精彩”!

我流泪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因为我亲眼目睹驼背的卡西莫多攀上高高的钟楼,在晨曦中敲响嘹亮的钟声;我亲眼目睹漂亮的爱斯美拉达被一帮坏人拐走,受尽苦难,终与母亲相认。我更为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的死感到沉痛。因为这深深的触动,我感慨流泪,但我仍要大呼“精彩”!

我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冒险,我扛着那杆长枪,巡视岛上的每一个角落,孤独感与寂寞使我更加钦佩鲁滨孙的坚强意志,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当鲁滨孙踏上久违28年的归乡之路,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于是,我还是要大呼“精彩”!

篇8

一、以文解文,触类旁通拓积累

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学生深深为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论述所折服,诵读起来摇头晃脑,十分入境。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感受进行例证。

经过短暂的小声议论后,有个学生抢先提出,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一段可印证,意思是说,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有个男生发言:“洪战辉的经历就证明了这段论述。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担起了对另一个更弱小孩子的责任,撑起了困境中的家庭,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好汉。”

有个女生说:“邰丽华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她从小落下残疾,但她在不幸的人生旅途中顽强抗争,以惊人的毅力练习舞蹈,吃尽苦头,终于从不幸的低谷攀登上了艺术的巅峰,成为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有个学生说,中国的保尔――张海迪更是在高位瘫痪的情况下,成就了人生的传奇。

有个学生拿牧野的《生存其实很简单》一文的内容举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中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水母,它与虎鲸、鲨鱼等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为邻,为了逃命,它们快速游动,把身体锻炼得十分强壮,触须有人的手臂那么粗。它们每只重达60公斤,不但体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强健有力。这些水母时常被虎鲸、鲨鱼咬得遍体鳞伤,触须也被折断,但它们不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从折断触须的根部长出新触须,伤口也会迅速愈合,因为伤痛刺激了新陈代谢。水母就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在肉体剧烈的伤痛里,将自己一点点变得强大起来。

丰富的例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象地演绎了“逆境与不幸造就强者”“自古雄才多磨难”的论点,还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把孟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以诗歌解文,相得益彰增底蕴

学习郦道元的精美游记《三峡》,研读到三峡山的高峻美、水的奔放美时,学生浮想联翩,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以诗解文的好戏。

有的学生说:我们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与本诗的情境相吻合,其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与第2段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相印证;“两岸猿声啼不住”与第4段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境相近。诗中的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与《三峡》一样,都达到了一种高境界。李白的诗与郦道元的文真可谓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成了咏唱三峡山水美景的“绝代双娇”。

有的学生补充说,李白《巴女词》中的诗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也可印证课文中描写的三峡夏水的急湍浩荡。

有的学生说,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课文中描写的秋之凄婉之景、冬之清幽之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更是生动表现了三峡水的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风流贤达在这滚滚洪流中沉浮起伏,又有多少世间的繁华、多少朝代的兴盛在这滚滚洪流中消逝。透视长江三峡的惊涛骇浪,真让人有世事通明之感。

通过诗文互印,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三峡的山水之美,更从有形之象延伸到对世事沧桑的审视,对人生价值观的探讨,这对增厚学生的文学底蕴有莫大的益处。

三、以影剧镶文,对联成趣增亮色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赏析到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慷慨陈词一段时,大家不禁高声朗读,情绪激昂,议论纷纷。

交流发言时,有学生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从容与唐雎的慷慨激昂比较辩论艺术,有学生用明代著名才子解缙巧对乡绅的对子来比较辩论风格……

最精彩的是一位学生用电影《东京审判》的经典台词对课文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电影《东京审判》的剧情,接着朗诵片中中国法官梅汝的经典台词:“柏奈尔先生,您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是否废除了死刑,某种角度上我赞同您的观点,但是我还是有些疑惑。按照您的逻辑,文明应该被尊重吗?我想我不用知道您的答案,您应该不会否认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说杯子代表人类、水代表文明,(他将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摔碎在地)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类,文明从何谈起呢……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不给这些战犯以严厉的惩罚,谁敢保证日本有一天不会再次挑起战争?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最后他作了一副对联作总结:“唐雎君巧说秦王守国土;梅汝敖智摔水杯伏战犯”。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入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改进和完善,是教学改革质的飞跃。对于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懂并重,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是疲于奔命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无所适从。因为文言文课文的作者与现实距离久远,以现代人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思想有一定难度。借助网络媒体,可以跨越时空,使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现象等生动、具体、直观地再现出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促进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向的、差异的、立体的新气象。

(一)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信息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我适时地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使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教《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在学生朗读背诵时,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的心情,营造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这都是创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三)利用视音频,激趣。

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音频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例如教《破阵子》时,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遥远的古战场。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可用网络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集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师难以用平面语言创设的情境得以再现,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二、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的便利,学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协作学习、探索创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比如在教学《论语》时,可以建立班级论坛,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习,也可以组织QQ群,进行文言文知识的讨论交流,将学习由课堂拓展到网络中。这种不受时空限制、更开放的交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学科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此提出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以供思考。

(一)以影像代替文字。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形象性、生动性,殊不知,过于形象化的诗文内容其实极大地限制了文本本身带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文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思想意义变得浅薄无味,特别是对这些经历尚浅还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中学生,这样教学会产生“千人一面”的恶果。

(二)重激趣忽略要点。

篇10

关键词: 《水经注》 郦学 研究综述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水经》是我国第一部专记河道水系的地理学著作。北魏郦道元有效地充实了这部书,其注文不仅在文字数量上远超原书,而且在内容上也摆脱《水经》格局而自成体系。其因突出的价值和特色,引来历代学者的研究和探讨。

对《水经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自九零年以来出版的《水经注》新版本及研究专著有14部,发表的相关论文近190篇,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考据学等多个学科,还包括对《水经注》版本、《水经注》体例、历代郦学家治郦过程、回归原典等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也有零散的查漏补缺。笔者现兹及所见,择要作一综述。

一、《水经注》版本与专著

近二十年来研究《水经注》的专著,最应介绍的就是陈桥驿的著作。陈先生出身郦学世家,从事《水经注》校释工作也已四十多年,《水经注校释》是他毕生研究郦学厚积薄发的成果。该书以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水经注》版本33种,地方志120余种,其他文献近300种,其中包括残宋本《水经注》等一批不易获见的珍本或孤本,可以说是“《水经注》众多校释版本中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作”[1],该书问世后,在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评论文章也不断问世。周筱云在《郦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浙江学报》,1999年06期)中高度赞扬了《水经注校释》在版本校勘、历史地理学上的成绩,及在校记中对地名差异的重视和每卷卷末的《释》,同时也指出该书没有索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实用价值。《水经注校证》则继承了《水经注校释》的优良学术品质,并增补了近代郦学研究成果及中外学术成果,是研究《水经注》不可多得的佳本。当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水经注校证》也不例外。宋震昊《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校点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4月)择出该书标点错误二十余条,颇有补益之效。王先谦先生的《合校水经注》则是便于一般读者使用的版本,该书影印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原刻本《合校水经注》,弥补了1985年巴蜀书社以新化三味书室的翻刻本为底本,而没有采用王氏原本的遗憾。但其没有对校像残宋本和《永乐大典》本等早期传本,颇以为憾。

《郦道元评传》、《水经注研究四集》、《郦学札记》、《水经注图》、《水经注论丛》等则是陈桥驿先生近二十年来的《水经注》研究专著,分别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作者的郦学成果。《郦道元评传》从郦道元所处时代及其家世出发,在《水经注》中寻索郦氏业绩,同时也阐发了《水经注》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该书末附有按笔画编排的索引,使得查找极为便利。《郦学札记》则汇集了陈先生多年的郦学心得。《水经注图》分为图本和文本两册,校勘注释,深入浅出,精思密致,经纬厘然。《水经注论丛》则精选了以往四集郦学论文中侧重版本知识和郦学家两方面的部分成果结集出版。此外陈先生还有一些版本方面的论文问世,如《〈水经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师范学校学报,2000年01期)使读者对《水经注》各版本的源流以及校勘成果有了清楚的认识。

此外,《水经注全译》、《水经注选译》、《水经注选评》使得《水经注》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起到了普及读物的作用。《水经注农桑辑要》、《图解水经注》、《〈水经注〉与北魏史学》则从农桑、地理、史学的不同的角度对《水经注》进行了解读。

二、考证与诠释

因为时代、版本、传抄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水经注》原书引用前代的典籍数量巨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差错。陈桥驿《〈水经注〉之误》(《中国地名》,2001年04期)从河流水道方面列举了《水经注》中以黄河河源错误为代表的河流记载之误,并阐述了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金文明《〈水经注〉标点差错举偶》(《编辑学刊》,2001年03期)、王浩《三版〈水经注〉标点商兑》(《文教资料》,1996年05期)、以及前文提到的宋震昊《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校点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4期)对不同版本中存在的标点问题及错误予以分析考证。王勇《〈水经注疏〉校读札记(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02期)、嘉昆《杨守敬〈水经注疏〉纠谬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分别纠正了《水经注》中有关文字和澧水县的错误。杨世灿《杨守敬〈水经注疏〉稿本辨伪》(《三峡大学学报》,1995年04期)对诸稿本源流及关系进行了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郦学研究中所谓“誊清正本”之讹。

关于《水经注》中河流的考证也一直是学术的热点。鲍善淳《〈水经注〉“乱流”考释》(《古汉语研究》,2001年03期)、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广西地方志》,2002年04期)、朱圣钟《〈水经注〉所载土家族地区若干历史水文地理问题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6期)、张晓东《〈水经注〉所载漕运史与运河史资料及问题考述》(《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朱士光《论〈水经注〉对(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2009年01期)、罗平《〈水经注〉中的白渠水即今洼阳河》(《文物春秋》,2004年01期)等文章通过史料的考证,指出了《水经注》中词汇、水文记载等的相关问题或存在的谬误。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

《水经注》是一部包罗广泛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它对历史人文地理及历史自然地理的记载历来受到郦学家的重视。刘不朽《〈水经注・三峡〉之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价值》(《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05期)、梁中效《〈水经注〉中的三国经济地理》(《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刘景纯《〈水经注〉流域地理的发现与撰述》(《西夏研究》,2011年02期)、汪一鸣《〈水经注〉黄河银川平原段若干历史地理问题讨论》(《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3月)、刘景纯的《〈水经注・漳水〉记载的区域山水地理》(《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9期)等文章分别从不同流域、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论证了《水经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历史价值,一些文章颇有见地,如《〈水经注〉黄河银川平原段若干地理问题讨论》讨论了五个历史地理问题,其中重点探讨了黄河银川平原段不同时期的古河道位置,指出所谓“东枝”实为人工灌渠。

刘景纯《〈水经注〉祠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丛刊》,2000年04期)则对《水经注》所载近二百个词庙作了研究,从而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祠庙解释作了进一步说明。陈隆文《〈水经注〉与祖国江河的生态危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徐中原、王凤《郦道元〈水经注〉生态思想管窥》(《江南大学学报》,2010年04期)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经注》中表达的生态保护思想及今日的河流生态危机。

四、语言及文学价值

范文澜先生说“《水经注》不仅是水道变迁、地理沿革的重要记录,就是叙事写物,文章也极精美,读来没有枯燥繁杂的感觉”[2]对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王东的《〈水经注〉词语拾零》(《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水经注〉词汇性质浅论》(《唐都学刊》,2006年09期)、《试论〈水经注〉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03期)几篇论文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研究了《水经注》中的词汇系统,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语言特色提供了重要参考。方向东教授的《〈水经注〉词语举隅》(《语文研究》,2002年04期)、鲍善淳《〈水经注〉词语札记》(《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则就《水经注》中几个多次出现而又意义较为特殊的词语作出深层次的考释,补充修订大型辞书及现有校注本中存在的一些疏误。

罗明月与王东的《〈水经注〉地名反映的词汇现象》(《学术探索》,2006年03期)、赵永慧《〈水经注〉地名词语浅析》(《渤海大学学报》,2011年03期)、刘建《〈水经注〉复音形容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1年)等分别从《水经注》中的地名词语、方位词、复音形容词入手,归纳中古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诸多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句式的语法特征,如刘光明《〈水经注〉“是”字判断句考察》(《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张延俊《〈水经注〉引文被动式语料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学价值》(《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03期)、钱光华《〈水经注〉的文学价值》(《治淮》1997年12期)、张涛、罗明月《〈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南都学坛》,2006年11期)、黄华南《〈水经注〉山水景物描写的特点》(《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7期)、张鹏飞《片言只字妙绝古今――〈水经注〉山水文学价值探析》(《船山学刊》,2010年03期)均高度赞扬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高建新《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颂扬了《水经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写作观,并认为其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

五、概述类

对于“郦学”这样一门宏博之学,做总体研究确属不易,即或做一全面介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桥驿《〈水经注〉概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则凭借深厚的郦学功底,深入简出地介绍了《水经注》的撰述与流传、郦学的形成等情况。《郦学札记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2期)则通过对《水经注》若干名本校勘次数、《水经注疏》初稿、《水经注图》、方志等七个不同方面展开对《水经注》的论述。

郦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资料的不断涌现,也促使一些综述文章的出现。陈桥驿《民国以来研究〈水经注〉之总成绩》(《中华文史论丛》53辑,1995年)赓续汪辟疆《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总成绩》,全面总结了民国以来八十余年郦学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郗志群《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05期)、徐中原《二十世纪以来〈水经注〉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9期)等文章则关注了不同时期的郦学研究。

六、其它

近二十年来研究《水经注》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数量大、范围广,上文提到的五个方面并不能将其全部囊括其中,仍有一些文章从新角度阐释《水经注》中所蕴含的价值。

张鹏飞《〈水经注〉引〈诗〉考》(《文史博览》,2006年09期)对郦道元引《诗》的独到之处作了阐述和讨论。钟少华《电脑与考据学与〈水经注〉》(《博览群书》,2009年08期)论述了电脑考据带给《水经注》的便利与变革。李艳凤、王嘉川《回归原典:学术批评的必要与必须――由〈水经注〉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09期)以《水经注》“万城”之说而引发的千年聚讼为例,严肃指出回归原典,重读原典的必要与必须。严燕子的《〈水经注〉案与现代思想史上两条道路的争论――重订〈水经注〉案的学术动机再探》(《湘潮》2009年03期)是对晚年重新考证赵戴相袭案的学术动机的探讨。

基于以上介绍,笔者认为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硕的,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版本与专著方面,尽管由于历代学者的努力,已难以出现集大成之作,但仍有《水经注校释》、《水经注校证》这样的优秀作品问世,不能不说是郦学界的一大喜事。考证与诠释、历史地理学研究、语言及文学价值、概论等方面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有不少的考证文章来论述《水经注》存在的问题,非常值得提倡。《水经注》在语言及文学价值、编目特点、回归原典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是零散的查漏补缺。除此以外,《水经注》的生态意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重视,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表明,《水经注》研究正日趋完善,其空白与疏漏也在不断减少。然而,如果从更为深刻而立体的层面对《水经注》进行阐释,那么将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的去开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