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7 15: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宿建德江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江苏高考 问题 改革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6-01

1 前言

高考是我国选拔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一项极具权威性的考试制度,它涉及面广、影响大。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全国乃至江苏的高考制度都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调整,从制度层面上看,要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众化人才,考试改革力度仍必须加大。[1]高考历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一场考试,也是当今社会较为公平的一种选拔模式,为了赢得广大考生和家长对这场考试的支持和赞同,更精确,更全面的选拔优秀学子,江苏省近年来对高考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但达到的效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究竟当前高考政策为何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何社会部分群体又期望再次迎来一场改革?什么样的高考制度将在长时间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本文将从这几个问题入手,逐一阐述说明。

2 江苏省现行高考政策的不足

江苏省现行的“3+选测等级+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的高考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讲体现了教育厅对广大考生的关怀,旨在减轻高考压力,其中高考成绩只有3门课组成,其中语文160分,文科生加附加分40分,数学160分,理科生加附加分40分,英语文理科一样均120分,总分480分,选测科目为:文科生选历史加化学,政治,生物,地理中任意一门,其余四门在高二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理科生则选物理加化学,政治,生物,地理中任意一门,其余四门也在高二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分A,B,C,D四个等级,1A加一分计入下年高考总分,4A加5分,其中最低要求为C,只有达到C级及以上要求才能参加下年高考的填报志愿,否则必须下年重考,这在无形当中就把得B和C等级的考生视作同等,因为只有A和D等级对考生高考有影响,其余都一样,既没有加分政策也没有重考政策,这样不利于考生素质的分层,不利于高校全面,综合的选拔考生。

下面论述选测等级。选测等级分为A+,A,B+,B,C,D六个等级,其中对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选测等级都要求B级及B级以上,这就意味着考生想上本科必须达B级及B级以上,否则只能上民办本科或大专,对于部分重点大学要求选测两门必须都达A或A+级以上,这体现了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但笔者认为这种选测等级的安排不利于高校确切的选拔人才。原因在于:高校选测等级的划分是按学校划分,而不是按专业划分,即一所大学同一批次录取的江苏考生,都有同样的选测等级要求而不考虑考生选什么专业,其实这不符合当今人才专一化的培养,试想一名理科考生如果物理A而生物C,总分达本科线,高考填报专业是土木工程,如果按这种选拔模式,他将被拒之于大学大门之外,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就成为泡影,其实我想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和生物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没必要因为生物是C等级而将其拒之门外。当然在这里不是说生物这门学科不重要,而是强调生物和什么专业挂钩,如果这名考生报考医学,那么很显然他应不予录取。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对于考生录取,应该按照专业划分等级要求,而不是按录取批次划分,这样才适合当今社会专一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否则这样既不能达到减轻考生压力的目的,反而无形当中给那些偏科的考生施加了更多的压力。

下面再论述江苏高考的重中之重---3门算分科目。3门算分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决定考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细看这三门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语言类:语文和英语。二为逻辑类即数学。这样一分类我们可以看出高考的天平有倾向文科考生这一意思,限制了一些理科考生的发展,不利于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才选拔,当然附加分的设置有试图想使天平趋于平衡的意思,因为一般文科附加分比理科附加分难,理科附加分均分高于文科10分左右,但这并不能弥补理科考生在英语和语文上的损失,所以总的来说还是文科生占上风,不能体现高考对所有考生的完全公平。以上就是我对江苏现行的高考政策的不足之处的阐述。

3 对未来高考改革的建议

高考欲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必须适时、适度地进行改革.所以要改革必须从高考制度入手,寻求一个能让社会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举手称赞的高考方案。笔者现如今作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结合自己当初高考的情况和大学的学习情况,对高考改革提出自己一些微薄的建议,希望江苏高考能更加合理地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从而使大学能更加专一的培养人才,让我们江苏成为教育强省,经济强省,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

其实高考不仅仅应该为大学录取人才指明方向,更应该让考生能顺利地习惯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学习注重知识多元化积累,大部分知识只是学习表面,不做深入学习,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为找工作开辟多条路径,等到具体工作以后再确定具体某一研究方向,其他知识起辅助作用。所以笔者个人认为高中阶段也应全面学习,在全面学习的同时又要强调重点,既不走“大框框”路线,也不走单一路线,做到统筹兼顾,强重注基。当然高考也可以再增加学科如信息技术,体育等等学科,只是分权不宜太大,否则考生压力将十分巨大,只要求考生有所关注就行。以上就是笔者对江苏高考未来改革的建议,以上方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在一门或多门科目上的失误而后悔终生。再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个人能力的培养,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4 结束语

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相信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人民同志的努力下,在各级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一定能够制定出让所有群体都能够满意的高考政策,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笔者希望江苏高考的道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莘莘学子能走进自己理想的象牙塔。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补充耕地指标 交易市场化 建议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35-1

2014年12月底,江苏省2014年第4批补充耕地指标现场交易活动在省厅成功举行。目前,省地产发展中心作为指标交易机构,在省厅领导下,已成功组织了四次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活动,交易补充耕地指标数量共计4.32万亩。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化,意味着跨省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必须通过省级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不再允许通过其他任何途径进行私下交易,这对于进一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集约节约用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指标交易市场化的必要性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作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是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强有力措施。由于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耕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特征,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发展要求与耕地后备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耕地占补平衡“举步维艰”。因此,近年来,一些地区通过政府及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将补充耕地指标进行了“点对点”的买卖。这种买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指标“缺乏者”的发展需求,也增加了指标“相对盈余者”的财力,实现了资源与经济之间的互补。但是长远来看,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指标交易存在随意性强、自主定价等问题;其二是缺乏严格的监督,拟交易指标的真实状况“无人管”,已交易指标管护情况“无人问”;其三是指标交易价格忽略了其生态补偿价值,未能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综上所述,为规范全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提高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透明度,更好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化势在必行。

2指标交易市场化的具体举措

(1)政策“护航”,保障指标交易市场化顺利发展。省厅领导高度重视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化工作,早在2013年上半年,厅领导就提出了开展省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化建设的要求。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多轮次、多部门的探讨和修改,经省政府同意,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江苏省财政厅共同拟定的《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苏国土资发〔2014〕10号)于2014年1月正式。该《办法》明确规定了指标交易的主体、原则、程序、服务机构、交易方式、监督途径等主要事项,为规范指标交易,保障指标交易市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配合《办法》的出台,帮助竞买人与出让人更好地参与指标交易,省厅耕保处、省地产发展中心随即制定了《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指南》(试行)。《交易指南》将指标交易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格式文本一一列出,并设计了《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流程图》,让参与交易者一目了然,从而快速掌握交易流程。

(2)精心组织,搭建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为了落实《办法》的要求,做好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具体工作,省地产发展中心在厅耕保处的直接指导下,精心组织搭建了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中心”购买了必要的设备,配备了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专门从事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服务工作。同时,“中心”也十分注重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在进行指标交易具体服务工作之前,多次组织交易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吃透《办法》的具体条款,熟悉《交易指南》的具体要求,确保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健康、高效运行。

(3)借助网络,增加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透明度。在省厅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专栏》在江苏土地市场网首页顺利。该《专栏》分为“政策文件”、“通知公告”、“结果公示”、“新闻中心”和“资料下载”五个子栏目,《专栏》的内容工作由交易服务机构人员负责完成。《专栏》信息更新非常及时,不仅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参与交易指标相关人员,而且能够使指标交易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增强指标交易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指标交易市场化程度。

3指标交易市场化的一些思考

(1)耕地后备资源富余地区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省厅以增加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或优先安排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等方式对提供指标并成功交易的出让人进行奖励,但是后备资源富余地区提供出让指标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立足长远,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补充耕地指标投放交易市场,不仅能够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倒逼地方政府节约集约用地,还能享受省厅的用地计划奖励,可谓一举多得。

(2)严格拟交易补充耕地指标质量复核。对于拟入市交易的补充耕地指标,其土壤质量、平整程度、水利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以及预期产能等状况应当达到较高的水平。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服务机构在每次交易之前,需进一步做好拟交易指标的外业复核工作,对不符合入市交易的指标应及时进行清理和调整。

(3)科学制定交易方式和程序。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趋势,这就导致很多苏北地区的竞买人担心竞争力不及苏南地区,买不到交易指标。另外,也某些交易指标出让方担心自己所提供的指标会卖出很低的价格。以上问题提醒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交易方式和程序。例如,制定一个具有时效性的、合理的交易底价,可以避免交易价过低;通过一定时间段内的挂牌,可以避免一次性报价而产生的随机性;通过限定竞买人参与竞买的标的个数,可以限制购买力超强的竞买人,给购买力相对较弱的竞买人创造机会;采用将成交单价应当取平均值,再以该平均值与提供出让指标的数量的乘积作为成交价支付给出让人,可以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出让人;等等。

篇3

关键词 典雅 溯源 诗歌表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1“典雅”溯源

在甲骨文里,上面是“册”,下面是双手。要用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读的书,算典。清代段玉裁《文解字注》:“典,五帝之也。三五典左。从在丌上。尊之也。架也。以丌之也。”

《说文解字・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即所谓典,是三皇五帝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来自“册”,放在丌上,意思是恭恭敬敬地陈列在高台上。引伸为法则、制度。

“雅”之前的意思指一种鸦类,而“典雅”中的“雅”字的意思则正如《诗大序》所指出的:“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本身就有“正”的意思,古代文论术语有“雅正”。

典雅:有根且雅,多指文章写得规范,不粗俗。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典文艳,既温且雅。”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 中谓“颂惟典雅,辞必清烁”。即要达到“典雅”,就应该效法儒家经典,绳墨儒家法规,即在审美意旨方面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在语言表达方面应追求平实、典重,行文风格应像经典一样浑厚、醇雅,有深厚的审美意蕴。

2《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解读

玉壶,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典雅”一品写的是隐居“佳士”的形象。司空图把《典雅》篇设计得极其独特:通篇全用人和物取象,只在尾句隐约透露出有关诗创作的观点。那个“坐中佳士”,正寄托着理论家对典雅风格的美学理想。他载酒游春,茅屋赏雨,漫望白云幽鸟,静听雅琴飞瀑。这里只用简练的四联就将佳士的风度刻画出来:先是写他的悠闲动作,然后通过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篇末结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人淡如菊”,杜黎均称赞“此句乃极写诗人典雅之神态”。古人评“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菊便象征一种人生境界,所以此处说“人淡如菊”。落花无言,幽寂可想;人淡如菊,萧疏可知。于无字句处体会,其味弥永。典雅情景无限,美不胜收,一下子点出了人的典雅;“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急转弯似的延伸到诗的典雅。

“本篇是二十四诗品中最富于文采的专章之一。”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此言典雅,非仅徵材广博之谓。盖有高韵古色,如兰亭金谷、洛社香山,名士风流,宛然在目,是为典雅耳。”“一觞一咏”的清韵赢胜了“娱目欢心”的奢欲。总之,“高韵古色”是主要线索。

司空图这里所说的“典雅”,和儒家传统所说的“典雅”是很不同的。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典雅”,是儒家所推崇的“典雅”,故云“熔式经诰,方轨儒门”,即积极进取,寻求仕进,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人格风范,其和《诗品》中的道家隐居高土的典雅相去就甚远了。而《诗品》中的“典雅”,则颇像《世说新语》中那些“清谈名士”的风度、雅量,对人生看得极为淡泊,视世事若尘埃。

其实,能使人休息的“典雅”其实就是司空图的典雅。这里的创作主体已经消解了自我期待的紧张,自我和社会的紧张,自我和自然的对立,他可以全身心地放松,他返回了自然,可以体会到天地之间的大美。这也就是道家的“妙”的境界。

3“典雅”在诗歌中的表现

在诗歌实践中,典雅风格的最突出的代表当推孟浩然诗作。

孟浩然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释道思想融于一身。孟早年为仕而隐,晚年仕途不得志,而不得不隐。虽然仍心恋魏阙,但强烈的儒家思想被逐渐稀释。孟浩然对于不被用,虽有过激愤,但他逐渐内向,净滤心灵,淡化心中郁积的愤懑,使自己的心灵尽量归于旷达超逸。于是有意识地转向山水,凭借山水澄净忧心,澡雪心灵,充满典雅之趣。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日暮烟渚,旷野低树,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清江月影,景物的选用就给人一派清旷,孤寂之感。诗人怀着特定的主观情感审视客观景象,将景象情感化,正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客观景物被移入主观之情,构成了具有移情作用的清旷冲淡的意境。尤其是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给人无穷回味的余地,正如严羽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胡应麟夸赞此诗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神韵绝伦”。

诗人心志淡泊,情怀旷远。如王世贞所言:“得超然之致”,又如谢榛言:“典雅冲穆(即冲和肃穆),入妙通云。”尽管诗人的这种心灵特征不会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但是正是这种心灵境界,极大地推动了完美的山水诗境界的形成。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意境,形成了清幽典雅的风格。

总之,司空图并没有用逻辑的语言给我们界定什么是“典雅”,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画,在对这些意象的玩味中,让读者体会什么是“典雅”。它是一种境界,是远离人间,接近自然,悠然从容地品位生活的乐趣。这接近于魏晋名士的“雅”,显出一种“妙”美。从司空图本意来说,他的这种典雅便是诗“品”。

篇4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

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篇5

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眼分析意境需要有方法。

首先,抓住塑造形象的诗眼。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中“绝”和“灭”,展现了广阔而孤寒的境界,蕴含着深沉的寓意,是当时政治气候的反映。“孤”和“独”,刻画出“孤舟独钓”典型形象,表现诗人不愿妥协、不愿屈服的精神。又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一“动”一“开”,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和鸷雕的英姿,抓住各自特有的外在形象、动作,着重突出其内心“思”和“盼”,使之人格化,显示出强烈的进取力量,让人们感到,它们一旦奋蹄展翅,就会一往无前,执着追求。马和雕即诗人的化身,集中地显现出勇于进取的形象。抓住诗眼分析形象,诗中生活、诗人思想、诗歌含义自然会被体悟。

其次,抓住表达感情的诗眼。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是思想感情的真诚表露。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见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字写远景,暝暝天空远接旷野,仿佛比树还低,沉沉夜幕降落下来,给人以局促不安之感。平野是空旷寂寥的,而诗人孤舟泊渚怀愁,益发显得孤独无依。“近”写近景,“近”字带有拟人意味。诗人俯视清江,忽然发现身边映着一轮明月,和自己那么亲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月亮意象衬出诗人孤寂凄凉的处境和无所慰藉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异乡为客的孤苦愁怀。

再次,抓住渲染气氛的诗眼。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中“黄”与“白”对举,两种颜色相映衬,两个意象相叠印,暗含比喻,人之白头,若树之枯黄,老之将至,尤感孤苦;而且秋雨潇潇,黄叶纷落,自有一种凄凉气氛;而屋内则是孤灯相伴,形影相吊,内外烘托,更加不堪。层层渲染,都是为反映当时的艰难处境而着墨。

尽管诗歌的意境深邃,领会时会“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抓住诗眼,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抓住诗眼有助于品赏诗歌韵味

诗歌之味凝聚于字里行间,非品赏不能见其情,非品赏不能见其意。品赏的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一方面,抓住诗眼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意图,把握作者的情绪。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是写久别忽逢,紧承首联“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而来。“疑”,表现出乍见时悲喜交集的情绪。相见是现实,忽翻为梦,转瞬间体现出复杂感受。“问”也须品赏,惊定之后不问他事,只问对方年纪,足见分别太久,连故人的年龄都记不清了。见对方“几度隔山川”后饱经风霜的面容,相互悲叹不已。岁月的流逝,年华的消磨,身世的浮沉,境遇的变迁,种种人生慨叹都包含在“问”字之中。

另一方面,抓住诗眼需要让感情共鸣。诗人“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领会作品的感情才能抓住诗眼。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作为语气词的“也”字,道出了李煜“归为臣虏”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囚徒生涯。作者只有在梦中,才能忘却自己的囚徒身份,得到片刻欢娱。但梦醒之后,更觉悲伤。流水落花春去,喻故国往日生活一去不返,梦中的片时欢乐也转瞬即逝,美好的生活如同天堂,可望不可及,而囚徒生活却是无法摆脱的人间现实。领会了这些,再去品赏诗味,就会理解“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一个“也”,把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更显示其处境之惨,亡国之痛,品之,催人泪下。

除此之外,抓住诗眼,化诗歌的感情为艺术感染力,也是品赏诗味,产生共鸣的好办法。可见,只有抓住诗眼,让自己的感情和作品的感情共鸣,遇喜即喜,逢哀则哀,才能品赏出诗味,进而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抓住诗眼有助于把握诗歌结构和手法

首先,诗眼在艺术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诗歌构思讲究“精”、“巧”、“新”,诗眼恰能产生这种效果。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十字皆名词,是名词组成的句子作诗眼。此诗眼用六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侧面描写出人行之早。“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六一诗话》)亦见于言外。十字中无虚设之字,白描实景,虚写人行,有声有色,动静映衬,“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李东阳语),“不着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赵翼语)。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又不“强排硬叠”,“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收到了既精巧,又新颖的艺术效果。这种格局虽不多见,但受其启示而造出新句的,亦不乏其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又如“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过马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似别出心裁,更具匠心。

其次,诗眼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整句全用叠字,是叠词句诗眼。这些叠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形到神,由景入情,由表及里的渲染,妙在不用副词却也同样表现了反复递进的情感,不须语气词也同样形成急促跳动的加重语气的音乐效果,从而使词既节省用字又能概括多层意思,形象鲜明而感情强烈,复叠层递,出奇制胜。

又如,“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作为诗眼的是数量词“五更”、“一日”、“二百里”和“十二时”,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巧妙地用时间和里程数字进行对偶,展示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亲人的心境,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经典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达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也是对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素材,让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理解,也是奠定其良好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诵读引导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其中一条是教学诵读方式的引导不得当。古诗词本身富含了较深的思想内核以及情感价值,有作者自身的情怀。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容易走入形式化,更多地集中在古诗词具体字词字面的分析理解。而对于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以及浓厚的情感色彩,却缺乏足够的引导与诵读,不能将古诗词的价值最大化。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本身就有很强的实际价值。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认为古诗词“三分诗,七分读”,“读”占据了其中主要的价值内核。而在小学教师古诗词引导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满堂灌形式,将字词做拆分后分析,而后掌握整个诗词大意。在情感的体会上,也更多地集中在浅层次的理解,无法对整首古诗的意境美得到深入的领会,甚至在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解释都相对有限。例如,在四年级的《暮江吟》中,是一首写景的七绝。运用了巧妙且创意性的比喻来展现红日与江水所映衬的景色。可以播放视频材料诵读,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诵读体会,感受文字的精炼美妙。

(二)缺乏古诗词情景的领悟引导

在教学引导上,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点的理解,缺乏情景的深入感知。古诗词如果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往往不能获得其深层价值,甚至在理解上容易存在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的状况。如果不能把古诗词与其背景材料、情景意境结合起来,其价值将荡然无存。对于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更多情况下需要给予学生一种情景意会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走流程的理解字面含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情画意,需要调动多样化的情景体会,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其作品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为了降低教学工作的压力,更多地停留在考点、知识点的学习,缺乏在此之外丰富内涵的挖掘与引导。例如,在四年级的《清平乐·村居》中,作品展现了五口之家的生活之美与生活的趣味。可以通过图文、视频材料做辅助展现,让学生对这种家庭和乐的感受做直观的理解。甚至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的生活经验做类似的模仿描述体会。

(三)缺乏古诗词整体的感悟引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集中在细节,而往往忽略整体的体会感悟。这种情况下,最为常见的就是教师认为将每一个字词做了深入的分析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对整篇古诗词有整体的了解,但是缺乏了整体价值深入挖掘引导的意识。字面意思往往不能涵盖深层的内涵以及意蕴,深入地分析古诗词需要把其整个作品的旋律美、音调美、个人背景、社会条件的时代风貌,做丰富的背景式教学,才能有效地让人有更强的感同身受以及其意蕴价值的领悟。但是由于过多的纠结细节,停留在细节的理解记忆,这种整体的感悟则相对缺失。古诗词有自身的韵味与灵性,如果纠结于字词,往往就将其内涵的情感价值进行了削弱。例如,六年级的《宿建德江》,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是一种羁旅之思。这种感情可能学生们较为少有,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外地旅游探亲的感受来引导学生去感受。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那种淡淡且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含蓄文学作品之美。

(四)学生自身的学习局限性

教师古诗词教学上,缺乏开放性思维的引导,更多地让学生领悟大纲教学要求所需,提升应试教学能力,而缺乏对古诗词丰富价值的拓展,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感知能力,这样就导致在古诗词教学引导上存在较强的局限性。除了教师引导的问题,学生自身在古诗词学习中也会存在自身因素影响。首先,学生自身的发展年龄受限,在社会阅历、人生感悟上相对浅薄,不能够深入的体会。作为古代大诗人,他所经历的一切感悟理解,尤其是很多古诗词中蕴含了很深的人生感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在思想层面上领悟到这一层,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引导上也无法进行深入。其次,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本身停留在具象思维能力上,对于较为抽象的思想价值观、情景意蕴的理解,本来就相对薄弱。介于此,教师则不会朝更深度的方向上去引导,避免构成学生思想层面的压力。字词的细节理解、翻译则符合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方式的局限也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发展有关。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超前则可以做引导,但是对于普通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既无法感知到诗词的魅力,也不能领会到其中的人生感悟之美。例如,五年级的《己亥杂诗》,内容表面是一种游玩的景色描述,但是实质可能是对社会与过往的反思。手法丰富,思想巧妙。对于成人,很容易领悟其中的整体妙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有难处。他们可能缺乏同理心,也缺乏职场沉浮的历练,所以感悟不到,要保持耐心地引导与合理的比喻来指导。

二、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

(一)提升古诗词诵读教学水平

要提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内容的比例与技巧。要注重整个诵读环境的建设,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配合一定的音乐做辅助,提升整体的情景感受能力,提高整体的古诗词学习趣味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兴趣去感知。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节律、抑扬顿挫的理解,懂得基本的停顿、拉长、音调的变化,同时要懂得情感的收放自如,要体会到古诗词在诵读过程中所展现的魅力。可以提供对应的诵读模板,让学生去听专业的诵读专家所展现的诗词意境。尤其是现在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下载对应的古诗词视频诵读材料,里面包含的文字、视频、图片、音乐等各元素,由此更好的保证整个诗词意蕴的展现效果。甚至条件允许,可以将古诗词表现过的影视剧剧情拿出来做展示,提升整个内容的趣味感。也可以对古诗词展开班级内部的诵读竞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生在诵读中展现的技巧与特点,提升其丰富的感受能力。

(二)注重古诗词情境的构建与领悟

在教学引导上,需要从整体的情境入手,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注重背景式教育的引导。古诗词本身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尤其是古诗词多半是作者在个人际遇不佳时所做,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感慨。这些内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做阐述,而不能做独立性的分析理解,否则会导致其整个情境理解的折扣。情景的领悟,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材料搜寻专业诗词背景材料做直接的图文阐述,也可以通过整个作品相关的时代影视材料做辅助,由此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情景领悟更多情况下需要意会而无法言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引导上,教师也需要保持开放性心态,鼓励学生创新思想,让学生自我去感知这种情境之下作品所需要传达的感受。甚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喜好去分析作品的情境,而不能单独的集中在某个考试模板之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多样性理解特点,每一个人都是作者,每一个人的理解不同都是赋予古诗词作品更多的生命。

(三)加大对古诗词整体感悟的引导

古诗词从应试教育来说,需要对其具体的字词做理解,掌握古诗词字词表达的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体上的体验感悟就不重要,尤其是在对整篇古诗词作解释之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开拓思想,感受其整体的作品效果。包括其整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者在面临不同时代问题之下,自己表现出情绪状态。甚至可以将这种思想拿到学生群体中去做讨论,去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合理性或者是不足之处。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的大诗人,也有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也有自身的缺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所作的诗词在某些思想上也可能是片面的正确,而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这种思想态度的引导,不能够概括每个人整个人生所需。在思想的领悟之上,也需要学生懂得辩证性的思考。

(四)尊重学生的局限性,从实际出发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导之上,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遵从学生的基本特性。要充分的理解学生认识的局限性,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与拔苗助长。在现阶段,学生在古诗词的领悟上有局限,要保持理解的态度,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学生们可以有超前思维,能够理解则应该鼓励表扬,如果不能够深层次地去理解,也不能做批评,或者强制性要求去理解。

三、结束语

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层面,理解上面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历练与成长,保持宽容的心态。作为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急躁,要保持充分的耐心。要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积极引导,而不能采用单一片面的方式去压制学生的思维。要充分的表扬学生开动脑筋的成果,无论这个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答案要求,或者是考试知识点的标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与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岑永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1,18(6):44.

[2]林芳.探析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J].家长(上旬刊),2021(1):165-166.

[3]王玲.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202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