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范文
时间:2023-03-21 02: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传统美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甲:当灿烂的晨曦温暖着整个校园,采撷一缕阳光,编织成七彩的花环。
乙:留住一丝清风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甲:付出一份真诚,打造爱的世界。
乙:带走一片笑容,永远与我们同行。
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乙: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我是主持人xxx。
甲:我是主持人xx。
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尊老爱幼话重阳”特别节目。
甲:梁颖,你知道前天阴历九月初九是什么日子吗?
乙:我知道,阴历九月初九既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温馨的老人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甲:在古代,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登高、游园、赏菊、喝酒、吃重阳糕等是重阳节活动的主要内容。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同样要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甲: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安慰。同学们,你们以前是否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到外面玩过呢?有没有为他们梳梳头、敲敲背、洗洗脚呢?有没有帮助过别人的爷爷奶奶?有没有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呢?我们现在已经是少先队员了,渐渐长大,渐渐懂事,我们应该为老人们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乙:我们每一位同学今天都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把好吃的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俗话说:两阳相重,九九艳阳天。
甲:的确,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的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令人心情舒畅。
合:老爷爷,老奶奶们,没有昔日您们艰苦的创业,哪来我们今天优美的校园?为了表达对您们的崇敬,我们特别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
甲:今天的节目分为一周要闻、生活百科和成语故事三个版块。
五、结束
甲: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乙: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衷心地祝愿:红领巾广播站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愿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去无尽的欢乐。
甲:愿它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伴随你度过金色的童年。
乙:感谢大家的收听,本次播音到此结束。
合:再见。
一片秋香世界;
几层凉雨阑干。
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三径归时秋菊在;
满城近日雨风多。
三径归时岁月在;
满城近时风雨多。
三径就荒菊绽蕊;
一堂大喜雁来宾。
小雨酿寒侵白纻;
西风怜醉避乌纱。
劝君一醉重阳酒;
邀月同观敬老花。
乌台好仿黄花宴;
凤笛催成红叶诗。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有度喜重阳。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孟参军龙山落帽;
陶居士三径衔杯。
何处题糕酬锦句;
有人送酒对黄花。
黄菊绮风村酒熟;
紫门临水稻花香。
年高喜赏登高节;
秋老还添不老春。
话旧他乡曾作客;
登高佳节倍思亲。
登高喜度老年节;
赏秋畅饮酒。
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败兴无端,满城风雨;
登高何处,插鬓茱萸。
高阁滕王,何人赋就;
曲江学士,此日齐来。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双庆临门,家庆欣逢国庆;
三阳播彩,小阳喜叠重阳。
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
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唯写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农历九月九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或老人节。同学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像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也规定:我们要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
值此重阳节之际,我想号召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去尊敬、关爱每一个老人。
1、不管老人是否有病,都应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遇到老人身体不适时,要主动陪伴老人去看病。
2、要经常抽出时间,跟老人们聊天,谈他们关心的事,多顺顺他们的心。
3、家里有什么活动,上公园、看戏、看电影,最好邀请老人一同前往。
4、逢年过节过生日,旅游出差,要记住给老人送些礼,不管买的东西价格如何,老人们都会把它看作是对他们的孝顺之心。
5、对老人的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他们。不能满足时,要多作些解释工作。
篇2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设美德课程,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供1~5年级学生使用,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oe”时,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看她张大嘴巴()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不仅掌握了“oe”的音和形,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发挥潜在教育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由学生担任宣讲员),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情理结合,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文明与我同行”栏目,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让责任与文明同在,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境困难,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无暇照顾孩子,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开设了电影课,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篇3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例如温良恭俭让。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他的老师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与其他的人不同,不是凭借势力压人,靠争夺强力夺取,而是用温良恭俭让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例如,《管子?形势》中也说到,“人主”即国君,“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温良宽厚,也就是温良恭俭让。后来人们也往往以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规范,用它来称赞许多贤达君子的处世态度。
今天,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不能诉诸武力,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以说服感化的方法,去达到新的团结。
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会无私、宽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篇4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例如温良恭俭让。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他的老师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与其他的人不同,不是凭借势力压人,靠争夺强力夺取,而是用温良恭俭让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例如,《管子?形势》中也说到,“人主”即国君,“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温良宽厚,也就是温良恭俭让。后来人们也往往以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规范,用它来称赞许多贤达君子的处世态度。
今天,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不能诉诸武力,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以说服感化的方法,去达到新的团结。
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会无私、宽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伪装的温良恭俭让也许能够维持一时,但不能长远;只有彻底的无私和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爱,才能使它表现出来、坚持下去,并永远保存。当然,温良恭俭让不代表懦弱畏惧,恰恰相反,它所表现的是我们自身的强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严与自信:正因为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够镇定从容、雍容大度地面对一切,以温良恭俭让的高姿态来对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竞争对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胜不骄,败不馁,处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不停顿地发展进取。
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真正做到它不容易,甚至是很不容易,必须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艰苦的修养。在这里除了要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学习无数志士仁人的光辉榜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作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俗话说,诚于中则发于外。只要我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有远大的目标和博大的胸怀,自然就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就能够正确地对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待人接物自然就会应付自如,使周围的所有的人如栉春风、如沐春雨。
篇5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当代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_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其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再次,我们还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的更加鲜艳!
我认为,谦让是最大的美德。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的,但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都能做,如上车先让老人先上,看见老人要让座……
谦让这个词语对人们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谦让,随着时间的流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谦让这个词已渐渐淡忘了……记得有一次,我站在104路车上,人很多,座位都做满了人。到了宛平南路这一站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那位老奶奶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可满车的人却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坐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他们却不加理睬。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哈尔滨市一家企业公开招聘人员,一位前来应聘的女
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就因为她多次主动给别人让座,被招聘单位说成是“缺乏竞争意识”而拒绝聘用。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让座只是我们应尽的一种义务。现在,人们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谁也不愿意吃个亏——正如让座这个简单的动作。此刻的让座已成了那变质的面包,像个足球似的被人们踢来踢去。
篇6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篇7
2010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实验县区校点的参研人、主管领导共计500人参加论坛。
论坛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了20年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了各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经验,表彰了传统美德教育最佳示范单位和最佳优秀班主任、科研人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贺信,对传统美德教育20年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于1990年由笔者首倡并主持,历经4个五年规划期,均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科学挖掘整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资源,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体系,紧密联系德育现实问题,在全国召开30余次学术研讨会议和成果推广会议,出版了50多部各类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30多篇文章,在全球创建了首个《中华美德网》,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向现代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有效地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报告,论坛,讲话和成果出版展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国德育的基础地位。5000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格、民主情感、民族礼仪的根与魂的教育。众多实验区点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是中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效果证明,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的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系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崇荣知耻、求索创新、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是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的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民族性,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永固中国特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生命需要。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水平必须构建系统的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为增强中国德育的长效性,众多学校创造出的包括4条途径、10种方法,12种模式、7种保障机制,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具有教授、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功能的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体系。会议认为,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方法的针对性,方法的针对性取决于方法的现代性和系统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要强调外在教育,也要强调内在自省,坚持他律与自律结合、知与行结合。只强调灌输或只强调体验,忽略其他都是达不到完满目的的。
篇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同时更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抗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完整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思想意识。任何民族的奋飞,都需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因此,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进行长期、艰辛、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与传统的积淀。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需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如何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雄浑刚毅的精神风范,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的思想观念,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意志,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气节,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献身精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等优良的民族风范和品格教育和熏陶中,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正是鉴于上述的思考,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社会是一个具有广阔教育空间的舞台,社区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的教育阵地,不但可以检验学校、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传统美德,固化美德成果。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风气、协调的人际关系,达到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篇9
关键词: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素质;海南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49-02
中华民族是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固然因时代、阶级局限而积淀了消极、糟粕的成分,但也不乏令今人叹为观止的金玉良言,道德律令。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鉴别,从中挖掘、整理和筛选其合理内核,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当是一项不容置疑、不可忽视的重要事情。
一、传统美德的内容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二、海南省公民道德素质现状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海南居住的常住居民。调查的形式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本次调查直接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 050份,有效问卷1 000份。对于海南省公民道德素质总体状况,很明显,问卷的一开始就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其中,9.4%的人认为很好,19%的人认为还比较好,51.3%的人觉得一般。
1.集体主义意识强烈,要继续发扬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海南省公民的集体意识相当强烈。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占73%的人选择先看集体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不无关系,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里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形态,在伦理道德上一直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要求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先公后私”等成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德目,是人们历来尊奉的崇高的美德。这些都说明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败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
2.家庭美德看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婚姻家庭道德观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在家庭道德中哪一项最重要的调查中,13,5%的人认为是关心爱护后代,30.3%的人认为是夫妻和睦,42.5%的人认为是尊重长辈,7.9%的人认为是邻里和睦。
换言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大多数人心里,家庭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尊重长辈,换句话讲,也就是孝顺。其次是夫妻和睦,关心后代,以及邻里和睦。从传统美德角度看,我国是“孝”文化的故乡。孝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大多数人心里家庭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尊重长辈,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特别的重要,甚至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开始,孩子对家长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问卷中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3.社会公德意识严重欠缺,亟待改善
对市民个人认为社会公德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不影响他人、为他人提供方便等等)。从调查的结果看,社会公德状况不容乐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的不到二分之一,爱护公务的仅为6.8%,讲究公共卫生的不到15%,不想他人的为10.1%,而为他人提供方便的只有14.7%。
在访谈中某家具个体户谈到这一问题时,滔滔不绝。“服务意识很差。比如在移动营业厅、电信、餐馆、公共汽车上、宾馆,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很差。到了餐馆,服务员很不热情,搞的连吃饭的心情也没有了。要去营业厅咨询一个业务就难上加难了。”“海南人普通话不标准,在公共场合衣着不整齐,拖拖鞋的人比比皆是。”“摩托车到处乱串,给行人增加了不少麻烦,还有很多违章驾驶,在不该停车的地方停车,这样子也妨碍了整个交通系统。”
4.职业道德缺乏,有待改善
关于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问卷中主要就海南省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作了调查,其中只有25.6%的人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态度满意的,23.1%的人对政府的办事效率满意,由此可见,至少可以果断地说,海南省政府部门的职业道德是有待提高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问卷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调查,但在访谈中,很多人普遍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最需改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退休的教育工作者的话。“我是内地过来的,外界对海南的教育评价都很差,我本来还不相信,我在海南教书这么多年,发现也不全是学生的原因。比如一些道德基础课、形势与政治课竟然是一个大学专业是体育的老师去教授,这样子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好到哪里去。特别是一些本地的教师,仗着自己的教龄长,资格老,反正不管学生成绩多差,也不会开除他,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从内地过来的年轻教师,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则是学生。”
5.诚信状况堪忧,需大力加强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3.7%的人对海南市场诚信度满意的,绝大部分人对海南省的市场诚信度还是持比较怀疑的态度。在访问一个中年妇女的时候,她告诉我们,“现在缺斤短两的事情很多,反正就是想尽办法能揩多少油就揩多少。这些也就算了,还有很多假币,现在看到一百五十的钞票都要检验好几遍。”尽管,在市场里我们能看到公平秤,可是它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了吗?我们都很怀疑。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制定了对付他们的对策,他们也研究着反对策。
三、发掘传统美德提升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具体对策
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海南在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的美德,要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以为指导,做到古为今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道德加以分析鉴别,剔除其消极内容,并根据时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萌生的新的道德因素,赋予其新的释义与时代精神,把传统道德规范的吸收改造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
1.继续积极提倡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里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形态,在伦理道德上一直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要求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些思想对于反对目前存在的极少数大贪国家和民众之利、中饱私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无疑是有力的棒喝,仍有辛辣的现实针对性。
2.宣扬仁爱、和合原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主张人对自己的同类要有一种怜悯、同情和爱护之心,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儒家提出的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箴言,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应依据的原则。在今天物欲横流,向“钱”看,人情冷漠的社会,这种仁爱、和合原则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我们积极宣扬这种思想,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需要互助互爱,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稳定的社会。
3.强调明礼诚信,建设诚信社会
“礼”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作为“五常”之一、“四维”之首,地位十分重要。要扭转当前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文明、少礼貌、公德水准低下的状况,应当努力汲取古代思想家倡行的诸如恭敬、谦让、文雅、守秩序、明礼仪等道德精华。诚信也是我国优秀道德传统之一,也被列为“五常”之中,它与“礼”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儒家中的一些学者将它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甚至把它说成是“天之道也”。孔孟对诚信有许多论述,主张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要讲诚信无欺,认为待人处世无信不立,与朋友交无信不立,治国理民无信不立。联系到目前社会上并不鲜见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为,弘扬诚信道德美德实为当务之急。
4.强化措施,树立典型弘扬传统美德
要强化措施,把继承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干部要真正把继承传统美德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与此同时,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传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为普通公民做好榜样。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并要特别注意与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使道德教育与实践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学习古代传统美德同当前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市民活动结合起来;同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好媳妇、好邻里等活动结合起来,在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姚怀喜.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意识塑造[J].法制与社会,2009,(5).
篇10
学校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是青少年学习成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近年来,我校为了贯彻、落实《两纲》精神,认真学习,积极动员,在课内课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我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特色教学的尝试。学校由校长牵头组成了以政教主任、班主任和艺术教师为主体的德育领导小组,开展了以民族艺术为主的多项宣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比如:陶艺、书法、剪纸、京剧锣鼓、京剧表演、民乐演奏等技能学习活动。在几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虽然在各种相关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觉这种教育活动“学”的成份多于“育”的成份,深深体会到仅仅抓传统艺术技能教学,仅仅偏重于一部分学生,难以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形成大众化,对于全体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自觉形成尚觉欠缺,更难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校领导在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我们感到必须重新审视传统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当前形势,承担责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校园内(包括课堂内)开展全方位地开展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以此突破,使传统艺术教育在技能、艺术、文化、精神等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结合《两纲》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办学理念,怎样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多方论证,确立了“以美辅德、籍艺促教”的活动理念,并积极申报了区级美育课题,开展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民族神韵精神”的课题研究。
一、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要在艺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和教材,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艺术教师。我校有多名教学能力强、师德高尚的艺术教师,他们都是课题组成员。一年来,他们认真学习《两纲》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通过分析、筛选,根据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整合出一套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并将其中的内容分阶段地安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能起到预定的效果,他们认真备课,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精心选择教材中与育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欣赏,在教学中精心设教学过程,注意新课题的导入的新颖性、趣味性。比如: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入手,引入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乐器演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无限暇想;用精心制作的课件中的优美画面来打动学生。特别是教师们通过研究教材,刻意挖掘出音乐作品中的与孝道、与奋斗、与成长、成才、成功有关的思想内涵,通过提问、讨论、讲解与引导,以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进而引起学生对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美德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比如:流行与东北的《摇篮曲》优美温馨,使演唱者感受到无私的母爱,亦可体念到母亲对襁褓中的新生的呵护和无限的怜爱。《东方小故事中》的主题曲欢乐、活泼,勾画出一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画面,在欢快的演唱和生动的情境表演中,学生似乎又回到儿童时代,快乐的情绪充溢心间,同时激发起对中华民族先贤们孝亲敬老、互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衷的敬佩之情,从而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美好生活。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故事的生动演绎,以及老师充满情感的讲解,进一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心灵得到又一次洗涤,思想得到升华(音乐胡新生老师曾经开设的以《一生一世学做人》的美育探究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一学年来,我校音乐老师结合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开设了多堂以艺术为载体的美育教学课。所选择的内容有:聂耳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交响乐《历史的画卷》,《可爱的家》,《民乐之韵》、《走近京剧》、《戏情曲韵》等。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聆听、观赏、讨论、演讲外,还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大部份同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听后感,有些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看法:比如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老师的爱戴之情,谈了自己在学习上遭遇的及困难如何面对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提到复旦大学生投毒、昆明车站事件、食品安全、雾霾现象、甚至还提及、黄页岛争端----- 这些国际、民生的大事也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时不时见诸于笔端。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观者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眼界变得更宽、思考得更多,对民族文化、对传统美德的含义有了较深的理解。对人类心存悲悯之心,对民族的发展有更美好的期许、更长远的展望。
二、在课外艺术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学年来,我校成立了许多艺术团队,比如:校民乐、校合唱团、京剧锣鼓队、舞蹈队、京剧表演队等,在这些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艺术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到结合“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主题进行美誉渗透。
学生们通过艺术团队的训练和学习,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艺术素养得到提高。在团队的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使自身的生命个体得以充实,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生活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下旬,我校的京剧表演《梨花开》参加陀区学生艺术节比赛荣获二等奖,民乐队演奏的民乐合奏曲《大中国》也获得同一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的三等奖。令人感动的是,民乐队的队员在这次比赛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由于赴参赛途中因遇长时间堵车,队员们都毫无怨言,安静等待,至上场比赛前,队员们互相帮助、积极主动地帮老师调音、整谱架,搬乐器、摆椅子,做到临场安静,高效、有序,使比赛得以准时进行);队员们的一举一动,给评委老师和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适时地体现了玉华中学学生的良好风貌。去年“六一”前夕,我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美育节,学生表演的节目受到来宾和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预备年级的合唱《友谊地久天长》、《同一首歌》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到友谊的珍贵;民乐队的演奏体现了队员们的良好的艺术修养,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和谐的美感,有学生自主创作的反映家庭伦理、亲情友情的相声节目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动人的魅力。 优美而又极具动感的拉丁舞,充分展现了秒令少年的青春活力,无不让观众体悟到生命的勃勃活力和生命个体的无限创造力,无不让观众对“人”这一生命奇迹发出深深的感叹――不能不说,美育节的举办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起到了其它学科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
三、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形式渗透美德教育
我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不论是全校性的主题活动,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我们都经常以歌唱、表演的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生动活泼的非说教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十四岁生日共庆仪式,以演唱生日歌、《我的童年》、《我与我的母亲》的演讲等,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学期,预备年级在政教主任张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举办了学生创班歌、唱班歌的竞赛活动。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纷纷投入到创作和排练中去。由学生自己创作的班歌学生自己演唱、自己评分。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班歌的演唱比赛,班集体的凝集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班集体的主体精神得以彰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培养。(预备三班创作、表演的《可爱的小蚂蚁》获这次的班歌比赛一等奖。)
四、校本课程相结合,自主践行传统美德
我们还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校本德育相结合,一方面避免“两张皮”的重复操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传统美德教育寻找一个自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诸如“孝敬教育”等传统美德教育与艺术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遵循从实践至理念,再由理念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以情感激发、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为载体,努力实践“以美辅德、籍艺促教”的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艺术熏陶中净化心灵,在艺术表演中展现自我,在德育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从而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品德。 例――(见图表)
主题月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班主任为指导,由政教主任和年级组长安排具体时间,按确定的主题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活动有内容,有反馈,有检查,有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等),活动成绩记录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