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1:4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物描写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我的姐姐有着两颗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可爱的嘴巴,一头黑色的头发。她的爱好有许多许多,但她最喜欢的就得数玩玩游戏了。
3、今天上午,我做完作业,休息了一会,准备去玩电脑。可我一打开,姐姐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的跑过来,到了电脑旁,她说:“让开!让开!我要玩!”我不情愿的离开。她用了不到一秒钟就坐下,打开游戏,她立刻点击开始。我目瞪口呆的看着她玩游戏,她却像我不再身边的一样玩着游戏。完了这个再玩那个,玩完了这个再玩那个。
4、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了,我叫她吃饭,她说:“我不饿!”我想:我看你就是想再玩一会儿游戏!”
篇2
关键词:动作描写;原因;“四式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59-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第七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动作描写是凸显人物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手法。五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比中年段时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量的习作中反映一个较为薄弱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动作描写较单一、欠具体。孩子大多数只简单地写了做什么,没有写具体怎么做。不会把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内心世界。因此,笔者对如何让五年级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更精彩进行了方法的探析。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使人物真实可感、栩栩如生。
一、巧观察,善积累
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①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中也提出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②
进行有效的动作描写首先要引导孩子从身边出发,观察人物复杂多变、连贯的动作,重视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此处的观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有目的性的。作为老师,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体育运动时,孩子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腿部运动,从而体会写腿和脚的动作的词就很多。“踢、跑、跳、蹦、滑、跨、蹲、蹬、踮、溜、走、转、退。”学生在卫生值日时,观察擦玻璃、扫地等情景。例如擦玻璃时,“掸玻璃,换湿布,哈气,踮脚,抓窗柩,用手指抠,用干布擦。”从而感悟怎么做这一系列过程把事情写具体。
学生平时对生活经验与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写作“素材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勤读课外书,多读报杂志的好习惯;做好摘录笔记,及时记录好的构思;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资料,并分析整理。
二、引导分解,使用准确的动词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人的动作是‘人的心里的钥匙。”③不同的动作体现了人的不同状态,要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令人感觉传神、传情。
“一个人从马上爬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跳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跌下来。”同样是描述一个人从马的背上下来,“爬”字体现了那个人对马的极度恐惧的心理便跃然纸上。改为“跳”就把一个勇敢的人写活了。“跌”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有可能是马的性子刚烈,那个人无法驾驭从而跌倒的情景。
此外,引导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写出来。
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运动员赛跑。“400米比赛开始了。小豪跑啊跑啊,一直跑在最前面。最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终点。”此时的描写没有过程,缺少具体动作,人物的特点不够鲜明,文章显得很空洞。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引导他们观察运动员的手臂、双脚、身体有什么变化,思考每个动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400米比赛开始了,在跑道上的小豪就像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有力的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他的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他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孩子修改后的片段使用了“飞奔、摆动、迈、倾斜、抬、挺”等一系列动词,读者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小豪跑步时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佩服他身轻如燕,奋力拼搏的个性特点。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高尔基所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动。
“雨杨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他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在这个习作片段,学生使用了“拿、蹲、搓、叠、按、移、弓、低”等一系列东西,抓住雨杨的一举一动去反映他爱劳动,做事情认真负责的个性特点。从而令读者从心底里佩服他这种做事情的态度。
四、巧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巧用比喻、夸张等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观察到的动作,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习作用去。
“‘砰’的一声枪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又像一只饥饿的猎豹一样向前狂奔。”“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入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描写跑步、跳远的句子都巧用了比喻的修辞,让人对速度飞快的运动健将印象深刻和跳远时选手腾空飞跃的情景历历在目。
注释:①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②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③陆恕、刘济远《学作文“小问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 教育研究. 2009(01)
[2] 肖春远.感悟新课程――试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观[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
篇3
Her to go to Chinese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rtful, our these restless "little monkey". Remember once said "the Prometheus stealing fire," miss zhao don't know where to find a similar "torch" props, also let the class ACTS as a "Prometheus" take "torch" to "human", but also let us ask why the "Prometheus" took "torch" to "human"? We learn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of the text, is very impressive and interesting.
Remember once, my classmates and I play fell and broke his knee. Miss zhao, like they treat their children very carefully to help me clean the wound, coated with medicine, carefully looked at miss zhao that full of love and anxious eyes, my knees are on painkillers, much pain relief. At another time, because I have a fever off class, miss zhao use of noon rest time, help me with my homework, let me in a timely manner on the "catch" the pace of the students.
Miss zhao in the mind is very wide, the greatest tolerance under each "trouble" in our class. But, however, though normally miss zhao affectionate to us, once but when we make mistakes, zhao teachers would become very strict, first arch eyebrows wrinkled his thin, started a "why? How?" "Bombardment", and then bent up fine eyebrow, earnestly to reasonable, say you completely convinced.
This is what we all love miss zhao, she like a mother care for us, with love in eyes of strict supervision, we use persuasive reason we; She is so kind to us, we can't afford not to a genuine love and respect; Love persuasive, never tired, my dear miss zhao, you are our good friends, is my idea of a good teacher.
赵老师是我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大约35、6岁,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每当我们有同学获奖时,赵老师眼睛里总会闪烁着喜悦的光芒,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时儿戴时儿不戴,戴上时像一位博士,不戴时像一位母亲。
她上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妙语连珠,把我们这些不安份的“小猴子”都吸引住了。记得有一次讲《普罗米修斯盗火》,赵老师不知从那里找来了一个类似“火把”的道具,还让班上的同学充当“普罗米修斯”把“火把”带到“人间”,而且还让我们询问那位“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把“火把”带到“人间”?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课文,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有趣。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玩耍时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赵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非常认真地帮我清洗了伤口,仔细地涂上了药,望着赵老师那充满爱和焦急的眼神,我的膝盖仿佛是上了止疼药一样,疼痛缓解了许多。还有一次,因为我发烧掉了一堂课,赵老师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帮我补习功课,让我及时“赶”上了同学们的步伐。
篇4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修辞格 容貌 喻体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乏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刻画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其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利用修辞给人物添上更多神采。修辞格按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的分类,可以分为描绘类、引导类、换借类和变形类。这四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词语上的修辞格的分类几乎一致。通过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容貌描写修辞手法的统计,一探古今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中的修辞差异。
一、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常用修辞格概览
(一)描绘类修辞格
1.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最常用的修辞格就是比喻。《诗经・{风・君子偕老》用“I发如云”将乌黑浓密的头发比作乌云。《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大量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比喻手法描绘人的容貌,在辞赋和小说中最普遍。宋玉《神女赋》中用“朱唇地其若丹”来形容巫山神女。白居易《长恨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比喻杨玉环的面貌和眉毛。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这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在人貌描写中比比皆是。
2.衬托
衬托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画人貌时常用的修辞格,不直接描摹眉眼,而是以他物来衬托所言之人,从侧面说明其容貌的美丽。宋玉《神女赋・并序》赞巫山神女之美,曰:“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和西施都是著名的美人,但神女的美丽,却能让这样两位美女相形见绌。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之人见到这位美女,便驻足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她,竟然忘记吃饭。从见者的痴迷中,可知美女姿色绝伦。
3.夸张
古代描写人物容貌,为了强调人物的美丽,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高一点就太高,矮一点就太矮,脸上施粉就太白了,涂上丹寇则太红。极力形容东家之女天然清丽。《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中李延年赞美李夫人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回头整个城的人都会为她倾倒,再回头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达到传达李夫人的美丽的效果。唐代韦庄《秦妇吟》:“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和上例相同。
4.感叹
《神女赋・并序》叹神女之美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用“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六句,连连赞叹神女之美给人的直观感受。感叹修辞格在上古和中古并不多见。
(二)引导类修辞格
1.错综
《诗经》中描绘人貌的句子,由于受到《诗经》整体上重章叠句特点的影响,也有许多错综修辞格的出现。错综主要分为词面的错综和句子的错综。《诗经》中常出现的是词面的错综。词面的错综主要是指词的变化和更新。一般以同义词或近义词做替代。这样可以避免相同词语反复出现,避免枯燥单一的句子,给人新鲜的感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下章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在词面上构成错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炼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如金如锡”,“金”和“锡”都比喻受过陶冶锻炼,像金、锡那样精纯;“如圭如璧”中“圭”和“璧”都比喻人治学有成就,像圭、璧那样已琢磨成器。
2.对偶
描摹人的容貌,对偶自古以来不可或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都是运用对偶,造成严整的文句格式,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排比
这两种修辞格相对来说使用的情况较少,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来使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便是一例。《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是典型的排比。
(三)变形类修辞格
这类修辞格的使用在整个古典文学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但是单独描写人物容貌时使用的情况则比较罕见。只是吉光片羽地出现在少量句子中。例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文章作者“为了节约文字或者调节节奏的需要,将两个原来要合着说的词,特意在上文中省略去下文应出现的词,并且在下文中省略掉上文中应该出现的词,而在解释的时候,仍然将两个词合在一起讲,使之参互成文、互相补充、合而见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徒子好色赋》一例的意思是说,东家之女嫣然一笑,能够迷惑阳城和下蔡两座城市的人们,这样才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二、古今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容貌使用修辞格的变化
(一)修辞格种类减少
古代诗歌词赋中描摹人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词语章句上,都使用大量修辞格。《神女赋》和《洛神赋》等文章大量内容都在描述人的容貌,仅《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女的一段:“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仅仅一段,就有夸张、比喻、排比和互文等修辞格。
白话小说出现后,尤其是在白话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人们较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容貌的刻画则有削减。《红楼梦》写袭人容貌,只用“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小说写人,常常直接用数字表示人物身长几尺,髯长几尺,给人以确切直观的感受。比喻、夸张、衬托等较少使用,出现较多的是对偶修辞格,修辞的重心不再放在语句意境方面。《水浒传》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写李逵:“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写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直至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修辞格的使用就更加少见。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张爱玲《等》中写阿芳“是个大个子,也有点刨牙,面如锅底,却生着一双笑眼,又黑又亮……”不难察觉,除了比喻,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人物容貌的刻画也很少使用修辞格。
(二)多用白描手法
与古典文学作品相比,修辞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中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白描手法。鲁迅描写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老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写克荔门婷:“顽劣的稻黄色的头发,烫得不大好,像一担柴似的堆在肩上。满脸的粉刺,尖锐的长鼻子底下有一张凹进去的小薄片嘴,但是她的小蓝眼睛是活泼的,也许她再过两年会好看些。”这样纯粹的白描手法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白描手法能够真实细致地描摹人物容貌,从而取代各类修辞手法成为现代人物容貌描写的新宠。
(三)频繁使用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容貌的刻画,大量使用比喻,再加以其他修辞手法。经过明清之际白话文学的过渡,至五四以后,这方面修辞格的使用渐渐被白描手法取代,但是比喻修辞格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女孩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张爱玲在《封锁》中写车上的老头子“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尽管白描手法是白话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的主流,但修辞格的使用并不会消失,白描手法细致精确刻画人物容貌,修辞格则能使人物容貌跃然纸上,两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容貌的刻画更加准确丰满。比喻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大量的白描加上适当的比喻,能够为人物容貌增添更多光彩,因此,比喻这一修辞格依然是人物容貌描写的点睛之笔,可见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描摹人物容貌上,比喻修辞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描写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千帆.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J].南都文学,2004(24).
篇5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篇6
一、线型
在我看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是线型的,单元作文与单元主题契合,练习内容与主题相关,固然有课文为引,但似乎见效不大,以“完成任务”为多。今年五月去北京玉泉小学学习,看到了由玉泉高峰校长牵头编写的《玉泉语文》一书,这本书里的作文教学打破传统设计,从写作的各个角度出发,如拟题、开头、各种描写等,这样非线型的普及性作文训练方式,让我们大开眼界。可细细思量,发觉,单纯拿来用是不行的,因为缺少了背后理论的指引,往往会让这样的迁移变形。暑假看到《写作教学“进行时”》一书,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终于找到了同行者与领航员。
二、图式
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概念, “片段式习作训练”强调“图式”这一概念。图式的形成依赖于一节节指向明确的“线型”课堂,而明确的主题规划,高频的“片段式习作训练”式的课堂,让图式得以形成。“全程中的写作思维呈现三个不同阶段的递进过程,表现为不同状态,可以定义为: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完形思维。”具体来说,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完形思维三种思维不断强化,才能形成图式里的“线型”,线型的多种组合才形成了图式。当然,三种思维并非均在一节课内体现,在主题规划设计时,同样可以用这三种思维来规划。写作,是极其消耗脑力的过程。学生通过“教”,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形成多种多样的图式。在训练学生写好自己的心理感受时,我以直接情境――模拟盲人来触发思维;体验后,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扇面,让学生充分回忆自己的心理来继发思维;交流后,我让学生立即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完后,学生进行根据要求来修改。修改时,学生根据要求不断修改,逐渐“完形思维”。通过一系列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写好心理感受”的图式。每个学生形成的图式各不一样。
三、组块
当教师经过明确的主题规划,高频的“片段式习作训练”式训练后,学生就会形成了若干的图式,这样图式包含了审题、构思、遣词、造句、叙述、描写、联想、想象、开头、结尾等等。当学生对写某一种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图式组合,而这些组合就像拼装玩具一样拼成了一个块。脑科W研究表明:学习的发生是信息从要给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儿童的脑能比较轻易地形成这样的联结。脑科学家有一个生动比喻,说人的早期注重联结好比“崎岖的小路”;联结多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通过“片段式习作”的训练,学生形成的图式就如同“小路”一般,训练多了,小路就变成了“高速公路”,图式间的联结就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个块,而一个个块就化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块的形成依赖于图式,图式的形成依赖于一节节指向明确的线型课堂。以写人为例:高频主题式的人物描写线型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内容,就形成了各种人物描写的图式;人物描写图式、环境描写图式、故事叙述图式、开头结尾图式等也通过系列训练得以达成;写作时,图式就如同砖头一般,在“潜意识”中人脑就会自由组合搭配这些图式,写一类文章的不同图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组块。组块的形成,让碎片化的图式得以完整,也就能很好地解决写完整文章的问题。
四、风格
篇7
下面以2010年江苏卷阿城的《溜索》为例,来验证这“三点”的做题效果。
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一、 坚持分点。
每一个阅读题的高分值决定了答案大多要从多方面来回答,所以尽可能多的分点回答能提高答案的条理性,周全性,正确性。
例1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且告诉我不要往下看: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 虽然没有要求分点回答,但是题目中的“分散”“全文”就决定了领队的形象
不只是“一点”答案的扁平形象,而是“多点”答案的丰满形象,应该用 (1)(2)(3)(4)或者①②③④进行分点,且整齐排列。
如果“四点”答案不标序号,首尾相连地放在一起,可能会只得到“一点”答案应得的分数,更何况我们的表述难以和参考答案相同或相似,也许连“一点”答案应得的分数也得不到。
二、 坚持摘点。
坚持找到答题区域,让相关的语段重现,坚持从语段中摘抄相应的点,或词语,或短语,甚至句子,既符合“简要分析”的多数答题要求,又有的放矢,言必有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甚至能答出比高考答案丰富的答案。
例2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 本答案没有“分点”,实际上阅卷老师在操作时是明确分点给分的;本答案也没有“摘点”,也就不符合题目中的“分析”要求,严格说来,本答案有些空洞,答无所据。而“画线部分”给我们指明了答题的区域,从中摘点,就可能得出和参考答案不同的答案。
①作者通过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这个答案比高考答案更丰富,多出来的几点答案有“摘点”做根据,合乎情理,即使不给分,也不会因此扣分。即使缺少了参考答案中的某点,也能因此而加以弥补。如果有字数限制不允许“摘点”,也应该把明“摘点”变成暗“摘点”。
三、 坚持评点。
对所摘抄的点,紧扣题目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论。坚持了摘点,对摘点作出评点,就容易水到渠成。
例3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 题目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属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不是结构的作用,所以就没有什么“线索作用”“承上启下作用”等答案。
本答案分①②两点,摘抄了“牛不肯挪动半步”“流泪发抖”,进行了“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的评点。其实,既然是“不少笔墨”,就应该像上一题的答案一样,多“分点”,多“摘点”,多“评点”,而不仅仅是两点。
如果同学们坚持分点,坚持摘点,坚持评点,用这样的答题思维与答题习惯来答题,就不用怀疑自己的答案,即使和高考答案有所不同。
坚持分点,很容易;坚持摘点,较容易;坚持评点,不容易。不容易评点在于同学们的评点语言。评点语言的组织有这样几种:
1. 抄写语言:是指文本中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和“摘点”不同,“摘点”是答案的根据,“抄写语言”是答案的表现,即“答案在文中”。“摘点”和“抄写语言”的关系就如根与木的关系,源与水的关系。如上文例3参考答案中的“怒江峡谷”“我”“战战兢兢”“领队”“汉子”就是“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抄写语言,而不是摘点。
2. 默写语言:是指答题的常用术语,可以像标签一样粘贴在答案中。在复习时应对常用术语作系统的总结。
如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如景物描写的作用: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氛围。以景衬人:正衬,以景物之优美衬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以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境遇。小说中的景物则是渲染氛围,烘托心理,推动情节。
能把积累的这些术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答案中,这些术语便被称为默写语言了。如上文例3参考答案中的默写语言是“侧面”“互相映衬”“反衬”,没有超出上述关于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术语的范围。
3. 作文语言:是同学们作为普通受众应该理解到位的语言;是指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表述出来的语言;是传统的、主流的、经典的语言。如人物的形象、小说的主旨、景物的特点、句子的含义、对某个问题的探究等。这些问题的表述运用的语言就类似于作文语言,而且是小议论文的语言,所以语言的表述不能为张扬个性而
表现非主流思想。如有人根据“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理解为领队的颐指气使,精瘦汉子的唯唯诺诺;“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理解为对动物的虐待,这就和文章的主旨背道而驰。而上文答案中的“高峻险恶”、“勇敢无畏”等评价性的形容词,就是传统的、主流的作文语言。
我们无法做到和高考答案一致,但是坚持分点,坚持摘点,坚持评点,即使不得满分,也得高分。
所以,自信地写自己的答案,让阅卷老师去判吧!
请运用本文“三点”法和“三言”法来组织《溜索》第4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篇8
一、人物描写的教学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常用到的描写包括三类:
1.外貌和神态描写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到“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黛玉形象。
2.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身份、地位、经历,这样才能真实可信。例如,笔者在讲授优质课程《雷雨》的过程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语言占了大部分篇幅。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三十年前是一对情人,侍萍曾为周朴园生下两个男孩,周朴园思念、想念着她。然而,三十年后,当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不是拥抱,更不是忏悔,而是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短短的三句话,充分暴露出周朴园的本质,也非常符合其身份、地位,因为他怕侍萍的出现会影响到自身的名誉、利益。因此,周朴园翻脸不认人,其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此,不难理解这段对话的用意了。
3.动作描写
《背影》一文中,一件平常事经朱自清写出,竟成了文学名篇。原因就在于他找到了一个出色的艺术直觉形式,并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笔者让学生准确地划出动词,理解“父亲”这一形象。
二、环境描写的教学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有形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1.自然环境描写
鲁迅的《社戏》,写了一群农家纯朴少年月下乘白蓬船去看社戏的情景:“那船头潺潺激水的声响,那河底的小草和两岸豆麦散发出来的清香……”此情此景,与乡野少年们撑篙摇橹、上岸偷吃自己田里的罗汉豆等行动相揉合,组成了一曲风味独具的田园交响诗,使人如临其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会设计表格,让学生将描写逐一填入,并通过与不同课文的比较,使学生牢记描写的作用,同时要求他们在写作中适当运用。
2.社会环境描写
相对于自然环境来说,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其作用要大得多。《祝福》中,祥林嫂的社会关系可谓简单又简单。鲁镇的人们对她冷淡、麻木不仁。“我”既关心又同情,但对冷酷现实又无可奈何,也怕担负责任。柳妈好心帮她去“捐门槛”,却将她送上了绝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她注定活不下去。鲁迅写作此文时,正是后,封建帝制虽被,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制度、封建礼教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这样的时代注定会产生祥林嫂这样的悲剧。
三、指导学生写作
笔者在辅导作文时,讲授了描写的手法。文章有了描写,就会增加色彩。
1.注意观察
学生进行描写时,要有信心,注意观察。例如,描写秋景,可用落叶、秋蝉表现悲凉;描写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可用赛场上争先恐后、汗流浃背表现。
2.注意描写方法
第一,目的明确,运用时根据主题需要,不要画蛇添足;第二,抓住特征,真切动人;第三,适应文体,小说的描写需要带有感彩,非记叙文体中描写以白描为主。
3.重视片段练习
如果涉及人物描写,就要从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几个方面去写,平常多做观察、描写的片段练习。例如,对老师的描写,外貌可抓其特征,如驼背、华发等;语言可写口头语;行动可选最突出的动作手势。
4.及时讲评描写习作
篇9
描写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白描手法七种。除上述之外,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运用这些具体的描法,就能写得生动形象。
当然,这些理论性的东西,识记很容易,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呢?
有效地利用课本。语文课本中选择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细细品读中慢慢消化描写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我选择了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一段“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节选的这部分描绘的是一幅果园丰收图,写出果园丰收的特点:果实累累,香气馥郁;果园热闹繁忙;果园主慷慨大方。总之,不仅景色美,而且人情美,传达出作者的热爱之情。
具体的描写方法有正面写果园丰收的:满目金黄,苹果芬芳,有色有味;有侧面写果园丰收的:有人声车声,有焦油味,有长长的车队,有嚼苹果的动作,有劝吃苹果的语言,有热闹繁忙的情景,有舒适惬意的心情,有粗犷豪放的汉子,有慷慨大方的果园主,尽显美丽淳朴的异域风情,表现出作者的沉醉迷恋之情。
品读完优美文段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或者是总结一下作者蒲宁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丽动人。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出描写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说
1、要学会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在写作中善于抓住特点。
2、具体描写时,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当然也可以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以求生动形象。最好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注意虚实结合,方能妙笔生花。
3、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都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
4、描写一般要带有鲜明的感情,才能以情感人。融入感情的描写,往往能以情感人,激起读者共鸣,尤其是在景物描写中,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要将景物写得美,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而必须渗透作者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感人,这样的景物描写才有强的感染力。
在品读了大家的文章后,找来学生自己的文章,与大家作品进行比较,对比之中,挑一挑自己的毛病所在,为以后的训练找到努力的方向。
学生的作文片段:“考卷发下来了,我的数学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但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运用所学的描写知识对文段进行诊断: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毫不具体,也不生动形象。
提出修改建议,对文段内容加以充实:“我”怎么高兴?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篇10
关键词:知识构建 巩固 迁移 创造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38-02
作者简介:曹宽荣(1969―),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构建是起点
知识框架的构建从纵向和横向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和体系,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主动思维的习惯。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当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后,学生不再感觉知识繁杂,所有知识框架都能系统地、清晰地存在于记忆中。在平时思考及考试解题时,清晰的知识框架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明确,思维难度有效降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而不再会出现不知所问、答非所问的现象。
以学习“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例,描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再细分,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事或物的细致描写。
有了这个知识框架还不够,对于每一个细小知识点还要讲清各种具体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具体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时有抓手和拐杖。如:
景物描写在文本表述中的作用通常有:1.能表
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某种特点;2.烘托人物的某种
心情;3.衬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4.渲染某种气
氛;5.暗示人物命运;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而描写又隶属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又包括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种主要的方式和描写、抒情这两种辅助的方式。
只有这样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学生在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时,才会全面、深刻。
二、巩固是重点
知识框架形成之后,还需反复巩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相近的知识点混淆,故应反复进行区别比较,才能使之做到心中明晰并有条理地去运用。课堂上遇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辨别知识点、理解并记忆知识点,要让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以分析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达到让学生理解、巩固这个知识点的目的。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所讲知识,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框架去思考,就会比较清晰地明白叙事主人公“我”对故乡的记忆是美丽又虚幻的,而故乡的萧条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与叙事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从而总结出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描
写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为闰土的生活提供典型环境。
在这一课讲清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在很多课文中让这一知识点得到巩固。像《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的片段。学生在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实现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精准解读。
三、迁移是延伸点
有了对教材知识点的充分落实,教师的教学就应渐渐过渡到以学生思考为主,从课内教材到课外阅读,由少到多,由扶到放,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2012年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青花瓷瓶》的开头是这样的: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
试卷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开头有何作用?
孤立地去看这道阅读理解题,反而不好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联系小说情节: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筹钱给母亲治病,雪天里去当铺当青花瓷瓶。老板在明知是赝品的情况下还是给了小男孩钱,最后母亲下跪道谢。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所积累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知识,文章开头雪景描写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了:开头的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四、创造是发散点
学生有了描写的知识框架,通过阅读训练,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还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描写,使其文笔生动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解力变成创造力。笔者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小作文的练习,比如:运用景物描写去渲染气氛和衬托人物心情。
好心情、好气氛:阳光和煦地照着,暖暖地;杨柳随风轻拂,柔柔地;房屋静默着。
坏心情、坏气氛:阳光肆无忌惮地照着,毒毒地;杨柳横着飞,疯狂地;房屋呆立着。
刚开始,学生会牵强附会地使用景物描写,随着不断大量地进行有意而为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思考就会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够在作文中顺畅自然地借助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2012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桥在水上》的最后一题:“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样的题目对于已经进行过一定量训练的学生来说恐怕没有任何难度了。多次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去思考,学生对于景物描写就会有自己的创造性。
有学生在《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结尾这样写道:望着窗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近处的参天大树舞动温柔的腰肢,远处小鸟成群结队,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清脆的声音,望着窗外多彩的世界,我会心笑了……有学生在作文的开头用“凄风,冷雨,孤灯”来表现自己悲观失望的情绪,写得很美……这些开头和结尾都能与作者的情感完美结合,恰当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有学生用“春,灿烂”“ 夏,蓬勃”“ 秋,丰硕”“ 冬,蕴孕”这样富有特色的语言作为每一小节开头的中心句,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明了,使人不由赞美小作者精美的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在阅读教学中,以构建知识框架为起点,以运用知识为重点,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悟,以读促写,最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这应该是提高阅读效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