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3 23: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春天的诗词

篇1

2、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3、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4、春播:春季播种。也作“春种”

5、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6、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7、仲春:孟春之后阴历二月为仲春。

8、春暖花香: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9、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10、春雨:开春下的雨。如“春雨绵绵”。

11、春光:春天的景色。如“大好春光”。

12、杨柳风:春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13、酣春:春*正盛。例“劳劳胡燕怨酣春”。

14、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15、东风:春风。例“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16、艳阳天:明媚的春天。如“九九艳阳天”。

17、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18、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9、柔风:春风。例“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

20、春风:开春后吹的风。如“春风解绿江南树”。

21、韶景:美好的景色。如“滇春好,韶景媚游人”。

22、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23、阳春:泛指春天而言。例:“阳春三月好风光。”

24、芳草:香而鲜的草。例:“春回大地,芳草天涯。”

25、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26、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27、春耕:春季的耕种。如“春耕时节”。也作“春事”。

28、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29、初春:春季开头的时节。例:“初春之风仍有凉意。”

30、漏泄春光: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后比喻泄露男女私情

31、孟春:四季节令中的第一个月。春天开头的第一个月。

32、春天:春季。例:“明媚的春天,万物充满了生机。”

33、嫩草:初生而柔弱的草。例:“嫩草油油,充满生机。”

34、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35、春草:春天的草。例:“春草初露;大地已经泛青了。”

36、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37、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38、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39、杏花雨:春雨。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0、春雷:春天打的雷。如“春雷一声惊天地”,“春雷催耕”。

41、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42、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43、漏泄春光: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44、满园春*: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45、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46、春*撩人:撩:撩拔,、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47、绿草:绿色的草。例:“山上绿草茵茵,野花飘香,真迷人啊!”

48、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49、春光明媚:春天的景色鲜明可爱。例:“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50、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51、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52、春*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53、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54、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55、大地回春:冬去春来。例:“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56、小草:指生长得小的草。例:“刚下过春雨,小草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57、新春: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泛称新春。如“新春佳节”、“恭贺新春”。

58、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59、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60、野草:野生的草,野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1、惠风:和风。书面语。例:“惠风和畅,拂人脸颊,使人感到无限舒服。”

62、春意盎然:春天的气氛浓厚。例:“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63、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64、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65、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66、春光漏泄: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67、雪化冰消:冰雪融化,表示春天来临。例:“雪化冰消,万物复苏,又是春到人间。”

68、春光融融: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69、开春:春初(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例:“开春农村又将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70、东风送暖:东风,春风。春风送来暖意,表示春天来到。例:“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71、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72、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73、韶光:美丽的春光。例,“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也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74、满园春*:春*满园,四处都是春天的景象。例:“满园春*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5、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

76、春季: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

77、春华秋实: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78、春令:春季。例:“严冬已过,春令已到。”注意:春令,也表示春季的气候。如“冬行春令”。

篇2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文学;桃花;审美意蕴

古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捕捉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并且擅于利用感性思维来借景抒情,将文学创作和融景写情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描写客观外在事物中寄托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桃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桃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并且人们在栽培、使用以及食用上开发了多种方式。人们非常重视“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桃树,这也给古代文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题材,“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密切联系起来,“桃”具有丰富的表征意象,在历朝历代的文人创作中,都喜欢用“桃”的意象来指代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桃”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非常丰富,值得人们推敲和研究。

一、“桃”的美感特征

桃花、桃树的形态非常优美,桃花的花朵比较浓密,并带有一种妩媚的丰腴美。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气候怡人,成片的桃花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动态美,桃花嫣然、如彩云、锦霞一般,其艳丽妩媚超过了其它所有花卉。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骚客有很多以“桃”为主题来写作的诗文,在诗歌作品中不仅具有妩媚,而且伴随着清风,带给读者清新自然、舒爽怡人的感受。《诗经》中描写“桃”的诗篇非常多,这些诗篇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爱情。在宋代诗人陆佃的《埠雅》写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由此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桃花的花色之美非常赞誉,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把桃花的物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意蕴,起到抒情表意的作用。后来,桃花逐渐脱离自然物象,并开始赋予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意象,桃花的独特文化意蕴使其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社会文化符号功能。在理解桃花的观念形态意义时,必须深入了解桃的枝、叶、花等生物特性。

二、“桃”象征了季节物语和爱情婚姻

“桃”生长于阳春三月,作为春天的代表性植物,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在早春刚刚来临的时节,桃花的荑萼满枝,逐渐开始呈现红色,给碧绿的春天画上一抹明丽的红色。在宋代诗人黄升的《重叠金•除日立春》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这也体现了在春天来临的时节,桃花最是先绽放的。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通过用桃花来歌颂春天的美景。就像《采桑子》中写到“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桃花和东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同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蓬勃生机,这也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昭示,早春时节,万花齐放。同时,“桃”也充分象征了古代文人的爱情婚姻,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爱情也是发生在三月份的春季时期,桃花是象征着婚爱的重要景物,春季时期也是发生婚嫁和情爱最频繁的时期。在春天时节,运用桃花作为婚嫁的点缀物,能够充分描述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桃花通常用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就是婚嫁爱情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常以“桃花运”来象征女子和爱情。当人们的爱情产生裂痕时,或失去爱情时,把桃花比喻成飘落成泥,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怜惜叹惋感。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曾经和唐婉分手之后,见到飘落的桃花,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钗头凤》这一著名的词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桃花的词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代表着桃花已经飘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回忆,诗人对爱情的叹惋。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以“桃”为主题描写了一系列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唐代文学中,以明丽优美的桃花景色为主题,咏叹了诗人对红颜知己的惋惜,对爱情的向往,寄托了丰厚的情感意蕴。唐代著名诗人李熠在《蝶恋花》中写到“桃李纷纷香暗度”,诗人利用“桃花”诉说了自己对红颜知己的阑珊意蕴,惋惜女子的容颜和桃花一样,消逝的速度非常快。

三、以“桃”隐喻个体生命和道德人格

(一)对个体生命的隐喻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桃”的意象和古代美貌女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和传统的“梅、兰、竹、菊”等植物相比,在喻示文人风骨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花朵比较艳丽妩媚,姿容丰腴,正是由于桃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感形态,才能让文人诗客们联系到青春曼妙的女子容颜,以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和婀娜身姿,不仅体现了桃之美感,而且也反映了女子的妍丽,在诗经中曾经有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的生物特性和年轻貌美女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形态比较端庄、颜色妍丽,具有淡淡的香气,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朴素感,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桃花喻美人诗词。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桃李佳人的案例,而且自魏晋时期以后,文人在描写女子妆容时,采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进行描写,在诗词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桃”字的词汇,例如:“桃脸”、“桃花面”等等,通过红艳的桃花形容了灿烂的少女面庞。而且在描写桃花的诗词作品中,把“人面”和“桃花”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让人们在头脑中感受到美人如花的美好意境。自此以后,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人面桃花”这一固定词语。此外,“桃李”的结合应用,用来表现教师育人,从西汉时期著名诗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写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果”,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在秋天能够收获到果实,在培养果实时,必须选择具有价值的培养对象,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在我国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桃李门墙”、“桃李满天下”的说法。

(二)以“桃”来比喻道德人格

“桃”不仅可以象征个体生命,而且可以比喻道德人格。“桃”代表了正面人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树和李树在平时安静生长、开花以及结果,从来不会大声宣扬,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来乘凉、品尝果实,长此以往,在桃李树的下面形成了一条小路。古人运用“桃”的正面意象来象征古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境界。同时,许多风流才子喜欢运用桃花来作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凡俗的境界,能够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赞赏和喜爱,也可证明桃花代表了一种洒脱的心态。此外,“桃”也象征了一种“负面”人格,诗人在认可“桃”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对立声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写到“桃李卖艳俗,路人行且迷”,其中以桃花来作为讽刺的对象,表明桃花过于艳丽,路人在观赏桃花时,容易被桃花艳俗的外表迷惑。桃花不像梅花一样坚毅果断、松柏一样坚贞伟岸,自身没有任何优点。

四、“桃”所表现的生命意蕴和人生感悟

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认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性,“桃”作为一种最具有寓意的植物,最早进入了文人的创作视野。桃树的叶子非常茂盛,花朵非常艳丽,以“桃”作为祈求对象,能够使自己的宗族生生不息。桃花盛开就像人的青春一样,绽放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桃花主要用来比喻红颜薄命的女子,和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在《葬花吟》中曾经写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桃花寄托了林黛玉一生的感悟和人生宿命,当读者在吟读这句诗词时,就会感到黯然神伤。

五、桃代表了人们心中理想的世界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存在许多群体祭祀活动,而这些群体祭祀活动大多选择桃林作为祭祀地点,这也为桃树赋予了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曾经写到“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把手杖抛弃之后,形成了“邓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林”。自此以后,桃树一直作为古代历史上夸父族的图腾,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象征,对神灵的敬畏。同时,桃树的寿命非常短暂,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却记录了大量关于桃树的资料,其用来代表“长寿”的仙家之物,在《西游记》中曾经写到,孙悟空偷吃蟠桃,获得了高深的法力和寿命。自此以后,在人们祝寿时,通常需要吃“寿桃”,寄托着我们的祝愿。

六、结语

自古以来,桃花一直顺应自然、适时开落,是广大文学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桃”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意蕴感受。

参考文献:

[1]龙静丝.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童文俊.浅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中"言、象、意"背后的审美意蕴———以八上《桃花源记》和《背影》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2).

[3]黄少娜.朱淑真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03):30-33.

[4]曾蒸.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J].科技展望,2016,26(24).

[5]费梦炎.徐州民间故事的审美意蕴[J].青春岁月,2016(04).

篇4

一、 熟读《考试说明》,把握考查内容

认真阅读《考试说明》,结合近年来江苏高考中此类考题的命题形式,我们就可以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规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鉴赏形象题不外乎要同学们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等;鉴赏诗词的语言,不外乎分析诗词中用得好的字词(炼字或诗眼),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等;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不外乎分析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等;另外就是分析评价作者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二、 通读诗词及相关文字,理解诗词内容

对诗词的阅读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许多同学答题的得分率很低就是因为读不懂诗词,而要读懂诗词必须对诗词进行全方位解读。

首先,要认真阅读诗词的题目,把握诗词的写作背景或描写对象。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许多信息,特别可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描写对象。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2011·江苏卷)一诗,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因为春日触景生情思念李白而作,从而推测诗文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感情等一定与李白有关。再如王昌龄的《送魏二》(2010·江苏卷),题目就告诉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而推测出诗歌一定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分别时不舍的感情。

可见,认真阅读诗词的题目,对于理解诗词,正确解答题目有着重要的帮助。

其次,仔细阅读诗词,抓住关键字词,把握诗词的内容、思想和情感。虽然作为命题材料的古诗词一般篇幅不长,但都有一定的章法特征,仔细阅读诗词,可以把握诗词哪些句子是写景、写事、表情,从而分析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

例如,阅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可以抓住“恨”、“天涯”等词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及感情产生的原因;后面的几个句子描写了眼前的景色,并以景衬情。

第三,阅读诗词后注释,把握相关内容。

试卷中的内容,一字一词关乎答题,尤其是诗词后面的注释,绝对不是命题者无意之笔。实际上,注释或与作者有关,有利于解题者知人论世;或与词句有关,有利于解题者理解诗词。

如2011年江苏卷的诗歌鉴题的诗后有三个注释,分别介绍了诗中作为当时著名诗人的三个人物、作者与诗中人物所处的不同地点、作者与诗中人物之间渴望做的事情等,对于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和解答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细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题干是试题的关键内容,其中既包含答题要求,还可以从中寻觅出答题的提示信息。

仍以2011年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从总题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中我们可得出试题文本是一首唐朝诗歌这样的信息。从三个具体题目的题干中我们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第一小题题干首先告诉同学们此题的答题范围,从而立足于开头四句去思考问题;而“哪三个方面”几个字则提示同学们要从三个方面思考问题;而“李白的诗”“高度评价”等则限定了答题范围,明确了答题方向。第二小题题干明确指明答题方向,仔细阅读同样可以看出题干答题技巧的暗示:题干中引出需要分析理解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是一联特征明显的写景句,而问的是这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仔细读出这些信息,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这样的提示:描写两个人各自所在地的景物,无非是表达相互间的思念之情;而表现手法一定与情景之间的关系有关,这样,解题就有方向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题干中的赋分来推测答题的要求,从而得出答题的提示。

从题干中读答题要求,读出答题的提示信息,那么,解题时就会避免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

总之,在解答诗词鉴赏题时,认真全面地阅读是答题的主要技巧。考前读懂关于诗词鉴赏的《考试说明》内容,考时仔细阅读诗词题目、内容及相关文字,从题干中读出答题要求和解题提示等,有助于我们准确答题。

现 场 练 兵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 从首联看,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 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风流”有什么含义?

3. 二、三两联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 诗人在颔联中写到贾生和王粲有什么用意?“虚”和“更”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 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决心?

3. 尾联中“腐鼠”和“滋味”比喻什么?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诗中哪个词可以称得上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是如何紧扣“早行”一词写景抒情的?

2. 颔联一直受到人们推崇,人称其“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请简要分析。

3. 简要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感情。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注】此词为春行记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1. 作者用“春入武陵溪”一句有何用意?

2.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3.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 上片中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2. 辛弃疾在词中为什么要说:“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 词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几句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见官方博客

篇5

【关键词】 诗词 教学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27-01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经典的诗词不仅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一些诗词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表现了极高的意境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意境美。

1 借助优美的画面呈现意境美

众所周知,视觉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感官所无法比拟的。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一些古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所要呈现的人文景观缺乏一定的想象。这时,教师不妨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诗词中的意境美。

如在学习古诗《江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它美妙和谐,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其意境美之所在。为此,笔者通过互联网专门搜集并加工了符合该诗意境的图片,千山之境无飞鸟,万径之上无足迹,在广阔无垠、寂寥无人的冰雪世界,一个老翁独立在江边垂钓,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想象……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老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可见一般。

2 利用淡雅的音乐表现意境美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同时也是表现意境的绝佳方式。借助于音乐,教师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情感与诗词所要表现的意境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内涵的把握。

如在学习古诗《春晓》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先向学生播放一些大自然中的柔风细雨以及鸟鸣声声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情境中大胆想象……如此一来,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3 透过生动的历史感悟意境美

任何古诗的创作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情境,都是作者情感抒发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还要适当的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透过生动的历史让学生感悟意境美。

篇6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篇7

关键词:古诗词 杨柳 愁苦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很多,其中杨柳所寄托的情感,所象征的意蕴便十分丰富。根据所寄托出的愁苦与愁思,分析情感的不同表达。

一.杨柳的闲愁意蕴

杨柳的闲愁范围极广,包括:面对美好春天而产生的无名愁思;面对自己人生低谷,功名未就而产生的愁思;面对夕日的爱情今日已不再而产生的失落之愁等等。如欧阳修《碟恋花》“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是年年有?”“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都是借描写春天的柳絮,柳枝等来抒发春天带来的那股幽幽的惆怅之情;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绵难驱的闲愁。赵鼎《李园》“射虎将军竟不侯,脱身锋镝老菟裘。柳枝折尽东风晚,闲对酴蘼一醉休”,诗人借汉朝虎将李广军功卓越却终身未被赐封为侯的事例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得意。折不尽的柳枝道不完的愁情,心中无限的愁思与失落,只有醉酒的时候,才能得以缓解。再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绿柳成荫,春色满城,这样的美好时刻,与自己以前的爱人相逢,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已改变,夫妻被迫分开,以前的开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留给自己的只有那像柳丝一样的愁情,于是便有了“错,错,错”的感叹。

二.杨柳的离愁意蕴

“多情自古伤别离”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在送亲人、朋友离别的时候,往往折柳相送。借柳枝带给离别之人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游子能像柳那样在异地他乡随它而长,具有坚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所以杨柳往往被诗人们借用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婉转凄切、恋恋不舍的离愁。写不尽的是离愁,道不完的还是离愁,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十分多,诗人或借杨柳来描绘离别的情景,或借杨柳来突出别后的相思。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中很多明显地表明攀折苦的原因就是别离多,正是有了别离时的痛苦,才让人觉得折柳的痛苦。再如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直接反映了人们折柳送别的习惯。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千条万条的杨柳枝,编织着离别的愁苦,折柳送别的地方,又是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女主人公见到了千万条杨柳枝,行路人离别折柳,又想起了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不禁一股离别后的愁苦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杨柳的乡愁意蕴

篇8

【关键词】想象;古诗词;作用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热议。中,是诗词的故乡,中国的诗词浩如星海,名篇传送脍炙人口,名家辈出各领,至今仍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鉴赏评价古代诗词既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也是难点,难在学生社会阅历的缺乏与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之间存在的很大差距,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神韵、意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体悟替代了学生的经历,学习诗歌变得事倍功半,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盛宴之中――想象就是很好的方法。

艾青有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哲学家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天上到地面,由仙界到人间,由过去到未来,天马行空的把学生的思绪与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融合起来,走进诗人的世界。下面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谈谈如何通过想象更好的理解诗歌。

一、借助想象,凝望诗词,打开视觉

诗词大多由意象和意境组成,想象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它能调动起学生知识库中的一切资源,让短短几十个字变幻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想象,把排列叠加的意象,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虞集(元)《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由三个名词意象组合而成,每个意象都很典型,集中体现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发挥想象,把三个意象又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江南,细雨霏霏,杏花带雨,更加楚楚动人。

读到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时,展开想象,仿佛就能看到一幅《江山早春图》: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江山万物,春风一吹,花草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令人痴迷陶醉;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沐浴阳光。营造出了温暖温馨、恬静安适的意境气氛。想象的运用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晚年的杜甫回到成都安定下来之后恬适愉悦、怡然自得的内心情绪。

二、借助想象,聆听诗词,打开听觉

想象能让我们听到了诗词里的声音,我们还应借助想象打开自己的听觉,聆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泉水之声”是古人经常描写的声音,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聆听了泉水流经山石因受阻碍而发出低吟,用响声更衬托了山寺的幽静静,进而渲染了空寂的意境。同样是王维,同样是泉声,通过想象画面,我们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谧的夜里,皎洁的月光穿过树梢,星星点点地洒在山林之中;潺潺的流水缓缓的流过山石,叮叮咚咚似乎在唱一首动听的曲子。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把黄莺鸟的鸣叫声融入进生活场景中,把自己想象成抒情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质朴的情境,自然而然的会“打”一直在歌唱的黄莺,也就自然的感受到了女子思想丈夫的哀怨。

想象就是一支魔幻笔,把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听、所感幻化成了文字、诗词。

三、借助想象,闻香诗词,打开嗅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万物皆未萌芽之时,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香味扑鼻而来,王安石用高洁的梅花比喻高尚的品格,读者借助想象,眼前不仅能出现傲雪寒梅,更能闻到阵阵花香。当然,用想象打开嗅觉,不仅只闻香,还会闻到“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酒肉之臭便是最有名的“臭”,想象自己看到高门大户家里连美酒好肉都发臭了,贫穷百姓却冻死街头,怎不是一股子“恶臭”!在这里,想象的使用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感受,却更能贴近诗人的一颗“忧民”之心。

诗词的世界丰富多彩,想象是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它打开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让我们得到了美好的感受,贴近了诗人的情感。只有最大限度的打开学生的想象,才能让学生走进诗词的盛宴之中,理解诗词的神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明模.提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5(07)

[2]魏营飞.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01) [3]杨帅.论古诗词意境解读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篇9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篇10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

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再现,古代韵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诗文中跳动着美的节奏,回荡着美的旋律。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杨万里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时,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到一个优美的世界,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环境的幽静美丽。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与课文插图对照,初步读懂诗的大意。之后再次让学生看图,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吟诵诗文。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借助图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看见往日的盛衰、亲临文字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畅想未来。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诗中所写事物“篱落、小径、树阴、儿童、黄蝶、菜花”,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就感觉容易了。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想象画中情景,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文本来个对话,与杨万里来了个心灵交流,自然地体会了晚春季节的秀丽风光,儿童追蝶的无限乐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三)古诗配画,再现美

古诗擅长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作画”中悟情会意。《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粉笔勾勒出“荷尽”、“菊残”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教师边画边讲,“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着画出“橙黄橘绿”的景象,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更自然地走进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诗文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四)推敲诗眼,领悟美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诗中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境界,感受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看“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再向学生介绍传说王安石锤炼此字的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王安石这一语言大家对诗眼的千锤百炼,真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领悟了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精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五)反复呤诵,感悟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诗的意境、神韵可不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解读、感受古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思后,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朗朗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美。特别是后两行诗,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