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1:2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原生家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什么是倾听?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品质的外露。倾听习惯是指能够安静、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表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能听懂别人的表达内容,并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懂得倾诉,不仅是关爱、理解更是调节相互关系的剂,每个人在烦恼的和喜悦后(特别是深层次的烦恼和巨大的喜悦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对人倾诉,他希望倾听都能够给予理解抑或共同分享。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他们往往缺乏倾听的能力和意识。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为了重要课题。培养起学生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产生疑义、提出批判,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现状
1、自我为中心。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学校独生子女占绝对优势。在家庭中核心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极强,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候,很多人却专注于别的事情,缺乏对同学的尊重。
2、易分神。由于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兴趣更加广泛,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日趋突现。尽管看上去很多学生目不转睛很专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听,而是在思考其他的事物。于是很多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屡次三翻的讲依然有人犯错误,原因是断断续续的倾听并没有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3、沟通渠道的封闭。中国的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老师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式的孜孜不倦,而很多学生的合理观点也被全盘否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学生放弃了尝试,封闭了表达之路,同时封闭的还有倾听之路。倘若一个老师尚且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又怎能对学生的倾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1、老师用“爱”倾听。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首先,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其次,对于犯了错的学生,一味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应该让他们自己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引导他们把内心衡量是非的尺度调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找出犯错的原因,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都是很敏感的,一旦老师出现了偏袒,他会不由自主地保留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彼此间认真倾听出现重要隔阂的根本原因。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无话不谈的朋友,用爱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
2、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兴趣就能使他们在阶段的学习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和思考之中。通过具体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点方法:
(1)化平实为故事,化平淡为游戏。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将童话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加以练习,能够迅速调动孩子的注意力。
(2)提问引导。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利用他们想知道结果的愿望,用漫谈的方式,故意不漏出故事的结尾或问题的答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听。将倾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倾听中思辨、在交流中申辩,达到学生能力综合训练。
(3)评价和表扬。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3、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人格教育和意志培养。关于倾听的意义作为老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地转达给学生们,让学生知道认真倾听是一种素质,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倾听的习惯不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养成的,因此老师要有计划的安排教学,锻炼出学生坚持不懈和从点滴做起的良好品质。
(2)倾听的方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篇2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家具 图案特征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金光.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3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 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消费内容 体育消费水平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水平、意识、动机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行为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本文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为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问卷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为92.5%。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数十篇以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著作。
1.2.3访谈法:对河南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大学生日常体育消费实际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2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
2.1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同时,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对健康体质的追求,使每年大学生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体育消费。从表1可见,低年级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动机是盲目的;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不管在那个年级中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四个年级在体育成就方面差别不大;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都越来越重视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及追求时尚的需求,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明确。尽管接受体育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日趋增加,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不明确。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外,大学生体育消费没有明确的目的,往往会使消费资金降值,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短缺。
2.2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分析
表2显示,当今大学生在体育服装上的支出是主要的,其次是在运动饮料上的消费。在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这样的体育消费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健身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比县城、农村较合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看艺术类较差;各专业的大学生在观赏性体育比赛及去健身俱乐部消费较少。
2.3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认识及生理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体育消费水平的不同,统计数据明显地反映出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比女生要高,而且男生体育消费支出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例也要高于女生(见表3)。
2.3.2地域不同,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不同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经济发展状况对体育活动认识的制约,两者直接影响到各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而且不同地域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2.3.3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于购买必备的运动服装及观赏体育比赛的支出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他的体育消费内容的支出甚至还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非体育专业,而非体育专业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其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3.2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应重视低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
3.3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这主要是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及动机,提高他们体育消费支出的回报率,使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篇4
论文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扬克,《毛猿》,奥尼尔悲剧精神
前言
尤金.奥尼尔作品以其深刻内涵,独特的题材,多元的表现手段而著称。他所刻画的戏剧人物从古希腊英雄形象走向了普普通通的人,并且有“人”性的弱点。《毛猿》中的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生存环境中非主流人物。本文通过对扬克进行分析,认为扬克他苦苦追寻自我路上表现出可悲又可笑的抗衡,也并非软弱行为。这是尤金.奥尼尔是对那些被现实生存环境边缘化人的同情呐喊,甚至是助威。这也是奥尼尔悲剧价值的存在表达。
尤金.奥尼尔是善于挖掘人类心灵的杰出戏剧家。在他的悲剧中,他擅长刻画边缘化人物在现代社会中心灵的困惑和挣扎的表现,透出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对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用艺术表达来探寻人类生存的意义的表现力。
《毛猿》中的扬克是比较接近普普通通的人物,也是被现实社会所异化的扭曲体。作为“人”扬克,他也就有了人的性格弱点论文范文。刚开始扬克便以自以为是的面目出现,他觉得自己是他所在世界里的主宰,殊不知,他自豪,自尊的支撑点只是美丽的幻想。在现实存在面前,“幻想”不堪一击。当他的自尊在另一个“世界”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时,他的“思考”出现了,那是他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时候的他,既是自卑又是自恋的矛盾综合体。以致当他用行动来和一切抗衡时,表现是既是可笑又是可悲的。
他苦苦追寻自我却发现自己已被边缘化而处于孤独,隔阂,困惑所孤立之中。没有归属而最终丧失自我。他幻想的破灭,意味着美国“梦想”的尴尬。他的困惑,是时代的困惑;而他的苦恼,也是时代的苦恼。而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人的悲剧。
奥尼尔戏剧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他独特的戏剧观念上。他认为隐藏在一切们自身之中,在于人性本身具有的内在品质。(李艳红,庞博2009)
扬克的悲剧扬克,是其自身的弱点如:自恋又自我厌恶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促使他最终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此外,还有“异己”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毛猿》创作的大背景,就是扬克所要抗衡的“异己”力量之一股。故得扫描当时的大背景。追溯到,上19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到来,也为极大丰富了美国物质基础。而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相对贫乏是这大背景里相生共存尴尬状貌。人们享受生活的便利时,机械化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日愈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升级化,人与人间矛盾也在不断尖锐化。这些即是TS艾略特“荒原文学”里的荒原生存状况反映:皱褶和困顿的气氛,暗示了人的苦恼,人与时代的尴尬等。精神生活的枯竭,生存空间的艰难,容易导致人们心灵的空虚,绝望,无所依论文范文。而尼采借疯人之口,呐喊出了“上帝”已经死了,矛头指向作为西方基本价值的基督教。“上帝”的瓦解,信仰的断裂 ,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方伦理道德的分裂在精神层面的的体现。宗教的沦丧,社会的动荡,生存环境空间的恶化扬克,人们内心的绝望,不可避免。
剧作家,以其深邃略带批判的眼睛,已经透过社会的基石。
奥尼尔自己也认为物质主义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人的异化,清教的上帝又以沉重的道德罪恶感压抑了扭曲了人性,它们是美国现代社会的病根和文化颓废的根源所在,而人在与这种社会环境的冲突中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种种欲望,并将与外界的冲突内化为人自身的冲突,人自身的这种矛盾性,是造成人类悲剧的根本原因。(刘海平,徐锡祥. 1999)
以上社会种种因素的叠加,让他的戏剧有了背景基础。当然,他的悲剧内涵,还离不开他丰富人生经历和磨难。
奥尼尔一生历经沧桑。先得从父亲谈起。其父亲,是有名的戏剧演员,经常在美国“巡回”的演出。他也就随父的剧团而四处漂泊。这样的“戏剧舞台”背景和生活经历,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自小就对戏剧有浓厚兴趣的的小奥尼尔。(常耀信,1990.6)
在随后的人生里,其饱尝人生的种种不幸,且极具悲剧色彩:学业中的不痛快经历扬克,家庭的支离破碎,个人情感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艰辛等。特别是他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中做过各种职业,包括戏剧演员等,和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接触,特别是“下层”小人物的接触。这些经历和磨难,无形中给他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其戏剧丰富人物形象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蓝本基础。
其作品里,忧郁,压抑,等悲观成份比较多,就不难理解了。是家庭给他的摆脱不掉的影子加上他对生活的领略加工而成的。
当然,他自己对戏剧的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早期,其父的“戏剧经历”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影响。随着美国民族文学在19世纪的繁荣,特别是在美国诗歌和小说的活泼发展,加上他本身对时下奥尼尔美国戏剧界的模仿风和商业气深痛恶绝,这些刺激了他对美国戏剧的创作欲,力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方式,打破百老汇的老模式。
约在20世纪初扬克,他患病,在其生病期间的闲暇,他大量广泛阅读了有关戏剧的各类书籍,这也为他后来创作手段的种种尝试和运用,带来了活力。当然作家那敏锐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也为他作品的思想深度提高了层次。在他的努力下,给美国的戏剧注入了新生活力,带来新面貌,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论文范文。也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剧作家。
而戏剧是作者对生活领略的一种表达。更是种呐喊。如他本人所说的 ,“即使是最实力主义的,就其精神含义而言,我都是荒野里的一种探索和呐喊”( 弗吉尼亚弗洛伊德,1999,陈良廷翻译)。
如果说,奥尼尔的悲剧是他别样的呐喊,那么,他也不得不断的自我改善和吸收借鉴对他有利的呐喊方式。而奥尼尔还不断吸收现代文学表现手段和技巧,就是他用来来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20世纪初,欧洲的表现主义思潮波及美国,奥尼尔深受其影响,且擅长在戏剧上创作注重内心的的揭示扬克,并通过内心,接示人类深层世界。更重要的是诉说和折射工业社会,为美国表现主义戏剧揭开了创意的帷幕和旗帜。(袁可嘉,1995)
他自己擅长怪诞诡异的表现主义,让读者分不清“真场和梦场”。而《毛猿》中就这样的典型之作。 在该作品中,通过旁边的人的嘈杂的呼唤和呐喊来表达人物澎湃之激情或内心的狂喜。他刻画出的“扬克”扭曲的形象并通过揭示其内心深层世界来表现人在外物异化和压迫下的孤独、恐惧、衰弱与流离的荒诞感。当然,主人公的困顿,即是时代的苦恼,折射出他有痛恨资本主义剥削和机械文明情结。当然,象征主义的神秘和忧郁色调也为他所用。另外,批判现实主义在思想深度在美国的成熟,对于擅长利用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其舞台表现力的他,也是种无形的影响。
总之,他把古希腊悲剧的表现手法和现代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的手法互相融合,并吸取了各种流派的精神营养,用多元化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的潜意识的悲剧。(冯国军,2007)
在此社会文化现实中的尤金.奥尼尔扬克,将作品根植于现实中,用自己敏锐的视觉触摸社会,以来捕捉这个时代人“荒原”的生活面貌,并挖掘现实中种种丑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具有时代气息的边缘人物心灵困顿的体现。那么,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在探讨了其创作背景,其经历后,对他的创作意图就其悲剧精神上,就不难理解了。
如他所说的, 他自己就觉得,人的一生便是悲剧的。他得与生活各种“丑陋”做抗争,尽管会以失败而告终,而抗争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当然,也是种美的存在。这算是他悲剧思想的内涵所在。(张岩,2002)
结语:
奥尼尔把“扬克”这样的非“英雄主义”的普通人带给了观众,打破兼有古希腊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处论文范文。这样的处理是对古希腊的继承,也是一种超越。并让美国戏剧走向了世界。而扬克的被边缘化,他的困顿,也是时代的苦恼。扬克的悲剧,也表达了剧作家对机械文明的深刻批判和内心对道德的沮丧和困惑。更重要的是扬克,是剧作家的呐喊。
所以,扬克的抗衡,并非软弱的行为。他的悲剧,并非压抑的,忧郁的,绝望的。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而对生的追寻和命运的抗衡中的疯狂,是他对绝望和迷惘中逃离方式。扬克对“异己”力量的抗衡,有着慰籍心灵的力量。其实也是作者深层的思考,深刻同情的呐喊,也是作者跟自己经历和时代“抗衡”的方式。也是作者追寻人生意义的别样表达,也“对荒原”精神的慰籍。这也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精神在积极内涵方面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常耀信,1990.6《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P379---381
2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M].陈良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9、322、
3冯国军,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艳红,庞博《现代视觉下的尤金.奥尼尔研究》戏剧文学,2009,12)
5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6龙文佩编:《尤金奥尼尔评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7刘海平,徐锡祥.奥尼尔论戏剧[G].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23.
8王锡武《他的悲剧思想表达》,《剧作家》2007,2
9夏泽安,从4个维度看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审美价值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10袁可嘉,欧美现代文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第243页。
11张岩,2002.4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庄锡昌,1999.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黄石 环境设计 城乡差异
黄石市区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山水园林风貌浑然天成,辖区内磁湖、青山湖、大众山、凤凰山相映成趣,景色优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称。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湖北省东南边陲,与通山县江西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全镇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68万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一九九七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为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龙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龙港镇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和黄石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
本文选取黄石市区为城市环境代表,选取阳新县龙岗镇为乡镇环境代表,从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分析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
一、室外环境对比
1、道路环境
道路是构成室外环境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镇道路,都承载着人们出行的功能。在城市的市政规划部门,道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道路一般较为平坦,没有很多坑坑洼洼,由于要承载较大的车流量,所以道路一般比乡镇道路要宽阔,周边也会设置一些绿化带。相对于城市道路,乡镇道路会存在道路不平的问题,道路两旁也较少有绿化设施。另外,由于行车等各方面的需要,城市道路一般较直,乡镇道路则一般根据房屋的走向而设置,弯弯曲曲的道路较多。下图为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与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对比。
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 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
2、公共休闲环境
城市公共休闲环境包括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这类场所的设计一般较为开阔,适合较多人活动,会设置一些供休息使用的座椅等。为了景观需要,有的公园还会根据地势设置假山、亭宇楼阁等,满足人们休闲时对空间的多变需求。广场类的公共休闲环境主要为空阔的场地,一般情况下主要给人们提供活动场所,在重大节日可摆上盆栽或其他花草,建立起临时的景观空间,还可用作车展等展销活动。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相对平整开阔的场地作为公共休闲场所,也较少有大型活动开展,因此公共休闲环境较为单一,一般没有固定的场所和设施设计,主要集中在路边或者桥边,或自带座椅,或把桥墩、树墩等随处可见的物件作为临时的座椅使用,在夏天甚至也有一些人席地而坐。当然,也有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有少量的公共休闲场所和设施,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
3、其他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而言,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环境大多数经过人为设计和改变,农村环境较为原生态,较少经过精心设计。现代都市人渴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风靡一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农村各种车辆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较少,但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也没有专人统一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到处乱丢。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小河边、池塘里、马路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整个村落就像一个大的垃圾堆积场所,所有垃圾均未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农村景观环境恶劣。原本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臭水沟,人们再也不敢到小河里去游泳,甚至于河中的鱼类等生物都产生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周围景观环境造成破坏。
除此之外,城市的人们习惯了使用抽水马桶,大多数农村仍使用原始的茅厕,尤其是到了夏天,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露天的茅厕既有碍于人们的视觉感受,又带来一定的卫生问题,苍蝇蚊虫滋生,发出刺鼻的臭味,又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因此,要改善农村景观环境,厕所改造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室内环境对比
城市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居家环境和酒店、商场、剧院等公共场所,大多数城市居家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室内都经过精心设计,布局较为合理。一般的居家环境包括客厅、卧室、厨房、餐厅、书房、卫生间、阳台等,这些场所基本满足人居住的所有需求,居家事不需出门即可完成。城市居家环境的设计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做到布局合理整洁。农村居家环境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些行为需要在室外环境下来完成,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自己的小院子,厕所一般安排在室外,厨房有时也与客厅分开,城市卫生间具备洗澡和如厕的双重功能,农村一般有专门的洗澡间和厕所,洗漱和如厕行为分离。相对于城市室内环境而言,农村居家环境的空间更大,甚至可以在小院内种上一些蔬菜果树等,自由度和舒适性更强,但是农村室内环境较少考虑布局的合理性,整洁性也相对较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客观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与我国多年来的城乡体制有关,城乡体制差异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社会资源分配更偏向于城市,久而久之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文学,王莉莉.我国农村环境中的艺术设计现状研究[J].大江周刊,2013,(3)
[2]施丽娜.针对城乡地域幼儿园的游戏环境设计─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J].装饰,2013,(5)
[3]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
1、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和谐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3q111
篇6
论文摘要:《蒙古一卫拉特法典》是古代蒙古族三大法律文献之一,被俄国著名东方学家雅金夫·比丘林称为“十七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该法典最具代表性立法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尚善行善”的黄教伦理思想,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
法与伦理江是人类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最基本的两大规范。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法律与伦理道德浑然一体,在成文法发达之后渐渐地分化为两个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法律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难以摆脱伦理道德观的影响。《蒙古一卫拉特法典》(简称《法典》作为古代蒙古族法律的典范,研究其所蕴含的立法伦理思想,有助于从深层把握蒙古族传统法律的价值内涵,有助于深人理解伦理思想之于法律的意义。
一、《法典》的诞生及其实施情况
北元以来,蒙古社会纷争不断,战乱频仍,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沙俄东进和满清兼并的加剧,蒙古社会危在旦夕。为调整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摆脱民族危机,1640年9月喀尔喀、卫拉特蒙古各部首领在塔尔巴哈台(新疆塔城)会盟,组成了广泛的同盟,并制定了新“察津·必扯克”(蒙古语“法典”或“法规”之意),即《蒙古一卫拉特法典》。《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近半个世纪蒙古社会未发生大的冲突,尤其是对准噶尔汗国的迅速崛起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但随着1666年,准噶尔和喀尔喀因争夺吉尔吉斯牧区的克什提姆和实物税发生战争,以及1687年秋,土谢图汗察挥多尔济领兵进人札萨克图汗部,并进犯卫拉特部,进而进发噶尔丹东征,至此,((法典》的军事法、部族联盟等政治军事法基本失效。1688年喀尔喀附清河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准噶尔,蒙古法被纳人清朝的国家法律体系,但《法典》的部分习惯法和立法精神仍发挥着作用。清政府颁布的《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均大量继承了以《法典》为代表的蒙古民族的习惯法与法律思想[2],甚至到20世纪20年代末,新疆的南路土尔息特的司法还受《法典》影响,1929-1930年在新疆考察的丹麦探险家亨宁·哈士纶在其《蒙古的人和神》一书中有如下记述:土尔息特司法部门的法庭是基于古代的传统,其主要方面是和他们祖先的正义观念一致的,其法律条文在1640年编纂成典。
二、《法典》立法伦理思想的体现
美国著名法学家朗·富勒曾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统一,是程序自然法和实体自然法的统一。呵法典》作为蒙古封建领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在服务阶级统治的同时,做到了将法律与伦理相结合,这正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法典》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范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笔者主要就比较有进步性、代表性的三方面伦理思想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法典》立法伦理思想全面、深人之研究抛砖引玉。
(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
长期游牧实践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已成为蒙古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天是“慈悲仁爱的父亲”,恩赐了人的生命;地是“喜乐好施的母亲”,抚育了人的形体;牲畜是“天地之命所生之”。“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典》第24,25,57,58,72,80,82,112,116条中。
1.“草原中心主义”观念。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是游牧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是蒙古族“草原中心主义”观念形成的根渊。“草原是牧民心中的母亲”,所以,《法典》严惩危害草原安全和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行为。
第一,防止草原火灾。蒙古高原草木繁盛,气候干燥多风,是火灾易发区,为防止火灾,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所以从习惯法到成文法都有防火规定。《法典》规定:“在牧民迁出的游牧地方扑灭(残)火者,予以羊一头的褒奖(遗火者给灭火者羊一头)”(第57条);“由于仇恨而纵火者处极重之刑”(第58条)。蒙古高原纵横千里,草木繁盛,气候干燥多风,一旦失火,对草原生态和蒙古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所以,以上两条关于生活遗火和故意放火的法律规定,正是蒙古人草原生态观在法律层面的呈现。
第二,维护生物链平衡。草原生物链极其脆弱,需要人为干预。《法典》规定:“将海番鸭、麻雀及犬用于祭祀者科马一匹;宰杀各种蛇(除阿拉克乌拉的以外)用于祭祀者科箭两支,无箭者科刀子一柄”(第112条);“在王公禁猎区灭绝野山羊者,罚一九及驼一只之财产刑;不知(是禁区)而犯之者则不坐罪”(第25条)。蒙古草原动物种类少。其中啮齿目动物特别多,且在不同季节和年份,因雨量等原因,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不稳定。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禁止对海番鸭、麻雀、蛇等动物宰杀,有利于控制草原上的虫害和鼠害,尤其是草原鼠是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一大公害,老鼠除了大量挖食草根外,还倒出大量的浮土,致使草原沙化。
2.敬畏生命,爱惜牲畜的观念。畜牧业关系着蒙古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牲畜连接着人与自然,牧人已把友情寄托于羊、马、牛等“牲畜”,产生了爱惜、保护牲畜的伦理思想。《法典》规定:“从泥泞中救出骆驼者,得三岁母马一匹;救出马者得羊一头;救出母牛者得箭五支;救出羊者得箭两支”(第82条),《法典》第57条和第80条也是类似的规定。“除无仔驼留下的母驼、脱疆络的母马、最近产犊的母牛外,挤(别人牲畜)之奶者,科三岁母马的财产刑(第116荣)”。挤无仔驼留下的母驼、脱疆络的母马、最近产犊的母牛之奶,既可给行人提供食品,也可解除牲畜的生理痛苦,完全是人性化的管理。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被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神鹭,没有马,牧人就失去了神明。蒙古人在经营草原的游牧生产、生活离不开马,在战争中,蒙古铁骑更使其赢得了震惊世界的荣耀。因此,蒙古人不把马当成一般家畜,而是认作朋友、伙伴。例如,在史诗《江格尔》中,骏马是仅次于主人公的第二位英雄形象。在《法典》中也体现了蒙古人爱马、尊马的习俗,规定“拒绝替换疲劳之马者,科以三岁母马一匹之财产刑”(第24条);“当着高贵者的面,殴打其马头者,科马一匹”(第72条)。
由上可知,《法典》是一部以蒙古族传统游牧经济为基础,在“天人和谐”生态伦理价值观指导下制定的“生态法典”、“绿色法典”。
(二)“尚善行善”的黄教伦理思想
北元时期,蒙古社会长期混乱,原始的萨满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初,黄教③先后传人蒙古各地区。黄教主张善行,倡说因果报应,反对战争和严禁杀生等教义,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顺应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满足了封建领主以宗教神权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被东、西蒙古普遍接受,出现了“惟喇嘛之言是听”(清世祖实录)的现象。黄教在蒙古社会的广泛传播和信仰,对蒙古族的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17世纪蒙古社会的大法,《法典》亦深受黄教行善抑恶、严禁杀生这一伦理价值观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是,《法典》基本废除了蒙古古代习惯法中常用的死刑和肢体刑,代之以具有浓郁游牧特色的罚畜刑。
在刑法上,第一,原则上不使用死刑,死刑只有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或威胁封建主性命的三种情况。甚至杀人罪,也用财产刑代替。例如,《法典》规定“儿子杀父或母,其财产籍没;父亲杀儿子,除本人家庭外,其他一切财产和人均籍没”(第31条);“杀隶者罚五九,杀女奴隶者罚三九之财产刑。丈夫杀其遗弃之妻子罚五九”(第犯条)。第二,对于偷盗事、打架斗殴事、危害公共安全事等一般刑事案件,根据案情和当事人、证人、举报者身份,处以不等的罚畜和赏畜,以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典》规定:“小偷把(所杀的牲畜)拿来偷放到(他人的)兀鲁思里面,则兀鲁思的领主对(小偷)科以罚一九的牲畜”(第94条);“偷盗大锅或三脚铁架者,系上等的罚九,系中等的罚五(牲畜),系下等的罚三岁母马一匹,(第121条)。类似的规定还有很多。总之,罚畜刑适用于杀人、放火、伤害、奸、偷盗、辱骂等一切刑事犯罪。 在刑法之外的其他部门法中,更无肢体刑,完全采用罚畜刑。如行政法中,对“奉命出差的使者拒不出差时,科罚一九”;物权法中,“在王公禁猎区灭绝野山羊者,罚一九及驼一只之财产刑;不知(是禁区)而犯之者则不坐罪”,等等。
蒙古法的罚畜刑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的《大札撤》中,但直到《法典》诞生以前,罚畜并不是一个主要处罚手段。《法典》一改古代残酷的肢体刑和死刑,几乎在每种处罚中都使用罚畜刑,黄教“尚善”伦理思想对这一法律变革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必须说明的是,罚畜刑的广泛使用,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等其他原因。
(三)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
“有些民族的妇女所做的工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多得多,这些民族常常对妇女怀着比我们欧洲人更多的真正尊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在蒙古族游牧经济社会里,妇女除承担着“缝衣、造酒、揉皮、挤乳、捆驼、帐房、收拾行李”等家务外,还要从事接羔、剪羊毛、熟皮、割草、放羊等畜牧业生产,甚至还要参加军事行动,“其俗,出师不以贵贱,多带妻擎而行……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蒙古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亚于男子,因而在“父权”主导下的古代蒙古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未像农耕民族妇女那样低下,男尊女卑观念也相对淡薄,对妇女更多的是尊重和保护,产生了许多像“连可汗也是女人生的”,“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等蒙古谚语。蒙古族尊重妇女,这一伦理观念在《法典》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第一,为保护妇女人身安全,维护妇女人格尊严,《法典》做了细致具体的规定。其一,关于罪的认定以及处罚。《法典》规定:“妇女不愿意,男子强(奸)之者,则男子处罚一九。未婚之女子者罚二九,如女子心愿者罚一九”。包括女奴隶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女奴隶者科马一匹”(第69条)。其二,对骚扰、非礼女性的行为的处罚。《法典》规定:“拔掉妇女之头发或帽缨者处以罚一九之财产刑(第73条)”(这足够购买高贵者所遗弃之妻的价格);对“抚摸十岁以上女子之乳房或(与之)亲吻者”,不但处以财产刑,还要“用指弹其”(第73条)。妇女权益的立法,不仅保障了女性的人格与尊严,也使其免遭人身伤害。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有其先进性的反骚扰法,充分说明了古代蒙古族尊重妇女这一社会伦理思想是发达的。
第二,按蒙古族习惯,无论贫富,女子的双亲和养育者有给女子陪嫁的义务,这种习俗在《法典》中得到了体现。《法典》严格地规定了不同阶层妇女陪嫁财产的种类和数目,正视了蒙古妇女的经济地位。“得木齐(四十户长)之女的嫁妆,须成衣十件,衣料二十件,鞍子、笼头、外套及无袖短衣各一件、马两匹”;收楞额(二十户长)之女的嫁妆,须成衣五件,衣料十件,骆驼一只、马一匹”;“中层阶级的嫁妆为成衣四件、衣料十件、马及驼各一头”;“下层阶级之间的嫁妆为马及驼各一头,外套无袖短衣、鞍子、笼头各一件,’(第35条)。
第三,除上述以外,《法典》还做了减免妇女债务、保护孕妇的规定。如妇女在履行与封建领主或诺颜之间的债务时,针对特殊情况,《法典》做出了减免的规定:“妇女在运酒和羊的途中,取击其中的一部分(负债),那不算数,如果(拿走)负债很多,那么负债应算一半(即偿还一半)”(第65条)。在旧“察津·必扯克”(即旧《卫拉特法典》)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妇女到王宫跟前请求免除自己或家族的刑罚时,从尊重妇女的原则出发,轻罚一般全免,重罚减半”。同妇女对蒙古人口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受到了社会的爱护。《法典》实行奖罚并举,对“护理产妇者,按契约支付报酬,没有契约时则赐马一匹”(第83条),对“造成坠胎之因者,科以同胎儿月数相等的剐九之财产刑”(第73条)。
以法律的形式具体细致地规定了妇女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这一立法事实充分证明了蒙古族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对《法典》立法的价值选择影响。
三、结束语
篇7
“这件事”指的是今年4月,无党籍学者、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江明修突然决定以公民身份参与年底的台湾苗栗县县长选举。这是他的第一次竞选,也是第一次主动从学界迈向政界,尽管他早就被政府视为重要智囊。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而优则仕”的故事,在江明修的得意门生兼世交徐启智眼里,老师此举无异于“为民捐躯”,更遑论亲朋故旧的反对。
江明修呢,他睁着一双无辜的不大的眼睛,说,“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人”。 被热爱的散漫
江明修在大陆公益圈很受喜爱,据说是因为他的“有趣”。
公益媒体编辑小树初见他是在一个聚会上,“那次他花不少时间,讲一个公益活动后自己送了一只猫给女孩子,从而导致误会的故事,我们以为结局一定峰回路转,总结出一个重要的道理,结果根本没有,大家听完面面相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讲这个。”小树却从此喜欢上江明修,喜欢他说话的散漫,很多内容都漫无目的,只与内心情感相关―“有特别天真的一面”。
当然,一个人若连“散漫”都被热爱,往往基于一个前提,即在某个领域不可忽视的成就―江明修是公共行政学教授,更是台湾第三部门研究的开先河者,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
他说,他们这一代人本来就很特别,求学时期正好经历了去世、台湾民主抬头,那时,的威权统治虽仍在,青年人却已开始关心政治,老师也敢放开宣讲民主。年轻人内心的“种子”正是在那时落土生根、继而萌芽。
后来他赴美读博,回来后,正好又撞上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即1987年台湾军事解除,那可真正标志着威权统治的结束、民主化发展道路开启。
随后不久,江明修就开始了第三部门研究:1990年前后,他发表了首篇相关论文,并成为台湾最早开设第三部门课程的学者之一;1994年在政大成立研究室,1998年在社科院成立研究中心,2000年政大更有了全台首设的校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课题涵盖法律、企管、人文、传播、社会、公共行政等。
这一切,都奠定了江明修在台湾这一领域无可取代的学术地位。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尚不足以使他在公益人尤其是草根NGO中如此受欢迎。毕竟,对于正卡在生存或发展瓶颈的NGO来说,理论固然重要,但他们更迫切需要的,往往是实实在在、详细而具体的实践经验―“还要可供借鉴”,NGO负责人林子笑着补充。
而江明修的魅力在于,他两者都可以提供。 去,到后院看白云
“我从小是很奇怪的小孩。”江明修说。很小很小,小屁孩们都在玩泥沙的年龄,他就有个特别的爱好―“在我家后院看白云”。五六岁左右,他又增加了一个爱好:每天“读”报纸。他把自己怪异的种种,归因于原生家庭中母亲较为强势,身为学校校长的父亲则应酬很多,较少顾及家里。
他的故乡正是参选地苗栗,地道的客家庄,妈妈是苗栗公馆小学老师,从小教儿子写字,把自己的藏书给他读。小学二三年级,江明修已经读了很多书,又常常跑去听妈妈上的高年级的课,自然有了很多“不属于同龄人”的想法。然而,性格内向和害羞嘛,“想什么没办法表达出来”,“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
这造就了他个性中相当独特的一面。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尚笼罩在一股危险的氛围当中,人们对政治谨言慎行。江明修却因为与外界交流受阻,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我对话,反而拥有过人的行动力―“我想到什么,认为是对的,就会去做”。
不过你现在轻易已无法在江明修身上看到幼时那种古怪的沉默了。数十年后,他成了一个演讲和聊天达人,尽管内容有时会漫无边际。这是不是在补偿当初的不擅表达?不得而知。
我让徐启智形容一下老师的教学风格,他略一沉吟,“扑哧”就笑起来,问,“你知道唐三藏吗?”“啊?”“对,就是那个取经的唐三藏啊,就是那个特点。”“‘那个’特点,是‘嗦’吗?”“对啊!”
若非碰上选举这种特别忙碌的时候,据说平时江明修是很好约的;演讲下来,他常被缠着问上一两个小时,也很少会厌烦;遇上诚心求教的学生更不得了,“知无不言、倾囊相授,唐三藏嘛”,徐启智笑。
唯独“对就做”的特质并没有因为成熟后对外交流窗口的重新打开而改变。
“我尝试(追溯)小时候看白云的感受,应该不是因为美感,当然看到白云的变化我也觉得很美,我不知道怎么样去连接,我从小就觉得想为世界做一点事情,很抽象,我觉得我是上天选出来的。”
然后他去做了,一直至今。 江老师的“山茶酥”
江明修学术研究的最核心价值,是从公民资格、公民义务、公民权利,到社区、社会资本,再到民主政治与生活,即让公民通过参与社会、参与政治,形成社会连动关系。显然,这与精英阶层“由上至下”的社会治理及政策形成思路截然相反―所有东西都是“由下而上”。
因此,他特别强调“向社会学习”、“知行合一”。
篇8
往前追溯抑郁症自杀者的长长名单,我们还能找到诗人海子、作家三毛、艺人张国荣、企业家方宏……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画家凡・高、音乐家贝多芬、文学家普希金,以及喜剧明星憨豆先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都曾饱受抑郁之苦。
据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中国,约有5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每年约有80万人因患抑郁症自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健康杀手。
沾过抑郁症的人都知道,抑郁症是只“疯狗”,一旦被它咬住,你就很难逃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特诊科医生蒲城城告诉本刊记者,抑郁症绝不仅仅是“心情不好”或者“不高兴”那么简单。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仿佛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他们承受着生活在阳光中的健康人难以想象的身心痛苦。抑郁症会使人大脑功能产生障碍,自我评价降低,悲观厌世、情绪消沉,兴趣减退、心烦意懒,此外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早醒)等症状―轻者闷闷不乐,重者痛不欲生!一旦患上抑郁症,患者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不经过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很难靠个人力量走出泥淖。很多患者因为抵御不了精神上的痛苦选择自杀―26岁的北京女孩肖晔就是如此。
指向死亡的心理杀手
2013年11月,风华正茂的肖晔自杀未遂,被紧急送往医院。随后,肖晔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赶到医院的父亲对诊断结果大为惊讶:“我没觉得女儿有什么问题啊!”他无法理解,一直乖顺听话的女儿,怎么会突然自杀。肖晔住进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物控制后,医生建议她做心理治疗。肖晔将医生的建议告诉母亲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心理治疗呀,不就是做思想工作吗,我来给你做,你有什么问题就跟我说!”肖晔听后非常反感,她觉得母亲根本就不理解她,也不可能帮她化解内心的痛苦。
肖晔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6年前,她秉承家人在医学事业上薪火相传的夙愿,考入某大学医学院。她学习成绩优秀,临床实践期间也对病人非常负责。还有1年就要拿到研究生毕业证书的时候,肖晔却选择了结束自己。
其实,父母眼中“很正常”的肖晔,选择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6年来,她的心情都很低落。选择学医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愿违背强烈的父母意志。肖晔曾多次跟父母提出换个专业,比如去学她最感兴趣的艺术设计―都被父母压了下来。肖晔的母亲是位老师,善于说教却不善于倾听;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向听凭肖晔母亲做主。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出生于医生世家的肖晔,可以也必须在学医的道路上走下去,这是为她好。在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中,肖晔只是不断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满足父母的期待;在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中,即便一次又一次顺利通过考试,甚至成为一名实习医生,肖晔都不能感觉到真正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近两年,爷爷的去世和爱情的夭折,更加重了肖晔的抑郁情绪,她感觉干什么都没意思,活着没意思,经常产生自杀念头。学医的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想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又担心被老师同学知道,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形象;想到医院做心理咨询,无奈公立医院的心理咨询师紧缺,短时间内根本挂不上号。这么多年来,父母只顾给她提要求,也只顾欣赏他们眼中的“乖女儿”,根本没想过了解和尊重肖晔真实的内心。当一次次“沟通”都沦为“沟不通”后,肖晔也就关闭了对父母讲心里话的通路。
肖晔的痛苦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她就这么一直扛着,直到心里的最后一根“抗压弦”也崩断了。她给父母和几个朋友留下了简短的“感谢信”后,选择了自缢,所幸被人救下。
肖晔住院一个多月后,母亲又试图用“你要坚强一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之类的说教言辞,让女儿不治自愈……蒲城城医生说,肖晔的病除了她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些不幸遭遇的刺激外,与家庭中不当的亲子沟通模式有很大关系。即便肖晔在医院完成药物和心理治疗,如果她的父母不改变沟通方式,肖晔又回到令她感到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很可能病情复发。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多复发一次,彻底治愈的希望就更渺茫一些……
抑郁症背后
是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
在中国,因为医疗资源有限,公立医院很难帮助抑郁症患者度过从救急到根治的全过程。在精神科医生那里接受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其实还需要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进行长期心理治疗。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抑郁症患者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将成长经历中被压抑的情感层层剥露、一一抒发,并与让他们产生心结的家人达成沟通和谅解,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肖晔年龄相仿的都市白领齐悦,就在身陷抑郁症后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张丽。
起初,齐悦对张丽描述,她只是因为和男友的关系而深陷忧虑。男友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男友一走,齐悦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焦虑和恐惧,总觉得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总觉得有人会欺负她。这种状态让她纠结和男友的关系还要不要继续。两次咨询之后,张丽发现,齐悦总陷于“会被人欺负”的悲观想法,其实源于她的童年阴影。
齐悦的爸爸是个军人,在她小时候,爸爸长期驻扎在部队,只有妈妈一人能够照顾她。爸爸一走,妈妈就总带她回姥姥家,帮助姥姥料理家务。齐悦很不高兴―平常妈妈上班就顾不上她,好不容易休息了,也不带她出去玩。为此,齐悦一直觉得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她。
张丽说,父母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常常和孩子真正领受到的有很大偏差。经过齐悦同意,在后来的一次心理咨询中,张丽请来了齐悦的父母,想让父母和孩子就当年发生的事分别做出描述和解释。
起初,妈妈还责怪女儿不懂事:“妈妈当时多忙啊,一个人带你多不容易啊!姥姥身体又不好,我才经常带你过去帮着干活。再说姥姥家有表哥陪你玩,不是很好吗?”话音刚落,齐悦“哇”地一下哭了:“那哪叫跟我玩呢?那纯粹是拿我当玩具呢!他欺负我,你们都不管!你向着他,你疼他,根本就不疼我!”
原来,齐悦幼年的时候,经常被表哥欺负,妈妈忙着干活,根本没注意到;即便齐悦告状,大人也经常当作小孩打架不当回事;又或者因为齐悦的表哥身体不好,就劝齐悦不要计较。齐悦幼年积压的委屈情绪一直没有得到释放,以至于她潜意识里认为,爸爸一不在家就不安全,她就会被人欺负。这种焦虑在她长大后复制到了她和男友的关系上,男友一出差,她就陷入忧郁。
妈妈没想到,自己当初的疏忽竟给女儿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她以为自己已经给了女儿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照顾,事实上,却让女儿处在了非常无助的境地。“妈妈现在才意识到,真的对不起。”听到妈妈迟来的道歉,齐悦一个劲地流泪。就在这次咨询之后,齐悦的抑郁状况明显好转,她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在男友出差时,她的焦虑程度也降低了一些。
张丽告诉齐悦,你长大了,不再是当初那个柔弱的小女孩了,你可以要自己想要的,做自己想做的,不再有人能随便欺负你了。在持续近一年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齐悦逐渐摆脱“有人欺负我”的心理模式,认识到“欺负”她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再将生活中遭遇的不顺都归咎于别人的刁难,也就解除了对男友出差的过度恐惧,最终和男友走进婚姻殿堂。
中年抑郁,
同样源于童年恐惧
樊敬波已过不惑之年,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在学生面前竭力保持威严的他,内心却掩藏着难以遏止的无力感和自我否定情绪。这已经让他很难应付分内的工作。需要他自己写作或者审核的论文,他经常拖着拿不出去;他电脑中的文件乱得一塌糊涂,根本没有能力去整理;电脑硬盘满了,他只好去买台新的,结果还是装得满满当当、乱七八糟。每次给学生分配完课题,樊敬波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都会充满恐惧地质疑自己,不知哪一秒就会在学生面前完全崩塌,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博士生导师。樊敬波患上了抑郁症,在崩溃边缘,他找到张丽。
张丽通过意象对话的方式和樊敬波一起寻找让他深陷抑郁的心结。在意象对话中,樊敬波看到大山脚下一所幽暗的小屋里,挂着两幅画,其中一幅画上画着一位表情严肃的将军。张丽问樊敬波:“你能从这个将军的形象联想到谁呢?”樊敬波回答:“我能联想到我父亲。”
樊敬波回忆,父亲是个非常严厉的军官,教育他的方式非打即骂。因为害怕,每次爸爸回乡探亲,他都藏起来不敢回家。
张丽又引导樊敬波看另外一幅画,樊敬波说,他看到另外一幅画上画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身后七八步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根棍子。张丽问樊敬波:“为什么孩子走在前面,而女人走在后面呢?”樊敬波回答:“那女人是小男孩的妈妈,她拿着棍子走在后面,是为了监督、驱赶孩子,防止孩子不听话;如果让小男孩走在后面,他就会跑掉了。”
实际上,樊敬波在描述他脑中的两幅画的时候,就讲出了他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他的童年经历。樊敬波出生在农村,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要求很严,寄望他加倍用功,考出高分,走出大山。父亲偶尔回家也会狠狠打他;父亲不在家时,母亲就代替父亲,每天盯着他学习,替他做主,安排一切。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樊敬波的确一路学习成绩优异,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最终当上中科院的博导,立足北京。在他的事业成就一路攀升的时候,他的情绪状态却在一路下滑。因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在父母的逼迫和安排下完成的,樊敬波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胜任现在的工作。这种自我怀疑,也表现在他的婚姻生活中―因为不相信自己能照顾好孩子,樊敬波和妻子至今没有生育。
张丽告诉樊敬波,你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不再是那个需要担惊受怕的小男孩,你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如今,你需要不断地在内心安抚那个受伤的小男孩,也不妨回老家看看当初让你如此恐惧的父母。
樊敬波回到老家,猛然发现,曾经冷酷严肃的父亲真的已经老了。父亲见到他时不再威吓,取而代之的是颤巍巍的双手和噙着泪水的眼睛……那一刻,樊敬波谅解了父亲,他猜想,父亲年轻时,可能在部队见多了扶不起来的士兵,才特别苛责自己的儿子,生怕儿子走了弯路,将来没有出息……在对父母说出“感恩”的时候,樊敬波的心结打开了,他终于有机会跳出那个恐惧怯懦的小男孩角色,做回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男人。
还有多少隐蔽问题,
是我们忽视了的
游少华年近六旬,已经当了姥爷。他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两岁外孙。人人羡慕他家四代同堂,生活富足,他却长期抑郁不乐,总抱怨“没一件高兴事”。
游少华是家里的老大,性格非常老实,甚至从小被父母兄弟嘲笑为“傻老大”,什么都不知道争抢。父母一直由游少华赡养,父亲病故前,却将房产分给了游少华的两个弟弟,没留给他一分钱。游少华表现得并不介怀,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甚至言语间将此事引以为豪,认为这是他当大哥应该做的。游少华的妻子却对公婆的做法颇有微词:“好事没有一件想到我们老大,有病有灾了全是我们老大家的事。”自从公公去世后,游少华的妻子便很少去看望婆婆,游少华为此非常生气,觉得妻子的行为伤了他做长子的面子。
游少华经常对女儿抱怨妻子,却从来不敢和妻子发生正面冲突,不敢当面要求妻子去看望母亲。因为长期生闷气,游少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女儿不知道怎样帮助游少华,便找张丽咨询。
出乎意料,在张丽看来,游少华的抑郁症结,并不是夫妻关系问题,而是他在原生家庭的父母子女关系问题。从游少华父母对财产分配和赡养问题的态度来看,他们真的很薄待长子!他们相信,也使游少华相信,作为家庭中的长子,就应该多尽责、多吃亏,将道义上的轻松和利益上的满足都留给弟弟。这样做,会造成游少华内心的资格感不足―虽然他秉承父母的教育,在理智上对自己说,父母忽视他、给他最少的关爱都是应该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声音在说,原来我不配得到父母的爱。资格感不足,也是使游少华从小到大对什么事情都不争不抢,遇到问题只会采取回避态度、一个人生闷气的根本原因。他不知道为自己据理力争,无论是面对父母的不公平对待,还是面对与妻子的矛盾。尽管游少华已经快60岁了,他若想真正走出抑郁的阴霾,还必须亲自接受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层层剥茧,到童年去“刨出”不平衡的家庭关系给他种下的“病根”。这一过程必将是缓慢而艰难的……
篇9
(一)武当文献基本概貌
1.武当道教历史经典:武当道教经典多收入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的《正统道藏》中,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等经典[3],这些道教经典包含了真武神的来历、修道及显化、职司,道教基本信仰、道教内丹修炼等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武当文化的发展、传播和研究起着重要作用。2.武当文化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研究武当文化的专著、论文及全面反映武当文化研究各类非正式出版物等。武当地区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武当文化研究专著,目前已出版100多部,如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武当山志》、王光德、杨立志著的《武当道教史略》、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杨立志的《武当文化概论》、李光富、周作奎、王永成编著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高翔著的《武当秘门技击》、孔德著的《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尚儒彪编著的《武当道教医药》、史新民主编的《武当道教音乐》、欧阳学中、程培兰、陶真典编著的《武当民俗》、谭大江著《武当山千古之谜》、李征康、陶真典主编的《武当民间文学》等。这些著作大都经过长期系统地收集与整理资料,从武当道教发展史、建筑艺术、神仙信仰与美术、武当武术、山水文学、医药养生、朝山进香民俗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在武当文化研究专著不断出版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武当文化研究论文,通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检索统计工具,到目前为止发表研究武当文化的论文已有2000多篇。这些论文研究涉及到武当文化理论、历史与人物、信仰与仪式、建筑与文物、民俗、武术、音乐与美术、医药与养生、文学、旅游与经济等多个方面。如张全晓的《武当山玄岳门与道教神仙信仰》、祝笋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形成与特点》、梅莉的《武当山朝香风俗的历史研究》、甘毅臻的《武当道教武术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温茂兴的《武当山道教养生医学的源流与特色》、李松的《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黄爱琴的《武当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4]。3.武当文化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中国武当网、武当旅游门户网、武当山特区政务网等网站上的旅游新闻、交通导游图、景点图片、视听音响资料等。
(二)武当文献蕴藏着旅游资源
武当文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武当道教文化,是反映武当山区域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融合了丰富的武当道教思想内涵,蕴藏着丰富的武当文化旅游资源。1.记载了奇峰高耸,雄浑奇特的武当山自然风光。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群山峰林将峨眉的秀、华山的险、庐山的幽、黄山的雄集于一身,构成了一座莲花状形的山系,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丽景观。武当文献中对这些秀丽景点既有全面的概况介绍又有具体的描述。2.记载了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武当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来设计布局,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园林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风格。3.记载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源于张三丰创立的内家拳,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成为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称。4.记载武当香客朝山进香的民俗。武当山朝山进香的历史始于宋代,延续千年。民间信士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祛病除疾、消灾免祸、健康长寿等来武当山进香,朝拜真武大帝。有进散香、苦行进香和香会进香等多种形式。5.记载了武当人物故事与传说。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武当文献里描述了很多传奇人物故事与美丽的传说,这些故事都根植于本土、根植于人民心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武当文献涵盖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非常广泛,如武当道医、武当道乐、武当文学等。
二、武当文献服务武当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
武当文献记载着武当的秀丽风光、人物传说、历史遗迹以及民俗风情等,凸显出武当道教文化内涵,是开拓创新发展武当旅游活动的重要信息源。
(一)提供历史考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武当经典及有关研究考证的文献,挖掘出武当山道教历史等多方面的翔实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现存放于武当山紫霄宫内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上,中,下三卷。此经为玉皇崇拜的道教经典,道士诵此经作为功课,有关玉皇的朝、忏、灯仪等也以此为依据,所以在道教中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当山志》、《武当道教史略》等专著,参考了大量道教文献、正史、野史、地方志、个人文集,甚至小说笔记等方面资料,对武当山自然环境、古建筑、文物、武当武术、景区建设与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历史考证,丰富了武当文化旅游内涵。
(二)为故事传说、修复景点提供依据和参考
武当文献研究和记载了其故事与传说,如《历代名人与武当》、《武当神仙鬼怪传说》、《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武当民间文学》等,增加了游客对这些故事传说认知的可信度。武当景点由于时代久远、风干物化等因素而遭到破坏,为了修旧如旧,就得利用文献有关记载,进行修复以保持其原始性。如《武当山道教宮观建筑群》,对武当山道教宮观、古桥、石牌坊等,进行了考证和续写,有利于其修旧如旧作重要参考,增强游客对武当建筑认知的真实性。
(三)体现文化特色,扩大旅游宣传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武当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传统与内涵。武当文献保存和传递了武当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众多方面文化内容。如:《武当民俗》介绍了武当的婚姻、生养、寿诞、丧葬、衣食住行等习俗。影视作品《大武当》,歌曲《天下太极出武当》等扩大了武当旅游宣传,要善于从这些信息资源中捕获开发武当旅游商机。
(四)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游客体验
武当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普及面广。如武当主要宫观场所,每逢朔月、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还有藏于民间的婚丧嫁娶、民歌演唱、说书唱戏、民俗表演等多种形式习俗。这些在武当文献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武当山古婚俗研究》、《武当民间歌谣》、《武当道教法事》等,对武当民俗文化起了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作用,构成了独特的武当民俗旅游资源,帮助游客参观,领略武当道家庄严神圣的氛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了武当山旅游内容。
三、武当文献服务武当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路
武当文献典籍保留和反映武当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存、、建筑艺术等,如何利用这些文献资源为发展武当文化旅游服务,是十堰地区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既可以促进文献信息增值,又可促进武当旅游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特色服务。因此,图书馆应根据旅游信息用户的需求,走出馆门,深入社会,多渠道向有关旅游部门了解情况,利用武当文献所载的旅游信息资源,多层次多形式服务于武当文化旅游。
(一)加强武当文献的挖掘与收集工作
全面系统、多途径收集武当文献,除了在新华书店订购外,还要在互联网上及民间进行文献调研与收集,内容包括所有的有关武当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研究论著及民间传说、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以满足旅游用户的文献需求为武当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文献保障。如郧阳师专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始就十分注意收集武当文献,通过书店、地方志办及民间调查获取,目前已收藏汉水、武当等文献万余册。
(二)深度开发二、三次武当文献及建立专题
数据库就是要根据武当旅游产业建设,积极对武当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深层次、多方面揭示和开发文献内容,如编制武当旅游书目、索引、文摘、题录、旅游专题评述、动态综述等,使之转化为二、三次文献,以满足旅游者的求。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将武当文献编制出各种旅游专题目录、提要、题录、索引和建立不同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将武当地区旅游交通图、导游图、景点图片、自然人文资料等加以数字化,结合视听、音响等方式,扩大旅游信息源,便于游客检索利用。郧阳师专图书馆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已建立了“武当道教文化研究索引”数据库,成立“汉水武当文献资料中心”,利用现代技术,将分散于不同文献的武当信息资源进行整序、储存,为武当文化研究提供专题服务,提高武当文献的开发利用率。
(三)努力实现武当文献开发利用的产业化
武当文献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武当文献资源为旅游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图书馆要走出馆门,密切与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相结合,利用其独特的文献,为旅游部门提供最具时效性的国内外动态信息,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旅游规划与营销策略;同时要善于利用武当文献信息资源,到市场招商引资,创建旅游品牌,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武当文献开发利用的产业化,使信息服务既有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篇10
[关键词]中学;精细化;管理
一、学校制度建设要精细,在制度建设的内涵上不落伍
1.规章制度的内容要精细。一是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要详细规定学校、处室的管理目标,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二是计划要周密科学。以学校规划为纲,以处室计划为目,各计划要求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操作性强。三是狠抓各项计划的落实。学校实行常规周工作制,各处室都要制订常规工作周历表,加强对过程检查、管理的力度。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变大为小,化远为近,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地有声
2.学校分管领导责任要精细。在日常管理中,校长要充分放权,强化分管领导的责任意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分管领导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3.学校各处室做事标准要精细。学校分管领导在学校大目标的指导下,对分管的处室工作要有整体的规划和目标,严格处室做事的标准:“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二、学校考核评比要精细,在科学考评的内涵上不落伍
1.对教师的考核评比,争取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就跟到哪里。力求考核制度具体、科学、操作性强。
2.对行政人员的考核评比,要注重反思。通过对前段工作进行整理、回顾和反思,处室之间能相互了解,彼此促进,也会加快和促进中层领导的成长。
3.强化整改,升华学校精细管理的水平。对于查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整改的情况将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实现各处室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学校对教师的关爱要精细,在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上不落伍
1.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要求老师落实“三项修炼”:人格修炼、专业修炼、职业道德修炼,提升教师精神品质和人文情怀;
2.坚持以科研助推教师成长,人人参与一项贴近教学实践的科研课题;
3.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和教育教学论文;
4.实施“青蓝工程”,请师傅到课堂,给予现场观察和指点;
5.坚持定期举办学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原生态研课、评课活动,全体教师认真研讨反思,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6.推进“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梯度的培养模式,滚动发展;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培训。
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精细,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内涵上不落伍
1.在学校实行扬长教育
大力推进艺体特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专长,定期开展篮球、乒乓球、合唱、书法、制作等教学和比赛活动。围绕学校特色举办多项活动:将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上半年庆“五四”,下半年庆“国庆”或“元旦”活动作为对学生文体水平的大检阅,让学生特长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真正做到“生无全才,生生有才”。
2.注重培植名班
依据班级不同的特点和特色立班,努力挖掘班级学生的特长,培育班级特色文化。经过长期的努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班级将会脱颖而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浓郁的班级文化熏陶下,在鲜明的班级特色感召下,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养成,集体主义感得以培养,特色文化会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注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