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罚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9 20: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奖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奖罚制度

篇1

1.    值班员应按规定时间到岗,值班时应认真校对每组探空数据。班前严禁酗酒,发现一次罚款50元。

2.     由于探空班的疏忽施放不合格仪器,测角班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的重放球各罚款100元,如从头到尾未被发现者罚款300元。

3.     由于个人在放球瞬间未能及时的发现仪器温、压、湿变性造成的重放球罚款100元。

4.     放球前一切正常,放球后电池或探空仪质量问题造成的突失引起的重放球不罚款。

5.     放球前探空班应做好准备工作:提前检查对讲机使用电量情况(一进办公室先打开对讲机看是否能正常使用,如缺电应及时充电)

6.     放球时测角应认真听取对方口令,如听不清者可再询问。如果由于听错对方口令造成早测应追究过错方的责任。在正点前放球的罚款50元(测角听错口令者罚测角,探空提前放球者罚探空),人为迟测者罚50元(探空造成迟测罚探空,测角造成罚测角)。

7.     放球过程中,测角班应熟练掌握气球在空中的仰角、方位。能准确、快速的使雷达跟踪气球。如因测角未能指挥正确导致的丢球或重放球、错情等相关责任由测角班负责(沙尘天气除外)。主班不承担由于测角指挥不当造成的错情。同时,探空班应能及时的按测角指挥操控天线,如果测角指挥正确,探空不听指挥造成的错情由探空班承担。

8.     原则上500百帕前的错情由两人共同承担,由于第7条造成错情由各过错人承担(值班员应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值班,不要为了逃避错情而相互推诿,应勇于发现错误,及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经发现有由于自身过错而推诿者罚款50元)

9.     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更正报,一份ttaa罚款50元,其它更正报每份30元。

10.  未能及时制作月报表,并未能及时上传月报者,造成迟发月报者罚款100元。

11.  未及时上传档案文件者,罚款30元。上级通报者罚款100元。上传者应认真统计档案文件张数,敷衍了事上传有错者,组长检查时有错者罚20元。

12.  制作月报表者应每月10日前上传G文件及U文件,未按规定上传者罚30元,上级通报者罚100元。

13.  办公室应保持干净、整洁。未能按规定值日(包括扫地、擦桌子)的探空班一次罚款5元,局领导指出者罚10元。两次或以上未值班者每次罚10元。

14.  器材保管员应保证气球、探空仪的使用量。如因无气球、器材造成迟测等事故发生者扣除50元。

15.  雷达机务员应按规定对雷达进行维护、清理。每月应清洗一次汇流环。如未按规定进行护理的上级部门发现并通报的追究责任的由机务员负责。上级通报的罚款100元。

16.  值班员应认真对待每月的对比观测,应保证读数的准确。对比观测应提早进行。对比观测人员应形成正确的电子对比档。未及时在月底前做对比者罚50元,未及时做对比档的罚20元。

18未及时传送数据文件、ttaa及其他报文,缺一份报罚100元。

19由于测角未能及时到岗造成迟测者罚测角100元。探空班在6点50及18点50分测角未到岗时电话叫岗。测角未按时到岗时,为了正点放球,探空应就近叫人。放球时测角仍未到岗者罚测角50元。

20探空班未能按时到岗造成迟测者罚款50元,探空、测角旷工者罚款300元。

21每月的1日、11日、21日的下午测角班应更换湿球纱布,未及时更换者罚20元,沙尘等天气过后也应及时的更换湿球纱布。

22组内劳动、学习未按时参加者迟到10分钟以上者罚10元,30分钟以上者罚30元,无故不参加者罚100元。如确有事者可向组长请假。

篇2

一、总则

1、本办法考核范围为机关在编全体干部。

2、坚持职责明确、重点突出、考核量化、绩效挂钩、奖优罚劣的原则。

3、本办法旨在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着眼于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

4、考核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民主、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考核形式和标准

坚持按月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百分制与经济利益挂钩,在考核各个方面分别实行加减分。具体分为三大块:一是机关日常工作考核40分,二是本职工作和中心工作考核35分,三是述职测评25分。

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分片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负责考核工作的牵头和综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三、考核内容

(一)机关日常工作考核(基本分40分)

2、严格请销假制度。因事需请假者,必须提前一天请假,中层以下干部请假一天以内的,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存办公室备查;请假一天以上的,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党委书记或镇长签字,存办公室备查。科级干部直接向党委书记或镇长请假。请假一律以请假条为准,特殊情况不能当时书面请假的,要先按程序电话请假,事后补办请假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

篇3

【关键词】有奖发票;布奖方案;制度设计

有奖发票制度起源于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兴盛于中国大陆,是一种在取得发票时带有一定中奖概率,可能带来额外收益的发票。它利用了人们的逐利心理,通过让渡部分税款以奖金的形式发放给消费者,从而激发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热情,实现发票的正常使用,以减少商家不开发票或少开发票的机会和可能,从而实现了监控税源、防止税收流失的目的。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是推行有奖发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完备的、合理的有奖发票方案。而一套完备的、合理的有奖发票方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少量设置巨额奖金,引导消费者以小博大

在有奖发票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着税务机关、商家、消费者三方博弈的过程。税务机关通过有奖发票激励消费者尽可能多的索取发票,而商家也有相应的对策,通过打折等方式让渡部分利益给消费者,激励消费者尽可能少的索取发票。消费者决定是否索取发票的关键因素在于税务机关提供的奖金和商家提供的折扣孰高。商家提供的折扣是确定的和实实在在的,而税务机关提供的奖金是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概率。张运峰、赵华文(2004)从博弈论和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得出结论,有奖发票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税务机关要想有效发挥有奖发票的作用,只能通过设置巨额奖金的办法,引导消费者的风险态度由风险中性型或风险厌恶型向风险喜好型转变①。并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极低概率的事件往往都具有高估的倾向。广泛流行的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而,设置少量巨额奖金,以引导消费者积极主动地索取有奖发票,达到监控税源、减少税源流失的目的。

其二,合理设置奖金等级及各等级的中奖率

对于奖金等级的设置,考虑到消费者容易受到“整数心理”的影响,因此可以设置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等整数形式的中奖金额。受当前消费习惯和货币价格的影响,建议不设10元以下的中奖金额,因为10元以下的中奖金额过低,不能激发消费者索取发票的愿望,并且这样的中奖金额往往会被商家提供的折扣所吞没。此外,由于有奖发票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800元,因此可以增设800元的这一中奖级次,这样的设置既能减轻消费者的税负,又能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增加其索取发票的积极性。

对于中奖率的设置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奖率越高,自然而然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有奖发票的收益也就越高,但同时,中奖率越高,奖金支出的成本也就越高,其净收益却未必越高。因此,各地对有奖发票中奖率的设置需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并在以后的年度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最优,实现有奖发票效益的最大化。

当然,有奖发票的中奖等级和中奖率,要在推行有奖发票的行业中区别对待,有所侧重,不宜整齐划一。对同一行业中一些税收易于流失、难以控管的子行业,中奖率和中奖金额可设置高一些。如服务业中的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中的歌舞厅、网吧等,其有奖发票的奖项密度设置比其他子行业大一些,中奖率高一些,这样能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头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奖发票的作用。

中奖等级和中奖率的设置还需与发票面额关联,应随票面金额的增加而增加。否则大额消费者更容易与商家达成合谋,进而影响有奖发票的实施效果。例如,同到饭店消费,甲消费者消费100元,乙消费者消费10000元,由于100元的有奖发票与1000元的有奖发票的中奖概率和中奖金额是一样的。对商家而言,100元营业额的税收成本为5.6元(这里仅考虑营业税及附加,不考虑所得税),10000元营业额的税收成本为560元,两者相差99倍。商家能够为不索取有奖发票的甲消费者提供的折扣不会超过5.6元,由于此金额较低,商家与甲消费者不容易达成合谋,最终的结果是往往商家不提供折扣,甲消费者索取有奖发票;商家能够为不索取有有奖发票的乙消费者提供的折扣不超过560元,很明显如此大的金额,商家与乙消费者很容易达成合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乙消费者以放弃索取有奖发票为条件,与商家谈判,和谋瓜分560元的税款。消费者所得的利益取决于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但明显会超过5.6元的收益许多。

可见,有奖发票的中奖等级和中奖率的设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当地的消费群体、各种各样的消费层次以及本地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区别不同面额、不同票种,合理设置,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动而相应的变动,这样才能起到监控税源、减少税款流失的目的。

其三,合理表述、改变语言表达方式,引导消费者向风险喜好型转化

Daniel Kahneman(1981)的研究证明,同样一件事,基于不同的参考点,选择结果是有差异的。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损失往往要比收益更敏感,即:损失一样东西所带来的痛苦往往要比获得同一样东西所带来的快乐要多的多。由于收益或损失意味着不同的风险态度,可见,要将顾客的风险态度从风险厌恶型转变为风险喜好型,在表述方式上改变参考点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在有奖发票这一过程中,对消费者索取发票有可能中奖的行为基于不同的参考点也就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一是表述为收益即获得中奖收入;二是表述为规避损失即减少消费支付。这两种方式下的参考点不一样,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也就会有所不同。当某一方案表述为正面收益时,消费者往往是小心翼翼的,不愿意冒风险,是风险厌恶的;当同一方案表述为负面损失时,消费者往往都成了冒险家,是风险喜好的。为促使消费者索取有奖发票,可利用参考点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诱导消费者向风险喜好型转化。因此,有奖发票应表述为:如果您不索取发票将增加您的消费支出。而这样的表述显然过于粗俗,消费者往往不乐于接受,因而可以换一个委婉且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果您中奖,奖金金额将直接抵扣您的消费额,从而减少您的消费支付。

篇4

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的情况分析及防范对策

---------在质量技术监督局讲课稿

渎职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泛滥成灾,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妨碍国家机关职权效能的正常发挥,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行政执法人员担负着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者的角色;代表政府机关行使管理社会的责任。行政执法人员正确地履行其职责,对于正常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而且还能极大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提升国家机关的信誉和形象。相反,行政执法人员如果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则不但妨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严重的还会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应引起重视。因此,在打击和惩治的同时,如何在源头上解决或减少渎职犯罪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版权所有

一、行政执法中暴露的普遍问题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主体为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其中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管理中常见的行政执法行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行政执法领域。它一方面是维护行政权威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侵害性很大的具体行政行为,且因留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如不约束容易被滥用。近年来从行政执法的情况看,主要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1、摆不正法与情的位置,办人情案、关系案多。行政执法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和一般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尤其是当他们作为行政执法人员身份在处理具体违章、违规、违法个案时,亲朋好友、同学邻居等各种人际关系千方百计托请过来,甚至有时是各级领导直接、间接的打招呼。在“哥们义气”、“人情难却”、“领导关照”的理由下,往往容易把握不住自己而“放一码”,造成重过轻罚,轻过不罚,甚至让应受刑事追究的人逃避法律制裁。如陈玉林杨小飞徇私枉法案.

2、经不起诱惑见利忘法。行政执法涉及的面很广,行政执法人员同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其中有小本经营的个体户,也不乏资金雄厚的大老板。有的执法人员在金钱诱惑下利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在处理经济违法案件中见利忘法随意扩大或缩小事实,以致收受贿赂导致职务犯罪。如顾小明案。

3、滥用行政处罚权谋求部门私利。无论集体或个人,违了法就要接受行政处罚,一旦涉嫌犯罪就必须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连普通百姓都知道的道理,却被一些行政执法机关打折扣变成了“以罚代刑”。这一点,2001年7月国务院310号令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早就明确。然而,国务院令在一些地区执行得并不理想。在一些地方,违法犯罪行为之所以猖獗,一些犯罪分子之所以气焰嚣张,都与执法不严、“以罚代刑”不无关系。由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被基层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广泛运用。不可否认,行政处罚背后具有可观的经济利益,一些行政机关或行政执法人员在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出于不正当的考虑,容易利用自由裁量权的空间,滥用行政处罚权,对行政相对人的轻过施以重罚、严罚。使得一些行政相对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行政执法人员交朋友,请客送礼,吃喝玩乐,奉为“座上宾”。今年四川南充技监局以稽查分局局长,队长为首5人明知他人非法收购生产销售病死猪而以罚代刑以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被捕

4、执法随意,裁量不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营者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竞争能力的差别,可以使经营状况的好坏、获得的利润相差很大。一些民营或私人企业由于管理混乱,运作不规范,往往违规违法较多,但又对行政处罚不认帐。碰到这种情况,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时,对一个罚则档次内就高还是就低不看具体违规违法事实、程度,而是看他经营状况的好坏或者看“人头”。对经营状况好的或老实人、好讲话的人就以上限为标准多罚点,经营状况差的或刁蛮的、不好讲话的人就以下限为标准少罚点。可见行政处罚的随意性较大而导致裁量不公。

二、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的原因:

篇5

  《布莱克法律辞典》中公司僵局是指在封闭持股公司中出现的由于公司的控制结构允许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意公司某些方面政策的股东派别组织公司的正常运作所致的僵持状态①。公司运作一旦陷入僵局,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危机,资源无法物尽其用,会对股东、公司乃至经济运行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公司僵局下司法解散的国外立法规定

英国公司法上的公正合理清盘令制度开创了司法解散实现股东退出的救济先河,解决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间不可调和的矛盾②。这一制度为各国广泛应用。但由于司法解散对公司经营存续宣判了"死刑",因此各国法院在实践中大都秉承谨慎原则,并延伸出较为缓和的替代性救济措施。以下分别美国以及德国为例,简要分析司法解散的立法规定:

(一)美国

针对封闭公司的僵局,美国公司法主要规定了以下两项制度:

1、司法解散制度

美国最早的普通公司法对封闭公司内部的争议未规定任何特殊的救济措施,因为"美国法院传统上是不愿意插手公司内部事务的"③。

直到1933年伊利诺斯州和宾夕法尼州的公司法率先规定股东在受到压制或者不公平侵害时可以向法院请求解散公司。如今,每一个州的公司法几乎都将司法解散公司作为最终的救济措施④,尤以美国《示范商事公司法》第14章第3分章的规定为典型。该规定确认公司股东可以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的请求:(1)董事在公司事务管理问题上陷入僵局,股东对打破这种僵局无能为力,而且该僵局会使公司遭受或者要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或者公司的运转和业务已无法根据股东的利益要求进行下去;(2)董事或者公司控制人已经、正在或者将会实施非法、压制或者欺诈行为;(3)股东在投票选举方面陷入僵局,而且在至少两个连续年度会议期间内不能选出任期届满董事的继任者;(4)公司资产正在被"滥用或者浪费"⑤。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对于司法解散的这个规定中不但有针对董事会僵局的规定还有对股东会僵局的规定。

并且,美国的《示范商事公司法》以及《特拉华州公司法》均规定,任何股东都可以在认为自己利益遭受侵害或者公司出现重大变化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散公司,这项权利的行使并不受持股比例的限制⑥。在《示范商事公司法》中还规定公诉机关在发现公司章程是通过虚假、欺诈的手段订立或者公司超越权限滥用法律授权时可以以公诉人的身份提起解散公司之诉。不仅如此,美国公司立法中还允许债权人在特定的条件下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解散公司。

2、异议股东的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

鉴于司法解散的终局性,美国公司法引入了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制度-异议股东的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1969年,修改的美国《示范公司法》创造了著名的"市场例外原则"⑦,规定股东可以通过收买股权退出,但是这种救济措施仅限于封闭公司,而且只有在股东请求解散公司之诉中才可以适用;并且,该措施并不具有强制性,公司或者股东具有是否收买的选择权,一旦公司或者股东拒绝收买,公司必须解散。该救济方式在美国各州的适用标准各异,有的州仅限于封闭公司,而有的州则适用于所有公司。

(二)德国

德国公司法以及相关判例确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制度主要包括司法解散制度、股东退出权和除名权。

1、司法解散制度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1993年修订版)第61条规定:(1)如果公司所追求之目的不可能达到,或者存在由公司其他情况决定的、应予解散的重大理由时,公司可以通过法院判决而解散。(2)解散之诉针对公司提出。此种诉讼只能由其股份相加至少达到公司基本资本1/10的股东提出。(3)诉讼由公司所在地辖区的州法院专属管辖⑧。德国解散公司之诉对股东持股比例做了要求,该持股比例作累积计算。并且强调公司司法解散必须存在"重要原因","重要原因"的衡量由法院自由裁量。同时为了有效制止司法解散带来的消极影响,法律要求必须穷尽其他救济措施才能适用该制度。

2、退出权和除名权

在司法实践中德国法院灵活性地创立了两种比较缓和的救济方式,即股东的退出权和公司的除名权,这两项性质不同的制度为破解公司僵局带来的损害提供了有效途径。

所谓股东的退出权是指如果存在重要的原因,且不存在更好的解决方式时,每个股东都有权退出公司并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补偿金。1991年12月,联邦法院首次以判例的方式指出"退出权乃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属于强制的、不可剥夺的股东权,不得以合法的方式对其作出限制"⑨。

除名权则是指当某股东本身存在着重要原因,公司难以容忍他的存在,又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公司可以开除该股东。1953年4月,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明确表示,即使公司章程没有类似的规定,股东仍然可因自身的重大事由被以诉讼的方式除名⑩。

二、我国的立法规定

为了解决公司僵局下有限责任公司封闭性所带来的股东退出问题,2005年公司法首次规定了司法解散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无疑为公司僵局的破解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同时也为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同时,公司法的解释将其细化为四种情况:(一)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二)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三)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四)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

转贴于

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更大损失的情形。上述规定中,第一、二项是针对股东会僵局的规定,第三项是针对董事会僵局的规定。

依据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司法解散制度适用的要件包括:

第一,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遭受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第二,公司的经营管理所发生的严重困难,无法通过其他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这也是穷尽其他救济途径的原则。

第三,需要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的百分之十的股东提出请求。这项规定无疑对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四,司法解散只能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

三、国内外立法比较

(一)中外相关规制的相似之处

在公司僵局下,中外法规均设立了司法解散制度,将通过诉讼的方式来避免利益侵害或者丧失的权利赋予公司的股东。同时在考虑到司法解散的消极效用,均将该制度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需要股东在穷尽其他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才予以适用。

(二)中外相关立法的差异

第一,行使司法解散权的权利主体不同。英美法系的立法基本上规定不仅限于股东,比如美国立法中就表明,公权力的代表、债权人在特定情形下有权请求公司司法解散。而大陆法系的立法则倾向于规定只有股东才能够作为公司司法解散之诉的原告。我国即是如此。

第二,司法解散之诉的原告资格不同。英美法系,尤其是美国对于股东的持股比例的要求,除了个别州的公司法中设定了股东的持股比例外,基本上并没有作出严格的规定。而大陆法系,比如德国的《有限责任司法》则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比例限制。而且,在大陆法系内部,这种严格的持股比例的规定也并不一致,有的国家允许股东持股比例累积适用,而有些国家则对持股比例进行了单独设置,不允许累积适用。我国对此规定相对模糊。

第三,在司法解散制度的替代性制度的规定方面存有不同。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在面对司法解散制度的适用上都秉持了谨慎的态度,并在实践中创立了若干替代性的救济途径。而我国尽管在立法中规定股东"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时可以提起解散之诉,但是,并没有明确"其他途径"是哪些途径。

三、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明确原告的主体范围

我国公司法第183条规定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才能提起解散公司之诉,将解散之诉的主体限定在股东的范围内。在实践中可以将检察机关等一切利害关系人确定为解散请求权的主体,同时债权人也可以向法院起诉。

(二)防止股东滥用司法解散权

我国立法中对司法解散权行使的门槛设定为持股10%以上的股东,但是这种做法有可能使股东产生对于不平等的感觉甚至降低其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允许持股比例累积适用,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另外,要求提起诉讼的股东提供担保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明确判定公司适用司法解散的标准

首先,进一步明确"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中的"重大损失"的判断标准。

其次,明确"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中的"其他途径"的判断标准。可以通过股东的自力救济,并且要求争议双方尝试通过公司自治的内部控制,例如调解、仲裁、股权转让等对双方伤害比较小的方式化解分歧。

(四)建立司法解散的替代性制度

在出现公司僵局的情形之下,法院在最终判决解散公司之前,应当首先寻求其他的替代性的救济措施,尽可能降低危害。

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众举报,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环境保护系统干部职工及其家庭成员除外)向环境保护部门检举、揭发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第三条公众可以通过书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公众可向所在县、区环境保护部门举报,也可直接向市环境保护部门举报。

环境保护部门对公众举报案件不受理或者在30日内未处理或者未处理完毕,并且没有告知举报人的,举报人可以逐级举报。

第四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受理公众举报;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有多人举报的,由环保部门按照接到举报的时间先后顺序确定,奖励最先举报者。

环境保护部门受理举报时应登记下列情况:

(一)举报人的基本情况;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主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第五条公众举报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是指下列行为:

(一)未经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审批,擅自建设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的;

(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废水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

(三)擅自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四)以渗井、渗坑和其它不正当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五)被责令停产治理或被关停取缔后擅自恢复生产的;

(六)非法转移、处理危险废物(包括液体、固体)的;

(七)无证收集、经营、处置危险废物(包括液体、固体)的;

(八)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第六条对公众举报的受理、查处和奖励实行属地管辖,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组织实施。

市环境保护部门受理的公众举报案件属县、区环境保护部门管辖的,应向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发出查处建议书,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应自收到市环境保护部门查处建议后30日内,完成调查、取证和处理工作。

第七条举报内容属实,并且环境保护部门已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限期治理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部门给予举报人每次人民币500元的奖励。征得举报人同意,可同时给予通报表扬。

举报人积极协助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取证或者在查处举报案件中有特殊贡献的,按对举报案件罚、没款的10%进行奖励,但奖金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

第八条举报同一环境违法行为只奖励一次。一次有效举报中查实举报对象有多项违法行为的,不累计奖励。

第九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或限期治理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

举报人应在接到领奖通知后的30日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

第十条公众举报奖励金在查处举报案件罚没款中安排,由环境保护部门列入预算。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对举报人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第十二条举报人的举报经查证属谎报行为,且严重扰乱公务的,环境保护部门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篇7

[关键词]训练;方法;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53-02

[作者简介]余荣达(1963―),男,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第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语文教师都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阅读课上,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仍然存在着以讲为主的“满堂灌”现象。而且,伴随着新课程教学出现“空泛化”现象,阅读教学流于形式,预期的效果也不理想。“满堂灌”不行,“空泛化”也不行,那么如何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导入新颖――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格鲁吉亚杰出的当代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可见,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有导演才干,最好在课堂导入时,就采取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神往课文,因为新颖的导入会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他们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自发地感悟课文。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在板书课题后,笔者说:“文中的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相同的都在童年时代,但在生活上有很大的不同啊,有何不同?请大家认真阅读,凡卡的童年生活定给你深刻印象,边读边想,再告诉我,好吗?”联系学生生活的创新导入,如一枚石子落在水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疑问,神往地投入阅读课文中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不仅没有我们幸福,而且是悲惨的。

二、教给策略――引导学生阅读

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借机点拨学生如何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才能真正地自学,才会把体验融入朗读,读好课文,读得动情而真实。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细读和品读。对于课文的非重点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略读和跳读。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读,学生只有投入了感情去读,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它的意思。通过多读,学生就掌握了这个阅读方法。

三、设计话题――加深阅读的理解

对话很重要,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尽在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之道,是实践之道。所以,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语文教科书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学生通过对话,与编者、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等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才能对课文渐进地熟悉,逐步提高认识,理解课文,直至把这些经典的东西记下来,日积月累,熟能生巧,随时取用,永远变成自己的营养。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并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形成素养。

对话就要设计话题,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前提。为更好、更有实效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设计好交流的话题。话题的预设很重要,没有预设,犹如无的放矢,且易混乱。若没有精心设计,阅读效果不明显,质量也不高。因此,设计话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有目的。话题设计要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不可随心所欲。其次,吸引性要强。为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话题设计不宜过深,不宜太多限制,要让学生感觉很轻松,消除学生心头的紧张感,避免学生因害怕答不对或答不完整而不愿参与对话,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回答问题。最后,话题要有开放性。设计话题时,话题的指向应是开放的,但话题是有中心的。围绕话题,让学生从各自的认识高度,可谈自己的看法,亦可对别人的回答进行质疑,更可直接或间接对别人的回答表示赞美。学生参与率高,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发散,人人都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热烈。开放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要避免出现极端现象:一忌放任自流,二忌收得太紧。开放性话题是语文新课标的体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在老师话题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解决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老问题,避免了课堂“一问一答”或“串问串答”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话题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设计好话题?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意图,才能找到阅读训练的切入口――话题,通过话题,产生对话,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诱发联想――升华阅读的感悟

语文阅读的任务,不仅在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识记、理解上,还要求学生读后有所体会和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使学生感悟文章的妙处。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毕竟不是很充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快地感悟文章的妙处呢?教师可以通过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的信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体会和领悟。大多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周末或多或少地被父亲或者母亲送到学校。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细致、用心地去观察父母亲离开时的背影,那他们就会明白朱自清为什么会望着他父亲的“背影”流下眼泪。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为读而读、读而不想的问题。要让学生边读边展开联想,体会课文的情景,做到情景交融,准确把握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如有的学生在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联想情境,声音呜咽,泪如雨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提高阅读质量是时代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课比重大、课时多,提高阅读质量,让阅读教学更有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为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一)对境外资金利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农业三产项目每引进外资10万美元,奖励1万元,其他项目当年引进实到外资30万美元以上的,每引进10万美元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当年引进镇外资金在同山投资办厂的,每引进50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资,以财务报表为准),奖励5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3万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强基地建设,鼓励发展传统优势农产品。对新增樱桃、枇杷、杨梅、高梁基地,连片在50亩以上的,每亩奖100元;连片在100亩以上的每亩奖200元。

(四)新建投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休闲农业园区(农庄),奖励1万元。

(五)镇属企业每申报一个自营出口权,奖励人民币1000元。当年有自营出口实绩并超过10万美元的,每10万美元奖励人民币1000元。

(六)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交流会的,国内的每个摊位补贴2000元,国外的每个摊位补贴5000元。

(七)鼓励收购农户自产农产品,被评为省、绍兴市、诸暨市农产品贩销大户的,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

(八)鼓励同山高梁酒厂收购同山农户高梁酒,年收购量达5000斤,每斤补助1元(以经济办核证数字为准)。

三、扶优扶强,实施品牌战略。

(九)当年实缴地方税收超过100万元,且比上年有增长,位于全镇前三位的企业,分别奖3万元、2万元、1万元。

(十)当年地方税收超过50万元且增长达到全镇平均增幅的企业,奖励5000元,新办企业地方税收超过10万元的奖励1000元。

同时符合上述(八)、(九)项的不重复计奖。

(十一)对当年新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的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授予镇级规模企业称号,奖励1000元,并列席镇党委、政府重大会议。

(十二)当年新进入市级工业“苗子”企业的,奖励1万元;新进入市级工业规模企业的,奖励3万元;新进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奖5000元;新进入市级农业苗子企业的,奖3000元。

(十三)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当年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的,奖1万元;获绍兴市著名商标的、绍兴市名牌产品的,奖5000元,获诸暨市著名商标、诸暨市著名产品的,奖2000元;获省绿色农产品证书的,奖3000元;获得绍兴市绿色农产品的,奖2000元;获得诸暨市绿色农产品的,奖1000元。

(十四)参加国家级、省级博览会,参展产品获得金奖的,分别奖5000元、2000元;获得银奖的,分别奖3000元、1000元。

(十五)新注册农产品商标的,每只奖1000元。

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积极鼓励与省内外著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新产品,在科技项目申报上优先考虑。每开发一只新产品填补省内空白的奖1万元。当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奖励1万元。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产品专利,每授权1只,奖励500元。

(十七)鼓励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改造传统工艺,提高生产效益。企业技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中设备投入占40%以上,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每500万元投入奖励人民币2000元。(投资额以经贸局批准为准)

篇9

一、奖项设置

为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共设立四类奖项:即工业发展奖、企业进步奖、企业贡献奖、企业特别贡献奖。

二、评选方法

(一)工业发展奖

1、评选对象:*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考评范围为列入统计口径的园区内工业企业。

2、评选条件:(入选单位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财税贡献大,当年上缴税金总额(扣除退税和返还税款,下同)须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有保证,所属企业当年不得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所属企业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3、考评奖励办法

(1)考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总额三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2)列三项指标总量和增幅第1名的分别得100分,列第2名的分别得90分,每相差1个名次相差10分,依此类推;

(3)按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排名得分各占15%,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和增幅排名得分各占15%,上缴税金总额和增幅排名得分各占20%的权重,对排名得分情况进行综合排序;

(4)对综合排序第一名的园区授予年度“工业发展奖”,给予20万元的奖励。

(二)企业进步奖

(1)对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

(2)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工业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

(3)对引进市外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来我市投资生产的同一类产品,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

(三)企业贡献奖

1、评选对象:列入统计口径的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评选条件(入选单位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企业当年实现盈利;

二是当年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总额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均不低于当年全市市属企业平均增长速度,且当年上缴税金总额不低于200万元;

三是企业职工收入有所增长,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当年不发生新的拖欠;

四是企业安全生产有保证,当年不得发生死亡事故;

五是企业发展后劲增强,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3、考评奖励办法

(1)考评上缴税金总额的情况;

(2)列上缴税金总额增量和增幅第1名的分别得100分,列第2名的分别得95分,每相差1个名次相差5分,依此类推;

(3)按上缴税金总额增量排名得分占30%、增幅排名得分占70%的权重,对排名得分情况进行综合排序;

(4)对综合排序居前十名的企业授予年度“企业贡献奖”,并分别给第一名3万元,第二、三名各2.5万元,第四至第六名各2万元,第七至第十名各1.5万元的奖励。

(四)企业特别贡献奖

1、评选范围:列入统计口径的中央、省属驻鹰企业

2、评选条件(入选单位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当年企业盈利,上缴税金总额增幅不低于10%;

二是企业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均有所增长;

三是企业职工收入有所增长,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当年不发生新的拖欠;

四是企业安全生产有保证,当年不得发生死亡事故。

3、奖励办法

上缴地方口径税金总额比上年增加5000万元(含5000万元)至1亿元奖励25万元、增加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奖励由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另行研究决定。

三、资金来源

由市财政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拨付。专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当年未使用完的资金结转下年对应项目中使用。

四、评奖程序

1、由各县(市、区)经贸部门将符合本办法的参评对象,在次年3月底前向市经贸委申报。

2、由市经贸委牵头,会同财政、国资、科技、国税、地税、统计、劳动保障、安监、工商、质监等部门对申报情况组织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

3、经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由市财政按照本办法兑现奖励。

4、评奖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如发现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并予通报批评。

篇10

关键词: 国家奖励; 见义勇为; 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 B82-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071-03

State Reward and Compensation for Courageous Action on a Legal Basis

ZHANG Yun-ping

(Guangzh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Courageous action is a flash of human nature; however, lack of institutional care about courageous action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sulting in human nature sadly. To improve the state of reward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about courageous action, not only will it make for to highlight social justice, but also to eliminate concerns courageous people and to conduciv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Key words: state reward; courageous action; legalization

一、见义勇为面临的窘境

(一)见义不为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发生,见义勇为再次引发社会热议。袖手围观落水者、视而不见打劫行凶者、置若罔闻侮辱妇女儿童者,这些看客的麻木不仁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然而,人们常常看到、听到的却是见义勇为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伤心遭遇: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救他人身负重伤,结果是债台高筑,被人遗忘;最后,见义勇为内在高尚无私的美德和良俗属性,在“利益回报”的诉求中消逝得荡然无存。见义勇为本是社会有正道、人间有正气的表现,我国每年涌现的起见义勇为善举不计其数,但是真正得到有关部门认定、获得国家奖励与资助的却不多,这种现状使得人们深切地感到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问题的紧迫程度。

(二)见义勇为的民事司法救济不足

在当前的法治条件下,依照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和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及供养亲属抚恤金,依法由加害人承担。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9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中,进一步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据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解释,受益人非侵权人,其承担补偿责任并不是因为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其受益;对因见义勇为而受侵害的公民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缺乏相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这一规定,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享有向受益人请求补偿的法定权利;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同时表明见义勇为履行的是社会公德,从根本上应当由社会承担起保护、支持见义勇为者的责任,国家应当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与补偿。按照“谁损害、谁赔偿”、“谁受益、谁负责”的公平观,侵权人的赔偿责任理所当然,见义勇为直接受益人的适当补偿也是应当的。但是,政府负有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法定职责,见义勇为担负的无疑是政府的公共职能,政府是见义勇为的受益对象。司法解释仅要求见义勇为的直接受益人承担补偿责任有欠偏颇。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基于其职责必须资助见义勇为,尤其当见义勇为英雄在紧急危难之中迫切需要救治,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先行支付,先行支付的部门和单位依法享有对加害人的追偿权。没有加害人的,由见义勇为的受益人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适当补偿。否则,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将极不公平。

二、国家对见义勇为给予奖励与补偿的理论必要性

当前,对见义勇为的救济主要是侵权行为人的赔偿、直接受益人的补偿等民事法律制度,以及各地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等慈善救济。且不论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见义勇为者可请求受益人给予补偿”的杯水车薪,问题在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和社会的慈善行为都不能代替国家和政府应承担的补偿责任。这是因为:

(一)见义勇为是优化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社会需要见义勇为者

现代社会用来控制社会秩序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法律控制,第二是权力控制,第三是道德习俗控制。笔者认为,法律没有规定公民见义勇为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不具有法定指责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普通公民的自发行为,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古圣先贤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对于见义勇为者来说,出于正义和良知的见义勇为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维护善良习俗的道德手段。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公益事业。大力弘扬这种见义勇为精神,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公民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在代行政府的职责。当公共秩序遭遇破坏的时候,首先挺身而出的应该是警察等负有责任的政府公职人员。当然,政府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也需要民众的支持与协助。问题在于,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比如警察,他们在维护公众秩序的斗争中,遭遇到伤害,那将由政府来承担后果。工作上的照顾,对家庭的关怀,都在警察的职业保障之列。而见义勇为者在暂时的荣耀之后也应无后顾之忧,这是政府不折不扣的责任。实现它更多地需要具体而明确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泛化的道德宣教。

(二)见义勇为也有现实的权利诉求

事实上,见义勇为不仅关乎道德,也就是说,见义勇为不仅仅应受到道德的尊崇,而且其高尚行为更需要获得法律的支持,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抢险救灾、救死扶伤,与违法犯罪英勇斗争,均是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的,见义勇为必然伴随风险、牺牲和奉献。“有损害就有救济”的法治理念要求见义勇为者的身心损害要予以充分救济。但是,当侵权人和见义勇为的直接受益人没有经济能力或者能力有限不足以赔偿、补偿见义勇为人的损失,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侵权人、直接受益人,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就可能重演。法律制度和权利体系的力量取决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利视为普遍权利的代表,为保护个人权利而寻求司法救济也就是保护普遍权利。国家必须运用强制性的力量来保护权利:惩罚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恢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谁如果允许别人干预他的权利而不作法律上的抵抗,他就在这个范围内削弱了社会建立起来的抵抗非正义的屏障。每一个非正义的行为不仅是针对我的,而且是针对整个法律制度的,如果允许它不受惩罚,法律制度抵抗非正义的力量就会削弱。温厚的或懦弱的屈从会引起非正义行为的反复发生和对这种行为的效仿;它也引诱着那些本来由于害怕惩罚而不敢行为不轨的人们去作恶,从而危及他人的权利。一个法律社会就像一道堤坝。社会义务要求人们注意每一道细小的裂缝并制止它的延伸。”[1]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人们某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赞赏或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种行为在社会中存在的程度。所以通过一系列外部控制的手段,控制见义勇为的行为后果,就能够强化公众在实践中对见义勇为规范接受和践行的程度。对因见义勇为而受侵害的公民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缺乏相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国家对见义勇为的奖励和救助制度,表明国家和政府倡导公民见义勇为并切实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利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义利相济,激发和引导公众去匡扶正义,见义勇为。

(三)仅仅按照公平补偿的原则要求见义勇为直接受益人的补偿机制有失偏颇

比如一人遭遇歹徒,如果是警察挺身相救,被救者既不必感恩戴德,也不必向警察和公权机关支付“感谢费”;而如果警察缺位(公权力缺位),一位见义勇为者奋不顾身拔刀相助,相当于私权利临时替补公权力救济,这时却要被救者向施救人付出“感谢费”,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既然见义勇为者是一时替补了公权力的缺席,那么实际上,见义勇为就是公民在特定危险的场合替政府代行使了职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共安全。那么,见义勇为就是一种公共行为。见义勇为者“因公”受伤或牺牲,就完全可以也应该给予其国家公职人员因公受伤或牺牲时的同等待遇,外加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因为国家公职人员履行职责是其责任的要求,而见义勇为者在特定危险的场合代行政府职责完全是出于其道德的自觉――他原本可以作为,也可以不作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惟身份论,而应该惟行动论,不问对方是不是国家公职人员,而只问他是不是在特定需要的场合代行使了政府职责、替国家承担了危险和责任。国家应当像抚恤、救助负工伤的公职人员一样抚恤、救助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以弘扬社会正气。

三、国家对见义勇为进行补偿必须制度化

(一)国家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和补偿应当法律化、制度化

虽然各级政府关于见义勇为的行政补偿有所尝试,但是这些做法往往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政府内部文件中,没有系统化、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政府在奖励和资助见义勇为的行为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见义勇为人的权利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见义勇为者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为了国家、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流血负伤,有的献出了生命。见义勇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可以说,真正的见义勇为者是不会考虑回报的,可如今不少“见义勇为事件”善后机制的不完善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险变得相当的高,让我们每个人不得不计算见义勇为的成本和结果。由于过去缺乏法律上的具体规定,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在负伤致残或牺牲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本人或遗属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有的甚至被人误解,出现“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的处境。因而政府出资救助、抚恤见义勇为者应当制度化、法制化。

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立法要解决的主要实体性问题是:明确见义勇为的主管机关,解决有关部门相互推诿的问题;界定奖励和保护的对象和范围,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概念不统一的问题;确认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申请资助的权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表彰、确认的随意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因见义勇为受伤或牺牲人员的救治费和抚恤待遇,改变“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明确见义勇为补偿经费的来源,解决见义勇为经费短缺问题,建立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的长效机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政府承担医疗费用、进行奖励资助等行为作为政府的法定职责固定下来。政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对见义勇为者予以认定并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和救助。当政府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时要受到法律的责任追究。

(二)国家对见义勇为进行奖励和补偿应当程序化

“程序是实体之母,或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和规则,如行政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公正的调查程序等都属于正当程序的范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实体法规则。另一方面,程序不仅是实体法实现的过程,而且也是实体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程序过程及程序法已不仅仅作为手段来实现实体法的内容,而且可以说是在不断形成乃至创造实体法本身了。因此,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对类似于资助见义勇为等授益必须强调其程序上的公正。行政程序的本质特点即过程性和交涉性使行政处理结果获得正当性和权威性。行政程序法比行政实体法更能在社会中建立起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法律预期。如果政府关于奖励与补偿见义勇为的实体法暂时难以出台的话,应率先制定有关奖励和补偿见义勇为的程序规则。资助见义勇为的程序法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是资助见义勇为的法定条件,包括资助的对象条件、资助的物质条件、资助的具体标准。二是资助见义勇为的法定形式。三是资助见义勇为的具体步骤,如申请、受理、审查、批准、实施等主要环节。四是资助见义勇为的法定期限。

(三)公民对国家关于见义勇为的奖励和补偿行为不服,应当允许行政救济

对政府奖励和补偿见义勇为的行为一方面要依法规定,进行严格的法律调整。另一方面,还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政府奖励和补偿制度的全面实现。笔者认为,必须把政府奖励和补偿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衔接起来。当某个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应当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补偿,而负有义务的政府机关或部门没有履行职责,相对人可以向有关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