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段落范文
时间:2023-03-21 09:1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的段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走在田间的田埂上,便与大自然亲近起来。新翻的泥土气息,加上草木和花的芳香,令人陶醉。清明快到了,家家户户都种些豌豆。大片大片的豌豆,绿茵茵的,椭圆形的叶子,蓝紫色的花。花朵好似蝴蝶,外面大的为蓝紫色,里面黑白相间。
2、春天,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在炎热的太阳下,一群群勤劳的农民伯伯猫着腰,弓着背,熟练地插下那一株株幼小的秧苗,洒下一粒粒希望的生命种子。再看那边,一头头肥壮的牛正欢快地拉着犁、唱着歌,好象在欢迎春天的到来!
3、哇!春天的田野好美呀!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刚刚破土的嫩绿的小草、牡丹花棵上长出了红红的小芽儿、柳枝上露出了一个个小脑袋、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还有,池塘里的冰融化了,连土地也变得像面包一样很松软。
4、瞧,那金色的一大片是什么那是朵朵油菜花。它们金黄灿灿,好似一块块金子。四瓣金色的花瓣。聚成一朵花;几朵金色的花朵,聚成一枝花;几枝金色的花枝,聚成一片花海。人在花海中像是在游泳。金色的花海,金得似一块块金石,金得是那么闪耀。片片花田,鲜艳无比。
5、你看那金色的小花朵,伸展着四片小小的花瓣,长长的菜苔四周整齐地排列着一只只小巧的色彩绚丽的蝴蝶,围着嫩苔,绕着顶端淡淡绿色珠子似的花蕊飞舞着。无数的蜜蜂在其间穿来穿去,嘤嘤地叫。满目花朵,满野的蝴蝶,汇成了一片彩色的海洋。你站在金色的海岸边,油菜田散发出来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使人陶醉。在金色的海洋中,你定会听到田野在歌唱,好象在唱着幸福的歌。在这金色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感到心情舒畅,特别欣慰。
6、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块一望无垠的庄稼地,农民泊泊们正在辛勤地劳动着,因为农民泊泊们都希望自己现在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能换变为金灿灿的稻谷,丰硕的粮食。
7、田野中的油菜花,大约有两尺多高了,那金黄色的油菜花又像是描绘在绿色新装上的装饰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金光闪闪,格外耀眼。这时候,你如果走进田野,一阵阵清香会随风飘来,整个田野都浸在香海中了。“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8、油菜花旁的小麦绿油油的,一片接一片,绿的像一块碧玉。胡豆苗也长势正旺,开着紫色的小花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雪白的豌豆花那样素雅。燕子在空中飞着,他们时而在天空盘旋,时而成队排成行站在电线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田埂上稀稀疏疏的几棵大树,也长出了芽苞,开始绽出新芽。
9、春姑娘来到了田野,天里的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摆。果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犹如许多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天地里,农民伯伯正在忙着耕地,播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春的希望播种。勤劳的小蜜蜂更是忙的不亦乐乎,在花丛中载歌载舞。田野里那金黄色的油菜花,像金子铺满大地,绿油油的麦苗,一片接着一片,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浪波。
10、穿越这片绿绿的田野,跟随微风的脚步,嗅着不那么浓郁而清淡的卖香;阳光和风都配合得很默契,稻子和小麦虽然没成熟,但当它们绿绿的外壳紧贴它们柔弱的身躯在阳光下、在风中飘动,就像是田野中的绿仙子,在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嬉戏!
11、在那田野里,一大片碧绿的小草伸展出了小懒腰,它们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在还没种田的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白的,黄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五彩斑斓。那紫色的花还真特别,一簇一簇的,那紫不是一般的紫,它紫得鲜艳,紫得纯净,紫得梦幻!有点像君子兰,又有点像蝴蝶兰,燕尾蝶,还有薰衣草。站在花丛中,蝴蝶在翩翩起舞,忙着采花蜜的小蜜蜂乐得几乎要喷可乐!
12、春雨来了。春雨是春天的“乐队”,“沙,沙……”它流进田里,田里的秧苗一下子就挺直了腰;黄花菜显得更有精神……农民伯伯站在屋檐下,望着田地笑,眼前仿佛出现一派丰收的景象!
13、田野一望无际,那金色的一大片是什么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朵朵油菜花,哪些油菜花金灿灿的,就像一块块金子。走进花丛中,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我看见爸爸闭着眼睛,坐在田埂上,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闭上了眼睛,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
14、小麦已经长穗了,长得有二只没削过的铅笔那么高。绿油油的小麦,一株接一株,一片接一片,一望无际,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海洋。绿得似一块碧玉,绿得是那么鲜嫩,好像一个个生命从这里绽放,苍翠欲滴。茫茫麦田,无限生机。
15、春天的田野,就像春天的本色一样是绿的;站在这儿,像置身一片绿色的海洋;迎面扑来的春风,清新的新鲜空气,和温暖柔和的阳光-------都是田野里最不可缺少和最体现出一番春天气息的自然景观。
16、脚下的土地也有了春意。一丝丝、一丛丛的的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多可爱的小草啊!细细嫩嫩的,嫩得似乎轻轻一碰就会变成碎末儿,黄绿黄绿的颜色有些淡,刚刚长出来的小草毛茸茸的,抚摸上去十分舒服,感觉像在摸小鸡的容绒毛,又像在摸一床舒适的鸭绒被,还好像在小女孩长长的滑顺的长发。
17、回远处望去,田野里只有黄澄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秧苗,单调极了。忽然一阵微风吹来,秧苗摇摇晃晃中露出了一点红,一点黄,一点蓝……走近一看,噢,原来是田野里小路边的野花。
18、我漫步在田野上,望着岸边那些保卫庄稼,保卫堤岸的,士兵似的高大的树木,以及偎依在它们身边生活在树底下的那些美丽的花儿,辛勤的小蜜蜂正在它们头上盘旋,和它们说悄悄话呢!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篇2
1、柳叶吐翠了,仔细地观察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是差不多将上塘河边一侧的柳树新芽吐翠的情况,逐棵都进行了比较、观察。我发现凡是树龄长的柳树,新芽吐翠都大和长;树龄较短的,新芽吐翠长出的叶子都小和短。
2、我喜欢杨柳树,因为他坚韧,从不娇柔。无论是雷雨交加的夏季,还是风雪刺骨的冬季,他都挺直腰板,任凭风吹雨浇雪打,永远顽强的奋斗着,拼搏着,抗争着……
3、只是,当柳树在这个季节将她的美真实而直白地呈现给世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她的色彩的暗淡、因为她的韶华渐逝而变得漫不经心,从而漠视了她令人肃然的风骨,只看到她已然沧桑的容颜。你看到有诗人咏夏柳秋柳的吗?人啊,总是轻易地被事物华丽的表象吸引、所迷惑,而忘记探究她本真的美好。
4、蓦然,前方路边出现一大片柳林,沿路蜿蜒着,远望过去那如烟似雪的柳丝随风摇摆,宛如翠浪翻空,恍惚间似在向我打着招呼,一时间有种他乡遇故知之感,心底没来由地一阵濡湿,不禁将手伸出窗外,向柳林轻轻招手:是你让我明白人处尘世须持平常淡然的心态,具乐观向上的态度,不过求,不过奢,进退从容,方为人生之要义,谢谢你,我的朋友。
5、在大自然的春天里,是柳树都要吐翠,只是时间的早和晚。我今天看到的也不是所有的柳树。此时,北国长城塞外的柳树正孕育着江南姐妹柳树同样的春天。朋友,只要你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柳树,你一定会吐翠、芬芳。
6、我喜欢杨柳树,因为他大公无私,自强不息。在炎热的夏天,他用自己的着装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给人们带来凉爽。在寒冷的冬日,无情的北风把他的外套给卷走了,他同样挺直身子为我们做着表率:紧紧握住寒风的拳头,是的,春去秋来,风里唱雨里歌,你从不怨天怨人,从不索这取那。
7、柳树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不是有句诗吗?“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随便剪一段柳枝,插到土里,只要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她就会生根,成长。只要你有心栽种,细心照顾,就会有绿柳成荫。而且,你插到哪里,她就绿到哪里。
8、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在老柳树下玩耍。摘几根嫩枝,扎成圈儿,戴在头上,扛着木棍,学电影里的解放军,雄纠纠,气昂昂,那样子别提多神气。长大后,和同学们相聚绿荫下,摘一片柳叶,学吹一声柳笛,现在想起仍然趣味无穷。
9、人工湖边的垂柳,柳丝如挂,一束一束的,挽留着宁静,舒展着清凉;街边的直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女一头秀发,妩媚动人;卫河、人民胜利渠堤岸的杨柳,柳丝细细,摇曳着温柔,舞动着和气。
10、自古而然,人们爱柳,是爱她的纤弱和柔媚。她娇柔的姿态,总是让多愁善感的人们触景生情。所以,我们也有幸读到了那么多的咏柳的优美诗篇。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已成了抒发感情的依托,后世更有数不清的咏柳诗篇灿若明珠,脍炙人口。尤其在送别的时候,彼此之间依依难舍的深情,如风中的拂柳,百转千回,或豪迈,或洒脱,或感伤。
11、和老柳树隔渠相望的两棵高大的樟树,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了踪影。也许是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让它们走向了毁灭。也许是盗伐的贪婪者,看中大樟树巨大的价值,将大樟树无情地砍伐了。水塘对面那片和老柳树隔水相望的竹林也没有了踪影。只有老柳树还和以前一样傲然挺立。
12、柳叶吐翠了,她的吐翠过程,也是在忙碌的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的完成的。昨天,天上下着雨,风还带着一丝丝寒意。气象报告说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柳树新芽就在这冬去春来,天气变化无常的时令,顽强地展现出她不屈不挠的性格。她始终不喜伸张的低调成长。
13、整个春天,柳树就那么恣意地舒展着、招摇着,兀自地绿着。绿过春天,绿过夏天。然后她终于倦了,暗淡下来。暮秋的时候,变黄,飘零,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飘荡在风中。这时你会发现,妩媚至极的柳,原来也骨骼峻奇,那枝桠俨然水墨画中嶙峋的山的形状。原来,柳枝是因了那嶙峋的枝桠才变得舒展而飘逸的。
14、柳树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泰然处之,从容豁达,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洒,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俗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是对柳的平凡而普通和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最直接、最充分的评价吗?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我眼中,柳树,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15、夏天,柳树就披挂一身绿云,渲染一片诱人的阴凉,鸣唱一首绿色的诗歌。
16、每当早晨,我早早起来,拉开窗户,于是见到了她,她俊俏,美丽,大方,永远闪现在我的面前。秋夜里,她来到一个幽暗之中,结果却不见,然而你却不相信那奇迹,后以为她走错了地方,毕竟不见踪影。但云雾已经消散,三更的夜尚在酣眠。突然清晨的气息而来,她却还在原处!
17、柳树就是这样,在不粉饰的平凡中显出真实、可爱。无论身处闹市里,还是居陋巷中,置柴扉前,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世,乐观向上,给人一方阴凉,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汇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这本身是一种何等的超凡脱俗呀。
18、终于是近距离看见了老柳树了!我几乎一路小跑地来到树下,摸着它斑痕累累的树干,梳理着婀娜的发丝,感概万千。老柳树的生命力多么旺盛,饱经风霜雪露,任凭风吹雨打,顽强地生长着。在前几年那么大的一场冰雪灾害,都没有让老柳树倒下,身躯依然挺拔,粗壮有力,枝条依旧翠绿,摇曳飘逸。我轻轻地,像孩提时一样抚摸着嫩绿的枝条,感觉还是那般柔软,还是那样让人怜爱,如少女飘逸的秀发,让人有无尽的遐想。
篇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养成欣赏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自然环境”类阅读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家园、关注环境,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因而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就今年笔者所拥有的102套中考试题来看,其中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就有15套,约占14.7%。
【中考热点考题链接】
2013年中考试题中“自然环境”类主题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略举:
《树林》(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卷);
《动人春色不须多》(2013年广西省百色市卷);
《与植物一同生长》(2013年江苏省南通市卷);
《春满燕园》(2013年广西省贵港市卷);
《秋韵》(2013年山东省潍坊市卷);
《春天是改革家》(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卷);
《人类水资源现状》(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卷);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2013年广西省桂林市卷);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卷);
…………
【真题再现】
动人春色不须多
文/王本道
①常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
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季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田野里的麦苗由浅黄变得淡绿,泥土中的小草也跃跃欲试,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该是踏青的季节了,人们被春风鼓动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踏青不一定要远行,近处的郊野、冈坡、湖边就足够了。沿着松软的小路缓行,淡绿色的枝头时有三两只鸟儿啁啾跳跃,不远处的菜地里,青的葱,绿的菠菜可着劲往上长。更让人心动的是野菜族一团团、一簇簇在田埂地头热热闹闹地相拥着,那抹鲜活的嫩绿,醉了春风,让人喜在心头。
③记得当年在乡下“插队”,“春荒”是很难熬的。每天起早贪晚地下地干活,却又青黄不接,只有啃着玉米饼子就咸萝卜,吃得嗓子直冒酸水。后来,同学们跟老乡学会了挖野菜:苦菜、荠菜、白花菜……中午回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打那以后,野菜在我心中就成为了春的标志和参照。
④北方的春天或许不如南方那样浓烈,那样春深似海,然而争奇斗艳的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也并非是用华丽的词藻去铺陈春光的艳丽芳菲,大多是寥寥几笔,就足以勾人心魄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陌头杨柳绿烟丝”“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咏春的绝唱都是以接近直白的语言采撷浓春之中的一两个饶有意境的景观后,便止笔而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⑤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几十年的光阴稍纵即逝,能够做成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选择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境。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轻薄桃花逐水流”的结局。鉴古观今,贪胜求全者,无不心浮气躁,最后以失败告终。
⑥“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选自2013年4月7日《新民晚报》)
1.第②段写出了北方春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揣摩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广西省百色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见下期)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要求概括北方春天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应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锁定介绍指定事物特点的相关段落或重点阅读题干指定的相应段落,然后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概括出事物的特点,最后对提取概括的结果进行加工合并即可。
第2题要求指出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肖像(神态)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语言描写的作用在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动作描写的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解答这类试题,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基本作用要做到了如指掌,分析作用时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时,可以按照“确认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说出好处、表达效果”的模式答题。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关键句的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在文中常见的作用如下: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解答这类试题,先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联系常见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即可。
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关键句含义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的情况。解答这类试题,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找到关键句所在的位置,然后抓住关键词,推敲关键词的含义,最后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答案即可。举例时要注意例子能体现句子所表达的哲理。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2、3、4、5题失分较多。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作用分析不准确;不能从“吃得香甜”中体会出当时生活的艰辛;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第3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指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4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答案不全面,没能具体写出承接上文的内容和所引出下文的内容。第5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蕴含的哲理。
第32期参考答案
一版
《棉花里的父亲》
1.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2.(1)“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2)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示例二: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3.示例: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4.结构上:点题,收束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黑暗中的花香》
1.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导。
2.渐渐顺从/有些依恋(渐渐平静)/热爱上了生活
3.①母亲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失明的原因。②母亲在墙角为“他”放置一盆,用花香驱散“他”的恐惧。③父母亲把“他”送到盲人学校并把那盆放在“他”书桌的角落,让“他”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4.因为“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我的感悟:生命的质量并不一定取决于你的眼睛看到的景色,而取决于你的灵魂能感知到的美好,如此,才能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5.示例: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分析:这句话从触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花带给“他”的凉润与豁然开朗。
四版
《那一夜,星光如许》
1.不可以。开头第一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表达羡慕之情,说明与“我们”相比她有许多优越之处;二是激发读者想弄明白羡慕原因的阅读兴趣;三是直接引出下文的具体叙事。
2.示例:进城高考,“我们”无人相送,她却前呼后拥;面对水果摊上红瓤的西瓜、青皮红嘴的桃,虽然诱惑很大却舍不得奢侈,她的父亲却又是西瓜又是桃的买上了楼;对西瓜,她吃到不想吃了,父亲还小声劝着,而她的弟弟却得不到如此的优待;原以为她家是有钱人家,后来发现她家也不是个富裕的。
3.父亲并不是女孩的生父,只是其继父,高考期间他和儿子一起亲自送女儿参加高考,把一个父亲能给予的亲情和爱,全都无私地给了女孩。这是一位可敬的、让人感动的父亲。
4.示例:这是一个景色描写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夏夜满天星星的天空。身边有那位女孩父亲的美好,头顶有星空的美丽,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
5.示例:由文中的那位女孩和她的父亲,我联想到我自己及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像那位父亲一样,给过我无尽的关爱,让我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今后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会努力去面对,因为我知道父母之爱常伴随我左右。
《妈妈的风扇》
1.文中的“他”是一位10岁的少年,眼睛因一场意外而失明了,当时感到很绝望,内心很烦躁。
2.失明前要买风扇,母亲坚决不同意,因为家里很贫困,连他爸死前住院的钱还没还清;失明后要买风扇,母亲却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母亲知道他内心很烦躁,因此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3.这段文字写母亲自制风扇,虽然没有说明母亲在制风扇,却为下文的叙事埋下了伏笔。
4.怕孩子知道风扇的秘密,因为孩子一摸就会知道这不是买的风扇,而是一台自制的风扇。
篇4
阅读沈花末的《散步在三月里》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天的早晨,几乎不用费力找寻,我就看得见一个隐藏在大楼旁边,充满了欧洲风味小花圃里的天竺葵又准时开放了。那样富于深紫粉红的软柔花瓣,荡漾在只有阳光和微风的空气之中,具有一些喧哗却又冷静的气质,有如深情的眼睛,流露出强烈的讯息。
在更早更早的一个春天,我每天经过这里,走在浅红的砖道上,早春冷湿的味道时常占满这条以宽阔的樟树林荫、隐约的灯火和美丽过度的服饰店为主要特色的街道。每次,我带着沉静空虚的心情走路,向前进入一个瑰丽无限的世界。穿着整齐的人们在室外快步穿梭,假山石所营造出来的瀑布发出激扬的水流声,伴随着我的只是无止境的思路。
冬天枯老的树叶无声无息地坠落在头发上,浮动着的夜色覆盖了大地,飘飞在好奇之下的,往往也只是一团黑暗。每次从这样的世界里穿出,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总要深深叹息。冗长的雨季中,一个梦境重迭着另一个梦境,偶然的晴天也找不到自然的呼吸。于是,我开始在记忆中的白墙画上许多休止符。
直到有一天早晨,阳光突然绽放了,给高耸的大楼扑上了一层一层的金粉。路旁,几丛天竺葵正在开放,浓烈的青春色彩逐渐地恢复了起来,奔跃的人们也舞动起姿态来。
而这只是繁复街景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样的早晨令人想要安定地坐下来,读一本充满幻想的早餐菜单,做一次最宁静的思考。
许多年过去了,春天的天竺葵总是一样的如期盛开,而每一年,因冬日而潜藏很久的心情,也因为天竺葵的色泽而又一次活动起来。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出的春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篇5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内容美,诱发美的情趣
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但是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却是抽象和简约的,要让学生从文字符号中理解感悟文本的实际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形象的情境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个性与理性的矛盾。教材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呈现出小兴安岭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为了让这一知识的实际内容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实际内容的美,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我请四位女学生分别穿上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连衣裙,象征着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并伴随着悠扬的乐声来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课文,把全班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犹如游客畅游翱翔,真切感受小兴安岭诱人的景色和整个森林都是宝贝的内涵,让学生走进童话般的世界。之后,由学生自由读,自主感受。这样,学生初步领略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银装素裹,诱发了美的情趣。
二、品析词句,让学生体会形式美,理解美的意境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着语文课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只有扎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语文课,才能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根据教材特点,在学生感知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着重引导他们品析描写小兴安岭景色的重点词句,体会小兴安岭那种人间仙境独有的形象美,从而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发展感悟美的能力和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
(一)推敲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妙,启发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1.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比较课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把“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句中的“抽出”换成“长出”。教师可先用道具演示“抽出”(似利剑出鞘,迅速快捷),经过一番比较,学生自然明白“抽出”这个词好,它是“长出”的意思,但能把枝条快速长出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样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就比较贴切。通过比较,学生领会了用词的精确从而感受到春天小兴安岭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的动态美。2.借助形象化的手段,体会课文中用词的生动性。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句中“浸”的意思,可以用活动幻灯片进行演示。一个“升”字说明雾从地面生成,从下而上蔓延开来,一个“浸”字告诉了人们小兴安岭雾很浓,范围与森林一样大,整个森林沉没雾里。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演示晨雾升起,森林浸在雾中的情景,就能使学生直观地感悟“浸”形容雾中森林,确切形象,从而体会了课文用词的生动形象,真切感受了雾中小兴安岭独有的朦胧美。3.通过填空的练习,感受课文用词的鲜明性。如:春天,树林();夏天,树林();秋天,树林();冬天,树林()。经过练习,学生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同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点———森林,展现出森林四季有着不同的风采,从而品味出小兴安岭多姿多彩的景色美。又如,课文所描写的小兴安岭的丰富物产:()的山葡萄,()的小鹿,()的木耳,()的松鼠……我把这些物产用简笔画表现出来,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脑海里浮现的是小兴安岭累累的硕果和活泼的动物。修饰词的运用,突出的物产的特点,使学生感受了课文用词的鲜明美,对小兴安岭的美有着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赏析句子,理解文中比喻的用法,体会课文的修辞美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为了更好地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教师可进行比较练习,给学生出示“草地上盛开着野花”这句话。学生就会发现后者缺乏具体的色彩数量、缺乏应有的美感。这样既进行了句子训练,又反顾课文的内容,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知识。通过比较也让学生感受到小兴安岭夏天的色彩美,美景和美文达到统一。
(三)分析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韵律节奏,领略课文的结构美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分述四季景色的段落之间排列整齐、结构严谨,节奏感强,洋溢着散文诗般的韵律美。通过分析段落层次,学生既领略了篇章的结构美,又完整全面地认识到小兴安岭雄伟壮丽的整体美。以上教学过程,把语言训练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吟诵体味,抒发美的情感,激发美的向往
余文森教授指出:“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文本所描绘的情景。”语文课上的吟诵,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对课文中美的形象的感悟,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抒发出美的情感。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来抒感,在感情上和作者达到积极的共鸣。如朗读“春天”一段,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抓住“抽出、长出、融化、流着、散步、涨满、淌”等关键词,然后指导学生用轻而缓的语气,掌握好语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张弛变化,读出小兴安岭春天的勃勃生机。教师还可以感情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景象?接着由学生有感情齐读,再让学生上台表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细细咀嚼、细细品味,学生就会入境入心地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美景的深深赞美,对祖国山河的浓浓深情。
篇6
小学生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比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来积累,通过生活来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标准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方法。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好词佳句的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谈一谈积累好词佳句的点滴收获。
一、立足教材,积累词汇,品味优美的句子
1、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课文内容,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或段落,随时摘录感受深刻的词句。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如描写秋天的秋高气爽、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瓜果飘香等,再如表达心情的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等,还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字字描写逼真,句句入情入境,品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于是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都精心挑选3―5个词语帮助学生积累下来,对一些描写优美的段落,指导学生背诵下来,并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恰当运用。
2、依据语言环境积累词语,记住一些名言警句和背诵一部分古诗词,结合教材,紧扣课本,触类旁通。如学了一组描写春天的课文,便布置学生搜集、摘抄写春天美景的成语以及其他自然景物的成语;学习了李白、杜甫或等名人的诗词,再搜集积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学习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或鲁迅先生的作品,便搜集他的名言和阅读他的作品。以点带面,扩大词汇量。
3、在学习其他学科时重视积累好词句。《语文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品德与社会》就不失是积累词汇的好教材,每篇课文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中大量的好词佳句也可以供学生学习积累。
二、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做好读书笔记
1、注重阅读。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目标应从阅读的数量着手。只有扩大阅读量,才能丰富知识。怎样才能读到大量的读物?我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情况,一是每天中午自习课前利用20分钟时间,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小学生阅读》中的好文章,然后全班交流阅读心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二是发动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把学生引向书的海洋。
2、勤于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特别是成语、名言、格言、对联、谚语、古诗词等摘抄下来,加以归类整理,或者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语言也越来越精彩。
3、加强背诵。
熟读成诵是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抒情诗文、优美句段要反复朗读,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背诵。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配乐背诵,同学间合作交流读背,同桌互背等。在背诵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利用小笔头,巩固运用
篇7
构;空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4―01
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巧设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一、抓住文本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
词句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体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实现得言又得意的目的。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对这些典型的句子进行仿写,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成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几句话将春天写得形象生动,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既用形象的比喻,又用反问的句式引出,学生很喜欢这些富有童趣、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地诵读。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就让学生模仿这几句的句型结构来说一说并写一写,没想到学生以他们独特的视觉,使富有创造力的比喻如花般绽放。
二、模仿文本段落结构进行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等,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著名语文教师丁有宽强调:“儿童的学习欲望具有模仿性,要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文中典型的、示范性强的段落,先结合语境细细揣摩,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如,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香港,璀璨的明珠》等课中有许多段式都是总分或总分总段式,于是笔者以《天上的云》和《课间十分钟》为题,让学生迁移学习,学分段式的表达形式。学生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总分段式的结构规律,习得了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了语言技能。再如,《开国大典》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以抓住中心辐射周围之法介绍会场,景物关系一目了然,语言表达条理清晰,非常值得学习。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语段中找出景物,绘制会场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要先写天安门广场,明确顺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精妙之处;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或校园,让学生在仿写中提高构段能力。
篇8
1.坚持从说到写,读写结合,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 口头语言是书面言语的先导,也是书面言语的基础,所以叶圣陶提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和“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一般来说,说了再写,思维更加清晰,有利于降低写作难度。习作教学中要坚持这种习作训练方式,其中的“说”是关键,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要营造出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说;提供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根据发言随机指导,让学生会说,如完整地说,有条理地说,带着观点说等。这样就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学生有话可说,便会“我手写我心”。
2.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妙笔才会生花 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 指导实践作文,不是作文课上的临时指导,更应该在作文前进行一系列的辅导。我们可以在作文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前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这样学生所写之作不会是“空话”与“套话”。例如:要写《早晨》这篇作文时,正值春天来临的时候,课前有意让学生利用早上先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早晨的景物,作文课上,再进行写作方法指导。加之每个人的发现不同,学生就不难抓住早晨的特点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3.从“仿”起步,引导写作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
篇9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文章导读】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触景生情写成的。老舍以恬淡飘逸又朴实清新的文笔,描写了冬天的济南山青水绿、诗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深爱和赞美之情。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烘托、大量拟人辞格,既凸现景物的特征,又隐寓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强化了文旨。
【精读感悟】
巧用对比、烘托突出主旨。济南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开头一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京冬天寒冷肃杀对比来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衬暖;以伦敦的惨淡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以热带地区的烈日高照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温晴,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为紧扣住这一点,第2段开始,作者就用拟人的笔法烘(hōng)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不难理解,“阳光、暖和、安适”,已使人感到春意,而三面环山的济南城如坐“小摇篮”的比喻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接下来,作者从济南人的感觉来烘托暖冬如春的特点。因为温晴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更妙的是下面一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虽非春天,却令人并不急望春天,“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俨然成了一位让人喜爱,态度仁慈谦和的老人。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就是写雪景,仍离不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而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衬托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适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诗情画意描摹美景。与北方单调黯淡的冬天全然不同,作者笔下济南冬天是丰富光鲜,如诗如画的。有城外远山做背景,整座城就是一幅“唐代的名手画的”淡雅的水墨画,画中有蓝的天,白的雪,青黑的矮(ǎi)松,暗黄的山,绿的水藻,红的屋顶,灰色的树影,银色的镶边,微黄的阳光,粉色的薄雪……这些色彩糅合在一起,是那样鲜明匀称,别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画中小雪覆盖下的小山风韵十足: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优美的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秀美动人的美景。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它写出了黄昏时山上的薄雪在夕阳照耀下的羞涩情态,将特定时候的景物神韵尽收笔端,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使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水”又给这幅画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水天一碧的和谐之“美”。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chè)、透明。于是,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成了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的天地!而“黄草山”、“小灰色树影”那本身并不怎么美的景物,却是这幅美丽图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全文都在写景,没有直抒胸臆的表白,但其实它包孕着作者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爱。作者已漂泊在异国他乡达六七年之久,当他重新回到祖国,内心迸发出更为强烈的爱国之情。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赞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济南的冬天山青,草绿,人欢,一切都那么生气盎(àng)然,温晴如春。这一切,与其说是作者生花妙笔写就的,不如说是远行归来的赤子一腔深情流淌成文。
【作者简介】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篇10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现把探索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使得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一、培养赏美情趣的范围
美的范围很宽很广,但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
二、培养赏美情趣的途径
培养赏美情趣的途径:一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本中开头的图画有美,课文中的插图有美,课文中的写景状物和叙事写人中有美,课文中的诗词和文章的结构、语言中有美,只要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学生就会发现美。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对美整体感知,在读中对美有所感悟,在读中对美增强语感。三是启发学生仔细欣赏,在欣赏中领悟美的魅力,在欣赏中认识美的真谛,在欣赏中陶冶美的情操,在欣赏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在欣赏中培养赏美的情操。
三、培养赏美情趣的方法
1.自然美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培养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和高尚的赏美情趣。教材中不乏描绘自然景物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江南春》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课文中去挖掘出美的因素,进行赏美教育。如《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写出了江南雄伟壮阔、多姿多彩的春天美丽景色。《春》这篇散文为我们描绘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的春天。《济南的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温情、可爱、梦幻般的济南,让不少同学心驰神往。《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他们根据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作者这些妙笔生花描写自然景物之处,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而后又多读多思,必然能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倍增爱自然、爱祖国豪情,提高赏美的能力。
2.社会美
社会美即人格美。记事写人的文章,都少不了展现人物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学这类文章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人物的形象美、言行美、心灵美、性格美、理想美、情操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如教学《邓稼先》就应好好引导学生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回国报效。教学《蜡烛》时,就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了给苏联战士修一座墓而多次出入炮火连天的广场。她为什么不顾炮火,冒着生命危险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战士修墓,并点上珍藏四十年的结婚喜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是和平的愿望让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感受到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感受到苏联战士勇敢、无私和南斯拉夫老妈妈善良、仁慈的心灵美。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闻一多和托尔斯泰的肖像,再结合读课文,体会他们高尚的人格美。这样闻一多、托尔斯泰的伟大形象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总之,在教学人格美这方面,只要在备课时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时自然会得心应手、卓有成效。
3.艺术美
这方面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绘画和课文中描述的建筑、雕塑的艺术,从而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从而提高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吸收,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所编的初中课文,每册在开头部分都有绘画、摄影或木刻等图画。这些图画,有的描绘了人物的光辉形象,有的摄下了诗情画意的实景、雄伟壮观的建筑、雕塑及万紫千红的花卉,等等。这些图画实在是培养学生赏美情趣的好材料,由于其色彩鲜明,形象逼真,选材角度独到,艺术感染力强,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可获得美的享受和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在课文中进行艺术美的教育,下面结合具体的课文来谈谈。如教学《春》,可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结构美。《春》由“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层层深入,重点突出;在语言上文字精练,优美生动;在结构上,环环紧扣,浑然一体。“盼春”仿佛听到春天一步步走来的脚步声。“绘春”,春草的绿,春花的艳,清新雅丽,历历在目;春风的暖,春雨的柔,触摸得着,感受深刻。“赞春”,三个比喻形象新颖,栩栩如生,含意深刻,引人入胜。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天衣无缝,再加上文字浅显优美、形象生动,只要教师指导多读几遍,稍加分析,学生便可以完全领会文章的结构美。教学语言美,可抓住全篇文章去揣摩,也可抓住某些段落、句群或句子让学生琢磨。如教学《春》就可以从全篇着眼;教学《岳阳楼记》《故乡》《醉翁亭记》就可以从某些段落、句群、句子入手。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乡》中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前者,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反映了作者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中者,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反映了鲁迅洞察事物的深刻;后者,高度概括出琅琊山四时的美景特点,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抒发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在学生熟读成诵这些优美词句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就会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使至塞上》《江南春》《渡荆门送别》等诗文,在学生反复吟诵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每首诗的意境,就能更好地感悟诗的真谛,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的《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描写雪景的诗词,我们可以从感情基调这一方面来作比较:的词赞美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抒发了自己的壮志和抱负;而岑参的诗则极力渲染雪的奇寒,愁云的惨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感情。从风格上比较,前者豪放粗犷,后者清新细腻。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领会到两首诗词的不同之处,从而也有利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