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长江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6 07:1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长江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4、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寄题罗浮别业》【唐】高骈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
5、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雪——柳宗元
7、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李白
10、巫峡【唐】杨炯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11、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篇2
当朋友将汤松波的诗集《东方星座》置于我的案头时,我只是微微一笑。但细读之,则肃然起敬,感到这是一部高品位的诗集。
作者为我国56个民族各写诗一首,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将一部大型组歌推现到读者面前。创作这样一部主题诗集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他需要搜集和考证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和代表人物,需要抓住每个民族的显著特征,写出每个民族的“这一个”,写出民族的灵魂和豪情。我惊叹诗人的才情和睿智,也感佩诗人历时三年呕心沥血,培育出如此绚丽的花朵。
《东方星座》是中华民族的星座,寄托着诗人汤松波美好纯洁的感情,承载着他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凡是读过这部诗集的人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华夏民族的智慧、美德、精神、风骨而自豪。“这是山川辉映的/一道道闪亮的灵光/这是大地祖传的/一帧帧生动的底片”诗人在“序曲”中,就沐浴历史的烟霞,喜迎日出的盛典,指挥长江、黄河和巍巍的高山,以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讴歌华夏民族的新诗篇。“炎黄子孙:汉/龙凤呈祥:且飞且舞的汉/四大发明:大汉/孔孟学说:儒汉/七大方言:曰汉/方块汉字:写汉/……也有过第一声:憨/还有过第二声:寒/更有过第三声:呐喊的喊/现在是第四声了:汗――/汗水不会白流的/汗/迟早又要令西半球汗颜的/汗”。诗人汤松波以如此铿锵的诗句,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汉族的历史、文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构思,巧妙地切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写哈萨克族时,诗人写道:“大西北,有/神秘的大草原/大草原上,有/神驰的骏马/骏马上,有白天鹅的部落/――哈萨克”、“几乎所有的雪山/都在模拟着/白天鹅的/白/”“几乎所有的雪山/都不由自主地礼赞着/白天鹅的/白/作为白天鹅化身的/哈萨克/像恋牧场一般/像恋穹庐一般/像恋冬不拉一般/像恋‘叼羊’和‘姑娘追’一般/恋着――/骏马所在的大草原/大草原所在的大西北/大西北所在的/大中国”。诗人抓住白天鹅的“白”,把哈萨克族的纯洁、勇敢和对祖国的赤诚写得淋漓尽致。在写柯尔克孜族时,诗人以亲切的诗句做向导:“雪峰如灵魂一样/在高处/湖泊如爱情一样/在眼前/牧场如人生大广场一样/在脚下/河谷是避风谷/可安心/可安家”;在写撒拉族时,诗人以谣谚般的诗句作介绍:“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最敬舅亲的/是萨拉/犹如沉甸甸的果实/总是朝根朝土/垂挂”。
诗贵在情,情贵在真。这部作品表达诗人的真性情,真抱负。在长诗中,诗人的感情喷涌,思绪交织,他以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意境为56个民族造像。其联想之奇妙,比喻之贴切,令人叹为观止。诗人通过凭实生虚,借神化形的艺术手段,移情入景,融进他自己的情思、性格、胸怀和气质。《东方星座》“用诗歌为民族立言,用真情为时代画像”,使诗歌回归本质,回归大众,其导向作用值得称道。尤其是在以娱乐、媚俗、戏说为时尚的今天,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尤为可贵。
篇3
1.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学习一首新诗时,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诗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根据诗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听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新诗,如播放影片、歌曲,听录音范读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这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例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长江的诗、词、歌、文、图、音像等资料,课上交流,使学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划分的节奏。因为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因此,把握好诗的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指名读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里而不在生对长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感情基调,初步感知新诗的内容。
2.自由读,个性感悟,体验情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读,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对诗那个词中?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这样读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3.大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已对诗歌有了完整粗浅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地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二、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
1.“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新诗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感悟琢磨,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新诗形象,猜测新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新诗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品”,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语句,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述”是强化形象描述,感受诗的形象。“述”要贯穿于新诗学习的整个阶段。教师在“述”的指导上,可以是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叙述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头脑中那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
三、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
1.从仿写入手,让诗心在个性中跃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新诗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新诗《四季的脚步》第一段“春天的脚步”时,先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指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再次指导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片段,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朗诵自己仿写的诗歌,他们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仿写出了不同的诗句,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导学生把仿写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
2.教学生创作诗,让诗心在笔尖流动。学生学会了仿写并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新诗的真正目的,学习新诗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乐于创作。再如,我在教完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这一段后,便让学生仿写“夏”“秋”“冬”的诗句,此时的指导由扶到放,学生写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诗。例如: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语文学习首先要“死去”,要“死记硬背”。一提到“背诵”,学生就皱眉头,并且会拿“死记硬背”来强调他们的“反抗”是有理有据的。可是我们课本中的若干名家名篇都充满了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语文之美,很值得我们去背诵。
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活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古诗诠释了背诵的重要作用,可是“吟”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在和学生一起背诵《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记住的是作者写春的五幅图画,然后根据图画的提示,再
去背诵。很多年后,学生们能把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原因就是对其记忆得牢、理解得深。
当学生们恰当地把一句古诗引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我就在点评作文时高度称赞,并启发他们:能不能再换成别的诗句?有时候,若干句话才能说完的事情,我们用一句诗就能概括了。当学生模仿名家习作,写出自己的文章的时候,我积极地通过各种手段,如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寄给报社等,让他们享受到写作的乐趣,进一步体味背诵的成果。作文进步了,背诵的乐趣就涨起来了,写―背―写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语文课堂上,我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的背诵、记忆真正地“活”起来。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我让学生尝试着用诗句来概括文章的意境。“滚滚长江东逝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孩子们的诗句虽然不是每一句都很恰当,但他们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和作者交流,这本身就体现了他们的背诵已被自己所用,他们的背诵已经“活”了起来。
强记而后活用,让积累的知识沉淀成为自己的营养,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让自己的知识“活”过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死去活来”,让我们的学生在“死去活来”中成为一个个语文大师吧!
参考文献:
篇5
1. 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 培养学生的欣赏、体验、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乐趣。
4.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时间为4周,第一周选出主题,激发兴趣;第二周制定计划,准备资料;第三周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周汇报成果,交流体会。
三、活动思路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第二阶段:各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分头准备所需材料。
第三阶段:各小组展开实践探究,即时反馈情况。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交流。
四、课堂展示
(一)活动导入
我们学校自从开展了“诵读优秀诗文”的活动以来,同学们饱览诗书,特别是去年的“古诗文诵读”汇报演出时,全年级的学生共同诵读诗文的壮观场景,更是难以忘怀。今天,我们结合了前段日子的积累,再次走进《诗文大观园》,体味优秀诗文的无穷魅力。
(二)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历史星空)
1.自从开展了“诵读优秀诗文”的活动以来,我们已背诵了不少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像豪迈悲壮的辛弃疾;细腻含蓄的王维;忧国忧民的陆游;浪漫豪放的李白;多情婉约的李清照……我们不但对他们的诗感兴趣,更对发生在这些文人之间的趣闻轶事充满好奇。下面让我们来到“历史星空”,看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哪些同学做了这方面的探究?
生讲故事……
2.你们讲的故事把同学们引入了一个波澜壮阔、人才辈出的时代。故事还涉及到了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呢,看来你们探究的很有深度,其他同学谁还能补充?
生补充……
3.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正如诗中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
第二环节(风采展示)
1.唐诗、宋词讲究一种韵律美、节奏美,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个“风采展示”平台,你们打算以什么形式来展示呢?
2.学生展示:合唱、诗朗诵……
3.这些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背得非常流利,真不简单。看来同学们已经在这美妙的意境中陶醉了。
第三环节(诗情画意)
1.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讲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画面及所附的四幅图: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看看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学生联想春天的诗句……
2.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看看另外的画面,你们还能联想到哪些更美的诗句?
学生联想夏、秋、冬的诗句……
3.看来同学们的确“胸有成竹”“各领”。你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谁能说说这些诗你是从哪儿学到的?
学生交流
4.是呀,诗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诗而美丽。
第四环节(我来赋诗)
1.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陆游说:”纸上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吟、诵、唱、演了这么多优美诗文,许多同学也跃跃欲试,一显身手。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诗人写一首诗,和先贤哲人们比试一下如何?
我们就以家乡为题材
学生写诗词……交流、推敲字句。
2.好,我们不但写出了好诗,还学会了评诗。看来每一首好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斟酌。
(三)总结
篇6
《谈中国诗》原文较长,内容丰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推荐给学生的选段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2.引导学生关注的内容
(1)一个共识:中国诗“富于暗示”。
(2)一个公式:疑问语气做结束。
3.我引导学生说开去的内容――中国诗“富于暗示”的情况有哪些?
(1)以问结束的诗歌
(2)以景结情的诗歌
(3)精选意象的诗歌
(4)精心炼字的诗歌
4.我引导学生应试的内容――如何用“模板”赏析“富于暗示”的诗歌?
(1)以问结束的诗歌赏析举隅(例子略)。
(2)以景结情的诗歌赏析举隅
山 中
王 ?摇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的艺术效果。
结句以景结情,诗人用眼前漫山的黄叶飘飞这一深秋萧瑟景色,烘托(暗示)了自己飘零旅况、久客思归的悲寂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赏析“以景结情”的大致模板:
指出手法(以景结情)+结合本诗分析景与情+说明审美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5.引导学生“科研”的内容――如何用“对比”赏析“富于暗示”的诗歌?
(1)精选意象的诗歌赏析举隅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这三句诗都是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烘托)人之衰老。
2.谢榛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为什么?
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韦诗直言人老,韵味不足。白诗写将老未老,悲愁不浓。司空之诗多了夜雨昏灯等意象,色彩感和空间感更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暗示性更强,读者对所暗示的悲愁感受更为真切;联想意义更多:天气不好,处境不妙,心境不佳,身体不康,朋友不多……为外第相访之喜蓄势良多。
(2)精心炼字的诗歌赏析举隅(例子略)。
二、我这样教《谈中国诗》的理据
教《谈中国诗》大体有三种处理方式:
(1)引导学生发现钱锺书的“了不起”: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四是通幽默。由此说开去,可以介绍钱锺书的伟大成就。
(2)引导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一是整体感知,梳理中国诗的几个特点;二是局部赏析,理解本文的几个有特色的句子。由此说开去,可以小结赏析现代文(尤其是论说文)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认识并赏析中国诗的一些奥妙。这是本人所选取的路径。
第一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钱锺书产生崇敬之情,但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我们的“文化昆仑”太“高大上”了,只能仰望,难以企及!当然,若能引导学生去读关于钱锺书的传记,也是极好的;但这可能受限于很多条件而难于落实。
第二种做法非常实在,非常“接地气”,但目标是“读懂此文”,未免没有发挥此文的价值。何况读懂“此”文的一般方法,未必就适于用来读“此类”文章。因而“一般方法”可能被学生视为“谬论”而质疑老师,甚至不再“跟着老师走”。
篇7
扬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历来很高,南朝诗人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就足以佐证。
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景色宜人,气候温和,这里不仅风光绮丽,且人物妖娆,加之饮食清淡,故女子肤色多细腻、白皙而微红,像极了婉约的江南少女,因此便有了自古扬州出美女的佳话。
“扬州出美女”这句话不知道已流传了多少年,杜牧当年便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姓名”的诗句,历史上的扬州美女虽多出“青楼”,但都才貌双全,琴棋书画兼备,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古代文人对扬州女子拥有独到的鉴赏力,北宋词人、同为扬州人的秦少游一句“柔情似水”成了多少男子的择偶标准和多少女子的努力方向。
扬州人说话的语调悠悠长长,多以开音节的平声结尾,丝毫不亚于甜甜的吴侬软语,充满了音乐感,所以扬州出扬剧、出评书、出清曲、出弹词。正所谓“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扬州城出美女,扬州城也像美女。
扬州的影响所及,连中国古代的词牌都有《扬州慢》、曲名都有《广陵散》,而以城为名的词曲在中国极为鲜见。
清乾隆年间,浙江风俗诗人汪沆来往于天津、扬州与杭州之间,深感扬州之湖与杭州之湖燕瘦环肥,异曲同工,且扬州之湖别有一种清瘦含蓄、娇妍秀丽的风韵,于是诗兴勃发,欣然命笔:“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笔下写尽了扬州的秀、扬州的水、扬州的月和扬州的阴柔,因而扬州城尽得水月之灵气。竹西深处,既有《茉莉花》,也有《芦柴花》。驾鹤吹箫,占尽天下二分明月夜,一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更使其博得了“月亮城”之美誉。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源于明代的一首民歌《鲜花调》。《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最优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平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极富江南民歌清秀细致的特征。歌曲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生动含蓄地表达了青年人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其表露了一位少女爱花、惜花、护花的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作为典型的中国民歌,十八世纪末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其曲调用作歌剧《图兰朵》中女声合唱的素材,进而传到了欧洲、南美等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拔根芦柴花》则是扬州地区人们在水田劳动中唱的歌,属秧田歌。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他们所唱的内容有很大的即兴性,而曲调和衬词衬腔则相对稳定。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词分为三段,实际上每段只有第一句是实词,其后便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样的唱词结构说明此歌是借“花”寄兴,而不在乎唱的是什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特征之一。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篇8
传统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粉笔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技能,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
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诗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把多媒体运用到诗歌教学中,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下面详细谈谈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集图片、动画、影像、声音、色彩于一体,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感和美感,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学生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用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传统教学仅凭老师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形象丰富的图片画面、真实可感的情景再现、优美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在讲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时,制作了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先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然后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看完图片,学生能感受到杭州自然景色优美、壮观,然后老师让学生想象在这美丽的杭州,老百姓生活怎么样?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对传颂千古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该句好在何处,于是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写酒、写柳、写风、写月的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学生知道酒、柳、风、月抒发的都是离别伤感之情。柳永的高明之处是他把这些伤感的意象巧妙地都用在自己的诗句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借助多媒体,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既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授屈原的《离骚》一课,文中用了很多香花、香草来比喻作者高洁的品德,学生对那些花草的名字学生都没听说过,脑海中很难浮现出它们的模样。理解背诵起来难度比较高,为了攻克这个难点,老师搜集了一些花草的图片,开讲时轻点鼠标,一幅幅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花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就增强了,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重点和难点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
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5.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课堂,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学完曹操的《短歌行》后,学生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诗提到的"酒"颇感兴趣,于是老师让学生到电脑上搜集文人诗歌中提到的写酒的诗句。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很多学过的知识,见到了很多新颖别致的诗句,了解了"酒"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于是有的学生开始以"酒"为话题进行自主探究,写了不少优秀的文章。
篇9
你却刀笔合一,慷慨悲凉,被之管铉,皆成华章。
从青州发轫,30万精锐之师,犹如鲣锵沉雄的词句,浩浩荡荡,嘈嘈切切。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萧萧,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烟升腾。
管渡之战,精彩曼妙,神韵飞扬。点晴的笔触,智慧的沉吟,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霸气,金光闪闪,俘获着一位位挑战者的目光。从此你的诗句扎根底蕴深厚的北方,大气磅礴,震慑人心。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三国鼎立的帷幕一经开启,你变调动一生的心思来酝踉。
散光山头,褐石岩畔,太行老林……是谁驾虹霓,乘赤云,襟袍飘飘,煮酒临风,龙吟虎啸?挈阔谈宴,笙歌悠扬,而心系天下。
天地间,人为贵。是你温柔的杀手锏。
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又使铜雀台下猛将如云,巧舌林立。
就这样就决胜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
赤壁麓战,割须弃袍。虽成败笔你却仰首长叹,笑傲苍穹。穿透心底的笑声,山崩海裂,竟让关公的大刀也为之折服。走出华容道,你的天空从此云开日出,清俊通脱。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云成飞花。当三国的大幕沉重的合上,试问天下,谁是英雄?
寂静处,惟有你还在壮怀激烈,辞赋依旧:
篇10
一、修辞手法
古诗中最常见的修辞有四种:比喻、对比、拟人、夸张。教学时可重点介绍它们的作用。
1.比喻。诗歌中的比喻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生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水光,用“青螺”比喻山色,写出山水之美。二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用“一江春水”比喻“忧愁”,使得本来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2.对比。对比可以使比较的双方特点凸显,从而使情感更鲜明,主题更深刻。有今昔对比,抒发今不如昔的感慨,如很多咏史诗;有空间对比,如吴融的“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两句,通过宫中与四郊气候的对比,揭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能体察民情的社会现实;有人与人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愤慨;有人与物的对比,如杜审言的“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人拿自己和湘江水对比,表现了被贬南下的无奈;还有物与物之间的对比,苏轼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
3.拟人。它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喜爱之情,如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写出了春雪的活泼可爱。二是移情于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诗人的情感已转移到花和鸟身上。
4.夸张。古诗的夸张主要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
二、表达方式
由于考试中基本不涉及说明、记叙和议论,因此这里主要介绍描写和抒情。古诗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李凭箜篌引》一诗就是采用以侧面描写为主,正面描写为辅的方法。白居易的《夜雪》则完全采用侧面描写,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对夜雪作了描绘。
2.动景和静景的结合。很多诗在写景时爱将动景与静景结合起来。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刘的《雨后池上》一诗,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极写水面之静,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则以动衬静。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化动为静;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则化静为动。
3.远景和近景的结合。诗人在写景时,常既写远景又写近景,使得画面更加开阔,景物更有层次感。如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的第二句写的是近景,其余三句都是远景。
4.实景和虚景的结合。虚实相生,是古诗写景中的绝妙境界。因此,诗人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常常会插入虚景。虚景主要有五种。一是印象之景,即过去存在、发生过,但现在已不复存在,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燕”及“百姓家”是实景,而“旧时王谢堂”则已成过眼云烟,是虚景。二是不见之景,即因条件限制,目光无法触及之景,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实景,而“满园春色”则由于围墙的阻挡无法看到,是虚景。三是猜测之景,这种情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都是诗人猜测之情景,借助这样的猜测想象,更加流露出诗人思家心切。四是假设之景,这种情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诗人主观愿望,如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五是梦幻之景,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古诗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常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一般在诗的后半部分及词的下阙。这些句子常带有叹词或“悲”“愁”“思”等体现诗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万里悲秋常作客”“烟波江上使人愁”“低头思故乡”等诗句,都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诗词中非常普及,诗中写景的句子,一般都用了这种手法。如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就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托物言志主要用在咏物诗中,如张潜的《早梅》,诗人以梅自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表现手法
侧重介绍用典和衬托。
1.用典。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可分为字典、句典和事典三种。字典是指化用某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如柳、杜鹃、梅花落等。韩琮的“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中的“暮云”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江东日暮云”,用来指友情。句典是指化用前人的诗句,如辛弃疾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事典是指在诗中化用故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的运用了五个典故,借这些史实,作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用典故,在文字上可以以少胜多,在表意上可以含蓄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