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圆明园范文

时间:2023-03-28 08:4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哭泣的圆明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哭泣的圆明园

篇1

大理石,汉白玉是我的脸;各种宝石拼成了我的眼睛;雪松是我的头发;“大水法”中喷涌出的水是我温热的血液;神殿是我的肩;花园是我的腹;亭台楼阁是我的腿;各种神仙洞府构成我的脚。绸缎编织成围巾,琉璃串成项链……我的外表近乎完美,我不得不爱上这个赐予我美丽的地方,不得不感谢创造我的帝王们。

可不知为什么,几代帝王都拼命地在我身上下功夫。今天加一点,明天加一点,我感觉我的身体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沉重,胀得难受。眼皮一天比一天沉重,我感觉我就是个定时炸弹,随时要爆炸,只不过没到时间而已。

有一天,一个外国传教士来了。好像叫什么什么尼的,外国名字太复杂了,我记不清了。那个什么尼对我的心脏——“大水法”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我的血液循环。从他那炽热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对我的占有欲。

不知是不是我听错了,他说我不该出生在清朝,我应该归属于他的国家——大英帝国。他走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很清楚,我的国家是个腐败守旧的国家,可是,在守旧的国家,守旧的人手中,我诞生了,完美到连我自己都会赞叹。我要是在所谓的“大英帝国”,我还会是我吗?

终于,那个“尼”又来了,带着无数军队。同时,我也找到了答案……

那些士兵好残忍,他们不停地挖我的身体,一部分人甚至为了我的内脏打了起来,我看得出,他们似乎对解剖学很感兴趣。因为,我在他们眼中,看出了兴奋,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喜悦。

我的身体,断臂残肢,我真的好痛,好痛……止不住眼泪,我开始后悔我的华丽,恨我的创造者,既然给了我灵魂,给了我希望,他们却无法保护我!我好恨!

……

终于,我的血液干涸了。人类,你们真是自私啊,真是残忍啊!

篇2

我的眼睛在流泪,我的心也在哭泣。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令人感到惋惜和愤怒的文章后,我的心被耻辱啃嗜着,被痛恨的烈火灼烧着,久久不能平静……

圆明园非常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它奇特的建筑与创意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有专家、学者提出现在重修圆明园,但是,简单的重修与仿建怎样都无法弥补历史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痛苦记忆。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今天,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谨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学习,勇于攀登,掌握本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

做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流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和痛苦。许多年前,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盗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集中了多少中国人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的一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也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催命符。

当我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是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也可以上战场我想我一定会多杀几个敌人的。

篇4

我就是这样感觉的。去年暑假时候,我顶着烈日领略了它的神韵,走遍了它的角角落落,全然溶入在它深邃的怀抱中。此前的圆明园是我脑海中“大水法”的图片,似乎那就是圆明园的全部,那一个永远不能封闭的拱形门似乎是圆明园辉煌和沧桑的全部见证。然而,当我步入那空阔的地界,领略中国园林地势布局之精妙,圆明园独具的宏伟建构,以及巨石残垣的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那与众不同的叹惋之情。

这种扼腕之痛,全在于我们的目之所及,这里看不到昔日的威风八面、气吞山河,只有壮丽之余的残臂断肢,仿佛维纳斯的不见了的那一部分。在与复原模型的对比中,我难以想像它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几乎夷为平地的园林,我只能在败迹中寻觅它往日的辉煌。唯有一处迷宫保存尚好,人们还在穿梭其间,想必帝王还在欣赏宫女们盲目乱窜的窘境吧。

痛归痛,思还要思。人们不断地念叨它,提及那段往事,切齿那段耻辱,让国民以史为鉴,以此为镜,莫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每日到这里来游玩的人总会在有特色的残壁断垣前留影,每日总会有不少志士为之动容,为之慨叹。是啊,百年沧桑沉浮,是该中华儿女崛起的时候了。

篇5

圆明园,你是我心中之园。走近你的前夜,我已查阅了你那辉煌的历史:你是集锦式园林,有许多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小园林。它们都取材于全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园林,有选择地予以再创造。在长春园里还有一组欧洲式园林和人工水景,给人有集天下之美于一园的感觉。

圆明园,你是我心中之园。这不,我来了,我来看你了!

尽管导游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早已进入圆明园的遗址了,可我仍然在寻找你。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你,曾被雨果称之为“梦幻艺术崇高典范”的你,如今变得遍地野草,满目凄怆,这是你吗?虽然很久以前就知道你已成了一片废墟。我的心禁不住在颤抖:你的瑰丽在哪里?你的辉煌在何处?

我漫步在小路上,这是一条从许多静卧着的巨石间穿过的小路,两旁是伤痕累累的巨石。凝视着它们,就像跋涉在历史沉重的沼泽里,就像穿过了许多巨人的古战场,就像在翻阅厚重的史书。我读着明清的悲凉与凄楚,读着战争的硝烟与残酷,读着爱国者的悲愤与感慨……脚步轻松,心情沉重。

不知不觉,眼前伫立着高大的石柱。百年的孤独与沧桑巨变塑造了石柱坚毅的沉默。石柱什么也不说,只默默地在荒野抒写你的悲壮。这高高的石柱,你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你静静地矗立在斜阳里,让小草抚慰你的伤痕,让风儿抚慰你的记忆,淡淡地看秋去春来,冷冷地听雷鸣雨骤。你是“过来人”了,是么?所以你将所有的言语融进你的血脉,在你的土地上孕育出青春的野山楂,让后人去品味你的苦涩?你残破的肢体以坚忍的毅力支撑着,站立着,是要把耻辱永远保存下来以警醒后人?是的,石柱,你不说话,可你在哭泣,你在咆哮,你在期待……凝眸着你,我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抱住你,紧紧地!

导游高亢的解说突然在我耳边爆出:“在建国40周年那天,白发苍苍的老艺人骆玉笙站在石柱的面前声泪俱下地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也许,这是对你最好的诠释?抑或是你百年的心声?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这荒草没胫的小路上,我跋涉在浑浊的历史沼泽里,我在读着你的过去,我在勾画着你的未来……

简评:中学生特别是刚刚跨进中学门槛的学生写游记,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游到哪儿写到哪儿,缺乏特色。本文与众不同,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颇费了一番功夫。游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写什么?作者仅选择了“小路”和“石柱”来重点叙写,因为这“小路”旁的巨石是“厚重的史书”,这不倒的“石柱”是“要把耻辱永远保存下来以警醒后人”。作者联想丰富,触景生情,情意的抒发深沉而凝重。特别是文末借用骆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句话,唤起人心的振奋。全文用第二人称作诉说对象,把作者向对方吐露真情、深沉思索的形象展示出采,语言得体妥适,深沉凝重。

篇6

那参天的古树,辉煌的宫殿,绝世的画卷,令人惊叹的青花,那一切的一切,在那自谓神授的黑暗强盗的阴霾之中,在那熊熊大火之中——它们在挣扎啊,在哭泣呼喊啊!只惜无人应答,怎奈罪恶之火,昔日繁华荡然无存。

强盗们围着这自谓圣火载歌载舞,引吭高歌,以为烈火足以使它付之一炬,孰不知它誓将在烈火中永生,它将以它那根在烈火中涅盘的背脊张起中华的骨气与坚韧,它将以它独有的凄凉,哀伤重新点起比那场大几十倍,几百倍乃至千万倍的中华复兴烈火。它将毫无遮拦的将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世人们看到的不是圆明园的颓败,荒芜,而是那些强盗们毫无人性的掠夺,惨绝人寰的杀戮!

今天圆明园的圣火已越烧越烈,在世界人民心中燃烧起反抗,独立,和平的响亮号角,竖起了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伟大旗帜。

篇7

一、活动激情,激发孩子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所以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情”在品德课堂上主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即开课时以情激趣,明理时以情激情,最终实现情于心出。首先,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精彩的导入是必备条件。方法较多,如:联系生活,巧设悬念;讲精彩故事;画一幅漫画;用表演游戏的方式导入等,用时不多,却形成了先声夺人之势,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和配音解说,先展示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不计其数的稀有珍宝,然后放映圆明园被烧的过程,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起学生“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欲望。又如教学《专心致志》一课,可做“一只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四条腿,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十二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说错的下台,直到最后一个。让他说说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的感受。通过游戏,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体会到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其次,在明理时,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变化是关键。这里的“情”可含两个内容,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的“情感”。这两个“情”。灵活运用必将推动学生情感的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录像、投影图片、录制音乐、出示实物等,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氛围,有效缩短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学习《关心父母》这一课,有这么一段录音:一位母亲忧伤地说:“我的儿子学习认真,也听我们的话,但很少和我们交谈,我总觉得我们之间好像缺少点什么,有一次・……”从这一段录音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听了母亲伤感而动情的话语时,感受到妈妈也需要儿子的爱,意识到父母不仅需要一个功课认真的儿子,更需要一个懂得关心父母的儿子。学生还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妈妈,自己与父母平时相处的情境,一方面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设想如果自己是录音中的儿子应怎么去关心、理解父母。又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播放一段因在马路上玩耍而造成悲剧的影像资料。在形象、直观、生动的演示讲解中,学生身临其境,主动置身到“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中,将教材中的“理”内化成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精练,动作形象,富有感染力,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这在当今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尤为重要。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我们帮你改……”千万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一棍子打死”“一口回绝”,以此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学生因受到尊重而乐意与大家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情于心出的目的。

可见“情”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诱发创新精神的铺路石,“情”贯穿着整个课堂,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二、以情明理,内化孩子的体验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呆板枯燥的解说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所以,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去理解、消化、巩固道德认识,才可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怎样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明理过程就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灵魂。

“学起于思,恩源于疑。”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是起点。“思”即放飞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活跃起来。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创新。教师是创设情境的导演,不要自己说了算,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一位教师教学《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时,在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千年前的今天和现在相比,什么时候更热?”许多学生回答“不知道”。但有一位学生主动地站起来明确地肯定“现在热”,并摆出一连串的理由,诸如人口密集、生态失衡、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污染等。这位教师当即鼓励:“你太了不起了,竞能回答竺可桢爷爷才能回答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带入“学习竺可桢爷爷,勇攀科学高峰”的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引导:“那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竺爷爷为什么在病危时还要坚持写科学日记?”“他一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目的是什么?”“他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的?”经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观点更加明确。

又如我在教学《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我课前拍摄了学生在食堂就餐浪费的照片,做成课件展示在课堂上,然后让学生齐背《悯农》,再组织小组交流,谈感想。最后,学生一致表示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这堂课之后,老师们都反映在食堂里学生浪费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就是现实生活实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理了。

众所周知,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接受道德观点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践,所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急于求成,一提出问题,随意点几个学生回答就出示准确答案,或把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答案上套,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并未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道理内化成真切的体验,一节课收获甚少。故此,教学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学生是主体,学习的主动权最终还得学生自己掌握。

“思”是学生明理之始,“疑”是学生明理之本,也是其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内化道德情感也就成了思想品德课堂的主环节。

三、 思辨解疑,训练孩子的思维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具有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这种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是教师巧于启发他们多疑的关键。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道德观点,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明理的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辩”。如我在教学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在最后一节课,我就根据网络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提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进行了辩论。

设计:(正方): 圆明园应该重建

如正方学生一致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但不是完全复原,而是小规模的复原。这既复原了历史,又经济划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们认为向前看并不等于将过去历史全部抹掉、削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也可以在重建后的合适之处保留一些瓦砾残垣,供后人凭吊。我们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消除落后和野蛮。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旅游胜地, 因为他拥有风景的独特性和鉴赏的价值。

(反方): 圆明园不该重建

如反方学生一致认为:圆明园不该重建。理由是这是见证历史的证据,只有看着这堆破烂才能想起国耻,重建就失去了它所拥有的价值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必须谨记教训。学生们这次讨论思辨,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在探究和思辩中也享受了些许成就感,这有助于增强他们敢于探索的勇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集体讨论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他们在真诚的协作和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探索、争论和交流里得到灵感,提高创造意识。当然,怎样让学生真正议论起来,还要讲究时机。我认为在教学明理、突破重难点时,或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行为指导时,较适宜让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可以手脑并用,在评议中发现最佳答案和思路,让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

一方面,教师放下架子,肯定学生。学生一有错,就生硬地打断,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应不要一味地“求同”的做法,注重“求异”的方式,教师要及时疏导和纳总结,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认识。“疑”之火实现了品德引导学生明白事理的目的,有效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四、 实践导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最后重要环节,即如何指导学生行为的问题。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导航”上给教师提供了很多点子,如每一课中的“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做一做”等实践性较强的练习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简单的事,品德与社会课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教育者把眼光投于课外和实践。教师要合理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出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教学《尊敬老人》一课后,要求学生到敬老院去看看老人,为他们唱歌、讲故事、打扫卫生和谈心。班组还开展孝心活动,送温暖给长辈和老人,如给爸爸妈妈泡杯热茶,给爷爷奶奶剪指甲、梳头、换衣等。此类活动锻炼了学生各项能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篇8

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我们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篇9

2008!中国的奥运年来了!世界各地的友人在北京天安门前欢聚一堂。中国将以主人的身份款待各国来宾。“科技 人文 绿色”奥运将会在13亿华夏儿女的努力下,带给全世界以震撼!来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巧夺天工的精美建筑,顽强不屈热情好客的龙的传人在世界的东方翘首以盼!巨龙终于擦亮眼,翱翔在世界的颠峰!

中国人热爱和平,可我又不免恨恨到想:英国人法国人敢进入圆明园遗址吗?不知道他们在那一片废墟边会流下悔恨的泪水吗?敢跪在残垣破壁边替自己的祖先赎罪吗?中国人强大了,不会再任人宰割了!

日本人敢进入南京市吗?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那里弥漫着血腥,30万中国人民悲惨地倒在他们禽兽般的刀枪下。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挨的打使任何中国人都痛心疾首,不堪回首。那是一段惨痛的岁月,中国任人鱼肉。我们不甘心!于是,我们迎头追击!只是日本人让我至今也无法对他们和善起来。“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系列事情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愤怒!!!

中国热爱和平,但是为什么不给中国一个机会原谅你们的罪恶呢?对日本人的愤怒在我的骨子里越演越浓,甚至酝酿成绝望。他们的血性呢?

然而,奥运来了!它来到古老美丽的北京,向全世界人民招手,微笑,来吧!北京奥运欢迎你们!这里不再有战争和哭泣,有的只是各国人民美丽的笑脸。向宽宏的中国致敬!向即将举办的盛大奥运致敬!我为你自豪!我的中国!和平的鸽子在天安门广场上飞翔,五个可爱的福蛙正在那里欢乐歌唱!北京欢迎您!!!

篇10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评价语 德育温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04

在以学为中心的品德课堂转型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课堂评价是开展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小学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正确形成。因此,品德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善于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调控、导向与激励作用,要具有“德育温度”。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品德课上的评价语却缺乏了这一种“德育温度”,造成学生品德学习的低效化。

一、品德课堂评价语的误区剖析

1.评价语单一,缺乏德育导向性

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教师的即时评价语是引导学生深入品德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单一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师生互动肯定是低效的,不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发挥导向性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校园的铃声》(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堂上给学生模拟播放下课铃声。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下课的铃声响起以后,会做一些什么呢?

生1:下课铃声响起以后我要去上厕所。

师:嗯。还有吗?

生2:我要到操场上运动一下。

师:是的,下课后要活动一下。还有吗?

生3:我要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

师:你真棒!还有吗?

……

以上案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十分单一的,要不就是重复学生的话,要不就是通过“还有吗”引出其他学生的回答。在这样的评价语引导下,学生的品德学习只能是停留于表面,不能够深入钻研下去。在这样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品德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不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显著。

2.评价语宽泛,缺乏德育针对性

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教师的即时评价是为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品德学习服务的。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即时评价的这一功能,往往不对学生的发言或者学习进行深入分析。而且,教师的评价语过于宽泛,不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品德学习,这样的评价语是缺乏德育针对性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了古人利用绸缎和竹简写字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对古人用绸缎和竹简写字有什么看法?

生1:我觉得挺好的,你们看在绸缎上写的字多漂亮呀!

师:你真有审美观。

生2:在竹简上写字很有艺术性,以后我也要在上面写一写。

师:不错,有机会去试试吧。

生3:我觉得把字写在纸上容易破,以后我们写作业就写到绸缎或竹简上吧!

(其他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时所采取的评价语是随意化的,并没有围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引导。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验到我国的造纸术发明后,纸作为书写材料的简便性。但是,学生的发言却是围绕美观和艺术性的角度进行的,教师的评价语只是对学生发言的应和,这样的评价语自然是失效的。

3.评价语随意,缺乏品德“学科味”

现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一般都是由语文教师兼任的,因此很多教师在上品德课时往往采取语文学科的评价语言,在评价语的运用上存在较强的随意性。这样的评价语缺乏品德学科的“学科味”,并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德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给学生呈现被破坏的圆明园图。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现在看到的圆明园吗?

生1:惨不忍睹。

师:是呀,被破坏后的圆明园真是惨不忍睹,你的词用得很到位。

生2:伤痕累累。

师:真不错。你用了拟人化的词语来形容。

……

以上案例中,教师采取的评价语具有很浓的语文“学科味”,在这样的评价语下很容易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课,这样的评价语显然是失效的。小学品德课上的评价语是为学生的品德学习服务的,因此,突显其品德的“学科味”是十分重要的。

二、让品德课堂评价语具有“德育温度”

1.关注生成,突出德育导向性

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上,学生是品德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具有导向性的评价语灵活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有效评价成就快乐的品德课堂。

例如,教学《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春游时要准备一些什么”这个问题时,是这样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行及时评价引领的。如下:

生1:我们要准备面包、蛋糕、饮料这些吃的东西。

生2:我觉得在春游时要带一条裤子。

(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其他学生都露出奇怪的表情)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春游时为什么要带一条裤子去呢?

生2:如果我们在春游时来不及上厕所,很可能会把小便拉在裤子上,带一条裤子去就可以及时换了。

(其他学生发出阵阵笑声,这时生2尴尬地坐下了)

师:是呀,你想得真周到。小朋友们去春游肯定是很开心的,也可能真的会来不及上厕所,万一小便拉在裤子上了,带来的裤子就有用了。你们觉得他的提议怎么样?(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在春游时为了防止小便拉在裤子上而带一条裤子可能会比较麻烦,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

生3:我们到春游的地方以后要及时看路标找到厕所。

生4:我们可以问老师或者其他叔叔阿姨厕所在哪里。

……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到生2的另类回答,并且通过“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春游时为什么要带一条裤子去呢”这一评价进行肯定与追问,有效地化解了课堂上生2出现的尴尬。在此基础上,教师以生2的发言为生成性教学资源,通过“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这一追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德学习,激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是非常具有教学智慧的。

2.紧扣目标,突出德育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基于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基于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品德学习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所调查的“各地昔日的交通工具”,是这样进行评价的。如下:

生1:以前我们的先辈在瓯江上会用木舟、竹筏等交通工具运输物品,当时这样的水上运输已经很方便了。

师:你知道的真多呀!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生1:我是通过上网查询的,还有一些细节是问爷爷的。

师:你真善于收集信息。在通过网络查询获得信息后,再询问爷爷对信息进行完善,真了不起!

生2:以前人们出行坐黄包车的比较多,现在的人出行都是坐汽车,我觉得还是坐黄包车环保。

师:你不仅收集到以前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还和现在人们坐的汽车从环保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真会思考。

……

这一堂课的认知目标是“了解各地的交通工具”,能力目标是“培养收集资料及课前调查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上案例中,针对第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基于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评价;而针对第二位学生的发言,教师则基于情感目标,肯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后流露出的环保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高效的,能够激励学生在品德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3.回归本质,突出品德“学科味”

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在这个德育阵地上,教师对学生品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也应该蕴含德育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具有“德育温度”的评价语,对学生的品德学习进行评价,突出浓浓的品德“学科味”。

例如,教师教学《发展中的城市》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县政府要给学校一块地,你准备怎么规划”这一问题,在组织学生反馈环节,教师是这样进行评价的。

生1:我要在这一块地上建三个场所,第一个场所是建慈善机构,第二个场所是建体育馆,第三个场所是建图书馆。

师:建慈善机构?我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请你说一说具体的想法。

生1:现在不是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吗?其实,在社会上还有很多贫苦的流浪人,我们建立一个慈善机构就可以收留这些人了,那样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其实,你的想法在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有很多城市都已经设立救助站来收留流浪人。

生1:我想把建成的这一个图书馆办成开放式的,这样,那些买不起书的人就可以到图书馆进行学习了。

(听了这个发言,其他学生纷纷发笑)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呀?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可以开放的呀。杭州市图书馆就有个规定――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洗干净手就可以进去看书。学校图书馆如果开放了,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

以上案例中,生1要规划建设一个慈善机构显然是没有考虑到学校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作用,此时教师通过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善良,这样的评价是具有“德育温度”的,能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宽慰。对于生2要在学校建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的建议,在其他学生发笑时,教师通过“你们为什么要笑呀?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可以开放的呀”这一评价语调控了课堂氛围,肯定并激励了生2的想法,然后通过杭州市图书馆的例子,让学生明确了图书馆的真正作用。教师这样的评价语,有效发挥了德育渗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