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范文
时间:2023-03-27 01: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天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注音答题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晚年曾写了一副对联给他的子孙。开始,众人都莫名其妙,后来,徐渭将对联读了一遍,大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原来玄机在“好”的读音上。
小朋友,给“好”注音吧,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两句的意思是:—————————————————————————————————。
告诫后人—————————————————————————————————————。
三、诗谜成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许多诗人因为其不朽的诗作而名垂千古。现撷取几句,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它们的意思吧!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
四、标点救命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焕的诗《凉州词》,由于疏忽,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根据诗意填的一首词。”于是当场重新断句,读给慈禧太后听。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书法家这才捡了一条命。
篇2
以往,我们提到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总是把目标落到了课堂,而往往忽略,甚至忘记了课堂之外的教学也是需要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从语文方面谈谈吧!许多专家分析认为: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加大阅读量,使学生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听说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而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之外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有利环境。
近几年,随着胡连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认为它将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可选择性的阅读材料,提供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
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了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其实,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话,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尽管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改革的呼吁声一浪高于一浪,但是改革的收效甚微,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我们一直呼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但是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二是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这一综合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是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究其原因,也在于教师与学生都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考试,一切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色;三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不够,依旧是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就是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不作任何创新,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失去活力与特色的主要原因,教师创造性的引导方式就像山间的溪水,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才能细水长流,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我认为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营建出自由的“语文天地”,徜徉于快乐的“希望之田”,于是我作了如下探究:
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
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引导方式,多提一些耐人寻味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幅美妙的风景,有一片漂亮的桃花源,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河边是老人和小孩在柳树下嬉戏,有村妇快乐地洗衣。我让学生们谈一谈看到这幅图片的感受。学生们积极站起来回答,有的说:“这样的风景很漂亮,只有在古代有,现代版的田园风景里到处是柏油马路和商业街。”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可以偶尔体验这样的景致,该有多好。”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于是我接着引导:“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世外桃源的美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的课前悬念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会感觉过于晦涩、吃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经典名作《背影》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亲人,某个让你感动的瞬间,联想朱自清的《背影》,请你们也抓住一个细节来谈谈。”学生们立刻开动脑筋,有的说:“不经意间,父亲额头的几条皱纹、鬓角出现的几根银发,让我感受到父亲在老去,我要倍加珍惜这份父爱。”有的说:“每天早上醒来,听到母亲在厨房做早餐的声音,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受到母爱温暖的存在。”讨论着,我看到学生们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最后我布置课后作文题目:选一个角度,从侧面表达出你对亲情的感悟。学生们都交出了很优秀的作品。
以课堂为契机,教师应该多提一些个性化的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观察生活。
二、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灌输”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吃力地结合考试要求,将所有要考到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而学生则往往被动接收知识点,教学成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笔者认为,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那四十分钟,更重要的在于“功在平日”,教师应该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视野,才能真正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关爱老人。学生们课后纷纷翻阅相关的作文集,交上的作文都是人云亦云,没有切身的体会,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于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来到附近的养老院,在那里,学生们开阔了见识,与养老院的老人们友好地交谈,有的学生甚至积极地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老人晒被子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外语文实践的方式,学生们对于“关爱老人”这样的主题有了切身的领悟,有的学生甚至开拓了思维,从关爱自己的长辈,上升到关爱社会上的老人,提出孔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作文主旨。这种课堂语文实践的形式,让我有些惊讶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鼓励我要多开拓课外语文活动。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张扬个性;个性天地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共同予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这门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学科,不应太受教参的束缚。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因此,应让学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去分析、去想象,进行再创造。对学生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因素。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中指出:学习《荔枝蜜》要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荔枝蜜》中的热爱劳动人民的说法,认为作者文末写到“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思维转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了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仅靠现有的语文教材学习语文与真正的学习语文有着很大的距离。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这就需要老师广泛涉猎、精心挑选。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8226里斯#8226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8226 希妮的《阳光女士》、h #8226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校长向我道歉》写了一个被班主任安娜看不上的学生安得烈通过写作表达了他渴望老师、校长、家长理解的感情,校长果真向他道歉的事。这篇文章很接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安得烈”被“安娜们”歧视着。他们不敢大胆发言,不敢说出自己的委屈,个性逐渐消失,成了一台老实听话的“机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事情,去审美的能力。
五、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无非是捡钱包、送盲人过马路、汽车上让座,《老师,我对你说》一定就是老师带病上课、冒雨家访,《我最快乐的时候》无非就是考试名次提前了或做出了一道难题……造成这一原因除了学生生活单调、阅读面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老师要求太死,如写《老师,我对你说》,学生写了老师对他的误解,对同学的不公平,对知识的讲解不清,老师便对学生说“不能写阴暗面,不能写老师不好,中考会得不到高分。”老师这样要求“不仅是带来写作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回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钱理群语)因此,老师应走出这一误区,多方面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目光由学校家庭移到社会,使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真正展示他们的生活。
六、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
篇5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偏重讲解、训练,从而导致僵化、被动的局面,忽视学生对文章的主动阅读等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在反思阅读课颇为严峻的教学现状的同时,我们开始思考阅读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读者及作品的特点,思考是什么阻碍了阅读教学活动的效果,阻碍了本应生动的阅读教学活动的进展,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如何以一种新的视角,解决阅读教学现状中的问题,从而明确目的,走出误区,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一、观念创新
(一)培养求异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是创造性思维理论最主要的观点之一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对于学生们在阅读中带有鲜明个性烙印的理解和接受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发挥个性。
(二)还学生以权利,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己经习惯了教师手把手、口对口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凡事找老师。课文可以不读,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练习可以不做,等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脑筋可以不动,等教师前来指挥、引导。接受理论中对于读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令我们反思这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可以提示、可以辅助,但不可以命令,更不可以代替。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唱主角的始终应该是学生自己。学生应该被视为一个与教师平等的读者,同样具有他们作为读者理应具有的自己阅读、自己阐释作品的权利。当然,这种观念的变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得以完成,而是需要教师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加以灌输,在日后的每一节课上贯彻实施。让学生们亲身感觉到这种民主的氛围,还有教师对他们创造性思维活动及其效果的期待。
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践
1.从每堂课的最初三至五分钟开始,请一位学生作课前讲话。这种讲话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配三到五分钟不等的时间,做一次和语文相关的讲话。对于讲话的主题、形式、内容,教师一概不做规定和限制,只有一个要求,即此话题是讲述者感兴趣的、愿意拿来与大家分享的。在笔者实施这一举措的几年当中,学生们的反响是热烈的,效果是喜人的。最初,学生们会找来些文学典故,成语故事等现有的材料来做讲话的材料,渐渐地发展到就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人在课前讲话中提出自己对某篇文章的不同理解,有时甚至只是一个词语的歧义现象,就足以让学生发现许多问题,从而得到很多收益。
从实际效果来看,受益的不只是讲话者本身,全班学生都会受到感染。他们有的配合讲话者,对相关话题予以补充,有的则干脆全盘否定,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课堂上讨论的氛围相当浓厚。教师只对明显的知识性或常识性的错误给予纠正,其余的完全是一个普通听众,在一定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始的评论工作由教师做,时间久了,评论者变成了学生。他们在作听众的过程中学会了作一个优秀的听众,好的鉴赏者;而教师只在对评论所作的评论中完成对学生的指导。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学生以自,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并对它们加以讨论,必要的时候,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辩论。在前言部分我们曾经提到,有些教师努力以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但往往是引导学生朝教师自己事先考虑好的思路走,到头来还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特意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思考和讨论,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梳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这些见解,即便有些地方有小小的瑕疵,教师也要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应用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来。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就某个话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像风暴横扫大地,在人们的头脑中进行一次狂风暴雨般的剧烈震荡。此时,不必顾忌某个观点是否符合逻辑,更不必考虑某个观点是否会触犯哪条戒律。大家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在特定的时间里把所能想到的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评论列举出来。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思考,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教师在这里试图给予学生们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是有发挥的场合的,是会得到认同与肯定的。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教师还可以尝试在课外贯彻这种思想。
三、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
(一)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并作定期巡回展出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创办“阅读手抄报”,对栏目设置不作太多硬性规定,只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例如每份报纸可以包括某位作家的专门介绍,某部作品的简介,诗文欣赏,读后感,自己的创作等,也可以作专题性的报纸。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另辟蹊径,用自己的头脑去进行阅读和思考。这种举措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在创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创造性的火花不时地闪现出来。
(二)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把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方式表述出来,然后定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每次交流会前两个星期,将在下一次交流会上发言的学生要向全班同学宣布自己将要介绍的书的名称,使大家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了解相关的作品。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发言的同学要介绍自己阅读的作品,讲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的提问,最后由大家共同评出一个等级。这个评估结果不记录在学业成绩中,只是作为“优秀读者”评选的参考成绩。
(三)定期举办辩论会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鉴赏文章,画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学生交流自主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快速浏览课文,体会对比、烘托手法及侧面描写的作用,在网络平台讨论区质疑问难,师生讨论探究,解决疑难,完成达标检测及拓展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所象征的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暴风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其他修辞手法,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会分析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领会运用对比突出主题形象的写作手法,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泛读——交流读后感受
学生通过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海燕》课程页面后交流读后感。课前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上传阅读后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回帖解答疑难。课上解决学生无法解答的疑难点即写作艺术手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交流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铺垫。不忿不悱,不启不发,针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和疑难问题,有的放矢,集中解决问题。
精读—— 剖析表现手法
学生分场景朗读课文,在网络平台讨论区完成表格填写,找到直接描写海燕形象以及其他动物的关键词,分析对比、烘托等写作手法。总结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完成选择题,并通过朗读体会多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工具,将需要呈现在网络平台上的配乐朗诵播放出示,给学生以神秘感,调动视听感官,使学习手段多样化,创设本节课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解读——品析修辞手法
学生先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上讨论,最后派代表到白板前示范讲解。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网络教学平台页面;借助屏幕批注,使用书写笔、橡皮擦修正功能,突出重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翻页方便快捷,便于配合讲解;交替使用荧光笔、批注、 橡皮擦、调整笔色、调整宽度和线形等几个功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乐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设计意图:网络平台讨论区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掌握、运用了所学内容,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赏读——鉴赏同类美文
阅读高尔基的《鹰之歌》,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在讨论区回帖分析其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在平台中,设计一个讨论区,其中有三个不同的话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还可以学生间、师生间互相回复,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多项思维的交流碰撞,真正做到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自测——考查学习收获
1. 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为自己出题,考查自己并考查同学。
2.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 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想法。
拓展——实践写作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如小草、树根、春蚕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实践写作手法。作业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课后的延伸与拓展。
教学反思
网络教学平台在《海燕》这节语文课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限制,全面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
1. 优化课前教与学的模式
(1)预习元素多样化,保留生成资源。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简单地让学生去预习教材,存在着预习效率低、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等缺陷。本节课中,我利用网络平台在预习内容和方式上做了突破,整合了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的自主预习有的放矢,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
(2)预习问题明晰,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在呈现预习资源的同时,我还设计了该学习指导的附加检测题和网上讨论话题,通过预习测验结果和学生讨论的内容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分析《海燕》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制定教学目标更加有效。
通过网络平台在线调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解答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上集中解决学生之间难以解答的问题,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做好充分准备。
2. 优化课中教与学的模式
(1)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本节课在网络教室进行,充分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创设本节课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将学生调动到昂扬奋发的状态之中。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嵌入视频、播放音乐、批注、荧光笔、橡皮擦等功能。从学生的达标率来看这几种功能的结合使用非常合理,而且我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搜集筛选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资源共享,充分交流。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实现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个学生都能在平台讨论区发言,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记录在网络平台上,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视频嵌入功能和批注功能,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延展,又让学生们轻松地回忆了本节课的学习文本,克服了普通教室上课的局限。
(3)自我检测,及时反馈。
本节课学生们在讨论区所拟写的自测题通过上传,都能立刻直观地呈现,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解答疑难,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这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同时,网络平台便于保留生成性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家复习回顾整个上课流程,对同学的习作做出点评;教师也可以随时回顾学生上课所反映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3. 优化课后教与学的模式
篇7
【关键词】课外活动;小学语文;“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数学是学好其他任何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说学好语文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玩”来提升这种兴趣,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一、小学语文中“玩”的心态的培养
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用“玩”的心态去做,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情,可以把原本困难的得容易,原本辛苦的事情做起来也很开心。但是这里所说的“玩”语文并不是单单的玩闹,而是用一种快乐幸福的心态去享受语文,学习语文。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玩”的心态至关重要。
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授小学语文的课程中要把原本很静的书本知识,通过对教材的适当删除添补,运用很多不同的手段来把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把里面的情节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学生“玩”知识的能力。[1]
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趣味在里面,所以语文学习也是可以拿来“玩”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的。而这种“玩”是把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到一个课堂之外的地方,可以用除了上课之外的诸多形式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感染力。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好的学习心态。
二、小学语文中“玩”的原则的把握
语文能力对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来说是最最基础的,而在“玩”中学习语文则是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玩”中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出语文的综合素养,提高在语文方面的智慧。但是,“玩”也要有一定的原则把握。
(一)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无论什么学科,我们都需要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新的东西。首先要在原本开展过的或是举办过的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的内容上增加新的元素,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性的整合。[2]其次是大胆去设计和开展一些现在没有的新颖形式的活动。再者就是要求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要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而且要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
(二)生活化和愉快性原则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小学语文就更不必说,生活中到处有语文,存在着文学的思想,要让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兴趣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挖掘和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3]而且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让自己身心得到愉悦,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都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重点和关键。
(三)自主性和激励性原则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对于开展的课外活动,教师只能是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能全程手把手地去教授学生应该怎么做,要大胆地放开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4]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有动力。还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并且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玩”出学习乐趣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所以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让学生从中能够在“玩”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乐趣。
(一)小组性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去培养学生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去进行一些参观、访问、调查、书法展览等小组性的课外活动,还可以从小组的分配、组合之间来培养学生的组织交际能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春游,或是野营之类的。让学生去感受自然,春游或是野营回来,还可以让学生写心得感想,在一种对自然憧憬的情况下,写出他们心中所想,这无疑是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组织语文智力游戏
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兴趣是多么重要。语文智力游戏可以寓教于乐,让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氛围能够民主、和谐,也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优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开发创造
潜能。
(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课外小课题研究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的小课题研究,这就是让学生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探究或对课外读物进行研读。这也就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形象以及对文学语言进行鉴赏、对艺术技巧进行指导,根据这些种种来拟定研究方式。[5]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寓教于乐,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把“玩”孕育在教学之中,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做法。我们要享受语文以及它所带来的诸多乐趣,但同时我们也要去培养“玩”的心态,以及在“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然后通过诸多途径去开展有关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玩”出乐趣,“玩”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开辟出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蓝玉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本拓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2).
[2]范高红.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论小学语文发展性教学评价[J].新课程(中),2011(04).
[3]叶璐慧.让语文与生活水融[J].魅力中国,2009(07).
篇8
一、高屋建瓴,感受作品的灵魂
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倾注了作家的热情和智慧,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去感受作品的灵魂呢?高屋建瓴地把握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上《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我先作了如下这番介绍:杜鹃花是春天常见的一种花,即映山红。当满山满野的映山红开放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词“山花烂漫”,那是一片火红的风景,更是热情的象征。与杜鹃花同名的杜鹃鸟是一种益鸟,又名布谷、杜宇、子规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这首诗中的子规是泣血悲鸣“不如归去”之鸟,它的声声叫唤似乎也传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可见,在古人的眼里,杜鹃鸟的确是悲情的种子。接下来,我顺势抛出问题“花鸟同名的现象实为罕见,‘杜鹃枝上杜鹃啼’,究竟是杜鹃啼出的血染红了杜鹃花,还是多情的杜鹃鸟,见到红杜鹃,想到了血的颜色而流出了血泪呢?擅长写作哀情小说的周瘦鹃先生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哀,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你认为作者的话对吗?为什么?”
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得出一致的结论:作者的话是正确的。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应该说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它们有的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在诗人的笔下,杜鹃声悲哀,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只是因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是悲伤的,因此周围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染上了悲哀的因子,那声声啼叫的杜鹃鸟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天地间的愁种子”。
我接着联系了周瘦鹃先生的创作经历,谈到他年轻时对杜鹃一片挚爱,年老了竟能对杜鹃作一种理性的审视,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道出问题的实质,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二、切中肯綮,触发学生的悟性
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秦师’是指秦国的军队,烛之武是一个人,一个人能用武力击退一个军队吗?”学生都说“不能”,“可秦军的确退军了,那这‘退’究竟是怎么个退法呢?用武力不行,那就只可能用什么呢?”“用言辞”,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也就是说退、劝退。孙子曾说最上等的军事策略,就是‘攻心为上’,通俗点讲,就是用心理战术,使敌军主动撤军,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由此看来,烛之武的口才的确了不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吧。”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烛之武之所以能劝退秦军的理由,进而领略了他高超的说话艺术,本文的教学目的,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我们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即每周除了星期天下午可出校门外,每个月就一天半的假期,其他时间都得关在学校里。那天刚好是放月假前最后一节课,我看学生们个个归心似箭,遂临时想出一道辩论题“全封闭式管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给了同学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言,想不到平时一个辩论会要准备好几天,也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这一次他们却争先恐后地发言。持赞成态度的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持反对态度的则大吐心中的苦水,看来郁积多时的情感,终于得以发泄。轮到下课铃响,有学生还意犹未尽。事后,有不少同学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他们未来得及表达的感慨,真让我看得心花怒放。
由此,我也悟出一个道理,设计的问题若能切中肯綮,抓住学生的心思,触及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一定能迎刃而解,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能因此而得以提高。
三、融会贯通,开启理性的大门
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生们纷纷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讲述了我的一个学生的故事:刚走出大学校门就教他们,和那班学生的关系挺亲密的,他们也愿意告诉我他们内心的秘密。有一次,一个学生对我说:“我爸说了他已为我存了六七万块钱了,将来一定要送我上一个很好的大学。”这个学生的成绩很糟,他父亲不鼓励他好好读书,只说钱有的是,将来上大学不成问题,这个小孩子哪还会沉下心来读书呢?后来他爸果然把他送进了一家医学院,首先说学骨科,想反正不会把人治死,顶多弄个残废,大不了赔点钱就是。后来发现骨科是很精细的工作,凭他那水平,实在差得远,就改学牙科,准备当牙科医生。在他爸的打点下,的确开了个牙科诊所,不过大部分时间是请其他大医院的牙科医生坐诊,他顶多收点租金,卖点药而已,到现在牙科诊所关门大吉,他也就无所事事了。
这应当说是父母教子的一个特例,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做父母的总想为子女把一切都安顿好,到头来却害了他们。借此,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后他们一致认为:父母之爱子,的确得“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篇9
树立综合的教学理念,让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在小学六年级上期《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首先让孩子在语文课中通读这部分教材,然后根据教材的活动提示,按综合实践的小课题要求分组拟定活动计划,再分工合作,开展实践探究。孩子们通过读诗——写诗——演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自主参与,把以前认为深奥无味的诗歌演绎得多姿多彩,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生动鲜活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了。
有孩子在活动总结中这样写道:“以前老师上古诗的时候,我常常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好像只看见老师的两片嘴唇在一张一合地动,却不知她讲了些什么。而这次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自己‘读诗、写诗、演诗’的机会,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查找资料,遇到问题互相询问,靠小组的智慧学会了很多诗。大家互相帮助,特别有意思!”
二、综合实践活动为习作引路:强调体验,表达真情,展示卓越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常无话可写,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习作需要有生活的土壤。
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有价值的体验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如,开展的“三创,我在行动”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写了《第一次社会调查》《我给妈妈讲“三创”》《我在“三创”中成长》等亲身经历的事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和社区深入地调查、宣传,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清楚地写出调查经过,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还特别真实生动,就连平时习作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到把事情记叙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语文习作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表达,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下,就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展示自己卓越的习作才能。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锻炼口才搭建舞台:引导交流,注重合作,创建卓越
在教学语文十册“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有哪些展示语言艺术的材料?学生很快找到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或者在电视上看见的相声、小品,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顿时课堂上乐开了花。
篇10
在天堂入口处,升腾着白色的雾气,如同烹菜时逸逃出来的泡沫,总在向上升——找寻自己的位置。整个天堂中却并非有氤氲环绕,而是天空明净。但是,天堂中的人却蓬头垢面——显然是经过艰辛跋涉才到了光明境地。天堂中的人们看上去是幸福的,只是双臂极长,无法擦拭自己面部的污垢。我真的失望极了,天堂——梦中的天堂竟是这种情形!有人把门打开了,我进入了地狱。这里有银色的月光照耀,显得冷清寂寞一些,但也有许多人。他们伏在地上,仰望头顶的光辉,有泪水在他们面颊上。这里的人们同样双臂极长,但是令我惊异的是他们用长长的手臂彼此擦去泪水,所以每个人的泪水后面都是虔诚的表情。
人们所公认的天堂,竟如地狱有温情。
人们所公认的“幸福”,竟不比“痛苦”甘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