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羊学射范文
时间:2023-04-08 07: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羊学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大有学问。
古话说,“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帮助人体的抗御机能更加稳固,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抗病能力。
在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冻一下”无妨,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是夜间入睡一定要注意盖好被子。秋天夜晚的寒气与夏夜的凉爽不同,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
在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防寒锻炼注重合理、适时、健康
就人体而言,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者。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事件的发生。
“秋冻”不仅停留在穿衣上,适当锻炼对增强体质极有好处。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表皮毛孔进入人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如果决定进行冷水浴锻炼,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刘晓晔)
阳消阴长和调摄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篇3
关键词:光学实验仪器设备;光学元件;保养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09-02
实验室中,光学仪器和光学元件的运用十分广泛,如照相机,摄像机,显微镜,内窥镜,水准仪,经纬仪等。这些光学仪器中使用了大量的透镜、棱镜、反光镜等光学元件,这些光学元件大多数是由光学玻璃材料经抛光、镀膜等工艺制成的极为精密的元件。它们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都很差,经不起摩擦、化学腐蚀与强烈的冲击和碰撞,甚至光学元件表面被污染都将影响光的透过率与反射率等参数,造成实验失败。
为确保光学仪器设备及光学元件长期安全使用,一方面要注意光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仪器和元件的磨损、污损、发霉、腐蚀等损伤,应对仪器和元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与保养。
一、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按正确方法使用仪器
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程序,操作人员必须按照使用手册要求操作仪器设备,认真填写使用记录,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1、必须在了解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后再使用,要加强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使他们熟悉仪器设备性能特点,掌握基本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或失误造成损坏事故。
2、勿使仪器或光学元件受到冲击或震动,使用仪器或光学元件时,轻拿轻放。使用完毕后应放回箱(盒)内或加罩,防止灰尘污染。不使用的光学元件应存放在干燥皿中,并放在指定位置,防止受潮、发霉。
3、切忌用手触摸元件的光学表面。如必须用手拿光学元件时,只能接触边缘、磨砂面,如透镜的边缘、棱镜的上下底面、柱面镜的上下磨砂面等。
4、光学元件表面上若有轻微的油污或指印,可用清洁的镜头纸轻轻拂去,但不要加压擦拭,更不准用手帕、普通纸片、衣角袖口等擦拭。若表面有严重的污痕,应由实验室人员用丙酮或酒精清洗。所有镀膜元件均不能触碰或擦拭。
5、仪器的调节,不仅是一项基本的实验操作,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内涵。调整光学仪器时,要耐心细致,动作要轻、慢,严禁盲目及粗鲁操作。可以根据实验原理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做合适的调整。
6、对库存、备用或因任务不足需要封存一段时间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查点,进行、防尘、防锈、防潮等方面的维护。
二、根据仪器结构的特点,定期维护保养易损部件
光学仪器设备的高负荷使用,势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异常现象,就不能发挥仪器的正常作用。如果我们能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仪器,减低故障的发生,保持其良好的性能及精度、确保仪器随时能投入正常的使用,就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保障实验室教学正常顺利进行。
1、机械部分的保养与维护
(1)机械部分的、紧固。定时对仪器设备易磨损部件进行调试,对滑动和转动部件进行,对易松动部件进行检查和紧固。用油脂使仪器运转部分运动灵活、自由,保护机械零件的工作面不致磨损和腐蚀,同时起到密封作用。
(2)机械部分除尘。根据灰尘附着情况及其附着程度采用相应的除尘方法。在干燥的空气中,若灰尘较少或灰尘尚未受潮结成块斑,可用干布拭擦,毛巾掸刷,软毛刷刷等方法清除一般仪器上的灰尘。若灰垢不易拭擦干净,如仪器在使用中会沾上油腻、胶液、汗渍等污垢,可用沾有酒精或乙醚的棉球进行拭擦,或进行清洗。注意对掉色表面、电器部分不宜用湿布拭擦。
(3)钢铁零部件除锈。清除钢铁零部件的锈蚀,应根据锈蚀的程度以及零部件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尺寸较大, 精密程度不高的部位,可采用机械除锈方法,即先用铲、剔、刮等方式将零部件上的锈蚀层除去,再用砂纸打磨、抛光,最后涂上保护层。对用机械方法除锈不易除净的钢铁零部件,可采用化学方法除锈方法。应注意,采用化学方法除锈时,应根据零部件材料的化学特性配制和使用不同的化学除锈剂。
(4)塑料件零部件清洗。塑料的种类很多,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有机玻璃等。塑料件一般对有机溶剂 很敏感,清洗污垢时,不能使用如汽油、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作为清洁剂。清洗塑料件用清水、肥皂水或洗衣粉配制的洗涤剂洗擦为宜。
(5)橡胶件零部件清洗。橡胶作为一种高分子有机物,在沾有油腻或有机溶剂后会老化,使零部件产生形变,发软变粘。清洗橡胶件上的油污,可用酒精、四氯化碳等作为清洗剂。清洗时,先用棉球或丝布蘸清洗剂拭擦,待清洗剂自然挥发干净后即可。应注意,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清洗时应在较好通风条件下进行,注意安全。
2、光学系统的保养与维护
(1)光学元件除尘、除油污。如果光学元件上附有灰尘,则要用橡皮球吹去或用软刷子刷去。应注意不要直接用嘴对着光学元件的表面吹,因为这样可能会把唾液沉积在光学表面上,造成新的污染物破坏。如果吹拭光学元件表面还不够达到要求。还可以使用指定的透镜用镜头纸或脱脂纱布、光学级别的溶剂,擦拭光学元件表面。在清洁过程中采用的典型的溶剂有丙酮,甲醇,异丙酮等光学清洁剂。应注意擦拭纸或脱脂纱布必须配合使用合适的溶剂润湿,千万不能干燥使用,同时要谨慎使用光学清洁溶剂,因为大多数溶剂都是有毒的,或易燃的,应做好通风、防火、防毒措施。
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大批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整个社会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都以理论型为主,这显然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相匹配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提上建设日程。在应用型人才建设的方面,德国最早开始进行探索,提出高校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非传统意义的学术型人才。德国最终在实践中证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密切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理论和实践环节并没有实现较大的突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只有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对相关课程进行建设,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成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许多非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营销知识的重要性,《市场营销学》课程覆盖的专业也越来越宽泛。在国家不断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在该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该专业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我校已开设多年,但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师资构成结构单一,缺乏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首先,营销专业自开设以来就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者之间左右摇摆,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位。其次,营销专业的师资构成过于单一,目前,营销教研室讲授《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岗位的,且有80%的教师是讲师,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只有两位。师资结构的单一性和具有行业经验教师的稀缺性使得我们的课程建设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部分比较欠缺。《市场营销学》自课程开设以来,教学讲授基本以理论为主,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加入了实践部分,但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很低,且实践的内容与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3.不同专业对该课程需求的差异界定不清晰,授课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市场营销学》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和广告等专业都有开设,由于不同的专业对该课程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其侧重点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但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专业需求进行认真分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授课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在讲课过程中对非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不高,教学环节中很少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使得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支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该门课程的建设。
4.缺乏科学的实训教材,实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性特别强,但在长期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至今仍没有一本科学系统的实训教材。虽然目前营销专业购入了营销综合实训软件,试图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在实训环节中缺乏科学全面的指导,加上在软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操作上的难题,都直接导致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实训环节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5.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存在认知偏见,导致其对《市场营销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有种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就是搞推销的,《市场营销学》这门课就是教我们如何卖东西。现代课程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视来自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但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建设的进度,这也构成了我们在积累教学资源方面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鉴于上述《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主要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为了适应目前提出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初步确立了金融营销的专业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聘请专家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市场营销学》的课程建设将围绕这一定位展开。除此之外,我们有必要引进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注重校企合作,确保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工作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效果。
2.加大投入实践课,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建设,一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践环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引入营销实训软件,通过集中实训的方式模拟企业的营销活动,并更深入地理解各岗位的具体职责,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管理,改变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目前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由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督导打分等构成。虽然上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但这也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注重形式而忽略其生动趣味性。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灵活的课程评价体系,结合该门课程艺术性的特征,把课堂是否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与否等标准加入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的切实需求,以求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学生对营销专业及《市场营销学》的认知偏差,我们应开设专业教育及课程教育,可以成立该门课程的兴趣小组,在大一期间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营销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建设工作打下基础。
5.加快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更新,从多渠道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采用每日一案例的方法,帮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程建设中切实有效地成长受益。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会展设计;市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92-02
近10年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随之,会展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14年止,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有229家,在校生达14 293人,其中,高职院校167家,在校生11 087人。行业的发展带动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其中,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大增。以此为契机,各高校展示设计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一些艺术或非艺术类院校相继开设会展设计专业或相关设计方向。而在这快速发展的繁荣之下,有许多问题日益凸显,急需我们去调整与解决。如教学脱离市场,学生创作脱离市场,作品的最终评定还是脱离市场,大多数是技术的炫酷与模仿,更多的是师生间在校内的切磋,没有将市场这个现代设计的根本融入到会展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会展设计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考量目标客户即市场这个对象的审美特性、产业特性以及消费特性,从原来一种较为纯粹的自我表现到以市场为准则、为市场做设计。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种企业氛围,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角色去进行创作,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从创作模式、材料选择、成本核算、交流推介以及宣传推广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快速融入社会,真正脱离模拟、模仿的设计教学误区。
目前,在大多会展设计教学中,学生所谓的创新创意更多的是一种纯个性的创作行为,忽略了市场也忽略了客户的思想情感,基本不考虑市场反应、客户需求,也极少注重成本以及材料加工。我们的学生能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却很难将之转化为实际产品。设计过于理想化,不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创新创意,根本不能实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会展设计教学与设计实际脱节、设计创新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鉴于此,会展设计创新教学应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将市场这个概念融入会展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为客户做设计的理念。将每一个教学章节都以实际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按照项目要求,落实实训环节、进程及协作,确实提升学生的市场应对能力,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设计项目通常包括了调研、策划、设计、实施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师认真对待细致分析,因为哪怕极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设计的最终失败。而当前构成实践教学大多在教室里完成,学生几乎不走出实训室便完成了整个创意,更多的是闭门造车。既不考虑市场导向、顾客需求,也不推敲功能结构,更不涉及成本问题,如此的设计只能是纯粹的自我欣赏,很难真正融入实际的设计环境。
我们开设会展设计教学,不仅要能够使学生将设计理念合理表达出来,更需要有根据的设计,知道它从哪里来,可以到哪里去,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调查研究是获得感性认识、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更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因此,要解决问题首先便需要发现问题,明确设计对象的具体问题、市场的实际需求,找出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具体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如会展设计,在前期阶段要对参展商、参观对象以及展品特性等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设计概念。其次便是策划方案的确定。这里的策划既可以是文字文本的形式,也可以思维理念的形式,关键是学生在设计操作之前能对自己的设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落实各个设计环节,明确设计目标。可以说,这是整个设计项目的关键所在。对一个会展设计项目而言,设计对象不仅涉及用场地条件、使用者、季节环境、观众来源等显性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脉等隐性因素。因而,通盘考虑显得至关重要。再次是分工合理、团队协作。课题化教学通常以团队创作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团队,按照成员特点确定各自分工,各负其责,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按部就班有序地落实项目。通过若干项目的团队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了然自己的特长与不足。这为将来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完善自身的职业文化素养。
当前,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则过分强调“术”的重要性,相关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根本。闭门造车者多,未能真正将企业、产品、观众等因素融入其间,未能应对市场的需求去解决问题。针对于此,在当前会展设计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改变原有教学形式与内容,强化学生创新力、市场力十分必要。国外特别是一些艺术设计发达会展产业经济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在会展设计学生能力培养上都以商业设计运营模式来进行,从商业实际语境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构架,完成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形式上更接近于实际商业设计,因而,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完备。我们应借鉴其有效的课程形式,对目前会展设计课程的教学在形式、内容、考核以及接轨市场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是教师教的环节;其次是学生能否具备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作思维,能否牢固树立为市场做设计的理念。因此,前提是教师自身是否沟通市场,建立了创造性的教。
(一)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素养,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市场实际操作的经验
教师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负有示范、引导与指导的责任,学生则往往以自己的老师为示范对象进行模仿与跟进,无形之中教师的行为与气质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态度;教师因循守旧则学生因循守旧,教师锐意创新则学生锐意创新。因而,教师在具备展示设计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会展营销、项目策划等综合知识体系,并具有开阔的眼界与经验,这是学生展示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二)教师应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去发现新事物、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设计应具有超前意识,教师在培养教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新事物、新理念、新元素,立足于专业特质,根据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不断调整。
(三)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形式与手段,以更具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应主动将传统单向线性传播式教学转变双向互动式教学,以启发思维为重点,让课堂多一些质疑、多一些讨论和思辨,特别是在案例分析、演示、点评环节。让学生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市场限制当中去求新求变,提高学生独立决策与自我分析的能力。
会展设计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如何在会展设计课堂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最新的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以及材料与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在会展设计教学中,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企业的方式来培育新人;专业人士的上课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行业资讯,也使课程带有更大的实战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与企业合作,共研会展设计实践教学并使之常态化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企业进校园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交流讲座,也可以是模拟演示,还可以走进课堂与我们的专任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企业一线走进课堂,将行业前沿、热点问题、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将项目洽谈的技巧、成本核算的方法、客户心理把握等通过某一个展会案例进行分解。例如,通过茶叶博览会将展会的成本核算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展会的盈利面、支出面,避免出现一个展会动辄获利几百万的遐想;通过珠宝展的招展招商,使学生明白客户群体调研的必要性、相关行业协会对于展会的重要性;通过医疗展的策划,可以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展会而言,没有良好专业知识,要真正融入该领域是很难成功的;其他还有诸如出国展、来华展的相关手续,招展的语言交流技巧以及微信、网络的宣传手段运用等等。只有在一线实战的企业员工才能讲透、讲彻底,也才更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工作手段。
会展设计方面理念更新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更替快,必须力争从实际出发,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因而,必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与会展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共研会展设计及其教学,深入发掘和大胆尝试本专业与会展企业和社会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模式与途径。
(二)相互协作、互补有无
企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经验与人脉资源,其内部人员分工协作,能根据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企业通过细化项目结构,将项目落实到各个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客户需求完成设计方案。其优势是人员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负责哪一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由零而整,最终落实项目。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因各负其责,一般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只负责该部门的相关工作,其所熟知与接触的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此外,多为工作经验积累而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而我们的教师在这一块则相对具有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因此,学校与企业、员工与教师都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企业一线可以为教师、为学生带来真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而教师也可以为企业、为员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使之融会贯通,利于把握全局。
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角色在发生转换,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初并不能很好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那么,在就业之前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外,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从兼职转换到专职就顺畅的多。
会展专业学生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会展设计方面必须始终洞悉设计的最新动态和方向,始终处于设计意识形态的前列。在学习期间,学生到各会展设计类专业公司、企业去兼职,不仅可以及时更新设计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在兼职期间可以了解设计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接项目,如何与对方交流沟通。特别是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实施的整个实施过程,可以了解项目设计制作的流程与操作。同时,学生通过企业兼职可以得到一定经济报酬,特别是在其设计方案被采用的时候,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报酬,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思维。通过在学余兼工,使学生在学校就感受社会,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为毕业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会展设计教学是以展会宣传设计、展台设计搭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设计学科,其实践教学已经实行多年,模仿与实力以及纯技术表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当前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正面临着考验。设计创作脱离实际、未考虑市场,更多的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自我表现。因而,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应充分考量市场因素,考虑目标对象特点,营造一种企业氛围,改变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去完成设计项目。会展设计教学,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融入行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方.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色彩构成教学;创新能力
色彩构成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基本源于国外的设计教育体系,历史并不久远,就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言与我国快速发展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渗入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作业的安排中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是当前我们亟待重视和加强的教学问题。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始终把
培养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让创新思维的光芒闪现在每一次作业中,由此逐渐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设计的过渡。
色彩构成课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在每一次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强调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教师授课时必须有具体的训练目的。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对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关于色彩的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对每次作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目标,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课的逐步过渡。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事物本质规律的良好途径。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大家针对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在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作业方面可从创意、图形设计、色彩组合、版式与构图、表现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尽可能多的正面评价,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个别化辅导和阶段性评价,对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励其学习精神,促使其继续努力。
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
应教学生以探索的眼光从自然和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感知和发现色彩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并把对色彩的感受创造性地应用于色彩的主题性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课向设计课的过渡搭建桥梁。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美妙的色彩,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在描绘和再现这些美丽的色彩。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目光从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姊妹艺术中发现美的色彩表现,体会色彩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并从中汲取色彩设计灵感,创造更新更美的色彩搭配。
“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对每个人的心理产生许多共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属于个性的,即不同民族、年龄、性别、不同经历的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色彩所产生的联想、想象和心理感受,激发其创造性地进行色彩设计。“命题设计”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色彩训练方法。通过设立一些启发性的课题如春夏秋冬的联想,音乐节奏的表现,酸甜苦辣的联想以及对不同情感、不同性格的色彩表现等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思路,大胆表现,创造性地完成课题设计。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予当代设计师以许多设计灵感。北京紫禁城的色彩令外国人惊叹不已,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为服装设计师所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使平面设计师找到了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色彩设计知识积累,拓宽其色彩设计思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有指导意义。
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教学重点放在
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上
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地分析介绍色彩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学会用绘图软件进行作品表现。做到手绘与电脑表现相结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在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插入经典和优秀的色彩设计案例,使课件显得图文并茂。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通过演示更直观地给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色彩混合中的三原色时,教师常常难以出示准确的品红,因为在市场上很少有品红这种颜料,而靠言语表述或自己调色也很难准确表现,这个难题恰恰可以通过photoshop来解决。在photoshop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品红色并向学生展示。另外,在讲有彩色的明度对比时,可以对彩色图形进行“图像——调整——去色”处理,完成由彩色图形向黑白灰明度秩序的转换,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
以往的学生作业基本全用手绘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调色练习和作业训练积累色彩经验,但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细效果而忽视训练本身的目的。而如果在作业中把手绘表现与电脑软件操作表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手绘练习,学生可增加调色经验和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一方面,电脑软件的使用既可快速变换不同的色彩组织,帮助寻找最佳配色方案,又能表现出比颜料更加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这样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发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并有益于提高学生操作电脑、应用软件的熟练水平。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思路必须围绕就业和实用的目的培养具有创造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能完成,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科教学形成合力,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出现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并辅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必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学生能力
1 前 言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其专业自身存在不足,但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发展,使其教学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中职机械专业在教学方法等均展开了研究。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之一就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工作的第一步,它对于机械性能的优劣及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整个教学计划中,只有《机械原理》这门课讲授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以往的《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及早地树立工程设计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若干措施,力图加强这一环节,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提高学生对机构运动方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兴趣
课程开始,除了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它在教学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外,有意识地强调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本课程除了讲解各种机构进行分析以外,最主要的任务是设计,而分析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基础。
(2)本课程是与工程密切联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要注意观察,注意用所学的知识对其加以分析,不仅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加深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可以启发创造灵感。例如,我们通过公共汽车车门和小轿车车门开、闭方法的对比以及载重汽车和人力平板三轮车实现转弯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运动方案设计和工程实际应用背景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运动方案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较初步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对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兴趣。
3 通过“机构方案小设计”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锻炼
在本课程开始2~3周后,等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始这一教学环节。向学生提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用具,如:能自动打开而不能自动合拢的二折伞;只能用双手打开而不能自动打开的三折伞;普通的用链条链轮传动的自行车;只能在固定角度范围内摇头的电风扇等。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做进一步改进设计。要求学期末每个学生交一张在A4图纸上按比例绘制的、改进了的、用具的机构运动简图和一份简单说明书,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组织适当的辅导、讨论。实践结果表明,虽然有些改进设计还比较粗糙,存在一些缺点,但也确有一些设计构思巧妙,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用价值。
由于这个教学环节是在机械原理讲课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内容与改进设计有密切联系,需要改进的用具既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又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是一次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以设计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按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顺序,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 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知识
在讲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后,安排了一章“机构的组合及机构总体方案设计”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知识。这一章的内容从基本机构固有的局限性讲起,讲述了机构的组合方式,通过工程实际中的若干实例,介绍了常用组合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明白了机构的组合是发展新机构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各种常用组合机构的设计方法。
在机构总体方案设计一节中,我们结合具体实例从工艺动作的分解讲到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构选型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如尽量简化和缩短运动链;尽可能选择较简单的机构;尽量减少机构尺寸,选择合适的运动副形式;选择合理的动力源形式;合理安排传动机构的顺序;合理分配传动比;使机械具有有利的传力条件和良好的动力特性;使机械具有调节运动参数的能力,保证机械安全运转,等等。此外,还介绍了机械中各执行构件之间的运动协调配合和机械运动循环图,并举例说明了机械总体运动方案设计的步骤。
如果说“机构方案小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锻炼的话,那么这一步就是为向综合性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打基础,为进一步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械总体运动方案设计作准备。
5 在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加强对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放鹰 射鹄子 玩鸟儿 抓子儿
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民风习俗。在入关后的数百年间,随着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满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生改变。由于风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创新性等多元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入关以后的许多满族风俗,已经并非原汁原味的满洲旧俗,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杂糅了部分汉族风俗,进而形成了在八旗社会中普遍盛行的旗人风俗。关于这一点,在小说《红楼梦》中有充分体现。《红楼梦》这部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伟大作品,它的风俗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呈现出“满汉结合”、“满汉一体”、“满汉交融”的独特景观。这在服饰、饮食、称谓、婚姻、丧葬、生育、礼仪、信仰以及游艺习俗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其中放鹰、射鸪子、玩鸟儿等游艺习俗的发生和变异,于此细微之处亦可折射出八旗社会的历史兴衰和文化变迁,颇具有研究价值。
一、放鹰
放鹰是清代八旗子弟娱乐中的一种。《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宝玉问柳湘莲近日可曾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此即满族“放鹰”习俗。
满族先民很早就懂得猎鹰。鹰被驯化之后,可以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捕鹰一般在秋季进行,将野性十足的鹰捕获后带回家,首先要“熬鹰”,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许睡觉,磨掉其野性;然后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使鹰听到吆喝就能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还要对鹰进行“勒膘”,即把肠油刮出,使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这样驯好的鹰就可以放之山野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行围时放鹰的方法:“以绣花锦帽蒙其目,擎者挽縚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1]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出现,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将其捕获;这时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同时,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即所谓“鹰饱不拿兔”。[2]
猎户以鹰用于狩猎,八旗子弟则以玩鹰作为娱乐。清政府每年都向东北收鹰,杨宾《柳边纪略》:“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犹多,设鹰把势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得海冬青后,杂他鹰遣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3]“海冬青”,满语称“松昆罗”,体型中等,比一般鹰、秃鹫小的多,但爆发力惊人,且性情凶猛,产于我国关外黑龙江吉林一带。《本草纲目》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清康熙帝曾写诗赞道:“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和驯化,因此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的说法。在金元时期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凡因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者即可赎罪。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常为得一名雕而不惜重金。后来风靡于八旗子弟中的玩鹰,也包括饲养和驯化这种猎鹰。
满族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海东青”的传说,在萨满教神谕中,雕神不仅是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同时又是力量与威武的象征,是最凶猛的宇宙大神。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更将海东青称之为“民族之鹰”,它已经成为满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至今在有些地方,在不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中仍保留着养鹰、放鹰的习俗。
二、射鹄子
为了维持八旗的尚武精神,清代还出现了许多以习射为目的的体育游戏。八旗入关之后,弓箭的军事功能退化了,但是娱乐功能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震均《天咫偶闻》描写道:“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4]
射圃,即习射之场。这种在家庭射圃中以射会友的射法很多,有“射鹄子”、“射簇”、“射香火”、“射兔”、“射稠”等花样,都需要较高的技巧。《天咫偶闻》中记载了几种较射的方法:“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曰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则较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5]这里说的“射鹄子”,鹄子有许多层,最小的一层叫“羊眼”。清中叶果益亭将军就专工射鹄,被称为“果羊眼”。然而工者仍不事此,还有更见技巧的是射“花篮”,即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一般,这是最难的。
对于“射鹄子”,《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也有描写: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玩旷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因此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来射鹄子。
但贾珍的目的并非较射,而是以射为由进行聚赌,因此立了罚约,赌个利物。贾珍不好出名,便命贾蓉做局家。这些都是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侠纨绔。贾政不知就里,认为“文既误,武也当习,况在武荫之属”,因而反让宝玉等人也参加。结果“三四个月的光景,竟一日一日赌胜于射;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大赌起来。”按,清代律例规定不许聚赌,但对于以射来赌是不禁止的。震均《天咫偶闻》曰:“定制,赌有禁,惟以射赌者无禁,故有大书于门曰‘步靶候教’者,赌箭场也。”[6]清廷这样做的目的本是为了鼓励骑射,但是时间久了性质却发生了改变,“步靶候教”的赌箭场,变成了公然聚众的赌场。《红楼梦》通过对“射鹄子”的描写,反映乾隆时期骑射之风的衰落和蜕变。
三、玩鸟儿
“玩鸟儿”是清代八旗子弟中的一种风尚。“玩鸟儿”并非八旗所独钟,却以八旗为甚,如老舍笔下《茶馆》中的松二爷,临被带上大堂,还忘不了说一声:“看着点我们的鸟儿……”“提笼架鸟”已成为清代八旗子弟标志性的特征。《帝京岁时记胜》云:“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角胜。夏日则贮以雕笼,冬日则盛以锦橐,饲以玉粟,捧以纤手,夜以继日,毫不知倦。”[7]可见当时风气之盛。《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了鸟: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就看见“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在大观园看到“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的鹦哥儿;第三十五回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黛玉调鹦鹉”的情景。
猎鸟、养鸟是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的传统爱好,早在女真时代就有养鸟听其“好音”的说法。入关之后,随着与汉人的进一步交流,不仅养鸟的名目大为丰富,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清代流行的玩鸟儿把戏很多,有专为听闻的,如“调鹦鹉”、“画眉曲”;有专为竞飞的,如“放鸽子”;有专为赌赛的,如“斗鹌鹑”。名目繁多,不一而论。除此之外,当时社会上还流行各种驯鸟杂技,如“黄雀衔卦帖”、“麻雀衔旗”、“打弹儿”、“开箱”、“开锁”等。
关于“麻雀衔旗”,《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有生动细致的描写:
宝玉听了,以为奇特,少站片时,果见贾蔷从外头来了,手里又提着个雀儿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并一个雀儿,兴兴头头的往里走着找龄官。……宝玉问他:“是个什么雀儿,会衔旗串戏台?”贾蔷笑道:“是个玉顶金豆。”宝玉道:“多少钱买的?”贾蔷道:“一两八钱银子。” ……说着,便拿些谷子哄的那个雀儿在戏台上乱串,衔鬼脸旗帜。
这种雀儿串戏台子的把戏,一般都是艺人趁着雏雀还没有出飞的时候,把它从窝里掏出来,用谷粒子引逗训练而成的。久而久之,雀儿就能熟练地在笼中小戏台上串来串去,时而衔起五彩的小旗帜,逐一放到人们面前。所以,人们把这种驯化雀儿的把戏叫做“麻雀衔旗”。康熙年间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就有对“麻雀衔旗”的吟咏:“毁穴探雏飞去难,衔旗教得向笼樊。若还王母斑龙近,道是云中朱雀幡。”可见,在《红楼梦》产生以前,这种技艺就已经流行开了。宝玉能够问:“是个什么雀儿,会衔旗串戏台?”说明在大观园中这种把戏并不陌生。
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对清末旗人的玩鸟儿嗜好有更精彩的描写:大姐的公公“无论冬夏,他总是提着四个鸟笼子,里面是两只红颏,两只蓝靛颏儿”;他“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我曾问过他是否会骑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阵,而后马上又说起养鸟的技术来。……不要说红、蓝颏儿们怎么养,怎么蹓,怎么‘押’,在换羽毛的季节怎么加意饲养,就是那四个鸟笼子的制造方法,也够讲半天的。”
旗人的这种玩鸟儿习尚深刻地影响了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时人曾这样状述北京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倘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今天我们从老北京人遛弯、会鸟的悠然神情里,仍依稀可见八旗文化的影子。
四、抓子儿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到了“抓子儿”这种游戏:“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娟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关于“抓子儿”,启功先生注云:“用猪拐骨或石子、果核等物,先铺撒开,捡起一颗,向空中仍出,尽速抓起其余各颗,再把落下的接在手里,练习手眼的敏捷。”大体说明了这种游戏的玩儿法。
“抓子儿”游戏在明清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帝京景物略》中有:“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橡皮银砾为之,竞以快捷”。[8]明代河北《永平府志》载:“清明展墓,连日倾城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斗百草……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放之。”《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宋惠莲正和玉箫、小玉在后边院子里挝子儿,赌打瓜子,玩成一块。”
这种被称为“抓子儿”的游戏,与满族的传统游戏“抓(chuǎ)嘎拉哈”非常相似,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嘎拉哈是满语的音译,它是指羊、猪、狍子、獐、鹿、黄羊等的膝盖骨,又称“背式骨”,学名为“髌骨”。嘎拉哈四面呈凹凸不同的形状,清人徐兰《塞上杂记》云:“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今人则分别称之为“壳儿”、“背儿”、“增儿”、“驴儿”,或“坑儿”、“肚儿”、“云儿”、“轮儿”等。玩嘎拉哈的游戏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和北方地区。实际上,北魏时鲜卑族已把嘎拉哈用于游戏或殉葬品。金元时蒙古族儿童也用于游戏或作为礼物互相赠送。清人杨宾《柳边纪略》记载:满族“童子相戏,多剔獐、狍、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9]嘎拉哈的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玩法有多种。《满洲源流考》记载了“抓嘎拉哈”的玩法:“一手摊掷承空上下各取之,以不动局上者为工,妇女多能之,非男子事也。”[10]
玩嘎拉哈很可能随女真等民族与汉族的接触而传入中原地区,并且逐渐发生变异。“抓嘎拉哈”在汉族地区,又叫“抓子儿”、“挝子儿”、“抓羊拐”。“子儿”已不限于用拐骨,可以用果核、石子等取代,这大概是汉族民间就地取材的产物。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种游戏在汉族地区进一步流行。《红楼梦》中所写的“抓子儿”,可能就是指满族的“抓嘎拉哈”,也可能是指它的变异形式。但无论“子儿”用的是什么,其玩儿法皆大同小异。
“嘎拉哈”在现代的玩法与古代相似,只是花样更为繁多。“抓嘎拉哈”时,通常是将若干嘎拉哈散开,取其一抛起,再立即用同一只手迅速抓起形态相同的几个,并将抛起的接在手中,要求动作迅速、准确。如果每次都能抓得起,接得住,则一直抓下去。若有失手,则依次轮给下一人抓,直到将所有子抓完,也以抓得多少定胜负。笔者儿时生活的沈阳地区也非常盛行“抓嘎拉哈”的游戏,只是玩法与此略有不同:一副嘎拉哈由四个组成,另外还要有一个“沙包”或一个小皮球作为抛掷物。定输赢用累计分的方式。得分关键的第一步是撒子儿,如果撒成四个一样形态的,并且同时抓起,再接住“沙包”,就会得40分;三个一样,同时抓起,得30分;如果两两一样,同时抓起四个,就会得20分,抓起其中的两个是10分。通常嘎拉哈两端面积较小,不容易立住,一旦撒成一个立住的,就要把四个子都抓起,这样可以得50分。为了得分多,可以在抛出“沙包”后,迅速翻动嘎拉哈,使其形态相同,这就要求眼疾手快。为了增加游戏的难度,还要求在抓子儿和翻子儿的时候,不能碰到其他子儿,否则就算犯规。小时候玩的嘎拉哈,通常用猪拐骨或羊拐骨。猪嘎拉哈较大,较容易得到;羊嘎拉哈大小正合适,但是不易得到。那时候如果谁有一副玩得发亮的羊嘎拉哈,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四种游艺习俗的梳理和探究,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四种习俗皆与满族传统的狩猎生活和骑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的发生与存在(如放鹰、射鹄子),体现了满族固有的尚武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衍生和变异又折射出满族入关以后在承平生活以及汉族文化的包围之下尚武精神的蜕变。总的来说,清代满族的游艺习俗是向着更加纤巧和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正如老舍所说的“玩得细致,考究,入迷”,这也充分体现了八旗子弟对有闲文化的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满汉文化交融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L08DZW0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1981:34;
[2]关云德.满族与海东青[J].满族文学,2005(3);
[3](清)杨宾等. 龙江三纪[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91;
[4][5][6](清)震均.天咫偶闻(卷一)[ 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
[7](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3;
[8](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1;
[9](清)杨宾等.龙江三纪[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15;
篇9
及至当下。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布置中仍存在着不少违背“儿童中心”思想的现象,如:忽略儿童读图的需要。在环境布置中出现过多文字甚至是不规范的文字;忽略儿童探索的需要,过多关注墙面设计的欣赏价值;忽略儿童拥有一定私密空间的需要,过多采取开放式的空间布局。除此之外,幼儿园环境布置中随处可见成人化的审美取向。不符合幼儿身高的作品展示也比比皆是。那么,如何评价幼儿园班级环境布置是否“以儿童为中心”呢?一般而言,如果幼儿生活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中。必然是:在认知上好奇好问,在情绪上积极正向,在态度上投入专注,在行为上自主探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幼教中心的六所幼儿园开展的专题研究,通过以下“四问”来作一些剖析。
一、环境能否引发幼儿的好奇好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班级环境如果仅具有欣赏价值,那它只能提供单向信息,不能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更不能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来建构经验。班级环境只有具备“激趣”“导疑”“求索”功能,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认知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与环境互动。
那么,怎样的班级环境才能引发幼儿好奇好问呢?根据经验,至少有以下几个思考的角度:第一,环境布置要尝试留白,不要太满。第二,多给幼儿想象、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留和展示未完成的作品,收集和利用废旧材料,探索物品的多种用途。第三,给幼儿一些与日常经验、常规思维不相符的信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发现矛盾。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这里以南师大时光潴韵园“乘着火箭飞向太空”游戏材料的设计过程为例。该创意来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一天,教师发现小宇拿了三个三角形锁扣使之相叠,口中念念有词:“发射,发射!”只见他将两边的锁扣往中间用力一挤,中间的锁扣便向前弹射出去了。之后几天。这种玩法在班里传开了,孩子们不断探索各种玩法。还相互比赛,看谁将“火箭”发射得更远。于是,教师设计了“火箭飞”这一墙面主题环境:用塑料网格做底板。提供了各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如各式饮料瓶、纸盒、皮筋等,悬挂在网格上,幼儿可以在墙上玩,可以拿下来放在桌面上玩,也可以在地板上玩,非常方便。教师将幼儿发明的不同的玩法用标记图的形式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幼儿自主选择。如果幼儿有了其他玩法,也可以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同伴参考。最初,游戏程序是这样的:(1)将瓶子装饰成火箭的样子。(2)将皮筋穿在纸盒上,制作“发射器”。(3)把“火箭”放在“发射器”上,拉动皮筋,让“火箭”弹出去。后来,玩法逐渐丰富,如两名幼儿将“火箭”放在同一位置,同时拉动皮筋,看谁的“火箭”飞得远。再后来,幼儿探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探索瓶子大小、皮筋拉伸长度(力度)与发射距离远近的关系。由于材料多样、玩法灵活,幼儿的探索兴致一直较高。同时,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譬如,如何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选择什么位置安装皮筋效果最好,如何将瓶子装饰成不同造型的火箭。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解决。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探索,孩子们不仅探索出了“让火箭飞”的各技术要点,还把这一游戏改编为墙面游戏,尝试利用线的提拉原理使“火箭”往上爬升。
二、环境能否激起幼儿积极正向的情绪
友好、温馨的班级环境会带给幼儿家一般的感觉。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够引发其积极正向情绪的环境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安全感,即幼儿不被教师呵斥、惩罚,不被同伴欺负、嘲弄,不因环境布置而感到压抑,不受常规管理的过度束缚,能获得一种安全的体验,在精神上感到自由。二是存在感,即幼儿在这种环境里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关爱的。例如,班里的醒目位置有每个幼儿的照片、自画像或全家福,每个幼儿都拥有自己的标记、物品,任何幼儿都不会因其认知、情感、个性方面的原因而被教师忽视。三是被尊重感,即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想象、个性化作品都能为教师所接纳。从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四是自我实现感,即幼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那么,现在幼儿园通常的做法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譬如,在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中,教师通常会开设诸如“家园直通车”“家园立交桥”之类的版块。从这些版块的名称就可以发现教师常常忽略幼儿在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则将类似的版块命名为“Daddy,Mummy,看这里”或“爸爸看,妈妈瞧”。尽管版块功能相似,但立场与视角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对幼儿存在感的尊重和支持。
又譬如,有的幼儿园在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仅仅将它们挂在墙上或置于透明文件袋中,很少引导幼儿欣赏他人的作品或完善自己的作品,这就使得展示作品成了一种摆设。而在南师大龙江园,教师不仅用自制的画框装饰幼儿的作品,还要求幼儿利用便利贴与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互动,可以在便利贴上用画表达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请教师记录自己的讲述,并把它们粘贴在作品旁边。这种展示作品的方式会使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更加尊重他人的创作,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再譬如,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标牌设计也有问题。大多数幼儿园“理发店”游戏的标牌都以成人形象、成人发型秀为主旋律,很少考虑到幼儿作为游戏主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医院”的标牌设计成“白大褂”与“针筒”图案的组合。试想,幼儿对医院最感到恐惧的记忆不就是“白大褂”与“针筒”吗?悬挂这样的标牌会给幼儿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暗示呢?可以说,区域活动标牌设计中的“目无儿童”现象相当普遍。而这其实便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三、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专注投入
幼儿专注投入的态度是不可能伪装出来的。要支持幼儿专注投入,意味着环境对幼儿要有持久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能够支持幼儿专注投入的环境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如,南师大学仕风华园的教师在创设“堆宝塔”区域游戏环境时,为托班、小班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大的饮料瓶或纸杯,为中大班提供的游戏材料则调整为小型积木。以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其次,支持幼儿专注投入需要一个相对有秩序的环境,环境中的无关刺激不能过多。例如,班级环境的色彩不能太乱、太杂、太碎,幼儿年龄越小,班级环境越要采用大块的、高明度的色彩。而且,鉴于幼儿“部分知觉的发展远远超过整体知觉的发展”的心理特点,墙面布置应以整体式设计为主,切忌条块分割式的设计,以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使之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
再次,幼儿的专注投入还要有不断的适度刺激来支持。适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可使幼儿的兴奋与兴趣保持在一个中度的水平上。因此,材料的更新、功能的变换、规则的调整、关系的变化是重要的前提。例如,南师大高新园的教师设计了“瓶(罐)宝宝吃面条”的游戏环境。教师发现幼儿对空薯片罐和空饮料瓶爱不释手,就和幼儿讨论:“薯片吃光了,饮料也喝完了,这些宝宝肚子空空的,怎么办?”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给它吃面条。”于是,教师动员家长一起改造薯片罐和饮料瓶,有的在瓶盖上挖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孔。有的将瓶盖刻成一格一格的。教师说:“宝宝饿了,要吃面条了,我们把面条(布条)一根一根从瓶口喂给宝宝吃,直到它吃饱为止。”“天气冷了,我们给宝宝穿上衣服吧!用布条把瓶(罐)子一圈挨着一圈绕起来,这样宝宝就很暖和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变换材料、创新规则:或独自给宝宝吃面条,或几个人一组一起给超大宝宝吃面条,或给宝宝吃宽面条,或给宝宝吃细面条……通过不断变换,幼儿的游戏兴趣得以维持,探索欲望不断增强。
最后,要使幼儿专注投入就要精心设计游戏环境,小步提高操作难度,给幼儿一个阶梯,使其既不因操作难度太低、重复性太强而丧失兴趣,也不因操作过于复杂而轻言放弃,保障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可操作的材料。例如,南师大高新园大班幼儿的“翻麻将”游戏,游戏规则是:幼儿抛起沙包,趁沙包在空中的时间里迅速操作麻将牌(翻、拍、移动、叠高等),然后接住沙包。可以是单人游戏,也可以是多人竞赛。为了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教师将游戏分为六个层级。对应六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分别为“翻麻将”“拍拍乐”“麻将搬家”“麻将向前冲”“麻将住高楼”“麻将争霸赛”。同一种操作方式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级。通过不断晋级,幼儿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四、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能否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是判定班级环境是否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标准。不管是认知上的好奇好问、情绪上的积极正向,还是态度上的专注投入,最终都要集中反映在幼儿行为方式的改变上。我们认为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环境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审美偏好来布置班级环境,能决定区域活动的空间格局及材料投放、更新频率。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常规和对幼儿的理解来布置班级环境,设置游戏区域,确定活动室、卫生间、午睡房的格局,决定墙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很少有教师会征求幼儿的意见。而在南9币大汉口园。教师则尝试让中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班级环境。在幼儿设计前或设计中,教师会鼓励幼儿到其他班级去参观、评判。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班级环境布置方式,并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在幼儿纷纷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后,教师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方案,再由幼儿邀请教师、家长一起来布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敢想敢做,积极而忙碌。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幼儿一改以前把“小舞台”放置在活动室角落或走廊的做法,而将其移至活动室中央,并在其四周安排“娃娃家”“理发店”“银行”“小吃店”等游戏区。幼儿的理由很充分,他们认为,这样安排可以让所有游戏区的小朋友都看到“小舞台”的表演。在某一空间格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大班幼儿设计了以“喜羊羊小学”为主题的班级环境,把班级的所有区域重新整合,变为“喜羊羊小学附属医院”“喜羊羊小学超市”“喜羊羊公园”“喜羊羊小学社区”等。并且对各区域内的游戏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还将活动室门口的班级全家福重新包装,做成了一个喜羊羊大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依赖、顺从、胆小、畏缩,他们会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了。
其次,幼儿较少受到来自成人的过度干涉,教师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的。例如,在南师大紫金园,大班幼儿开展了“班级环境大变脸”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让区域格局“大变脸”,还对班级的整体墙面设计进行了儿童化的改造。他们增加了自己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将原本一直悬挂较高的墙饰降低了高度,使自己可以平视;移除了原本贴着墙放置的柜子,设置了多面“涂鸦墙”;通过投票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幼儿实现其创意。
篇10
虎歇后语在中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虎有关,如“照猫画虎―――差不离”、“老虎头上拍苍蝇―――没那么容易”、“老虎的头发―――没人理”、“墙上画老虎―――样子凶”、“虎口拔牙―――好大的胆子”、“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虎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少成语与虎相关,如“燕颔虎颈”、“虎口逃生”、“两虎相斗”、“如虎添翼”、“狼吞虎咽”、“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虎视眈眈”、“谈虎色变”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虎谚语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虎有关的谚语,如“人凭志气虎凭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齐,虎怕成群”、“一虎可敌千羊”、“前门进虎,后门进狼”、“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虎诗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虎的诗句,如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宋范成大的“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黄庭坚的“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宋代陈师道的“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清代赵翼的“危崖石裂藤络罅,老树皮皴虎磨痒”等。虎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虎诗,别有韵味。
虎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虎”字,如谜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打《水浒》人物名二(谜底:童威、童猛);谜面为“虎子”,打《水浒》绰号一(谜底:母大虫);谜面为“形状像老虎,口中念弥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贼”,打动物名(谜底:猫);谜面为“缚虎容易纵虎难”,打四字口语(谜底:抓住要害);谜面为“狼吞虎咽”,打食品名(谜底:快餐面)。而有的谜底与“虎”字有关,如谜面为“猜灯谜”,打《水浒》绰号(谜底:打虎将);谜面为“此谜棘手”,打花名(谜底:虎刺);谜面为“身穿皮袄黄又黄,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啸一声惊天地,百兽之中堪称王”,打野生动物名(谜底:虎)。虎年之时,猜猜虎谜,也颇为有趣。
虎联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如:“虎去雄风镇五岳;兔生瑞气秀三春。”联语清雅,颇具情趣;又如:“水月观鱼跃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联语上下相对,自然流畅,可谓珠联璧合;再如:“华夏虎年虎添翼;神州龙诞龙腾空。”联语构思巧妙,对仗工稳,字里句间洋溢着盛世的勃勃生机,读来令人振奋。
虎画古今有不少画家喜欢画虎,如大画家张大千为使所画的“虎”形神兼备,曾自己养虎,细心观摩,被传为佳话。国画大师张善子,人称“虎痴”。他所画的《十二金钗》图,以虎拟人,将12位花容月貌的女裙钗画成神韵各异的斑斓猛虎。把猛兽和美女这全然对立的东西统一在绘画里,显露了独到的艺术见解。现代著名画家刘奎龄一生画过不少虎,所画的《虎威图》、《虎啸》等,早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戏在戏苑中,有的戏与“虎”字有关,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由古代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素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 下一篇: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