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3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巨人的花园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人文关怀
《玩具总动员1》开篇以主人公安迪的视角,表现玩具牛仔警官胡迪的世界以及主人公安迪对胡迪的爱。在安迪面前的胡迪是面无表情的,他不能像独处时那样张扬跋扈又机智从容。但我们却能从胡迪的不动声色中静静地感受到那种来自主人的强烈的爱和他宁静地享受这种被爱的情绪。在后两部出现的艾米丽和女牛仔艾米,黛西与粉红草莓熊豹哥的关系,均是这种曾经爱与被爱的代表。
第二部中有过这样一句台词:“当有小孩爱你时,你的生命才有价值”,这句话从玩具口中说出,体现出:第一,玩具是有生命的;第二,玩具的价值建立在主人的爱上。牛仔警官胡迪之所以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为,其实是建立在主人安迪的爱上。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他都有个家,有一个等他的人,有一个想去的地方。相反,粉红草莓熊被主人抛弃,无爱无家可去,无人可寻,失去价值之下,才以控制其他玩具为乐。
与此相对的,则是阿薛与自己玩具关系。阿薛对待自己玩具残暴而不珍惜,玩具们也因此对主人阿薛避之不及,偶然落入阿薛家的胡迪和巴斯在其他玩具的帮助下恐吓了阿薛并安全逃脱。其中胡迪面对阿薛的突然说话,是电影细节的点睛之笔,也是人文关怀的倾注,告诉小朋友不仅应该用“爱”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更应该用爱对待陪伴自己成长的玩具。
正是由于安迪对待胡迪的情感,所以胡迪至始至终都对自己主人保持着忠诚和爱,哪怕主人永远地长大了。这种相互性的情感影射到现实中来,就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情感。大人们陪着孩子长大,他们爱孩子,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孩子也爱他们。但大人不可能永远陪伴,就好像玩具不可能永远受到孩子的依赖,但这绝不代表大人的使命就此完成,也不代表他们之间的情谊就此切断,这种爱是一种永恒的。哪怕玩具被放进了阁楼,父母远离不在身边,但只要回想起来,嘴角永远都会是挂着笑容的。
除此之外,《玩具总动员》系列影片中展示出的浓浓友情和爱情也是皮克斯电影人文关怀的体现。巴斯最先出场时,是作为与胡迪向主人“争宠”的太空玩具出现的,胡迪与巴斯在共赴困难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胡迪与巴斯之间有着独特的友情,是惺惺相惜的理解,更是共患难过的信任和坚持。同时,生活在安迪家中每个玩具之间的信任及友情,在危机关头绝不抛弃任何一个。第二部中,胡迪被小偷带走,其他小伙伴合谋一起营救他的情节设置;第三部中,胡迪没有选择自己的梦想和安迪一起上大学,而是和自己的伙伴留在了一起;邦妮家中对待新来的玩具胡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待客之道……这些细节设置其实都是人文关怀中友情的最佳体现。
在爱情方面,三部影片中对三段爱情的体现恰好体现了青年、中年、老年的爱情观念。青年爱情就像芭比和肯尼一见钟情的爱情,芭比爱肯尼,但仍然在正义和爱情之间选择了正义,最后,肯尼被自己的真心所打动和芭比站在了一起;巴斯和翠西的爱情,患难后的沉稳和执着,像极了中年时爱的淡定和妥帖;蛋头夫妇像老年爱情般的相濡以沫,不管任何时候都永远保持对婚姻的热情,妻子永远保持着对丈夫的崇拜……
人文关怀是电影创意的灵魂,皮克斯在其电影中充斥的浓郁人文关怀使电影的受众由儿童扩展到了成年人,并升华了电影的层次和主题,使它达到票房与技术的双重成功性。除去人文关怀之外,现实隐蕴亦是皮克斯动画电影引人注目的重要方面。
二、现实隐蕴
若关注影片细节,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道德规范在影片中潜移默化地被表达了出来。这种隐蕴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在第三部中,胡迪要逃离阳光托儿所,因此跟着清洁人员来到了洗手间。想通过洗手间里的窗户出逃。他在由地板跳上马桶的细节中,非常自然地先扯下一张卫生纸垫在马桶上,自己再往上踩。这样非常小的细节其实承载的便是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范。这个细节也不仅仅是对小孩有教育意义,对待成年人同样是一种警醒。它告诫我们要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等等。
另外一些情节同样塑造了环保、循环利用等等社会意识。在第三部中,胡迪一群玩具通过垃圾回收车逃离阳光托儿所,其实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垃圾分类销毁的过程。最后,安迪没有将自己的玩具送回阁楼,而是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把玩具送给了心地善良的小女孩邦迪,既是童年情感的传递,又是物质的循环使用。这种传递,是“爱”的传递,也是“善良”的传递,“爱”和“善良”的真谛通过画面很明确地传递给观众,让人深深思索。
除了这些细微的现实隐蕴,体现在《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中的,还有美国电影的普世价值观与“美国梦”精神。(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的精神;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在美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的境地,得到更好的生活。)比如第三部中胡迪拯救大家“个人英雄主义”、所有影片中玩具们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展示的“牺牲精神”、每个细节中暗含的守秩序的教育以及以上所提到的关于环保、道德规范、传递等等。
面对主人遗忘,胡迪竭尽全力说服大家依然对安迪忠贞如一,并提醒大家脚上刻有“Andy”名字的印记,号召大家回到安迪身边。粉红草莓熊在遭受抛弃以后,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把愤怒报复在了其他玩具身上,通过对其他玩具的禁锢和折磨,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观念,事实上是对爱与回报的不同观念。玩具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童年的最爱,但当他们慢慢长大,玩具就不再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或者是她们曾经因为疏忽,导致某些玩具的流失和损害。面对这些,玩具能做的就是收藏回忆,归于平静。就好像爱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将他禁锢在自己身边,大人爱小孩,男人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有机会让她们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即便是要离开,又有什么原因不能支持?因为时间在变,人在老去,连安迪的狗都已经从当年的活泼能动变到垂垂老矣,玩具们怎么能要求主人不长大,永远爱他们?
粉红草莓熊对于主人的这种疯狂索取,无非是对过去得到“爱”的一种珍视和贪婪。他贪婪地索取主人对他的爱,并且希望主人只爱他,永远爱他。而胡迪这之中传递的则是宽容、理解、大气的“爱”,通过阳光幼儿园事件之后,胡迪一群玩具们清醒地意识到了内心所想,并且有了更好的归宿――传递。让玩具带给其他的小孩快乐,同时这个小孩也能像安迪一样爱玩具地去爱它们。
观众目不忍视所有玩具不得己跳进碾碎机即将被火熔掉的关头,弹头先生在第二部中顺势救下的三只玩偶通过遥控解救了其他的玩具们。听到三只玩偶不厌其烦地叫着“爸爸”,观众瞬间幸福感爆棚。相比粉红草莓熊快速变脸所代表的拙劣和羞耻,三个外星人玩偶身上所代表的精神,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美好品德。
弹簧狗与存钱猪最后叫嚷着想拆掉草莓熊的缝线,同样也被胡迪一句“算了吧,不值得与他计较”挡回。按照常理来说,对待草莓熊的过河拆桥,最气愤的应该是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胡迪,但胡迪却勇敢而大气地原谅了他。贯穿到现实当中,正是当下社会非常缺乏的优良品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怨”的代名词,即是现实生活中最好又最稀缺的美好品质,投射现实,可以表达皮克斯电影对待这些优良品质赞颂和传递,观众对于这一角色的喜爱亦是观众对于这些美好品质的现实憧憬。
篇2
这学期我学了《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从前有一个自私的巨人,他不允许孩子们到他的花园里来玩,一次次赶走了孩子们,最后,一个小男孩让他知道了自己的过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文中那一个自私的巨人想独享花园里的一切,但他最后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这些可都因为巨人的自私,巨人他并不知道: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孩子就像春天花园里的花朵,花朵走了,春天自然就不会到来。读了这篇课文,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妈妈出差回来,为我买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我见了爱不释手。第二天,我把这个布娃娃带到幼儿园,在小朋友面前拼命炫耀,小朋友见了可喜欢了,想问我玩玩,我一个劲地不答应。小朋友们就不理我了,他们跑去开心地做起了游戏。我抱着布娃娃孤零零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有说有笑地玩着,我心理真不好受。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觉得有点后悔,要是当初和大家一起玩布娃娃,我一定会觉得十分开心。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这么自私,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因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76-01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学语文阅读量大大的增加,课文都比以往有所增加,课后还安排8篇自读课文。大纲强调的是在阅读中识字,阅读中理解课文。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显得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阅读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边,我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图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每开始上新的课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颇为重要。有一位学者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使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既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在上《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首先导言激趣,“巨人”他是一个怎样大的人呢?他的花园怎样?这样先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诱人印象,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中体味问题答案。当同学们读第一遍时,我问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吗?同学们都不是那么明白。我又指导学生看图,并告诉他们图文对照阅读,同学们一下明白了。“巨人”是一个非常高大魁梧的人。巨人的花园非常美丽。接着我又高兴地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一下就明白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原因是我们只读课文,没有看图。”于是我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如果课文中有插图,要图文对照,认真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紧接着我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再作答。为什么在春天,孩子们一来,巨人的花园就非常美丽,非常热闹。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巨人的花园就变成如严冬一样寒冷,没有快乐呢?巨人最后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同学们大多数能回答以上问题。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有爱心,懂得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告诉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同时,我发现带着问题读书,同学们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二、内因激趣
要想抓住学生阅读内因,提高阅读兴趣很关键。如何抓住学生阅读内因呢?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深入理解课文才是更重要的。叶老先生倡导我们:“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我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是这样指导让学生步步深入地读懂课文的。提问题:“同学们给别人要过东西吗?”“要过”。“得到东西后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感激”。“那个渔夫的妻子得到了很多东西,最后怎么样了呢”?同学们一下就兴奋起来,兴趣十足的架势,狠不得一下知道问题答案,抓住这一契机,让同学们带着这些诱发的内因,所以他们就会非常有兴趣而高兴地去阅读课文,并勇于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还在阅读的意境中体会到渔夫妻子的“贪”。同时他们还认识到“贪”的下场――一无所有。抓住学生内因,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到内因阅读带来的愉悦。
三、环境激趣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在完成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时,引导同学们积极到图书室借书阅读,并告诉他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他们就会对本年级教材的学习抓得更紧,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之余,我会指导他们借一些适合他们的书来阅读,并告诉每个同学,读完一本书,把自己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家把自己所读的故事讲给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以及小朋友们听,也可以讲给同学们听。有时我也可找机会问问同学们,在课外阅读尝到什么,懂得什么等,并对同学们的阅读收获多多给予表扬、鼓励。这样一来我发现同学们读课外书兴趣更浓了。在写作文时,不难看出同学们写作的视野宽了很多,口语交际课上,说话畅通多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并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显而易见,随时可以见到同学们进出图书室的情景。学校的图书室为同学们提供阅读环境,真正为学生广泛读书收到实效。
总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成功的基础,兴趣与成功的良性循环造就良好的个性品质――内动力。兴趣内因的形成考学生自己,而诱发兴趣的外因则来自于教师,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以期望的心态,细心关注每个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每一点积极因素,积极鼓励,热情帮助他们进步,诱发他们的内动力,让他们快乐学习,在阅读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在学习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万树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教学全过程[J],科学教育,2001,04.
篇4
一、在情境创设中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法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就像一条导火索,能够一下子引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它将点燃整个课堂的生命火把,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几句话,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录像中出现了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一个画面是孩子们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快乐地玩耍,不时地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另一个画面是花园中白雪皑皑、狂风呼啸,到处显出一片死气沉沉……随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呢?这样,有了这个教学情境的呈现,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如教学《猫》这篇课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产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在互动对话中展示学生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相关内容及问题展开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互动对话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幸福成长的过程,让学生的激情喷涌而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在感悟到“中华不振”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学生与少年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围绕如下问题进行了互动对话:(1)少年是从哪些事情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2)少年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少年会想些什么呢?(3)假如你当时就在少年的身边,当听到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时,你有什么感想?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少年的爱国情怀的感动,也会产生立志报国的冲动与想法。
四、在熟读成诵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2)出示课件,播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欣赏课件,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在脑中想象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促使学生进入文本内容所描述的意境之中;(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5)让学生背诵课文。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篇5
语言积累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要形成积极的词汇,就要经历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将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策略有:巧设预习题,在初读中引导积累;结合品味咀嚼,在感悟中指导积累;调动语言储备,在互动中丰富积累;创设语境,在运用中促进积累;细致引领 ,在笔记中强化积累。
结合;积累;引导;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度重视“积累”问题,进行了反复强调。怎样把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应该认识到语言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积累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语言积累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而要形成积极的词汇,则还要经历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所以,应将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一、巧设预习题,在初读中引导积累
预习是进行阅读的初始阶段,必定要涉及文本语言的初步理解、感悟,所以也是语言积累的首要环节。教者要有意识地在布置预习、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例如,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布置预习时可以这样要求,朗读并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者询问等方法理解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定学生摘抄某一方面的词语。比如,在教学《花钟》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中有一项,是要求学生读文后找出描写花儿开放的词语并抄写下来。而在教学时安排这样一个相照应的环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交流文中所写的花名,师出示带图片的花名。
2.讨论这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课文是怎么写花儿开放的。
3.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与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4.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花“开了”呢?
……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描述花开的状态印象就很深刻,而对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也就容易积累下来。高年级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理解、记忆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浏览等途径去认识更多的优美词句。
二、结合品味咀嚼,在感悟中指导积累
课文是学生接触书面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因此阅读教学也应是积累学生语言的主渠道。要结合阅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咀嚼品味,揣摩领悟,形象把握词语、句子的精妙得当之处,再结合反复的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对所学的词句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冒”字的妙用,体会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我是这样设计这个环节的:
出示句子: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怎样长才叫“冒”?
3.还能把“冒”换成哪些词?请把你所想到的词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4.讨论:哪个词更恰当?
5.小结:“冒”字传神地写出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伸出来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充分地表现出荷叶、荷花的多,给人白绿相间的颜色美感,表达出作者的振奋之感、惊喜之感。
6.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几句话。
三、调动语言储备,在互动中丰富积累
应该说,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总会积累一些词句,但时间一久,就容易忘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复现”所积累的词语,一则增强记忆,二则通过生生互动,博采众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可以紧扣关键词句,对比辨析,在这过程中丰富积累。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安排了这么个环节:
1.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2.学生能马上从文中找到预习时画出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词语进行归类并通过课件出示: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3.男生读第一组词语。读着这些词语,你觉得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女生读第二组词语,读着这些词语,你觉得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4.是什么使巨人的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记忆之门,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在交流中增加语言积累。这样,通过相互交流,复现所积累的词句,既加深理解课文引用“名句”的作用,又有助于内化这些词句,同时还增加了语言的储备。
四、创设语境,在运用中促进积累
学生词汇贫乏与缺乏经常性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由于缺乏及时的、大量的说写运用,学生所积累的词语只是“死”的词汇。因此,要想让学生积累的词汇,成为“活”的词汇,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创设运用的语境,让学生多进行说写实践。如,一个教师教学《泉水》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去文章中找出类似“火红的杜鹃花”“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这样结构的词语;当学生找出“灿烂的世界”“静静的山谷”等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 说说“清清的泉水还把谁吸引了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与插图,展开了合理想象,说出了“花儿、小鸟、蓝天、白云、太阳、青山……”之后,教师出示例句“在泉水这面明亮的大镜子中,我看见了绿油油的小草在跳舞。”要求学生用上“( )的( )”这样的词组来说说话。由于有课文的语言范式为例,学生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生1:在泉水这面明亮的大镜子中,我看见了可爱的小鸟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生2:在泉水这面明亮的大镜子中,我看见了胖乎乎的白云宝宝在散步。生3:在泉水这面明亮的大镜子中,我看见了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在伸懒腰……这样学生语言得到了发展,词语的储备就更丰富了。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笔练,也是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积累“活”的词汇的一个好办法。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在阅读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后设计了这么一个练习,让学生根据第一句的范式,填写下面的三句: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 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 ,这真是 啊!
在我们 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 ,这真是 啊!
在我们 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 ,这真是 啊!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灵活、恰当地运用词语。学生就可能想象出在志愿军口干舌燥、衣不抵寒、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衣物、药物等。通过练笔,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内化了相关的词汇,也必然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
五、细致引领,在笔记中强化积累
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与习惯。而在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点明要记录的词句,让学生眼、耳、脑、手一齐活动,能达到更好的积累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爱如茉莉》一文时有这么一个环节:
师:课文说爱如――
生:茉莉。
师:请找出文中写茉莉的词语。
生:(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师:同学们想看看这样的茉莉吗?
师:用上这几个词,用上比较说说茉莉。
生:与 比,茉莉虽平淡无奇,却 。
……
师:请把这三个词写在插图旁。
(师边提醒注意点边书写属生字的“缕”“幽”)
篇6
一、激发兴趣是诱因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新课程一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丰富表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课时,笔者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像看动画片那样看到了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试当“万兽之王”的情景,看到了它们的动作、表情,听到了它们的语言,以及狮子表现出来的神态。借助多媒体,让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学生在愉快的心境和高涨的热情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
运用幽默,培养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高雅,别具艺术魅力,并因此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地学习。
二、引探导学是关键
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因此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变“教我学”为“我会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
1.引导自学
新课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其思维训练,重视其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不照本宣科,而是运用多媒体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寻求答案,使学生手脑并用。如:
(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让学生紧紧围绕思考题自学探究,通过自读思考,寻求答案。上述思考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把讲课的时间让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维的发展,在解决困难中得到意志的锻炼。让学生体验思考问题是个艰苦的过程,但一旦解决了问题,他们又会感到无比快乐和自豪。
2.鼓励质疑
人天生就有好奇、好问和探索的欲望,小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此教师要不断扶持、鼓励他们。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在“学前”“学中”“学后”全过程、多角度进行质疑。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我先出示一个算式:0>60,让学生质疑,为什么“0”会大于“60”呢?以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疑的示范性,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一个个问题,一级一级地走进文章的世界,使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三、巧设练习是 “调味剂”
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练习能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促使其较快地领悟课文的内涵。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练习,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的意义。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笔者选择一些句例设计成同类变式型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问题,最终明白作者的写法。
四、启发想象是升华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适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表达的综合能力。笔者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完成与之相关的练习,启发他们在练习中驰骋想象,自由飞翔。如让学生仿照《果园机器人》进行想象创作。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习作中出现了克隆机器人、时间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既奇特又新颖,独到的见解显得入情入理,连老师都不能不为学生的想象潜力所折服。这说明,学习贵在教师的引导,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的机遇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新课程把教师推到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体验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学生的学习贵在引导。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童话作品;语言价值;育人价值;人文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既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又为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的双重任务。童话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正逐渐进入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童话的教学价值。
一、童话的语言价值
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在低年级童话作品中,童话的语言价值体现尤其明显。首先,有很多作品有固定的句式和词汇需要学生学习,比如《雨点儿》一课,要学习运用句式“( )从( )中( )下来”;《要下雨了》一课,学习句式“我们正忙着( )呢!”《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学习三种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句子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小熊住山洞》学习了“舍不得”的用法;《从现在开始》注意标点符号在表达语气中的作用,观察描写神态、动作、语气的词,学习“神气极了、可怕极了、荡来荡去、跑来跑去、立刻欢呼起来、立刻喊起来”等搭配。其次,许多童话作品的语言丰富,语气生动,通过让学生多看多读,甚至多背描写性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自然体会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境,从而引起自己和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
二、童话的育人价值
1.童话作品能塑造儿童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童话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孩子以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童话作品能S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幽默感,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甚至潜移默化,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第三册《称赞》,小刺猬和小獾互相鼓励,互相增强信心,让小学生学会互相称赞,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选读课文4《小鸟和牵牛花》使儿童感受到友谊的珍贵,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第七册《巨人的花园》中一开始自私孤独的巨人和善良活泼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最终巨人醒悟过来,故事以幸福告终,最终传达了抑恶扬善的鲜明主题。年幼的儿童缺乏对矛盾和模棱两可事物的理解能力,而传统童话“善最终战胜恶”的结局,迅速敏锐地揭示出现实存在的美与丑、善与恶,让儿童摆脱对问题迷惑不解的烦恼。
2.童话作品能培养儿童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思维是一种同原始人思维类似的思维形式,大体而言,它具有以直观形式代替逻辑形式来感知世界的特点。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妈妈,而星星眨眨眼,树儿摇摇头,则是向人们问好……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摆脱了许多现实的局限,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大胆创造,于是童话就成为产生想象的沃土,如第六册中的《七颗钻石》,选读课文5《七色花》,第七册中的《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养,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想象陶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三、童话的人文价值
方卫平教授阐述童话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具有的不朽价值:童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最天然地保存着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以其独特而又飘逸的美学气质,天然地承担起对于诗意和幻想品质的激活和守望的职责,为今天的儿童读者保留、提供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比如《丑小鸭》一文,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深切的自我生命体验和感受。他极其贫苦的出身和恶劣的成长环境,他不屈于命运的态度,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著追求,他成功后面对人们高度赞誉的平和与谦卑,都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契合点。
有过深入童话阅读经历的人,即便有了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他也能够因某一机缘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心灵、童年的爱好和童年的梦想,从而有形无形地影响自己的选择,这种影响对一个成年人的影响将永远是善的、美的、真的,这便是童话与语文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一、课件制作精心,紧扣文本主题,那精彩的画面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活泼,有的优美,有的惨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听陈薇老师的《巨人的花园》时,开首的几张唯美至极的四季图画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课文中描述的魅力花园中;在听陈清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最后出示的有关灾难来临时,父亲如何救护子女的惨烈场景,再加上老师深情款款的解说,让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潸然泪下!在听刘健老师的《鲸》时,几张有关青岛极地海洋馆的海洋生物的图片那么直观那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孩子们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让人潸然泪下。比如张文静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张老师的语言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在出示伯牙来到故地不见知音时的短歌一首,老师至情至深的朗读再加上凄美的音乐,仿佛我们也来到了这片天地,让人不免心怀感伤,悲从心来。再比如全自珍老师的《桂花雨》,整节课有浓浓的花香,有迷人的美景,有优美的诗歌,,有醉人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还有浓浓的思乡情,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
三、游戏的穿插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同时也放松了孩子们疲惫紧张的神经。这在一年级的课堂中表现极为突出。
另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房老师的一堂读书交流会,她站在一个相当高的理论高度,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新型的别具特色的意义深远的公开课,有读书益处的传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有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其说给孩子上了一堂好课,不如说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宝贵机会,真是太棒了!
篇9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效课堂;读写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0-02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读写能力训练,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运用各种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一)图文并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进行学习。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图文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文结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图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有两幅插图,具有直观感和真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片,并分别说说其表达的重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展开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学生这样解读第一幅图:钱塘江大潮刚刚形成时,从远处可以看到一条白线,岸边是观潮的人群,简直是人山人海,人潮和钱塘江大潮相互映衬,非常壮观。从学生观察和介绍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被图片所吸引,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要有读的积累为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写提供必要条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还要对阅读方法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如,文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遣词造句,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写的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方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相关情况。活动开始后,教师简单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完成任务。有个学生这样介绍:“在南国的某个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榕树林,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鸟。因为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各种各样的鸟来到这里栖息、繁衍,已经成为‘鸟的天堂’。”教师对此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二、读说融合,丰富读写形式
说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文本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复述、讨论,以形成阅读认知体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以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
(一)强化复述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能力悟性等都不同,其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呈现较大差异。在开始复述时,很多学生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磕磕绊绊,讲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提升学生复述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读说两个方面展开引导。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标记,以提升阅读质量。在复述时,要让学生先做好复述提纲,或列表,或分条,形成清晰的复述路线,为顺利展开复述创造条件。
在《巨人的花园》复述时,教师让学生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展开复述。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学生复述得很顺利。有一个学生这样复述:“在很久以前,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周围的孩子常常来花园里玩耍。有一次,巨人回来后,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玩,就非常生气,并将孩子们赶走了,还挂上‘禁止入内’的牌子……”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进行点评,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这样,引导学生列复述提纲,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交流
复述课文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元交流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表演、课堂辩论、小组交流等,都属于口头交流活动。教师要给出明晰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尽快进入交流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设计一个课本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文本内容。小组长分配角色,负责设计台词,组织成员展开排练。课堂展示时,学生的表演很到位。有的小组不仅设计了动作表情,还对台词进行了改编,课堂表演特别成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以写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所谓以写悟情,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个性认知和感悟,并通过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是对读的深化,是读的最高形式。
(一)仿写改写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具有极强阅读价值,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改写,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教师应展开个性化设计,调动学生自觉仿的积极性。改写比仿写的要求更高,其训练价值也更大。改写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如,人教版的《长城》一课通过描写来呈现长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写法写长江或其他的河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展开仿写活动。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前进,一直奔流到大海。长江上有著名的三峡景观,非常壮观……”教师给出评价:长江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展开描写,符合训练要求。
(二)读后感受
阅读文本后,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悟。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表达冲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写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后感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形式,也可以是批注形式,或者是反思形式。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受,并给出提示: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展开,写出自己的感知。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在旧中国,我们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啊!这样的事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学生议论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篇10
“语文味”的课堂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潜心品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的课堂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在课改思潮的冲击下,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课堂上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朗读的方式真可谓多,齐读、默读、速读、分段读、竞赛读、有感情朗读……齐上阵,但大多缺乏引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部分教师只重视阅读形式上的变换。这样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帮助吗?能让他们走进文本世界吗?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个性阅读吗?这样的阅读无层次可言,无梯度可言,这种做法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逐步引导学生感觉课文中小鸟三次问话的语气,用多次换角色的方法来朗读,让学生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地,学生走进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
二、品词赏句,咀嚼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与韵味。
教师应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挣钱环境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与下文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我买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在教学中,通过咬文嚼字、讨论、激活思维、浓墨重彩的处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
三、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品出“语文味”,进行情感熏陶、价值引领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情味”。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这里的“情味”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呆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抓住“是什么让巨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是小男孩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想想看,此时此刻,小男孩可能会说什么?”很快,学生思维的闸门又一次打开了。此时,学生不是在想小男孩可能会说什么,而是在与巨人直接对话,已经完全融入课文之中。我从学生那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他们正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学生的体会和交流中,我们共同归纳出了两个字:“美”“荒”。然后引领学生通过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文本中有关巨人的情感变化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因有了感情才有灵性,更融入了态度和价值观。
四、徜徉在想象之途,入情入境,播种浓浓的“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也就是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 上一篇:雨的作文
- 下一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