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3 01: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端午节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篇2
您好!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值此端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致敬!
流光溢彩的五月,承载了为明人的梦想,孕育了为明人的智慧,成就了为明人的精彩——
国际文化节拓宽学子视野。国际文化大讲堂,家校同携手,全球来旅游;年级风采秀,班班有特色,个个都精彩;英语戏剧表演,中外教联手执教,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广场文化节展示学子风采。走进社区,筑梦为明,快乐成长。“三团两队”齐亮相,以文化的视角,载歌载舞,唱响美好的明天,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充分展示了为明学子的风采。
家校共育搭建成长平台。“最美为明,与爱同行”期中家长会成功举行,展学生特色作业,观学生特长表演,听学校工作汇报,研学生成长个案,商家校共育大计,家校合力,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教学开放日赢得社会口碑。相约520,告诉自己——我能行!5月20日,小一大型面试活动如期举行,优质学位现场预订,牛津班、业主班学位当天预订完毕,培生班还有少量优质学位正在陆续报名中。
遵照相关文件要求,端午节放假三天(5月28日—5月30日),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假期,每一个家庭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重视安全,共享平安假期。
假期中,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注重交通安全,食堂安全,不允许学生进入网吧等场所,防溺水,防电,防火,防止学生与不正当人员来往。
二、按时作息,共享健康假期。
假期中,请家长配合学生做好教育工作,每个学生都应该拟订假期活动安排表,具体落实到每天的作息时间,保障健康饮食,保障睡眠,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认真学习,共享成长假期。
1、拟订学习计划表,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计划完成作业。
2、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每天至少背诵一首古诗词。
四、积极实践,共享文化假期。
学校制订了《小学部端午节活动方案》,从知“端午”,明特色内涵;品“端午”,懂节日文化;过“端午”,展实践精彩三个维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在假期中,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关于端午的诗词,家长参与进行亲子诵读,制作诗词清单,抄写诗词;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包棕子,了解端午习俗;五年级学生学做香囊,在过节时送给自己的父母,送去祝福表达感恩之情!
祝各位家长朋友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篇3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英语翻译;本土文化;培养质量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产业,发挥着传播思想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前阶段下,我国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旅游事业与国际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大批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助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要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改良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对接,在真正服务外国游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问题分析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
旅游英语不同于普通的交际英语,它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在介绍相关景点的文化及其他内容时旅游英语能够做到流畅且准确的表达,旅游英语在综合性方面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不同地区的风俗和特有文化能够实现高度的概括融合,因此在使用旅游英语的过程中,单凭一味地照本宣科是无法为旅游英语翻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必须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立足于旅游地区的风土民情以及人文特色等,积极应用英语翻译技巧,实现精准全面的信息传达,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可以说,旅游英语本身具备显著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它的人文性以及实用性,立足于彰显它的具体功能应用场景来实施精准翻译。当然,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变革传统的翻译模式,在非必要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直译方式的使用,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巧妙性的意译,继而保障英语翻译环节中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问题分析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与不足,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难以提升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一,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旅游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随意性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在翻译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中式翻译的方式,即不遵循英语翻译的方式和步骤来实施随意性的翻译,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二,英语翻译未体现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翻译未全面彰显文化差异性,也未尊重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这就使得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甚至还会凸显着一定的歧视性。比如在西方人的认知中,“dragon”是残暴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代表着一种吉祥且尊贵的象征。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若不注重把握这种文化认知差异,盲目按照自身的认知来进行翻译工作,无疑会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整体成效。第三,旅游翻译未融入本土文化。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2]。同时,在我国文旅融合事业全面加快的进程中,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断增加,特色化的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区域性的文化特色,要将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特色等整合起来。但当前阶段下,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翻译技巧性,明显缺乏文化属性。比如在翻译万里长城时,仅仅是从它的外形、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翻译,并没有融入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外国游客在理解和认知万里长城时,无法真正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建筑文化的恢宏气质以及深刻内涵。
二本土文化的发展属性
在全面推进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切实提升旅游事业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应该注重从文化视角出发,科学全面地运用高效化的翻译技巧。可以说,本土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精神实质。只有将英语翻译技巧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够真正提升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也才能够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能力。那么何为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文化。生活文化又包括食物、习俗、特产等内容;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地方节日、、地方价值观等内容;第三,地理文化。地理文化又包括地形、地貌文化等内容。可以说,本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深邃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个旅游景点在开发特色化的旅游资源时,都比较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利用,都比较关注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从旅游景点的“形”出发,逐步过渡到旅游景点的“神”,从本土文化中来寻求精髓,从本土文化中来形成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旅游景点的最大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继而让他们真正对旅游景点形成科学的认识,这本身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科学路径
在全方位推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真正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外国游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精细化的英语翻译技巧,行之有效地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质量。
(一)增加历史典故的翻译
每个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名山呀、古建筑等之类的旅游景点,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仅仅将翻译的侧重点停留在这些旅游景点的景色或者现状等来开展翻译,则很难增强外国游客的认同感。毕竟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雷同性。区别这些旅游景点的一大关键,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因此,面对外国游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植入深刻的历史典故,通过所谓的“引经据典”让外国游客加深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认识,继而将单纯性的旅游升华至品味的高度。实践证明,在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中,合理运用历史典故,能够让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历史由来、文化发展、旅游现状等有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能够让他们成为旅游景点的义务宣传员,继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号召力[3]。比如翻译员在引导外国游客参观古建筑时,除介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还应该将古建筑的名人逸事等作为翻译的侧重点,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给外国游客。通过这样深入且有效化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古建筑的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也能够让外国游客真正热爱上中国的古建筑。再比如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若仅仅增加本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可能无法让外国游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照同一时间轴,将本土文化的历史典故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历史典故等进行串联,这样能够让外国游客对古建筑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方发展进程以及中西方对应的历史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素材,在拓展英语翻译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感触,更好地发挥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专有名词的释义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的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是我国独有的,也是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难点内容。在专有名词的翻译实践中,若不注重把握它的科学翻译模式,或者不注重对它进行精准化的释义,则无疑会影响着翻译成效,也难以提升外国游客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翻译重阳节、端午节等特色传统节日时,就应该加强对专有名词的科学释义。对于国人而言,可能简单的一个端午节,再加上一些习俗的描绘,就能够对端午节的习俗有深刻的认知。虽然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不太一样,但文化渊源是一致的。但面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外国游客,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的过程中,要立足从整个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完整还原的方式,将专有名词涉及的人物故事、风俗习惯、历史沿革等全面进行翻译,科学提升专有名词翻译的忠实度和务实性,另外也要加入一些文化故事来辅助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让外国游客加深对专有名词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引领他们来深入全面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继而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现阶段,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迷恋热爱中国文化。部分旅游景点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直接翻译。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的专有词汇已经进入了英语词典[4]。
(三)有效提升翻译的通俗性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为科学全面地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优化翻译水平,要注重保障翻译的通俗性。面对不同文化素养的外国游客,为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到旅游区域的文化特色,也能够真正热爱中国文化,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保障整个翻译工作的通俗易懂性。所谓通俗性,就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要采用平白化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翻译。事实上,外国游客的文化认知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外国游客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可能简单的一些翻译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与认知。但对于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游客而言,若采用相对模糊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理解难度,也无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施科学化的翻译,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与认知为主要的翻译着力点。比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详细全面地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来源以及发生方式,还要将人们的运行方式等全面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条件下,还可以引导外国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并辅之以相关的英语翻译。比如在维吾尔族的篝火节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引领外国游客亲自参与篝火节,在深入的体验环节中进行有效化的翻译。通过这样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真正提升翻译水平,也能够将完整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5]。
(四)以跨文化意识来翻译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符号,同时也承载着扎实的意境美感。但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古诗词是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若翻译人员不注重把握跨文化的意识,而是从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直译,那么无疑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整体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提升翻译成效,更难以增强外国游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为此,在古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要立足于跨文化意识来进行精细化的翻译。翻译人员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提炼能力,要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充分细致地挖掘以及把握,同时还应该树立科学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把握古诗词中的各类修辞手法。可以说,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重适当的取舍。比如在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使用重复的语言来表达强化的意味。若翻译人员在翻译中,采用逐词逐句的翻译方式,反而会增加外国游客的理解难度,也难以将古诗词的意境传递出来。为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适当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整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辅助进行翻译。再比如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还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层面来进行适当取代。比如“僧敲月下门”这句古诗词中,“敲”字是具有深刻的意象性的。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与“敲”含义相同的汉字也比较多。为什么诗人会采用“敲”而没有使用“推”呢?就在于一个“敲”字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了升华。那么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在翻译这类古诗词时,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以及修辞手法,积极站在西方文化视角上来进行合理代替[6]。
(五)着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科学且精细化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障英语翻译水平,应该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一方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能够熟稔不同外国游客的文化差异,继而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们的文化视角上来把握好这种差异,灵活而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场景切换能力。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翻译场景,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外国游客,若他们采用统一的套路模板来应对翻译工作,很有可能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场景切换能力,要引导翻译人员来把握好不同的应用场景,积极采用科学的翻译手法。与此同时,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夯实的文化素养。翻译人员只有对本土文化有精细化的认识,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切换以及合理取代。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要注重开展好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全面的融合,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3.
[2]杨秀珍,全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对接——以张家界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74-75.
[3]李雪冬.关于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6,(10):85,88.
[4]席文,黄阵仙.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5-107.
[5]屠玉蓉.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393-394.
篇4
一、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须对教材内在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对古诗和文言文的运用。古诗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节、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可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有春节、元宵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也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
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二)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
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三)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怎样适时适度地把传统文化融汇于语文教学中呢?
一、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精通者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先丰富了自已,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才能丰富语文教学,才有利于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去。
我非常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诵读许多古诗词和经典。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忠实观众,《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我都非常喜欢,这些栏目和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历史人物的解说,我从栏目和书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把他们融汇到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要自已心中有阳光。”
二、学生要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儿童时期是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晨读时间讲成语故事。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在成语故事的学习中,学生一学期就增加300多字的识字量,还让学生了解了30多个文化常识,知道了60多个文学典故。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等多项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成语学习。
2.利用晨读10分钟诵读古诗。因为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讲解是不行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古诗故事,通过观看故事,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读会背80首古诗,并能理解诗的含义。
3.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在学习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授。例如,发现学生不尊重父母时,就要对学生用《弟子规》中片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孩子。
三、注重日常教学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我就首先从《游子吟》这首诗开始,让学生们从诗中感受到母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篇6
【探寻节日渊源,看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人们还会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传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探寻节日文化,看中国民俗魅力】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于是便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敢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请你参与】
1.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盗”联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 ”,“ ”。街坊看了,无不称妙。
2.下面是有关端午的对联故事,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宁卷)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按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副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 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 传四海
②有同学不喜欢过端午、中秋节,而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为此,班级专门召开一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2—3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主旨的开场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可谓雅俗共赏。
1.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最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应该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则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屈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代表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请你参与】
1.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诗人任徐州刺史,见到胞弟苏辙,方作此诗。请对该诗做简要分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咏月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2009湖北荆州)中秋赏月(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品读节日美文 传承民俗文化】
在节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情,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大会,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篇7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篇8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弘扬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10-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缺失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背,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1.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更多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教师需要对对学生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亲近、了解、领悟、理解,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学生开列书目,诵读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
2.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我们可以适时进行背诵古诗文的比赛、古典诗词演唱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书写古诗文,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刻感悟能力。
3.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先在的文化加以选择性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完成传统文化的弘扬。
3.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3.2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3联系生活,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如观看《百家讲坛》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领悟。
3.4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传承文化,但课内的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宏伟、博大的内容在课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篇9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的加大,除去专业硬实力的比拼,口头表达能力在面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招聘单位所看重。然而在语文教学现阶段,部分教师片面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常常忽视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里,也普遍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厚积而薄发,没有积累,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便会偏向文字的书写,在总结归纳文章大意等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往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极大影响,从而陷入口语能力不佳的恶性循环。而在走入社会求职时期,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表达闪烁其词,无疑会给面试官留下能力不高、不善表达的主观印象,这就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得口语表达与书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同步发展,是各个阶段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通过“话题”引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
(一)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会引入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一定要有交际因素,不能光注重叙述,不能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将其单纯地上成了对于学生的信息感知课、而缺少正规的口语交际教学所特有的互动性。
(二)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聊聊端午节”这个话题后,便让班上的几名南方学生介绍一下在各自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而每一名学生的介绍,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倾听与关注。于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好奇的提问也不断地出现。在这说、听、问交叉融合的教学中,无论是表达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处在互动中,其交际思维都在不断地
(三)然而,怎么样才能在学生兴高采烈口语表达的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思维的深度扩散呢?这位教师通过“端午节”又衍生出新的话题――“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陋习?”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仿佛一次次探索与调查,此时,学生于课堂中的口语交际,已经转化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的表达,变成了学生探究生活的思考!
二、提升人文修养 巩固口语基础
(一)言语来源于语言。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学语言,达到情感丰富、才思敏捷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妙语连珠。口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巩固学生的口语基础。
(二)学生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认知能力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深入,这个过程是主动又迟缓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_始,通过与各级媒体的比较和借鉴中增加自己的理性深度思考问题,提升人文修养。
(三)古今中外的美文都是先驱们智慧的沉淀,无论是书本内外的美文,都需要教师从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从《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中感受爱情的坚守;从《乐府诗集 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会学习的必要性;从《我与地坛》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古诗词无疑会增添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语言情境 灵活进行训练
(一)“语言情境”是教师在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第一目标,是打开口语交际知识的“敲门砖”,我们教师在口语交际备课的首要目标就要要创设适合学生口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做到人人都有话可说。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了情境的应用,口语交际课就会让学生成功的进入口语表达的氛围。
(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创设多重情境,比如在《美丽的九寨沟》中创设九寨沟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美丽的向的情感;或者创设班内不同意见或分歧的具体情境,也可以创设如何把自己的建议通过口头表达说服别人的活动情境,围绕九寨沟到底哪里美?怎么个美法?或者九寨后旅游景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具体参与讨论解决办法等。
(三)教师在平时的口语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哪些方向思考呢?首先要朝教学案例所创设情境的具体化方向去考虑。还是以《美丽的九寨沟》为例,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作为专家对九寨沟作为旅游景区将来所面临的困难情景;学生多了设身处地为景区考虑的心情,表达欲望自然强烈起来,这样我们还会担心学生因为情境枯燥而“冷场”吗?
(四)然后是朝生活化方向思考。可以设想,《美丽的九寨沟》的教学时间刚刚是在秋季,如果我们有条件真的组织一次秋游的话,让学生真正实地深入自己讨论过的场景,学生自然会在口语交际的学习境界内到达升华。学生有了情境内冲突,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口语训练,才会有更强的表达意愿,才会有说不完的话。
结语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应该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善于表达。通过一阶段的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必然会达到达到能“言之有物”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将来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时,一定会从容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用出色的语言技巧展示自己的个人实力。
参考文献:
[1]杜存莲.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0,09.
篇10
经过两次月考,一次联考,在四中观摩交流学习之后,现将备考计划进行调整。
一、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共有147名学生,从前几次的考试情况来看,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显现,而后进生则占大量。同时,学生的丢分大部分源于基础题,其次是阅读题,在方法上和问题基础知识上都有所欠缺。
面对这种的情况,经过与四中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思考,我打算重点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把知识落到实处。现代文阅读主要以方法传授为主,从文体知识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体,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文章。
二、课时统计
九年级两个班每周各五节语文课,早自习各两个,晚自习各一个。除过周末节假日,至中考,共有37课时,37早自习,8晚自习。
三、具体安排与措施
(一)、继续第一轮复习。
第一是针对中考题型做小专题复习,针对每一个题型,我将逐一进行复习,这一板块主要有:1.古诗文默写;2.四字成语考查;3.对联考查;4.新闻材料概括题;5.图表漫画题;6.应用文题型;7.句子的衔接与排列;8.名著导读。其中3-7题型,每个题型复习课时为1课时,讲练结合,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方法上,切切实实让学生拿下这些题目。题型8放在周结检测里,以练习题的方式复习。5个课时
第二是现代文阅读复习。主要以议论文和记叙文(散文、小说)为主。议论文以问题知识为依托,以三要素为单位,以涉及的题型与考点为重点,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好答题方法,计划课时5课时。记叙文同样以涉及考点为单位,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三是作文复习。作文每周一练,五个专题,专题安排在晚自习。
(二)、第二轮复习以十套试卷为主
第一阶段,以六套试卷为单位,专题题组训练。11个课时
第二阶段,以两套卷子为单位,整体讲解。3课时
第二阶段,准备考试
(三)、对于基础默写、成语和小知识点模块,特制定了“日清-周结”计划。
首先制定周计划,明确每周复习与检测内容,周末制定,周天晚自习下发到学生。然后根据周计划制定《日清打卡小测试》,要做到当天学习任务当天完成,做到三不---不等、不靠、不拖。打卡分三次,体现在打表卡上,早自习集体打卡,学生同时进行测试,打卡失败的同学可在白天任何时候再次打卡,晚自习针对前两次没有成功打卡的同学一起进行第三次打卡(后两次打卡不拘泥于日清测试,可根据当日复习内容,进行变式考查)。周结:每周五,教师根据一周复习内容出一套测试题(包含名著阅读),学生把一周内复习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同时,也要把一周落下的学习任务补上。(课标文言文言文可过两遍,文言文可过两遍,可在古诗词可过一遍,词语以两周为单位总结复习。)
四、计划表
时间
周次
课时
内容
备注
5.18-5.20
1
3
1. 对联题
2. 图表漫画题
3. 应用文
5.27-5.29
2
1
1.新闻概括
开斋节、第二次联考
6.1-6.5
3
5
1. 试卷讲解(晚自习)
2. 词句的衔接与连贯
3. 论点
4. 论据
5论证
6.练习
6.8-6.12
4
5
1.段落作用
2.表现手法
3.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4.描写方法及作用
5.赏析词句
作文:《审题》
6.15-6.19
5
5
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文意理解与概括、语言特色
3.拓展探究(启发与认识)
4.名句默写题组
5.名著导读题组
作文:《立意》
6.22-6.24
6
3
1.图表题组
2.新闻概括题组
3.对联题组、词句的衔接与连贯题组
作文:
端午节
6.28-7.3
7
7
1.文言文题组
2.议论文题组
作文:
调休、第三次联考
7.6-7.10
8
5
1. 联考试卷讲解(晚自习)
2.记叙文题组
3.整套卷子讲解
7.13-7.1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