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11:0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爱情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典爱情诗句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萍,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萍,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萍,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经典爱情诗句2.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经典爱情诗句3.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经典爱情诗句4.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经典爱情诗句5.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三)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经典爱情诗句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典爱情诗句7.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经典爱情诗句8.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经典爱情诗句9.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经典爱情诗句1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篇2
到达海南后,女青年们忍不住哭出了声。“革命”青年们要过三关,“生活关”“思想关”还有“劳动关”……刚开始,何淑莲第一关就过不了。那年她刚满十八岁,豆蔻年华,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年龄,却没能正经读上几天书,被动员下乡,正好赶上兵团时期。时代选择了战天斗地。理想中的兵团生活是一段慷慨激昂、金戈铁马般的岁月。可是到了农场的劳动生活中,一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生活很艰苦,生产环境很恶劣,那时建场不久,住的条件也很差,住在茅草房里,几根竹子架着一张床。在“磨断骨头连着筋”“革命不怕吃苦”的口号下,农场不管男女都发疯地干着活。何淑莲身体虚弱,“吃得也不好,当时真的好想回家。”她回忆道。
这时候,林健强经常照顾何淑莲,和她一起上山挥刀砍柴、挥锄开荒。何淑莲说:“虽然有说不尽的日晒雨淋,蚊叮虫咬,但人有了爱情之后,特别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是不累的,相反还是甜蜜的。”
何淑莲回忆说,当年的知青恋情不像现代青年,喜欢花前月下,喜欢浪漫情调,当时没那条件,没那煽情。一切都是在劳动与战斗中自然产生。别的男知青不叠被子、不洗衣服、不整理内务,而林健强为人厚道,在尽心尽力完成场里的任务之外,还坚持学习数学、英语等,懂得关心体贴人。她与林健强就是在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产生了友谊,并渐渐地升华为恋情。
1975年,林健强调往生产科,离何淑莲所在的生产队步行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林健强将房间钥匙交给何淑莲,以方便她来了可以随时进去。有一次,天气突然变冷,何淑莲担心林健强没有带够衣服会受冷,放工之后,何淑莲带着几件厚衣服去生产科找林健强。当时,林健强正冷得发抖,突然看到何淑莲拿着衣服出现在面前,为他披上。看到何淑莲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生产科,一双手冻得又冰冷又通红,林健强感动得差点流下了眼泪,暗暗发誓:一定要娶何淑莲。
篇3
一、 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平衡
《亲爱的》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失孤》由大陆著名编剧彭三源执导,作为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文艺片,分别取得了票房3.43亿和2.18亿的好成绩。且由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亦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在商业片林立的现代电影市场,中小成本文艺片想要站稳脚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拍摄完毕的后期宣传,往往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而《亲爱的》与《失孤》则完美实现了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平衡。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便体现了其用心之处。《亲爱的》中的男主角是由黄渤饰演的寻子父亲田文军,黄渤在2006年凭借《疯狂的石头》这部黑色的小成本电影中“黑皮”一角让观众记住了他。黄渤的形象并不是最适合屏幕的,但他却是极“接地气”的,在影视作品中他也多扮演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物,这个“明星”具有极亲和的生活化、社会化气息,而黄渤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十分精准到位,将寻子田文军的形象演绎得真挚动人;《亲爱的》中的女主角则让人大跌眼镜,是在影视作品中多以都市化女性形象示人的“小燕子”赵薇,在这部影片中,赵薇颠覆性出演村妇李红琴,她的颠覆性演出为影片带来了更大的可期待性,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度,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赵薇对于李红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拓宽了她的戏路,成为一名更加具有可塑性的演员。从这点上看,《失孤》与《亲爱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失孤》中的寻子农民由天王刘德华扮演,其俊朗外形与雷泽宽灰头土脸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其收放自如的演技却并不使人感到违和,“寻亲少年”曾帅由当红小生井柏然扮演,其略显青涩的演技与少年眼中迸发出的情感都生动诠释了曾帅这样一个内心矛盾的寻亲少年形象。天王与小生的对手戏,是影片极大的看点所在。作为投资少、院线少的小成本文艺片,《亲爱的》与《失孤》通过恰当合适又吸引人眼球的演员选择,不仅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深刻具体,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内容情节固然重要,这是文艺片的优势,而电影又是一种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产生感悟与思考,也是衡量一个电影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这是商业片的优势。《亲爱的》与《失孤》作为特殊的打拐类型片,在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平衡,为电影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实主义
《亲爱的》与《失孤》作为承接当下社会热点的现实主义影片,深入到“打拐”这一热点话题,并用真人真事作为蓝本进行改编,挖掘其中蕴含的现实情感力量,但其没有放弃文艺片固有的苦情戏叙事传统,而是借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情感渲染得更加具体深刻。在《亲爱的》中,除了苦苦寻子的离异夫妻田文军和鲁晓娟,影片中还刻画了几位情感丰富的配角人物:建立寻子团队苦寻6年一无所获的商人韩德忠、家庭事业都不顺心的律师高夏、感情不顺的鲁晓娟现任丈夫、因不明原因女儿犯罪的高夏母亲……影片有不少的笔墨刻画了这些配角人物的家庭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的追求,而当面对现实与理想、利益与坚持等现实问题时,他们的选择牵动着我们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辛与无奈,却依然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还有不得不提的李红琴,影片用大量篇幅着重刻画了这位“人贩子老婆”,她被自己的丈夫告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便把丈夫“捡来的”两个孩子当做亲生孩子来疼爱,当孩子被自己生身父母抱走时,李红琴的抗争为影片激起了波澜。她是人贩子的老婆,带着这样一种观念人们先入为主的憎恨她、厌恶她,当看到失去孩子的鲁晓娟在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在楼梯上痛哭失声的扭曲脸庞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人贩子以及与其有关的一切的憎恨。可李红琴,她是不知情的,一个乡村妇女的愚昧与无知让她全部的相信丈夫说的话。当我们看到李红琴为了要回孩子留下的泪水、在街头被失去孩子的父母愤恨地殴打,我们的心中又不免对她同情起来。电影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延伸到我们心中――要把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但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在所有的故事里,往往只有真情最能、也无可避免的打动我们。片尾李红琴意外怀孕这样具有强烈讽刺性的情节也体现了影片没有单纯站在“打拐”的主题上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与谴责,而是影射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打拐”背后,影片有着更大更深的立足点――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生二胎是否是对丢失小孩的背叛;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情法冲突;法庭上的权利与利益;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下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催泪的故事,但它绝不仅仅只把苦难当做情怀,而是将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社会倾向。
《失孤》有三条情节线索,这三条线索清晰有致:(1)15年来雷泽宽的艰辛寻子;(2)22年来曾帅的痛苦寻亲;(3)周天意丢失被拐终至寻回。三条线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呈现出面对“失孤”时,人们各不相同但又感同身受的精神折磨和内心煎熬。[1]在影片末尾,雷泽宽似乎再也找不动了,他已经找了15年,在与僧人的对话中,他问道:“为什么偏偏是我儿子丢呢?”“我儿子能找回来吗?”“他还活着吗?”僧人答:“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事,缘聚自能相见。”“缘”是一种玄妙的表述,在雷泽宽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他骑上摩托车,重新上路。他最终能找到孩子吗?像现实中无数不放弃的父母,苦苦追寻自己的“缘”。
三、 强烈的人文关怀
2010年被称作“网络打拐元年”,那一年,全国走失的孩子多达20余万,“打拐”成为热度不减的社会话题。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回应,“微博打拐”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后收到良好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些被拐儿童得到解救。2014年末与2015年初,《亲爱的》与《失孤》上映,这种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电影素材选择的价值诉求,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其影片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对当下社会的审视。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问题,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而近年来,商业片逐渐拥有更大的市场,以其大制作、大阵容、大场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与影视观感取得社会大众的喜爱。大众娱乐作品追求“喜闻乐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而文艺片往往被称为“小众”,以其情怀、价值观念往往只能被社会上一小部分文艺青年所认同。情怀与票房,似乎是难以共赢的。而《亲爱的》与《失孤》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它们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给大众带来深刻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反思,社会制度的亟待完善、人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被放大化典型化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与《失孤》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是一种社会情怀,一种当代电影更加关注小人物与社会现实的价值倾向。
篇4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篇5
[关键词]爱情观 继承与发展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7-02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因此也成为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歌颂的话题,上至2000多年前的《诗经》,下至现代各种诗文,都少不了爱情。而其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更是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其中体现的爱情观不但深深浸透到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追求爱情的态度:自由浪漫与含蓄浪漫
《诗经》是反映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是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封建礼教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感情,自由、热烈、浪漫是爱情婚姻最明显的特征。《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故事多为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幽会及互赠信物,《诗经》通过爱情诗表达男女初恋时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反映出原始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是《诗经》中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的特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体现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的婚恋特点,表现出这个时代女子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真诚。即使是人们一贯认为应该含蓄的女子一方也会唱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选自诗经・陈风――《泽陂》)这样大胆而直率的句子。《泽陂》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由于看见堤岸边的蒲与荷相伴成长,生发出自己心中的思念。但是总无法实现,尽管伤心落泪,辗转反侧,心中的追求依然可望不可及,就像有池泽相隔一般。这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少女在字里行间不但直接表现对男子的赞美之情,也大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细节的描写,衬托出她内心的不安与辗转反侧,写的十分真实可感。
席慕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爱情诗,征服了台湾诗坛,在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席慕容旋风”,被无数青年男女所追捧。她的诗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体现了80年代纯真的爱情观。从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中对爱情追求的自由浪漫与热烈率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大胆的少女,娇美的容颜灼灼,期待着生命中的那个人的出现,“最美丽”的时刻,既是少女的自信,也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体现的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态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观的很好体现。
在席慕容的诗中,追求爱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继承《诗经》大胆直率的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含蓄细腻的一面,较为含蓄典雅地追求爱情。席慕容的代表作《莲的心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勇于追求爱情,直率、坦白、含蓄和浪漫的爱情观。“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这里把正值风华的女子比作一枝亭亭的荷花,无忧无惧,过了青涩的年华,还未受岁月的摧残,等待着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清纯而自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大方率直,又不失含蓄和浪漫。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中对爱情十分典雅含蓄地进行描述,虽然知道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但却一字未从正面提及,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渴求爱情的态度:大胆细腻与倾情执着
《诗经》年处的时代,对恋爱、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很多诗篇都体现出大胆、直白地追求爱情的特点。从《周礼・媒氏》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恋爱进程中,可以自由地择偶和同居。《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如《邶风・静女》《卫风・桑中》描写幽期约会的,还是如《郑风・摔兮》《王风・君子阳阳》描写同歌同舞、别后相思的,都反映了《诗经》所处社会的现实,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
《诗经》所处的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含蓄温婉的美。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城门外女子貌美的样子,用“云”“荼”这样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通过这些描写,反衬出作者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女子的忠贞,表现了男子的专情与痴情。
《诗经》最著名的《蒹葭》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男子看到心上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意,而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只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喜爱,最多是想象自己追求心上女子而没有直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席慕容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继承了《诗经》的真挚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纤细视角。如《古乐府》的“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不过相比之下,席慕容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倾情执着之感,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类表现生生世世执着之爱的话语,在席慕容的诗中并不少见。席慕容在《错误》一诗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于爱人的失去而不能忘怀的哀伤,就算能够忘记,也像是一颗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去,也去不掉印记,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的姿态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坚守爱情的态度:忠贞不渝与痴迷执着
对爱情忠贞不渝和痴迷执着,是《诗经》中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很大的一个共同点。不过《诗经》则更体现为忠贞不渝的态度,类似“我心匪石,不可卷也”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席慕容则更倾向于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这一立足点,体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王风・大车》对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描写,让人如此动容,这种决绝,也让人叹服,就好像汉乐府《上邪》里那个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决绝又单薄的身影将永远印在泛黄的古籍中,倾诉着千年前的爱恋。又如《邶风・柏舟》对爱情的描写,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执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共度患难、同甘共苦的荆妻。《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对爱情忠贞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雎鸠,就是一种十分忠贞的鸟,一只死去另外一只绝不独活。这里虽没有明说爱情忠贞之意,但是字里行间已经体现。
席慕容的诗中也体现了此类爱情观,描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坚定与对爱情的执着。再如其《抉择》对爱情执着描写,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为了与爱人相聚,哪怕一瞬间,也是有意义的。
席慕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到那个二十岁。如《千年的愿望》中“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这样的月夜,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那个二十岁的月夜是多么的迷人、难忘,那段感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今夜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四、捍卫爱情的态度:为爱反抗与勇敢放手
爱情并不一定总是美好的,或者不一定一直是美好的。很有可能美好的开始却迎来了令人神伤的结局。对待失恋,《诗经》中的女子和席慕容笔下的女子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诗经》中的女子更体现一种决绝、自立,或者是为爱反抗。而席慕容的诗中失恋后则大部分表现为黯然神伤,或者勇敢放手。如《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几句话,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自立自强与反抗精神:“你当初信誓旦旦,现在却又把我抛弃,还不自己悔过,既然不悔过就算了吧!那就这样吧!”女子决绝离去的背影,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邶风・谷风》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即使失去也不想放手的心理,而且她的字里行间多少带些反抗精神,不是完完全全的逆来顺受,她对于丈夫喜新厌旧的鄙弃,对于新妇将占她的位置的不满,是人性的真体现。
席慕容诗中则出现了失去爱情,但只是漠然伤心的句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于男主人公的不满。席慕容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爱情观、幸福观,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五、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宝藏,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之一,它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后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利用她的精华,席慕容的爱情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爱情观和席慕容的爱情观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其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内涵,并加以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1-48.
[2]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5]席慕容.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爱情诗词 水 意蕴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炙热、最深沉也是最美妙、最动人心弦的,爱情诗作为记载人类最美好情感的见证,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那么“水”是如何和爱情发生关联的?“水”的意象在爱情诗中又有哪些特殊的意蕴和文化指向呢?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美好情感之烘托
古代先民们缘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鲜活的生命。水在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也就成了诗歌中连带反映的必不可少的意象,刚开始时也许是无意识的,但重复多了就自然而然成了诗词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逐渐成为诗歌的原始意象:即指在人类早期形成的,带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意象,是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经验的心理残迹。水具有纯洁、柔性、清丽、温婉、柔韧等特性,因而往往被赋予美妙的意象,婉转明净的水面,加上水边绿洲的垂柳、红蓼、绿草等在水光映射下摇曳生姿、风姿无限,本是人间最美好的浪漫处所,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产生于此再正常不过。因而“水”也就有美好心境、美好情感烘托之意蕴了。《诗经》开篇首《周南・关雎》中男子对美丽的女子一见倾心,希望如关雎鸟一样一唱一和,而水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摇摆,如同男子的心旌漾荡,不能自已,思念是苦涩的,但绝对是美妙的;《郑风・溱洧》中,仲春三月时节鲜花盛开,溱水洧水涣涣汤汤,充满无限春意和生气,如同男子四射的生命力,女子手中的芍药花鲜艳光亮,恰似容光焕发的脸庞,值此大好时光,青年男女自由结伴游玩,互赠芍药;东门池畔,男子在人群中早已选定了自己的情人,水成为了他们欢乐相聚的见证(《东门之池》);冬天的水冰冻三尺,刺骨寒冷,因此《匏有苦叶》中的女子希望在坚冰融解之前能够与心上人共偕连理;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名句,水面本是风平浪静,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搅动,漾开阵阵涟漪,象征女子内心的平静被打破,泛起波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哦,原来盼望已久的夫君终于要回来了,枝上的喜鹊在声声报喜!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门前涨潮的溪水犹如女子心中高涨的情愫,奔腾撞击,因为要与心上人约会,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因为欢爱的短暂,故而生出“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的愿望,“红菡萏”在“花底浪”的轻轻撞击下摇曳生姿,无限浪漫,充分享受着爱情的美好。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一路用“水”咏情,“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抒发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眷恋。
流水浩荡无际、绵邈悠远的意境,犹如情感的悠久、绵长,“水”之意象又与情深意长有着某种关联。男性笔下的友情也多有此作,比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个典型。在爱情诗词中,爱情的一往情深往往很多用水意象来表达:如建安诗人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才女李季兰《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一以流水无尽烘托相思无尽,一以海水有涯反衬相思无涯,极写感情之深;李清照《凤凰台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晏殊《蝶恋花》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均深切地表达了爱情之绵邈深长。
二、失意情感之陪衬
水能益人,也能害人;能引发人的美好联想,自然也会使人想到其反面意义,“水具有运行的持续、延绵不断性,因而水每每被联想与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颜易老的不可复返性,从而让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感叹中,涌现出对人生爱情追求不如意的无限情感。”[1]撇开爱情诗的局限,更有失去故土与家园之痛,如李煜亡国后所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而在爱情诗词中,“水”意象最多的是喻指女子被弃或相思无望,作为失意情感之陪衬。《国风・召南・江有汜》中女子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全诗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喻己在情感上的沟沟坎坎,发出“大江都有小河、小沟、小港”之歧,何况人之爱怎能无风风雨雨的悲凉,以及“之之归,不我以”的悲痛。《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女子被弃的苦海无涯。《邶风・柏舟》中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殷)忧”,以这飘飘荡荡不能休的水流来衬托被弃女子的愁思,有如千斤烦恼在心头。也有用水流的长远、深重来衬托相思的沉重和辛酸,用水流的各自东西喻覆水难收,如李白《妾薄命》和《白头吟》。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上阕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来陪衬“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沉重和辛酸。清代田玉娥《送外》:“渡头千树老,江上一帆秋。无限临歧意,东西水自流。”言感情无法挽留,正向东西各自流去的水,不可阻止。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唐婉去世四十多年后,再次来到给他们两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沈园,写出词意十分悲凉感情真挚的怀念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昨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前两句有物是人非之慨,后两句由桥下之水直接引发的情思:唯有桥下绿水更令我伤心,这里曾是我们双双照影之处啊!此情此景,物是人非,天上人间、哪堪回首?其情之深可催人泪下。明人瞿佑说,这首“诗意极哀怨”“凄苦不忍多读”,可见水的烘托有多大艺术魅力!
三、距离与阻隔之象征
诗缘情,“物以情观”“情以物兴”。“人的感情总会因事物而触发,又用这种强烈的感彩去观物、择物,从而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表现诗人思想感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其形象既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又是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投射。”[2]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辽阔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站在此岸遥望彼岸,心中自然引发遥远之意,充满惆怅与恍惚,水也就成了恋人心中的距离与阻隔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品就是《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主人公来到水边,翘首伫立,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望着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在主人公眼中,“伊人”是那么飘渺不定,居无定所,虽目之所及,身却难以到达,所以在“白露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的时间进展中,反复追寻,不断求证,一会“i从之”,一会“i游从之”,但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但却难觅踪迹,无法接近。这隐约飘渺的意境,加之主人公不为艰辛反复追寻的身影,令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而“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也早已超越了情爱的范围,成为人们慕悦和向往之情的指代了。《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求之不得”的情,樵夫偶见汉江对岸有个漫游女,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可是想追求她却难之又难。男子反复唱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汉江成了爱情的阻隔(象征世俗的桎梏),求之无果,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能接近她,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为她打点嫁妆,也甘心情愿。可见,水带给上古青年男女无数的情思与希冀,但结局又多是求之不得的遗憾和痛苦,对情感和的呼唤在苍茫大水上显得格外强烈而无奈。《诗经》中“水”的这一象征成了后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原始意象,许多诗人在诗中都有应用。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是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长久相思的名作。诗篇描写了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并未怨恨河汉宽阔无边,而是着意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无法交谈。这才是最让人心摧骨损的创痛、地老天荒的遗恨。”[3]唐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开头两句揭示地理距离,象征阻隔,有憾恨之意,“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跌宕之间,深情毕见,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时日。全词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虽为水阻隔却仍然坚定和执着,这正是爱情如水的真正意蕴。
当然,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所具意蕴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几种,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如“言志时象征道德”说,“清水”“浊水”分别指代清明政治与黑暗,等等。但总括起来,无外乎烘托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情感失意时的衬托和点缀以及象征爱情(也可以超越爱情)的隔绝与阻断,由此可见,水意象在爱情诗词中屡屡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水文化。
注释:
[1]王立:《水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5页。
[2]霍彩霞:《爱情诗与水意象》,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第37页。
篇7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爱情观;原因;影响
The Concept of Love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During the year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eople respect free love. On the one side, in their mind, love was an emotion which was lively and frank, simple and since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emphased the loyalty of love. When faced with the frustrations of love,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pursuit. Choosing their own sweetheart, m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women prefect to educated men and successful men.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was refered to three reasons, they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ocial systems and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of love has an great effection for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mes, Concept of Love, reason, effection
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 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觞之作。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 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 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
1、理想爱情的标准
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由恋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率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对女性,没 有后来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严格的束缚。《郑风·野有蔓草》就讲述了一个邂逅的爱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仲春之时,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见钟情,最后“与子偕臧”。《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郑风·溱洧》则更是详细的描绘了阳春时节青年男女相会踏青的场面,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表明是允许自由恋爱的。
《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 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是何等 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 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 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 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怀。由此可见,《诗经》向我们传达了对待爱情忠贞的态度,用情专一的精神,这是从古至今,在婚姻爱情中, 人们所一直尊奉的准则。
1.3纯朴真挚、平等和谐
《诗经》中的爱情也是纯朴真挚的,很少带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来自于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平等而和谐的。
《卫风·木瓜》描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场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我将以“ 琼琚”、“琼瑶”、“琼玖”作为回报,而这“匪报也”,而是“永以为好也!”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重视。虽然男女所送之物的实物价值有差别,但实际上在情 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达爱意的寄托,双方情投意合,这是多么纯朴真挚的情感!
《陈风·东门之枌》中同样也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之后互赠礼物的场景。“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 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在小伙子看来,姑娘像荆葵花一样美丽;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给他一束花椒以表达感 情。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赠送给意中人简简单单的花椒来表达情感,其实这正是当时朴素和谐的爱情观的一种表达,不重物质,重精神的观念。
《郑风·女曰鸡鸣》描绘了清晨夫妻二人的一个简单对话,寥寥数语就将家庭的温馨,浓浓的爱意表现的十分贴切,给人一种幸福之感。“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 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 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在清晨,妻子说鸡叫了,该起床了,丈夫说天色还早,妻子又说,“你快起床看看天色,启明星都亮了,”之后,丈夫起床,出门 打猎,猎得野鸭和大雁,共享佳肴饮美酒,弹琴鼓瑟,互赠佩饰,和谐美好。这种纯朴真挚的爱情,在什么时代都令人羡慕。
2、对待爱情受挫的态度
爱情就像麻辣烫,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有理想的的爱情,必然有爱而不得的情况,就包括相思单恋、礼教父母的约束,和亲人远征的闺怨,乃至婚姻破裂。
2.1相思单恋之苦——执着追求
表达相思、倾诉单恋之苦,历来就是爱情诗的一大主题。《诗经》中表现相思之苦的诗歌却有一个特点——虽是相思不得,却不言弃,永远执着追求。这也是《诗经》爱情观的一个特点。
《周南·汉广》是典型的表现一个人单恋的诗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叹,往复回环,深深的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游女”的可望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表达出了一种纯洁的、真挚的爱恋。
《秦风·蒹葭》就属于一首表达男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与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不论道路“且长”、“且跻”还是“且右”,我都将去追求。这就表现出男主人公对自己心上人的一种执着追求与热烈情感。
有所顾忌和勇于突破
在《诗经》的时代,周公之礼初具。男女交往在周代还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随着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男权强化,男女之防就逐渐变得严格了。父母媒妁之 言虽然不像后来由儒家不断强化了的礼制那样严格,但是对于当时的婚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方面。这在《诗经》的爱情诗中也有反映。
《郑风·将仲子》就反映了一个女子因为害怕父母、兄长、邻人的闲话而不敢与心上人交往的心理。“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 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 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正表现的是女主人公迫于舆论的压力而所造成的两难境地,一种矛盾而又畏惧的心理。
《鄘风·柏舟》却表现了另外一种情况——面对世俗的压力,为了爱情,勇于抗诉。“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只因为女主人公的母亲不了解女儿的心意,阻碍了女儿和其心上人的 结合,女主人公没有放弃与软弱,而是发出了“之死矢靡慝”的誓言和“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抗诉。
2.3亲人远征的闺怨——愁绪与温情
《诗经》时代,战争频繁,征人远役,音讯难通,而战争又会破坏很多东西,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家的妻子就难免会有闺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是时代的产物,一直在整个古代社会,闺怨诗始终是爱情诗中的一大主流。
《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诗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到了傍晚,家禽家畜都回家了,而丈夫却没有回来,进而联想到丈夫在 外地的冷暖饥渴。情感真挚自然,流露出一种温情和思念。
《卫风·伯兮》表现了一位因思念愁绪满怀的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 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上人不在身边,连梳妆都觉得没有意思,以至于后来因思念而头疼心痛。内心充满 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幽怨柔婉。
2.4婚姻失败(弃妇诗)——女子的控诉与无助
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负心,二三其德也是常有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形,《诗经》中所表现的,对女子来说有无助与控诉,也有对男子负心的谴责和声讨。
《卫风·氓》就全面的叙诉了一对男女有相恋结婚到男子负心,抛弃女子的全过程。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是男子负心,女子对此表示了控诉,也对女性提出了劝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最终,“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地离开了背信弃义的负心人。这表现出了《诗经》时代,面对婚姻失败,妇女的一种反抗精神。
《郑风·遵大路》则形象的表现了弃妇的无助。“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这是 一位痴情女子再为挽救自己的婚姻爱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条大路上,女子拉着男子的衣袖,哭泣着不要被抛弃,这是多么的无助!这同时也表明女子对男的的深 情。
《诗经》中的弃妇诗有很多,包括《邶风·谷风》、《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女子的无助,另一方面也对无情无意的负心汉做出了批判。这也从反面说明,《诗经》时代,对待爱情的专一原则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与认可的。
择偶标准是爱情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分析《诗经》中择偶标准对于全面了解《诗经》中的爱情观也是十分必要的。
3.1男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所反映出来的男性的择偶标准首先就是貌美温柔,其次也看中良好的品行修养。这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中看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白芽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发现,在男性的眼中,最关注的是“手”、“肤”、“领”、“齿”等容貌的美好。此外,再还注意到了“淑”“德音”等性格与品质。
3.2女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女性的择偶标准和男性是有所不同的,女性虽然看中男性外在的威武雄壮,但是更关注的的是品性、学识和作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卫风·淇奥》)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卫风·伯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上面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太多对男性外表的描写,而主要是“切磋琢磨”“为王前驱”和“青青子衿”等表现人的学识、品性的文字。这就可以看说女性的择偶标准不仅仅是威武雄壮,更关注的是人的学识与作为。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观。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 时也强调要对爱情忠贞专一,生死相守。当面对爱情的挫折时,也要执着追求,勇于突破。在选择意中人时,男性多看重容貌,同时也注意温柔的性格和美好的品 性,女性则在关注男性外表的同时,更加看重其学识与作为。
二、《诗经》中爱情观产生的原因
爱情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对于《诗经》爱情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主要基于以上几个因素。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个时期,礼教初设,但当时的礼教主要是对上层王公贵族的约束,而对普通民众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并 且,虽有礼教,却古风犹存,即原来原始社会群婚制、偶婚制在进入周代的一夫一妻制时,前两者在风俗中仍有所遗留,像上巳节,“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这一方面是民俗遗留,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出于人口增长的目的所鼓励的。因而才有了《诗经》时代人们对爱情的大胆与热烈追求。
另外,“在早期社会中, 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不了解, 加上生活环境的艰苦,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简单, 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相对单纯、质朴的阶段。”“由于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诗经》时代仍处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人们的思维仍带有初民式的纯朴简单”①, 因而人们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显得纯朴、自然、真挚,是一种人性之中真性情的流露。
《诗经》所记载的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逐步向前发展,随着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也越来越 高,因而男权也逐步加强。女性由于丧失经济地位,因而也逐步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沦为男性的附庸,另外加上完全从男权角度提出的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因此 《诗经》中当女性遭到玩弄、抛弃时,发出了强烈的抗诉。同时,这也说明对爱情忠贞不二是当时公认的道德品质之一。
三、《诗经》中爱情观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作为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滥觞之作,其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不论是对社会风俗还是对文学的影响,无疑都是影响巨大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诗经》中所提出的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生死相守,和勇于反抗礼教、勇于突破限制的观念以及择偶标准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元素影响巨 大。像汉魏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诗、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乃至后来的《西厢记》、“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作品无不受其影响。甚至对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
此外《诗经》中的爱情观,直率坦诚,活泼健康,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后世一代一代的青年男女做出了榜样与标杆,甚至对于今日急功近利的青年男女,更是一种教导和感怀。仅从爱情观这一点来看《诗经》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六经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4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宝龙,于衍存.诗经论稿[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朱守亮.《诗经》中妇女爱情婚姻问题之探讨[A]. 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168-179
[5]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83-85.
[6]田园春.《诗经》中爱情观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27-30.
[7]孟新芝.《诗经》中爱情诗赏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9):61-64.
篇8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 诗美 深情绵邈
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歌必须情与景互相依存,水融,才能形神兼备,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美感。“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是诗歌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诗人要有真切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动人心魄,流动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字字饱蘸着浓郁的感彩,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品格。
一、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小官僚的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薄。九岁时,父亲卒于幕府,他与母亲、姐弟一起告别绮丽的江南,回到人文荟萃的故乡郑州。江南的岁月陶冶了诗人童年时代的心灵,孕育了诗人的“百宝流苏”的风格。①回故乡后,李商隐发愤苦读。然而孤儿寡母的境遇却和外来的逃荒者的境遇一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正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上诗人自身的瘦羸文弱,诗人的心灵长期地罩上阴影,形成了易于感伤的性格。②
李商隐所处的年代正是牛、李两党争权夺利的时期。李商隐在党争中本为中立,但他在选择仕科路途上,选的是进士科,因此,他便成了新兴阶级的一员。按理来说,李商隐属于牛党一派,才合乎当时社会阶级的道德与利益。可是,为了爱情,他偏偏娶了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如此一来,在牛党的眼中,他唯利是图,背恩忘义。而在李党眼中,他却又成了放浪形骸、无道德操行的轻薄之辈。当时王茂元与令狐T为政敌,而令狐T又为宰相,李商隐虽屡次上书、献诗,向他表明心迹,然而,令狐T怨怒李商隐背恩,故不予理会,并断绝与其来往。这是李商隐一生最失意的事。政治上的冲突,几乎成为他终生的原罪。他作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注定了他怀才不遇、仕途不振的命运。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诗人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二、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生活经历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虽然满腹才华,力求上进,但是,他在仕途上深受当时当权的牛李两党的排挤,加上他个性孤介,一直沉寂下僚,怀才不遇。他的心中常充满着迷惘、抑郁和愤懑。李商隐与妻子王氏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了感伤和迷惘,两人结婚后,王氏仍住在父亲王茂元在洛阳的家中,李商隐或服阕之京,或漂游幕府,夫妻间聚少别多。于是,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便成为王氏生前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题材。另外,在与异性的交往上,由于唐代仕女游观风俗,以及女道士与文人交游的风气,李商隐有了与淑女名姝、女道士交往的机会,为他抒写爱情诗提供了亲身体验的基础。而且,李商隐横溢的才华和飞腾的文彩,形成了他风流自赏和潇洒通脱的性格。在爱情上,他不同于轻薄之徒的任诞纵情,追求腐朽堕落的声色犬马的刺激,把女人当成,而是不拘礼法,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一种纯情的、重精神而不是重的角度来描写爱情。李商隐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的人生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多愁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家事国事,物换星移,世态炎凉,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其丰富的感情的涌动,使他“多感”、“有情”。③
李商隐无题诗多重主观,偏感伤,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诗人试图通过情感领域深刻、婉曲的抒述方式,营造意境,渲染悲剧气氛来表达挚情。诗作表现伤感而不沉迷于伤感,慰藉佛道而不迷信佛道,重视个人的价值,关注内心的体验,将内在莫可名状、扑朔迷离的心灵感触与刻意雕琢的物象混杂在一处,传达出了凄艳的情调。因此,其心灵的伤感,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意象的心灵化,情绪的伤感化,这一切都使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远较一般意象纷繁。作为唐代中后期诗歌创作普遍低迷的例外,李商隐将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成为朦胧多义的诗歌大家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专事爱情的无题诗达到了凄艳、伤感的美学高度,包蕴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
三、李商隐无题诗特有的诗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继承《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伤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的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其爱情诗中的抒情对象基本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第二类是诗人妻子王氏;第三类是无可考查的恋爱对象。这些诗思致微渺,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让人领略到一种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朦胧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锐敏、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欲吐还吞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对爱情常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他的爱情诗总表现出一种情挚意真、深厚缠绵的情感。如《无题》: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可谓是景略情浓之典型。全诗充斥着诗人的情怀感叹,忽视了客观景物,着重于内心主观精神世界的描绘,只用了一些具体形象的比喻而不写现实之景,像在倾泄心中无限的情感,有着极浓的感染力。以“别”字为通篇主眼,见难别难,离愁别绪充斥全诗,营造了一种绵邈凄黯的氛围。东风无力,百卉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读之令人心有戚戚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乎,情丝乎?烛之泪,人之泪?语调沉痛,情意缠绵,字字痴情苦意,让人感其精诚。而颈联是诗人设想别后漫长的等待生涯,相见遥遥无期,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是无尽的相思之苦。蓬山万里,青鸟难凭,相逢的希望只不过是春蚕和绛蜡的终生期待罢了。诗句写得缠绵悱恻,诗情浓郁,在虚实之间,产生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
此诗诉尽离情别恨,细腻体贴的关注中可见诗人与情人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至情至性。诗人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⑤李商隐以情写诗,在无题诗中倾注了自身无比强烈的情感,使他的无题诗有一种蕴藏在诗中而又超乎诗外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创造出种种美感。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把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转为含蓄蕴藉、幽约细美,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表达他的心境与感受。⑥
《无题・照梁初有情》⑦写的是自己的夫人王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之情,刻画出一个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的女性肖像。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局,中心最不平。
首联写王氏夫人有着惊人之美,如旭日东升,初照屋梁;她又如出水芙蓉,鲜艳美丽,颇有名声。可见诗人对其夫人感情之深,一开始便塑造出一个美艳夺目的女性形象。颔联“裙钗”上的小芙蓉,头发上的“轻翡翠”,使人倍觉此女子的轻盈可爱。颈联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关怀,她深知丈夫心中有怅恨,故“锦长书郑重”,表示告慰,短短十字,却让人看出王氏的感情细腻,体贴丈夫,善解人意。尾联突出了夫人的知书达礼,富有思想。
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容貌出众、轻盈美丽,聪慧无比、体贴入微的女性形象。
另外,在《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诗人则以直观的语言写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之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勤于习艺,美丽聪颖,内心无限向往着浪漫美好爱情生活的青春少女。但是尽管拥有内在美质,早慧的少女却幽闺深锁,不得售嫁,虚度年华,让人不禁感到无限的同情。人们都是希望美的事物有好的遭遇,而诗中的妙龄少女虽如此美丽聪慧却在深闺“泣春风”,“犹未嫁”,令人读后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对少女有“我见犹怜”之感。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读者可通过诗人细腻贴切的比喻,在脑海中幻化出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有娇艳柔婉的,有可爱聪慧的,有坚强勇敢的。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她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貌出众,这是因为诗人在以情写人,在诗中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美艳无比的肖像群。同时,这一肖像群,渗透着诗人诸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相沟通,如《无题・照梁初有情》末一句虽是夫人的口吻,其实也是李商隐自己的思想。又如《无题・八岁偷照镜》,其中亦有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观感觉、心理活动。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他加强了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典故等手法以加强诗的暗示性,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内蕴美。
《无题二首》(其一):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诗人自己直接出场,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诗人借助开头两句中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而又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使人意会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点点,和风习习,空气中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已是“昨夜”。而“昨夜”的重叠,使得追忆的气氛更加浓郁。颔联略貌取神,展开想象,并将常语翻新,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抒写自己与情人今夕相隔而引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彩凤比翼双飞”,自古以来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但李商隐却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与情人的相隔,接着他又以犀牛角作比,以这种灵异之物来比喻自己与情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分离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心意相通却又是莫大的安慰,诗人将这两种矛盾着的感情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产生一种深刻细致的美感。颈联是诗人对情人所处之境的设想,“春酒暖”,“蜡灯红”,宴席之上,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情人所处的氛围更加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形单影只、凄清寂寞。因此,这就自然引出了尾联的嗟叹来。终宵的追怀思念中,晨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敲响,可叹自己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
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蓬的感慨融合起来,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上打破了时空的次序,诗人利用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画楼西畔桂堂东”,虚境实写“隔座送钩春酒暖”,使诗中蕴含一种变幻迷离的美感。诗歌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侧重感情领域的表现。在爱情破灭后,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心境的体谅,全诗写得深情绵邈。{10}诗人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
再来看看李商隐的《无题四首》(其一):{11}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首联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诗人一觉醒来,只见朦胧斜月映照楼阁,却不见梦中伊人之踪影,从远处传来悠然而凄清的钟声,让人倍觉孤寂而空虚。仅此一联,便叫人掉入了一个愁肠百结、惆怅迷惘的氛围中,使人领略诗人心中的那一声长叹。颔联先追溯梦境,写出了诗人因远别而造成的心灵伤痛以及刻骨的相思,因此便有梦醒之后“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情景出现。诗人以极其传神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梦醒之后,心情急切,墨未研浓就急于写信给对方的心理,给读者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颈联中“金翡翠”、“绣芙蓉”,这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映照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幻似梦的色彩,实境与幻觉相交融,添加了一种似有还无的朦胧美。尾联以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主人公的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以山喻愁,遗恨天涯。似乎相爱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复又远去,会合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万重蓬山,天遥地远,形象地写出了男主人公的沉重悲苦、惆怅失意的情怀。
此诗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即远别―思念―入梦―梦醒)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揉合在一起抒写,最后才点明蓬山重隔,归结到远别之恨,这样的构思,使得诗中蕴藏一种因爱情受天涯阻隔之恨而产生的回肠荡气的艺术之美。
李商隐无题爱情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扬,婉转曲折,含而不露,具有高度的内蕴美。在形象描写上略貌取神;在寄情寓意上重隐避露,着意于形象寄托,使其诗内蕴丰富,一唱三叹。在创作手法上工于比兴,采用象征暗示,借用典故。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中,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具有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凄艳浑融风格的诗美,{12}以其“深情绵邈”的特征把诗境推向了高峰,使其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一版:4.
②③⑤⑥⑩{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一版:425-440.
④⑦⑨{11}钟莱茵.李商隐爱情诗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7,第一版.
⑧孙金荣.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齐鲁学刊(曲阜),1999.4,(4):4.
参考文献:
[1]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篇9
1.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爱情诗一般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先了解背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我们在读南朝民歌《西洲曲》时,只有了解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点,与北朝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的特点。
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我们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意旨。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词人就是借用“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母亲的无情,来表达对爱情的惋惜。
爱情诗一般都用下列意象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她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以及纯洁的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在阅读时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才能理解诗歌中的爱恋、相思之情。
3.找准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艰辛,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炼一个好字、好句,能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借用术语,巧妙作答
有了以上三步作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顺利地解答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回答这些问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有关术语,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常用的术语比如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他的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与静景,近景与远景等。描法,如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刻画,表现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其他的描法还有衬托、虚实相生、渲染、动静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北朝民歌中的“何不早嫁论家计”就比较直接;借景抒情,如南朝民歌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借用莲子这个物来抒情的。诗歌风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不同,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的。
除了掌握以上术语之外,还要了解古爱情诗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样答题时才能答到点子上。
以上诗歌鉴赏的步骤及方法,对我们的鉴赏比较有帮助。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作答的境地,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阅读训练一
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请你说说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可把诗中的“求我庶士”改为“我求庶士”,这种说法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以第三者的语气来写的,请对这种写法的好处略作赏析。
2.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它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请你说说它的“转折之妙”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星汉女,下面两句写织女织布。诗的最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议论表明中心。
B.这首诗通过神话表现人间夫妇相思的痛苦,把现实情感和传说联系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具体描写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形象和星辰以及人物的特点相结合,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情、内心痛苦的织女形象。
C.这首诗具有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特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而且生动传神。善于运用叠字,叠字用在诗句开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环境,抒发感情,非常生动准确,同时平仄相间,清浊相配,读起来朗朗上口,收到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D.这首诗是乐府诗。乐府是三国时诸葛亮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2.有人说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皎皎”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请你说说他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在一句话中两次使用“难”字,请你借此分析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五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我独南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阅读训练六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请你说说这三组变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爱情诗》
阅读训练一:
1.兴
2.可以的。这首诗写一位姑娘由眼前的梅子成熟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反映出这位望梅兴叹怀春少女焦急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的描述,并穿插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聚会中笑谑欢乐的场面与气氛,宛如一幅风俗画。
2.前一层次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女”是泛指,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
阅读训练三:
1.D
2.开头“迢迢”写牵牛星之远,让牵牛星成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诗人把织女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刻画她幽婉的形象。“皎皎”二字用来表现织女的纯洁高贵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迢迢”“皎皎”这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意味隽永,其中情意之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训练四:
1.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迂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他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不幸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阅读训练五:
1.表现了一个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控诉,也反映了他对爱人的依恋与怀念。
2.这首诗前三句乃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缜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句转到夫妻别时的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感情激烈。
阅读训练六:
篇10
关键词:永恒;《钗头凤》;撼人爱情
不能不感叹陆游,不仅因为他的“一树梅花一放翁”,更因为他的《钗头凤》背后的撼人爱情!
不过想不到的是,90后的学生也被这首诗感动得稀里哗啦,文学课上由比较陆游和唐婉的一唱一和的《钗头凤》上升到了对真爱的探讨,有个同学竟然说,得不到真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亵渎真爱的人是可恨的……
确实,《钗头凤》很感人,感人的不仅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产生的故事背景,不亚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孟姜女》――中国的四大爱情传说。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动人心魄,风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呢?说来话长。二十岁时,陆游娶妻唐婉,本来是情投意合,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可陆游的母亲就是不喜欢唐婉,双方被逼无奈,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最后陆游只得把唐婉休掉了。类似的爱情悲剧,在古代诗歌《孔雀东南飞》,现代小说《寒夜》中都上演过。
十年后,三十一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自己曾经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诗人百感交集,而唐婉也旧情难忘,在征得现任丈夫赵士程的同意后送来一壶酒。陆游深感其情,悲从中来。“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不愧为风流才子,刷刷就瞬间成文了。这首墙壁上的诗其内容为: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相传,唐婉看到这首诗歌后,泪如雨下,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其内容也摘录如下: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就一病不起,在忧郁中死去。笔者忽然恍悟《红楼梦》中林妹妹为什么会死去,是因为宝哥哥没娶她,两人没能长相厮守。也许在痴情人眼里,对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后来陆游转战川蜀,劳碌奔波,但从来没有忘怀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二十岁结成夫妻,份短暂,却是情定终生。三十一岁沈园重逢后,此后漫漫几十年陆游都是念念不忘,眷念不已。
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辞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他六十七岁,陆游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他七十五岁,陆游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沈园》诗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确实太为感人!元好问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来可以是这样演绎。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一辈子都无法释怀,一辈子一往情深呢?堪比《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究其原因只能是真爱永恒了!
沈园重逢已经是夫妻分离后的十年,在四十多年以后,陆游还是无法自拔,七十五岁的他带着初恋般的纯情和新婚般的悲情写了《沈园》二首。四十三年了,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那曾经斑驳陆离的文字已经完全褪去了残迹;如果有轮回,唐婉已得超生,也都成为年已四十的半老徐娘了;他自己这把老骨头,也是年过古稀,即将化作会稽山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情思,还是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并且写下了那么美丽的千古绝唱:“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在这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头子心目中,唐婉依然是临水姣花,就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只不过,这美丽的幻影是那样的昙花一现,惊鸿一瞥,在很久前就如烟如雾如尘般消失了,只是那美人梳妆的桥下,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样的爱情只能让读者泪湿青纱。在现代的社会,比谁谈的朋友多,比谁是情场高手,比谁玩得转,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何谓“爱情”了,更不用说那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了。今天恋爱,明天分手;今年结婚,明年离婚,已经是比比皆是,见怪不怪了。甚至“小三小四小五”婚外恋,包二奶,,天亮后就分手等流行词语也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已经象是远古的神话;《菩萨蛮》中“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的比翼连枝也好像已经成了过期的传说。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快餐爱情,在陆游和唐婉面前,真是一次洗礼!不管时迁,昨是今非,不管变质的爱情有几个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的冠冕堂皇的借口,《钗头凤》背后的撼人之爱,不能不让人相信,在生命之限处,爱也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
天若有情天亦老,虽然生命脆弱,爱情之花也容易凋谢,就像唐婉的那句“雨送黄昏花易落”,可事实证明,短暂的爱也能千古,人类的爱情本身也是可以永恒的,它将永远是诗歌中长盛不衰最美丽最感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