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6 09: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篇1

【教学现场1】课题导入,展示质疑,同桌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阅读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收集了同学在预习中提出的部分问题,请以较快的速度浏览这些问题,看看哪些也是你存在的疑问,与同桌进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问题略)

【现场剖析】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预习,预习包括熟悉字词,要求质疑,要求学生初步分析人物,所以,直接导入的方法,可以干净利落地快速进入文本。质疑是一种能力,要在阅读中加以培养,预习中质疑是很好的途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初始阅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收集并展示,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强化学生质疑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发挥问题导向,让学生在问题中进入文本阅读的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同桌交流尽管时间不长,但更大的意义不在是否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在唤醒阅读初始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一阅读心理做基础,深入探讨才有可能。

【教学现场2】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一)

课件出示: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讲述于勒的人生。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传统教学的复述较多的是情节的客观陈述,是概括。这里,我让学生“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讲述人生”,之所以要作细微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梳理于勒人生由“贫――富――贫”的思路,换之以用第一人称来自述,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人称的自述不仅能讲清遭遇,更能陈述心迹,而要陈述心迹,必须有细读文本的习惯,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好好琢磨,而琢磨之后于勒的“后悔、无奈、痛苦”更能激起读者对于勒的同情,更能衬托出兄嫂只认钱不认情的冷酷。同时,这里的自述也为学生理解小说为什么以“我”为叙事视角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较。应该说,从于勒身上,我们读出了他的不幸,读出了他的悔意,读出了他的良心,读出了他的无奈,为理解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一个窗口。

【教学现场3】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二)

课件出示:(1)人不只活在白己的世界里。面对具有浓郁亲情血缘关系的于勒,菲利普夫妇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大戏,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2)对菲利普夫妇的冷酷、金钱至上、毫无亲情的表现,有人从小说中找到了一些依据,说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你怎么看?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针对菲利普夫妇的两个问题,前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具体的描写中感知人物性格、情感、态度,在具体描写中抽象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后者则是从较高层面上对人物进行评价。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魅力,把准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与所构筑的精神世界。我通过问题导向,把性格、心理分析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金钱社会的金钱至上、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从而全面理解莫泊桑悲天悯人的情怀。值得一说的是尊重学生自主解读不是毫无原则,价值引导正是真正意义上对人格与价值观的尊重,“生活的艰辛不能成为抛弃亲情的理由”这是很必要的一种价值导向,教学中必须很好地把握。而这一切,也无不体现着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

【教学现场4】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三)

课件出示:“我”是谁?“我”在作品中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作用?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小说的叙事视角很重要。不同的叙事视角作用是不同的,好的小说一定有精当的叙事视角。莫言曾说,他是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叙述人。《我的叔叔于勒》选取“我”作为故事的讲述人,也就是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是很有用意的。一方面“我”是线索人物,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显得自然可信;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给予了狂热的金钱社会一一那个可怕的冰冷世界以一丝温情与暖意,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若瑟夫是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一个很重要的寄托,教学中必须重视。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再次得到了体现。

【教学现场5】

师: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我们更看到了作者――莫泊桑,一代文豪,面对这个不良的社会,他的内心的期盼与理想,他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我们读懂了莫泊桑,特别读出了他作品中“无限的丰富多彩”。

课件出示屠格涅夫、恩格斯、左拉对莫泊桑的评价。

【现场剖析】

作者介绍不是普及文学知识,而是为解读文本服务;作家作品特点也不是机械地呈现,而是在学生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出现,一切显得水到渠成、行云流水。教学细节是需要讲究的。

【教学综思】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学情。《我的叔叔于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被编入九年级(上)。我当时执教的是本校八年级学生。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刚学过小说《孔乙己》等,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等基本的文体知识基本上已经能够说清了,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正处在一个发展期。在这个发展期,学生会不大愿意举手发言,缺少了语言表达作为中介的思维与判断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所以,怎样让处在这一期间的学生继续活跃思维,主动思考,并在主动思考中继续发展小说阅读的能力,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

二是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能体现文学作品的特质。在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灵魂,情节、环境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小说的魅力体现在人物的魅力上,小说的价值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我们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来启迪人生,来唤醒心灵,其实都是通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来实现的。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人物形象这条主线,结合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并作出准确的评价。

三是对小说的全面解读与精准理解。以往,我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已经习惯于给菲利普夫妇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给小说主题贴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签。但当我深入解读小说之后,我感觉到在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背后还有许多味道,这些味道正是莫泊桑小说所特有的,也就是在犀利的批判下包含着的对这些小人物辛酸与无奈的真实反映。教学中要把这种味道呈现,亦即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

“怎么教”其实是基于理念而存在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仍以讲解为主,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教学导语遵循“奇”“精”“实”原则

好的教学导语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应遵循“奇”“精”“实”的原则。“奇”就是教学导入形式要新奇、灵活、有趣;“精”就是教学导入内容要精当、简洁;“实”就是教学导入要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实例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笔者提问学生:“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请你在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相吻合?”笔者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课文、研究课文,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提问遵循“优”“准”“巧”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答案。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优”“准”“巧”的原则。“优”即优化问题,要求问在关键处;“准”即选准提问的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巧”即把握提问的分寸。课堂提问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调控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如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么样?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特点都有哪些?奥楚蔑洛夫尽管很善变,但是他一直都没变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回答前面两个问题,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成绩较好的学生解决了中间两个问题后,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解决了全部问题后,能够领悟到课文的现实意义,并能将文章的写作手法迁移到作文中。

三、教学模式遵循“多”“真”“趣”原则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多”“真”“趣”的原则。“多”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真”就是教学模式要真实,不浮夸;“趣”就是教学方式要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唐之韵》,精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特点及所要学习的课文。

四、教学方法遵循“新”“活”“当”原则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由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应遵循“新”“活”“当”的原则。“新”是指教学方法要新颖;“活”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当”就是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恰当。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内容一共分为4个层次。①百草园的位置、归属及留给作者的印象。②百草园的自然景色。③蛇的故事。④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此时,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如在教学“百草园的自然景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校园景色,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自然景物的。在教学“蛇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长妈妈这一角色,讲述美女蛇的故事,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畅谈雪天景色和雪后游戏,使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篇3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实践活动

语文课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老师问、学生答。语文课后,常听学生懒洋洋地说“没意思”。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也可以让学生惊呼:妙哉,语文课!

我的做法是加强语文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语文知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活动形式。

一、补写小说情节

很多的小说都有留白现象,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去买《山海经》的过程就被一笔带过,没有详细去写。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留给语文老师一个极好的教学作文的契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去合理想象不识字的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学生们对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都积极思考,争着说出自己构思的小说情节。

一节课,师生都极其兴奋。每当一个同学发完言后,其他同学马上就举手给予评价。虽然,每位同学的发言都被限定了时间,但还有好多同学没能争取到发言机会。一听到下课铃声响起来,这些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失望的叹息声,大家纷纷意犹未尽地说:“怎么这么快!”。我趁机说:“我们也做一回小说家,我和大家一起都来写写,如何?”话刚说完,下面就是一片欢呼。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现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汩汩涌出,创作的激情被点燃,作文思路也被愈拓愈宽。

二、制作Flash课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学散文或诗歌时,只是让学生通过字面去感悟课文,或者由我们口头去描述,很难让学生深刻把握其中的意境。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利用Flash制作的歌曲,感觉歌词被具象了。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引进这种技术,先期制作出一段Flash,让学生欣赏文章的同时,能看到几幅带有音乐背景的画面,让他们自己去“听其声”“临其境”,岂不是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又向学校的微机老师请教如何制作Flash。并且专门让微机老师为我们班级的同学讲授了简单的Flash制作方法。之后,我建议学生们和我一起制作Flash进行备课。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在轻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了粉红的桃花瓣从树上簌簌飘落的画面,在微风中花瓣被吹得漫天飞舞,有的落到溪水里,有的落到满是鲜亮小草的地上,同时屏幕下方滚动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话。我们师生一起欢呼雀跃,这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很快,我们班就诞生了各种版本的《水调歌头》《岳阳楼记》《丑小鸭》等,语文课已经成为同学们期盼的课程。

三、编演课本剧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几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戏剧。文中人物的语言、情态、心理、动作被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再加上合理的加工想象,使得戏剧情节在某些地方超越了小说本身。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少了说教的尴尬。作文中该如何去塑造人物才能更吸引读者是这次创造性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

学生创作的激情被点燃,把以前的课本翻出来,编排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故乡》等,可谓是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篇4

近年来,随着互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渐渐引进到学校教学中。它被认为是目前课堂教学环境技术的集成者。它继承和整合了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高科技教学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在合作学习、互动学习、启发式学习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

在这里,我举几个语文教学课堂实例,浅浅地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

一、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互动,使师生互动更自然

互动与交互在英文里是一个意思,都是“interaction”。但“交互”一词本是计算机术语。引入到课堂上,交互式教学是指“师生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运用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的一种独特性、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身有非常强的交互性。我们要在使用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它很好地支撑课堂主体之间的对话,促进课堂主体之间动态交互。

二、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生成,使课堂形式更灵活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准备的资料往往是多元的,他的应用主要是建立在一个很大的资源库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讲不通的素材内容整理到对应的文件夹中,在课堂上只需从资源库中直接拖曳出来就可以应用。与利用其它软件制作课件相比,尤其与教师最常用的PPT课件相比,PPT课件是固定的形式,是以线性备课以及在课堂上按顺序来显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制作PPT课件时,教师应该考虑到一切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答案,以保证尽可能地预设好各个环节。但是不管教师如何预设,总会出现一些教师想不到的情况,而这时教师为了实现并顺利完成自己预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经常会对学生有价值的生成加以扼杀,导致学生的思想火花被破灭。而建立在资源库基础上的电子白板可以“拿来即用”,同时它摆脱了使用PPT课件的结构化约束,使课堂恢复了灵活性。教师可以随课堂的实际变化进行再编辑,它在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的讲解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人性,更加符合实际课堂教学的变化生成。

课例:初中语文《黔之驴》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教导分析“驴”的形象,来理解本文对那些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缺乏自知之明的人的讽刺,并能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这个寓言的寓意,获得启示。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学生明确“驴”是本文的主人公,但由于本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驴,因此文中用了较多文字详写了虎,这就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确定本文的主人公。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来明确文本主人公的方法。但是这时有学生还是坚持自己虎是全文主人公的观点,于是他提出“曾经学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小说主人公并不是于勒,所以仅仅看课文题目是不能确定主人公的”。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内容,那么此时是教师先把这位学生的问题放在一边,按照自己的预设接着授课,还是沿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解决他的问题,这位教师智慧地选择了后一种做法。但是要解决这位学生的问题,又该怎样给出一个合理并另其信服的答案呢?教师想到了她原来准备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寓意时用到的一段资料,这段资料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在的这个难题。于是教师就用白板的资源库,先调出了一段资料,这是原文没有被选入课文的结尾,在这一结尾中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驴的看法,那么显而易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要对驴进行讽刺,那么文本的主人公自然就是驴无疑了。

在这一课例中,白板资源库的功能便于教师灵活调整预设,捕捉课堂有效的生成,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优化教学;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对每一个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老师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无所不会,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整合分析,需要我们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蕴含的学问,这必须借助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帮助教学。

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们也越来越钟爱信息化的生活。那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探讨用信息化的手段促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一举两得,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让信息化的教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兴趣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现代化的语文老师早已不固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学生们反对枯燥乏味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新鲜、丰富的主动学习,信息化的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一个多媒体包含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要素,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顺利实施有效教学的工具,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乐于学习,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于是我每开设一节课,都要适当地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上,是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收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解《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不怕麻烦,上网搜集资料,截取影像,制成了船沉没的影像,形象生动,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主动求知的欲望,难道我们的老师还愁学生学不好语文么?

二、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就语文来说,主要指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信息化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时,能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录音机、幻灯、投影等具有形象性和方便性。在传授知识时,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和密度,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这样就能达到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的重要作用,真正的把时间还给孩子们,给他们留下思考和写作的空间。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在“情节探主题”这一环节,我用展台展示了四幅画面,教师做适当地点拨,学生们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弃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大大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以便把侧重点放在主旨的挖掘上,从而使孩子们由文本走入当今社会,思想,到了感染,精神得到了净化。是的,在课堂容量这么大的情况下,教师还能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搭建起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收效很大,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三、双边活动,全面提升教学的现代化。

如果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那么它的用途还是局限的,综合性的教师绝不仅仅满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为教者使用,我们说电化教学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加入进来,形成教学的双边活动,全面提升教学现代化,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如教《沁园春》一文,课前可以布置:请同学们上网搜索有关北方雪景的图片,把你搜集到的图片通过邮箱发送给老师,老师会择优录取你们的图片,把优美的、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安排进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布置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他们会仔细阅读课文,查找与北方雪景相关的图片,这样几乎每个学生动起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第二、如果学生的图片被录用了,那这个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度膨胀,极大地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能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学会资料的选择、搜集和整理。相比于国外学生而言,我们的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方面还存着很大的缺陷。急需我们的学生们提升有关这方面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

在中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它涉及到文学、艺术、美学、风俗习惯等领域,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教师可利用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营造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在授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堂练笔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笔,表达你对父亲的爱”,我出示了一幅漫画:右面是一把椅子和一根拐杖,左面是“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让孩子们发自肺腑之言来续写。孩子们都静悄悄地挥动着自己沉重的笔,写下了自己最真挚的语言和最感动而又可行的行动,当作品开始展示的时候,他们个个饱含真情,甚至流下眼泪。这节课,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道德得到了提升。

篇6

一、尊重学生提高主体性学习积极性

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学生在探究中遇到了挫折,教师要积极给予引导帮助,避免讽刺挖苦,打击其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享受主体性学习的乐趣。

从教师层面来说,随着小班化班级学生数量的减少,教师可以有较多时间去深入地研究教材,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与提高。只有当小班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真正受到了重视,其主体性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适时地进发出来。

作为教育资源,小班化中的每一个学生均是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那么,课堂教学的新情景――学生的生命活力就会显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心声》这篇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文中的程老师形象。学生在综合了程老师是一个“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但工作认真,能随机应变的教师”这一形象的同时,还提出了教师如何看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问题。这让原本平淡的课堂变得不寻常起来。教师利用了宝贵的学生资源,因势利导开展了人与人要互助互爱这一社会主题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自主学习,养成主体性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主体性学习欲望

主体性活动需要情景与情感的结合,尽管在大班额教学中会有同样的要求,但在小班化教学中更需要强调“每一位”――每一位的情感、每一位的意志以及每一位的精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创设多种情境,力求通过自然、愉悦、参与、思考、领会的途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

一是创设导语情境。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名句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在设计导语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之引进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因此,故事导入、欲擒故纵等方法均不失为良好的导入。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由于中学生争强好胜心和表现欲都非常强烈,故也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创设愉悦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并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于勒叔叔的五幅漫画,学生再根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来概括内容,很快就把握了“盼于勒-忆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愉悦情境,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学习语文也就兴趣盎然。

三是创设求异情境。联系我校赏识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适度运用赏识教育的十大策略,及时鼓励学生的有效思考和发问,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起争论,形成讨论的,而且还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在《愚公移山》的学习中,学生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展开了讨论,而且有的学生还大胆指出愚公移山是浪费人力、财力,破坏生态环境,愚公搬家乃是明智之举。创设这样的求异情境,使学生畅所欲言,投入了自己的认知体验,使各种情感与智慧的火花碰撞、进发,观念异彩纷呈,全面展现出了主体性学习的魅力。

三、扩展延伸拓展主体性学习空间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所用的方法、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到的启示等进行整理归纳,对阅读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层次性和延伸性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悟渗透到各种新的情境当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如教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孩子抱了杜甫茅屋的茅草,杜甫真的怨恨他吗?杜甫为什么要去追赶孩子?通过讨论确定:是出于对自己茅屋的珍爱,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真正明白要懂得珍惜的道理。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手抄报、电脑课件制作、知识竞赛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可让学生根据泥人张、刷子李的故事编写课本剧,组织表演。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平铺直叙的课文内容改编成包含对白和舞台说明的剧本,并分配好角色,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剧务、旁白,学生们各司其职,人人都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有奇思妙想和深刻的学习感悟。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09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能够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它能够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也将成为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于是,如何遵循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真正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服务,便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从笔者接触的一些课件和课堂操作来看,使用效果理想的并不很多,许多课件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在许多方面有程度不同的不同步现象。

一、为什么要整合

首先,音像内容同语言内容的不同步

声音和图像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它们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的优势所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主要途径就是语言和音像之间的转换。通过必然而有效的转换,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应用,提高语言的素养,帮助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操作。然而,这种转换必须是等质的,否则其结果便会与目的相背离。这就要求我们制作课件时,对转换的课件内容和音像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在语言内容和音像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转换对象。笔者看到一个《荷塘月色》的课件,画面形似而神不似,并没有把读者带到那种“淡淡的哀愁”中,反而给人一种愉悦、兴奋的感觉。这种音像内容与语言内容的不同步,很容易破坏应有的教学情境和质量,对学生感受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也会起干扰作用。

其次,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不同步

显而易见,在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前者是目的,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前者是主,后者是次。其实“辅助手段”这个名词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操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和体现这一思想。可是不少课件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有的手段与目的没有服务关系,互相脱节;有的为手段而手段,音像的使用没有必然性,更没有带来教学效益的提高;有的喧宾夺主,手段成了主体。我们见到不少课件音像听读时间大大超过了语言操作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语文课的性质和特征缺少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语文课永远是语言实践课,无论使用什么手段也不能改变这个性质,它的特征是一切训练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同时以语言为中介,而其他中介都必须为之服务,而不能相反。笔者的同事做的一个《岳阳楼记》的课件,内容都是岳阳楼的画面,造成画面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确实感到新鲜有趣,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得到语文方面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语文课,而成了音像欣赏课。德国教育家发现,有语言障碍的德国儿童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这与儿童音像接触越来越多,语言实践越来越少不无关系。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言阅读为主体。

第三,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步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这一价值的意义的实现有它的优势。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来自于它所选用的作为听说读写教学对象的语言材料以及整个操作过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说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同时又可以展示出他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这需要我们在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不能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身的审美价值混同于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文学形象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简单地以音像手段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即使再好的音像手段,也不能完全达到自身阅读从语言品味中所达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音像手段对课文的解读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甚至能把课文内容很直观的展示出来,但小说语言的精彩美妙,结构的精彩安排,不通过语言的认读,都是无法深切体会的。所以将小说改编成影视鲜有超过原著者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则要求在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而不要迷恋于音像所造成的审美效果。

二、如何进行整合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关键在于计算机辅助手段和语文教学本身的整合,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的整合

运用CAI课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消化知识、强化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课件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课堂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避免哗众取宠或华而不实,真正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提高素质。必须将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绝对服从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能两者分离,尤其不能凸显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以致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用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为卖弄现代技术,都只能有害于语文教学。强调语言实践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这个规律,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2. 主体的整合

在CAI 运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件的辅助作用不会改变。不能以课件的简单呈现来代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启发和诱导,更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考、理解和反馈。尽管教学中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是在课件的辅助下进行的,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和反馈活动仍要有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切忌出现教师和学生跟着计算机转的现象,一定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人机关系的融合问题。

3. 内容的整合

无疑,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将这增加的内容和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整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效果。也就是说课件的设计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或重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或重能力培养。强化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言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语言能力或语用能力。

4. 过程的整合

有时候,单看某一个课件质量确实不错,可一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就不很理想。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过程和方式同课堂教学的流程整合的不够。可见,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并不是追求课件的质量,还要更加注意课件本身的使用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努力寻找两者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笔者做过一个课件《麦琪的礼物》,课件本身很简单,先为同学展示一组小说的情节照片,帮助同学回忆情节结构,然后请同学依据所提供的情节照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又训练了同学的复述课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课件配以音乐《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理解小说的主题,欣赏情节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欣赏效果。

篇8

1. 创设情境,突出趣味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看作是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乐学、乐做的主动意识,便不能发挥语文的人文作用。所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创设种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放飞心灵,让他们的思想冲破以往的束缚,给他们自主选择作业的机会;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在不同形式的对话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乐于拓展,敢于创造,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提高语文素养。教完《我的叔叔于勒》,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旅行途中的船上遇到的是荣归故里的于勒,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续写一段话,并马上表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续写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表演的情景也栩栩如生,无论是续写还是表演,都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得形象逼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2. 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差异、学生心理差异为前提,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们能够愉快地接受作业,并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轻松快乐的体验。所以,我在设计时尝试采取分层分类设计的策略,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和作业时间上分层,让班内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事实证明:一旦准确定位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就可以改善作业的效果,并通过长期坚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有效发展,同时也让学生负担停留在适当位置上。

3. 培养能力,突出思辩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达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作业布置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质疑。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体会文本内在情感并延伸对文本外的情感体验。为此,我的具体做法是:(1) 在接触新课前,我总是要布置学生先进行预习,并针对课文内容、写法或情感等方面进行质疑。(2) 在每节课结束前,我总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存在的疑惑,而后请学生当场相互讨论交流,不能及时解答的,就请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假如学生不能提出疑惑,我会布置精心准备好的疑问题以供学生课后讨论。经过实践,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4. 贴近生活,突出实践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践中学习。”确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强调有些作业可以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完成,这样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比如,新教材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版块,我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教学之中。“广告多棱镜”这一专题,我就安排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上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时,学生还得当主持人、解说员,介绍自己的调查、分析成果。语文课题化研究为学生搭建了发挥潜力的“平台”,学生在完成此类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拓展了视野,获得了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能力和体验,增长了语文才干。以上课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感悟,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缩短了文字与生活、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5. 拓展延伸,突出融合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为打破传统作业中单纯的语文知识观和单科思维的方式,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渗透与融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我设计了口头表达作业。即利用语文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学号为序,到台上进行口头表达展示,可以讲述天文地理,推荐名人名著好书,评论时事焦点,朗诵散文诗歌……这种“口头作业”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业的训练中获得各种知识的积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较为宽广的知识平台。

篇9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链接 有效课堂构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情感如何,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依据文本资源的开发,有效链接学生情感

《文心雕龙·知音》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之所以这样说,告诉我们两方面的道理,对于作者而言,辞发源于情动,对于读者而言入情源于披文。无论是辞发还是披文,可以肯定地说都离不开情。语文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应当考虑的是有效链接学生的情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链接学生的情感必须依赖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学生对文本倘若情有独钟,那么将会逐渐地进入文本,学生进入文本一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通过对文本的补白,学生则能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动令他的学生们折服,孩子们多么珍惜这最后一课,多么伟大的爱国热情。我们的学习处境完全不同于那些学生,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激发出学生怎样的情感呢?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最后一课》,你对韩麦尔先生及他所教的学生是同情还是?学生们知道老师所抛出的问题言在此而意在彼,关键要从“还是”上寻找答案。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研究,深深感到:韩麦尔和他的学生对失去学习母语权利是痛苦的。我们能在自由自主充满着尊严的氛围中学国的语言是十分幸福的。不少学生还表达出这样的观点,祖国被侵略者蹂躏说明祖国不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提高综合国力,富国强民靠党靠政府,更靠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笔者感到教学《最后一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每篇课文都有我们要努力挖掘的地方,我们必须时时处处去做挖掘文本资源的有心人,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则能得到有效的链接。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链接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促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课堂,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依托氛围的营造去有效链接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形成这种氛围的因素应当说是多维的。首先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善于在课堂上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智。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注意通过传统和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效整合,去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学时,我把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并把作者对父亲的描写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用眼看了,用耳听了,便很快地进入文本,由于对此精彩之处的重锤敲打,比较理想地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有效地链接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能从眼前的情感和两耳的聆听,感悟出精神。其次是每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读的状态。事实上,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读课文,掌握一定的技巧,富有感情地去朗读,那么则可进入文章的境界,尤其是文学作品,一旦学生会读了,就会认识到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而受到教育,学生朗读方法我们应灵活机动地把握,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学生的朗读,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角色朗读,可以是美读,也可以是素读及学生自读。这些方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教师不必强求。但要真正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言,我们必须让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感彩感悟具体形象,这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最后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淡化教师的讲解,高效语文课堂限定了语文教师讲解和连续讲解的时间,这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过程的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中营造链接学生情感氛围的强化。

三、依托思维的启迪,有效链接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目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而表现性和再现性依赖于什么呢?依赖于学生的想象。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有其主观的因素,也有其客观的因素。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想象还有赖于我们去引导,语文教学则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的真谛。虽然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期,但我们的方法过于呆板则不可能起到理想的启迪作用,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的启迪要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初中语文教学既有对文本内容的诠释,又有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我们必须注意以适度的石块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以“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百万富翁就像于勒,他们的表情会如何?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又会怎样?”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上任何事业的成功者都可以从最初起步中追溯到兴趣的渊源。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认识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应以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让兴趣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乐意与老师配合,并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知识产生强烈的获取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轻松愉快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当成快乐的享受。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以需促趣

一个人对事情感兴趣,注意力可以持久集中,可以保持清晰感知,引起积极思维和丰富想象,产生愉快体验。教师要是能在课堂教学中阐明每一个具体知识的学习目的,使学生认识这些知识的具体价值,就越能引起学生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都应明确而生动地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以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李春波的成名曲《一封家书》,接着提出学习本文的目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要求学生为亲人书写一封家书。设置这目的就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手段,以新求趣

新的东西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运用多媒体教学

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显得陈旧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直观形象和感染性强的特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用《好汉歌》导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杨志主要经历的有关图片,观看影碟《水浒传》中“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片段,学生一下子就被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到课堂中来了,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去,收到很好的效果。

2.编排课本剧

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口味,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在教学这类型课文时,教师要编排剧情,指导学生表演,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这一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文剧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领会了小说的主题,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

3.开展竞赛活动

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许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其中成语占大部分。为了使学生更牢固、更系统地掌握所学习到的成语,可以经常组织成语比赛。比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为了检验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说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猜成语;为了系统地概括同一类的成语,可以让学生写同一个字开头的成语或成语串联;为了检验学生对成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让学生补充成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讲成语故事……经过一系列的比赛,学生掌握成语的程度有所加深,同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4.扮演小老师角色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名学生担任小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合适情境,以情激趣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创设深邃意境,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语言王国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时而欣喜于语言奇葩的瑰丽,时而沉浸于深邃意境的悠远,在愉悦中探寻并获得沉甸甸的收获,甚至乐而忘返。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或从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景物,慢慢地合上眼睛,细细地去品味、去体会这样的一番景象: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小草绿起来了,树林也绿起来了,一阵微风吹过,带来新翻泥土的气息。远处,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河。河边的地里,农民赶着牛儿在犁田,隐隐传来鞭子的轻响。经过一番联想,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意境,学习课文起来就容易多了。当教学到“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百鸟争鸣的景象,让学生明白文章所指的不单是小鸟在放歌,其实在春天中的每一个人都想放歌,以此来表达心里无法控制的喜悦之情。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创设不同的意境,让学生融入到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2.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这样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诱导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索新知,发展智力。例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我”被迫向万芳取回木雕时,教师忽然向学生发问:如果万芳不愿意归还木雕,“我”该怎么办?你们怎样看待万芳的这种行为?这个问题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溅起一阵水花,引起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激发他们的情趣,培养他们的兴趣。

四、课内迁移课外,以知诱趣

现代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非常丰富,他们谈论的都已经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科技进步中的S多东西。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开展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课外知识的增加扩大了学生们的眼界,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又促进课内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将课内迁移到课外,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诱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卡美纽斯说:“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的身上激发起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去探索,千方百计地利用巧妙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绚丽的兴趣之花。

让兴趣之花孕育出知识的硕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