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2:0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

篇1

(一)I think 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 have ever seen. ,She is exciting, amazing and sexy. When we first met I felt her erotic emanation. Now I know that she is

extremely intelligent too.

(二)She is 24 years old, and she has a 3-year-old son. So she is a mother. A sharp mother. She has a piercing in her tongue and two tattoos, one on her stomach (an Indian man’s face) and one on her back (it is non-figurative). I like them very much. If you meet her, look at her face; it is so sweet. She has a birthmark on the tip of her nose.

篇2

一、写人作文

在记叙文中,写人作文占有重要地位。写人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事例,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写人作文的类型一般有一事写人、几事写人两种。一事写人就是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几事写人就是通过几件事(一般是二或三件事)来反映人物的一个精神品质或多个品质。因此,写人的作文,应通过对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的外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内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着重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精神品质的。

写人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介绍人物及人物外貌。

②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带出要写的人物及其品质。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写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若是几事写人的,重点事例要放在前头写,具体写;次要的事例后面写,略写。)

3、①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②照应开头,自我勉励。

(说明:开头、结尾的①与①相对应,②与②相对应。下同。)

二、记事作文

记事作文与写人作文一样,在记叙文中占有重要地位。记事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具体描述的事情,表现事情的教育意义或蕴涵的思想感情。记事的作文,应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着重描述事情的具体过程,注意事情发展中人物的外表和心理描写,从中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记事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2、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3、①交代事情的结局。

②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三、写景作文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就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或按游览景物的线路,或按景物的类别,或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等依次观察,有条理地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时,要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思想感情。

写景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②总写景物的特点或感受。

2、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①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

四、状物作文

状物,一般是指对动植物和物品的描写。状物作文,分以物写物、借物喻人(理)两种。对以物写物的作文,应抓住物的形状、构造、功用、特点、抓住人对物的情感关系,进行细致地描写,着重表达出你喜爱的思想感情或物带给你的帮助;对借物(一般是植物居多)喻人(理)的作文,应着重抓住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进行具体描写,并从中联想到人、联想到物所蕴涵的道理。在状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合理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状物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特点或构造。

3、具体叙述人和物的关系。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抒情结尾。

借物喻人(理)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生长环境和特点。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突出特色;突出品质

小学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怎样做好学生的作文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的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作文的指导。

一、突出特色从外貌描写入手

写人和记事是两种主要体裁。塑造人物主要是抓住人物的高尚品质、鲜明个性两个方面来描写。这是写人物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人物的形象是活的,是立体的,是动态的。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实例去比较和提醒学生的注意。比如,写人物这一点,在外貌的描写方面,我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做比较: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个人是谁呢?

(2)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壮,穿一件清不清、蓝不蓝的梭布禅衫,提一柄九齿钉耙――这个人是谁?

学生思考一会马上回答第二个人是猪八戒。但是,第一个人是谁不知道。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能确定第一个人是谁?因为他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特征,没有个性,所以很难判断出这个人是谁。这就是写人物外貌要从特点和特征入手,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观察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与你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吗?没有,即便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这种差别就是人物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将人物写得鲜活。

二、突出品质从事件记叙入手

人物的特色从外貌中最有代表性和特征之处入手,特征就是人物的特点。以记事来描写人物,要注意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教学,随便将文学名著中的鲜明人物形象作为案例,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提醒学生注意实践的描写。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的实例来写。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实例很多,但不能都写出来,要专注一件事或者是两件事来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写。

写人要有事件来佐证,记事要有人物来表现。所以写人记事是相伴生的、不可分割的。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与别人不同的品质特点,这是写人记事文章的突出特点。

篇4

写记叙文无疑离不开写人和记事,必然要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描写刻画来表现一个主题。正常情况之下学生能把事情叙述清楚,但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往往成为学生作文中的软肋,而人物刻画得成功与否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因此老师会不遗余力地反复讲解人物刻画的技巧方法,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的写人的记叙类型的文章以提高人物刻画的水平。但这些做法往往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能因此而提高多少。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无需舍本逐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内文本来提高学生的刻画人物的能力。

初中阶段课内写人类型的文章(连同记叙文、小说)不下于10篇,既然这些文章能选来作为初中语文课文,必定有它的可取之处,而且这些文章中刻画的人物往往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些人物学生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教者完全可以以这些课文为教材,直观的教给学生如何写人。

先看以下两则对人物的描写的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彩,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以上两个片段都是人物的外貌描写,教者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把它们作为重点语段来加以仔细分析。两个片段对人物外貌的刻画都非常成功,堪称经典。教者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语段的精妙之处,适当对相应的技巧加以点评总结,进而教会学生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比较两则片段的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有以下发现:

1 作者在对人物外貌进行刻画时都紧紧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所谓人物的外貌特征即人物的外貌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具个性的方面。《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抓住了他的衣着、身材、胡子,《一面》中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则重点抓住了他的头发和胡须,突出表现了他的瘦而且有精神。

2 人物的外貌刻画不但着重写人物的“形”,更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神”,即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外貌往往就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孔乙己》片断中从孔乙己身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可以看出他清高、懒惰的性格。而《一面》片断中对鲁迅先生直竖着的头发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的描写则形象的将鲁迅先生顽强、刚毅的性格展现得非常到位。

3 人物的外貌描写都符合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人物的长相相对而言是成静止状态的,不可能发生多大变化的,但人物的外貌却可以随着人物身份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应当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孔乙己是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又不具备最起码的生存技能,那他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倍受的生活。鲁迅先生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旗手,一直坚持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生理、心理透支严重,也只能“瘦得叫人担心”了。

另外,课内文本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物描写的语段也应引起重视,如: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杨二嫂)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鲁迅《故乡》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干线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

――姜孟之《一双手》

他(鲁迅)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阿累《一面》

以上三则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还成功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可感,这一点也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借鉴。

除了人物的外貌描写以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可以从课内文本中找到很多成功的例子加以学习。

看下面几则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吴敬梓《范进中举》

以上三个片段中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堪称一绝。《背影》片段中“探”、“攀”、“缩”、“倾”四个动词准确地把父亲作为一个体态偏胖的中年人攀爬月台之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在这四个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与展现。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片段曾让多少读者为之动容流泪。《孔乙己》片段中孔乙己拿酒钱的两个动词富于变化,“排”字形象地展示了孔乙己想要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虚荣心理,而“摸”则表现了孔乙己精神和肉体所受的折磨之深和穷困潦倒的尴尬局面,两个动词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孔乙己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为他最终走向死亡埋下了伏笔。《范进中举》中“攥”、“舒”、“缩”、“揣”四个动词充分的展现了胡屠夫贪财、自私、虚伪的性格。

写作中出色的动作描写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更要表现人物在怎样做,从而通过准确的、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的性格。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成功了。

再看课内文本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与描写。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孔乙己》

写人物神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没有能够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反映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的心理状态。《我的叔叔于勒》片段中对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的神态描写将菲利普在得知弟弟于勒破产了,自己的发财梦破灭时的恐惧、绝望的心理准确的表现了出来;《孔乙己》片段中描写的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神态则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在遭到别人嘲笑时的羞愧、尴尬、难堪、愤怒而又要挽回自己的面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篇5

(1)写人习作:(1)写父母或老师的 (2)写自己的(3)写同学的 常见题目如,一个我最敬佩的人、一个我熟悉的人、这就是我等。

(2)写事习作:(1)成功的事(2)有趣的事(3)感恩的事 常见题目如,一次成功的尝试、童年趣事、( )的一幕等。

(3)写景习作:(1)游览某一处景点(2)自然现象

(4)状物习作:(1)动物 如我家的小狗(2)植物 如秋菊(3)静物 如我的小台灯

(5)读书类:(1)和书有关的故事(2)读后感

(6)写爱好的,如我喜欢( )

确定好是哪一类后,就去按照下面相应的格式来写:

2、写人习作要点。格式:共5段,如下:

第一段:这个人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段:写人物及人物外貌。

第三段:详细写表现品质的第一件事。

第四段:简单写表现品质的第二件事。

第五段: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备注:开头结尾要相互照应。

3、写事习作要点

开头: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经过: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结尾: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4、写景习作要点

开头: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经过: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篇6

1、题目要新颖

2、要有好的开头和结尾3、作文的内容要充实,要升华主题4、每段之间要抓住题目避免跑题

5、文中要运用好词好句或成语

6、文中的事例不能太庸俗,要有一定的吸引能力

7、篇末点题。

怎样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古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此类文章,是指以写事为中心,通过对事情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社会变化等问题。

1写清楚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使叙事具有完整性。

写好记事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事情的发展规律,把事情交待清楚。也就是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和结果这六大要素。

要想文章内容完整,主题明确,六点中的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最为重要。

2注意选择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

小学生写记事作文,一般都是些自己身边的熟人的平凡小事,那么,就应该越具体越好。生活中的小事很多,要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达文章要求的深刻道理。

进行描写时,应对事件的起因,人物的行动等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文章的重要部分,如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小学记事类作文要点

部分,应该写得越具体越好。详细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小学写人类作文要点

1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外贸描写做到形神兼备。

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外貌都与别人不同,外貌特点,如容貌,神态,姿态,服饰等,往往反映着人物不同的个性和心理。这些特点的描写要做到时刻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外貌描写应力求做到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和个性,决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倾向。

2把握人物特点,注意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做到“言为心声”。

在生活中,人们的个性,职业,年龄及所出的时间,环境和地位不同,说出的话也不会完全相同。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他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因此,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时刻做到“言为心声”。

篇7

学生发愁: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困惑:怎么教,怎么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且能写得生动传神优美动人?《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想方设法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才会“乐于表达”。结合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各位语文同仁进行交流:

一、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

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尽量从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放入自己的作文资源库。在集中了一段时间进行作文片断训练后,我作了如下设计:将名著引读中介绍的名著、写景美文、教材内容与片断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写他们熟悉的生活。顺序为单纯写景训练―将景物描写运用到叙事类的作文中或渲染气氛,或表现人物心情或衬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外貌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第一次进行的是景物描写训练,我预先选了三段写景美文,听完后,大家的脸上出现了快乐而又的羡慕神情,接着请大家仿写,我提示学生思考:本段写了哪些景物,意在表现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写得生动有趣。例文:雨从一片树叶跳上另一片树叶。如果你仔细地听,你会听见小鸟喝水的声音,你会听见知了关门的声音。雨在池塘上面击起一串串的水泡,如果你把脚伸进水里,说不定还有一尾鱼轻轻地啄你的脚趾。水夹杂着黄泥,流进池塘,发出一种潺潺的声音,加深着静谧的意境。(节选自盛慧《记得》)结合训练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了习作练习“雨水”:雨水抓不住绿叶而坠到另一片绿叶上,有的还摔到地上发出“哎呦”的声音。如果留心听,你会听到蝴蝶用翅膀拍打雨水的声音,也会听到屎壳郎在水中游泳的声音,还会听到蚂蚁在水中求救的声音。

二、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全身心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如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游戏,如“我来比划你来猜”等。游戏前,告诉学生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们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高兴,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再如,很多学生喜欢捉鱼,老师可以让学生到溪流河沟,亲自玩玩捉鱼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不经意记住一些内容和环节,为日后作文素材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老师叫同学们也一件趣事时,学生就可以回忆小时捉鱼的细节,写起作文,信手拈来。“鱼”的趣事可以这样写:鱼在池塘漾起一圈圈涟漪,如果你把手伸进水里,说不一定,还有一条小蝌蚪轻轻的触碰你的指尖,雨滴带着花香,滴入池塘,发出一种轻脆的声音,更显周围的静谧。池塘上漂着一朵朵小伞似的浮萍,水被染成了绿色,那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是宁静的颜色。从这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到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清新且充满童趣的语言,更能感受到他们写作时内心的快乐。读这样的文字,我的内心也是无比快乐的。

三、多诵读诗歌,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之一。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背儿歌,因为,诗歌短小易记,琅琅上口,诗歌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作者心情的反映。借景抒情,是诗歌做重要的表达方式。我在诗歌的教学流程安排中,也进行了以景物来村托心情的片段训练。首先出示两首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第一首通过对西湖早春的景色的描绘,形象的表现了早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特点,饱含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第二首从第一二句就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南唐亡国后他被囚于一座深院小楼之中,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一点。再进一步追问,词人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此情?学生很快找出清秋、残月、梧桐、深院一组意象。这时,我再出示一组词语:愉快、欣喜、沮丧、痛苦、烦恼等。学生任选一个词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例如下列的借景抒情就很精妙:他从老师的手中接过试卷,一个刺眼的红色数字映入眼帘。窗外冷风阵阵,一丛竹子相互碰撞,发出刷刷的声音。冷风窜入教室,带走了他身体的一些温度,也带走了他的希望。闪烁的星光隐没在黑色的夜幕中,他的心也暗得像无尽的黑夜。这位同学通过“冷风”“黑夜”等景物较好的表现了内心的沮丧、痛苦。

四、注重人物外貌动作和细节描写

篇8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有很多的同学和朋友,在他们当中,有没有你最欣赏的人呢?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值得你学习呢?在描述的时候,你不妨先看看下面的建议吧!

一、用个性化的衣着描写,透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便会发现:活泼开朗的人喜欢穿艳丽的服饰,沉着老实的人喜欢着深色的衣装,文静贤淑的人衣着传统,狂妄不羁的人爱穿奇装异服。抓住人物衣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往往能写出新意。

二、用焦点式的外貌描写,塑造人物思想的灵魂。

与其拍面面俱到的“全身照”,不如找准人物外貌的一个焦点来刻画。鲁迅先生强调写人要“画好人物的眼睛”,就是这个道理,他写闰土时细写了那双“枯树皮似的手”,写祥林嫂时多次提到了那双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能找到能体现人物性情的那一“点”。

三、用漫画式的肖像描写,展示人物幽默的形象。

对人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夸张的描绘,不仅能够让人物的性格凸现,还能使文章顿时生色。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形体进行了夸张的描写,说她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既形象地反映出了人物的形象,又含蓄地点明了自己对杨二嫂的看法。

四、用变化式的神态描写,引出波澜曲折的情节。

擅长肖像描写的人,还能够让人物神态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位同学在《备课本风波》一文中,先说“老师照样带着浅浅的笑意走进了教室”,可老师走到讲台上时,“刚才的笑脸突然不见了”,当老师翻开放在前面的备课本时,“脸涨得通红,激动的情绪鲜明地写到了额头上”,于是引出了同学们的担心和种种猜测,以至于班上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第二天上课时,正当同学们把怀疑的目光集中到一位曾经犯过错误的同学身上时,老师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原来昨天的事只是一场误会。作者巧妙地抓住人物神态的变化,层层设疑,为情节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五、灵活安排,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

在写人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平铺直叙地全从正面描写一个人,我们不妨讲述一些事情,用一些生活的细节来完善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对于写人作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

大清早,我起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在做早餐了,爸爸也在一旁帮忙。他们的眼睛里布满了红红的血丝,还顶着黑黑的眼圈。我知道,妈妈忙了一个晚上,爸爸也陪了她一个晚上。看着他们床头那六副摆得整整齐齐的,厚实而又柔软暖和的鞋垫,我的心中溢满了一种莫名的温暖与感动。

【范文引路】

微笑的力量

周菲

“微笑”不仅能缓和紧张的气氛,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谅解。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善于“微笑”的人。

有一次,爸爸因痴迷钓鱼,把家务事全都忘在了脑后。这下可惨了!妈妈快回来了,晚饭没煮且罢,就连中午用过的碗筷也没洗。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一进家门就开始埋怨起来,重手重脚地把碗碟撞得叮当乱响。我在楼上听到这声音,立刻跑下楼,想给爸爸通风报信,以免发生“战争”。

无巧不成书,爸爸就在这时回来了。只见他一手提着钓鱼杆,一手拎着沉甸甸的鱼袋,喜气洋洋的,看样子挺高兴。我一见到他,就挤眉弄眼地向他暗示,可是他并没领会其中的含义,还莫名其妙地走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赶紧拦住爸爸,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爸爸听后居然哈哈大笑起来。我傻愣愣地看着爸爸走进屋,心想:完了,“战争”即将爆发!我赶紧跟了进去。

只见爸爸轻松地走到妈妈面前,一边向妈妈赔不是,一边施展他的“微笑”战术。可是妈妈却不理睬,依然怒气冲冲。爸爸没有就此罢休,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在脸上夸张地跳舞,嘴巴咧到了耳朵边,每根神经都好像被电击了一样兴奋……妈妈终于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起来。

我们一家的欢乐,大多出于爸爸的微笑。爸爸的微笑就像一缕清风吹来,吹走了生活的烦恼,吹来了欢乐的好心情。我想: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是令人无法抵抗的。你说,对吗?

【指点现场】

描写人物可以从众多方面着手,比如外貌、动作、行为等,但小作者构思精巧,巧妙地以爸爸的微笑来刻画爸爸的形象特点,富有新意。小作者妙笔生花,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有着深厚“笑功”的爸爸。例如文中写到小作者正担心爸爸遭到妈妈的责难,欲向爸爸通风报信,而爸爸却“哈哈大笑起来”。“我傻愣愣地看着爸爸走进屋,心想:完了,‘战争’即将爆发!”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爸爸“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在脸上夸张地跳舞,嘴巴咧到了耳朵边,每根神经都好像被电击了一样兴奋……”生动的描写将爸爸的“笑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禁令人想到了那张搞笑的脸,令人忍俊不禁。在微笑中,矛盾烟消云散;在微笑中,幸福的家庭有了更多的快乐。微笑的威力真是不小啊!

篇9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直白、结构清晰,相对来说,学生也喜欢阅读,容易理解。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无需对文章结构、层次条理、题材特点等作太多的分析。完全可以“去枝斩杈”,在学生自读后并对文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展开对人物及事情的教学。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第一次对话,然后以“课文重点讲他们的几次见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梳清文章条理。但要注意,这个环节的教学不是孤立地为分析文章条理而抛下问题的,而是为下面的“三次见面”作铺垫的。因为“三次见面”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可以从他们不同时期的表现来探讨其特点。这样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所以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更有效的。

二、以人物为中心,解读追求立体

写人记事类文章重在对人物的理解,这一点无可厚非。首先,对人物的理解不能像观看战争片那样,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位剧中人物,应该追求立体丰满。因为很多时候人物是多重的、复杂的,甚至有着阴和阳的双面性。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他既有伟大的一面,又有平凡的一面。文章旨在从人文、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人物,教育学生既不要盲目崇拜伟人,也不要因为他们有不如常人的地方就鄙视他们,而应该用一种常人的眼光平视他们,接纳和包容他们的不足,将他们当成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来对待。

其次,文本本身的教学也应追求立体丰满。在处理这篇教材时,不能简单围绕“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这个问题组织教学,仅仅停留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上。在课堂结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愿意与小女孩相处?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懂得友谊的建立基础,那就是真诚、平等。这样解读,可以将教材的内涵往纵深处挖掘,使学生的思想更深邃,思维更开阔,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厚实。

三、以对话为重点,朗读训练扎实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指导朗读训练时,应该根据文章对人物刻画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中,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两个人物进行刻画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语言描写,这是指导学生朗读的闪光处,也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地方。

那么,对于对话朗读训练,我们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认为,不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传授来指导。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过:“朗读就是说话。不要朗读一个样,说话又是一个样。”所以,人物对话训练更应生活化,应要求学生像自己说话那样去读人物的“说话”,把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文中人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身临其境地读出画面,让文字自然地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四、以学法为目标,读与写相结合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于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在学生自己创作文章时能灵活运用,从文章的立意、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等多方面构思,写出较高水准的文章。当然,我们在指导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仿写,而应该截取文章中描写最成功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写法。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就非常成功,简简单单、寥寥几笔,即将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邋邋遢遢的爱因斯坦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的环节,让学生抓住特点进行人物外貌的仿写,学生不一定非写不可,也可以动口说说。假如能这样长期地训练下去,我想学生对这类文章定会把握得当,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也会提高。

篇10

2011年高考江西卷 “为鲁迅画像”小作文的出现,纠正了我们作文中的一个偏向,那就是只注重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而忽视了另外的两种表达方式,即描写和抒情。恰当的描写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达到感染人的目的。本期我们就名家作品中的肖像描写给大家总结一些技巧。

【片段一】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学技法:工笔细描法。工笔细描法是指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用工笔细描法描绘人物肖像,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神态,都能让读者看得一清二楚,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作家阿累用“黄里带白”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脸色,用“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精神,用“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描写头发,用“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胡须,极为传神,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面貌。

这段肖像描写还说明一个问题,在运用工笔细描时,虽然描写要细腻,但也不是样样都细,而是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不能主次不分。

【片段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

学技法:白描勾勒法。白描勾勒法原指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在写作中,我们把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称为白描勾勒法。

工笔细描法注重精雕细刻,白描勾勒是简笔勾画。白描勾勒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字朴实,不尚修饰,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二是简练传神,不用很多笔墨,无需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鲁迅先生就很提倡这种写法。这是一段典型的白描勾勒文字。这段文字不设喻,没有刻意雕饰的语言,也没有进行着意的刻画,只是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了如实的交代,这样一个自命不凡而又穷困潦倒、迂腐而又懒惰的贫苦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片段三】

鲁贵,约莫四十多岁的样子,神气萎缩,肿眼皮,嘴角松弛地垂下来。他的身体微胖,和许多大公馆的仆人一样,他很懂事,尤其是很懂礼节。他有点驼背,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是”。他常常贪婪地窥视着。

——《雷雨》

学技法:在文学创作中,精细的工笔描写和简洁的白描式勾勒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先生在《雷雨》中,对鲁贵这个角色便既有工笔之精细,又具白描之简洁。它突出了鲁贵这个卑微小人的形貌特征:较胖、驼背、肿眼皮……也细写了他的精神状态:神气萎缩,嘴角松弛,特别是点出了作为奴仆的本性:既卑微恭顺,又贪婪卑劣,随时准备讨好主人,也随时准备捞到主人的一点好处。

工笔讲究精细,白描注重简扼,然而不管运用哪种方法画貌,都必须遵循三点:一是“抓往特点,写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地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老舍);二是应“传神”,“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写作通论》);三是应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年貌变化的动势,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

【片段四】

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得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长得很匀称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她的眼使全身都灵动起来,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口说出最难以表达的心意与情感,她的眼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什么使人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她可爱。她的眼中光会照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

——老舍《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