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23 16: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篇1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时间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时间的词语11、倏忽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2、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短促。

3、一转瞬间:一转眼间。

4、白驹过隙: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亦作过隙白驹。

5、朝种暮获:1、比喻收益迅速。

2、比喻时间短促。

6、人命危浅:浅:时间短。

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7、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

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8、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

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9、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昙花是一种灌木状肉质植物,花朵非常美丽,但是开花时间却只有3至4小时,可谓十分之短。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

10、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

比喻人生短促。

11、光阴似剑: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2、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

亦指时间短暂。

13、片刻:极短的时间;

一会儿。

14、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

瞬间:小燕儿在空中飞过,一眨眼间就不见了。

15、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2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短暂:(时间)短。

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光阴似箭: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

瞬间:一眨眼之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霎那:极短时间:一声巨响,霎那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火花。也说霎时。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须臾不可离|须臾之间,雨过天晴。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转瞬即逝: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消失。

表示时间的词语31、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

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5、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

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6、石火光阴:形容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

7、电光石火: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8、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

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9、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0、铜壶刻漏: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

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

11、寒往暑来:寒冬已过,盛夏将至。

指四季的轮回。泛指时光流逝。

12、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

泛指时光流逝。

13、暮来朝去:暮:傍晚;

朝:早晨。清晨过去黄昏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14、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表示时间的词语4珠流璧转:比喻时光之流逝。

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窗间过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岁月不居: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星霜荏苒:星霜:星辰运转一年一次循环,每年秋季始降霜,因以批岁月。指岁月渐渐流逝。

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乌飞兔走: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兔缺乌沉:犹兔走乌飞。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黄金时间:指广播电视在一天中收听、收视人数最多的时间。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光阴似箭:时间像箭一样的飞快。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

遗恨千古:千古: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蹉跎自误: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人生虚度年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表示时间的词语51、见缝插针: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2、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

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3、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4、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5、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

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6、夜以继昼: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

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7、嚣张一时:指恶势力在短时间内喧闹一起。

8、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9、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10、期月:表示一整月。

11、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祸害不久就将到来。

12、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

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13、一来二去: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

表示逐渐的意思。

14、喘息未定:急促的呼吸还没有平稳下来。

指还没有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促。

15、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

篇2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分分钟 语义 词性 语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方便人们言语交际的新词语应运而生。总结2014年出现的热词,“分分钟”有很重要的地位。“分钟”本是一个定义非常明确的时间量词,但由它衍生出的“分分钟”一词成了一个模糊的词组。流行语“分分钟”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语用义,不再只是形容时间,甚至用“分分钟”表达对某一语言、行为、事件的观点看法及情感认知。打开网络,可以看到各种“分分钟”的不同搭配:“今天你分分钟办好某事了吗?否则就会分分钟出问题哦!”

一、“分分钟”的语义探析

(一)“分分钟”本义和新义

时间短语“分分钟”的一种说法是来自英语“a fraction of a minute”,这是英语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意思是一分钟的几分之一,即“分分钟”的意思。常用来形容做某件事所需时间之短,用不了一分钟就可办完。

百度百科中解释:“‘分分钟’近几年在粤语中开始流行。广泛地流传于南方。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其意思和随时随刻为一个意思。大多用在甲催促乙赶紧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乙就说一句‘分分钟’表示非常胸有成竹并不着急的意思。或是自己主动说句‘分分钟’来表达我要去做某事的话那是很快就能做完的。”这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词语。许多人都喜欢用,因为它的意思已经很深入当地民心。也有少部分人会在后面加上跟从的话语。如:分分钟去洗衣服、分分钟到车站、分分钟搞定……

当然,我们认为:这两种意思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有一首歌叫《分分钟需要你》。这其实是一首粤语歌,由郑国江填词,林子祥编曲并演唱,二者均为香港人。该歌曲于1997年获得第二十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金曲奖。但此歌的发行年份实为1980年。香港作为粤方言区,历经英国人的百年统治,其语言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语影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及香港的回归,香港粤语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广东等内陆地区。再后来,随着影视剧及网络的流行发展,进而扩展到整个汉语的网络流行语中。

(二)“分分钟”的色彩义――由中性趋于褒义

1.褒贬之间的中性词

在言语交际中,“分分钟”最初是不含任何感彩的中性词。中性词,是一种通用词,褒贬之间通用。

(1)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相当于“很快”,但注意不能当“立刻”用。比如,甲催促乙赶紧去做某事的时候,乙可以说“分分钟搞定”或者“分分钟啦”,表示很快就能做完、不着急。

例1:妈妈发现孩子在上网而催促他快下线去写作业,孩子就可以用一句“分分钟啦”表达自己很快就去做这件事。

(2)由“很快”衍生出的“随时随刻”等义。如:前文中粤语歌的名字《分分钟需要你》,意思即为“随时随刻都需要你”。

例2:《爱情公寓》中关谷神奇说:信不信我分分钟切腹自尽!

例3:《万万没想到之小兵过年》第二集刘备说:你信不信我分分钟砍哭你!

(3)由“随时随刻”又衍生出“有很大可能”。

例4:这个包这么便宜,分分钟是假的。

例5:这个人这么不认真,分分钟出问题。

2.褒义色彩的词

“分分钟”这一词的前两个意思,在人们的广泛使用中,它的贬义色彩慢慢被忽略,使用得越来越多的是它的褒义色彩。

如: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好。网上的在线打印平台叫做“分分钟印”,优势在于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减少其在打印店滞留时间,提升客户体验。这便运用了“分分钟”的褒义色彩。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为了讲解《新预算法》,制作了一个视频:“分分钟讲解新预算法”。

如:表示对一件事很有把握,胸有成竹,该事是小菜一碟。

例6:这点工作我分分钟就做完了。

例7:这对我是分分钟的事。

二、“分分钟”的语法特征

(一)关于词或短语的探讨

“分分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至于它是词还是短语,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单探讨。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的,但不能单独成句)。如:我分分钟切完菜。“我,分分钟,切,完,菜”都能够单说或能单独作句法成分,所以能独立运用。同样,我们可以用插入法对这个“分分钟”进行分析。短语是可以分离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成分,词一般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了。“分分钟”我们不能说“分分的钟”或者“分的分钟”,故而“分分钟”是以词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分分钟”是一个词。

(二)“分分钟”的句法功能与词性划分

从组合和聚合关系看,一个词类是指:在一种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聚合。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如汉语中的词可以根据有无实在的词汇意义、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等;虚词则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黄伯荣、廖旭东,2011)。句法功能则指一个语言单位在词组或句子中作的某个成分。词类的划分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汉语由于不像印欧语系的语言那样有丰富的形态,因此其词类的划分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吕叔湘,2007)。尽管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但我们认为主要依据词的句法功能判定词类的方法仍然是比较可信、可行的。

在传统汉语中,“分钟”是一个时间量词,“分分钟”形成后在句法成分和词义上做了扩展。在语义方面的变化前文已经分析过;在充当句法成分上,“分分钟”可作状语、定语。

做状语的情况比较多,如“分分钟需要你”这一短语中,“需要你”是谓词性的,“分分钟”则在它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作了状语;例4“这个包这么便宜,分分钟是假的。”中的“分分钟”用在判断动词“是”的前面修饰后面的成分,是作了状语;例6:“这点工作我分分钟就做完了。”这里的“分分钟”放在动词性短语“就做完了”之前修饰,表明动作很快,也是作状语。其他如例2、例3、例5及后面的例8、例9也均是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修饰后面的成分。为免赘述,不再一一分析。

作定语的情况也有,如例7中“这对我是分分钟的事”。这里的“分分钟”就是放在名词“事”的前面作定语修饰,表明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是小菜一碟。

至于例1中的情况,“分分钟啦!”既然可以单说、单用(“啦”为语气词,是虚词,不能单用),首先可以认定“分分钟”是实词。其次,此处可以看做是在一定语境中对话的省略(“分分钟就去做啦!”)那么进一步判断,此处的“分分钟”仍然作状语。

可见“分分钟”是实词,在句子中常作状语或定语。

结合语义的角度看,“分分钟”的原始义为“一分钟的几分之一”,即很短的时间。而“分钟”是一个时间量词,它需要与数词组合后构成数量短语后才能作定语、状语。在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中,“分分钟”不需要、也没有与数词组合的情况,所以不可能是时间量词;那它会不会是时间名词呢?时间名词也可以有作定语、状语的情况。然而时间名词既然为名词,就具有名词的一般特征,因此常常作主语、宾语(如:“昨天是星期一。”句中时间名词“昨天”就是作了主语)。在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中,“分分钟”并没有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的情况。很显然,“分分钟”也不是时间名词。根据黄伯荣和廖旭东的观点,能在句子中经常作状语和定语的实词,应该就是形容词。

若进一步分析,“分分钟”前面不能加“很”,也不能加“不”修饰,形式上是“分钟”的变相重叠式,重叠后增强了表快速、容易、随时随刻等情态的功能,应认定为状态形容词。

三、“分分钟”的语用功能

(一)“分分钟”成为语用标记

“分分钟”的具体词义已经虚化,在不同的句中,表达不同的情感。然而,除了表达一定的情感外,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具有语用标记的功能。席建国在《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中指出:语用标记是指能够体现说话人心理上对客观世界及存在的性质、特征、规律的认知和描述所持的态度、评价、意志,或用以实现语言行事功能的自然语言表达式。它包括坦言性标记语、理据性标记语、阐发性标记语、断言性标记语、评价性标记语(主要是体现说话人主观上或情感上对某一事件及其结果的评价、态度、意见的倾向性,如:肯定、好恶、积极、消极等)。“分分钟”是用来表达说话人对话语命题所持的态度、进行的评价或明示话语的言语行为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分钟”属于评价性标记语。

(二)“分分钟”作为语用标记的使用模式

根据对搜索的“分分钟”的语料分析,“分分钟”的使用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模式一:“分分钟”+所引发的内容

例:8:分分钟去做饭。

模式一中,说话人在言语行为所表述的事件前用了语用标记“分分钟”,强调了自己说话的语意重点。

2.模式二:言语行为1+“分分钟”+言语行为2

在该模式中,“分分钟”位于两个言语行为中间,它展示了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前后话语呈现的不同言语行为。言语行为1的话语大多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如例句5中“分分钟”后的言语行为2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分分钟”作为语用标记的语用功能

语用标记“分分钟”具有以下两个语用功能:

1.凸显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利用语用标记“分分钟”可以凸显措辞人的认知倾向和感情立场,如例句5:“这个人这么不认真,分分钟出问题”,“分分钟”加在“出问题”前凸显了对这个人不相信和鄙夷不屑的态度。

例9:这道题我算了一天都没算出来,你竟然分分钟就算完了!

该句中“分分钟”加在“就算完了”前表现了说话人对某件事的认知倾向和态度,即对听话人表达的羡慕、震惊之情。

2.强调功能:说话者为了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用“分分钟”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整个句子或语段的重音都落在“分分钟”上,使得“分分钟”引导了结果或事件得以焦点化。如例句2中的“分分钟”将大家的焦点集中在说话人接下来所要讲述的事件上。

四、结结

人类的本性中蕴含求新求变的特点,这种本能的力量带给人们无限的动力和期待,推动人类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带给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平民大众参与创造、传播与享受娱乐成为一种潮流,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具有娱乐性的、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年轻人是当代网民的主体,他们乐于制造幽默和分享幽默,喜欢新颖别致的体验、反对墨守成规,因而希望创造出简单新颖的表达方式。这样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本身成了他们排解压抑和愤懑的渠道。以“分分钟”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分分钟”一词我们可以看出:“分分钟”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成了具有凸显情感和强调功能的语用标记,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分分钟”在句子中可以充当状语、定语,渐渐成为比较流行的日常网络用语。然而,该词虽然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甚至常见于一些电视剧的人物台词中,给人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该词能否继续活跃并进入词典,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建国,刘兵.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8,(4):190-199.

[2]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汉语,2004,(1):24-31.

[3]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一、 听音识字

儿童是用形状、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童的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识字认读中。在上“动物王国”认读“喵、咩、呱”等表示声音的字时,通过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认字模仿叫声”等环节起到识字、巩固的作用。喜欢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再如学习“踏步”的“踏”字,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踏步”,仔细凝听踏步时“踏、踏”的声音,学生对该字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二、 动作表演识字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表示动作的生字时,可让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识字,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摇、推、摆、挂、找”等字时,引导学生创造合适的动作表情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记住了这些字。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记得牢,而且加深了对汉字的含义的理解。

三、 字理识字

通过汉字的构成方式,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字意、字形,比如象形字:对应“日”,对应“月”;会意字:代表“明”,表示“日”和“月”带来光明。代表“旦”,表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形声字:如“唱”,“昌”表示读音,“口”表示用嘴来唱。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认读,还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历史。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四、 歌诀识字

歌诀识字的方法富有趣味,十分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能很容易地帮助学生把字记牢。如“夜”的歌诀:“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夕字多一点,再加一捺要拉长。”又如“有土作坟墓,有巾是幕布,有手好临摹,有心真羡慕,日落天已暮”,有助于识记“墓、幕、摹、慕、暮”这5个形近字的字形和字义。

五、 猜谜识字

“国字玉出门,人才进里边”猜“团”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猜“午”字,等等。让学生自己试试根据生字结构等编字谜的话,那么课堂上肯定会掀起了另一个识字。

六、 看物识字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最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任何时期的孩子都会对大自然充满兴趣和渴望,只要有空闲时期,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一花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一虫,这些都是教孩子认识大自然、感受母语的最好教材。平时可以拿着带字的卡片,对照生活中的实物,指点、讲解给他们看、给他们听,不仅是家庭、公园、动物园,菜场、超市、生活区等任何地方都是课堂,等孩子积累了一定字、词后,还可以让他们认知路牌、店名等,并适时进行鼓励,效果很好。

七、 字典识字

孩子进入二年级后,学会了怎样查字典,再遇到不认识、不会读的字时,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己学会。我们经常进行查字典比赛,激发孩子识字的积极性。

八、 网络识字

从小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首先尽可能地在孩子面前展示电脑对工作和学习的帮助,不玩纯娱乐性网络游戏,然后指导孩子在电脑上学习一些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和开展一些智力训练方面的游戏。其实这也是个学习、理解词语的好机会,比如玩游戏,要先明白规则,就要读懂游戏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识读能力;用网络搜索一些课外扩展内容,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4

摘要:巴金的短篇小说《春雨》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水星》第一卷第一期,署名余一。经过历时的变迁,版本很多。本文主要比较了初刊本、初版本、短篇小说集本、文集本和全基本,以此进行文本变迁研究。

关键词:巴金;《春雨》;版本比较

一、《春雨》版本简介

(一)、小说署名

巴金的短篇小说《春雨》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水星》第一卷第一期上,署名余一。此篇小说共有八章,在以后的初版本、短篇小说集本、文集本和全集本中,均署名巴金。在一九版的《巴金全集》中,作者通过在标题处注释,说明初刊本的出处及当时署名情况。

(二)、版本简介

查阅巴金作品所有出版情况,我们大致可以整理出《春雨》的以下几个主要版本:

(1)初刊本:《水星》第1卷第1期,1934年10月10日。

(2)初版本:与巴金其他7篇小说结集成《沉默》集,生活书店,1934年。

(3)短篇小说集本:《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一集,第三篇),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初版。

(4)文集本:《巴金文集》(第8册,短篇小说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5)全集本:《巴金全集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当然,在卷跌浩瀚的书海中,《春雨》还被收入到许多其他的文集、选集,但是由于其他各类版本基本同于上述5个版本之一,故文本中只探讨上述5个版本中《春雨》的变化,并在下文中使用(1)(2)(3)(4)(5)表示。

二、《春雨》版本变迁研究

(一)、从初刊本到初版本的变迁

《春雨》从初刊本到初版本的变化,相对于文本在以后几个主要版本中的变化来说,改动较少,故做单独说明。从(1)到(2),在语言表述上的变化相对较少,主要是标点符号和繁简字体的变化。

首先,在语言表述上的变化,例如,第七章中的“和半个月前看见她时一样”改为了“和半个月前我看的一样”;第八章中的“一个很短的石碑”改成了“一个很短的石牌”;“冒着雨”改为“冒雨”,等等。这些语言表述上的简单变化,并没有改变初刊本的意思。另外有两处改动使原文意思有所变化,这样,小说更符合逻辑。一是,(1)中的“我的唐吉坷德离开我了”改为了(2)中的“我的唐吉坷德快要离开我了”,这样的改动,与后文中的“我就会和我的唐吉坷德分离了”达成了逻辑上的统一。二是,(1)中的“把碗递给他妻子”,改为了(2)中的“喝完了,把碗递给了他妻子”,这样也更符合逻辑。

其次,标点符号的变化之处很多,但(2)多是对(1)的正确修改。在这里,笔者举逗号、顿号、冒号、双引号各一例,以示说明。从(1)到(2),“我看嫂嫂她埋着头”修改为“我看嫂嫂,她埋着头”;“她的带着憂愁,疲倦,绝望的苍白色的脸”修改为“她的带着憂愁、疲倦、绝望的苍白色的脸”;“心里还是想她只有一条路”修改为“心里还是想:她只有一条路”;(1)中的“就和她说我近来很想死时的神情一样”,在(2)中,把“我近来很想死”这几个字打了双引号。

然后,在简繁体字上的变化也很多,主要以简体字变为繁体字为主。例如,“凉”变为“涼”;“床”变为“牀”;“痴呆”变为“癡呆”;“吃饭”变为“喫飯”,等等。

(二)、在以后几个主要版本中的变迁研究

大量的变化是从(3)到(4),不论是增,删,改。从(4)到(5)除了繁体字全部改为了简体字,没有任何变化。在各版本的变动中,标点符号的增加或删除,只是使语句更通顺,它们的增加、删除或修改都是属于常规性的。因此,我们着重研究语言的增加,删除和修改。

1、增。

从(2)到(3),共增加17处,其中包括字的增加,句的增加和标点符号的增加。字的增加,通常并没有改变原来单个字或单个词的含义。例如,“追”增为“追逐”;“前”增为“以前”;“说什么了”增为“说什么话了”;“冒雨”增为“冒着雨”,等等。从(2)到(3),句子的增加,只有两处:“把脸向着墙壁”增为“把脸向着墙壁不给我看。”;“嫂嫂却招呼吃饭了。”增加为“嫂嫂却招呼吃饭了。孩子也跑了进来。”。标点符号的增加,使语句更通顺,这些标点符号的增加、修改都是属于常规性的。

从(3)到(4),共增加了78处,其中最主要是字的增加,句的增加只有1处。而字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句子的原意。例如,“两人”增为“两个人”;“苍白的脸上”增为“苍白色的脸上”;“放下碗”增为“放下了碗”,“这样子”增为“这个样子”,等等。词语的增加:小说最后一句“然后我们就大步往前走去”增加为“然后我们就肩并肩大步往前走去”。句子的增加:(3)中“我惶惑地看她,”增加为“我惶惑地看她,我不能马上回答她一句话。”

2、删。

从(2)到(3),共删除10处,例如,“充满着劲”,删除“着”;“在额头上增加了几条皱纹”,删除“在”;“阻止他们两个的相爱”,删除“的”;“七八年”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均删除“七”,使表达更确切。

从(3)到(4),共删除了80处,其中删除句子就有16处。句子的删除有的是为了使小说减少一些伤感、悲惨的情感成分,例如删除句子“这似乎是一个可笑的思想。可是我心里并没有一点畅快。”;“在我看来这微笑是越发悲惨的。”;“哥哥的疲倦果真传染给我了。”;“声音里包藏了无限的哀痛。”,等等。有的是为了表达更畅通,删除后更简洁或者更准确。例如,(2)中的“又几乎以为这是另一个女人了”,修改为(3)中的“又几乎因为这是另一个女孩。”,到(4),这样的表达与上下文还是不够贴切,就干脆直接删了。再如,删除了“它跟着我没有享过一点福。”,这样,就避免了与上下文内容的重复和出入。有的是为了表达人物的在心理上变化状况,为了表现我的心理更成熟、理智,而删除了一些“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例如删除句子“我点点头。我看见他颓然坐倒在椅子上。”;“但很快地也就消减了。”;“我觉得再在这里坐下去,我就会和唐吉坷德分离了。”,等等。为了表现嫂嫂心理上的变化,也删除了一些句子,例如,删去“宽慰地说。可是她的脸上却现出更痛苦的表情。”

3、改。

从(2)到(3),共改动39处,其中包括标点符号的修改,字的修改,词的修改,以及句的修改,甚至段落的修改。从(3)到(4)更是多达165处,主要是句子和词语的修改、替换。

段落的修改。

小说开头,“雨落着。”在(1)中,与下文同属于第一自然段。而从(2)直至以后各版本,“雨落着。”单独成段。

句子的修改。

句子的修改主要集中在(3)到(4),也有同一个句子在多个版本中发生了多次改动,以下笔者将作具体分析。

从(2)到(3),“我只得站在床边让他看。”改为“我只得站在床边让他把我仔细地看了一会儿。”

从(3)到(4),“这街道成了一片泥泞。”改为“街道上积了一片泥水。”和“我觉得他的疲倦渐渐有些使人讨厌,不,使人害怕了。”改为“我觉得他的疲倦渐渐地使人讨厌,不,使人害怕了。”,句子的改动性不大。

而(3)到(4)大部分句子的改动是明显变得简短。例如:“吃一口饭并不是容易的事。”改为“吃一口饭并不容易。”;“我没有一点惊异,仿佛一切都是我以前料到的。”改为“我没有惊异,我只有兴奋。”;“我极力保持着从前的样子跟他走进房里去。”改为“我跟着他走进房里。”;“我只在打算究竟应不应该马上就走开。”改为“我在思索应不应该马上走开。”;“这时候我无论如何应该走了。”改为“我应当走了。”

有的句子改动使为了表达更通顺,更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例如“我对于他的话引起了很大的反感”改为“他的话引起了我很大的反感。”

有的句子的改动是把原先的话语合并,使表达更完整、贴切。例如,“我看四周围。全是阴暗,忧郁。”改为“在我的四周只有阴暗,忧郁。”;“我要走!我骂过后就拔步走了。”改为“我骂了一句,就拔步走了。”;“这声音,这笑容都是十分悲惨”改为“他的声音和笑容都是十分悲惨”。

有的句子改动使为了改变情感强弱程度。例如,“你将来会和我走一路。”改为“你将来还不是要走这条路!”,使情感程度变强。而“他用了的声音,但这声音比哭泣还令人难堪。”改为“他勉强笑了笑,望着我说。”,使情感程度变弱。

有的句子实际上属于同意转化,例如,“这时候我的确这样计划着,”改为“我当时的确有这样的打算,”。只是这篇小说是以回忆形式写的,这样的改动更贴切。

同一个句子在多个版本中发生了多次改动:

(2)中“我这时候忽然觉得她的身材竟是十分地瘦小。”改为(3)中“我这时候忽然觉得她的身材竟是这么瘦小。”,又改为(4)中“我忽然觉得她的身材是这么瘦小。”

(2)中“你的地位很危险。我知道。”改为(3)中“你的情形很危险。我知道,”,又改为(4)中“你要注意安全啊,我知道,”

(2)中“我只得这样安慰他。”改为(3)中“我只得说这样的话来安慰他。”,又改为(4)中“我只得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她。”

(1)中“却很坚决”改为(2)中“但是却很坚决”,(3)与(2)相同,(4)改为“但是声音非常坚决。”

小说最后一句在不同版本中的改动:(2)中“我一面带了赞叹的眼光看她”改为(3)中“我带了赞叹的眼光看她,然后我们就大步往前走去。”,又改为(4)中“我带了赞叹的眼光看她,然后我们就肩并肩大步往前走去。”

词语的修改。

同样,词语的修改大多发生在(3)到(4),而词语的总类繁多,便于清楚地认知,我们可以把这些修改归纳为以下几项:

名词。

从(3)到(4),“沼泽”共出现五次,五次均改为“泥沼”;“帕子”改为“毛巾”;“平常”改为“平时”;“差别”改为“区别”;“话语”改为“话”;“约言”改为“诺言”。这些,名词的原意并没有改变。

还有一些名词完全被同类替换。例如,“右膀”改为“膀子”;“牌”改为“麻将”;“屋顶”改为“天花板”;“大熊星”改为“北斗星”。

动词。

从(3)到(4),“争着”改为“在”;“看”改为“望”;“走”改为“到”;“少却”改为“少了”;“跟”改为“追”;“捺不住”改为“忍不住”;“逢着”改为“在”;“读书”改为“念书”;“得胜”改为“胜利”;“答应”改为“应允”;“安排”改为“安顿”;“看过”改为“找过”;“应道”改为“答道”。

值得注意的是,(2)中“下雨”在(3)中改为“落雨”,在(4)中,只有一句“好久没下雨了”又改为“下雨”,其他出现“下雨”改为“落雨”的,在(4)和(5)中依然使用“落雨”。

形容词。

从(3)到(4),“一瞬间”改为“一刹那间”;“一样的”改为“一致的”;“一腔眼泪”改为“一眶眼泪”;“寂静的”改为“清静的”。

而个别比方,形容词的改动出现了反复性。例如,修饰“药”的形容词,从(1)中的“几付”改为(2)中的“几剂”,改为(3)中“几付”,再改为(4)和(5)中的“几帖”。

副词。

(2)中的“愤愤地”改为(3)中的“气愤地”,(4)又改为“生气地”。(2)中的“气愤地”改为(3)中的“带怒地”。

从(3)到(4),“开始苦痛地”改为“痛苦地”,“般地”改为“一般地”;“痴呆地”改为“呆呆地”;“天天”改为“每天”,这些改动在表达程度上并没改变。而“完全不”改为“并不”,就使程度减弱。

“这许久”改为“今天一直”;“一些时候”改为“一个多月”;还有,上文中提到过的“七八年”改为“八年”,都使时间范围变小,表达更具体。

代词。

到(4),“他”改为“哥哥”;“汉子”改为“人”;“年青人”改为“年轻人”,共3处;“那街道”改为“那条街”;(3)中“韩姆列德”改为(4)中“哈姆雷特”,是因为翻译统一。

(2)到(3)“德儿”改为“二儿”,“良儿”改为“大儿”,本来德儿是大的一个,改为了二儿是小的一个,小儿死去而不是大儿死去了。

介词。

(3)到(4)“给”改为“被”,“把”改为“用”,这样,“被一股怒气控制着”和“用它那疲倦的眼睛瞥了我一下”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而“和”改为“同”、“跟”,并没有实际意义。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春雨》在版本变迁过程中字、词、句及标点符号的变化。小说经过几次修改,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作品,也使现代汉语的使用更加规范。(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水星》第1卷第1期[A],1934年10月10日.

[2]巴金.《沉默》[M].生活书店,1934年.

[3]巴金.《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一集,第三篇)[M],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初版.

篇5

关键词:词义结构;语言传播;认知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8-01

一、“穿越”词义及其用法

(一)“穿”“越”“穿越”的原有基本词义

“穿越”是一个极为常用的复合词,由词素“穿”和“越”组成。“穿”在《说文》中解释为:“穿,通也。”从最初的造字来看,“穿”就是一个小小的中空的穴道。“越”在《说文》中释为:“度也。”从走,声,主要指称双足行走时跨出的动作。这两个单音词作为词素组合成复合词“穿越”,其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一处到达另一处”,即是:

因此,复合词“穿越”的指称意义是包含“从一处到达另一处”之特征的“经过、穿过”。如:六盘高峰上掠过阵阵雁群,一只只引吭高歌,穿越云层。

近二百天来,我们且战且走,穿越了湘、鄂、黔以及滇、康等五个省份。

这些用例中,都是使用了“穿越”一词的指称意义。

(二)“穿越”当代用法例析

突然之间,一向默默无闻的“穿越”红了起来,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步步惊心》《宫》是穿越剧,最畅销的小说是穿越小说,最流行的运动是户外穿越,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不同的“穿越”。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早产”又变质“穿越”面包被查扣 (《福建日报》2011年7月4日4版标题) 报道称:“在石狮市锦尚镇一食杂店里,6月30日放在货架上出售的面包,包装显示的生产日期竟是7月4日、保质期6天。而工商人员发现,这些‘穿越’面包已经变质了。”

2、穿越历史的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国家地理》美国版的简介称:“带你进入真实的珍稀野生动物世界,穿越历史会见成吉思汗和梵高这样非凡的人,环球旅行发掘古代文明,见证自然的力量,参观世界最美的地方。”

3、火炬传递如何“穿越”――揭秘大运会火炬网络传递(《宝安日报》2011年5月11日A2版标题)这里的“穿越”指火炬在网上如何实施与现实联合传递。

4、《雪花秘扇》太穿越?(《广州日报》2011年6月30日B3版标题)此处形容该电影的拍摄跳跃性太大,让观众感觉难以理解。

5、我是穿越来的。(网络常用语)“穿越”在这里有与时代不同步、过时、老土的意思。“我是穿越来的”就表示跟帖者承认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想法,跟不上时代,理解不了发帖人的思想和现代。

楼主,你穿越了。(网络常用语)就是说发帖的“楼主”,身体已经不在地球,思想已经远离群众数万光年,已经完全无法和大家的思考同步了。

例1、2中“穿越”指时间上的跨越,从正常流向的时间跨越到不正常流向的时间。

例3中“穿越”指地点上的转移,在同一时间里从一个地点切换到另外一个地点。

例4中“穿越”指思维上的迁移,是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

例5中的两个例子不仅经常出现在网络交流中,在口语交谈时也会经常出现,主要用来表达人的思维不在同一个背景上,仿佛就是一个时代的人与另一个时代的人之间的交流。

由此分析,“穿越”的核心义素“从一处到达另一处”当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时,都可以添加不同的环境义素,如:时间、空间、思想等。这些环境义素与核心义素想融合之后,使“穿越”的词义体现了强大的意义覆盖功能,能够指称全新的事物现象。

二、“穿越”在语言传播中的词义演变

通过这些语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穿越”一词的指称意义演变为:经过、穿过某现实物体――经过、穿过某空间――经过、穿过某段时间――时间、空间跨度大以至造成脱节――不现实。其附属意义也从中性带上了或褒或贬的色彩。

这使复合词“穿越”的词义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处于词义的表层,即“经过,穿过”;另一部分则处于词义的深层,从字面的组合上并不能够直接看出,而是“经过,穿过”这一意义的延展和引申。

“穿越”从指称人们通常最初所接受的实际地点的转移――如“穿越高山“,引申为指称人们幻想中时间流的转移――如“穿越时空”,进而指称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断裂的交流状态――如“你穿越了”。我们可以看出,词语的表层意义侧重现实,深层意义侧重虚幻、精神。当人们在认知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实际空间跨越相类似的精神上的体验和感受,这时,人们就依据体验中最显著的特征“从一处到达另一处”选取了“穿越”一词来为这种新现的事物现象命名。在词义延展和引申的过程中,意义的添加是由人们对自身认知的发展来完成的

三、“穿越”词义形成的背景

(一)“穿越”词义形成的文学背景

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众多穿越类文学作品的热爱是促使“穿越”一词进入生活的重要原因。穿越不仅可以回到过去,也可飞跃到未来,或进入到另一平行空间、平行世界、平行宇宙,或是同一时空同一时代,A穿越到B身上。还有可能空穿,穿到一个没有历史记录的时代,还有可能穿到异时空(玄幻文明、仙魔时代,等等),这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幻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亚瑟王宫里的美国人》就是这类小说的鼻祖,我们所熟知的古典小说《镜花缘》不也是典型的穿越吗?可以说《格列佛游记》也可以说是这一类的作品。“穿越”中的想象正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穿越”词义形成的科学背景

有不少科学家倾向于认为,穿越时空是有可能发生的,但目前人类科技还无法理解和满足穿越时空的条件――超过光速。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描述过,当一个物体达到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变慢,这一现象称为“时间膨胀”,而当这个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而同时我们所能知道的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

(三)“穿越”词义形成的心理背景

大家喜欢“穿越”作品的原因很简单,在每一个平凡的人心里,都有超出个人能力的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穿越”让人们在幻想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的世界里,大家可以用自己想象的方式来生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和满足。

在“穿越”流行的当代,“穿越”一词成为了跨越连接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简称。

四、“穿越”词义形成的效用

(一)认知世界的范围更加广阔

“穿越”的产生使认知的空间由以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的独立空间组合为可以随意连接的互通空间,这样我们的想象有了无限多种的可能,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从封闭走向了联通。

(二)实现心理上的释放

当我们在沉闷重复的日常生活中,“穿越”一词能够给我们带来片刻的放松和片刻美好的想象。无论穿越是否现实,沉浸其中带来的快乐无疑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如《机器猫》叮当藏在口袋中的时空穿梭机一样令人向往,这也是平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

(三)强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

篇6

作为宝洁公司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前副总裁,熊青云是宝洁全球职位最高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中的标杆式人物”。如今,她已加盟京东,全面负责京东商城市场部工作。

这并不是刘强东第一次任用宝洁高管负责京东市场工作。频频从传统的零售业挖掘人才,京东的对品牌营销的重视,可见一斑。

传统职业经理人进入互联网,已成为时下的趋势。他们当中,有大放异彩者,亦有铩羽而归者,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建设,熊青云也有自己的想法:“互联网时代,品牌的成功,不仅仅是知名度,更是品牌拥有多少粉丝,这些粉丝有多愿意为品牌做无偿的宣传和推广。”

注重品牌化建设

对于熊青云离职加盟京东,宝洁内部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并不意外。

宝洁中国是最早缩减成本,探索电商和社会化电商之路的美容巨头。“熊青云是主导者之一,因此她最终加入电商水到渠成,”该内部人士表示。

在宝洁工作23年的熊青云,不仅是这家日化巨头最资深的员工,也是宝洁培养的首位中国大陆总经理级人物。

行业专家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在玉兰油和佳洁士两个品牌上成功运作,是熊青云得到宝洁青睐的重要原因。

熊青云第一次脱颖而出是1998年担任玉兰油的品牌经理。在当时大宝占据了全国逾30%的市场份额之际,熊青云不仅通过设立专柜改变了玉兰油的销售方式,还说服美国的研发团队,在玉兰油中加入了防晒和美白的成分,以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短短一年,玉兰油在中国扭亏为盈。

让熊青云获得总经理职位的关键是佳洁士,熊青云力荐在同一品牌下推出两个不同价位的产品线,这一首创让佳洁士打败了竞争对手高露洁和联合利华旗下的中华,2004年佳洁士成为中国牙膏市场的第一品牌。

在传统时代无往不利的宝洁,在新时期却面临着营销的种种困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熊青云曾总结了宝洁三个不同的策略时期:第一个阶段:传统媒体时期;第二阶段,是视频网站的经营时期;第三个阶段,即现在的网络营销阶段。

“网络营销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营销方式,网络媒体蕴含的巨大营销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一个好的品牌推广理念触及最多的受众。”熊青云曾表示,“我们的市场营销策略,都必须把网络媒体作为很重要的平台来做。不光说只是一个媒体,而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来做。”

从“多快好省”到“品质生活”

尽管在加盟京东前,熊青云并没有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不过,从辞职信中,多少能看出她对这一领域的期待:

“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你不颠覆自己,别人就颠覆你。可是,那些颠覆性的创新都是在工业时代中产生的,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向互联网时代过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等顶层设计,都在以颠覆性的思维重塑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

加入京东之后的前两个月,这位前宝洁经理人几乎走访了集团的每个部门。她带来的第一大变化就是,将京东的口号从“多快好省”变成了“品质生活”。

在重新梳理品牌定位的时候,熊青云和团队总结出了3个词语:家庭、品质、触手可及。在她看来,京东作为一个综合性购物平台,服务的消费者基本是以中产家庭为主。2015年9月份,熊青云把这些想法和细节跟刘强东等公司高层进行了沟通,以打造品质京东为公司目标的新战略。

2015年的“双十一”期间,京东的一组广告陆续通过电视、报纸、地铁、网络等很多渠道传播推广,主题正是“只为品质生活”。

“从多快好省到只为品质生活,是我们京东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品牌战略升级,也是所有京东人在经过10多年努力后,带领公司由量变到质变的一次升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熊青云表示道。

她认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变迁造就了中产阶级的崛起,并在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上述群体注重对生活的享受,善于把握生活的节奏,对他们来讲,品质生活是必需品。“在这种环境下,电商未来的出路唯有走品质化、品牌化的道路。”

玩转朋友圈

2015年的“双十一”,是熊青云加盟京东后“操办”市场营销的首个大型购物节。

这一次的京东使出大招,与腾讯联手迎战“双十一”,推出京腾计划。“京腾计划”团队由京东和腾讯双方共同搭建,双方将集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名为“品商”的生意平台。

熊青云透露,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转变,过去几个月,她曾多次赴深圳与腾讯的高层领导沟通,经过很多努力达成了最终的战略合作,能够让腾讯在这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节点上助力京东。

“微信朋友圈一直都是一个稀缺的资源且要求非常高,这一次我们跟腾讯进行了大量沟通、同样经过了严格的审核,获得了连续11天在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同时又拉着一些优质的品牌一起玩,把他们品牌的信息,也通过这个朋友圈的广告跟京东的‘双十一’大促一起传递出去。”

在熊青云看来,这个是比较创新的尝试,也是京东和腾讯的第一次尝试。“我们增加了很多互动的元素,更加吻合社交特点,并且筛选了38家优质品牌一起玩,真正达到品效合一的效果。”

篇7

北京奥运会一天天临近,奥运火炬正在传递的途中。奥运会虽然是一次体育盛会,但奥运精神可以激励所有人自强不息。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不仅有运动员、演员,还有很多企业家。他们在传递奥运圣火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奥运精神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去。

杭州站火炬手:王振滔

“当选奥运火炬手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第一次感受到奥运离自己这么近”

5月18日,北京奥运火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传递。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作为第39棒火炬手参加了传递活动。王振滔激动地对记者说:“奥康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今天,能举起圣火实现了奥康20年的夙愿。”

王振滔的企业在温州,他却在杭州进行火炬传递,“我觉得自己和杭州这个城市特别有缘分。”

1999年,王振滔在杭州武林门广场,点燃假冒温州名牌的劣质鞋,为“温州制造”正名。2007年8月8日,温州第六个诚信日,温州民营企业大型主题系列活动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举行,王振滔与省市领导一同点燃“诚信之火”和“品牌之火”。

这一次,王振滔又举起了2008年奥运会火炬。“能当选奥运火炬手,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第一次感受到奥运离自己这么近。”

在王振滔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恒的奥运情结。1988年,他以3万元起家创办奥林鞋厂,之后“奥林”换身“奥康”。2000年,王振滔赞助了一万双奥康皮鞋给悉尼奥运会;2004年,“奥康全明星奥运助威团”来到了奥林匹克发源地――雅典,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助威。

最让王振滔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3月22日,奥康正式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拿到了北京奥运会携手同行的最后一张“入场券”。

王振滔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是:奥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它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全民参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奥康也是一样,在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很少有企业家和王振滔一样,与这么多的奥运冠军“亲密接触”。在主题为“成就冠军梦想”的奥运公益活动――“圆梦行动”中,奥康与杨凌、田亮、高敏、钱红、马燕红、王军霞等6位奥运冠军合作签约。2007年11月22日,“亚洲飞人”刘翔正式出任奥康・奥运圆梦行动的特别形象大使。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王振滔非常激动,“现场有很多的年轻人,大学生也非常多,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当我们跑过来的时候,他们一起高喊:‘奥运加油!’”

当时,有一个场景最让王振滔记忆深刻:由于在围观市民和火炬手之间有一道隔离带,市民的热情又非常高涨,观看火炬传递的小朋友很容易受伤。于是,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让很多小朋友走进隔离带,坐在路边,在安全的状态下观看火炬传递。

“火炬传递活动让人兴奋,但我更关注四川灾区的情况。”王振滔表示。 在火炬传递前一天晚上举行的“奥运圣火杭州站火炬手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中,王振滔捐款20.8万元。在重庆璧山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鞋业博览会上,奥康集团捐出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截至目前,奥康集团已经累计向四川灾区捐助近1200万元。

扬州站火炬手:张雨柏

“火炬手代表了北京奥运形象,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5月26日下午,奥运火炬传递到扬州。江苏洋河酒厂总经理张雨柏作为江苏企业家代表参加了火炬传递。

“火炬手传递的这一刻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张雨柏的声音有些激动。“火炬手就是传递圣火、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友谊与和平信息、点燃人们对奥运会激情的使命。同时,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为圣火增辉,以高举圣火的形象激励和感动整个世界。”

作为奥运火炬手,跑的距离虽不长,但张雨柏还是做了一些功课。“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坚持锻炼,比如慢跑、快走。”

张雨柏向记者谈起自己在北京的一次经历,“我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北大的几位教授向我讲了一些事,一名丹麦来的留学生问他的中国导师:‘中国现在好奇怪,男人的辫子都到哪里去了?’”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还很神秘,他们对中国还缺乏了解。作为奥运火炬手,代表着北京奥运会的形象,代表着13亿中国人的形象,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张雨柏认为,“作为一名火炬手,我们已经成功地参与到了奥运会当中,所以,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雨柏理解的奥运精神,首先是对运动员的要求,但它同样可以用于企业建设。运动员是赛场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快、更高、更强”,是企业理应追求的目标。尽管离一流企业、世界品牌的目标,洋河酒厂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们依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这个既定目标奋斗。

“当我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后,让我周围的人、让洋河酒厂的职工能够很好地接触奥运、参与奥运、感受奥运,能够帮助职工更好地体会奥运精神,对激发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温州站火炬手:池贵春

“当选火炬手,圆了我一直以来想参与北京奥运的梦想”

2008年3月18日,池仁春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浙江省火炬手。一时间,很多人都在打听,池仁春是谁?

在池仁春的称呼中,有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科技示范户、温州市级劳动模范。如今,他又多了一个称呼:奥运火炬手。但是,对池仁春最贴切的称呼应该是“养猪专业户”。

与记者交流起来,这位“猪倌”显得有几分生涩。“没想到我这个‘养猪专业户’,也能当上奥运火炬手。”池仁春非常激动。

他告诉记者,这一时刻他足足等了一年。“当时,农业局的候选人有很多,没想到自己真的当选了奥运会火炬手。”

兴奋和激动,池仁春好几次都梦到了自己举着火炬传递的情景。为了迎接这一刻的到来,他一有时间,就在自家附近练习跑步,准备以最佳状态迎接火炬的传递。

每次打开电视,池仁春最关注的就是火炬传递的新闻。他一边看电视,一边练习跑步,想象着如何让自己漂亮地跑完这200米。

5月17日,温州民众几乎倾城而出,数十万人夹道欢迎奥运火炬接力。池仁春举起火炬,激动地跑完了短暂的路程,耳边满是人们高呼“中国加油,奥运加油”的声音。

篇8

关键词: 态势语言 口语交际 作用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态势语言也叫体态语言、无声语言,是指人际交往中用以表情达意的姿态、神情和形体动作。它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甚至可以部分代替有声语言或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认为,在一条信息的传递效果中,词语的作用只占7%,声音的作用占38%,而面部表情占55%。正如体态语研究的先驱欧文•戈夫曼所说:“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一定要注意态势语的运用。

一、态势语的种类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态势语言几乎包括人们的各个方面,涵盖面广,非常丰富,根据表情部位,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情语,指人的面部表情,即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语的核心是目光语和微笑语。目光语是通过眼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的。微笑语是通过面部的笑容传递和善、有好信息的特殊语言。目光和微笑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愿望和信任等,传达着最丰富、最有效的信息。

2.手势语,即通过人的上肢特别是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态势语。据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情意手势,即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向的手势。象形手势,即用来模拟和比划事物以引起听者联想和想像的手势。象征手势,即用来表示较为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指示手势,即用来指明谈论的具体对象。

3.体姿语,指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态势语。主要包括首语、坐姿语、站姿语和行(步)姿语。

二、态势语的作用

1.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已经证明,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第一印象良好,心理状态就会兴奋,言谈也就会主动,人们就有继续交谈的愿望,这就给以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交谈就会被动些,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之谈话,不但影响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给今后的交往带来障碍。在第一印象中,体态语的作用尤为明显。在交际场合,尤其是彼此不熟悉的人,由外貌、表情、行为举止等构成的整体仪态给人的印象要比言语更直观和迅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得体的着装,热情的态度,友好的目光、真诚的笑容等良好的态势语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自身形象获取对方的信任,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展开,促进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2.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表情,还有手势……”人际沟通中态势语言的运用,能加强言语表达的效果。在表达情感、情绪和态度方面,态势语言有时甚至比口头语言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感染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态势语言多是伴随着有声语言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传递着各种信息。这使得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的同时,还具有了视觉的形象可感性,是对交际内容的强化表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活。另外,态势语言还可以调动情绪,同时情绪也会从态势语言中表现出来。如:当一个人高兴时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当说到沉重的话题时会脸色凝重等。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这些表情动作不但可以使情感流露更显充分还会感染听者,使口语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升华,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部分代替有声语言沟通、交流情感

有声语言虽然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有言不尽情,辞不达意的时候,这时态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也可以起到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作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说话人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特别是面部神情等,始终发送着各种信息,不经意地流露着内心的情感、愿望等。听者也会不自觉地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捕捉信息。许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手势,我们就会明白对方的要表达的意思,看似默默无语但沟通与交流却没有停止,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身势学的创始人伯德惠斯戴尔称:人脸可以做出25万种不同的表情,如此丰富的传播手段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态势语代替。

除了以上作用外,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会自然而然地外化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言谈表情中,所以恰当得体地运用态势语还会体现出一个人风度和气质。

三、态势语使用原则

1.“和谐性原则”。即态势语言要与自己的身份、交际语境、表达内容,特别是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并且态势语本身各构成要素(如身姿、手势、表情、目光)之间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人及其言语和身体的动作是一种复合的过程,在口语交际中,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自然、适当性原则。“言为心声”,态势语言也应该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配合有声语言的一种情不自禁的动作、表情。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态势语言并非越多越好,一定要顺乎自然,不要刻意为之,动作的幅度、力度、频率等要适中,要能够突出口语交际的目的。否则会使人望而生厌。只有自然、适当的态势语才会让人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总之,在口语交际中,一种表情、一种姿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态势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伟峰.口才演讲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篇9

1

小学六年级,第一次写考场作文的时候就臆测过,六年以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初一的第一节班会课,在讲台上因为不好意思而鬼鬼祟祟地说出自己三年后的目标时,根本没有想过,自己选择的,是怎样的一条路。初中毕业,出于对环游世界的天真向往而擅自决定要上最一流的大学,无意中,就这样注定了未来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我现在才觉得,原来自己以一种一点都不高雅的缘由,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啊。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不真切的,没有任何实感的,就像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样,可以面不改色地随随便便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伟大的设想。像是隔岸观火般地津津乐道着别人的天昏地暗,看得高兴了也罢,难过了也罢,终究是事不关己,他们的失败,他们的荣耀,几顿茶余饭后就消遣得云淡风轻。

我的夏天应该是那样的啊。切开西瓜那一瞬间饱满的清新,弥漫在蒸腾的署气之间任性的懒意,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劈头盖脸而干净利落,皮肤上丝丝密密的微薄的冰凉。我理所应当地认为南方的夏天就应该是如此地清爽惬意,那些水深火热的未来由于模糊遥远而变得不可思议。至少至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我所选择的未来与我当时那种随意轻松的心情,以及愉快欢腾的夏日,是如此地格格不入。

很久之前,也许是在大量五颜六色的课本中摸爬滚打的时候,也许是急不可待地匆匆翻过某本青春小说的最后几页以证明自己看完了的时候,或者是下课铃总是遥遥无期的某节课忍耐着老师的深情款款的时候,我俗不可耐地幻想过,等有一天,自己的高三结束,也要华丽丽地来一番轰轰烈烈的回忆。

只是我的路根本就不是华丽的,所以也不可能会有热火朝天的生活去纪念。当我尝试回忆起一星半点的与众不同时,总是会得出黯淡干瘪的回音。做过的事,都是些做过了就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的事。走过的时光,因为日复一日的完美重复而变得根本想不起它们之间的不同。只是我在很久以前信口决定自己的道路的时候,就应该知道的。

2

窗户是南北向的,淡绿的窗帘,冬天和夏天早晨的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进来。走廊的迎春花把纤细却坚硬的枝条一直延伸到楼下的窗台,绿叶沉郁的扁桃开细碎干净的小花,密密匝匝,若隐若现。教室在四楼,离人流和嘈杂都很远。离穿堂而过的微风,很近。每天的课是八节,睡觉的时间是六个小时,学习的时间是十六个小时,每周学习的天数是七天。

刚上高三的时候,为教室的单调与窗外的明媚反差之巨大而吃惊,为自己因为教室楼层高而一整天不下楼而吃惊,为试卷和练习像不耍钱一样堆砌而吃惊,为居然能够花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几道数学难题而吃惊,为因为总在学习而变得难以回忆的一天又一天而吃惊。只是现在,这些全部变得很平常了。

习惯了黑眼圈,习惯了下课十分钟都可以做一个梦,习惯了早上起床时杀猪般的痛苦,习惯了付出不总是有收获,习惯了时刻为了分数而呼天抢地。当你因为习以为常而温顺地容纳这一切的时候,这就是高三。只有过程,没有分界线。所谓的高三。并不是双脚第一次踏进高三楼时莫名的违和感,不是在陌生的教室上第一堂课时的焕然一新,也不是上一届的学长们两袖生风地离开时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高三只是,未来的许多许多时光,渐渐地随着九月行的风,十一月微凉的雨,十二月温和的阳光,以温润如玉的姿态一点一点侵占,一直到。你能够承受它所有的重量。

早上的课七点三十五开始,而我总是七点之后才极不情愿地起床。洗漱和早餐因为雷打不动的赖床而被一笔带过。他们说过的,说我每天早上狂奔去学校的样子,一定要用“呼啸而过”来形容。只有一次,我在校门口碰见跟我一样因为睡眠不足而在早展无赖的同桌,跟她像往常一样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校园的时候,她软绵绵地问我,我们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多久啊?只有那个时候的我,曾经,对每天依旧都要无可奈何地在马路上狂奔的明天又明天。感到那么一点绝望。

3

为了忘却的纪念。只是我不想在未来某天不期而遇的忘却之后,变得像伍尔夫笔下的灵魂内核。房子一样空空如也。所以我选择醇下大大小小的墨迹,即使过了+年,二十年,当某个日暖花甜的午后三点再想起,也会记得当时真宴的心意。譬如说,我不希望自己忘记,在高三一年我最现实的梦想是什么。嗯,它们是“我要吃一顿优雅的不狼吞虎咽的早餐”,以及“我想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我喜欢上学第一个路口的右侧马路早晨卖的酸菜糯米饭。我喜欢学校右侧五十米的快餐店里新鲜的油条和冰冻豆浆。我喜欢早上第三节课之前小卖部红豆睐的三明治。与一点都不梦幻的悲惨现实比起来,我怀疑我的高三是依靠无数乌托邦式的瑰丽幻想所支撑起来的。用来风雅的时间太奢侈,我没有。细细品尝一顿早餐的际遇太昂贵,我也没有。我只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水平,和沉浸在纯粹美好向往中的自我陶醉。

我疑心我是极喜欢吃的人,可是其宴,我只是喜欢所有系结在这些词语身上的记忆而已。比如,在说起糯米饭时我会想起高三,说起油条豆浆时我会想起高三。在说起所有美好的词语时想起高三,想起我的那个用一年的苍白与忍耐来等待的高三。

晚上独自骑车回家时日日穿过的那条大道,种满了相思树,很多很多的相思树,在南方小城光鲜的四季中油油翠绿,郁郁葱葱。其实我是体会不到它们的欣欣向荣的,早晨狂奔着飞过的时候没有闲情欣赏。晚上回家的时候它所有的颜色都已经像夏蝉一样蛰伏,隐没在夜灯的晕墨中。我一直觉得夜晚是会让人不自觉地心如止水的,所以我会知道,当一天又一天看着它们整齐地站在深夜中乖巧地垂眉时我就知道,知道它们的生生不息。

那个时候我就想过,总有一天我会回来这里,不是匆忙地经过而是认真地拜访,我一定会仔细而小心地将它们的光华收藏于心。这样长的路没有任何人陪我到底,只有它们见证过我的温凉如水,见证过,一年又一年我是怎样走来,天堑还是通途。

并没有一个确切得可以纪念的开始,只是当我忽然发觉时就已经是这样了:我变成了整个学校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校园的人。我似乎相当喜欢这种感觉,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白日聒噪了一整天的浮热气息在夜晚像被熨斗烫过一般越来越平静。无论是墙壁上指针转动的质感,还是窗外偶尔的微弱蝉鸣,抑或者不远处高一高二的楼咔叽咔叽拉上铁门的声音,都在纯净的夜里得到无限的放大,扩散,扩散,像自言自语的声音一般返回自己的心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二十,关灯,锁门,习惯性地看一眼空无一人的教室,在空荡的楼道里听着自己急促的脚步声,对终于等到最后一个人的门卫伯伯表示抱歉,然后独自骑车回家。像条件反射一样因为熟悉而变得安心。

这样的生活或许就注定了会长有一横一样的面孔,注定了我不会记得它们之间哪一天的不同之处。当别人问起我的高三是怎样的时候,我只是记得,嗯,是这样的,每一天每―天都是这样的。我只是一心一意地这样向前走,路很长很长,可是我没有回头也没有放奔,仅此而已。

清晨无可救药的任性,和其他任何时候都自然而然的理智和固执,我一直都不

知道,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4

九月和十月,一如既往地马不停蹄,一如既往地波澜不惊。耐心地等待自己的座位换到风扇底下,然后日子就在四季常青的景色和渐凉的秋风中过去,像过去的十七年一样过掉这样从很久以前就不再疑心的绿意沉沉的秋天。变化的只有双脚踏在满地的紫荆花瓣上时那种柔软的触感,风卷刮起的木叶,以及越来越沉静的内心。当我不再诧异于自己不知何时练就了随时随地都能睡着的本事的时候,秋天,只有一如既往的绿意而没有任何金黄的秋天,就已经过去了。

不再思考“我真的高三了”这样沉重而愚蠢的问题,连同学说的无伤大雅的冷笑话都觉得好笑得不得了,在自习课时自觉得可怕的安静中会觉得很安心,也会感觉到别人的安心。会不断地有更多的人,神采奕奕地告诉你,我决定了,我要上哪里哪里。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觉得那就是高三的色彩,像向目葵的根须艰难生长在潮湿的泥土中,硕大的花朵却在明亮的光芒中盛放得金黄。原来我们的高三,始终含有决绝的意味,无论是决绝于无止尽的生长,还是决绝于这一岁花开的粲然。

十一月,继文理分科之后做了又一个艰难的决定,参加自主招生。当时文科校荐北大的名额只有一个,而我因为第二名的尴尬身份与它失之交臂。我曾经试图找很多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去转而选择我可以轻易通过的清华、复旦,以及其他所有光是名字就闪闪发亮的学校。可是最后我放弃了,因为只要一个词,只需要一个词就足够了,就可以战胜所有想要改变和退缩的念头。

因为那是梦想啊,是我的梦想。

强大得足以粉碎我任何虚伪的掩饰,根深蒂固得足以让我决绝地告别过去,然后,去往新生。北大的校园好漂亮啊,那里有生长在记忆中的宽阔柔软的青草地,有层层叠叠矜持曼妙的荷塘,还有穿越千年的罡风,神圣崇高的光芒。当初中生的我用心地在课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一个字时我记得,当第一次踏上这所重点高中大门口长长的台阶时我记得,当为了多算一道题多写一页练习执著地等到周围的一切都褪尽喧嚣时我记得,成功时记得,失败时也记得。记得自己曾经给过自己的骄傲的承诺,记得自己当时看来不负责任的决定,记得我所选择的漫长艰难的路。

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当我们还都在山青水绿的孩提时代,究竟有多少人曾经这样说过,带着稚气以及不明所以,说,我决定了,我要上北大。我只知道,我是有幸一直带着这个梦想走过了十八年的人之一。所以这一次,我也不会退缩。只有我是自己的战士,勇敢的战士,光荣的战士。当很多年以后垂垂老矣的时候还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说,你知道吗,我也有过梦想。而且。我从未放弃。

我一直觉得人就像一本书,当你在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下一行写的是什么。只是当你写过一页又一页,会发现原来曾经的伏笔都像错节的根须一般生长开了明亮的花,于是我的过去与未来光影交织,枝缠叶绕。就像我在跟同学打电话,淅沥哗啦哭了一通之后,最终决定我不会放弃我的北大的时候,也不敢想象,两个月后的自己,真的会通过所有的选拔,站在我在参考书上见了无数次的传说中的校门前。

去北大参加面试,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冬天的北方里。没有见到我从来没见过的雪,见到了从没见过的。真正的不再是绿树成荫的冬天。被光秃秃的高大枝桠分划得破碎的苍白天空是真实的,沉寂而刺骨的寒冷是真实的,双脚走在结冰后白茫茫的耒名湖上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只是再想起来的时候,最先记起来的,不是色彩和羊绒都很温暖的围巾,也不是脚踩在枯槁的千树枝上清脆的声响,而是――距离,是我与我的梦想的距离,我从来没觉得它离我这么近过。也许是未名湖面的冰太纯粹和晶莹,也许是行走在书页和自己的记忆中的感觉太不可思议,或者,只是因为双脚踏在它的土地上,就让我觉得,这样长的路,就这么一直走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一定能走到的吧。

5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慧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

接下来我的时间因为平淡无奇而无法言说。回到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回到四季如春,回到很蓝很蓝的天空和漫山遍野的桃花,回到密密挨挨的相思树,日子又忠实地还原了我熟悉的轨迹。再想起来的时候,无论是课堂上老师的穿云裂石,平时津津乐道的仨瓜俩枣,还是周末一整天不下教学楼的心满意足,这些全部,都变得很遥远了,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怀疑几乎所有回忆高三的文字都是这样的,百日誓师之后的日子总是被一笔带过。事实是。一百天的日子总是像录像机被按了快进一样迅速溜走,无论是惶恐还是期待,它总是以出乎人意料的速度到来,到来,然后过去。

在那之后。开始习惯早起。花几个小时在清晨微凉的公园里散步,走过小叶紫薇,走过游乐园,走过多年以前自己的童年。

在那之后,时间变得富绰而悠闲,被爽快地挥霍在学日语,练口语,以及从前惜时如金的任何地方。

在那之后,偶尔回到明明是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看着曾经水深火热的高三楼人去楼空,居然变得像老年人一样长吁短叹,感春伤秋。

最后的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我期待了十八年的这个夏天,它与过去十八年中的任何一个夏天,都没有任何不同。同样热烈得飞溅的紫外线,同样饱满剔透的西瓜,同样熟悉清爽的花露水的味道,像超越了季节的阻隔而将时光粘连在一起一样,曾经的每一个夏天。都是这样过去。夏初栽种在花盆里的紫苏,漂亮的枝叶在斗转星移中舒展。从弱小到强大,从纤细到强壮。在台风中细枝被拦腰折断有时,在风霜雨露中默默成长有时。然后总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它会开放,拥有经过时间的砥砺而变得不再张扬的美丽,像盛开了的淡紫色的梦。只是这不是意外也不是终点,无数个夏天过去了,无数个夏天到来了,一季一季的等待,总会有一树一树的花开。

那其实应该是我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的答案吧,而我却只有在平静地接过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之后才发觉。

6

我走在布满雏菊的天上,这是西班牙诗人洛尔卡奇异而迷人的诗句。我是圣徒,今天下午我这么想。没有光环也没有翅膀,只有的双脚,虔诚地走在布满雏菊的天上。

我走在布满雏菊的天上。这不是过去。而是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草北留言

站在大学里回味高三的生活,仿佛是笼罩了一层薄暮一般的缥缈。

篇10

我们始终坚持通过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学生座谈、校领导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学校全面状况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希望学校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提出问题,详细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调研,应该能较好地反映我县小学起始年级新教材实施的具体情况。现在我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一)各校领导普遍重视

凡调研过的小学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自任课改领导小组组长。绝大多数学校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制定了课改实施规划,这些规划基本上能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绝大多数学校能保证一年级教师的培训和科研经费,一些学校在财政不十分不足的情况下拨出专项的经费,为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有的还专门为一年级教室添置投影设备、配备小平台等等。

绝大多数学区主任和校长比较关注新课改。有的始终坚持和起始年级的教师一道参与课改培训(如:鹤盛学区主任李建荣、花坦乡中心校长王国孟等);有的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始终跟随教研员一起共同探讨教改问题(如:桥下学区主任戚海平、应坑乡中心校长麻向前、张溪乡中心校长张连光等等)。然而,一些学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对课改调研工作不问、不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并不鲜见。

为了取得社会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许多学校用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广泛传播课程改革的信息,让家长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改革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接受现代教育观念,从而为课改营造积极而主动的外部环境氛围。在调研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已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家长做了这方面的宣传。有的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办好校内外黑板报,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对课改在理性感受的基础上有更直接的认识。但是,因新教材识字量的大大增加,由于对生字的要求“认写分开”,家长对孩子的“只认不写”表示担忧,因而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再说这套教材给农村的学生使用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师资队伍富有活力

在调研中发现,各校领导对一年级任课教师的配备都有明显的倾斜。我们所调研的近100所小学,看到的都是身体健壮,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有低年级教学的经验,或者是基本素养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的几乎是很少很少,据我估计平均年龄不会超过30岁,这些教师大都处在教学生涯的成熟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年轻化是课改实验教师队伍的一大特征。这些教师对执教新教材充满激情,一些青年教师就是主动要求执教新教材的。普遍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或通过校际之间的交流,或通过网络查阅备课资料,对下发的教案研读、修正,并坚持不懈地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像制作生字卡片,自画插图等等。特别从去年12月4日新上岗教师的“补培”情况来看,就可见一斑。本来“补培”对象不会超过100人,结果到会人数300多人(这次培训没有给学分的)。又从今年上半年案例评比的情况来看,共收到新教材教学案例193篇,这是历次案例评比篇数最多的一次,大多案例都很有见地。可见教师投身教改的热情是多高啊。

(三)学生学习充满乐趣

我们每到一所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座谈、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生活是比较开心的。在座谈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绝没有发现像以往的学生那样胆怯,他们普遍反映喜欢小学学习生活,觉得小学比幼儿园有乐趣,这与以往的新生入学开始产生的恐惧情绪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能学到很多知识;教师语言亲切,关心学生;校园很大、很美,下了课有很多可活动的地方;小学可以交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 老师来上课等。可见学生对学习兴趣高,无压力,不惧怕。对所学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喜好,能认字、能画画、还可以唱歌做游戏、动手做实验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喜欢的理由。

作业负担普遍较轻,基本不留课外的书面作业,除了少数学生反映回家要写几个生字外,一般均是口头作业,如:读课文给家人听,给父母讲故事等等。

二、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一)成绩是可喜的

1、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其乐融融。

课堂上,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及亲切的目光关爱学生。大多数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巧妙地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尽可能把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在读读、说说、玩玩中快乐地学习,使一年级的新生始终在兴奋、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能较好地使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

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多,自己拼读、自主读书的机会多了。让学生自主读书,同桌互读,在读中玩,玩中读等等已成了课堂中常用的学习形式。教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课堂纪律也基本能得以调控。学生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气氛中乐于学习,思想得到了放飞,个性得到了张扬,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3、注重学习过程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师能从过去的重答案、重结果到现在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体验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师试图能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尤其是大多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环境中识字的良好习惯。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识字有兴趣,有较强的主动识字的欲望,这是相当喜人的事情。

(二)现状不容乐观

下面,笔者着重把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罗列出来,以求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1、课改---游离文本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有的课,许多学生连生字还不会认读,连句子还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想像;有的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地讨论等等。一位教师在上《比一比》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说出图中的事物名称,意在引出插图下面的词语。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很快地把八个词语分成动物和水果两大类,然后老师问:谁还能说出一些表示动物和水果名称的词语吗?不少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或几个,整个课堂看起来学生都说得很热闹,但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10多分钟。接下去,又急于学习后面的儿歌。结果是仅让学生自读两次(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读流利),教师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带拼音的儿歌叫学生读,意在拓展课程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习“词语”的教学目标是认读生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位教师却忽视了,重点放在“还能说出几个词语”上。学习这首儿歌应该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积累阅读语言,培养阅读兴趣。案例中的教学却是文本中的儿歌没有读熟、读好,文本外的儿歌仅仅当做了课堂上的“商标”--拓展课程资源,这岂不是“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吗?将会给我们追求的“实实在在”的新课堂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而是要求我们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偏不颇,才能在课堂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好学生,真正使这次课改顺利实施。

2、民主----追求热闹

新课堂主张师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实效。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让学生带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在表演,你一言,我一语,仅仅停留在“闹哄哄”的层面上,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半节课是常见的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明显特点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相当被动的学习状态。现代教育观倡导“民主”,是强调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追求低效率的“闹哄哄”课堂。而是要求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进课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和文本对话,积极自觉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读自悟,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3、合作----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时展的需要。然而,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就急于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前排学生“呼”地转身,整个教室就“嗡嗡”一片。有的小组像南郭先生在“装腔做戏”,看似人人在张嘴,细细观察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讲什么;有的只是小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陪客,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作为做小动作的大好时机等等。老师站在一旁无所事事,几分钟过后,教师一声令下“停”,全班同学“肃然起敬”,紧接着是一个个优秀生“我读懂了……”“我发现了……”等等,一次次“精彩”的合作学习就此结束。下面是《四季》的一个案例。在初读课文学习了几个生字后,老师就急于说:这篇课文共有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写了一个不同的季节,请喜欢同一个季节的同学坐在一起合作学习。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喜欢春天,其余三个小组的学生三三两两,很不成气候。接下来就是几个优等生代表发言……

上面案例中,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既没有初读的整体感知,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充分的合作,更谈不上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合作学习”吗?显然不是。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起来自主组合小组伙伴,合作学习也很投入,但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在交流过程中,发言的是优等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往往是没有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和他人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合作协调的能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思维的空间;

(2)分工要明确,使每个学生各负其责;

(3)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各抒己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讲究实效;

(5)有教师的亲临参与,适时指导。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必须要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方式的决策依据,并恰当地加以运用。

4、探究----放弃讲解

当前,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恐怕别人冠以“理念不新”、“教法传统”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去“探究”、“发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菜园里》一课学习儿歌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同桌,可以自找伙伴,也可以自个儿),说说你在朗读中发现了什么?顿时,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相当活跃。接下去就是学习成果的交流,甲生说:我发现了豆角;乙生说:我发现了黄瓜;(教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后面的同学自然就是:我发现了茄子、辣椒……。

这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遗憾的是在于他没有把握好文章的精髓,学生的“发现”不应该停留在某一种蔬菜上,而应该着眼于从朗读中发现了某种蔬菜的什么特点,在朗读中学会识字。这里关键就是取决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所谓 的“探究”,就是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通过探究,必须经历从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该讲的十句不多,不该讲的一句都是废话”。我们的老前辈,著名语文大师袁瑢老师也曾经告诫过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该鼓励时就鼓励,该讲解时就理直气壮地讲解。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改革主张的“探究”,意在摒斥繁琐的分析、满堂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笔者认为: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是相当必要的,不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体现呢?

5、尊重----盲目随从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已越来越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因而,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表扬:“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新精神!”“你真聪明,老师佩服你。”老师对学生只是一味表扬。这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对一些错误的结论不加纠正,对模糊的概念不可置否,甚至对学生的一些偏见还推波助澜,搞得学生在空中飘浮,云里雾里。这实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