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朗读范文

时间:2023-04-02 20:0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荷塘月色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荷塘月色朗读

篇1

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爱不释手,我几乎背下了文章的每个段落。暑假,当我走进清华大学,再次捧读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时,竟感到自己离朱自清老先生那么近,心里也颇不平静。

那天,我依旧和妈妈来到清华园,坐在池塘边我拿出朱自清的散文集,轻声地为妈妈朗读《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作者一边独处,一边欣赏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一阵微风吹过,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妩媚动人。我仿佛又听到了作者的声音“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用光与荷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不仅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而且还置身其中,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他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被“”所屈服,与“”作斗争,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暂时忘记忧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拉进了我和作者的距离。希望以后我再与荷塘相见时,已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了。

篇2

一、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

1.领略文字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字。《滕王阁序》的华丽缤纷,《长江三峡》的壮丽雄伟,《荷塘月色》的细腻柔美,意味深长,都是用来培养学生领略文字美的能力的绝佳材料。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篇章熟读成诵,而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反复比较,仔细揣摩,并摘抄下那些文质兼美,及时记录下鉴赏过程中所油然萌生的感触。

2.进入意境美。要想让学生顺利进入意境美,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把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出来,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叫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动情地朗读全文,读好后,让学生沉思默想片刻,然后交流听过本文之后的感想。

3.感悟情感美。学生在领略了文字美,走进了意境美之后,对感情美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和感悟,语文老师这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对作品的感情进行归纳延伸,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1.课堂提示。要想达到“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把语文课堂上发现的美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走进课本,也能走出课本。上过《长江三峡》一文后,就向学生介绍了湖南张家界的景物特点,然后请游玩过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以上一系列精心准备的提问,语文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语文的美与生活的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仿写课文。学生要提高发现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的能力,也只能从模仿开始。上过《荷塘月色》一文后,要求学生选择校园或家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模仿课文描写荷塘月色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种修辞方法,细致描绘所观察到的景物,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味无穷。

篇3

为此我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蕴,引导学生联系个人人生经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

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解析言语,加深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还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的解读来最终把握文本内容,感悟其情感之旨向,实现言语内蕴的"意义情感"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之对接,以此深化体验。在解读言语形式的时候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

如教学《神的一滴》一文时我首先介绍了梭罗以及他的作品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然后抓住有关语言进行解读,促使学生理解人的心灵需要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譬如文本所显示的那湖光山色那楼台亭阁。学生通过联想,了解到即使现代的物质化社会把人们推向今天的生存空间,但是人们永远也难以割舍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让心灵在自然的天空中纵横驰骋。正因为如此,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瓦尔登湖畔淡泊宁静而又十分艰难的生活,旷野是他唯一的精神营养,这种自然的道德生活方式充实着梭罗的生命,他所构建的这种"诗意"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释放的空间。我还让学生结合作者经历,从文中找出富有意韵的相关语句,体会《神的一滴》所描绘的境界以及这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如"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挥霍它们。"再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语句引发学生探讨,最终明确:荒野中万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三、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

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

四、联系生活,优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历,诸如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来解读文本,力求解放教学主体的精神。教师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的契合点,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感性体验,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凭借自己的思想感情阅读文本,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篇4

语文教师应坚信文字的力量,怀着古典诗意的情怀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教师应相约音乐,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和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动,应钟情朗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应携手经典,让学生挥洒诗一般的感动情怀和人性光辉。

一、借助音乐熏陶,弥漫诗意氛围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最能给人情感的熏陶。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氛围。

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课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这一首古筝曲的烘托下,课堂就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氛围了。由于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在古筝曲的烘托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在聆听古筝曲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走进了它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学习的背景十分重要,这样能够有效地营造诗意氛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适时、适情、适度。声音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分贝,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它必须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

二、引导诗意诵读,徜徉文本诗趣

如果说音乐熏陶是诱发学生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语文课上诗意的朗读就让我们感觉如同徜徉在美文佳篇的海洋。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语言艺术的优美,感受丰富的艺术形象,还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所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诗意的朗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显得有声有色,有语文味儿。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学生虽然基本都能看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朗读时,不仅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还应用心灵去感受与体会。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以朗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目的是读通全词,读准字音,熟悉课文。接着是分组朗读,要求处理好停顿和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再次是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思考问题:这一首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最后齐读,深入体验该词的情感主旨,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这样,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渐入佳境。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吟诵中,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就能充分体验到这首词所蕴含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从而让文本的诗趣得到有效释放。

三、品读名家对话,挥洒诗性人生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对话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造成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冷漠感。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为学生巧搭对话平台,主动置换对话角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从易中天等人的水煮《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快餐,无一不得到学生的热捧,名家善于将文言文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白话表达出来,让学生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一掬清泉为快,于是学生在精神上就有了对古典文学的诗意追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应适当引导。例如,开展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学生出手抄,或摘录经典语段,或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点评,或撰写颁奖词;开展优美篇章朗诵比赛;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对名著的赞美、升华对名著的理解,于是学生的读和写就都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阅读经典足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文内涵逐渐丰厚起来,心灵底版上留下温暖而阳光的诗意之美。

篇5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她)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逐步推敲,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在教“读法”的过程中,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如此一来,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篇6

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

处于职校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如在教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我先把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示意图播放出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游览路线大致如下:朝岱宗坊出发,过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红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两天后下山经西谿苹果园黑龙潭。路线十分清楚。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描写对象也不断变换。

教师一边播放一边描述解说,使学生了解了虎山水库的瑰丽景色、慢十八盘千姿百态的松树、山路盘道的曲折艰险以及透过云海向下俯视的雄奇景象……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勇攀高峰的勇气。

又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野马”给辽阔的牧场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一难点,我根据作者描绘的景色自制了一幅野马图播放出。图中公野马“那长长的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而且与家马特别“合群”,在与家马分离的时候,又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膘壮的形体、美丽的鬣鬃、和善的习性,都置放在一个群星闪烁的背景下,其形其色、其颜其性,栩栩如生。由于采用了直观手段,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快得到激发,随之学生也就感受、理解到了天山的美,也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以声传情,指导感情朗读

带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朗读的一项要求。只有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快慢、高低、重读、语调等环节,才能更好的表现课文所反映的情感。。学习《荷塘月色》时,同学们都等待老师范读课文,我有意拖延了一会后又把书放下,说:“同学们,我不敢读这篇课文,担心对作者那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有所破坏。”接着我播放了《荷塘月色》的录音,学生认真听,体味作者在家中“颇不宁静”的淡淡哀愁和欣赏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淡淡喜悦及最后作者觉得“什么声息也没有”的淡淡哀愁。教师把握这一佳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最后学生很快地理解到大革命失败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同时也领悟到这种苦闷孕育着民族的崛起。课堂教学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选配乐曲,调节情绪朗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适当的插入一些配乐点播,教学效果也很令人满意。如上《明湖居听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朗读课文,我选择了刘兰芳说书的精彩乐曲配乐,让学生接收信息的大脑之“门”大开,调节了学生的朗读情绪。事先经过配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朗读角色。学生读完之后,真的好像白妞也给了他那种愉快的感觉:“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教学任务完成的很顺利。

四、自制图片,调动朗读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语文;课堂应用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显现出不足。多媒体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声行并茂、动静结合的变化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扩展课堂容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生动活泼的展现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将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先通过播放优美的荷塘月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作者的用词手法,再通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最后可以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选段,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与课文所描写的手法的异同。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完成教学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观形象的展现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我们展示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将无法拿到课堂的实物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不是从教师的描述中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想象。在语文课堂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海洋与生物》《神奇的极光》等课时,教师可以制作或者采集相应的视频、图片等信息,将其汇总、整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领略到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通过播放电视剧选集,让学生对故事有详细的了解;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将央视的《红楼梦》连续剧中的相关剧集播放,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使用上述教学方法时,加以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容量,扩宽学生知识面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见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课程资源更加直接迅速地展现给学生,节省了教师讲授、板书等方面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更多地传授知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海洋与生物》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学生展示海洋生物,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海洋生物研究的历史,展示海洋的起源、生物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又如,教学《神奇的极光》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了解极光美的基础上,了解极光产生的原因、极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扩展课堂容量。多媒体教学以其崭新的观念、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它必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8

一.选择引领,促进预设之外的生成

课堂教学不可能总是沿着预设方向进行,有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重要或无关紧要的、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新方法与新思维、新情况或者新事物,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与主动性,那么实际教学过程要比预设过程更具生机活力,更为生动丰富。同时,由教学本身看,从计划到具体开展过程,由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过程则为动态变化及生成性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需要巧妙应对,灵活引领。

第一,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语文老师以退求进,灵活进引。如学习《江南的冬景》后,笔者在预设中要求学生写写与家乡季节有关的作文。而当时又是晚秋冬初,笔者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时机,因而精心预备了写作教案。然而,当学生听到要写文章后,“怨声”连连:“唉,又是写作,又得磨死脑细胞了”;“又是写季节,乱写一通得了”;“还不如到外面瞧瞧”等。面对这一意外,笔者“丢掉”教案,以退求进,说道:你们想去外面体验故乡晚秋冬初之景吗?于是学生精神抖擞。笔者适机提出要求:你们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园草地上观察、感悟。第二天,全班学生都交上了作文,既有叙事的,也有议论的、写景的,并且整体写作质量较高。

第二,当课堂教学脱离方向时,则积极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若出现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可利用其积极面展开启发,实现精彩生成。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当学生们正细细品读文章对月色荷塘的描述时,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蜻蜓,于是学生注意力被蜻蜓所吸引,有些学生想离开座位去捉蜻蜓。面对这一意外事件,教师正色道:你们将“荷塘月色”读得太美了,看,蜻蜓也被美丽的“荷塘月色”吸引了,你们愿意齐读来与蜻蜓分享这优美的月下景色么?虽然学生半信半疑,但还是回到了课文朗读中,并入情入境地齐读着,取得较好的课堂调控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是机智引领,而是采取严厉批评的方法,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氛围,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精彩生成。

二.点拨引领,促进预设之中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课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安排与设想。而生成,则是构建与生长,是教学中动态变化过程,有生成性与丰富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生成以预设为基础,预设以生成为提高。

第一,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点拨来有效引领。如教学《雷雨》时,当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关系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就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展开预设。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由学生谈论中,可发现他们较为感兴趣的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不是真的有感情。对此,笔者精心做了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辩论。学生们激烈辩论着,当他们争持不下时,教师可及时点拨:当时社会如何?家庭关系如何?于是,学生辩论更为理性,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虽然未得出定论,却在辩论中对课文有了新体验与新认识。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语文课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鲜活感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利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对传统教学媒体的补充与完善。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缺少形象性和趣味性,而多媒体教学正是对对此做了补充。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将图片、动画配合着音乐展示出来,非常直观、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1.图片。多媒体图片以荷花为主,先让学生动手画荷花图片,然后将多媒体中的图片播放给学生,对比一下,直观生动的荷花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

2.动画。我们学校有校本教材《动画形象大全》,让学生自己画出来荷塘、月亮等形象,多媒体再播放一下夜晚荷塘的景象,这样月下的荷塘就很鲜活了,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中配上《荷塘月色》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图像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了教学的目的性和灵活性;在朗读课文时为学生展示出荷塘月色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加强对课文情与景的理解;在分析课文景物描写时,根据需要播放动画效果,交替放映,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感情变化部分,此时作为分析课文和总结课文时的板书部分,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明白地显示出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对着多媒体图片复述课文,然后再试着背诵。这样,在强烈的感观下,枯燥的文字词汇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荷塘月色美的享受。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速度也就快了。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创设了情境,直观形象,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乐曲,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中职生普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上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激发联想,激活思维,激起情感。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和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并能背诵下来要求的段落。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内容丰富多彩,可是这些生机勃勃的内容和形式单纯靠语文老师的讲解却变成了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东西。而在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之后,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像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在多媒体语文课件设计时,多注重电教媒体所表现出的屏幕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多媒体既表现出调配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格调高雅、旋律和谐动听的音乐美。应用媒体手段,让学生真正能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艺术的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例如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色彩艳丽,果肉诱人,针对实物提出问题:你们对荔枝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的并非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这时学生会很好奇,激起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播放更多有关荔枝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在摘荔枝等等镜头,更激发了学生对荔枝的了解,让学生理清顺序和结构,对于学习本篇说明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总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起来是好处多多,一定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注意课件的展示过程和方式,重视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清华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4。

[2]杨敏玲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和反思[J].新课程(教师),2010,9。

篇10

一、走进教材

高一语文散文单元的课文都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或人生的感悟。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发现它们竟是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就是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细微之处,触动了作者心灵,让其情感律动,于是就流于笔端,形于文字,并情不自禁地、悄然无声地印下了他们的个性与才情。于是,读他们的文章,就像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跟他们一起体会其喜怒哀乐,分享其生命中的收获。

学习本单元的散文,不仅是一次的情感的旅途,更是一次人生的体验。因此,我们在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文章时,应该从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引导学生。

二、用心教学

(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细节

观察自细节始,知识自细节来,文学自细节出,哲学自细节入,人生自细节明,文明自细节进,意义自细节显。散文也源于细节,表于细节。因此,学习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细节,学会品味细节,观察和深入细节。

在《荷塘月色》中,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正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呈现。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作者描绘得无微不至。此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这个细节,去领悟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去感受作者那一道无比喜悦的心灵律动。

朝霞和晚霞都是绚烂、多彩的。在《霞》里,冰心却把晚霞赋予了更细更深的一层意蕴,那就是深沉和凝重。就是这个细微的描绘,才能让作者准确细致地寄托了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岁月淘洗的耄耋老者的人生睿智与生命彻悟,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其笔墨之细致,细致之动人。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学生,领他们去体会,去把握,去感悟。

散文虽“散”,但“散”得细致动人。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看似平淡的生活点滴中品味出滋味来。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魅力

动人的经历,感人的景致,真挚的情感,都需要丰富细腻的语言。散文单元的课文篇篇美文,句句精句,字字珠玑,意蕴深厚。面对这言辞优美、精妙动人的语句,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认认真真的揣摩。我们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去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面的意思,读出深藏的真意。

文学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特别是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它们往往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过的语言,是纯粹的语言。本单元的散文语言,具有凝炼、准确、生动、形象、优美、自然、活泼、丰富等散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其语言之细腻、流畅、传神、富于感染力,富有绘画美、音乐美,富于表现力。

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美,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语言中的表情达意。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淡淡”的月光,“亭亭的”的荷叶,“袅娜、羞涩”的荷花,“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语言之精妙,语句之优美,情感之真挚。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精妙言辞,领着学生一起去感悟作者面对“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

朱熹说,读书要耐心涵泳,要反复“咀嚼”语言,体会文中的旨趣。冰心的两篇散文,无论是《霞》还是《我的家在哪里》的语言都是言简意赅,大巧若拙。作者在简短、平凡的字里行间中,有着一股让人难以释怀的伤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慢慢“咀嚼”和品味其语言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