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小儿辩日范文
时间:2023-04-04 06:0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俩小儿辩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篇2
有一天,孔子闲来无事,便出去游玩。走着走着,他看见有两个孩子在争吵,眼看要打起来的样子。孔子赶紧上前劝架。
两个孩子看是孔子来劝架,就争着给孔子告状。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最近,而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最远。”
“为什么呢?”孔子问。
“你看呀!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像一个车盖那么大,中午时就只有一个盘子大小了,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有道理”,孔子转过身问另一个孩子,“你说呢。”
“我认为,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我们很冷,而到了中午却感觉很热。我说的有道理吗?
篇3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篇4
一个小孩在头头是道的对孔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些。”他指了指另一个小孩说:“他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请孔大圣人明鉴。”
另一个小孩突然开口:“我的原因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非常清凉,而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前一个小孩反驳道:“孔圣人请不要乱听别人的谗言,请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一样大,而中午的时候却像一个盘子一样大吗?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却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篇5
单就文言文来说,读就是读出节奏,不能读破句子;还应读出情感,深刻领悟句子的内涵。
(1)读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只要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读出节奏是最简单的读。但要想读好,还应读出情感。
例如:二、三两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四、五两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
第七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了反问句式,应模仿两个小孩的语气,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
文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是说话,而是在进行辩论。只是在读的层次上还不行,还应有辨的味道。如何体现这一味道呢?
我们不妨这样做:
请两个学生表演辨,并根据他们辨的情况进行指导提示:两人要面对面站立,并且要眼睛直视对方,表情要越来越着急,着急让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两人所说的句子,最好不能读课文,而应说出来。所说语言要一句比一句快,并且也可进行句子的变形――只选用句子的关键词,比如“远者大”“近者小”,还可以一句话重复好几遍。
如果还找不到辨斗的感觉,那么老师可以当旁白,营造辩论的气氛。老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其实如果让全班学生分成两派这样进行辩论,比单纯的两个学生辩论,效果会更好。
只有这样的辨,才有斗的意思,才能真实的还原课文当中的情形。学生在趣的活动中不仅明白了两小儿的观点,也读懂了文言文。
二、写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文本的意义是孔子答不出问题被两个小孩嘲笑了去。两个小孩是在说“谁说你多智慧呢”。这是一种理解。我们也可以作另外的理解。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的:“大千世界,知识无穷。假如一个人只有一小圈的知识,那么他接触到的只有一小圈无知;假如一个人有一大圈的知识,那么他也就会接触到一大圈的无知。” 我们说,孔子的成就主要在思想领域、文学领域等。而在天文学领域无知并不是他的过错。文中孔子没不懂装懂地乱答一气,实在是大坦诚,大聪明。他身体力行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像这样看来,嘲笑孔子的两个小孩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真正无知的人。
同样对待这句话,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设计问题:
1、假如你就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听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用笔来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也可以尝试用文言文来写。
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到了孔子的身边,那么你能替孔子回答这个问题吗?怎么回答?
篇6
孔子到东方游学,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到了中午,太阳离人就远了。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到了中午,太阳离人就近了。
孔子很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篷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说明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泡汤一样,这不是说明远的时候感觉凉、近的时候感觉热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很丰富呢?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个小孩是在凭着直觉或感觉去讨论大自然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直觉或感觉是真实的,具有普遍性。一个人远远地观看某个物体,越远看着越小,反之,越近看着越大;同样,一个人距离火源越近感觉越热,反之,距离火源越远感觉热度越低。这就是认识上的直觉和感觉。直觉和感觉在人的视、听、嗅、触等经验范围内常常是适用的,超出了这个经验范围往往就不灵了。
很显然,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是一个现代天文学才能解答的问题,它远远超出了古人的经验范围,不是孔子时代能够解答的。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
篇7
富豪儿子“孝”举惊人,富翁老父被“绑”进精神病院
2007年1月25日。春城昆明暖意融融。下午两点左右,一辆救护车突然停在某小区的一幢住宅楼下,车上跳下六名男子,为首者穿着白大褂,他们在小区管理员的引导下迅速冲上楼去,摁响了三单元的一家门铃。
一个午睡被吵醒的老人揉着惺忪的睡眼,刚刚打开大门。六名大汉已蜂拥而入,不由分说地架起老人就要往外走。“你们这是干什么?”老人拼命挣扎着。“立即注射镇静剂!”听到“白大褂”的命令,大汉们一拥而上,将老人死死摁倒在床上。“白大褂”熟练地把一针管药水注射到老人手臂上,老人顿时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愤怒而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半个小时后,救护车停了下来,被抬下车的老人吃力地睁开双眼,看到了“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几个大字。他试图从担架上滚下来,但没有成功,老人慌忙问:“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把我送到这里了?”“白大褂”按住老人,皱着眉头说:“我们是医生,张雨轩先生是你的儿子吧?是他让我们接你来这里治疗的。你可要好好配合啊!”说完他们还强行搜走了老人随身携带的手机和其他一些物品。天哪,是儿子把我送进精神病院?这不是在做噩梦吧?
这个突然被送进精神病院的老人叫张长禾,今年65岁,是云南省昆明市新兴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其名下的资产有数千万元。然而,赫赫有名的张长禾却一直有个心病:近几年来,他与大儿子张雨轩的关系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张雨轩出生于1968年。1980年张长禾与前妻离婚后,另外三个子女随前妻移居香港,而张雨轩则跟着张长禾留在昆明。1982年张长禾与昆明人黄敏娟结婚,于1986年生下小儿子张卫军。张雨轩总是看继母不顺眼,常为一些生活琐事与黄敏娟发生争执。处在夹缝中的张长禾左右为难,便想方设法于1983年把张雨轩也移居到了香港。1990年,张雨轩在香港成立了冠亚公司。当年5月,张雨轩突然回到昆明,说要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张长禾当然求之不得,就让张雨轩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给予他一定的决策权。
1999年大年三十晚上,张长禾给了张卫军整整1万元压岁钱,而没有给张雨轩,认为他已过而立之年。那天晚上,张雨轩辗转反侧、唉声叹气,总觉得自己受了莫大委屈。
10月的一天,张雨轩流着眼泪告诉张长禾,说自己的公司资金出现暂时短缺,希望父亲能够帮他渡过难关。虽然极不情愿,但念及骨肉之情,张长禾还是用自己新购的一块地皮作抵押,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贷款300万元,并再三叮嘱张雨轩要按时归还。拿到钱后,张雨轩对父亲并没有丝毫感激,反而认为父亲对自己过于苛刻。他牢骚满腹地对别人说:“老爷子有上千万元的财产,却偏偏要从银行贷款!这不是明摆着不把我这个儿子放在心上吗?”
一天,张雨轩偶然得知黄敏娟是公司的重要股东,这下子他心里开始嘀咕了:为什么父亲不分点股份给自己呢?不久,张雨轩又发现家中的房产证登记的是黄敏娟的名字,他对父亲和继母的反感和怀疑更强烈了。思前想后,他决定对父亲作一番试探。
2000年4月10日,张雨轩到公司上班时故意迟到,张长禾刚批评了他几句,他就开始抱怨公交车太挤,接着便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爸,反正你有好几辆车,不如把那辆马自达车让给我开吧。”张长禾说:“我买这辆车花了31.5万元,只要你给10万元这车就归你了!”这下子,张雨轩心中的怨气更大了,他仿佛看到父亲把所有财产都给了继母和弟弟。思来想去,张雨轩认为应该夺回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
2000年5月25日,张雨轩绞尽脑汁起草了一份协议,在这份他一人起草的协议中,内容是包括黄敏娟在内的四名股东自愿转让自己的股权。张雨轩盖上四个人的私章后,又分别模仿他们的笔迹签上了四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张雨轩先后转移了近千万元财产。张长禾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2003年年底,当他得知公司无力支付一笔200万元的材料款后很吃惊,进行调查后才发现此事。愤怒至极的张长禾将张雨轩告到了法院,因为事实清楚,法院很快就作出了判决:张雨轩仿造签名,转移股份,行为是无效的。而张雨轩却说:“父亲的起家全靠我,我先后借给父亲860万元。”他反复声称,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向父亲讨债。
不久,张长禾就终止了张雨轩在公司的权力。从此,张雨轩对黄敏娟更是恨之入骨。2005年,张长禾与黄敏娟办理了离婚手续,并把大部分家产给了黄敏娟。张长禾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张雨轩骚扰黄敏娟,两人离婚后仍住在一起。张雨轩认为,父亲离婚就是要彻底抛弃自己,把财产全给继母和弟弟张卫军。这对父子最终反目成仇,并开始频繁地打起了官司。
2007年1月,父子俩再次对簿公堂,而事情的起因得追溯到1995年。那年3月,张长禾委托张雨轩买了一辆价值42.3万元的别克轿车,当时落户的车主名是张长禾。2006年年底,张雨轩说要为儿子办理户口,拿走了家中的户口簿。可是时隔不久,那辆车的车主名字忽然变成了张雨轩。张长禾哪容得下儿子再次“玩鬼”,于是将张雨轩告到了昆明市西山区法院。因无法证明购车款确实是张长禾所支付,2007年1月24日,法院认定该车所有权属于张雨轩。张长禾当庭表示要上诉。可就在上诉之前,他突然被一群壮汉强行送到了精神病院,失去了自由……
屡屡阻止老父出院,“孝子”此举为哪般?
张长禾被“接”到精神病院大约三个小时后,黄敏娟回到了家。她做好饭后就边看电视边等张长禾。可饭菜都凉了,还不见张长禾的身影。黄敏娟给张长禾打电话,手机通了却没人接听。她又向亲朋好友询问,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张长禾的去向。
黄敏娟开始四处寻找张长禾,她包了一辆出租车,几乎跑遍了整个昆明城,但哪里有张长禾的踪影?
2007年1月27日上午,正当黄敏娟心急如焚准备报案时,她接到儿子张卫军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张卫军说;“妈妈,好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哥突然打来电话,说爸爸得了精神病,已被他送到省精神病院了……”老天有眼,张长禾终于有消息了,而且还活着!黄敏娟飞快地赶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然而,尽管黄敏娟再三请求,医院方面就是不让她与张长禾见面。
与此同时,医院里的张长禾更是度日如年。他脸色铁青,大声吼叫着要往外冲。医生认为这是张长禾情绪反常的表现,而这种反常正是精神病的一个重要症状,于是,他们对张长禾采取了强制措施――从下午两点半左右到晚上9点,这个65岁的老人被死死地绑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中午,张长禾
趁护士疏忽用医院电话拨打了110,可随后赶来的一个护士却在电话中对民警说:“他是个精神病人,他的话你们能相信吗?”张长禾的希望成了泡影。第三天,张长禾曾经溜到了医院门诊部大厅,可很快就被“捉”了回来,再次被注射了镇静剂。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张长禾整日以泪洗面。
2007年i月27日下午,黄敏娟在几名亲友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医院,在他们反复质问下,院方才解释了张长禾入院的原因――1月25日下午,张雨轩给医院打来求助电话,说他父亲张长禾早就有耳光呆滞,言语反复等症状,今天更是情绪反复无常,让他们立即把老人接到医院,并嘱咐医院要不惜一切代价给他父亲治病。于是,医院出于“人道主义”,才组织力量去救治张长禾……
但医院方面还是不让黄敏娟与张长禾见面,他们出示了张雨轩1月26日写的一份声明:“在(父亲)住院期间,为保证治疗效果,只允许其直系亲属探视……”黄敏娟惊呆了,这份声明分明就是针对自己,就是为了不让自己与张长禾见面。医生无奈地说;“很抱歉,我们必须尊重病人家属的意见,只有经过张雨轩先生的同意,才能让你们见面。”黄敏娟急忙给张雨轩打电话,可张雨轩的电话已经关机。
小儿子总是直系亲属吧?黄敏娟立刻打电话给张卫军。1月28日中午,张卫军赶到昆明,可医院也不让他探视父亲。医生为难地告诉张卫军,张雨轩刚打来电话,探望的事要等他来后再商量。张卫军愤怒地说:“我要见我父亲,与我大哥有什么关系?”又等了近两个小时,张雨轩才来到医院。看到张卫军两眼喷火,张雨轩才被迫同意让张卫军与父亲见面。
“孩子,你终于来了,你爸好苦啊!”看到小儿子,张长禾泪如雨下。多日不见,父亲红润的脸庞变得那么憔悴,头上的白发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望着狼狈不堪的父亲;张卫军心如刀绞,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强忍痛苦坐在父亲床边,与父亲聊起了家常。父亲的话语并无异常,反应甚至比自己还快――父亲哪有什么精神病啊?张卫军抱着张长禾失声痛哭。
“爸爸明明好好的,你怎么可以擅自作主把他送到这里来?”面对弟弟的质问,张雨轩振振有词:“你说他没病就没病吗?哪有神经病患者说自己是神经病的?咱们做儿女的,能眼看着老人有病不给他治吗?那样人家会骂咱们不尽孝的呀!”
2007年1月30日上午,医院对张长禾进行了专家会诊,诊断结果是:长期饮酒导致情绪不稳定。轻度脑萎缩,糖尿病。从这份诊断报告来看,医院并没有确诊张长禾有精神病。既然张长禾不一定有精神病,那就不存在“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黄敏娟也该与张长禾见面了吧。可是,张雨轩还是不同意让黄敏娟看望张长禾。眼看着母亲又被无情地挡在门口;又气又急的张卫军拉着母亲就往里面闯。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医院方面急忙拨打了110电话。民警来到医院进行调解后,张雨轩才作了让步。
才到病房门口,黄敏娟已是泪水横流。张长禾见到黄敏娟,连忙站了起来,他们互喊着对方的名字,哭着拥抱在一起。
母子俩找到医生,坚决要求接张长禾出院。但医生表示无能为力,因为张雨轩不同意。他们又去找张雨轩,张雨轩却说,父亲能不能出院要根据医院的安排,他作不了主。张卫军要张雨轩与他一起找医生商量,但张雨轩却以工作忙为借口,独自离开了医院。张雨轩为什么绞尽脑汁阻挠父亲出院呢?院方又为什么这般帮着张雨轩呢?母子俩脑海中出现一连串的疑问。
金钱重过父子亲情?亲情割裂留下的岂止是叹息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分析着。黄敏娟突然想起了汽车官司,张长禾这才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他觉得这是张雨轩精心策划的阴谋:如果自己在15天内不提起上诉,那就算自动承认败诉――张雨轩是想利用精神病院拖住我,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啊!
接下来,母子俩坚决要求让张长禾出院,但医院还是不同意。就在母子俩苦想对策的时候,有个知情人悄悄告诉他们,这个医院有个女医生与张雨轩关系特别密切。张卫军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人是张雨轩的姨妹。为此,义愤填膺的张卫军准备向医院讨个说法。也许是事有凑巧,2007年月1月31日,院方突然通知张卫军,说他父亲可以出院了。父子俩一商量,决定暂时不出院。但院方一直声明,此事与张雨轩姨妹没有任何关系。
张长禾质问医生:“你们莫名其妙地把我关进医院,一定要给个结论,我到底有没有精神病?”张卫军也质问道:“你们不是说我父亲有精神病吗,证据呢?诊断报告呢?”医生很尴尬,经过短暂的讨论后,他们回答说:“根据有关规定,报告只能给监护人张雨轩。”医生给张雨轩打电话,可是张雨轩的电话关机了。
院方又派专人与父子俩交谈,希望他们能理解医院的难处。张长禾想:事情的主要责任还是大儿子,再说医院也要顾及名声,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2007年2月2日,张长禾在家人的陪伴下准备出院。
谁也没料到,张雨轩居然也来了。看到这个不肖儿子,张长禾满腔怒火地对着张雨轩吼道:“你已经丧尽天良,你会遭到报应的!”张雨轩故作镇定,只说了一句“你老糊涂了”便站在一边。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张雨轩突然说:“来,爸爸,咱们拥抱一下!”还没等张长禾反应过来,张雨轩已一把抱住了张长禾,脸上挤出了复杂的笑容。张长禾却木然地站立着,把头扭向另一边。张雨轩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爸!我都是为你好啊!”“真会装腔作势!”张长禾无奈地摇着头……
2007年6月2日,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是受到儿子的迫害,张长禾特地到云南昆明法医院作了鉴定,结论是: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听到这个消息后,张雨轩依然说:“我父亲怕见光,他肯定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所以我才送他到精神病院治疗。再说,哪有老子像他这样把儿子往死里整的……”
听到儿子的话,张长禾更是铁了心,或者说是彻底寒了心:“他连亲老子都敢送到疯人院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后,张长禾立即对张雨轩进行了强力反击,他向公安机关举报“张雨轩私藏枪支” 。2007年6月14,日,公诉机关以张雨轩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向西山队民法院提起公诉。几天后,法院判处张雨轩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2007年7月8日,张长禾向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提讼,状告张雨轩和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对其实施非法拘禁。日前,盘龙区人民法院已受理了此案。
一对豪门父子,都是千万身家,钱对他们来说本应该是最不重要的东西。然而,最终导致他们亲情割裂、父子反目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却依然与钱有关。本案留给我们广大局外者的,除了感叹物欲对亲情的侵蚀外,还有沉重的思索――
近来,亲属或供职单位强送“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的事件屡见不鲜,精神病院仅凭亲属陈述的“病情”收治“病人”的情况在各地屡有发生。那么,精神病人的送治权到底在谁手中?对有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精神病人,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有予以强制住院治疗的解释;但对无犯罪或者无违法行为的精神病人,在其不愿意住院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强制住院则没有明确规定。
篇8
案例之一,妻子恶杀丈夫:大田县桃源镇山坪村村民郑祥吉与同村村民林玉庄经他人介绍,在缺乏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草率结婚。婚后虽育有子女,但一直未能建立较好感情,其妻平时好吃懒做,未能与其夫郑祥吉同心协力发展家庭经济,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因此常常借家庭琐事双方互相埋怨,林玉庄心里想郑祥吉不是他终身可以依靠的丈夫,于是就红杏出墙,暗中与同村村民苏某来往并发生不正当关系,有托附终身之意。2001年5月15日,林玉庄与苏某的关系被其夫郑祥吉发现,郑祥吉就经常责骂和殴打林玉庄,并四处扬言要与苏某誓不两立,杀苏某全家,林玉庄与郑祥吉的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达到互不相容的地步,林玉庄便产生了杀死郑祥吉的念头,蓄意寻找机会。在同年7月19日凌晨1时许,林玉庄趁其夫郑祥吉熟睡之机,用方凳朝其夫郑祥吉的左侧太阳穴猛敲数下,而后用双手掐其颈部,见郑祥吉挣扎,林玉庄就从厨房拿起剪刀,朝其颈部,太阳穴部位连刺数下,直至被害人郑祥吉死亡。
案例之二,媳妇恶杀婆婆:任文述系贵州省妥阳县旺草镇人,经他人介绍,于2000年农历8月嫁到大田县文江乡朱坂村村民廖启炮家,在双方完全缺乏了解、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与廖启炮非法同居。在同居期间,任文述嫌廖家贫穷,心里怨气,廖启炮时常叫他一起下地干活,任文述不愿意去,罗母常常为此事唠叨,由于任文述文化低,心胸狭小,性情暴躁,总认为是廖母从中挑拨,故意与她过不去,时常与廖母争吵,产生矛盾。2001年9月8日,任文述因烧柴火一事与廖母连续发生二次争执,次日上午9时许,任文述在房后劈柴时,再次因烧柴火一事与廖母发生争执;10时许,廖母将他们俩烧柴火一事告诉了他人,并说手臂上的伤是任所为,任听后申辩,而廖母仍与他人说手臂上的伤是“媳妇”所为,经过无数次争执,任终于忍不住心中积怨,举起手中的柴刀朝廖母的头部及手臂砍下,廖母身亡。
案例之三,丈夫恶杀妻子:大田县华兴乡村民郑造全与其妻翁香文婚后生了二男一女,长子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女儿也参加了工作,只有一个小儿子在校读书,按理这样的家庭应是美满幸福。然而,郑造全平时酗酒无度,大男子主义严重,酒后无端打骂妻子,长期以来未尽家庭责任和履行家庭义务,其妻却要忙里忙外,心里总有些怨气,夫妻关系不象以往那么融洽。就在2002年5月5日早晨,郑造全几怀酒下肚,胡言乱语,又发“酒疯”,其妻再也不堪忍受其夫的所作所为,就与之争吵,郑造全因长期酗酒,精神失常,迈着酒步就从厨房拿起菜刀要杀其妻,其妻竭力反抗,此时其女郑慧芳正好下班回家急忙阻止,却被其父砍成重伤;其妻再也忍不住其夫的不良行为,就冲过去与其夫拼命,由于其妻弱小无力,被失去理智的丈夫郑造全砍杀身亡。随后,郑造全跳楼自尽。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贫困是产生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三个家庭的共同点是家庭经济贫困,不是子女多负担重,就是夫(妻)一方好吃懒做,或者还有一些恶习,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缺乏致富门路,导致家庭越来越来贫困,维系家庭的支柱无力,家庭凝聚力弱化。导致家庭矛盾增多。而且极易恶化。
(二)家庭责任缺乏是产生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情基础薄弱,郑祥吉、廖启炮是经他人介绍,父母包办,双方在缺乏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一起生活,婚后感情得不到发展,却为家庭琐事时常争吵,未能相互忍让和宽容,致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二是接受教育程度低,三个家庭中没有一人是初中以上毕业,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发生争执。三是家庭观念淡薄,三个家庭经济基础差,理应同心协力发展家庭经济,林玉庄、任文述、郑造全三者不但不参加各自家庭的生产劳动,却在家庭里制造事端,林玉庄红杏出墙,任文述与婆婆争吵,郑造全酗酒成性,根本不顾家庭尊严和利益,必然产生家庭矛盾。久而久之,就产生矛盾激化,引发悲剧的产生。
(三)法律意识淡薄是产生最后结局的必然结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未走调解渠道,三个案情发生原因纯属家庭纠纷,只要通过调委会或司法办说服教育,讲明事理,家庭矛盾有可能缓解,不至于产生恶劣后果。二是未走诉讼渠道。三个家庭矛盾愈演愈烈,达到不可调和地步,理应求助法律诉讼解决争端,当事人的有意放纵,促使矛盾恶化。三是以身试法,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原本可以采取非诉讼或诉讼渠道解决的家庭矛盾,三者却采用极端的手段触犯刑法,酿成一场又一场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四)调解组织工作弱化是事件未能得到阻止的重要因素。从三个案情看,除了家庭责任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外,同时也暴露了基层调解组织在处理家庭纠纷时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未能及时排查,面对林玉庄“红杏出墙”,廖家婆媳关系紧张,郑造全酗酒无度等农村婚姻家庭中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纠纷,而且纠纷时间又长,调委会却未能及时排查,及时掌握,防止 矛盾激化。二是未能及时调解,三个家庭矛盾循序渐进,到最后“浮出水面”,却未能及时介入,化解矛盾。三是工作不够深入,三个案件发生在三个不同乡镇,事件的发生、发展到最终结果,期间经历了无数的矛盾争执,暴露了部分乡镇司法办等组织机构在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仅浮在面上,未能深入细致的觉察和研究。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家庭经济,是维护家庭稳定的治本措施。 古语道 :“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家庭条件好,有致富门路,无睱顾及其他。实践证明,在农村家庭经济发展了,家庭矛盾就少。同样道理,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同心同德发展家庭经济,才能发家致富。所以,家庭和睦和发展家庭经济是二者相辅相承的关系,不可分割。当前,只有在农村 大力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打造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家庭,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二)运用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据统计,年发婚姻家庭纠纷数均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30%左右,在农村广泛普及新颁布的婚姻法势在必行,结合我县普法规划总体要求,当前要着重开展三种形式的活动:一是送法下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采用广播、电视、电影、墙报等宣传媒体宣传婚姻法,并把婚姻法印制成册进入家庭,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学习婚姻法的良好氛围。二是举办培训班,特别是要对新婚夫妇,举办婚姻法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家庭掌握自我解决矛盾的方法。三是开通婚姻家庭咨询电话,除了已经开通1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外,社会各职能部门应开通咨询电话,加强社会对婚姻法的宣传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