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门弄斧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习是一生不能间断的,我们这些喜欢班门弄斧的人,何不持续扩充自己对世上一切俗事的知识呢?关于成语班门弄斧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班门弄斧,供大家参考。
一、班门弄斧含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二、班门弄斧造句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他在火箭专家面前,班门弄斧,大谈什么力学推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3.我如果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班门弄斧。
4.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班门弄斧,谈论文艺。
5.今天在各位名家面前谈创作,我真是班门弄斧了。
6.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7.在您面前,我怎敢班门弄斧,随便发言呢?
8.对不起,班门弄斧。
其实我是半桶水,还在学习。请多多指教,不足之处请多多见谅。
9.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10.我这点浅见,在行家面前,不免有点班门弄斧了。
11.他是行家,你别班门弄斧了。
12.就凭你这点本事,就敢在专家面前班门弄斧,真是可笑。
13.不要教鱼游水,不要班门弄斧。
14.他老是对总裁说该如何管理业务,就跟班门弄斧似的。
15.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居然敢在师兄面前班门弄斧。
16.我又不是书法家,不敢在这裡班门弄斧地谈什麼运笔技巧。
17.他可是大名家,你别班门弄斧了。
18.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
19.你少在那儿班门弄斧了,在座的有哪个不是专家?
20.说到写文章,我实在不敢在你面前班门弄斧。
21.今天我竟然在专家面前大谈科学,真是班门弄斧。
22.用不着教你的祖母如何吸食鸡蛋,不要班门弄斧。
23.我作了这个讲话,并非想在政治家们面前班门弄斧,而是要把他们不愿意公开的情况公诸于众。
24.不敢当,不敢当,末学后辈只是班门弄斧而已。
25.自己和他拆招,无异于班门弄斧,往往只使半招,他便破了,束手缚脚,好不难受。
26.其实在数码科技版很多时候都是我问你问题的,现在反而调换身份,并不是因为我班门弄斧,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27.试驾现场有工作人员讲解怎样去试车,但在这方面不甚专业的我还是不敢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
28."当然可以,"安琪说,"一千九百年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吗?我这可能是班门弄斧了,请原谅。
"。
29.个人认为:一个年轻同志如果讲业务,在老同志面前无疑有些班门弄斧。
篇2
每次放话完毕,空气中刚刚造句的淡薄白影还没散尽。对面的人就抛出准备已久的嗤之以鼻:“这种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抱拳语无伦次地表示我的羞惭:“班门弄斧,造次了造次了。”“所以啊,大学不谈恋爱可惜了,记住,要撕开脸皮甩开膀子。”“谨遵教诲,一定一定。”
这真是令人奇怪的事,刚上大学,周围的人就全像卖药的一样向我推销爱情――要知道一年前它还属于违禁药品呢。
很多活动,都明目张胆地直指发展男女关系。比如新生舞会。
我们的舞会对象是化工系,军训的时候,就时常有长得很化工的男生来我们方阵做初步评估。我们尘满面鬓如霜,一身迷彩好久没洗了,冷冷地回视,准备对阶级色狼的野心给予打击。但有时午夜梦回,在军营军绿色的被子里滚来滚去,也会想起自己衣柜最里面还有一件裙子有公主袖,配姐姐的那双系带高跟鞋,应该……保守地说,应该能引得几个人打听我们的家庭背景。
我们的新生舞会在开学第二周,既不用出场地钱,也不用负担酒水。化工系财大气粗地说:“你们什么都不用出,出女人都行了。”欢喜一阵,愣了愣,又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舞会前夕,化工系又往我们每个女生宿舍送了厚厚一沓美容院的优惠券。我拿着五张修理不同面部器官的优惠券,暗忖:“这是在婉转地暗示我需要整容吗?”
在舞会开始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会像电影里开放的美国学府――大家都打扮得很正式,有一对事先约定好的舞伴,生生地把自己打扮成“县级局长携其夫人”。但正式开始之后,才发现全然不是那样,更像我观摩过的老年人交际舞活动中心,我们这个舞会比那个还要安详。在我跳的五支舞里,我所做的只是重复地前后挪动我的左脚――僵硬得仿佛那是一只假肢。对面的舞伴可能在思量:她反反复复,为什么还凿不穿一块地板?
真正体现出舞会山寨版本色的,应该是游戏环节。游戏内容直接copy电视上速配节目的模式,惩罚形式直接copy祖国各地千奇百怪的闹洞房花招。中心议题揭示得太过裸,让观众鼓掌起哄的时候都不好意思。
看到这些来自各个中学的第一名,那些永远在第一排皱着眉抄笔记,春夏秋冬都穿深蓝运动外套的男生女生,现在都红光满面下饺子一样步入舞池,奋力地去练习着准爱情的游戏,真是足以颠覆人的世界观。
在大学里,最难过关的学科,无关文科数学,无关四级英语,其实应该是爱情吧。大学里,有多少恋爱是为了修学分呢?为了修满学分,而怀揣着不同的心情上交这份作业――或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或洋洋自得踌躇满志。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暗暗握拳冷笑:“下次考试定能雪耻。”
然而最糟糕的是,前辈们几乎总结了所有课程的逃课和蒙混过关的方法,却一口咬定爱情这门课无径可穿无路可绕,挂科就得补考,不过关就得重修。毕业时必须达标:要能根据星座血型判断对方是否可以接触,要懂得在短信里假扮若即若离,更要知道怎么迅速果断又略带伤感地了结一段关系,这门课就是教你怎么在成人的世界游刃有余。
在一节公共课上,我隔着无数倒下的后脑勺,和距我五米之外醒着的同学聊天:
“同学,你逃过课吗?”
“还没有。”她放低音量说,“逃了课也没事干,逃又能逃到哪去?”
篇3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原因及对策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交流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其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实行有效的语言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跨文化交际往往不是那么顺利,一些语用失误常常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什么会产生语用失误,如何尽量减少跨文化中的失误,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1.语用失误的概述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Thomas(1983)看来,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语法错误,至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违背交际规则如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在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何自然(1988)认为凡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错误统称为语言失误(何自然、陈新仁,2002:168-169)。孙亚、戴凌(2002)对语用失误作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圆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叫语用失误。”(鲍文,2004:453)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即“语用失误二分法”。前者表现为言语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不能结合具体语境,恰当地遣词造句,采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将汉语的言语习惯套入英语中。后者是指在社交场合,言语者的话语违背了英语文化中的社交准则,在语言形式选择上出现了失误。
2.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受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常常造成语用失误。以下从母语的负迁移、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用原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
2.1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的负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的是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跟母语的语言规则似同实异,甚至大相径庭。中国语言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易于把母语的语用原则运用到目的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还使本族语者听了感到不快,进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学者在一次研讨会上再次见到已经年逾古稀的外国朋友,寒暄中称道:“You haven’t changed much.”我们知道在汉文化中,称年纪大的人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往往是一种恭维;但在西方,称对方还是老样子就丝毫没有恭维的效果,甚至会还让对方觉得有自己不思进取之嫌。
2.2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文化是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概念化加上社会共识的结果。也正是因为有社会共识的介入,对于同一种世界现象,不同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概念化结果(熊学亮,2008:160)。不同文化的人对待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在一种文化中可被接受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就是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文化背景不同常常会造成语用失误。我们知道“狐狸”和“fox”在概念意义上是等值的,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不等值的。英语中“Your wife is a fox.”表示对女性的赞美,因为英语中“fox”除了狡猾意义外,还有“漂亮、可爱”等意思。与之不同,中国文化中女人和狐狸之间的相似点只能是“”。所以如果外国人对中国男子说“你老婆是狐狸!”就会被认为是骂人的话,从而引起对方误解。再如,中西文化中人们对待数字的喜好也不同。中国人把6、8看作是吉祥的数字:6代表“顺”,8代表“发”。而4由于与“死”谐音常被视为不吉利。在西方国家13是一个禁忌的数字,因为在《最后的晚餐》上,犹大是出卖耶稣的第13个人。在西方国家,一些重要的日子、活动等都会避开13日。
2.3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汉文化是典型的圆周式风格,西方文化却表现出直线型风格。中国人在处事方面倾向于先做一番“铺垫”,让听者先有一点“思想准备”,然后再进入主题,似乎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就会显得太鲁莽,事情就很难办成。英美人喜欢开门见山,如果交流时采用过多的“铺垫”,他们会认为你思维混乱或是故意回避实质问题。从英语习语“Don’t beat about the bush.”“Go to the point.”等都能看出英美人想尽快着手解决问题的作风。例如:有一位中国学生A想请教外籍老师B几个问题:
A:Are you very busy?(学生按照中国惯例先来个试探)
B:Yes,I’ve been very busy recently.(外籍老师就事论事地回答完就走了)
中国学生本来是想请教问题,但他的试探没有被外籍老师理解,老师误认为是问他最近忙不忙,所以造成语用失误。
2.4语用原则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用不同的语用原则对交际情景作出反应。下面是新加坡一家家具公司的美籍经理和求职华人木工的一段对话:
美:“你会干什么?”华:“不敢说会,只能说是打过家具。”美:“你能在本公司车间打一张书桌给我看看吗?”华:“在您这样的行家面前打桌子,岂不是班门弄斧吗?不敢不敢。”美国经理一听大为不悦,幸好在场的一位华人职员明白木工的意思,就让木工留下打个桌子试试看,结果打出来的桌子精美绝伦,那位美籍经理连称“Ok”。事后经理问那位木工“先生当初何不说实话?”木工答道:“中国人瞧不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美籍经理又瞠目以对了(杨宏,2005:130)。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汉文化的人倾向于“卑己尊人”,偏重遵守“礼貌原则”中“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采取“否认”“自贬”的方式作出反应,表现为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而英语文化的人虽“尊人”但不“卑己”,他们一般侧重于“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对于赞扬采取迎合的态度,表现为接受。所以英语文化的人会把汉语文化的人对夸奖的否认看作是对说话人的无礼或是认为听话人自卑虚伪。相反,汉语文化的人会把英语文化的人的“迎合”看作是不够谦虚,自以为是。
3.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补救策略
3.1增强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
交际是双方的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交际者间缺乏一种共有的预设和客观知识。所以双方只有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错位思考和角度转换等方式积累更多的共享知识,学会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促使交流更加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语用失误。
3.2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诸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人们对外界行为的感知和译码方式,从而决定人们的交际行为,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好地发现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进而深刻地认识彼此的文化差异,不仅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超越文化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发挥好主导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从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中寻找文化共性,从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之间发现文化的差异,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敏感性。
3.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原版的书籍、电影、录像、电视等资源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同时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交际化”,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差异,进而从目的语使用者的角度去学习一些交际手段和交际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很多不便,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真正深入理解交际双方的各种差异,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积累更多的共享知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促进双方成功的交际,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鲍文.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VOL 25,(11):453-455.
[2]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9-2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唐良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J].科技信息,2008,(9):209-210.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