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31 09: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大海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大海的词语

篇1

1、清亮,释义为清脆响亮;

2、澄澈,释义为清澈,水清见底;

3、浩淼,指水面广阔;

4、涓涓细流,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5、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

6、清澈见底,湖水或海水很清澈透明;

7、蜿蜒曲折,释义为迂回弯曲地;

8、流水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或是形容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9、波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

篇2

初稿:我是一只小海豚

陈 竹

阳光在清晨的雾气中冲荡,力量渐强,水雾散去,湛蓝的大海显现,这儿,就是我的家,而我,则是一条快乐的小海豚。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把我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双眼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头顶上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

“孩子。”海水下传来妈妈的声音,“是时候去尝尝沙丁鱼的美味了。”我顿时打起精神,扎一个猛子潜入海底。

温热的海水里,大大小小的鱼儿们三五成群,还有五颜六色的珊瑚、海星。“嘿,伙伴们!”我摆动着身子,挤进它们的“分工会议”。

“你,把前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一条身强体壮的大海豚严肃地指了指我。

“你,把后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大海豚又指向另一个同伴。

“剩下的同伴,与我一起围成圈套,预祝我们今天大获全胜,饱餐一顿!”

“哗啦啦!”一大群沙丁鱼像潮水一般涌来,我见时机已到,从礁石后面猛冲上来,露出尖锐的牙齿,张牙舞爪地驱赶着它们,沙丁鱼们立刻来了个“急刹车”,回转方向,向“圈套”游去,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立刻钻进成群的沙丁鱼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饱餐一顿后,我决定去海边看看风景。刚浮出海面,沙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五彩斑谰的遮阳伞遮出一片阴凉,人们坐在伞下谈笑风生,有的人抱着水球,兴致勃勃地来了一场“沙滩排球赛”;有的人坐在海边,望着冰凉的海水浸透他们的脚丫;还有的人欢乐地在沙滩上奔跑,拍手唱着对大海的赞歌……瞧,那个孩子正眯缝着眼,专心致志地捡贝壳呢!看,那个姐姐在沙滩上跳着舞,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秀发,多美啊……

黄昏,夕阳映红了半边天,天边的火烧云缓缓移动,我望了一眼波光潋滟的海面,沉入海底,等待金色的阳光再次洒入深海。

修改过程:

一、修改错别字

“五彩斑谰”应改为“五彩斑斓”

成语解析: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繁多耀眼。

“谰”和“斓”

小朋友们要看清楚了,“谰”和“斓”都是形声字,但有所区别。“阑”表示声音“lán”,意思是“格栅、平行的木条”。形旁部分一个从“言(讠)”,表示说话、言语;一个从“文”,表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想象。所以,“谰”的意思是诬赖。“谰言”就是诬妄不实、无根据的话。“斓”的意思就是平行的条纹,比如斑马身上的条纹。“斑斓”就是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示例:

黑色的枝叉,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

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碧野《天山景物记》

二、修饰词语和句子

小朋友们,好的作文需要修改。第一遍写好的作文就像刚刚建好的房子,修改就好比是装修房子,要用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修辞让自己的文章闪闪发光,吸引人的眼球。比如描写小海豚美好形态的这一段文字: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把我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双眼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头顶上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修饰性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来丰富小海豚的美丽形象。小海豚的身躯光滑,颜色美丽;眼睛很柔和,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小海豚是善良的小动物;小海豚还很害羞呢,跃出海面的姿势非常优雅……这么一想,我们就知道具体该怎么来描写了。看一看修改后的文段: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如碎金般洒下,把我淡灰色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可爱模样:如露珠般晶莹的双眼好像新月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一口如玉的牙齿镶在我玲珑的小嘴里;头顶上独一无二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如一个银灰色的蝴蝶结,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轻轻一跃,我就拥抱了海面上的阳光。

修改后的文字,描写更生动了,仿佛让读者们真的看到了一只美丽又很羞怯的小海豚,它就像是大海的精灵一样,在碎金般的阳光下,调皮地嬉戏,快乐地舞蹈,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

所以,小朋友们,写好作文后,你们不妨再仔细地读一遍,看一看哪里可以再适当地用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和句子,来让作文更丰富更好看。千万不要害怕修改甚至懒得修改。要知道,好的作文就是修改出来的。很多文学家、大文豪都会仔细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呢,我们也不能怕麻烦,要很用心地“装修”自己的作文哦。

三、修改后,再通读一遍

修饰完作文里的词语和句子后,我们还要再细细地通读一遍,看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不好,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与文章的题目相符不相符,哪里需要略去,哪里需要再增补内容等等。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与主题相符,描写恰当,开头吸引人,结尾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美味作文”才会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就很好,开头介绍了自己是一条小海豚,在美丽的海中生活。结尾描写了小海豚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它回到了深海,等待阳光再次唤醒大海,唤醒自己。两段描写头尾相应,值得我们学习哦。

好了,在我们对初稿进行了加工和修改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热气腾腾的修改稿吧:

我是一只小海豚

阳光总是在清晨的雾气中不遗余力地冲荡,力量渐强,水雾散去,湛蓝的大海上弥漫着温暖而腥咸的味道,这儿,就是我的家,而我,则是一条快乐的小海豚。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如碎金般洒下,把我淡灰色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可爱模样:如露珠般晶莹的双眼好像新月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一口如玉的牙齿镶在我玲珑的小嘴里;头顶上独一无二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如一个银灰色的蝴蝶结,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轻轻一跃,我就拥抱了海面上的阳光。

“孩子。”海水下传来妈妈悦耳的声音,“是时候去尝尝沙丁鱼的美味了。”我顿时打起精神,欢呼着跳跃之后,便扎一个猛子潜入海底。

海水是温热的,如绸带般轻柔地在我身边旋转,大大小小的鱼儿们三五成群,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五颜六色的珊瑚、海星文雅地坐着,倾听着海波的起伏。“嘿,伙伴们!”我摆动着身子,挤进它们的“分工会议”。

“你,把前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一条身强体壮的大海豚严肃地指了指我。

“你,把后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大海豚又指向另一个同伴。

“剩下的同伴,与我一起围成圈套,预祝我们今天大获全胜,饱餐一顿!”

“哗啦啦!”一大群沙丁鱼如一个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像潮水一般涌来,我见时机已到,从礁石后面猛冲上来,露出尖锐的牙齿,张牙舞爪地驱赶着它们,沙丁鱼们立刻来了个“急刹车”,尾巴如螺旋桨般飞快地摆动,向“圈套”游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群沙丁鱼如在海中纸片般落下,在海中散开,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立刻钻进成群的沙丁鱼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饱餐一顿后,我决定去海边看看风景。刚浮出海面,沙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五彩斑斓的遮阳伞遮出一片阴凉,人们坐在伞下谈笑风生,有的人抱着水球,兴致勃勃地来了一场“沙滩排球赛”;有的人坐在海边,望着冰凉的海水浸透他们的脚丫;还有的人欢乐地在沙滩上奔跑,拍手唱着对大海的赞歌……瞧,那个孩子正眯缝着眼,专心致志地捡贝壳呢!看,那个姐姐在沙滩上跳着舞,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秀发,多美啊……

黄昏,夕阳映红了半边天,天边的火烧云缓缓移动,我望了一眼波光潋滟的海面,沉入海底,等待金色的阳光再次洒入深海。

篇3

关键词:词串教学 阅读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2-02

作者简介:唐春艳(1979―),女,瑶族,广西富川人,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说到词串,我们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低年级学生利用词串识字的情景,即将原本孤立的词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将各个单独的词语串联起来,能够表现某个特定的画面、意境等,让学生借助这些词串以阅读散文的形式来学习,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来识字。笔者为了让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便在低年级识字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教材的特点,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抓住词串,把握文章要领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发现有的词串能够将整篇文章的意思概括在内,是整篇文章的“纲”和“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然后再理解每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在串词的过程中,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笔者便出示下列一组词串:开天辟地和与日俱增、昏天黑地和大刀阔斧、顶天立地和变化多端、混沌不分。这时,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再问大家通过读这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几个词语都带有天地;有的说这些成语都和开天辟地有关。这组词串本来是课后“读读背背”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词语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吻合,又能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便巧妙地将其应用在这里。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将整篇文章分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将整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简要说明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之间混沌不分,而且一片黑暗,于是便大刀阔斧将天地劈开,但是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便用身体顶天立地,这时他的身体也与日俱增,最后也筋疲力尽,从此倒下了。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组词串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吻合,笔者才利用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

二、品读词串,营造诗画意境

所谓意境,便是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意境,然后再利用词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其欣赏文字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美。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老师只需要抓住课文中描写二泉月夜的词语,然后不断朗读,便能让这些词语描绘的诗情画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创设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二泉映月》的创作历程。

三、紧扣词串,层层展开教学

老师让学生提炼出来的词语是与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联的,因此,这样的内容便能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一种统一的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词串可以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反复使用词串,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如《望月》主要描写的是清丽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的幽静场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画出文章描写景象的词语。当学生读完之后,老师看看学生画出的词语,再将自己备课的词语展示出来:“安详、吐洒、清辉、晶莹、闪烁、跳动、剪影、隐约、花边。”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自己画的词语,并提问:同学们,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些词语分别描写的是月光、江边两岸的景色”。老师说:“很对,这篇课文就是先描写江面的景色,再描写江边两岸的景色。”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再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入到课文中进行朗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词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巧用词串,构建多元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便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词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词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再采用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轮读等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运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一次不熟悉,第二次总能够熟悉。因此,通过巩固记忆的办法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小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将读文和识字不断整合的结果。

读书的同时学生也在识字,由于学生已经把生字在文章中标出,学生将词串读一次,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记忆,从而可以将单个词从词串中挑选出来并加强记忆,再将生词从字中挑选出来单独记忆,测试识字的效果。感情朗读是词串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词串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感受其人文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

一年级《识字5》主要描写的是海滨的美丽景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欣赏晚霞映照的大海、宁静的港湾、归航的渔船、飞翔的海鸥、追逐的浪花和沙滩上光着脚丫拾贝壳的孩子,再通过读文、看图进行联想,感受大海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不断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积累语言。朗读词串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为教师教学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领会教材编排者的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重功能,然后再进行科学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词串就是一首欢快轻盈的乐曲,能够让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词串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总之,词串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参考文献:

[1]孙晓军.低年级识字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8,(3).

篇4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采用活动途径,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辅助手段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展示海的不同形态,观察体验大海的美,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的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背诵课文。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描写的大海夜景,展开联想、想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尝试围绕一定的主题收集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表述。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大海的录像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的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大海的图片及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范读导入。

1.小朋友,你看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吗?(学生交流发言)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伊始应调动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经验,让他们畅谈对大海的感受,从而引发对“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播放课件,师描述:一望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浪花翻滚,气势大极了。那么,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吗?

(映示深夜的大海图)

3.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板书:9、大海睡了)

二、自读诗歌,读准读畅

1.你喜欢这首诗吗?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句话。

2.指名说说共有几句,请两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句。

3.学生评价、正音:背(bēi )着 不闹(nào),

睡(shuì) 觉(jiào)

4.读整首诗,读出停顿。

【把诗句读准、读畅是读好的前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的音,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三、细读诗歌,入情入境

1.大海睡着后是怎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映示画面,指导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画面,感受大海的宁静和美丽。

【用课件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巧妙的追问与小结,暗示了课文中“闹”与“笑”的含义,不露痕迹的过渡则激起学生看一看晚上大海的愿望】

2.师配乐范读课文。

【月光下宁静的大海画面、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为学生感受大海夜晚的美创设了情境。】

3.夜晚的大海多静啊!你能读好第一句吗?

⑴练读这一句。

⑵指名读,评议。

师相机描述:海风和海浪多像玩累了的孩子呀!到了晚上,他们停止嬉闹了。大海就像一位年轻的母亲,安静地睡着了。

⑶各自读好这一句。

4.读好第二句。

⑴妈妈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能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吗?相机理解“抱着、背着

⑵大海也像妈妈一样,哄着自己的宝宝睡熟了,还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此时此刻,此时此景,我最想――(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例:我最想也在大海妈妈的臂弯里美美的睡一觉:我最想给大海妈妈唱一首摇篮曲:我最想变成一只海鸥,在海面上轻轻的飞翔……)

⑶带着这一份温馨的感觉各自练读第二句。

【把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基调,训练语感。】

⑷表演读第二句。[主题性自由方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理解,因为正是这些独特性蕴涵着创新的意识。]

⑸师映示画面并指点:月儿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大海妈妈的臂弯睡着了。大海妈妈也哄着孩子睡着了,发出轻轻的、均匀的鼾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想象呀!

5.连起来读这两句。

6.配上音乐齐读。(学生起立离自已的坐位,根据自已的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演读)

背诵这首诗。

7.用我们的小手画一画大海睡了的样子吧?

【让学生动手画是对课文最好的理解】

四、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1.多么宁静的大海啊!你能想象一下早晨睡醒后的大海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来仿照“大海睡了”写一首“大海醒了”。

2.教师引导写好第一句,小组合作完成第二句。

3.交流。

诗歌参考:风儿闹了/浪儿笑了/清晨/大海醒来了/她迎着朝阳/她对着晴空/那汹涌的涛声啊/是她欢乐的歌声

【诗歌的创作需要想像:只有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诗歌的创作需要合作: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诗歌的语言在合作中完善。】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生字读音,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自学生字书写笔顺,逐个书空。

3.交流学习心得。你记住了哪个字,把方法说给大家听;提醒大家哪儿书写时特别要注意。

4.师指点:“她”的第一笔是撇点,不能写成两笔;“月”字第一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

5.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在1-2的级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细致地分析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能为学生今后的自能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布置课外作业:充分发挥想象,仿照课文插图,画一幅题为“大海醒了”的画。

篇5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体验什么?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的是体验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任何作者,在写文学作品时,总是通过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读者呢?总是通过阅读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将作者描写的生活情境进行还原,并在这样的还原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体验?一般而言,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受到学力的影响,阅读作品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常言道,入境生情,学生不能披文入“境”,自然就不能披文入“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入“境”,即还原语言形象;入“情”,即获得美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在想象语言形象过程中体验

具有相当学力的成年人阅读文学作品,能产生“内心视像”。“目睹”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耳闻”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尽情享受阅读的幸福。这里经历了阅读文本――想象还原――获得情感的心理过程。而小学生的学力有限,很难通过自觉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这就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通语言,理解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清晰地呈现语言形象,从而获得美好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台湾的蝴蝶谷》向我们介绍了蝴蝶谷的美丽,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几乎都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也不能亲眼目睹那种美丽景象。教学中,听录音,看插图均不能满足学生那高涨的想一睹“芳容”的激情。怎么办呢?一位教师运用了想象的丰富性这一原理,借助于想象,让学生体验蝴蝶谷的迷人景象:“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便凝神闭目,借助想象穿越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蝴蝶的颜色美、动感美、姿态美,从而丰富了学生体验,达到了“富无限于有限之中”。

二、在媒体呈现的情境中体验

众所周知,想象,需要的是已有的表象,如果没有表象,想象便无可能。这就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所描写的自然、生活画面通过媒体呈现在屏幕上,集形、声、色于一体,直接让学生看到文本描写的情景。在观察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多重感官获得情感体验。《爷爷的芦笛》一文,我在教学(2~6)自然段时,先播放大海的录像,让学生说说大海的美,感受仲夏海边的迷人风光。听悠扬的笛声,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学生仔细聆听,认真体会,体会到了爷孙俩投身大自然,与海鸟同乐的愉快心情。教学后面的重点段时,狂风暴雨之音乐的引入,把学生带到了阴森可怖的夜晚。学生欣赏画面,聆听声音,在模拟情境中获得体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三、在适度的表演活动中体验

表演,是感于内而发于外的过程。阅读是吸收,表演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了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将作品描写的生活情境再现出来,在再现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

请看我校一位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一个片段:

师: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让几位举手的同学到讲台前)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还有不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声音低):快把营养交出来。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对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不讲道理?(生:不讲道理。)这就是“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说话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圈画一些描写杂草动作的词语,固然能体会到杂草的“气势汹汹”和“蛮不讲理”,但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体验往往是肤浅的,不深刻的。如果适度表演一番,那种体验就会深刻了。

四、在动手实践、身体力行中体验

篇6

课堂呈现形式,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实践的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是纯粹的过程展示,明显烙上“演”的印记。这种实践活动呈现形式课外预设的较多,课堂即时生成的少,都以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积累篇――赛、示、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呈现学生课内外积累呢?

1.赛。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触觉感受文字,以当前页为圆心,步入个人记忆的大仓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课前要求学生回忆、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课始适时进行小组赛诗会,诵读小诗,体味语言文字。教《名碑荟萃》时,组织学生连续说出体现大书法家风格、特点的词语开展竞赛。《田忌赛马》课末,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文中人物让学生想那些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2.示。资料呈现是板示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帮助学生把各自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资源共享是教师的职责。《海底世界》一课,课中板书学生课外摘抄的描写大海景色的词语,赏读、感受大海的美丽壮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少年闰土》一课要求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文中鲁迅讲述了几件事?小组板书,明思路、辨优劣。

3.缀。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后,让学生开展连词造句写段的训练,不失为积累的好方法。《观潮》课尾,通过出示“波浪翻滚、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千军万马”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积累,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又一个身临其境的意境,为学生学用提供了帮助。《名碑荟萃》教学中,通过出示有关碑帖,让学生灵活运用板书的词语作简明的介绍,强化记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博闻强记它山之石,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二、想象篇――说、写、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给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连环画、进行剧本创作、创作意境画、书法创作、配乐尝试、舞蹈创作等形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1.说。说是读写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尽情诉说,锻炼出一张能言善辩的口,课堂正应成为这样的一个舞台。语言主要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一年级《司马光砸缸》教学中,通过设计:“小朋友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感强的几个句子填空,逐步由扶到放,设计出“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我的文具盒里的橡皮各式各样,有的……,有的……,还有的……”,再到你会说出哪些“有的……,有的……有的……”语句。

2.写。三年级《翠鸟》一课末,指导用课文描写方法,借助有关资料写话,组织一个“盛大鸟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熟知的一种小鸟的外形、生活习性。教王昌龄《出塞》诗后,让学生结合现代国防资料,即兴改写王诗,古诗新作,学生兴趣很浓。《穷人》一课第七自然段――西蒙之死,通过设计教材空白点,给予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展开想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屋子里又阴又冷,贫病交加的西蒙奄奄一息……”让学生进行续写,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3.画。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巩固所学知识,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教《画风》一课,学生在完成文中“风把()()起来”的填空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说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句子,同时鼓励学生用具体的景物去画出自然界的风,诱发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概括,《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古诗就是一幅画,鼓励学生多动笔墨,大胆想象,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写画”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写画”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直播篇――讲、演、辩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1.讲。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性语文活动,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教学《名碑荟萃》教学结束,假想来到西安碑林,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众位书法大家的故事,论述他们各自的书法渊源。学习《东方明珠》《北京亮起来了》等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作导游,回顾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型玻璃》课中,学生在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性、用途后,通过学作营销商,练说营销语言。

2.演。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对“迎”、“追”、“游”的三个动作的理解,采用画图指导、表演区分的方法很容易就让小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晏子使楚》后,学编课本剧、试演,对掌握课文内容很有效果。

篇7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运用丰富多彩的词句使语言富有新鲜感

教师要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入耳入心。为此,语言要新鲜。新鲜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指导学生作文,讲观察的重要性,如果三番五次地总是说,“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定会觉得味同嚼蜡,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扑入眼帘的东西要看仔细,切不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下次说:“要看仔细,识得事物独有特征;要深入底里,识得神气。”再下次说:“重复观察,巨细不漏,细微处尤其看真切;多角度观察,看出层次,看出多种形态;边观察边联想,使静物‘活化’。”这样一来,与学生谈的虽然是同一问题,但在不同的场合又稍有不同变化。不重复同一句式、同一词语,学生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

2 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如果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定会使学生感觉窘困。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能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

3 以娓娓而谈的讲授方式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

娓娓而谈,就是要敞开心扉,或叙述,或议论,语调平和,一字一句都要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如此一来,就会如同小河流水,淙淙潺潺,悦耳动听;犹如春风化雨,吹拂学生的心田。例如,组织学生学习《听潮》一文,课的起始,教师这样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大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它的情状好吗?(放手让学生说)我也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一起阅读,仔细体味。”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会使学生会渐渐进入学习佳境。

篇8

1.明引

明引就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方法是把要引用的诗文(或名句)直接嵌入到行文时所写的句子中,加上引号即可。这样一来,所写出来的句子就显得很有文采且底蕴深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山东滨州市满分作文《让阳光永驻心中》一文写道:

面对波涛汹涌的江水,有人抒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情壮志,也有人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有人高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大海的浩瀚无边而赞叹不已;也有人会低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大海的辽阔而嗟叹自己的渺小。夜空中划过一颗流星,有人会说:“唉,美丽只有一瞬。”有人说:“呀,虽一瞬却很美丽。”一朵花凋谢了,有人悲叹:“一个美丽的生命消逝了!”有人却欣喜地说:“我仿佛闻到了果实的芬芳!”

文中为了说明要“敞开心扉,让阳光永驻心中”的道理,考生旁征博引,不论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还是现代诗人的佳作,不论是诗歌还是词作,都能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做到了水融、自然贴切,显示了考生宽广的阅读范围、深厚的文学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人赏心悦目。

2.暗引

暗引,又叫间接引用,是同明引相对的。不说明引文出处,不直接引用原文,只是化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把它们编织在自己的文章中,这种引用叫做暗引。间接引用诗文,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形象生动而富有朝气,如果我们能在作文中合理地运用间接引用,那么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如四川南充市满分作文《坚守自己的形象》中写道:

无际雪域,在一串马蹄印前,翘首而望的岑参在送别;滚滚长江,于惊涛拍岸处,拈须微吟的苏轼在深思;青青荷塘,一滩鸥鹭惊飞处,微醉幸福的李清照在体会……

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语言,整齐匀称、错落有致的句式,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细腻的描写笔触,使文字含蓄隽永,意境深远,语言魅力无穷。化用岑参、苏轼、李清照等古代名人的诗词名句,为本文增添了几分文化的底蕴,也说明我国由古至今坚守自己性格的人从未断过,从而深化了主题。

3.单引

单引就是引用的句子本来是成双的,但运用时只引用了一半。只取需要的,舍去不要的,这完全是行文的需要。这样一来,所引用的句子就显得更贴切,并且合情合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浙江宁波市满分作文《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中写道:

有一种叫岁月的东西,从我的指尖滑过,水银一般沉重而不可捉摸。当我试着想要捉住它时,它却义无反顾地流逝了,于是想起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

将眼前的意境或景象同某一名句的一半连结在一起,构成美句,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深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说的原话。这里只单引“逝者如斯夫”,来感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

4.双引

双引是相对于单引而言的。将连续的两句诗文原句巧妙移用,意向组合,如此“眉眼盈盈”,阅卷老师才会“一见钟情”。如浙江嘉兴市满分作文《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在“流水”一节中写道:

江南的流水淌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江南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微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然而河水在入海的时候却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这里写“流水”,引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句诗,彰显了考生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厚的文学积累。

5.组引

组引就是引用一组句子。历代名人的诗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民间谚语、俗语,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如果同学们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合成一串排比,定会为作文平添许多文化意蕴,使作文流露出浓重的灵气。如山东淄博市满分作文《平凡深处,美亦灿烂》中写道: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39—01

所谓语感,就是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文学修养。语感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第四小节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沉思”、“幻想”、“快乐”、“忧伤”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特点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体验,体会作者读书如痴如醉的程度和读书的乐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篇10

中国有句俗语:人各有所长。放眼四顾,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人工于运算,有人精于言谈,有人长于舞蹈,有人专擅绘画……

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指出人有多种智能,并同时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的理论给我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以下便是一个视觉一空间智能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应用的案例。

所谓视觉一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指那种把外在空间的影像“具体化及立体化”的能力。一般空间智能高的人,都是善于掌握空间、形状、线条、色彩,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的人。建筑师、设计师、雕刻家、画家等都是空间智能较高的人。

在我任教的五年级有一个叫霏霏的女孩,她的空间智能比较发达,平日能说会道,能唱会跳,她演的小猪小狗绘声绘色,她画的花花草草栩栩如生。平时同学们都很爱往她身边凑,因为她总能想办法把别人逗乐。按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很有灵性的,但是开学初期她的父母就对我说孩子自小基础差,语文数学向来都是考不及格的,学习上实在“不太聪明”,还说她很讨厌、很害怕基础课。现在到了五年级,只怕是越学越难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真像她父母说的那样:上课时的霏霏总是与课后的霏霏形成鲜明的对比。每节语、数课,她都是静静地坐在教室一隅,不吵也不闹,仿佛飘立山头的仙人,冷眼俯瞰着人世间的热闹。我曾多次鼓励她勇敢发言,但她总是羞涩地摇头,说得多了,她就自卑地低下头,再不敢抬头看我了。

这天下午我在批改霏霏的作业时,发现她又有很多词意理解方面的题目没有做。

我把她找到办公室来。作业不难,“波澜壮阔,‘澜’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中用这个词说明________ 。”看了第一个空,她大概觉得好填,马上拿起字典来翻。

“老师,我发现字典有错误!”她犹疑地说。“比如这个三字,明明是三画,它却收在二画里。”她继续一脸认真地说,生怕我不相信她。

敢于怀疑字典的错误?字典可是不说话的老师哩!这是个有着自己思想和主见的孩子!即使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很突出,但还是不盲从,看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确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沉思地打量着眼前的孩子,没说话。这样有思想的孩子,五年级了,却连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使用的字典还不会用!天天说让孩子主动发展主动学习,却不知道孩子连最基本的学习技能都没掌握。我不禁暗暗自责:接手快一个学期了,我又了解孩子多少呢?

就让一切从现在开始吧!我耐心地给她讲解,部首查字法在检字时要去掉部首,再算剩余的笔画数。起先她听得不是很明白。我想,动手操作一下可能更直观,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她理解。我用以前在二年级听课时学来的办法,找两张小纸片凑了个“去”字,以它为例,摆弄几次,让她除去部首再算笔画去查,只这么一个动作,她马上就会了。

她很高兴:“老师,我明白了!我会了!我自己来查。”

教育家说得对,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爱学习的!被父母认定“讨厌学习”的霏霏,此刻也是这样渴求着自己去探索新知!看她学会查字典后这一脸的欣喜和积极地自己去查生字的举动,我坚信面前这个“自小基础就差”的霏霏,实际上也是一个十分好学上进的好孩子,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妥?

一会儿,她查出了“澜”是“大波浪”的意思。

我非常高兴,就问:“波是什么?”

“波浪。”

“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下她准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答案来了。

可是她只是两眼空洞地看着我,都快和我一样高的女孩子了,此刻眼中流露的尽是童稚的困惑。

这么明白的含义,她怎么就不懂呢?她的词语理解能力确实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障碍。

怎么办?把词义直接说给她听吧,当然是最简单不过了,但那和抄词语解释到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做法有什么两样!我一直立志要做科研型的教师,当然不愿这么自甘失败。

“哦,有了!”这册教材17课的《月光曲》中就有这么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这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光照在海面上,雪白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过来……”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吗,我暗自盘算:多读几遍,不讲你也该明白了!于是我就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我自信已使出了浑身解数,仿佛置身在波涛澎湃的潮头,自己都被陶醉了。读完以后,我问她:“看到大海的情景了吗?”我的天,她竟然还是木讷地摇摇头。我让她学着读一遍,她嗑嗑巴巴地读完了,全无情感。再请她想想怎样可以读出当时的情景来,她更加纳闷了。没办法,我只得让她多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尽量让她自己去感受。

可是等我听她读了几分钟以后,问她这几句话写的波澜壮阔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她依旧是那样固执地摆头。

百思不得其解!这下轮到我搞不懂了。

我正自认黔驴技穷时,一眼看到了案边的学生日记。霏霏平时很爱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她的日记经常是画几幅图,旁边再配上几句解说和感想,闲暇时看看很有意思的。我忽然想起校长曾讲给我们听的多元智能教学实例中,那个用舞蹈来表达文字意思的姑娘。何不一试?我递给她一张纸片,一支铅笔。她惊奇地看着我。

“霏霏很会画画的,老师很爱看你的画。听我再读一遍,你先闭上眼睛听,听完了就把课文中这几句话的情形画出来给老师欣赏欣赏,好不好?”

“行。”她明白了我的意思,一脸欣喜,唰唰几笔就画出了大海的情景,有斜吹的海风,翻腾的波浪,连黑黑的海岸都画出来了。真快!

“能把你的画面的情景说给老师听听吗?”我追问道。

“可以啊。这是很宽很辽阔的大海。海面上刮着大风,呼    呼——呼!这是汹涌的波浪,一个连一个向海岸涌过来,涌过来。”她兴致勃勃地边说边比划,最后居然还来了个总结:“多么壮观啊!”

我惊呆了。多么准确的语言,多么精彩的描绘,多么聪明的孩子!而这一切来自一张寥寥数笔的简笔画!只在这一刻,我才发现了她潜藏的语言智能,她完全能够驾驭语言!

“真妙啊,你把波澜壮阔的大海画得这么好!也讲得这么好!现在你懂得‘波澜壮阔’的意思了吗?”我想进一步证实。

“懂啦,就是这画里的样子。”她拿过练习,又像刚会查字典那会儿一样,很积极地自己去一边做了。一会儿功夫,她就写好了,“波浪很大,翻滚着,很壮观。”   

“你刚才用什么方法理解了词语?”我欣喜地看着她。

“我画了画以后,好像就明白了……”

“好,那以后你能经常在脑子里画一些画儿来帮助学习吗?它可是你最拿手的。”我及时加以鼓励。但愿从此打开她学习语言的大门。

一次偶然的成功,带给我很多启示。这个案例中,我把霏霏同学发展良好的空间智能——画画,引入到强调语言智能的教学中,以形象直观的简笔画,帮助她理解了抽象的词语“波澜壮阔”。从此,霏霏开始了她独特的语言学习的旅程。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的一个小小事例,使我感慨万千。它充分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各项智能,只是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让他们更多地享受成功,帮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发展多方面的潜能。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见解。的确如此,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人的智慧钥匙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看我们的老师、家长能不能帮孩子找到那把通向成功的钥匙!

【案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