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花筒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0: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万花筒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万花筒作文

篇1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个万花筒一样,每转动一下就会有不同的图案色彩展现再眼前。

在我的童年里,有许多有趣的事,它们是生活万花筒,它们也像天空中的星星,一颗颗又大又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爸妈来到了鱼塘边钓鱼,我把鱼钩放在水里,过了一会,我把鱼钩拿起来看看,没有,又过了一会,还没有。我就有些不耐烦了,妈妈就说:钓鱼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着急,不然,就别想钓到大鱼。我又把鱼钩放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忽然,我发现鱼线晃晃荡荡的,旁边也出现了一些小水泡,我记起爸爸告诉过我,鱼上钩时,要放它在水中游一会,不然,鱼容易脱钩。我按照爸爸的话做,耐心地等候着。忽然,鱼钩向下沉了,我大叫到:爸爸,快来帮忙,我钓到大鱼了!于是,我和爸爸一起把这条大鱼弄到了水桶里,我们就一起拿着各自钓的鱼开心地回家了!

钓鱼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能着急,要有耐心。心急吃不到热豆腐。这便是我生活万花筒里一件有趣的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初一时,受众多的电视剧和杂志的影响,开始看自己从未涉及的爱情故事。郁雨君,把爱情写的美丽伤感,让神往无比。写的故事更是曲折动人,扑朔迷离。这种风格多多少少,带进了作文里头。常常迎花弄月的写了一大串风情,还不只所云。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风格,叫做“小女人”。它的出现,却是使我对读书的兴趣大增。

每当合上书,问自己看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却答不上来。它们只不过是故事,没有价值的故事。我告诉我自己。

席慕容的出现,正和了我的口味,它没有我所未及的爱情。却和熟悉的大自然,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用细腻的笔调,描绘出许多容易发现,却曾经忽视的东西。人成熟了很多,进图书馆,借阅张爱玲,三毛,王安忆。惊喜的发现,自己也能渐渐接受这些书了。其实,它们的一部分叫做小资。这种热爱,像肥皂泡一样,在绚丽,也会破灭,很快,被更聪明的东西取代了——《苏菲的世界》。

我察觉到,她们的故事,象是在写自己的人生。花开到花谢。虽然,比起初一时看的东西更有内涵。可是,要细细体会,人生的意义,却不那么容易。从开头到结尾,若隐若现,不知所云。

乔斯坦·贾德,以爱丽丝梦游记的方式,让我慢慢了解这本书。简明扼要,不是淡的让人猜不透,而是坦白,直接的告诉你,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对有意义的人生认识的进化过程!思索良知,思索思维与表达的关系,思考何谓价值轻重。让我从书中的世界走出来,是那么的充实,那么快乐。

篇3

第一次看到《学生天地》时,我就被它设计新颖的封面吸引住了。它的构思,它的设计,让我大开眼界,从此就喜欢上了它。

每次看到它,内容是免不了要读的。它里面设有许多栏目?“学海泛舟”使我大开眼界;“心灵驿站”让我走向成熟;“百花园”让我懂得了品位;“作文攻略”让我掌握了写作文的方法,“放眼看世界”让我了解世界各地;“科技万花筒”让我学会探索……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我的生活五彩缤纷,富有情趣,再也不会为了一点小矛盾而失去友谊;再也不会觉得生活枯燥,无味。

每一期《学生天地》的到来都会使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慢慢翻开每一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当我静静的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手中总免不了一本《学生天地》。生活中的困惑只有它能破解;心中的秘密只有它知道;复杂的内心世界只有它能给予安慰;遇到的坎坷也只有它能够填平。细细阅读,细细品味,越来越觉得它就是我身边最忠诚的伴侣。

我原来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性格并不开朗,身边很少有朋友,生活单调,无味。自从看了《学生天地》我终于有所改变;里面的“心灵驿站”像一位心理老师一样不断引导着我,改变着我复杂的心理,使我慢慢踏上了成熟之路,不断接受新的世界,新生事物,性格也随之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我才感到生活原来是这么美好。

《学生天地》纯净如水,流淌在我的心间,默默洗刷的我的心灵,照亮了通向前方的道路,学生天地,智慧如灯,改变了我的生活。从此,生活中总能看到我积极向上的身影。

学生天地,一位领导我向前的良师。

学生天地,照亮我心灵的明灯。

学生天地,我人生道路上最忠诚的伴侣。

篇4

一、丰富生活的体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停。”确实,生活是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我国古代的弟子从师,周游世界,就是让学生寻找生活题材,积累丰富的写作内容。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阅读自然,吸吮自然的乳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启发他们自陈心曲,珍视个性生活体验。

1.走进自然,吸收自然的灵气。所谓“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这时,他们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名山大川、乡土人情、云亭飞阁、题咏镌刻,如此鲜活充盈的自然世界,学生尽情阅读饱览、吮吸品咂,怎会不文思泉涌?

2.感受心灵,解读内心情感。孩子的世界如万花筒,五彩斑斓、变化无穷,个中滋味常让孩子铭记良久,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己的困惑苦恼,得失成败;自己的同窗好友,亲人师长;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态度;一点见闻,一些看法,一段情绪,一次活动,还有那数不清的第一次,都是学生最真实的世界,学生内心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作文的源泉正是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学生如果忽视了自己也就忽视了整个世界。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个性空间,每天都有一段时间,静静地体会自己心灵的感受、感触和感动。

二、培养敏锐的感受力

小学生的生活虽被营造得丰富多彩,但他们仍会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没有敏锐的观察视角,更未养成观察习惯。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濡沫于感情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观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宝库,那么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则是给学生取宝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能抓住契机,及时指导。当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指导观察切莫能忘。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学生观察桃花、迎春花,比较他们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时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校受了委屈,别仅是掩面哭泣,怨天尤人,这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好好品味!看到别人吵架,不防仔细地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多观察勤思考,在这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不吐不快。

三、拓宽阅读的渠道

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浙江省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在研究读写结合问题时发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在写作积累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增长知识,提高思想,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依靠事事亲历,许多东西要从阅读中获得间接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高;可提高认识能力,开阔思路,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和许多智慧的人交谈的过程,这当中作者的观点、思路、思考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大量的阅读,特别是熟读诵记一些名家名文,使之化为一种内部的积极语言,形成语言规范,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再担心没有“好词好句”,也不会出现言之无序的情况了。

篇5

在写作的选材上,老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这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事实证明,往往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亲眼看到过的事物,写出来才显得生动、具体。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笔者发现,学生天天值日,在值日中有很多感受,有很丰富的写作素材。于是我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值日生活,想想:“如果让你写,你会写什么呢?”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一些有趣的作文题诞生了:《值日的酸甜苦辣》《值日中的勤快人和懒惰人》《值日三部曲》等。如此一来,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孩子也觉得有话可写,能将值日过程写完整。最主要的是学生喜欢写这样的生活,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写作的乐趣,也慢慢提高了选材能力。关于课堂,学生们也写出了《五彩的课堂》《给课堂颁奖》《课堂协奏曲》《课堂万花筒》这样创新而有个性的习作。在文章中,学生写出了喜欢的、不喜欢的、快乐的、忧伤的课堂。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写,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二、在阅读中提高

让阅读架起从模仿到创作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就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蜜,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这里的“阅读”是指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和课外的自主阅读。只有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提高表达技巧。

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广泛阅读后开展模仿式的写作,或者通过对作品的讨论,让孩子试着师从名家、大师,体会其观察和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例如,看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让学生们试着写身边的同学,孩子们的笔下也就有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生活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一定会给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广泛的阅读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们根据自己在书本上读到的人或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写作要求学生对生活具有锐感,对阅读中接触到的写作方法、写作素材有意识地吸收、积累,从而用于自己的习作。

篇6

教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后,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屈原的爱国名言,随后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谈感想,一个孩子说:“以前,我们总觉得爱国这个词太虚无了,跟我们关系不大,可是读了杜甫和屈原的诗句后,我们又觉得爱国是多么的真实,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圣贤们那颗赤子之心。”可以想见,如果仅仅是学了课内的一首诗,可能还不会一起学生如此深刻的触动,但是,诵读经典让爱国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把枯燥说教变成娓娓动听,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二、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育人的方法措施

当前,众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甚至走投无路,选择结束生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有利因素,渗透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教师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时教学中,我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等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当代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中国最美教师”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的事迹,然后组织“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不少学生听完后深受打动,学生普遍对教师的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相互尊重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课堂内外,我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完《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课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的QQ群上交流,学生进行互评。要求他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首先找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语句太美了”“人物外貌的描写真生动”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互评互改能力,更学会了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篇7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教学 鼓励习作 研究分析

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信心,鼓励习作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上就是习作写话,这一特性启示教师可以明白地告知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即所谓“我手写我口”。当然不能离开习作主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可见知晓、理解学生的天性,顺理成章地帮助学生树立作文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就能打开学生的创作源泉。

曾有一位学生,平时似乎有点懵懂,不大引人注意。观看了“六一”儿童节的文艺节目后,他在作文里写道:啊,六一,我的节日;啊,六一,我爱唱;啊,六一,我爱跳;啊,六一,是我的童年;啊,六一,是我的幸福;啊,六一,我爱你! 这位学生的作文一出来,同学们捧腹大笑。但教师因人而异,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了这位同学的作文是一首好诗,要求这位同学以诗歌的形式整理,然后张贴出来。这位同学的诗被“发表”了,同学们因此刮目相看。“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人才。”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这位学生乐于习作,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还频频写诗,争取再发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智力虽然有差异,但是这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信任、爱护、扶植和培养,是引导学生智力发展的风帆。教师的鼓励、关注和肯定,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二、正确引导学生捕捉生活实例,有感而言,乐于习作

文章是人们头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孩子们是十分热爱生活的,在他们的眼里,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小伙伴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饶有趣味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可是有的老师没有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不理解孩子的思想、情趣、疑虑、欢乐,指导学生作文时总是拘泥于“闪光的人物”或“感人的事件”,在选材上“清规戒律”多,这不能写,那不能写,无奈之下,学生只好胡编乱造“有意义”的文章。于是假话、空话、套话应运而生,作文何乐之有?其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素材,从“我”写起,从身边的事写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允许学生写自己更想写的内容。”生活的乐趣,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强烈的欲望形成了最佳的习作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下,作文,当然是一种乐趣。

三、围绕课改的标准要求,不拘一格,真话实作

以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主要以课本的条条框框为标准,认为学生的文章如果说了真话,道出真情,文章的观点就难免会“不合时宜”。因此,为了取得高分,学生不得不说些违心之言,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而然地被遏制了。曾有一位高中女生,交上去的课堂作文因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而被打了个“不及格”,可这篇作文后来却在国内某知名的平面媒体上发表了。像这种因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而被打入“冷宫”的现象,屡见不鲜。《课标》在作文方面要求:⑴基本上为非命题作文。⑵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⑶每册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作文,完全放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更放开一些,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安排可以灵活地处理。如果有合适学生练笔表达的内容范围,完全可以修改教材里作文的安排,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在习作时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真话习作,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汲取源泉,快乐练笔

篇8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同绚丽多姿的万花筒,可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认为是废铜烂铁,不值得拾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应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

可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平时小学生在讲一个故事,一件事情时滔滔不绝,生趣盎然。可一上起习作课,个个却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太失败,总把生活与课堂割裂开来。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提起笔来,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蓝天、绿树,不是同学间的嬉戏笑语、师长们的由衷关怀,而是干巴巴的习作要求,是某某范文中的句子。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感人的真文章呢?

二、淡化统一,关注个性

教师惯用“提出习作要求―学生动笔作文―教师精批细改”模式,忽视对学生作文构思进行具体、细致指导这一环节,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基本学习品质得不到培养。教学中只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这种封闭教学使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文章本该有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气息荡然无存。那要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呢?我觉得首先要积极鼓励,积极诱导。从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到成篇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给学生这样一个信念: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件很容易的事,是有章可循的事。小学生文体意识模糊,抽象思维较差,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创造思维特别强。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体多练”“一事多写”等途径,训练学生多角度地思维,从而发展、活跃他们的写作思路。“一体多练”就是在一定时间里集中练习某一文体,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

三、淡化单一,注重多元

新课程越来越呼吁习作教学要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从传统单一的训练中走出,提倡开放式作文。所谓开放式作文,就是要求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进行跨跃式写作。新课标亦指出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中引出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原则上是题目在句中能做主语,可给它加上状语或宾语。

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打开写作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思维活跃了,发展了。那么他们就必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也越学越爱学。

四、淡化结果,关注积累

纵观古今,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中的精粹。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扬雄,就曾从读写角度,率先提出:“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善表达。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后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把作文看作是从“积蓄”到“倾吐”的过程等观点都强调了积累与表达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我觉得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探索性积累”习惯。

1.求源式积累,这是一种“由果溯因”的方式,来自于人刨根问底的本能。教材中有不少课例是节选或摘录于某一长篇的有关章节,往往带着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神秘感。

2.比较性积累,比较是一种理想的“求同”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方式。例:欣赏了宗璞的来自西子湖畔的《绿》,不妨去看看沈从文笔下湘西山上的《绿》;在叹服巴金对“海上日出”神异、伟大的描写,也可以去领略诗人徐志摩描绘的“泰山日出”的流光涌动,光怪陆离。这样的比较,形式上是有趣的,探索上是有深度的,收获也是不浅的。

3.扩展式积累,我们的学生虽小,但他们追求新异的心不小。一旦遇上感兴趣的作品,总想了解更多。例如:学生爱读李白的诗,因为他的语言瑰丽,气势壮阔,飘逸致极,那就不妨在课内多教几首,相信学生会对“诗仙”有更多的了解。“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以平时的阅读之劳换取永久的作文之逸,积小流,成大河,何乐而不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累的实质是继承他人的劳动与研究成果。当积累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时,自己就能有所创新了。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以积累促表达”是一条好路子,天才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勤奋积累。郭沫若的诗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翕张”,恰当地说明了积累与表达两者内在的紧密联系。

篇9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叫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可调控。

发散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篇10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