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

时间:2023-03-15 09: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童话故事小红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童话故事小红帽

篇1

关键词:角色的功能;故事行动圈;结构;类型

一、《小红帽》中主人公小红帽的行动圈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六章根据角色排列功能项中讲到:“许多功能项是从逻辑上按照一定的范围联结起来的。这些范围整体上与完成者相对应,这就是行动圈。”普洛普经过分析,得出故事有七个行动圈,而排第六的就是主人公的行动圈。它主要涵盖:动身去寻找(C),对赠与者要求的反应(г),婚礼(C)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功能项(C)对于充当寻找者的主人公是典型的,作为牺牲者的主人公要完成的只是其余的事情了。而在《小红帽》的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小红帽的行动圈主要包括:小红帽离开自己的家,外出去看望她的外婆,路途中偶遇狼,向狼告知了自己的行动及外婆的身体状况和外婆家的地址,被狼诱骗,去森林深处摘鲜花,导致外婆被狼吞掉,之后,也导致了自己被狼吃掉的命运。不过,幸运的是,小红帽及她的外婆被路过屋前的猎人救下了。逃出来的小红帽赶快去拿大石头填到狼的肚子里,狼醒了想要逃走,但是石头非常重,它就马上倒下死了。

从叙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小红帽的行动圈并不是完全遵照普罗普所提出的主人公的行动圈去发展的,它只大体上符合了前两部分:动身去寻找(C),对赠与者要求的反应(г)。在故事中,对应的是:小红帽离家去看望外婆,接受了猎人的拯救并让猎人剥下狼皮带回家。至于普罗普提到的婚礼(C),在故事中应被诠释为小红帽及她的外婆获救。

二、《小红帽》中加害者狼的行动圈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六章根据角色排列功能项中指出了故事有七个行动圈,而排第一的就是对头(加害者)的行动圈。它包括:加害行为(A),作战或与主人公争斗的其他形式(Б),追捕(Πp)。而在《小红帽》的故事中,加害者狼的行动圈主要包括狼对小红帽的外婆及小红帽的加害行为。狼通过诱骗小红帽,使小红帽走到了森林深处去给外婆摘鲜花,这时狼就得空扮演了小红帽的角色,进入了小红帽的外婆家里,先吃了小红帽的外婆后又吃了小红帽。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七章新角色进入行动过程的几种方式中讲到:“人物的每一个范畴都有其出场形式,人物进入行动过程的一些特殊方法与每个范畴相适应。这些形式如下:对头(加害者)在行动过程中出场了两次。第一次他是突然出现的,从其他地方(飞来、从天而降等等),但随后就消失了。第二次他是作为被寻找到的人物进入故事,一般是有人引路。”而在《小红帽》的故事中,加害者狼在行动过程中却出场了三次。并且它也不是如普洛普分析的那样:第一次是突然出现,随后消失;第二次是作为被寻找到的人物进入故事的。在这个故事中,加害者狼第一次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出现之后并没有随即消失,而是一直伴随着它的加害行动而存在。因为它并不知道小红帽要到森林里去看望她生病的外婆,它只是在森林里闲逛时恰巧遇到了小红帽。看到她拿了很多食物,贪婪的食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于是就向她询问了原由。当得知小红帽的外婆生病时,它不仅对她的外婆起了歹意,而且对小红帽也动了心思:“这个年幼的嫩人儿,是一口肥肉,比老太婆的味道好。”因此,它没有立即消失,而是诱骗小红帽去森林里摘花。

加害者狼的第二次出现很富有戏剧性。它来到小红帽外婆的门前,把自己装成小红帽,然后用小红帽的声音与外婆交谈,而病中的外婆对门外诡异的声音并没有起疑。由于病得很重,外婆无法起床,她就让小红帽(其实是狼)自己掀门上的把手,打开门。狼打开门之后,一句话不说,一直走到小红帽外婆的床边,之后就把小红帽的外婆吞了下去。

加害者狼的第三次出现就再次把小红帽引入到了故事情境中。小红帽采集了很多花,多到拿不动了,才想起了外婆,于是继续朝外婆家走去。到了那里,门开着,小红帽虽感到奇怪,心里有些不安,但还是进了屋并朝外婆的床前走去。她走到床前把帐子拉开,看到外婆躺在那里,帽子戴得很低,把脸遮住,样子很奇怪。但她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奇怪地问:“外婆,你的耳朵为什么这样大?”当狼回答:“为了我能够更好地听你说话呀”时,小红帽还没反应过来:现在躺在床上的已经不是爱她的外婆了,而是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吃掉她的可恶的狼。于是,小红帽还在连续发问,当问到:”外婆,你的嘴为什么大得这样怕人?”这时的狼早已经失去了耐性,于是边回答小红帽:“为了我能够更好地吃你呀”边向她扑了过去,就把小红帽吃了。

故事进行到这里,加害者狼的行动过程已经结束了。虽然在这里,加害者狼并不符合普洛普所分析的形式,但是它仍符合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七章新角色进入行动过程的几种方式中所指出的:“人物的每一个范畴都有其出场形式,人物进入行动过程的一些特殊方法与每个范畴相适应”的这一理论。

三、《小红帽》中相助者猎人的行动圈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六章根据角色排列功能项中所列的第三个故事行动圈为相助者的行动圈。它包括:主人公的空间移动(R),消除灾难或缺失(Л),从追捕中救出(Cп),解答难题(P),主人公摇身一变(T)。而在《故事形态学》第七章新角色进入行动过程的几种方式中讲到:赠与者是偶然相遇,最常见的是在林中(小木屋),或者是在野外、在路上、在街头。神奇的相助者是作为礼物被引入。这种排列可以认为是故事的规范。但也有一些违反的时候。如果故事里没有赠与者,那么他出场的形式就转移到了下一个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就是相助者。

普洛普注意到故事的情节不同之处在于:“受害的主角”,获“寻找者”拯救(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里,则是女主角被王子拯救),及受害者自救(以男性为主的故事常见的剧情,《外婆的故事》也有同样的情节。)就普洛普的分类架构来看,格林兄弟的《小红帽》代表受害的女主角等待他人拯救。

因此,在《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里,赠与者与相助者都是猎人。首先是赠与者猎人偶然经过小红帽外婆的屋前,听到了打鼾声,觉得奇怪,心想:“老太婆打鼾,她是不是不舒服,我应该去看看。”于是,猎人就走进了小红帽外婆的房间,来到床前,却看到了狼躺在床上,他就一切都知道了。之后,赠与者猎人就转变成了相助者猎人。他本来要端起枪射杀狼的,可转念一想,狼把外婆吃了,或许外婆还能够得救。于是,他就放下枪,拿起剪刀,开始剪那睡着的狼的肚皮。之后,小红帽及小红帽的外婆都得救了。

四、《小红帽》“角色的功能”分析

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第四章中讲到了同化,与同化相类似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个功能项具有双重形态意义。功能项的确定应该不依赖于谁来完成它。由对功能项的列举可以确信:它们的确也不依赖于它们用怎样的方法完成。这一点有时给为单个故事下定义带来了困难,因为不同的功能项可以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完成。显而易见,这里存在着一些形式对另一些形式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被称为功能实现方式的同化。在《小红帽》这个故事中,小红帽离家时,妈妈警告她不要走离大路,同时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当小红帽在森林中遇到加害者狼时,她就把妈妈的警告抛在了脑后。不仅与狼进行了交谈,把外婆的住处和外婆的情况告知了加害者狼,而且还听从了加害者狼的劝诱,跑到森林深处去摘鲜花。同时,打破了妈妈给她下的禁令。这样说来,小红帽的离家就具有了双重的形态意义。

五、小结

本文用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所提出的“故事行动圈”、“角色的功能”来对这篇童话故事进行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普罗普的观点有助于解释童话故事核心的矛盾,包括为什么童话会永存不朽、流传全世界,且符合每一个时代的现实。童话故事确定是具有功能的,但其主题却有无数的变异,各种变异版本都是用社会和文化模式的万花筒来看的。因此,像《小红帽》这样的故事,几世纪以来每次传讲时,不但保留且挑战其“传统”意义,童话所含的密码也仿佛像文化的DNA一样代代相传下去。童话故事反映人类生存的密码,透过童话,我们可以方便地摄取这些知识。

参考文献:

[1]安徒生等.外国童话经典100篇[M]. 叶君健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其・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2

“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穿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丝绒连帽外袍,于是大家就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叫她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了狼……”我们看到了开头,便知晓了结尾,这是我们熟知的童话故事――小红帽,这同时也是Forbedfellow童话系列的主题,“恶狼的美餐-小红帽”,复刻了代表天真烂漫的红丝绒 Hoodie,同时也是被赋予了勇敢坚强意志的斗篷;套装Pajama上的花卉代表着森林中意外的诱惑和迷幻视觉的催化物。身着充满Granny气息的灰色外袍、带有蝴蝶结装饰的透视Nightgown下的究竟是灰狼还是外婆……以小红帽故事后续之迷为创作蓝本,结合设计师对时下女性社会观察的视角。假想小红帽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脱下“天真幼稚、容易上当受骗”的外衣。寄予设计师对女性诠释更为坚强独立的“现代小红帽”的期望,展开幻想、探索与创作。

Forbedfellow作为一个家居服品牌,传导着一个全新的品质生活美学。以格林童话为创作蓝本,随时随刻精致美好并兼顾外穿需求为产品特点。选用最得当的高品质原材料,配合精湛的剪裁工艺细节。为大家的居家生活带来舒适放松,纯真美好的体验。像童话故事一样,伴你入梦……

《时尚北京》:为什么选择做家居服品牌?

叶奕妹:大学时我特别喜欢研究束胸衣,沉迷于上面的任何细节,常常将它作为成衣设计的灵感源,这或许是原因之一。自己有一个这样的习惯,旅行时背包里即使只带一些简单的T恤牛仔裤也不会忘掉一套精美舒适的睡衣,无论白天是多么暴走和疲惫,晚上总会换上才能舒心的入眠。我身边有太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基本都在做外穿的服饰,而我希望家居生活可以成为女性非常重要的部分。服务于那些从纷纷扰扰的外部世界回到属于自己的,安全的私人空间的都市人。换上家居服,舒展一天的疲惫,享受自我独处或与爱人,与同伴在一起。这也是品牌名for-bed-fellow的由来。我们将她译为:赠予同伴的礼物。

《时尚北京》:从创立品牌初期到现在,对于家居服品牌有何新的感触和理解?

叶奕妹:出于对实用价值的考虑,家居服必须比时装更经得起考验,时装很多时候穿的是样式,是对自我做修饰。而家居服穿的是体验,是对自我的释放。所有的精致和宠爱,最能体现的是在那些只有自己感受的地方。

《时尚北京》:如何描述你们的品牌?

叶奕妹:Forbedfellow源起于幻想,是探寻未知的旅人。无论虚幻真切,无论是善或恶的化身,每一个格林童话都可以为我们的创作蓝本,像伴孩童成长的枕边故事,像童话一样,伴你入梦……有一个朋友为我们产品美言道:No one can hold a dream forever,but you could wear one tonight.与其说它是一件家居服,不如说它是爱与美梦的编织者,装载着关于幸福和美满生活的全部幻想。

《时尚北京》:作为新时代的独立设计师,你们如何评价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坚强?

叶奕妹:对于新时代女性我有这样的理解:独立与坚强不能全面的代表新时代的女性,这常常是一个对外的体现,外衣下她们总会需要配合场合身份去修饰自己;而我们所希望展现的是新时代女性内在的一面,坚韧,甚至是柔软的,褪去一切标签, 自我从容的生活姿态。

《时尚北京》:Forbedfellow以格林童话为创作蓝本,为何对格林童话情有独钟?

叶奕妹:我们需要童话来唤回一些失去之物,那些当我们孩童时期的曾经拥有,成长中渐渐遗失……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童话故事的陪伴下成长,善良的公主总会遇上心爱的王子,正义的化身必定会打败邪恶的女巫。关于爱与美,正义与邪恶,得到与失去都是引发思考,创作源泉的话题。每一个女人内心都有一个绮丽的梦,都想拥有像童话世界一样的奇幻境遇,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寻美好的事物,购物车里装载了关于幸福美满生活的全部幻想。

《时尚北京》:2017春夏系列主题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叶奕妹:2017春夏的主题“丝绒屋”,是关于我在东欧的一次旅行的记忆,将那份感受幻化为一则故事,将丝绒这一跨越数个世纪的完美织物作为设计表达和故事的载体。在世间造物中她的姿态如此曼妙多彩,是自由穿行于时空的载体,犹如一列轨迹飘忽的时光列车。

篇3

1、灰姑娘,小红帽,海的女儿,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豌豆公主等童话故事。

2、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3、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篇5

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的坏蛋

但你们却未了解到他们存在的意义

继母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试探王子对灰姑娘的真心

大灰狼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让小红帽知道不能随便与陌生人说话

恶毒的后母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让白雪公主与王子相遇

海巫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把美人鱼对王子无私的爱升华到无穷的意境

这些都是童话故事中的坏蛋

他们演绎着同一个职位

有着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

让主人公的爱情更加浪漫

让主人公明白一些事理

让主人公更快的获得坚固的幸福

……

于是

我们应该亲切的称他们为?

篇6

这个童话中,有优胜劣汰,有弱肉强食,有伪装,有包容,就是给成年人看的一部改装过的故事。

有人说如果给小孩子看,那他们是看不懂的,而且也会打破他们的原有印象,毕竟现实并没有童话中那样的简单。

吸引我的,还有电影解说的那个小男孩的声音。

音质让人听起很舒服,而且偶尔会带点俏皮,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要跟着角色数次变幻声音,很是有趣。

在视频快结束的时候,听到了他的自我介绍,原来是一名才97年的小哥哥,看得出来是个很优秀的人。

不仅仅是在声音的诠释上,还有他对电影的挑选与解读,都可以说让人点赞。

本来我很少关注视频博主,但还是点了右上角的小红框,此时他已经有六十万的粉丝了。

优秀是不分年龄的,只要是你自己想要做的事,你一直在坚持着,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7

一、因“材”定编――让数学成为童话的“蓝本”

这里的“材”指教材、学生、老师、教学配套设施等。在编写数学童话时应该兼顾到各种“材质”,如,教材的适合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教学设施的支撑度等,只有糅合好这些材料,编出的童话才会活色生香。

1.“蓝本”元素之教材:现有教材虽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但教材本身缺少一个完整的情境,学生需要在各种情境中“转场”而形成情境中断。用童话剧将教材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成为童话中的一员,亲历探究过程,效果就不一样了。教材是学习之“本”,数学童话的编写也应以本为本。

低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购物场景图。将教材设计为“宝宝小市场”,学生看到了形形的商品,听到了绘声绘色的叫卖声,还可以参与到斗智斗勇的讨价还价中......在真实而灵活的场景中,不仅还原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便于教材的变式呈现,增大课堂容量。

2.“蓝本”元素之学生:学生永远都是童话数学的主角,童话情节的预设要依据学生的“口味”,否则就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

低年级孩子对游乐场、玩具、卡通人物等比^感兴趣,童话的设计就应该以它们为主体;高年级学生对英雄人物、智力游戏、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兴趣,童话的设计就应该给他们合作探究、成为英雄人物的机会。

3.“蓝本”元素之教学设施:童话剧离不开各种道具的呈现、影音的烘托,只有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能与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对童话中设置的任务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综合练习课非常适合编写成英雄题材的童话剧。把练习内容编进童话,成为“小王子”解救“小公主”过程中的道道关卡。利用教室的窗帘、风扇、灯光、营造恐怖的气氛;利用音响播放小公主被羁押时急切的呼救声......这些感官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成为“小王子”们解救“小公主”的动力。

4.“蓝本”元素之教师:应该说,当数学遇到了童话,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了。在童话数学课堂中,数学课堂由传统的“单线游”变成了“双线游”,童话情节线和数学活动线互相纠缠、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教者必须充分做好预设,使两条线自然和谐统一,一旦一条线索制约了另一条线索的发展,教者应该随机应变地做出调控,否则“双线游”就会变成“单线游”,失去了童话数学的魅力。

我听过一节借班的公开课,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默契,学生对教师的预设童话情节不知情,结果童话线发展得很艰涩,既浪费了时间,又挫伤了学生探究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教者应事先与学生沟通自己的设计意图,或者在课堂上适当帮助童话线的发展。

二、趣味先导――在真、善、美中立德树人

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只是看到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小学阶段的儿童,形象思维强于理性思维,还无法深入地感知数学的内在美。用童话“包装”教材,生动的童话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宗旨,在低年级,童话故事的编写要力求真、善、美,通过真、善、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借助真、善、美的情节和形象感受数学的内在美;高年级,则要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发展童话故事的真、善、美。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一位老师创设了童话故事《小红帽送棉衣》,这个童话故事分为:1.明确任务“送棉衣”;2.观察物体认房子;3.精心设计造楼房三个步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红帽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了孝敬长辈的教育。童话故事的第三环节“为外婆造楼房”就是借助数学知识升华了童话情节。

三、情理合一――让童话之“情”揭示数学之“理”

“情理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情感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情理合一”也是编写数学童话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例题“100-78”时,学生对连续借位获得的100如何分配比较茫然。一位老师巧妙地借助童话,突破了这个难点。在童话中,个位为“孙子”,十位为“爸爸”,百位为“爷爷”,祖孙三人一起逛超市,孙子想买8元一支的钢笔,爸爸想买70元一副的羽毛球拍,可是付钱时,孙子发现口袋没有钱,向爸爸要,爸爸一摸口袋,发现也没带钱,爷爷说:我有100元借给你们。老师问:孙子该如何分配这100元钱?学生:孙子只需10元钱就够了,余下的90元借给爸爸。利用童话情境,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算理。

篇8

一、从兴趣学习培养入手,营造音乐欣赏氛围

小?W音乐欣赏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与其他视唱、舞蹈等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前者抽象性强。加上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处于初始阶段,如果教学策略不当,学生很容易厌学,容易出现教学“卡壳”、教师唱“独角戏”等不和谐的现象。因此,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我们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共鸣,使整个课堂处于良性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例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欣赏,如果上课开始,教师直接讲解《彼得与狼》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我是这样操作的:抓住音乐作品的关键部分“童话”,先讲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然后播放课件,将课件中《彼得与狼》的故事画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上抑扬顿挫的故事讲述,迅速帮助学生认识作品的主旨和精髓。同时,我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表演童话情景剧,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童话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感悟交响童话的音乐魅力,从而触动他们幼小的心灵,点燃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以欣赏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欣赏课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而是以欣赏为主体,兼顾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乐理技能的训练等音乐基本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乐理知识的传授、学生乐理技能的训练等都要围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而展开。也就是说音乐欣赏课是以欣赏为主的,其他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为欣赏教学服务的,这是由音乐欣赏课的性质决定的。但音乐欣赏课还要兼顾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分清教学的主次、教学的地位,尽力做到欣赏为主、兼顾其他。

例如,《小白船》歌曲的欣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打开“班班通”中前期制作的视频,一幅静谧的小湖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一条小船由远及近向学生划过来;然后,响起《小白船》的优美旋律,让学生陶醉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迷人的音乐旋律;最后,继续通过“班班通”播放《小白船》歌曲,让学生听、唱、学、赏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学生感受《小白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引起学生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主动投入音乐欣赏,进一步感悟音乐作品的旋律,感悟主旋律作品的优美,从而使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三、教会学生音乐欣赏的方法,点燃音乐课堂的激情

为了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牢固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学会如何欣赏音乐,提升音乐课堂的魅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唱一唱、想一想、动一动、说一说,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其中的“听一听”,就是发挥听觉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动耳,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故事、节拍与节奏、速度与力量、音色与风格。例如,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卖报歌》欣赏,我课前收集聂耳的主要故事、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歌词,然后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通过听故事,学生很快理解了《卖报歌》。“看一看”,就是发挥视觉的作用,通过仔细观看音乐视频,借助于其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感、感人的歌声以及音乐情景剧,学生也可以表演或者模仿其过程或者片段。“唱一唱”,就是唱主题,通过唱的过程使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使学生通过唱的环节准确把握音乐主题的细微变化,通过唱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乐感和音乐思维。“想一想”,就是在听、看、唱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对音乐由感而发、由情而动,通过想的环节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力、想象力、感悟力。“动一动”,就是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情景剧的表演,或者让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达音乐欣赏。针对情景剧的表演,教师可以提前分配好角色,准备好台词,在强大音乐的作用下使学生动起来;用美术表达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音乐欣赏的独特理解,让学生以自绘的图画、图像、图片与声音有机结合,通过声图结合来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说一说”,就是感悟音乐、感受音乐,每一个人对每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程度、情感体验是有差异的,通过说的环节可以达到感悟成果的共享,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音乐欣赏融入游戏,使学生获得快乐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特别喜欢玩游戏,把游戏适当融入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各种潜能,学习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小红帽》听赏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设计大森林、风声、小兔、小鸟、小红帽、小红帽的妈妈、小红帽的外婆、大灰狼、猎人等游戏人物,设计小红帽与妈妈、小红帽与外婆、小红帽与大灰狼、猎人与大灰狼等游戏情节,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设计不同的游戏情节,让学生来表现对音乐情绪的把握和理解、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分享对童年快乐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听、唱、应变等综合能力。

篇9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共分六个单元,音乐作品总计29首,其中歌曲11首,欣赏曲13首,歌表演3首,音乐活动2首。新作品17首,传统作品13首,新作品占总数的60%。器乐是认识堂鼓、小钱和木鱼。知识点是音的高低、旋律线,认识音阶唱名。教学形式有唱歌、欣赏、歌表演、器乐和音乐活动。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注意连音和断音的唱法,选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讨论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音的高低的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用这些声音编织一定的情节,通过音乐活动增加对音的高低的感受。

1.唱歌《鲜花爱雨露》

歌曲把鲜花比喻成学生,雨露比喻为老师,通过鲜花爱雨露,表达学生爱老师的美好情感。建议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断音与连音的唱法,并注意四小节一换气,气息平稳,使歌声流畅、优美。

2.欣赏《我爱米兰》

歌曲《我爱米兰》是把米兰比喻成老师,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欣赏时可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如蜡烛、妈妈、阳光、雨露、园丁等。可分小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唱歌、朗诵、绘画、演奏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情感。

3.活动《音的高低》

传统的“音的高低” 的教法是从乐音的高低开始,让学生分辨两个高低不同的百。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受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入手,并进行模仿、创造,这是第一册“探索声音” 的继续。还可以通过用声音讲一个故事,在实践中运用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与传统教法有较大的差别。

4.唱歌《小乌鸦爱妈妈》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歌曲,通过小乌鸦找来虫子,喂已经年纪大了的妈妈的情节,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课前可启发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进行交流,把学生爱妈妈的情感融进歌声中。学会歌曲后,也可以表演一个小小音乐剧。

第一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黄鹏和喜鹊飞来飞去,正高兴地玩着,这时,飞来一只小乌鸦。他们说:小乌鸦,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黄鹏和喜鹊说:我们和你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二场:在美丽的小河旁,画眉和布谷鸟正在高兴地玩着,看见小乌鸦们飞过来就说: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画眉和布谷鸟说:我们也和你们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三场:在乌鸦妈妈的屋里,乌鸦妈妈正躺在床上。小乌鸦们飞到门前敲门。乌鸦妈妈听到敲门声,起来开门。小乌鸦把大家捉到的虫子放到盘中,端到妈妈的面前(唱第二段)。

第四场:小乌鸦在喂妈妈。小黄鹂们在一旁朗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他养育大(唱第三段)。

小小音乐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才能。情节简单的音乐剧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复杂的可以用几节课完成,伸缩性很大。它丰富了单一唱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5.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可以同《小乌鸦爱妈妈》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加深爱妈妈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原住在童话里

本单元用音乐“讲” 了几个学生非常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童话故事只是个桥梁,重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些童话故事的。本单元首次出现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的高低起伏中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

1.唱歌《小红帽》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有欢快、有安静,当用音乐来表现时,由于旋律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不同的情绪。全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应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带来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使用了1—i的完整音阶,要通过歌曲认识和了解七个唱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把《小红帽》编成小音乐剧。

2.欣赏《龟兔赛跑》

欣赏《龟兔赛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沿着故事的线索聆听音乐,或是通过辨别黑管和大管不同音色了解两个角色。根据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个音乐中提炼出四段音乐:树林的早晨、骄傲的兔子、勤恳的乌龟、欢庆胜利。学生熟悉音乐之后,可以为教师所讲的故事配音乐,或是听音乐让学生编故事。在创编过程中,教师不要以《龟兔赛跑》的原型来衡量学生的创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3.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这课是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有了第二课的实践,这一课就有了基础。故事的情节既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也可以由学生按图创编。选配的音乐可参考:《口哨与小狗》《天鹅》《快乐的小舞曲》《彼德与狼》《龟兔赛跑》等,要鼓励学生寻找各种音乐片段为故事配乐。

4.唱歌《大鹿》

《大鹿》同《小红帽》虽然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优秀歌曲,但音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欢快,一个紧张。应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怎样表现紧张情绪的(速度、节奏的作用),并通过歌声表现这种情绪。表演歌曲可选择其中一首即可。

5.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中包括以下几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桃太郎》《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通过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换童话故事名演唱,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月儿弯弯

本单元是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星空奥秘和大自然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首次出现完整的音阶,要让学生能按顺序演唱音阶的唱名。

1.唱歌《小小的船》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许多年以来,一直被各种音乐教材所选用。为了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绪,要注意歌声的优美、柔和。同时仍应提倡用形体动作来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但不要统一动作,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动作。为了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可以欣赏与月亮有关的艺术作品。

2.欣赏《月亮月光光 》《阿细跳月》

这两首乐曲虽然都是以月亮为题材,但情绪是不同的。《月亮月光光》是舒缓优美的,《阿细跳月》是欢快的。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二重唱,一个是民乐合奏,但音乐的表现方法是相同的,都要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月亮月光光》应安安静静地听,《阿细跳月》应通过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欢快。

3.唱歌《我和星星打电话》

歌曲为领唱与齐唱的形式,应给学生更多的领唱机会。歌词中没有具体的天文知识,可启发学生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帮助他们改换第四、五乐句的歌词演唱,把音乐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

4.歌表演《萤火虫》

歌曲是四三拍,与《小小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启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时可结合《小小的船》一起进行。

“唱唱做做” 既是对唱名的复习,也是对音的高低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任意调换唱名组成旋律线,体会音的高低起伏,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本单元是一组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基本上都是欢快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个单元出现了一组新的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小钱和木鱼,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打击乐器增加歌曲的气氛。

篇10

你要问我为什么那么读书?因为书能带给我许多的知识。

小的时候,妈妈一边抱着我,一边给我讲童话故事,其中,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这些美丽动听的故事,让我在童话王国里快乐的遨游。在100多本书里,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的就数《鲁宾逊漂流记》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人想取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

有一次,爸爸上班,妈妈出去买菜,说一会儿就回来。我正准备看书,有人来叫我去书店看书,我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妈妈回来找不着我很着急,四处寻找,妈妈从邻居口中得知我去书店看书,这才放心了。

还有一次,我刚开始读书,妈妈就让我买菜,真烦啊!哎,没办法,母命不能违,我只好顺从。我灵机一动,我想:当称菜的时侯,还有一点儿时间可以读书,何不看书呢?于是,我带着书来到菜市场,叔叔称菜的时候我便看起了书。一会功夫,他就称完了说:“一共五元钱。”而我却没有听见,仍在津津有味地看书,直到好长时间,我才晃过神来。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没有了书,世界便没有了“营养”了。让我们一起体会书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