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5 20: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1

这天,我上《鸟的天堂》,同学们正深情地朗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忽然,一只老鸹像一架失去航线的飞机一样从窗外撞了进来,大家都在专心读课文,没有人理会它。我心想:它很快会飞走的,不必理睬。谁知,这老鸹不但没有飞走,还飞上讲台踱起步来,喉咙里不时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同学问:“老师,这是什么鸟?”“俗称老鸹。”还有的问:“它怎么进来的?”从窗户飞进来的,笨!”一个同学接过话茬说。看来这只老鸹是个问题,我突然灵光一闪,笑着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老鸹为什么要飞进来吗?”“它飞错了地方。”“唔,既然是飞错了地方,那就让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说着很自然地抓起老鸹放飞了,教室里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反思 对一些意外事件,有时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如上述例子我采用问话:“你们知道这老鸹为什么要飞进来吗?”同时,我准备了几种预案,如有学生说:“是飞累了才进来的。”我会说“既然累了。我们就让它回去好好休息吧”而送走它。如有学生说:“是进来找朋友的。”那我会说“现在大伙儿都在学习,不便接待客人”而把它送走。如果大家都不说,我也会说:“看来你们读得太好了,连老鸹也想飞进来表扬你们。现在它的心意已经表达了,就让我们一起把它送回家吧!”

学生抛来“仙人球”

执教老舍先生的《猫》一课,当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交流疑问时,有个学生提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这句话前后矛盾,既然说它胆小,那就不能说勇猛。前面说“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后面又说“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也是矛盾。这个意见立即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看来这个问题还比较尖锐。可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怎么办呢?我脑海中开始搜索名师的课堂实录,忽然想起孙双金老师的“抛功”,于是我在肯定这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同时,让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读后想一想这段话前后矛盾吗?再读思考后,同学们有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我将他们分甲乙两方代表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最后认为这段话不矛盾的乙方占了上风,他们说:“这里的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是说它有时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但有时它又很勇敢,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你是怎么想到的?”“从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想到的。”“同学们再认真读读第一句话和第三段两句话想一想乙方同学说得对不对?”经过比对阅读,大家都认为乙方同学说得有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写猫前观察的细致及遣词用句的准确。通过描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把猫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思 对学生提出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棘手问题,我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结合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说清理由。最后让学生再循观点正确方的寻找方法进行比对阅读、验证答案。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做了接、抛、引三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

公开课突然“停电”

一次,我在多媒体教室上《富饶西沙群岛教学观摩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观赏从网络下载的西沙群岛风光。旨在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观赏沙堆上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贝壳时突然停电,教室一片哗然。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对正在议论纷纷的同学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生:“什么游戏?”“画心中的西沙群岛,可以画欢腾、蔚蓝的海水;可以画在海里游来游去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鱼群;可以画沙堆上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贝壳;可以画时而在空中引吭高歌、呼朋唤友时而在树上翩翩起舞、尽展的海鸟;还可以画身体庞大、样子可爱的海龟。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最后还要写上你的大名和你的感受。好吗?”“好!”接着我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这个环节化意外为精彩,也使得我这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走过了这样一条教改之路:从“低效课堂”到“有效课堂”,再提升到“高效课堂”。其自身发展说明了课堂教学没有完美,只有日臻成熟。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解放思想

当今教育,正值盛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春天,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因此,时代呼吁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解放不彻底,不相信学生,放不开。课堂上,教师常与学生角色错位,以至越俎代庖,包办一切逼学生就范。看似闹闹热热的一节课成了昙花一现,学生收效甚微。如何解放呢?一句话,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把高效课堂视为信任课堂,把学生从貌合神离的“满堂问、满堂读”中解放出来,把自己的几十号学生视为“臭皮匠”,呵呵,我们教室里就会有一大群诸葛亮(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解放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动起来不再依赖老师。把课堂视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个个“出彩”。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以精心备课为基石

《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课堂要高效,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是奠定高效课堂之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科学地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地“活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更要“吃透”学生,“吃透”学情,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有效预设。宏观到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等,微观到导入语设计、课堂提问、环节过渡以及帮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等。所以说,课前备课是一次与实际教学的反复对话,它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备课是否完成,而是看备课是否形神兼备,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三、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以精彩的师之“导”为核心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教学的高效不在于“讲”得精彩,而是“导”得精彩。怎样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呢?个人认为,除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适时的相机点拨、评价外,还要注重创设学习氛围,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捕捉契机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要有亲和力,运用小故事、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课件、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民主、宽松、融洽、坦然、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学生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中去,自主学习、思考、探索,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无所顾虑,在乐学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在互动和谐中产生共鸣。我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特有的南国风光和珍奇的海洋物产,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2、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老师们组织教学的常用手段。小组合作不是花哨无内涵的学习形式,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要建立好学习小组,划分小组要保证各小组学习能力均衡。其次重点培训小组长,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再次,分组讨论时,分配的任务明确具体,人人参与,各有其责,让每个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检查到位,及时评价,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3、捕捉契机促进课堂精彩生成。课堂不是一层不变的,不是教师拿着教材走教案,而是充满了未知的变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生与师,生与生,生与文本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捕捉稍纵即逝的课堂契机,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精彩生成。如教学《小英雄雨来》,当大家为雨来英勇斗敌而慷慨激昂,被鬼子拉去枪毙而义愤填膺时,有人质疑“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老师抓住这一闪光的“生长点”,没有按事先的预设教学,而是展开讨论鬼子为什么要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有人说是鬼子多此一举,有人说这是杀一儆百,有人说这是鬼子的阴谋,杀雨来是假,引李大叔出来活擒是真。有人联系上下文明白了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自然就有敌人枪口下脱险的情节安排了。视学情即时生成,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收到教学之高效。

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要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一节课是否高效、成功,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教学任务完成多少,而是看学生互动的参与度、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考,放手课堂,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说,去做,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不听于教师的结论,不局限于教材的束缚,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学生教学生,学生问学生,学生带学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五彩池》,我这样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写一则广告,向别人宣传五彩池。学生的广告词五花八门:“人间瑶池哪里有,四川松潘五彩池”;“今年放假去哪里,要去就去五彩池”;“你想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吗?你想解除工作中的疲劳吗?请去――五彩池”……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展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的自信,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会高起来。

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高效时,我们的教改才是成功之改,双赢双收之改。我们相信: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成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边风景独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电教媒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而合理和适时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是有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电脑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师的教学已经走向了网络化,教案的撰写、教学反思、各项工作计划和总结都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甚至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都可以轻松的传达给普通学生。不得不肯定电脑它必将成为主宰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教学手段的陈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他那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把学习当作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于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是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与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电化教学既生动、形象、感染力又强。它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各门功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心理规律,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学生感知到了美,审美之情也就激越了,就能逐步体会到读书有味,读书有情,读书知到了美。还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并学习与运用于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电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还有利于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就可与达到了想学、乐学、会学、好学的目的。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里,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是根据语言教材的特点合理的、恰当的。它凭借模型、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视听辅助教学设备传播知识的现代通讯手段,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正真的把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语言教学的程序中引进电教媒体手段,不但有助于我们完成教学目标,还大大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极其重要的是它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熏陶感染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感知、引导想象,诱导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又最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3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一段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远离现实,远离身边地事物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我们还是用平时的方法来讲,学生无论这么做都不会太理解,那只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常的困难,这时我们如果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变繁为易,易于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阅读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为了寻找突破口来突破难点成了教师们费时费力较多且深感棘手的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迁移规律”,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功底训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得心应手的理解课文重点,突破了阅读中的难点。其实使用电化教学能够具体形象的再现各种事物的情景、过程、它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欲善的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在教学中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曲经通幽,豁然开朗获得认知,明理的教学效果。利用电化教学,能把抽象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上教师的娓娓动听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于身临其境之中,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重点,有突破了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西沙群岛的资料,然后请学生读文。在学习领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时,我适时播放西沙群岛的资料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刻在学生心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电化教学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这时我们要是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科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读本》

[2]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篇4

一、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是个古老而时髦的词汇。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把人文与天文作为一对范畴;在西方,人文主义(humanism)是文艺复兴的一种主要思潮,也是文艺复兴的一面旗帜,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当代,“人文”一词,是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人们把对人性的看法和期待都赋予它的身上。“人文”一词,大致上就是人性、人道的意思。人文精神则主要指理性精神、体验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的提出,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其间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是这个整合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视野所及”。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感受和思考各方面的信息,“它包括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感悟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悟,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虽然我们课文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掠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步步深入读,平心静气读,要通过读让孩子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获得情感体验。老师的范读要有魅力,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而且要注重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品味语言

崔峦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摒弃烦琐的分析,要重在理解,重在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上。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抓住关键词语来让学生品味语言,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时让找出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告诉学生说“这句话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叫文章的‘中心句’”。接着,问学生由这句话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立刻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来:“西沙群岛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物产?为什么说它是个可爱的地方?”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抓重点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句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些句子,以一点铺开,辐射全文,既可凸显文章的中心,又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四、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来的。走进校门则主要靠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第二、重视课外阅读,第三、要重视生活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过程,都会经历由最初的单纯接受,到后来的相互间的联系、迁移。正是不断的修正认识,提升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知识之间发生相互的联系、正迁移,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发展为博学多才。教师应当注重平日的日积月累,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从最基础的摘抄,到后来的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十年如一日,经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方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境界。

五、语文教学要尊重孩子的纯真本性

篇5

一、启迪

(一)师生互动、平等助学。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数少,教师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组织教学时,针对性强。片段一:邱贤胜老师:“志高,小燕上课了,我们昨天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现在请你们到黑板上听写。志高写风景优美,小燕写物产丰富……”复习环节,邱老师亲切地叫着学生的名字,显示出师生关系的平等,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让两位学生上黑板交叉听写,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训练,教师及时点评,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学生同时也能及时得到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片段二:师:“接下来请你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你们可以先自己找,找到后一起交流交流,看看谁更有道理?”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邱老师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一起探讨,师生之间互动频繁,在互动中,教师以指导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生生互动,合作促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参与热情,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四人一组,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要把大家的好办法记下来,等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就奖哪个组小红花。”教师将生字卡片分给每个小组,学生开始在组长的带领下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教师也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指导。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感受到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全面互动,大胆交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适时而恰当地指导学生之间展开学习,及时而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和合作的情况,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片段二:师:“刚才的小组比赛,第一小组记得最好,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下面,我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的朋友做得好。”教师示范,学生学着做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能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产生学习疲劳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生本互动,拓展延伸。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表达,发展语言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对词句的品味、推敲。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邱老师抓住文本中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下面的练习:下课了,操场真热闹,?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公园里,百花齐放,?摇?摇 ?摇?摇?摇?摇。教师先提供范例,让学生练习从一句话写具体,然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看看身边有什么事物也可以这样写具体,使训练有坡度,教师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读写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二、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的教学机智。案例:“同学们,你们学得这么认真,老师要请你们欣赏一首好听的歌。”学生都很期待地望着老师,由于老师的疏忽,连放几首都不是,这时,教师只顾摆弄播放器,全然顾不上学生,就这样浪费了课堂好几分钟。最后教师还是没摆弄好,只好红着脸对学生说:“这种专业老师不行,等老师学好了在放给同学们听,好吗?现在还是请你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学生很乖巧地读着书,期待和兴奋却消失了。教师要在变动不断,复杂多变的课堂中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回应——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地说:“哦,作曲家说呀,小朋友们的朗读更好听,他想听一听同学们的朗读呢!同学们快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然后,借学生朗读之机,调好播放器,学生就不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中,要努力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篇6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奠定学生作文写作的基础。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喜欢上写作,并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一、乐于表达,畅所欲言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教学不容忽视,起始阶段作文基础打好了,以后的作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教师要给学生定下诸多规矩,如作文时要紧扣主题、字数达标、语句生动等等。但两次作文练习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个别学生为了凑字数而在那里绞尽脑汁,而有些学生甚至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抗拒心理。教师开始反思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于是,教师重新学习了“新课标”,结合“新课标”要求“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开始改变策略,大胆地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写作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期待上作文课,期待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应立足于让他们敢于表达、畅所欲言,写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少一点约束,少一点打击,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鼓励,才会使学生敢写,乐写。

二、学习模仿,以形塑形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写作,不知道作文怎么写,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模仿有很多种,可以是句式模仿,也可以是修辞模仿;可以是文章结构模仿,也可以是构段方法模仿。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适当渗透对该篇课文写作技巧、写作过程、写作经验的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优美的、结构清晰的文章,不仅川词精妙、内容丰富,而且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利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结构模仿。也可以模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还可以模仿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第一段中对翠鸟的外形描写。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和在作文中运用的。通过专项模仿学习,让学生逐一掌握、突破,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创,以形塑形。

三、活动体验,制造素材

学生们在写作文时,经常碰到确定了主题,但不知道如何展开、怎么来表达心中的情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素材的积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练习是写一写家乡的景色。但学生们却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山、水、桥有什么特点,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原来学生对家乡的景物特点一无所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经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素材,当亲身经历一件事时,学生们定会对这个事件有所见、所闻、所感。有一次,学校组织做风筝、放风筝活动。事后,学生们将这个活动写成了作文,过程清晰、语句通顺。以下是一个学生对问风筝的描写:“开始绘问风筝了,两人一组。我们首先用铅笔描出想要的图案—一条小鱼,甩着大大的尾巴。然后老师把我们带到草坪上。我们一手拿着颜料,一手拿着颜料刷,开始兴奋地给风筝上色。我们把鱼尾涂成蓝色,把鱼鳞涂成黄色,用黑色来点缀小鱼的眼睛。你一笔,我一问,没过多久,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就问好了。看着眼前的小鱼,我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小鱼终于也有机会飞上天啦!”

四、留心观察,捕捉细节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三年级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是对事情不分轻重地叙述,缺少一定的细节描写,无法凸显事物的特点或性质,因此无法打动人。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三年级上册,有一次练笔是请学生写一种熟悉的花。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杜鹃花的:“杜鹃花是粉红色,一朵一朵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脸蛋。”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注意到了花的颜色是红色的,并运用比喻句来描写花的颜色,值得表扬。但是他却只观察到花的颜色,至于花的大小、形状、香味等完全没有注意。他对杜鹃花的描写,显然无法突出花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只有学生亲眼看过、接触过,才会有发现和感悟,写出来的内容才会真实、打动人。因此,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至关重要。

五、注重阅读,积累运用